潤物細無聲 (三十九) [381-390]
2025 Oct 10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81
四川省委書記聞言,微微頷首,語氣平靜地說:「走吧,我去看看這些孩子。」
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連忙領路,一行人步出簡報室,轉向內側會議樓。會議室外,已有兩位內勤幹員守候,見書記到來,立正敬禮,沉聲通報:「首長到!」
推門而入,會議室中,十七名執行李嘉玲護衛任務的公安幹警與特勤人員已全數到齊,年齡從二十五到四十五不等,男多女少,制服整齊,神情肅然。見省委書記走入,眾人立刻起立,齊聲:「書記好!」
書記環視全場,先未說話,只走向第一排,一個個細看。他目光銳利,卻不帶威壓,反透出一股老幹部的沉靜與溫度。待走回會議桌前,他才開口:
「你們這十七位同志,我今天特地來點名,看看你們的樣子,謝謝你們的辛苦。」
他頓了頓,又說:
「護衛一個普通幹部,是公務;但護衛一個『種子型幹部』,是使命。」
現場一片寂然。有人握緊拳頭,眼眶微紅。
省委書記繼續道:
「我不想誇大,但中央對李嘉玲同志的關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關注。她是中央選中的新一代樣本。我看過你們的保衛紀錄、每日觀察簡報,也知道——你們做得很好。」
一名年輕的特勤隊員幾欲開口,但被隊長輕按住肩膀,示意冷靜。
書記望了他一眼,微微一笑:「有話想說?」
年輕人起身,聲音不高:「回書記的話——我們一開始,也只是當任務來做。但日子久了,看到她每天安靜、有節奏地學習,對身邊的風吹草動既不迴避也不驕躁……我們心裡都佩服。後來大家說,護著這個學生,是值當的。」
書記聽完,點點頭:「我相信你們。」
他望向公安局黨委幹部:「給我一份這十七位同志的履歷與表現紀錄,備案。未來無論是提拔、外調還是表彰,我們四川自己的人,要記得彼此護過的這一段。」
他聲音略低:
「一個人能保護什麼,就說明他是誰。」
片刻沉靜後,書記再次環顧眾人:
「今日不設宴、不照相。你們回去後,當作這件事沒發生。但你們的名字、臉,我記住了。你們護的是一株苗,但中央護的是一整片林。」
說罷,他向全場微鞠一躬,轉身離開。
省委書記在返回車上前,又停步吩咐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語氣雖不高,卻極其鄭重:
「這十七位同志,近期不必調崗、不必另派任務,也不用安排會議發言或對外交流。讓他們繼續如常地輪班、執勤,但要照顧好休息與家庭情況。我要的是靜悄悄、穩穩當當的保衛。」
副局長立刻點頭:「明白,書記。」
書記又道:
「有些人,以為重大任務就是槍林彈雨,其實不然。越是時代要轉彎的時候,越是要靠這種『穩』,靠人不出聲地做事。你們看得見這一批孩子——安靜、規律、自我要求極高,這樣的人,是時代的轉機。」
他看了眼手錶,語氣微轉,語重心長:
「我們今天是從黨委辦公樓走進校園,不是為了看一個學生的表現,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新一代不是我們拉拔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長出來的。這是天意,也是歷史的推力。」
接著他特別囑咐:
「今晚起,讓特勤中有文化、有筆頭的人,寫幾篇內部觀察筆記,但不記名,不署職,交給公安廳秘書處存檔。我不看文筆,我看一個感受。這叫『群像側記』,十年後再看,就是歷史資料。」
副局長眼中一震,立正道:「領會!」
省委書記微笑點頭,語調輕緩:
「你們今天看到的,不是命令,而是共識。把孩子們保好,沒人記得你們也沒關係——我記得。」
身後,有幹警悄悄立正,敬出一個筆直軍禮。
#潤物細無聲382
#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
省委書記語聲不高,卻句句有力,一如他行事一貫的節奏——穩,準,狠。
他轉身對公安局黨委說:
「這件事,不能讓人以為我們是來做場面,更不是講講慰勉話就結束。所有參與此任務的幹警與支援人員,包含局長、特警大隊書記,連同輪替期間的行政後勤保障人員,每人配一枚手錶。以省委名義贈送。」
在場眾人面色一震。
「這不是普通慰問品,也不是獎勵,而是記號。」書記語速稍緩,但語調更重:
「手錶,象徵你們參與的是一次政治時間與社會信任的護送任務。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你們守的,不只是安全,是一個新時代的政治典型。」
他掃視一圈,補上一句:「型號要選準——不必奢華,要經典,要能用二十年。辦公廳與公安廳協調,兩天內完成造冊、購置與送達,私下發,不開會、不拍照、不宣傳。名字登記備份留黨委檔案。」
副局長與特警大隊書記齊聲道:「領會!」
剛結束指示,省委書記忽而再抬眼,聲音低下來,卻更令現場凝神:
「接下來,我們再回川大一趟。」
「回去?」一位常委驚訝出口。
書記沒有停頓,只淡淡回頭:「剛剛是去看她上課,是看她『怎麼過日子』。接下來,是要看看她怎麼跟人『過人事』。」
幾位同行幹部面面相覷。省委書記見此,笑了一聲:
「一個人能成事,不只是靠自己會讀書、會自律,更要看她周遭是什麼人,是怎麼看她、說她、信她的。這一點,我們今天要親眼看。」
說罷,他已跨步走向車隊,車門開啟,隊伍再度整肅登車。
此時已近中午,校園人聲漸盛。誰也未察覺,一場關於「新時代政治典型」的暗流勘查,仍在無聲進行。
大樓頂層,有人輕聲說道:「這樣的書記,是四川的福氣。」
#潤物細無聲383
#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四川省委書記乘車回到四川大學,特意交代不走主門、不驚動任何幹部。車停在圖書館側邊的林蔭小道,一行人步行進入校園,選擇最容易混跡其中的方向,緩步觀察學生動態。
此時正值中午,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食堂門口、操場樹蔭、或小徑長椅上,談笑、討論課業,或低頭滑手機。省委書記眼神如炬,並非看表象,而是在捕捉氣氛——一個人物是否「真有分量」,不看她自己多耀眼,要看她出現時,四周是否自然而然產生秩序與重心。
行至一間教室外,一位常委低聲提醒:「那邊,嘉玲剛進去。」
透過教室外玻璃,一行人遠遠望見李嘉玲坐在窗邊,自帶便當盒,手邊一疊筆記,一邊吃一邊翻閱文獻。她身旁的空座有些特別,雖無人明言,但似乎自然留白,仿佛她總能讓空間自動圍出一圈寧靜。
最值得注意的是她桌上方那張紙條,上面寫的是:
「此處已坐人,請勿喧嘩。」
字跡端正,不顯張揚,但有種說不上來的份量。
而坐在周圍的學生,竟自動壓低聲音。有一男生低聲講電話,被同桌輕輕拉了一下袖子:「李嘉玲在這裡唸書呢。」他連忙道歉,走出教室。
幾位常委看在眼裡,眼神變得複雜。有人低聲讚道:「這不是威嚴,是氛圍。這娃兒氣場已經出來了。」
省委書記不語,目光轉向門邊牆上佈告欄。
上頭貼著一張公告——「學生自組政治學經典閱讀討論小組」,聯絡人欄清楚寫著:李嘉玲。底下已密密麻麻簽了將近三十個名字,還有附註「只限十人旁聽」,多餘者請排下一期。
一位陪同的常委脫口而出:「現在學生組讀書會能成這樣,真不常見。」
而在圖書館角落,有三四位外系學生也正在議論:
「李嘉玲那個讀書會,我報名三次都沒排上,她寧願控制人數,也不放水……」
「人家搞那個是真的認真,聽說報名還得先寫兩百字讀後感試閱——」
「重點是……大家居然都服氣欸。」
省委書記轉身離開時,步伐加快幾分。出了圖書館,他停下來,只對身邊人淡淡說道:
「她在校園裡,已經成氣候。」
那語氣不是驚訝,而是肯定。
他沒有多話,只吩咐:「安排吧,下週教育廳會議,請她來做一場青年學生讀書報告。主題、講稿都不用干預,讓她自己定。」
片刻靜默後,他補上一句:
「不要安排在高校專場,安排在黨校幹部輪訓班。讓在座的處級幹部看看,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潤物細無聲384
四川省委書記又走回教室。
教室人漸多,談話聲音越來越大,陸陸續續進來的學生用餐、聊天、滑手機,完全沒注意這三位不速之客。教室裡仍保留著一貫的大學生氣氛——鬧哄哄而散漫。
但有一人例外。
李嘉玲立刻起身,神色平靜,眼神卻帶著高度敏銳與內斂敬意。她沒問對方是誰,也沒刻意做什麼姿態,只是站直了身體,將自己那個還沒吃完的便當盒輕輕闔上,放在書本旁邊。
那位年長者目光掃過四周學生,略顯疲憊,卻在看見嘉玲時有了微微光亮。他沒說姓名,沒自報身份,只是壓了壓手,語氣溫和得幾乎不像是一位省委書記:「妳是家鄉雅安的李嘉玲?」
嘉玲不遲疑,也不浮誇,清晰應道:「是,我是李嘉玲。」
四周仍嘈雜,沒人留意這一幕,但這幾秒,兩人之間卻極為清明安靜。
書記點點頭,眼神掃過她桌上的筆記、厚厚的書本、還有飯盒。那一切都沒有特別裝飾,但收拾得乾淨、分明、有條理。
他語氣極輕地說:「妳慢用。」
說完便轉身離開,不留一句多餘話、不驚動任何人。
門關上的剎那,陪同者低聲問:「書記,怎麼沒多說?」
書記搖頭道:「一個人是不是根子好,從起身那一刻就看出來。無需多言。這不是談話,是確認。」
他頓了頓,又道:
「她這樣的學生,必須保住。不是保她一時的成績,是保她這份清明。現在全國大學生,能這樣靜下來的有幾個?」
一行人走出教室,背後的學生們依然談笑如常,沒人知道剛才那幾分鐘,四川政治圈的一次深刻印證,悄然發生。
#潤物細無聲385
書記一行人走出教室,樓道嘈雜,窗外風聲與學生的笑鬧聲交織。
隨行的宣傳部副部長略顯遲疑地問:「要不要……順道去看看李嘉玲同志的宿舍?我們了解她的生活情況,也方便向上回報。」
書記腳步未停,語氣平靜卻篤定:「女孩子的房間,我們就不用去了。」
語氣中沒有半點權勢者的輕浮或高調,反而帶著一種克制、尊重與分寸感。
隨行人聞言,皆默然頷首。走在書記身後的辦公廳副主任不禁在心裡讚道:「這就是書記的高明之處。懂得退一步,才顯深情。說不去,其實是最深的關注。」
走出樓門時,一陣微風撩過,書記略略仰頭,看著教學樓上掛著的紅字標語:「為人民服務,為祖國育才。」
他喃喃道:「這娃兒,不是我們去查探的對象,是我們四川的種子,是中國的希望。」
話音不高,卻讓隨行者心頭皆是一震。
「走吧。」
步行至校園邊門時,省委書記忽然止步,望著剛剛經過的一排學生食堂。風有些微涼,陽光柔和地灑在水泥地上,落葉靜靜躺著。書記不疾不徐地說:
「嘉玲同志太瘦了,送一些食品、營養品給她。」
此話不重,語氣平靜,卻讓隨行者齊齊一震。
辦公室副主任小聲回應:「我們回去就辦。」
書記搖搖頭:「不用大張旗鼓。學校食堂、超市都有供應,讓後勤部門選品質好的,託學校輕輕送過去,不署名,不說來處。」
片刻沉默。
他又補一句:「別讓她知道是誰送的。她聰明,心裡會明白就夠了。」
說罷,他轉身上車。車門關閉前,他又輕聲道:「青年人能吃苦是好事。但我們看見了,不能不管。」
車窗闔上,車輛緩緩駛離川大校園。陽光穿過枝葉,在車頂灑下一片片閃動的光斑,像這些未說出口的關懷,無聲無息,卻深藏不露。
川大校園一切如常,熱鬧而平和。無人知道,一場沉靜而深遠的考察,剛剛悄然落幕。
#潤物細無聲386
嘉玲在一個平常的中午回到宿舍,桌上多了一個不顯眼的紙箱,外觀簡單,沒有寄件人姓名,只標示著「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李嘉玲同學收」。她並不意外——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收到無聲無息的東西,但這次,她還是靜靜地站了一會兒,才拆開包裝。
裡頭整齊擺放著幾盒包裝極簡、卻明顯不是市面常見品牌的營養補給品。上面沒有廣告語,只有「蛋白均衡」、「複合維生素」、「益菌元」這樣的字樣,還有一張印製體字條——「注意營養,按時服用。」
她看著那行字,眼神柔和卻毫不迷糊。她知道這不是普通關照,也不是什麼熱情慷慨的捐贈人。那種做法往往伴隨著署名與刻意。這紙箱的沉默,反倒讓她意識到背後的深意。
她沒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當晚,她破例沒有下自習室,而是早早回宿舍,將那幾盒補品小心收好,擺進抽屜最深處。洗臉時,她看著鏡中的自己,喃喃一句:「我會讓這份關心,不白費。」
她並不把這當作什麼特權,甚至有一種近似負重的感覺。因為她明白,這樣安靜的照拂,其實比高調的提拔更難承受——它不求回報,但也不會容許辜負。
她知道,這背後不是對她的喜歡,而是一整套機制,正在測試她是否真能走得更遠。
那晚,她睡得很沉。夢中沒有驚天波瀾,只有窗外的雨聲,像是有人在對她說:「妳自己知道就好,別聲張。」
#潤物細無聲387
成都這座城市,白晝如同所有大城一般秩序井然,夜晚則在燈紅酒綠中滑入另一種沉默的喧囂。離春熙路不遠、卻不為導遊標誌所載的一條巷子裡,有幾家早已不敢掛燈籠的店子,裏頭坐著些本地人聽不懂口音的女人。她們習慣對顧客說「哥哥你坐」,也習慣一聽見窗外警哨聲,立刻將笑容收回。
陳惠就是這些女人之一。她從綿陽農村被拐賣來成都,剛開始還會哭會鬧,後來知道自己哭也沒用,就不哭了。店裡老媽子教她如何說話「不硬不軟」、如何敬酒「不醉不膩」。她學得快,很快能賺回頭客,甚至被人說「這個小妹乖巧得很」。
直到那一晚,她被一名喝多的客人強壓至後廂,事後嘔吐不止。幾週後,她開始反胃、月事不來。她知道自己懷孕了。店裡老媽子罵她不乾淨,說這種貨色留著就是找麻煩,沒幾天便把她掃地出門。
陳惠沒有成都戶口,沒有務工證明,找不到正當工作,又剛好成都公安鐵拳治理三陪場所,陳惠找不到其他陪酒工作,困苦不堪。
她走投無路,在成都市區各個垃圾桶與回收站之間撿拾紙片、塑料瓶,用掙來的一二十元勉強維生,再用那雙逐漸長繭的手撫摸自己漸漸隆起的小腹。
幾週後,她的狀況愈加糟糕。肚子一陣一陣抽痛,像是要把什麼從裡面扯出來。那天清晨,她一覺醒來,褲子下全是血,一路滴滴答答從巷口拖至大街。她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心裡只剩一個念頭:撐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她聽人說,那裡是全成都最好的醫院。
可她身無分文,滿身污穢,也沒出租車會載她。她只能一邊捂住腹部,一邊扶著牆艱難前行。天光剛破,路邊餐館才剛開門,有人看見她,避開;有人指指點點,沒人伸手。
終於,在離華西醫院不到五十公尺的路口,她再也站不住,兩腿一軟,跪倒在地,手指抓著一塊井蓋,像是抓著最後的浮木。
也是這時候,嘉玲正背著簡潔的實習包,準備前往早八的醫院觀摩課程。她穿著平底鞋、素淨的外套,一如平日低調安靜,但眼神中有種無人忽略得了的清明。
她的腳步忽然頓住。
她看見了。見那女人的頭髮貼在臉頰上,眼白浮出、嘴唇發青,腿間血仍緩緩滴落。那不是普通的貧血昏厥,是一種急性崩潰的跡象——她曾在醫學輔修課上看過照片,卻從未想過會在這麼近的距離真實看見。
嘉玲蹲下,右手摟住她的肩,左手按向她小腹邊緣。她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場中晚期妊娠合併早產或流產性大出血,有可能休克、甚至致死。
她沒有驚叫,也沒有猶豫。低聲說:「妳聽得見我嗎?我帶妳進去,妳撐一下,好嗎?」
她一手掏出手機,一邊對醫院保安喊:「急診,出血病人,需要推床!快!」
保安狐疑地看了眼那女人,明顯猶豫——這樣的女人,他見得多,不是常有麻煩就是欠費。
但李嘉玲抬起頭,那雙清亮的眼神不帶怒意,也沒有情緒,只是安靜、堅定:「她撐不到十分鐘,妳要不要負責?」
這句話不高,也不硬,但像一記直錘,讓那保安迅速回身叫人。
就在急診室門開的一瞬,李嘉玲一邊攙著陳惠,一邊低聲自語:「這是今天第一堂課……老師,沒白來。」
推床剛到,陳惠已失去意識,嘉玲默默陪在一旁,幫忙清理血跡、安撫旁人情緒。直到推床進入、急診大門重新關上,她才發現自己手上已沾滿凝固的血。
但她沒有哭,也沒有顯露情緒。只是輕輕退到牆角,把口罩重新戴好,轉身走回實習報到區。
這件事並未上新聞,但醫院內部交班記錄上卻留下了一句註記:「一名無戶籍孕婦因失血休克搶救成功,初步由學生李嘉玲現場判斷、介入救治。」這個名字,不知被哪位教授下意識圈了紅筆,傳進了四川大學校辦。一天後,經某位老院長默默轉呈,進入了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青苗計劃」備忘頁。
三天後,成都某街道辦匿名為一名「無戶籍女性」辦理臨時住院補助;七天後,四川省衛健委在內部月會上強調:「必須關注非戶籍孕婦醫療空窗問題,建議修訂急診無身份者的先救治程序。」
十天後,省委書記在一次簡報會中輕聲問道:「讓她好好讀書,這種人,我們四川要養得住。」
而嘉玲仍不知道。她只是那天稍早在病歷本空白處寫了一句話:
「行醫,不是因為我是醫者,而是因為我也是人。」
她沒署名。只是合上筆記本,靜靜等著下一位病人入床。
#潤物細無聲388
成都市公安局大樓。
嘉玲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前救人之舉,未滿十分鐘,相關情況就通過特警內線報備機制送達局指揮中心。初步訊息不明,只提「護衛對象現場親自救人,情況特殊,現場已脫離控制,群眾開始聚集」。
下午局黨委召開會議,室內氣氛沉重。
「先說現場情況。」
幹警黃偉起身,語氣有些遲疑:「護衛隊伍與李嘉玲同志保持著正常距離跟隨,當時目標快速下蹲,處理一名大量出血女性,我們...當時...愣了幾秒。」
「為什麼不立刻接手處置?」黨委書記聲音平靜,卻帶著一股寒意。
黃偉遲疑了一下:「因為...當時我們的身份不能暴露。根據現行規範,我們必須維持最低可辨識度,不能主動與目標過度接觸,更不能主動暴露警務人員身份。」
洪薇補充:「嘉玲同志的反應太快,我們甚至來不及阻止,而且...她判斷準確,現場調度也有效率,我們若衝上去反而可能引發更大關注...」
黨委成員之一輕聲說:「但結果是——我們讓護衛對象親身涉險,甚至有媒體記者開始在網上匿名討論這件事,雖未點名,但照片模糊可辨。這已是一次可控風險升級為實際風險的案例。」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局長輕敲桌面:「嘉玲同志見義勇為、具備專業素養,這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中央特別看重她的原因。問題不在她,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在『不暴露、不介入』與『確保人身安全』之間拿捏平衡。」
黨委書記緩緩開口:「這是警戒工作的典型兩難。但我們不能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第一,對兩位在場的幹警黃偉與洪薇,記錄一次檢討處理,不予處分,但需撰寫完整行動報告與情境研判。第二,即刻由督查科重擬《青年重點護衛對象特殊反應機制應急條例》。第三,對嘉玲同志...」
他頓了頓,看向窗外的燈火成都。
「她的行為,是本能的醫者仁心。我們不能壓抑這種本能。但也不能再讓她自己面對。」
「從今晚開始,調整護衛隊伍,轉為雙重編制:前列明護、後列暗控,遇有突發行動,由明護人員以『普通市民』身份迅速接入,以『路過協助』的身份做掩護,同時後控人員維持全域監控。」
「另外——」
書記望向牆上掛著的全市重大維穩名單。
「我們要讓她救下的那個女人,活下來。」
「市局、街道、衛健委,聯絡醫院,請華西醫院組建最好的救治團隊。身份問題、醫療費用、居留合法性——全部由市府緊急協調處理。她既是無辜者,也是這次風波的導火點。不能有任何後續遺憾。」
有人低聲道:「這樣做,會不會...間接把嘉玲同志推上風口?」
書記擺手,語氣平淡卻堅定:
「不會。我們不做標語,不發新聞,不塑英雄。」
「我們只做——她背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影子。」
「這是我們的任務。」
公安局黨委書記語氣沉著,但語尾壓得更低:
「報省委。嘉玲同志的事,大小都報。一針一線都不能遺漏。」
他看了一眼會議桌上幾位沉默的分管幹部,補上一句更重的:
「以後,不要讓省委先知道我們沒報的事。」
眾人微微點頭,氣氛繃得如刀。
「至於那個女病人,」他頓了頓,語氣轉硬,「立即查清楚身分——姓名、籍貫、是否有戶口遷移記錄,曾在哪些場子工作,**誰賣的她,誰收的她,誰用的她,**全部查清楚。」
「這不是單純醫療事件,這後面可能牽涉黑惡勢力,可能是地下賣淫集團的殘留,也可能是地方保護網的死角。」
一位刑偵處長試探道:「這麼查會不會太——」
黨委書記斬釘截鐵:
「不會太過,只怕你查得還不夠深。我們不是為了追打一個女人,是為了把她身後的『泥』,一鍬一鍬鏟乾淨。」
他語氣稍歇,又補了一句:「而且,也好轉移一下焦點。」
有人不解,目光閃爍。
「我們的保衛出了紕漏。要不是嘉玲同志醫術夠、反應快,那女的死在現場,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的,是紀檢組。」
「但人沒死,媒體沒發,網路上只有幾張糊圖。現在就靠我們動得快、說得準,把問題導向『嘉玲同志救人感人』『公安迅速反黑』,讓全城話題往正面轉。」
「別以為轉移話題是敷衍,這是政治處置。」
局長點頭,語氣配合:「好,刑偵支隊、網安部門、人員調集,今晚12點前列出全部陳惠相關背景。凡她接觸過的業主、場主、中介、老鄉,全數訪查。」
「明天凌晨三點,展開第一輪清查掃點行動,以『清理違規出租屋』為名,查三陪,查無證經營,查異地戶口密集點。」
「要查得深、查得快,但不喧鬧,行動代號:嘉陵靜流。」
黨委書記頷首,冷冷一句:「這一波處理得好,省委那邊,不但不會怪責,還會覺得我們政治上有分寸,有擔當。」
會議至此,悄然收尾,整座公安局轉入緊急作業狀態。
這一夜的成都,霓虹依舊,風聲無痕。
但某些人命運的軌跡,已悄然轉向。
#潤物細無聲389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以「內部代號:嘉陵靜流」啟動第一輪夜間清查行動,表面名義為「年度違規租賃與異地戶籍人口排查」,但實質是一場極具針對性的定點掃黑與情報蒐集行動。
【一】行動部署
凌晨02:00,五支行動小組集結於市區不同街口:
特警支援隊佩槍出動,配合查處高風險場所;
治安支隊專責掃查登記,重點針對「無工商登記、但實際營業」的樓面;
網安分隊同步監控各社群平台,觀察有無即時異動與風向討論;
刑偵與情資科對照數據,直指五個懷疑仍活躍的「三陪中介轉址」點;
社區派出所聯絡組,事前通知街道辦與社區黨總支「今晚如有問詢,以安全隱患清查為說詞應對」。
整個行動被刻意安排在夜間 3:00–4:30 進行,避開網路活躍時段,也避開市井市聲最鼎沸的早晚高峰。
【二】查封現場(節選紀錄)
📍錦江區望江路某老舊居民樓
這裡原為民宅,兩年前被改建為「美甲按摩店」,無營業執照;
現場查獲8名女子、4名男子,全部查無固定職業登記與社保紀錄;
發現多本偽造的「健康證」、帳冊記錄模糊,僅以「花名」代稱客人。
📍青羊區環保小區6號樓地下室
原為儲藏間,實際隔出數間小房,陳設簡陋,惡臭濃重;
查出兩名涉案中介男子,一人持有來自綿陽的虛假身份證明;
案頭資料赫然出現「陳惠」之名,以及她幾月前的接單記錄。
公安內部對照後確定:陳惠當初即由此一地下網絡引介至成都數家三陪店鋪。
【三】控制言論與轉移焦點
為避免社會恐慌與輿論亂象,網安支隊聯合市宣傳部同步展開「信息引導」:
控制本地論壇與微博關鍵字「華西 血」「女孩倒地」「醫學女學生」的相關詞條;
放出一篇匿名正能量文章:《她跪在華西醫院門口救人,我們看見了醫學生的光》,首發於一個由警方控制的知乎帳號;
引導「青年自強」「見義勇為」主題進熱搜,配圖為模糊背影,不明顯露出嘉玲真容。
【四】社會回響
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評論呈現三種聲音:
讚揚嘉玲行為的青年群體:
「我也是醫學生,凌晨見到這張照片,我哭了……有光的人在哪裡都會發光。」
「太像我高中的學姐了,總是默默幫人又不邀功。」
對清查行動表示支持但不明真相的市民:
「最近社區突然來登記身分證,是不是和那個女孩有關?」
「其實我覺得晚上查一下租屋是好事,成都太多地下室了。」
敏感群體與潛在利益相關人員的小心試探:
「她怎麼會剛好經過?是有保護背景嗎?」
「好奇的是,出手那麼快,她不怕感染嗎?」
【五】官方總結與內部評價
當日下午,公安局召開簡報會。結論如下:
嘉玲未被網絡實質起底,保護等級維持一級觀察;
查封8處可疑場所,立案7起,拘留17人,遣返6人;
所有行動過程以「社會治理」為名,內部代碼「嘉陵靜流」不對外使用。
成都公安黨委書記在報告結尾說道:
「事情辦得漂亮,不張揚、不留痕,有效轉移了外界對『保衛疏漏』的關注,也為省委交了一份寧靜而深遠的答卷。」
#潤物細無聲390
#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
四川省委接到深夜行動的簡報時是第三天清晨。
書記剛剛泡好一杯雲南滇紅,坐在辦公桌前,翻閱報告。待聽完匯報,他抬眼看著窗外初亮的天色,語氣不急,卻字字鏗鏘:
「成都公安做得不錯,這樣的處理有分寸、有層次,也遮得住面子。」
他頓了頓,目光凝重,望向政法委書記與公安廳黨委一行人,語氣轉為嚴正:
「不過,你們都聽好了,傳達我的話——」
「第一,當時在場的幹警,不用處分。嘉玲是學醫的,遇到那種緊急情況,幹警如果衝上去搶著做人工呼吸、按壓,還可能耽誤搶救。醫療專業的事,尊重專業,不要亂彈琴。」
「第二,她見義勇為,救死扶傷,這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輝操守。她不是做給人看的,她是真的救人。這樣的品格,是以後能服人的根本。不要阻止她有這樣的事蹟,也不要把她訓練成一個只知道服從命令的『模範』。」
「第三,我說句人話:幹警們如果為了保護她,反而挨了處分,以後他們還能實心盡力嗎?這是人性問題,也是領導者該懂的情理。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不要讓她覺得自己救了人,卻連累了人。這不是教養幹部的方式。」
屋內一時靜默。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與幾位參與夜間會議的紀委、宣傳部副職皆低頭記錄。
書記語氣舒緩了些,最後加了一句:
「她還年輕,別給她太多壓力。現在的年輕人,心思細、情感重,背後有我們護著,她才能輕裝前行,往高處走。」
眾人默然點頭,心中無不感佩:這位書記,既見大局,也見人心,確實是「潤物無聲」地教養與扶持這個年輕人。**
有人低聲感嘆:「書記是真疼嘉玲同志這女娃兒!」
潤物細無聲 (四十) [391-400]
四川省委書記聞言,微微頷首,語氣平靜地說:「走吧,我去看看這些孩子。」
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連忙領路,一行人步出簡報室,轉向內側會議樓。會議室外,已有兩位內勤幹員守候,見書記到來,立正敬禮,沉聲通報:「首長到!」
推門而入,會議室中,十七名執行李嘉玲護衛任務的公安幹警與特勤人員已全數到齊,年齡從二十五到四十五不等,男多女少,制服整齊,神情肅然。見省委書記走入,眾人立刻起立,齊聲:「書記好!」
書記環視全場,先未說話,只走向第一排,一個個細看。他目光銳利,卻不帶威壓,反透出一股老幹部的沉靜與溫度。待走回會議桌前,他才開口:
「你們這十七位同志,我今天特地來點名,看看你們的樣子,謝謝你們的辛苦。」
他頓了頓,又說:
「護衛一個普通幹部,是公務;但護衛一個『種子型幹部』,是使命。」
現場一片寂然。有人握緊拳頭,眼眶微紅。
省委書記繼續道:
「我不想誇大,但中央對李嘉玲同志的關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關注。她是中央選中的新一代樣本。我看過你們的保衛紀錄、每日觀察簡報,也知道——你們做得很好。」
一名年輕的特勤隊員幾欲開口,但被隊長輕按住肩膀,示意冷靜。
書記望了他一眼,微微一笑:「有話想說?」
年輕人起身,聲音不高:「回書記的話——我們一開始,也只是當任務來做。但日子久了,看到她每天安靜、有節奏地學習,對身邊的風吹草動既不迴避也不驕躁……我們心裡都佩服。後來大家說,護著這個學生,是值當的。」
書記聽完,點點頭:「我相信你們。」
他望向公安局黨委幹部:「給我一份這十七位同志的履歷與表現紀錄,備案。未來無論是提拔、外調還是表彰,我們四川自己的人,要記得彼此護過的這一段。」
他聲音略低:
「一個人能保護什麼,就說明他是誰。」
片刻沉靜後,書記再次環顧眾人:
「今日不設宴、不照相。你們回去後,當作這件事沒發生。但你們的名字、臉,我記住了。你們護的是一株苗,但中央護的是一整片林。」
說罷,他向全場微鞠一躬,轉身離開。
省委書記在返回車上前,又停步吩咐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語氣雖不高,卻極其鄭重:
「這十七位同志,近期不必調崗、不必另派任務,也不用安排會議發言或對外交流。讓他們繼續如常地輪班、執勤,但要照顧好休息與家庭情況。我要的是靜悄悄、穩穩當當的保衛。」
副局長立刻點頭:「明白,書記。」
書記又道:
「有些人,以為重大任務就是槍林彈雨,其實不然。越是時代要轉彎的時候,越是要靠這種『穩』,靠人不出聲地做事。你們看得見這一批孩子——安靜、規律、自我要求極高,這樣的人,是時代的轉機。」
他看了眼手錶,語氣微轉,語重心長:
「我們今天是從黨委辦公樓走進校園,不是為了看一個學生的表現,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新一代不是我們拉拔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長出來的。這是天意,也是歷史的推力。」
接著他特別囑咐:
「今晚起,讓特勤中有文化、有筆頭的人,寫幾篇內部觀察筆記,但不記名,不署職,交給公安廳秘書處存檔。我不看文筆,我看一個感受。這叫『群像側記』,十年後再看,就是歷史資料。」
副局長眼中一震,立正道:「領會!」
省委書記微笑點頭,語調輕緩:
「你們今天看到的,不是命令,而是共識。把孩子們保好,沒人記得你們也沒關係——我記得。」
身後,有幹警悄悄立正,敬出一個筆直軍禮。
#潤物細無聲382
#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
省委書記語聲不高,卻句句有力,一如他行事一貫的節奏——穩,準,狠。
他轉身對公安局黨委說:
「這件事,不能讓人以為我們是來做場面,更不是講講慰勉話就結束。所有參與此任務的幹警與支援人員,包含局長、特警大隊書記,連同輪替期間的行政後勤保障人員,每人配一枚手錶。以省委名義贈送。」
在場眾人面色一震。
「這不是普通慰問品,也不是獎勵,而是記號。」書記語速稍緩,但語調更重:
「手錶,象徵你們參與的是一次政治時間與社會信任的護送任務。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你們守的,不只是安全,是一個新時代的政治典型。」
他掃視一圈,補上一句:「型號要選準——不必奢華,要經典,要能用二十年。辦公廳與公安廳協調,兩天內完成造冊、購置與送達,私下發,不開會、不拍照、不宣傳。名字登記備份留黨委檔案。」
副局長與特警大隊書記齊聲道:「領會!」
剛結束指示,省委書記忽而再抬眼,聲音低下來,卻更令現場凝神:
「接下來,我們再回川大一趟。」
「回去?」一位常委驚訝出口。
書記沒有停頓,只淡淡回頭:「剛剛是去看她上課,是看她『怎麼過日子』。接下來,是要看看她怎麼跟人『過人事』。」
幾位同行幹部面面相覷。省委書記見此,笑了一聲:
「一個人能成事,不只是靠自己會讀書、會自律,更要看她周遭是什麼人,是怎麼看她、說她、信她的。這一點,我們今天要親眼看。」
說罷,他已跨步走向車隊,車門開啟,隊伍再度整肅登車。
此時已近中午,校園人聲漸盛。誰也未察覺,一場關於「新時代政治典型」的暗流勘查,仍在無聲進行。
大樓頂層,有人輕聲說道:「這樣的書記,是四川的福氣。」
#潤物細無聲383
#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四川省委書記乘車回到四川大學,特意交代不走主門、不驚動任何幹部。車停在圖書館側邊的林蔭小道,一行人步行進入校園,選擇最容易混跡其中的方向,緩步觀察學生動態。
此時正值中午,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食堂門口、操場樹蔭、或小徑長椅上,談笑、討論課業,或低頭滑手機。省委書記眼神如炬,並非看表象,而是在捕捉氣氛——一個人物是否「真有分量」,不看她自己多耀眼,要看她出現時,四周是否自然而然產生秩序與重心。
行至一間教室外,一位常委低聲提醒:「那邊,嘉玲剛進去。」
透過教室外玻璃,一行人遠遠望見李嘉玲坐在窗邊,自帶便當盒,手邊一疊筆記,一邊吃一邊翻閱文獻。她身旁的空座有些特別,雖無人明言,但似乎自然留白,仿佛她總能讓空間自動圍出一圈寧靜。
最值得注意的是她桌上方那張紙條,上面寫的是:
「此處已坐人,請勿喧嘩。」
字跡端正,不顯張揚,但有種說不上來的份量。
而坐在周圍的學生,竟自動壓低聲音。有一男生低聲講電話,被同桌輕輕拉了一下袖子:「李嘉玲在這裡唸書呢。」他連忙道歉,走出教室。
幾位常委看在眼裡,眼神變得複雜。有人低聲讚道:「這不是威嚴,是氛圍。這娃兒氣場已經出來了。」
省委書記不語,目光轉向門邊牆上佈告欄。
上頭貼著一張公告——「學生自組政治學經典閱讀討論小組」,聯絡人欄清楚寫著:李嘉玲。底下已密密麻麻簽了將近三十個名字,還有附註「只限十人旁聽」,多餘者請排下一期。
一位陪同的常委脫口而出:「現在學生組讀書會能成這樣,真不常見。」
而在圖書館角落,有三四位外系學生也正在議論:
「李嘉玲那個讀書會,我報名三次都沒排上,她寧願控制人數,也不放水……」
「人家搞那個是真的認真,聽說報名還得先寫兩百字讀後感試閱——」
「重點是……大家居然都服氣欸。」
省委書記轉身離開時,步伐加快幾分。出了圖書館,他停下來,只對身邊人淡淡說道:
「她在校園裡,已經成氣候。」
那語氣不是驚訝,而是肯定。
他沒有多話,只吩咐:「安排吧,下週教育廳會議,請她來做一場青年學生讀書報告。主題、講稿都不用干預,讓她自己定。」
片刻靜默後,他補上一句:
「不要安排在高校專場,安排在黨校幹部輪訓班。讓在座的處級幹部看看,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潤物細無聲384
四川省委書記又走回教室。
教室人漸多,談話聲音越來越大,陸陸續續進來的學生用餐、聊天、滑手機,完全沒注意這三位不速之客。教室裡仍保留著一貫的大學生氣氛——鬧哄哄而散漫。
但有一人例外。
李嘉玲立刻起身,神色平靜,眼神卻帶著高度敏銳與內斂敬意。她沒問對方是誰,也沒刻意做什麼姿態,只是站直了身體,將自己那個還沒吃完的便當盒輕輕闔上,放在書本旁邊。
那位年長者目光掃過四周學生,略顯疲憊,卻在看見嘉玲時有了微微光亮。他沒說姓名,沒自報身份,只是壓了壓手,語氣溫和得幾乎不像是一位省委書記:「妳是家鄉雅安的李嘉玲?」
嘉玲不遲疑,也不浮誇,清晰應道:「是,我是李嘉玲。」
四周仍嘈雜,沒人留意這一幕,但這幾秒,兩人之間卻極為清明安靜。
書記點點頭,眼神掃過她桌上的筆記、厚厚的書本、還有飯盒。那一切都沒有特別裝飾,但收拾得乾淨、分明、有條理。
他語氣極輕地說:「妳慢用。」
說完便轉身離開,不留一句多餘話、不驚動任何人。
門關上的剎那,陪同者低聲問:「書記,怎麼沒多說?」
書記搖頭道:「一個人是不是根子好,從起身那一刻就看出來。無需多言。這不是談話,是確認。」
他頓了頓,又道:
「她這樣的學生,必須保住。不是保她一時的成績,是保她這份清明。現在全國大學生,能這樣靜下來的有幾個?」
一行人走出教室,背後的學生們依然談笑如常,沒人知道剛才那幾分鐘,四川政治圈的一次深刻印證,悄然發生。
#潤物細無聲385
書記一行人走出教室,樓道嘈雜,窗外風聲與學生的笑鬧聲交織。
隨行的宣傳部副部長略顯遲疑地問:「要不要……順道去看看李嘉玲同志的宿舍?我們了解她的生活情況,也方便向上回報。」
書記腳步未停,語氣平靜卻篤定:「女孩子的房間,我們就不用去了。」
語氣中沒有半點權勢者的輕浮或高調,反而帶著一種克制、尊重與分寸感。
隨行人聞言,皆默然頷首。走在書記身後的辦公廳副主任不禁在心裡讚道:「這就是書記的高明之處。懂得退一步,才顯深情。說不去,其實是最深的關注。」
走出樓門時,一陣微風撩過,書記略略仰頭,看著教學樓上掛著的紅字標語:「為人民服務,為祖國育才。」
他喃喃道:「這娃兒,不是我們去查探的對象,是我們四川的種子,是中國的希望。」
話音不高,卻讓隨行者心頭皆是一震。
「走吧。」
步行至校園邊門時,省委書記忽然止步,望著剛剛經過的一排學生食堂。風有些微涼,陽光柔和地灑在水泥地上,落葉靜靜躺著。書記不疾不徐地說:
「嘉玲同志太瘦了,送一些食品、營養品給她。」
此話不重,語氣平靜,卻讓隨行者齊齊一震。
辦公室副主任小聲回應:「我們回去就辦。」
書記搖搖頭:「不用大張旗鼓。學校食堂、超市都有供應,讓後勤部門選品質好的,託學校輕輕送過去,不署名,不說來處。」
片刻沉默。
他又補一句:「別讓她知道是誰送的。她聰明,心裡會明白就夠了。」
說罷,他轉身上車。車門關閉前,他又輕聲道:「青年人能吃苦是好事。但我們看見了,不能不管。」
車窗闔上,車輛緩緩駛離川大校園。陽光穿過枝葉,在車頂灑下一片片閃動的光斑,像這些未說出口的關懷,無聲無息,卻深藏不露。
川大校園一切如常,熱鬧而平和。無人知道,一場沉靜而深遠的考察,剛剛悄然落幕。
#潤物細無聲386
嘉玲在一個平常的中午回到宿舍,桌上多了一個不顯眼的紙箱,外觀簡單,沒有寄件人姓名,只標示著「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李嘉玲同學收」。她並不意外——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收到無聲無息的東西,但這次,她還是靜靜地站了一會兒,才拆開包裝。
裡頭整齊擺放著幾盒包裝極簡、卻明顯不是市面常見品牌的營養補給品。上面沒有廣告語,只有「蛋白均衡」、「複合維生素」、「益菌元」這樣的字樣,還有一張印製體字條——「注意營養,按時服用。」
她看著那行字,眼神柔和卻毫不迷糊。她知道這不是普通關照,也不是什麼熱情慷慨的捐贈人。那種做法往往伴隨著署名與刻意。這紙箱的沉默,反倒讓她意識到背後的深意。
她沒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當晚,她破例沒有下自習室,而是早早回宿舍,將那幾盒補品小心收好,擺進抽屜最深處。洗臉時,她看著鏡中的自己,喃喃一句:「我會讓這份關心,不白費。」
她並不把這當作什麼特權,甚至有一種近似負重的感覺。因為她明白,這樣安靜的照拂,其實比高調的提拔更難承受——它不求回報,但也不會容許辜負。
她知道,這背後不是對她的喜歡,而是一整套機制,正在測試她是否真能走得更遠。
那晚,她睡得很沉。夢中沒有驚天波瀾,只有窗外的雨聲,像是有人在對她說:「妳自己知道就好,別聲張。」
#潤物細無聲387
成都這座城市,白晝如同所有大城一般秩序井然,夜晚則在燈紅酒綠中滑入另一種沉默的喧囂。離春熙路不遠、卻不為導遊標誌所載的一條巷子裡,有幾家早已不敢掛燈籠的店子,裏頭坐著些本地人聽不懂口音的女人。她們習慣對顧客說「哥哥你坐」,也習慣一聽見窗外警哨聲,立刻將笑容收回。
陳惠就是這些女人之一。她從綿陽農村被拐賣來成都,剛開始還會哭會鬧,後來知道自己哭也沒用,就不哭了。店裡老媽子教她如何說話「不硬不軟」、如何敬酒「不醉不膩」。她學得快,很快能賺回頭客,甚至被人說「這個小妹乖巧得很」。
直到那一晚,她被一名喝多的客人強壓至後廂,事後嘔吐不止。幾週後,她開始反胃、月事不來。她知道自己懷孕了。店裡老媽子罵她不乾淨,說這種貨色留著就是找麻煩,沒幾天便把她掃地出門。
陳惠沒有成都戶口,沒有務工證明,找不到正當工作,又剛好成都公安鐵拳治理三陪場所,陳惠找不到其他陪酒工作,困苦不堪。
她走投無路,在成都市區各個垃圾桶與回收站之間撿拾紙片、塑料瓶,用掙來的一二十元勉強維生,再用那雙逐漸長繭的手撫摸自己漸漸隆起的小腹。
幾週後,她的狀況愈加糟糕。肚子一陣一陣抽痛,像是要把什麼從裡面扯出來。那天清晨,她一覺醒來,褲子下全是血,一路滴滴答答從巷口拖至大街。她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心裡只剩一個念頭:撐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她聽人說,那裡是全成都最好的醫院。
可她身無分文,滿身污穢,也沒出租車會載她。她只能一邊捂住腹部,一邊扶著牆艱難前行。天光剛破,路邊餐館才剛開門,有人看見她,避開;有人指指點點,沒人伸手。
終於,在離華西醫院不到五十公尺的路口,她再也站不住,兩腿一軟,跪倒在地,手指抓著一塊井蓋,像是抓著最後的浮木。
也是這時候,嘉玲正背著簡潔的實習包,準備前往早八的醫院觀摩課程。她穿著平底鞋、素淨的外套,一如平日低調安靜,但眼神中有種無人忽略得了的清明。
她的腳步忽然頓住。
她看見了。見那女人的頭髮貼在臉頰上,眼白浮出、嘴唇發青,腿間血仍緩緩滴落。那不是普通的貧血昏厥,是一種急性崩潰的跡象——她曾在醫學輔修課上看過照片,卻從未想過會在這麼近的距離真實看見。
嘉玲蹲下,右手摟住她的肩,左手按向她小腹邊緣。她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場中晚期妊娠合併早產或流產性大出血,有可能休克、甚至致死。
她沒有驚叫,也沒有猶豫。低聲說:「妳聽得見我嗎?我帶妳進去,妳撐一下,好嗎?」
她一手掏出手機,一邊對醫院保安喊:「急診,出血病人,需要推床!快!」
保安狐疑地看了眼那女人,明顯猶豫——這樣的女人,他見得多,不是常有麻煩就是欠費。
但李嘉玲抬起頭,那雙清亮的眼神不帶怒意,也沒有情緒,只是安靜、堅定:「她撐不到十分鐘,妳要不要負責?」
這句話不高,也不硬,但像一記直錘,讓那保安迅速回身叫人。
就在急診室門開的一瞬,李嘉玲一邊攙著陳惠,一邊低聲自語:「這是今天第一堂課……老師,沒白來。」
推床剛到,陳惠已失去意識,嘉玲默默陪在一旁,幫忙清理血跡、安撫旁人情緒。直到推床進入、急診大門重新關上,她才發現自己手上已沾滿凝固的血。
但她沒有哭,也沒有顯露情緒。只是輕輕退到牆角,把口罩重新戴好,轉身走回實習報到區。
這件事並未上新聞,但醫院內部交班記錄上卻留下了一句註記:「一名無戶籍孕婦因失血休克搶救成功,初步由學生李嘉玲現場判斷、介入救治。」這個名字,不知被哪位教授下意識圈了紅筆,傳進了四川大學校辦。一天後,經某位老院長默默轉呈,進入了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青苗計劃」備忘頁。
三天後,成都某街道辦匿名為一名「無戶籍女性」辦理臨時住院補助;七天後,四川省衛健委在內部月會上強調:「必須關注非戶籍孕婦醫療空窗問題,建議修訂急診無身份者的先救治程序。」
十天後,省委書記在一次簡報會中輕聲問道:「讓她好好讀書,這種人,我們四川要養得住。」
而嘉玲仍不知道。她只是那天稍早在病歷本空白處寫了一句話:
「行醫,不是因為我是醫者,而是因為我也是人。」
她沒署名。只是合上筆記本,靜靜等著下一位病人入床。
#潤物細無聲388
成都市公安局大樓。
嘉玲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前救人之舉,未滿十分鐘,相關情況就通過特警內線報備機制送達局指揮中心。初步訊息不明,只提「護衛對象現場親自救人,情況特殊,現場已脫離控制,群眾開始聚集」。
下午局黨委召開會議,室內氣氛沉重。
「先說現場情況。」
幹警黃偉起身,語氣有些遲疑:「護衛隊伍與李嘉玲同志保持著正常距離跟隨,當時目標快速下蹲,處理一名大量出血女性,我們...當時...愣了幾秒。」
「為什麼不立刻接手處置?」黨委書記聲音平靜,卻帶著一股寒意。
黃偉遲疑了一下:「因為...當時我們的身份不能暴露。根據現行規範,我們必須維持最低可辨識度,不能主動與目標過度接觸,更不能主動暴露警務人員身份。」
洪薇補充:「嘉玲同志的反應太快,我們甚至來不及阻止,而且...她判斷準確,現場調度也有效率,我們若衝上去反而可能引發更大關注...」
黨委成員之一輕聲說:「但結果是——我們讓護衛對象親身涉險,甚至有媒體記者開始在網上匿名討論這件事,雖未點名,但照片模糊可辨。這已是一次可控風險升級為實際風險的案例。」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局長輕敲桌面:「嘉玲同志見義勇為、具備專業素養,這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中央特別看重她的原因。問題不在她,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在『不暴露、不介入』與『確保人身安全』之間拿捏平衡。」
黨委書記緩緩開口:「這是警戒工作的典型兩難。但我們不能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第一,對兩位在場的幹警黃偉與洪薇,記錄一次檢討處理,不予處分,但需撰寫完整行動報告與情境研判。第二,即刻由督查科重擬《青年重點護衛對象特殊反應機制應急條例》。第三,對嘉玲同志...」
他頓了頓,看向窗外的燈火成都。
「她的行為,是本能的醫者仁心。我們不能壓抑這種本能。但也不能再讓她自己面對。」
「從今晚開始,調整護衛隊伍,轉為雙重編制:前列明護、後列暗控,遇有突發行動,由明護人員以『普通市民』身份迅速接入,以『路過協助』的身份做掩護,同時後控人員維持全域監控。」
「另外——」
書記望向牆上掛著的全市重大維穩名單。
「我們要讓她救下的那個女人,活下來。」
「市局、街道、衛健委,聯絡醫院,請華西醫院組建最好的救治團隊。身份問題、醫療費用、居留合法性——全部由市府緊急協調處理。她既是無辜者,也是這次風波的導火點。不能有任何後續遺憾。」
有人低聲道:「這樣做,會不會...間接把嘉玲同志推上風口?」
書記擺手,語氣平淡卻堅定:
「不會。我們不做標語,不發新聞,不塑英雄。」
「我們只做——她背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影子。」
「這是我們的任務。」
公安局黨委書記語氣沉著,但語尾壓得更低:
「報省委。嘉玲同志的事,大小都報。一針一線都不能遺漏。」
他看了一眼會議桌上幾位沉默的分管幹部,補上一句更重的:
「以後,不要讓省委先知道我們沒報的事。」
眾人微微點頭,氣氛繃得如刀。
「至於那個女病人,」他頓了頓,語氣轉硬,「立即查清楚身分——姓名、籍貫、是否有戶口遷移記錄,曾在哪些場子工作,**誰賣的她,誰收的她,誰用的她,**全部查清楚。」
「這不是單純醫療事件,這後面可能牽涉黑惡勢力,可能是地下賣淫集團的殘留,也可能是地方保護網的死角。」
一位刑偵處長試探道:「這麼查會不會太——」
黨委書記斬釘截鐵:
「不會太過,只怕你查得還不夠深。我們不是為了追打一個女人,是為了把她身後的『泥』,一鍬一鍬鏟乾淨。」
他語氣稍歇,又補了一句:「而且,也好轉移一下焦點。」
有人不解,目光閃爍。
「我們的保衛出了紕漏。要不是嘉玲同志醫術夠、反應快,那女的死在現場,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的,是紀檢組。」
「但人沒死,媒體沒發,網路上只有幾張糊圖。現在就靠我們動得快、說得準,把問題導向『嘉玲同志救人感人』『公安迅速反黑』,讓全城話題往正面轉。」
「別以為轉移話題是敷衍,這是政治處置。」
局長點頭,語氣配合:「好,刑偵支隊、網安部門、人員調集,今晚12點前列出全部陳惠相關背景。凡她接觸過的業主、場主、中介、老鄉,全數訪查。」
「明天凌晨三點,展開第一輪清查掃點行動,以『清理違規出租屋』為名,查三陪,查無證經營,查異地戶口密集點。」
「要查得深、查得快,但不喧鬧,行動代號:嘉陵靜流。」
黨委書記頷首,冷冷一句:「這一波處理得好,省委那邊,不但不會怪責,還會覺得我們政治上有分寸,有擔當。」
會議至此,悄然收尾,整座公安局轉入緊急作業狀態。
這一夜的成都,霓虹依舊,風聲無痕。
但某些人命運的軌跡,已悄然轉向。
#潤物細無聲389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以「內部代號:嘉陵靜流」啟動第一輪夜間清查行動,表面名義為「年度違規租賃與異地戶籍人口排查」,但實質是一場極具針對性的定點掃黑與情報蒐集行動。
【一】行動部署
凌晨02:00,五支行動小組集結於市區不同街口:
特警支援隊佩槍出動,配合查處高風險場所;
治安支隊專責掃查登記,重點針對「無工商登記、但實際營業」的樓面;
網安分隊同步監控各社群平台,觀察有無即時異動與風向討論;
刑偵與情資科對照數據,直指五個懷疑仍活躍的「三陪中介轉址」點;
社區派出所聯絡組,事前通知街道辦與社區黨總支「今晚如有問詢,以安全隱患清查為說詞應對」。
整個行動被刻意安排在夜間 3:00–4:30 進行,避開網路活躍時段,也避開市井市聲最鼎沸的早晚高峰。
【二】查封現場(節選紀錄)
📍錦江區望江路某老舊居民樓
這裡原為民宅,兩年前被改建為「美甲按摩店」,無營業執照;
現場查獲8名女子、4名男子,全部查無固定職業登記與社保紀錄;
發現多本偽造的「健康證」、帳冊記錄模糊,僅以「花名」代稱客人。
📍青羊區環保小區6號樓地下室
原為儲藏間,實際隔出數間小房,陳設簡陋,惡臭濃重;
查出兩名涉案中介男子,一人持有來自綿陽的虛假身份證明;
案頭資料赫然出現「陳惠」之名,以及她幾月前的接單記錄。
公安內部對照後確定:陳惠當初即由此一地下網絡引介至成都數家三陪店鋪。
【三】控制言論與轉移焦點
為避免社會恐慌與輿論亂象,網安支隊聯合市宣傳部同步展開「信息引導」:
控制本地論壇與微博關鍵字「華西 血」「女孩倒地」「醫學女學生」的相關詞條;
放出一篇匿名正能量文章:《她跪在華西醫院門口救人,我們看見了醫學生的光》,首發於一個由警方控制的知乎帳號;
引導「青年自強」「見義勇為」主題進熱搜,配圖為模糊背影,不明顯露出嘉玲真容。
【四】社會回響
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評論呈現三種聲音:
讚揚嘉玲行為的青年群體:
「我也是醫學生,凌晨見到這張照片,我哭了……有光的人在哪裡都會發光。」
「太像我高中的學姐了,總是默默幫人又不邀功。」
對清查行動表示支持但不明真相的市民:
「最近社區突然來登記身分證,是不是和那個女孩有關?」
「其實我覺得晚上查一下租屋是好事,成都太多地下室了。」
敏感群體與潛在利益相關人員的小心試探:
「她怎麼會剛好經過?是有保護背景嗎?」
「好奇的是,出手那麼快,她不怕感染嗎?」
【五】官方總結與內部評價
當日下午,公安局召開簡報會。結論如下:
嘉玲未被網絡實質起底,保護等級維持一級觀察;
查封8處可疑場所,立案7起,拘留17人,遣返6人;
所有行動過程以「社會治理」為名,內部代碼「嘉陵靜流」不對外使用。
成都公安黨委書記在報告結尾說道:
「事情辦得漂亮,不張揚、不留痕,有效轉移了外界對『保衛疏漏』的關注,也為省委交了一份寧靜而深遠的答卷。」
#潤物細無聲390
#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
四川省委接到深夜行動的簡報時是第三天清晨。
書記剛剛泡好一杯雲南滇紅,坐在辦公桌前,翻閱報告。待聽完匯報,他抬眼看著窗外初亮的天色,語氣不急,卻字字鏗鏘:
「成都公安做得不錯,這樣的處理有分寸、有層次,也遮得住面子。」
他頓了頓,目光凝重,望向政法委書記與公安廳黨委一行人,語氣轉為嚴正:
「不過,你們都聽好了,傳達我的話——」
「第一,當時在場的幹警,不用處分。嘉玲是學醫的,遇到那種緊急情況,幹警如果衝上去搶著做人工呼吸、按壓,還可能耽誤搶救。醫療專業的事,尊重專業,不要亂彈琴。」
「第二,她見義勇為,救死扶傷,這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輝操守。她不是做給人看的,她是真的救人。這樣的品格,是以後能服人的根本。不要阻止她有這樣的事蹟,也不要把她訓練成一個只知道服從命令的『模範』。」
「第三,我說句人話:幹警們如果為了保護她,反而挨了處分,以後他們還能實心盡力嗎?這是人性問題,也是領導者該懂的情理。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不要讓她覺得自己救了人,卻連累了人。這不是教養幹部的方式。」
屋內一時靜默。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與幾位參與夜間會議的紀委、宣傳部副職皆低頭記錄。
書記語氣舒緩了些,最後加了一句:
「她還年輕,別給她太多壓力。現在的年輕人,心思細、情感重,背後有我們護著,她才能輕裝前行,往高處走。」
眾人默然點頭,心中無不感佩:這位書記,既見大局,也見人心,確實是「潤物無聲」地教養與扶持這個年輕人。**
有人低聲感嘆:「書記是真疼嘉玲同志這女娃兒!」
潤物細無聲 (四十) [391-400]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