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三十九) [381-390]

            潤物細無聲 (三十九) [381-390]

            2025 Oct 10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81

            四川省委書記聞言,微微頷首,語氣平靜地說:「走吧,我去看看這些孩子。」
            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連忙領路,一行人步出簡報室,轉向內側會議樓。會議室外,已有兩位內勤幹員守候,見書記到來,立正敬禮,沉聲通報:「首長到!」
            推門而入,會議室中,十七名執行李嘉玲護衛任務的公安幹警與特勤人員已全數到齊,年齡從二十五到四十五不等,男多女少,制服整齊,神情肅然。見省委書記走入,眾人立刻起立,齊聲:「書記好!」
            書記環視全場,先未說話,只走向第一排,一個個細看。他目光銳利,卻不帶威壓,反透出一股老幹部的沉靜與溫度。待走回會議桌前,他才開口:
            「你們這十七位同志,我今天特地來點名,看看你們的樣子,謝謝你們的辛苦。」
            他頓了頓,又說:
            「護衛一個普通幹部,是公務;但護衛一個『種子型幹部』,是使命。」
            現場一片寂然。有人握緊拳頭,眼眶微紅。

            省委書記繼續道:
            「我不想誇大,但中央對李嘉玲同志的關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關注。她是中央選中的新一代樣本。我看過你們的保衛紀錄、每日觀察簡報,也知道——你們做得很好。」
            一名年輕的特勤隊員幾欲開口,但被隊長輕按住肩膀,示意冷靜。
            書記望了他一眼,微微一笑:「有話想說?」
            年輕人起身,聲音不高:「回書記的話——我們一開始,也只是當任務來做。但日子久了,看到她每天安靜、有節奏地學習,對身邊的風吹草動既不迴避也不驕躁……我們心裡都佩服。後來大家說,護著這個學生,是值當的。」
            書記聽完,點點頭:「我相信你們。」
            他望向公安局黨委幹部:「給我一份這十七位同志的履歷與表現紀錄,備案。未來無論是提拔、外調還是表彰,我們四川自己的人,要記得彼此護過的這一段。」
            他聲音略低:
            「一個人能保護什麼,就說明他是誰。」
            片刻沉靜後,書記再次環顧眾人:
            「今日不設宴、不照相。你們回去後,當作這件事沒發生。但你們的名字、臉,我記住了。你們護的是一株苗,但中央護的是一整片林。」
            說罷,他向全場微鞠一躬,轉身離開。

            省委書記在返回車上前,又停步吩咐公安局黨委書記與副局長,語氣雖不高,卻極其鄭重:
            「這十七位同志,近期不必調崗、不必另派任務,也不用安排會議發言或對外交流。讓他們繼續如常地輪班、執勤,但要照顧好休息與家庭情況。我要的是靜悄悄、穩穩當當的保衛。」
            副局長立刻點頭:「明白,書記。」
            書記又道:
            「有些人,以為重大任務就是槍林彈雨,其實不然。越是時代要轉彎的時候,越是要靠這種『穩』,靠人不出聲地做事。你們看得見這一批孩子——安靜、規律、自我要求極高,這樣的人,是時代的轉機。」
            他看了眼手錶,語氣微轉,語重心長:
            「我們今天是從黨委辦公樓走進校園,不是為了看一個學生的表現,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新一代不是我們拉拔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長出來的。這是天意,也是歷史的推力。」
            接著他特別囑咐:
            「今晚起,讓特勤中有文化、有筆頭的人,寫幾篇內部觀察筆記,但不記名,不署職,交給公安廳秘書處存檔。我不看文筆,我看一個感受。這叫『群像側記』,十年後再看,就是歷史資料。」
            副局長眼中一震,立正道:「領會!」
            省委書記微笑點頭,語調輕緩:
            「你們今天看到的,不是命令,而是共識。把孩子們保好,沒人記得你們也沒關係——我記得。」
            身後,有幹警悄悄立正,敬出一個筆直軍禮。



            #潤物細無聲382
            #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

            省委書記語聲不高,卻句句有力,一如他行事一貫的節奏——穩,準,狠。
            他轉身對公安局黨委說:
            「這件事,不能讓人以為我們是來做場面,更不是講講慰勉話就結束。所有參與此任務的幹警與支援人員,包含局長、特警大隊書記,連同輪替期間的行政後勤保障人員,每人配一枚手錶。以省委名義贈送。」
            在場眾人面色一震。
            「這不是普通慰問品,也不是獎勵,而是記號。」書記語速稍緩,但語調更重:
            「手錶,象徵你們參與的是一次政治時間與社會信任的護送任務。既要爭分奪秒,也要風物長遠。你們守的,不只是安全,是一個新時代的政治典型。」
            他掃視一圈,補上一句:「型號要選準——不必奢華,要經典,要能用二十年。辦公廳與公安廳協調,兩天內完成造冊、購置與送達,私下發,不開會、不拍照、不宣傳。名字登記備份留黨委檔案。」
            副局長與特警大隊書記齊聲道:「領會!」

            剛結束指示,省委書記忽而再抬眼,聲音低下來,卻更令現場凝神:
            「接下來,我們再回川大一趟。」
            「回去?」一位常委驚訝出口。
            書記沒有停頓,只淡淡回頭:「剛剛是去看她上課,是看她『怎麼過日子』。接下來,是要看看她怎麼跟人『過人事』。」
            幾位同行幹部面面相覷。省委書記見此,笑了一聲:
            「一個人能成事,不只是靠自己會讀書、會自律,更要看她周遭是什麼人,是怎麼看她、說她、信她的。這一點,我們今天要親眼看。」
            說罷,他已跨步走向車隊,車門開啟,隊伍再度整肅登車。
            此時已近中午,校園人聲漸盛。誰也未察覺,一場關於「新時代政治典型」的暗流勘查,仍在無聲進行。
            大樓頂層,有人輕聲說道:「這樣的書記,是四川的福氣。」



            #潤物細無聲383
            #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四川省委書記乘車回到四川大學,特意交代不走主門、不驚動任何幹部。車停在圖書館側邊的林蔭小道,一行人步行進入校園,選擇最容易混跡其中的方向,緩步觀察學生動態。
            此時正值中午,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食堂門口、操場樹蔭、或小徑長椅上,談笑、討論課業,或低頭滑手機。省委書記眼神如炬,並非看表象,而是在捕捉氣氛——一個人物是否「真有分量」,不看她自己多耀眼,要看她出現時,四周是否自然而然產生秩序與重心。

            行至一間教室外,一位常委低聲提醒:「那邊,嘉玲剛進去。」
            透過教室外玻璃,一行人遠遠望見李嘉玲坐在窗邊,自帶便當盒,手邊一疊筆記,一邊吃一邊翻閱文獻。她身旁的空座有些特別,雖無人明言,但似乎自然留白,仿佛她總能讓空間自動圍出一圈寧靜。
            最值得注意的是她桌上方那張紙條,上面寫的是:
            「此處已坐人,請勿喧嘩。」
            字跡端正,不顯張揚,但有種說不上來的份量。
            而坐在周圍的學生,竟自動壓低聲音。有一男生低聲講電話,被同桌輕輕拉了一下袖子:「李嘉玲在這裡唸書呢。」他連忙道歉,走出教室。
            幾位常委看在眼裡,眼神變得複雜。有人低聲讚道:「這不是威嚴,是氛圍。這娃兒氣場已經出來了。」
            省委書記不語,目光轉向門邊牆上佈告欄。
            上頭貼著一張公告——「學生自組政治學經典閱讀討論小組」,聯絡人欄清楚寫著:李嘉玲。底下已密密麻麻簽了將近三十個名字,還有附註「只限十人旁聽」,多餘者請排下一期。
            一位陪同的常委脫口而出:「現在學生組讀書會能成這樣,真不常見。」
            而在圖書館角落,有三四位外系學生也正在議論:
            「李嘉玲那個讀書會,我報名三次都沒排上,她寧願控制人數,也不放水……」
            「人家搞那個是真的認真,聽說報名還得先寫兩百字讀後感試閱——」
            「重點是……大家居然都服氣欸。」

            省委書記轉身離開時,步伐加快幾分。出了圖書館,他停下來,只對身邊人淡淡說道:
            「她在校園裡,已經成氣候。」
            那語氣不是驚訝,而是肯定。
            他沒有多話,只吩咐:「安排吧,下週教育廳會議,請她來做一場青年學生讀書報告。主題、講稿都不用干預,讓她自己定。」
            片刻靜默後,他補上一句:
            「不要安排在高校專場,安排在黨校幹部輪訓班。讓在座的處級幹部看看,什麼叫『年輕有為』,什麼叫『自得其樂』。



            #潤物細無聲384

            四川省委書記又走回教室。
            教室人漸多,談話聲音越來越大,陸陸續續進來的學生用餐、聊天、滑手機,完全沒注意這三位不速之客。教室裡仍保留著一貫的大學生氣氛——鬧哄哄而散漫。
            但有一人例外。

            李嘉玲立刻起身,神色平靜,眼神卻帶著高度敏銳與內斂敬意。她沒問對方是誰,也沒刻意做什麼姿態,只是站直了身體,將自己那個還沒吃完的便當盒輕輕闔上,放在書本旁邊。
            那位年長者目光掃過四周學生,略顯疲憊,卻在看見嘉玲時有了微微光亮。他沒說姓名,沒自報身份,只是壓了壓手,語氣溫和得幾乎不像是一位省委書記:「妳是家鄉雅安的李嘉玲?」
            嘉玲不遲疑,也不浮誇,清晰應道:「是,我是李嘉玲。」
            四周仍嘈雜,沒人留意這一幕,但這幾秒,兩人之間卻極為清明安靜。
            書記點點頭,眼神掃過她桌上的筆記、厚厚的書本、還有飯盒。那一切都沒有特別裝飾,但收拾得乾淨、分明、有條理。
            他語氣極輕地說:「妳慢用。」
            說完便轉身離開,不留一句多餘話、不驚動任何人。

            門關上的剎那,陪同者低聲問:「書記,怎麼沒多說?」
            書記搖頭道:「一個人是不是根子好,從起身那一刻就看出來。無需多言。這不是談話,是確認。」
            他頓了頓,又道:
            「她這樣的學生,必須保住。不是保她一時的成績,是保她這份清明。現在全國大學生,能這樣靜下來的有幾個?」
            一行人走出教室,背後的學生們依然談笑如常,沒人知道剛才那幾分鐘,四川政治圈的一次深刻印證,悄然發生。


            #潤物細無聲385

            書記一行人走出教室,樓道嘈雜,窗外風聲與學生的笑鬧聲交織。
            隨行的宣傳部副部長略顯遲疑地問:「要不要……順道去看看李嘉玲同志的宿舍?我們了解她的生活情況,也方便向上回報。」
            書記腳步未停,語氣平靜卻篤定:「女孩子的房間,我們就不用去了。」
            語氣中沒有半點權勢者的輕浮或高調,反而帶著一種克制、尊重與分寸感。
            隨行人聞言,皆默然頷首。走在書記身後的辦公廳副主任不禁在心裡讚道:「這就是書記的高明之處。懂得退一步,才顯深情。說不去,其實是最深的關注。」
            走出樓門時,一陣微風撩過,書記略略仰頭,看著教學樓上掛著的紅字標語:「為人民服務,為祖國育才。」

            他喃喃道:「這娃兒,不是我們去查探的對象,是我們四川的種子,是中國的希望。」
            話音不高,卻讓隨行者心頭皆是一震。
            「走吧。」
            步行至校園邊門時,省委書記忽然止步,望著剛剛經過的一排學生食堂。風有些微涼,陽光柔和地灑在水泥地上,落葉靜靜躺著。書記不疾不徐地說:
            「嘉玲同志太瘦了,送一些食品、營養品給她。」
            此話不重,語氣平靜,卻讓隨行者齊齊一震。
            辦公室副主任小聲回應:「我們回去就辦。」
            書記搖搖頭:「不用大張旗鼓。學校食堂、超市都有供應,讓後勤部門選品質好的,託學校輕輕送過去,不署名,不說來處。」
            片刻沉默。
            他又補一句:「別讓她知道是誰送的。她聰明,心裡會明白就夠了。」
            說罷,他轉身上車。車門關閉前,他又輕聲道:「青年人能吃苦是好事。但我們看見了,不能不管。」
            車窗闔上,車輛緩緩駛離川大校園。陽光穿過枝葉,在車頂灑下一片片閃動的光斑,像這些未說出口的關懷,無聲無息,卻深藏不露。
            川大校園一切如常,熱鬧而平和。無人知道,一場沉靜而深遠的考察,剛剛悄然落幕。



            #潤物細無聲386

            嘉玲在一個平常的中午回到宿舍,桌上多了一個不顯眼的紙箱,外觀簡單,沒有寄件人姓名,只標示著「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李嘉玲同學收」。她並不意外——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收到無聲無息的東西,但這次,她還是靜靜地站了一會兒,才拆開包裝。
            裡頭整齊擺放著幾盒包裝極簡、卻明顯不是市面常見品牌的營養補給品。上面沒有廣告語,只有「蛋白均衡」、「複合維生素」、「益菌元」這樣的字樣,還有一張印製體字條——「注意營養,按時服用。」
            她看著那行字,眼神柔和卻毫不迷糊。她知道這不是普通關照,也不是什麼熱情慷慨的捐贈人。那種做法往往伴隨著署名與刻意。這紙箱的沉默,反倒讓她意識到背後的深意。
            她沒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當晚,她破例沒有下自習室,而是早早回宿舍,將那幾盒補品小心收好,擺進抽屜最深處。洗臉時,她看著鏡中的自己,喃喃一句:「我會讓這份關心,不白費。」
            她並不把這當作什麼特權,甚至有一種近似負重的感覺。因為她明白,這樣安靜的照拂,其實比高調的提拔更難承受——它不求回報,但也不會容許辜負。
            她知道,這背後不是對她的喜歡,而是一整套機制,正在測試她是否真能走得更遠。
            那晚,她睡得很沉。夢中沒有驚天波瀾,只有窗外的雨聲,像是有人在對她說:「妳自己知道就好,別聲張。」



            #潤物細無聲387

            成都這座城市,白晝如同所有大城一般秩序井然,夜晚則在燈紅酒綠中滑入另一種沉默的喧囂。離春熙路不遠、卻不為導遊標誌所載的一條巷子裡,有幾家早已不敢掛燈籠的店子,裏頭坐著些本地人聽不懂口音的女人。她們習慣對顧客說「哥哥你坐」,也習慣一聽見窗外警哨聲,立刻將笑容收回。
            陳惠就是這些女人之一。她從綿陽農村被拐賣來成都,剛開始還會哭會鬧,後來知道自己哭也沒用,就不哭了。店裡老媽子教她如何說話「不硬不軟」、如何敬酒「不醉不膩」。她學得快,很快能賺回頭客,甚至被人說「這個小妹乖巧得很」。
            直到那一晚,她被一名喝多的客人強壓至後廂,事後嘔吐不止。幾週後,她開始反胃、月事不來。她知道自己懷孕了。店裡老媽子罵她不乾淨,說這種貨色留著就是找麻煩,沒幾天便把她掃地出門。

            陳惠沒有成都戶口,沒有務工證明,找不到正當工作,又剛好成都公安鐵拳治理三陪場所,陳惠找不到其他陪酒工作,困苦不堪。
            她走投無路,在成都市區各個垃圾桶與回收站之間撿拾紙片、塑料瓶,用掙來的一二十元勉強維生,再用那雙逐漸長繭的手撫摸自己漸漸隆起的小腹。
            幾週後,她的狀況愈加糟糕。肚子一陣一陣抽痛,像是要把什麼從裡面扯出來。那天清晨,她一覺醒來,褲子下全是血,一路滴滴答答從巷口拖至大街。她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心裡只剩一個念頭:撐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她聽人說,那裡是全成都最好的醫院。
            可她身無分文,滿身污穢,也沒出租車會載她。她只能一邊捂住腹部,一邊扶著牆艱難前行。天光剛破,路邊餐館才剛開門,有人看見她,避開;有人指指點點,沒人伸手。
            終於,在離華西醫院不到五十公尺的路口,她再也站不住,兩腿一軟,跪倒在地,手指抓著一塊井蓋,像是抓著最後的浮木。
            也是這時候,嘉玲正背著簡潔的實習包,準備前往早八的醫院觀摩課程。她穿著平底鞋、素淨的外套,一如平日低調安靜,但眼神中有種無人忽略得了的清明。
            她的腳步忽然頓住。
            她看見了。見那女人的頭髮貼在臉頰上,眼白浮出、嘴唇發青,腿間血仍緩緩滴落。那不是普通的貧血昏厥,是一種急性崩潰的跡象——她曾在醫學輔修課上看過照片,卻從未想過會在這麼近的距離真實看見。
            嘉玲蹲下,右手摟住她的肩,左手按向她小腹邊緣。她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場中晚期妊娠合併早產或流產性大出血,有可能休克、甚至致死。
            她沒有驚叫,也沒有猶豫。低聲說:「妳聽得見我嗎?我帶妳進去,妳撐一下,好嗎?」
            她一手掏出手機,一邊對醫院保安喊:「急診,出血病人,需要推床!快!」
            保安狐疑地看了眼那女人,明顯猶豫——這樣的女人,他見得多,不是常有麻煩就是欠費。
            但李嘉玲抬起頭,那雙清亮的眼神不帶怒意,也沒有情緒,只是安靜、堅定:「她撐不到十分鐘,妳要不要負責?」
            這句話不高,也不硬,但像一記直錘,讓那保安迅速回身叫人。
            就在急診室門開的一瞬,李嘉玲一邊攙著陳惠,一邊低聲自語:「這是今天第一堂課……老師,沒白來。」
            推床剛到,陳惠已失去意識,嘉玲默默陪在一旁,幫忙清理血跡、安撫旁人情緒。直到推床進入、急診大門重新關上,她才發現自己手上已沾滿凝固的血。
            但她沒有哭,也沒有顯露情緒。只是輕輕退到牆角,把口罩重新戴好,轉身走回實習報到區。

            這件事並未上新聞,但醫院內部交班記錄上卻留下了一句註記:「一名無戶籍孕婦因失血休克搶救成功,初步由學生李嘉玲現場判斷、介入救治。」這個名字,不知被哪位教授下意識圈了紅筆,傳進了四川大學校辦。一天後,經某位老院長默默轉呈,進入了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青苗計劃」備忘頁。
            三天後,成都某街道辦匿名為一名「無戶籍女性」辦理臨時住院補助;七天後,四川省衛健委在內部月會上強調:「必須關注非戶籍孕婦醫療空窗問題,建議修訂急診無身份者的先救治程序。」
            十天後,省委書記在一次簡報會中輕聲問道:「讓她好好讀書,這種人,我們四川要養得住。」
            而嘉玲仍不知道。她只是那天稍早在病歷本空白處寫了一句話:
            「行醫,不是因為我是醫者,而是因為我也是人。」
            她沒署名。只是合上筆記本,靜靜等著下一位病人入床。


            #潤物細無聲388

            成都市公安局大樓。
            嘉玲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前救人之舉,未滿十分鐘,相關情況就通過特警內線報備機制送達局指揮中心。初步訊息不明,只提「護衛對象現場親自救人,情況特殊,現場已脫離控制,群眾開始聚集」。
            下午局黨委召開會議,室內氣氛沉重。
            「先說現場情況。」
            幹警黃偉起身,語氣有些遲疑:「護衛隊伍與李嘉玲同志保持著正常距離跟隨,當時目標快速下蹲,處理一名大量出血女性,我們...當時...愣了幾秒。」
            「為什麼不立刻接手處置?」黨委書記聲音平靜,卻帶著一股寒意。
            黃偉遲疑了一下:「因為...當時我們的身份不能暴露。根據現行規範,我們必須維持最低可辨識度,不能主動與目標過度接觸,更不能主動暴露警務人員身份。」
            洪薇補充:「嘉玲同志的反應太快,我們甚至來不及阻止,而且...她判斷準確,現場調度也有效率,我們若衝上去反而可能引發更大關注...」
            黨委成員之一輕聲說:「但結果是——我們讓護衛對象親身涉險,甚至有媒體記者開始在網上匿名討論這件事,雖未點名,但照片模糊可辨。這已是一次可控風險升級為實際風險的案例。」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局長輕敲桌面:「嘉玲同志見義勇為、具備專業素養,這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中央特別看重她的原因。問題不在她,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在『不暴露、不介入』與『確保人身安全』之間拿捏平衡。」
            黨委書記緩緩開口:「這是警戒工作的典型兩難。但我們不能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第一,對兩位在場的幹警黃偉與洪薇,記錄一次檢討處理,不予處分,但需撰寫完整行動報告與情境研判。第二,即刻由督查科重擬《青年重點護衛對象特殊反應機制應急條例》。第三,對嘉玲同志...」
            他頓了頓,看向窗外的燈火成都。
            「她的行為,是本能的醫者仁心。我們不能壓抑這種本能。但也不能再讓她自己面對。」
            「從今晚開始,調整護衛隊伍,轉為雙重編制:前列明護、後列暗控,遇有突發行動,由明護人員以『普通市民』身份迅速接入,以『路過協助』的身份做掩護,同時後控人員維持全域監控。」
            「另外——」
            書記望向牆上掛著的全市重大維穩名單。
            「我們要讓她救下的那個女人,活下來。」
            「市局、街道、衛健委,聯絡醫院,請華西醫院組建最好的救治團隊。身份問題、醫療費用、居留合法性——全部由市府緊急協調處理。她既是無辜者,也是這次風波的導火點。不能有任何後續遺憾。」
            有人低聲道:「這樣做,會不會...間接把嘉玲同志推上風口?」
            書記擺手,語氣平淡卻堅定:
            「不會。我們不做標語,不發新聞,不塑英雄。」
            「我們只做——她背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影子。」
            「這是我們的任務。」
            公安局黨委書記語氣沉著,但語尾壓得更低:
            「報省委。嘉玲同志的事,大小都報。一針一線都不能遺漏。」
            他看了一眼會議桌上幾位沉默的分管幹部,補上一句更重的:
            「以後,不要讓省委先知道我們沒報的事。」
            眾人微微點頭,氣氛繃得如刀。
            「至於那個女病人,」他頓了頓,語氣轉硬,「立即查清楚身分——姓名、籍貫、是否有戶口遷移記錄,曾在哪些場子工作,**誰賣的她,誰收的她,誰用的她,**全部查清楚。」
            「這不是單純醫療事件,這後面可能牽涉黑惡勢力,可能是地下賣淫集團的殘留,也可能是地方保護網的死角。」
            一位刑偵處長試探道:「這麼查會不會太——」
            黨委書記斬釘截鐵:
            「不會太過,只怕你查得還不夠深。我們不是為了追打一個女人,是為了把她身後的『泥』,一鍬一鍬鏟乾淨。」
            他語氣稍歇,又補了一句:「而且,也好轉移一下焦點。」

            有人不解,目光閃爍。
            「我們的保衛出了紕漏。要不是嘉玲同志醫術夠、反應快,那女的死在現場,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的,是紀檢組。」
            「但人沒死,媒體沒發,網路上只有幾張糊圖。現在就靠我們動得快、說得準,把問題導向『嘉玲同志救人感人』『公安迅速反黑』,讓全城話題往正面轉。」
            「別以為轉移話題是敷衍,這是政治處置。」
            局長點頭,語氣配合:「好,刑偵支隊、網安部門、人員調集,今晚12點前列出全部陳惠相關背景。凡她接觸過的業主、場主、中介、老鄉,全數訪查。」
            「明天凌晨三點,展開第一輪清查掃點行動,以『清理違規出租屋』為名,查三陪,查無證經營,查異地戶口密集點。」
            「要查得深、查得快,但不喧鬧,行動代號:嘉陵靜流。」
            黨委書記頷首,冷冷一句:「這一波處理得好,省委那邊,不但不會怪責,還會覺得我們政治上有分寸,有擔當。」
            會議至此,悄然收尾,整座公安局轉入緊急作業狀態。
            這一夜的成都,霓虹依舊,風聲無痕。
            但某些人命運的軌跡,已悄然轉向。



            #潤物細無聲389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以「內部代號:嘉陵靜流」啟動第一輪夜間清查行動,表面名義為「年度違規租賃與異地戶籍人口排查」,但實質是一場極具針對性的定點掃黑與情報蒐集行動。
            【一】行動部署
            凌晨02:00,五支行動小組集結於市區不同街口:
            特警支援隊佩槍出動,配合查處高風險場所;
            治安支隊專責掃查登記,重點針對「無工商登記、但實際營業」的樓面;
            網安分隊同步監控各社群平台,觀察有無即時異動與風向討論;
            刑偵與情資科對照數據,直指五個懷疑仍活躍的「三陪中介轉址」點;
            社區派出所聯絡組,事前通知街道辦與社區黨總支「今晚如有問詢,以安全隱患清查為說詞應對」。
            整個行動被刻意安排在夜間 3:00–4:30 進行,避開網路活躍時段,也避開市井市聲最鼎沸的早晚高峰。

            【二】查封現場(節選紀錄)
            📍錦江區望江路某老舊居民樓
            這裡原為民宅,兩年前被改建為「美甲按摩店」,無營業執照;
            現場查獲8名女子、4名男子,全部查無固定職業登記與社保紀錄;
            發現多本偽造的「健康證」、帳冊記錄模糊,僅以「花名」代稱客人。
            📍青羊區環保小區6號樓地下室
            原為儲藏間,實際隔出數間小房,陳設簡陋,惡臭濃重;
            查出兩名涉案中介男子,一人持有來自綿陽的虛假身份證明;
            案頭資料赫然出現「陳惠」之名,以及她幾月前的接單記錄。
            公安內部對照後確定:陳惠當初即由此一地下網絡引介至成都數家三陪店鋪。

            【三】控制言論與轉移焦點
            為避免社會恐慌與輿論亂象,網安支隊聯合市宣傳部同步展開「信息引導」:
            控制本地論壇與微博關鍵字「華西 血」「女孩倒地」「醫學女學生」的相關詞條;
            放出一篇匿名正能量文章:《她跪在華西醫院門口救人,我們看見了醫學生的光》,首發於一個由警方控制的知乎帳號;
            引導「青年自強」「見義勇為」主題進熱搜,配圖為模糊背影,不明顯露出嘉玲真容。

            【四】社會回響
            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評論呈現三種聲音:
            讚揚嘉玲行為的青年群體:
            「我也是醫學生,凌晨見到這張照片,我哭了……有光的人在哪裡都會發光。」
            「太像我高中的學姐了,總是默默幫人又不邀功。」
            對清查行動表示支持但不明真相的市民:
            「最近社區突然來登記身分證,是不是和那個女孩有關?」
            「其實我覺得晚上查一下租屋是好事,成都太多地下室了。」
            敏感群體與潛在利益相關人員的小心試探:
            「她怎麼會剛好經過?是有保護背景嗎?」
            「好奇的是,出手那麼快,她不怕感染嗎?」
            【五】官方總結與內部評價
            當日下午,公安局召開簡報會。結論如下:
            嘉玲未被網絡實質起底,保護等級維持一級觀察;
            查封8處可疑場所,立案7起,拘留17人,遣返6人;
            所有行動過程以「社會治理」為名,內部代碼「嘉陵靜流」不對外使用。
            成都公安黨委書記在報告結尾說道:
            「事情辦得漂亮,不張揚、不留痕,有效轉移了外界對『保衛疏漏』的關注,也為省委交了一份寧靜而深遠的答卷。」



            #潤物細無聲390
            #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

            四川省委接到深夜行動的簡報時是第三天清晨。
            書記剛剛泡好一杯雲南滇紅,坐在辦公桌前,翻閱報告。待聽完匯報,他抬眼看著窗外初亮的天色,語氣不急,卻字字鏗鏘:
            「成都公安做得不錯,這樣的處理有分寸、有層次,也遮得住面子。」
            他頓了頓,目光凝重,望向政法委書記與公安廳黨委一行人,語氣轉為嚴正:
            「不過,你們都聽好了,傳達我的話——」
            「第一,當時在場的幹警,不用處分。嘉玲是學醫的,遇到那種緊急情況,幹警如果衝上去搶著做人工呼吸、按壓,還可能耽誤搶救。醫療專業的事,尊重專業,不要亂彈琴。」
            「第二,她見義勇為,救死扶傷,這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輝操守。她不是做給人看的,她是真的救人。這樣的品格,是以後能服人的根本。不要阻止她有這樣的事蹟,也不要把她訓練成一個只知道服從命令的『模範』。」
            「第三,我說句人話:幹警們如果為了保護她,反而挨了處分,以後他們還能實心盡力嗎?這是人性問題,也是領導者該懂的情理。你們不要幫她製造矛盾,不要讓她覺得自己救了人,卻連累了人。這不是教養幹部的方式。」
            屋內一時靜默。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與幾位參與夜間會議的紀委、宣傳部副職皆低頭記錄。

            書記語氣舒緩了些,最後加了一句:
            「她還年輕,別給她太多壓力。現在的年輕人,心思細、情感重,背後有我們護著,她才能輕裝前行,往高處走。」
            眾人默然點頭,心中無不感佩:這位書記,既見大局,也見人心,確實是「潤物無聲」地教養與扶持這個年輕人。**
            有人低聲感嘆:「書記是真疼嘉玲同志這女娃兒!」



            潤物細無聲 (四十) [391-40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潤物細無聲 (九) [081-090]

            • 2025 Jul 28

            被統一的台灣

            • 2025 Oct 31

            襄陽演習與蔣孝文在美超速

            • 2025 Aug 23

            不負韶華(五)[041~050]

            • 2025 Oct 15

            國城講堂01 論四大公投 試播集 20220101

            • 2024 Oct 04

            五二四事件

            • 2024 Nov 04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