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八) [371-380]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八) [371-380]

            2025 Oct 09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71

            李嘉玲的特殊,從來不只是因為她的成績、她的形象,或她身後那幾位神祕莫測的護衛。真正讓整個四川大學校園乃至更高層級為之側目的,是她的出身──她不是高幹子弟,卻站到了高幹子弟都未曾企及的位置。
            四川大學的校園裡,從不缺來自部委、廳局、甚至紅色家族的子弟。他們談吐得體,背景顯赫,自信中透著某種慣常的優越。但即便如此,沒有人能像李嘉玲那樣,在一場又一場的大事中,穩穩當當站在聚光燈下,仍不失分寸。
            她不是誰的女兒,也不是誰的親戚。她來自雅安那個山多霧重的小鎮,父母雙亡,早年困頓,靠著自己一路考進川大醫學院。所有人都知道她清貧,也知道她不言苦、不張揚,卻在一次次的危急場景中挺身而出,在黨和國家的視野中被層層推高。
            某位經濟學院的講師私下感嘆:「現在的年輕人裡頭,見過高幹子弟多得很,但見到李嘉玲,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天然具備大氣』。」這種說法漸漸在師生中擴散開來,成為對她最特殊、也最令人難以複製的評價。

            她不屬於既有的派系,也不是哪個家族安排出來的人選──她,是被時勢選中、由黨親自點名的一個「新型樣本」。而正因如此,她的每一次選擇、每一番沉默,都足以成為未來許多年輕人模仿與效法的典範。
            儘管沒有人明說,但不少出身於廳局、軍區甚至省級領導家庭的學生,對李嘉玲的出現,心中其實五味雜陳。他們曾以為,自己才是體制未來的預設接班人——不一定要優秀,但血統正、背景足,自會有一條明路。然而,李嘉玲的崛起彷彿違背了某種潛規則。
            她的沉靜與謹慎、她的從不主動爭取卻總被中央點名、她的言行舉止中那份自然流露的「受到高層信任」的分寸感——這些讓不少高幹子弟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浮躁與習氣。有的人悄悄收斂脾氣,不再在課堂上顯擺家庭背景;有的人開始模仿她的語氣與服裝,甚至背後請人整理她發表過的所有言論、演講,細讀每一段用詞的尺度。

            一位來自西南某軍區副司令家庭的男生,在與人閒聊時說道:「她是真正在走中央那條路,我們這些從小跟著父母跑活動的,其實反而還停在舊思維。」
            而另一位法學院的女生則乾脆地說:「我爸是副廳級,這點資歷根本配不上和她交朋友。」
            校園裡甚至出現了私下整理的「李嘉玲語錄」,被作為人設模版研究——她如何拒絕訪問、如何控制曝光、如何在公眾場合露出剛剛好的微笑,連「在食堂拿餐時的肢體動作」都被當作話題研究。有學生戲稱:「她在川大的每一個瞬間,說不定都在替未來做素材。」
            而李嘉玲本人,似乎對這些風聲並不在意。她仍然日復一日往返於教學樓、校醫室與圖書館之間,身邊的便服幹警從未減少,語言簡練,笑容克制。她從未主動與人結交,也從不拒絕他人靠近——但靠近她的,不會不察覺那股天然的距離感。
            一次校內的思政討論會上,某青年教師發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只是李嘉玲一人,而是新時代青年政治形象重構的一個樣本。她不是因為有背景才被推上去,而是因為她符合某種新的標準,而這個標準,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想像。」
            有人低聲說:「這才是真正的新貴,不靠誰,卻比誰都穩。」



            #潤物細無聲372

            在公共政策課的研討課堂上,一位名叫杜勵的男生被點名發表意見。他出身於省會副市長之家,從小接受黨校系統教育,為人自信高調,向來不掩飾其家世與抱負。
            那天,他講話語氣如常鋒利:「我認為,所謂青年政治形象,不應過度偶像化。真正的制度建構,不靠個人情懷,而靠制度安排與協同治理。過度強調個體事蹟,容易誤導公共認知。」
            眾人一陣靜默。沒有指名道姓,但聽得出他話裡針鋒。
            授課老師抬起眼鏡框說:「那你覺得,李嘉玲同學在近期多次公共表現中,有哪裡屬於『情懷主義』而非制度成果的具體呈現?」
            杜勵語塞。他沒想到會被這樣點出,當眾與嘉玲對上名字。
            嘉玲此時緩緩開口,語氣平和:「我贊成杜同學提到的制度觀點。個體的行為必須受到制度規範與公共監督。正因如此,我從來沒有接受個人採訪,也不在媒體上闡述過任何『個人情懷』。我相信,中央之所以重視青年,是希望我們用制度所允許的方法完成應有的責任,而不是靠誰的感情、誰的故事去換取掌聲。」
            課堂一片靜謐。
            她說得克制,卻乾淨有力。沒有反駁對方,也沒有貶抑誰,卻把自己與「個人英雄主義」清楚劃開界線。老師點頭微笑:「這才是現在該有的青年語言。」

            課後,杜勵在走廊抽菸,心情有些複雜。他身邊一位好友低聲說:「她不是你說得那種人。你以為她靠的是背景?老杜,她背後是中央親定,她這種人連情緒都受重視。你罵得動嗎?」
            杜勵沉默不語,望著她遠去的身影,第一次覺得「出身」和「未來」之間,還隔著一種他說不清的力量。
            校園裡的風氣因這次公開交鋒再起波瀾。
            有人說:「李嘉玲不只是有背景,她還比你努力、還比你懂什麼是能說、什麼是不能說。」
            也有人私語:「我爸是副廳,她爸是誰都不知道,可你爸也不敢講她半句不是。」
            模仿嘉玲者漸增,有人開始模仿她的書桌擺設、上課提問方式,甚至連社交語言都學她的格式——「根據政策」、「根據實際」、「我不代表個人立場但可以分享觀察」,成了新式話術模板。
            校報社編輯部內部討論時,一名女編輯說:「你們知道嗎?李嘉玲不是什麼自媒體時代的『青年榜樣』,她根本不是榜樣,她是訊號,是被中央直接選進來的一種青年格式。我們想模仿她,其實是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搭上一點未來的邊。」



            #潤物細無聲373
            劉明是某副部級高官之子,平日一貫自矜倨傲,口氣常帶官場氣。他並非直接與嘉玲有過交集,但自從「李嘉玲效應」在校園傳開,眼見她風頭日盛,內心難免有些不平。
            那日課後,他在人多的教學樓門口,語氣似輕描淡寫地說:「現在有些人啊,拿一點關愛就當成旗子舉,黨不是這麼教的。真正出身好的,反倒不拿來說嘴。」
            語氣不大,卻刻意說得能讓周圍幾個學生都聽見。
            嘉玲剛好經過。她停下腳步,望了他一眼,不疾不徐地說:「你說得對,真正出身好的,不會說嘴。但真正出身清白的,也不怕人問。你如果覺得我憑關係上來的,那可以請你父親替你報個情況,看看能不能接我的護衛任務,或者寫一篇科研論文。你說的『真正出身好』,是拿來做事,還是拿來擋別人的?」
            劉明一時間語塞,臉色青紅交錯,只能勉強一笑,轉身離開。

            這場短短的對峙,護衛在場的特警第一時間就回報了上級。
            特警大隊辦公室內,一位剛下任務的特警看完簡訊,拍了下桌子:「這才叫有種!有的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國家給的,還瞧不起一個靠自己考上的娃兒?」
            另一位年輕隊員回憶起上次行動:「她從不亂說一句話,但一出聲,就知道什麼叫分寸。那天搶劫案,她都沒抖一下。」
            特警隊員們接連發言,氣氛罕見熱烈。一位幹警感慨:「她不光護得了別人,也敢自己回擊。不是高幹出身,比高幹還有骨氣!」
            有人笑說:「哪天我們還得向她申請學『政治表達』課,這種分寸和力道,是真本事!」
            於是,一個民間默契在特警隊伍中悄然生起:李嘉玲,不僅是護衛對象,更是值得佩服的戰友般的人物。她不靠家世,不躲風頭,面對風浪,冷靜還擊,這樣的人,不是「被照顧」,而是「值得守護」。



            #潤物細無聲374

            嘉玲站在寢室樓後的石階邊,一手扶著扶手,眼神靜靜落在遠處晃動的人影中。天已暮色,校園的風穿過樹影,帶著一絲初夏的沉靜與涼意。
            她記得方才回擊杜勵那番話時,有人駐足,有人偷錄,有人默默離開。她並不在意這些人的反應——她早學會了,對一般人,不回應,就是最穩妥的策略。但對高幹子弟不一樣。
            「如果我一味退讓,只會讓他們覺得我是被特批保護的花瓶。」她在心中默念。
            她從不多言,但心裡清楚得很——中央與省委之所以如此細緻部署,絕不僅僅是為了培養一名醫學人才。她自己,也察覺到了其中的微妙訊號:他們不是要她溫順,他們要她有擔當、有立場、有分寸地強硬——尤其,面對那些習慣用身分壓人的「紅二代」、「官三代」。
            她記得校黨委書記曾在會議後的非正式談話中對她說過一句話:「有的話,我們不能幫妳說,但妳若說了,我們會讓妳說得穩。」
            這句話,她一直記在心裡。如今,她正在實踐。
            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優秀學生」或「基層醫學人才」。她是個符號,是制度對話的試點,是政治布局中的一粒關鍵棋子。而這枚棋子,越來越靠近棋盤的中心。
            她不畏懼,只是比誰都更謹慎——但這份謹慎從不代表退縮。

            嘉玲平日沉默寡言,走廊上、食堂裡、圖書館外,總是獨自一人,不與人多話。她話不多,笑更少,甚至連表情也極少變化。可一進教室,只要老師提問,她卻幾乎每題都會舉手。她的回答不僅準確,更常常延伸出一個社科理論、一項醫學原理、一段臨床經驗、一條最新文獻,令講課的老師也常驚訝她的閱讀量與分析力。
            她的這種表現,與教室裡其他學生「上課沉默、下課聒噪」的常態,形成強烈反差。許多同學私下議論:「她是不是想表現?」、「是不是又想往上爬?」也有老師背地裡讚許:「這樣的學生,少見。」但無論稱讚還是猜疑,嘉玲從不解釋。她一如既往,坐在第一排,眼神鎮定,筆記工整,進教室就像進實驗室,乾淨、冷靜、有條不紊。
            有時課後,老師會主動留她談話,問她某篇文獻是否能提供給科室參考,她總點點頭,從背包裡拿出已備好的電子檔案,甚至標了重點,附了中文摘要。老師們說不出口,但心裡明白:這孩子,不僅是勤奮,更是早已習慣以「下一階段」的規格自我訓練。
            而在她身後,教室的熱鬧與同學的喧譁,好像總是與她隔著一層玻璃。嘉玲從不主動融入,但她的存在卻總讓整個教室多了一分壓力——她的沉靜,是一種無聲的優勢,也是一種不容輕視的力量。



            #潤物細無聲375

            那週政治課講到「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時間」的三八制度。教師是馬克思主義教研室的老講師,年近六十,教學風格嚴謹,對學生反思作業尤其講究,不容抄襲套話。
            嘉玲照例坐在前排,安靜聽完課。下課後,她沒有立即動筆,而是隔天清晨,在實驗樓頂層自習室裡,一口氣寫完反思作業。
            她開篇寫道:「理想的三八制固然值得追求,但對於一個自知使命在身的青年人而言,時間的劃分從來不是均等的。」
            她寫得平實,卻又異常清醒:「我的一天是八小時睡眠,四小時上課,十二小時自得其樂;考試前是六小時睡眠,兩小時休息,十六小時讀書。」
            她還補了一句註解:「自得其樂,包括記錄實驗、翻閱教科書和論文、校對筆記、默讀詩句、看天氣變化,以及靜靜坐著。」
            那位老教師讀完後,沉默許久,才在批註欄寫下:「不落俗套,冷靜有自持,文氣不驚而勝。」
            他給了滿分,還在課後主動提議,將這篇匿名當作範文給全班傳閱。
            文章很快在年級裡流傳開來。同學們議論紛紛,有人欽服:「這才叫自律,哪像我,三小時課就喊累。」
            有人狐疑:「她那十二小時自得其樂,不就是每天自習嗎?怎麼還寫得這麼像詩?」
            也有人心生羨慕:「真不一樣,她不是在爭強,是在過她的生活。」
            還有些人開始模仿,在作業裡寫自己的「三八表」,但終究拼湊痕跡明顯。老師只是淡淡點評:「有些表,是活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而嘉玲對此事毫無所知。她交完作業就繼續背誦解剖學名詞,從未問分數,也未回頭過問誰轉發了什麼。對她而言,那段話不是展示,而是日記的一頁。



            #潤物細無聲376

            那份政治課反思作業,被抄錄在「陪護簡報」第27期的附錄裡。嘉玲的文科作業經律定作為常規資料之一(理科和專業科目不需要),原本只是由市局政治處簡單備查,卻被一位年輕警員注意到。他默默將那段話摘錄下來,上報給省公安廳「青年思潮觀察」小組。
            小組成員看後,一致認為「語氣穩、方向正、觀點內斂,不帶批判,卻有高度自律與積極取向」。當天下午就轉呈給了省委辦公廳「青年典型專項研判組」。該組早已單獨立卷追蹤「李嘉玲效應」,此文一出,立刻引起關注。
            翌日,省委書記主持內部會議時,翻閱簡報,看到那句話時,停下筆。他微微皺眉,又仔細看了一遍,沉默了幾秒,只說了一句:
            「這句話,不只是自律。是有哲理的自律。抄報王滬寧同志。」
            會議室裡一時無人回話。幾秒後,省委辦主任低聲應道:「是。」
            省委書記放下簡報:「她不是普通醫學生。這樣的青年思維方式,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思想素材。」
            辦公室紀要上不敢明寫,只備註:「根據書記口示,將該反思作業段落,作為思想建設正面例證材料,轉呈中央主管同志閱備。」

            當晚,簡報通過加密專線送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會議室裡燈光柔白,窗外松風微響。
            一位常委疑惑問道:「書記,這麼小的事,也抄報王常委?這會不會……太細了?」
            省委書記緩緩抬頭,語氣不重,卻字字沉著:「你們覺得小,正是我們工作思維的盲點。她不是寫什麼驚天動地的大詞,而是『自得其樂』四個字。」
            他頓了一頓,又說:「總書記說幹部要『作風清正』,要有『堅定理想信念、實事求是』。這些話你們都背得,但問題是:怎樣的語言,能讓青年聽進去?空話、套話誰不會說?全國那麼多幹部,哪個不是在敷衍?但她這一句,筆力千鈞。這才是無聲勝有聲。」
            一位年長常委點頭:「這四個字,確實有味道。」
            書記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補上一句:「語言,是思想的窗戶。她寫得輕,但有氣節,有方向。這樣的青年,不僅要保護,要激勵,更要引導。」
            另一位常委感慨道:「她沒有靠山,不是高幹子弟,也沒背景,但說出來的話,比那些世家出身的學生,更讓人敬佩。」
            書記點頭:「這娃兒,是我們四川的重要資產。也可以說,是中央交給我們四川的責任。」
            會議末了,書記收筆蓋章前說了一句:「記住,我們不是為她一個人備報,而是為中央物色未來接班人。這事不能說,卻要想清楚。」



            #潤物細無聲377
            #自得其樂四字不是閒筆是大筆

            人民大會堂西廳燈光穩穩,牆上「貫徹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紅底白字標語懸掛正中。王滬寧常委語氣平和,語調卻沉穩有力,一字一句極其清晰。
            「……我們督促地方和單位,聚力用勁整治違規吃喝、收送禮金,侵害群眾利益、不擔當不作為等突出問題,聚焦建章立制,補齊短板,深化以案促改,狠抓制度執行。這些不是新話,但不能疲軟、不能含糊。責任要壓實!」
            他微微頓了頓,語氣忽地一轉,語言卻忽現溫度:
            「我近日看到一份材料——是四川報上來的,說一位年輕學生,寫了一句話。」
            他緩緩念道:
            「『我的一天是八小時睡眠,四小時上課,十二小時自得其樂;考試前是六小時睡眠,兩小時休息,十六小時讀書。』」
            現場微微一靜,筆記聲起。
            「各位同志,這句話,看似樸實,無標語、無提綱,卻有筆力、有靈魂、有自律。她沒說自己多麼艱苦,也沒說『爭第一』、『報黨恩』那些漂亮話。她用的是一種沉靜、自得、自強的語言。」
            「這就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是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象化展現。」
            他望向台下,語氣堅定:
            「我們不能老是講青年是未來,要讓青年感覺自己是現在。她不是領導子弟,不是宣傳模範,她是千千萬萬基層娃兒的代表。各地黨委,應以此為鑑——有潛質的青年,不能放過。」
            此言一出,前排中組部、宣傳部與中紀委數位領導低頭疾書,一位地方代表會後即傳話:「四川這娃兒,要『備註名單』了。」

            王滬寧語氣平緩而堅實,補上一句:
            「各位同志,這不是一個學生的生活日記,而是我們工作作風的一面鏡子。能在平常日子裡『自得其樂』,就不會去攀比奢靡、追求享受。到了關鍵時刻,能自動調整、拼上十六小時,那才是真正的『能扛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會場:
            「這樣的精神,不靠大講特講,也不是看大會小會說得多響,而是要在青年一代中扎根。」
            他語調微揚:
            「所以我說,『自得其樂』四字,不是閒筆,是大筆。誰能靜得下來,不貪不躁,誰就能守住清廉、擔起重任。」
            現場靜默片刻,隨即筆記聲刷刷響起。一位副部級幹部低聲對旁邊說:
            「滬寧同志這種由小見大的理論功力,真的不簡單。」
            另一人接道:
            「難怪總書記信任,這就是政治思維的深度。」
            —

            中紀委書記隨後補充發言時,也特別點名:
            「這種話語看似無害,其實是我們要找的那種『自然形成、潤物無聲』的清廉文化。希望四川省委把這位學生的材料再補一份詳細的上來,連同她所在的指導教師、黨支部的育人經歷一起報,這是好案例。」



            #潤物細無聲378
            #我們悄悄地默默地去看看她

            四川省委辦公廳接獲中組部與中紀委聯合來函,確認王滬寧常委在高層談話中引用「四川青年學生李嘉玲語句」為「新時代作風養成建議方向」,並請四川省委補送其培養背景與具體生活事蹟。省委迅速組織小組處理,但保密等級極高,不允許任何媒體或校內教師公開傳播。
            會議室中,幾位常委閱畢來函,沉默片刻。一位年長常委喃喃開口:
            「四川人最服的是諸葛亮。今天,書記您這番提前預判,真像活的諸葛亮。這種功夫,不是看報告看來的,是從娃兒心裡想到了中央心裡。」
            幾人點頭。省委書記笑了一下,語氣平和:
            「謝謝大家。李嘉玲,不過是一個青年學生。她寫的東西,能入中央文件、成為指導原則,這是莫大的殊榮。但我們也要記得,她只是個二十來歲的娃兒,這時候,最怕壓力、最怕光環壓頂。」
            他眼神一凝:
            「別讓她直接知道。我們悄悄地,默默地去看看她,看看她現在讀書怎樣,生活怎樣,有沒有哪裡需要幫一把的。」
            他頓了頓,又道:
            「該補助的補助,該培養的培養,該隱身的,就幫她隱身。中央信任我們,就是看我們是不是『不邀功、不驚擾』。這是四川的榮光,但也是四川的責任。」



            #潤物細無聲379

            這天午後,陽光灑落在四川大學的教學樓上,學生們正陸續進入教室準備下一堂課。校園裡一如往常,並無異動。
            然而,幾輛黑色轎車靜悄悄地停在東門外,未走正門、不鳴警笛。車上走下幾位衣著樸素的中年人,步伐穩重,面容肅然。領頭那位灰髮精神、氣度沉著,正是四川省委書記本人。身邊兩位分別是省委辦公廳副主任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均未著名銜,也未與學校打招呼。
            「不驚動地方,不走流程。」書記在車上就交代,「這孩子的課程日程,我們掌握過。今天這堂,是『經濟學概論』,雖名為思想選修,其實內容不輕。技術課我們外行,專業課容易打擾。這種課程,有別校老師來旁聽是常事,別人不會多想。」

            眾人點頭,佩服書記之細膩與預見。三人快步走入樓內,在外人看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中年學者。走進教室時,課堂已開始十分鐘。教師正用投影片講述「邊際成本」的定義與意義,學生們各自坐定,有的聽講,有的劃重點,有的發呆,課堂氛圍沉靜有序。
            三人低調入座教室後排。書記坐定片刻,眼神就定在左側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李嘉玲,正襟危坐,一絲不苟。
            這時,講到企業規模報酬的遞減階段,教師以傳統製造業為例,引出成本曲線走勢。講解方畢,一片靜默。
            突見嘉玲舉手,語氣不疾不徐:「老師,我想請教——邊際成本在AI產業中,是否呈現不同性質?由於資料運算一旦訓練完成,後續應用成本極低,是否會出現『邊際成本遞減趨於零』的趨勢?又會對市場壟斷產生哪些結構性影響?」
            教師一愣,旋即露出讚賞之色,當即將粉筆在板書下補註:「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尤其涉及AI平台的初始高投入與後期接近零成本的再生產。我們可以從固定成本稀釋與自然壟斷模型來思考……」他一邊講解,一邊回應嘉玲所提的三個層次——技術邊際、資料資本、以及競爭態勢。
            後排三人,彼此對視一眼,神色認可。
            講到一半,教師還特別補充:「這同學的問題,屬於課程延展內容,各位可以課後多讀點《產業組織經濟學》。」

            書記沒出聲,只筆記一行:「結構感敏銳,關聯性準確,問得有深度。」
            課畢前,書記起身。三人悄然離開。
            樓梯間,宣傳部副部長小聲問:「要不要現在通知校黨委或找李嘉玲本人談話?」
            書記搖頭:「不必。今天來,只是看看。這種孩子,不需要我們安排,也不該過度干擾。靜靜看一眼,心裡就有數了。」
            他頓了頓,又道:「我們直接去成都市公安局。」
            隨行兩人微感詫異。
            書記語氣平靜卻帶力道:「我們要的是一整個系統的沉穩,而不是一時的高光。保衛她的人,是另一種風險與信任,我要親自去肯定他們。」
            陽光仍照在川大教學樓外,風聲輕拂。
            而政治的重量,已悄然流過一間尋常教室,不驚、不擾、不留痕。



            #潤物細無聲380

            離開川大校園時,省委書記背著手走在青蔥校道,神情恬靜。身旁隨行兩人默不作聲。許久,他忽然開口:
            「這娃兒的神情、氣質,比檔案上寫的還要沉得住氣。」
            一名常委低聲附和:「書記,我注意到她在課堂裡提出問題時,語氣既準又有節制,完全不像一般爭強好勝的學生。老師回應時,她雙手交握,側耳傾聽,一言不插,眼神穩,坐姿不動。」
            另一人也道:「我也注意到了,她提問的是『邊際成本與AI』,其實已經跳出了本科課程常規,卻能不誇張、不炫技。」
            省委書記點點頭:「這就是根基。人不能急功近利。」
            他望向遠處:「走吧,不見她,也不驚動學校。去公安局。」

            幾分鐘後,一行車輛悄悄駛入成都市公安局大樓側門。負責警務聯絡的副局長早已收到內部密報,迎了上來,但不敢張揚,只引導至一間小型會議室。已等候的是公安局黨委書記、特警大隊書記與情報組領導。
            省委書記環顧一圈,坐下後道:
            「今天請各位來,不談具體行動安排。只問一件事——這孩子,你們怎麼看?」
            特警大隊書記率先開口,語氣鄭重:「書記,她不一樣。我們跟過不少省部級幹部子弟,說句不敬的,有的驕,有的飄,但李嘉玲從來沒有這些。」
            另一位情報幹員補充:「她每日作息固定,態度自律,從不刻意避嫌,也不主動示好。就像——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背景一樣。」
            一位年長警司低聲說道:「說句掏心話,這幾年我們接過不少保衛任務,有些對象讓人疲憊。但李嘉玲,不讓人累。她不是不講話,而是講話有分寸、有敬意、有原則。這種人,不怕給任務,只怕沒給好舞台。」
            省委書記默默聽著,最後緩緩點頭:
            「辛苦你們。今天來,是想看看她是不是真的『不知光環、自知分寸』。結果,比我預期的還穩得住。」
            他站起身,語氣平和:
            「以後的安排還很多,不光是學術。你們的報告、觀察、紀錄,就是她『現實履歷』的一部分。這部分,比獎狀、學歷,更值錢。」
            他頓了一下,又道:
            「她是一粒種子。四川的種子,中國的根。」
            省委書記交代公安局黨委:
            「護衛嘉玲的幹警是哪些人?在局裡的,都叫來,我要點個名,慰勉一下。」
            公安局黨委知道事情重大,不敢怠慢,立刻交代。幾分鐘後回報:「在局內的一共十七人,連同支援人員,集中於會議室,請首長檢閱!」



            潤物細無聲 (三十九) [381-39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國城講堂02 論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 20220108

            • 2024 Oct 04

            潤物細無聲 (三十三) [321-330]

            • 2025 Sep 18

            襄陽演習與蔣孝文在美超速

            • 2025 Aug 23

            不負韶華(三)[021~030]

            • 2025 Oct 10

            潤物細無聲 (三十七) [361-370]

            • 2025 Oct 07

            歷史講堂 02 國家滅亡史——南越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