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三十八) [371-380]
2025 Oct 09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71
李嘉玲的特殊,從來不只是因為她的成績、她的形象,或她身後那幾位神祕莫測的護衛。真正讓整個四川大學校園乃至更高層級為之側目的,是她的出身──她不是高幹子弟,卻站到了高幹子弟都未曾企及的位置。
四川大學的校園裡,從不缺來自部委、廳局、甚至紅色家族的子弟。他們談吐得體,背景顯赫,自信中透著某種慣常的優越。但即便如此,沒有人能像李嘉玲那樣,在一場又一場的大事中,穩穩當當站在聚光燈下,仍不失分寸。
她不是誰的女兒,也不是誰的親戚。她來自雅安那個山多霧重的小鎮,父母雙亡,早年困頓,靠著自己一路考進川大醫學院。所有人都知道她清貧,也知道她不言苦、不張揚,卻在一次次的危急場景中挺身而出,在黨和國家的視野中被層層推高。
某位經濟學院的講師私下感嘆:「現在的年輕人裡頭,見過高幹子弟多得很,但見到李嘉玲,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天然具備大氣』。」這種說法漸漸在師生中擴散開來,成為對她最特殊、也最令人難以複製的評價。
她不屬於既有的派系,也不是哪個家族安排出來的人選──她,是被時勢選中、由黨親自點名的一個「新型樣本」。而正因如此,她的每一次選擇、每一番沉默,都足以成為未來許多年輕人模仿與效法的典範。
儘管沒有人明說,但不少出身於廳局、軍區甚至省級領導家庭的學生,對李嘉玲的出現,心中其實五味雜陳。他們曾以為,自己才是體制未來的預設接班人——不一定要優秀,但血統正、背景足,自會有一條明路。然而,李嘉玲的崛起彷彿違背了某種潛規則。
她的沉靜與謹慎、她的從不主動爭取卻總被中央點名、她的言行舉止中那份自然流露的「受到高層信任」的分寸感——這些讓不少高幹子弟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浮躁與習氣。有的人悄悄收斂脾氣,不再在課堂上顯擺家庭背景;有的人開始模仿她的語氣與服裝,甚至背後請人整理她發表過的所有言論、演講,細讀每一段用詞的尺度。
一位來自西南某軍區副司令家庭的男生,在與人閒聊時說道:「她是真正在走中央那條路,我們這些從小跟著父母跑活動的,其實反而還停在舊思維。」
而另一位法學院的女生則乾脆地說:「我爸是副廳級,這點資歷根本配不上和她交朋友。」
校園裡甚至出現了私下整理的「李嘉玲語錄」,被作為人設模版研究——她如何拒絕訪問、如何控制曝光、如何在公眾場合露出剛剛好的微笑,連「在食堂拿餐時的肢體動作」都被當作話題研究。有學生戲稱:「她在川大的每一個瞬間,說不定都在替未來做素材。」
而李嘉玲本人,似乎對這些風聲並不在意。她仍然日復一日往返於教學樓、校醫室與圖書館之間,身邊的便服幹警從未減少,語言簡練,笑容克制。她從未主動與人結交,也從不拒絕他人靠近——但靠近她的,不會不察覺那股天然的距離感。
一次校內的思政討論會上,某青年教師發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只是李嘉玲一人,而是新時代青年政治形象重構的一個樣本。她不是因為有背景才被推上去,而是因為她符合某種新的標準,而這個標準,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想像。」
有人低聲說:「這才是真正的新貴,不靠誰,卻比誰都穩。」
#潤物細無聲372
在公共政策課的研討課堂上,一位名叫杜勵的男生被點名發表意見。他出身於省會副市長之家,從小接受黨校系統教育,為人自信高調,向來不掩飾其家世與抱負。
那天,他講話語氣如常鋒利:「我認為,所謂青年政治形象,不應過度偶像化。真正的制度建構,不靠個人情懷,而靠制度安排與協同治理。過度強調個體事蹟,容易誤導公共認知。」
眾人一陣靜默。沒有指名道姓,但聽得出他話裡針鋒。
授課老師抬起眼鏡框說:「那你覺得,李嘉玲同學在近期多次公共表現中,有哪裡屬於『情懷主義』而非制度成果的具體呈現?」
杜勵語塞。他沒想到會被這樣點出,當眾與嘉玲對上名字。
嘉玲此時緩緩開口,語氣平和:「我贊成杜同學提到的制度觀點。個體的行為必須受到制度規範與公共監督。正因如此,我從來沒有接受個人採訪,也不在媒體上闡述過任何『個人情懷』。我相信,中央之所以重視青年,是希望我們用制度所允許的方法完成應有的責任,而不是靠誰的感情、誰的故事去換取掌聲。」
課堂一片靜謐。
她說得克制,卻乾淨有力。沒有反駁對方,也沒有貶抑誰,卻把自己與「個人英雄主義」清楚劃開界線。老師點頭微笑:「這才是現在該有的青年語言。」
課後,杜勵在走廊抽菸,心情有些複雜。他身邊一位好友低聲說:「她不是你說得那種人。你以為她靠的是背景?老杜,她背後是中央親定,她這種人連情緒都受重視。你罵得動嗎?」
杜勵沉默不語,望著她遠去的身影,第一次覺得「出身」和「未來」之間,還隔著一種他說不清的力量。
校園裡的風氣因這次公開交鋒再起波瀾。
有人說:「李嘉玲不只是有背景,她還比你努力、還比你懂什麼是能說、什麼是不能說。」
也有人私語:「我爸是副廳,她爸是誰都不知道,可你爸也不敢講她半句不是。」
模仿嘉玲者漸增,有人開始模仿她的書桌擺設、上課提問方式,甚至連社交語言都學她的格式——「根據政策」、「根據實際」、「我不代表個人立場但可以分享觀察」,成了新式話術模板。
校報社編輯部內部討論時,一名女編輯說:「你們知道嗎?李嘉玲不是什麼自媒體時代的『青年榜樣』,她根本不是榜樣,她是訊號,是被中央直接選進來的一種青年格式。我們想模仿她,其實是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搭上一點未來的邊。」
#潤物細無聲373
劉明是某副部級高官之子,平日一貫自矜倨傲,口氣常帶官場氣。他並非直接與嘉玲有過交集,但自從「李嘉玲效應」在校園傳開,眼見她風頭日盛,內心難免有些不平。
那日課後,他在人多的教學樓門口,語氣似輕描淡寫地說:「現在有些人啊,拿一點關愛就當成旗子舉,黨不是這麼教的。真正出身好的,反倒不拿來說嘴。」
語氣不大,卻刻意說得能讓周圍幾個學生都聽見。
嘉玲剛好經過。她停下腳步,望了他一眼,不疾不徐地說:「你說得對,真正出身好的,不會說嘴。但真正出身清白的,也不怕人問。你如果覺得我憑關係上來的,那可以請你父親替你報個情況,看看能不能接我的護衛任務,或者寫一篇科研論文。你說的『真正出身好』,是拿來做事,還是拿來擋別人的?」
劉明一時間語塞,臉色青紅交錯,只能勉強一笑,轉身離開。
這場短短的對峙,護衛在場的特警第一時間就回報了上級。
特警大隊辦公室內,一位剛下任務的特警看完簡訊,拍了下桌子:「這才叫有種!有的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國家給的,還瞧不起一個靠自己考上的娃兒?」
另一位年輕隊員回憶起上次行動:「她從不亂說一句話,但一出聲,就知道什麼叫分寸。那天搶劫案,她都沒抖一下。」
特警隊員們接連發言,氣氛罕見熱烈。一位幹警感慨:「她不光護得了別人,也敢自己回擊。不是高幹出身,比高幹還有骨氣!」
有人笑說:「哪天我們還得向她申請學『政治表達』課,這種分寸和力道,是真本事!」
於是,一個民間默契在特警隊伍中悄然生起:李嘉玲,不僅是護衛對象,更是值得佩服的戰友般的人物。她不靠家世,不躲風頭,面對風浪,冷靜還擊,這樣的人,不是「被照顧」,而是「值得守護」。
#潤物細無聲374
嘉玲站在寢室樓後的石階邊,一手扶著扶手,眼神靜靜落在遠處晃動的人影中。天已暮色,校園的風穿過樹影,帶著一絲初夏的沉靜與涼意。
她記得方才回擊杜勵那番話時,有人駐足,有人偷錄,有人默默離開。她並不在意這些人的反應——她早學會了,對一般人,不回應,就是最穩妥的策略。但對高幹子弟不一樣。
「如果我一味退讓,只會讓他們覺得我是被特批保護的花瓶。」她在心中默念。
她從不多言,但心裡清楚得很——中央與省委之所以如此細緻部署,絕不僅僅是為了培養一名醫學人才。她自己,也察覺到了其中的微妙訊號:他們不是要她溫順,他們要她有擔當、有立場、有分寸地強硬——尤其,面對那些習慣用身分壓人的「紅二代」、「官三代」。
她記得校黨委書記曾在會議後的非正式談話中對她說過一句話:「有的話,我們不能幫妳說,但妳若說了,我們會讓妳說得穩。」
這句話,她一直記在心裡。如今,她正在實踐。
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優秀學生」或「基層醫學人才」。她是個符號,是制度對話的試點,是政治布局中的一粒關鍵棋子。而這枚棋子,越來越靠近棋盤的中心。
她不畏懼,只是比誰都更謹慎——但這份謹慎從不代表退縮。
嘉玲平日沉默寡言,走廊上、食堂裡、圖書館外,總是獨自一人,不與人多話。她話不多,笑更少,甚至連表情也極少變化。可一進教室,只要老師提問,她卻幾乎每題都會舉手。她的回答不僅準確,更常常延伸出一個社科理論、一項醫學原理、一段臨床經驗、一條最新文獻,令講課的老師也常驚訝她的閱讀量與分析力。
她的這種表現,與教室裡其他學生「上課沉默、下課聒噪」的常態,形成強烈反差。許多同學私下議論:「她是不是想表現?」、「是不是又想往上爬?」也有老師背地裡讚許:「這樣的學生,少見。」但無論稱讚還是猜疑,嘉玲從不解釋。她一如既往,坐在第一排,眼神鎮定,筆記工整,進教室就像進實驗室,乾淨、冷靜、有條不紊。
有時課後,老師會主動留她談話,問她某篇文獻是否能提供給科室參考,她總點點頭,從背包裡拿出已備好的電子檔案,甚至標了重點,附了中文摘要。老師們說不出口,但心裡明白:這孩子,不僅是勤奮,更是早已習慣以「下一階段」的規格自我訓練。
而在她身後,教室的熱鬧與同學的喧譁,好像總是與她隔著一層玻璃。嘉玲從不主動融入,但她的存在卻總讓整個教室多了一分壓力——她的沉靜,是一種無聲的優勢,也是一種不容輕視的力量。
#潤物細無聲375
那週政治課講到「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時間」的三八制度。教師是馬克思主義教研室的老講師,年近六十,教學風格嚴謹,對學生反思作業尤其講究,不容抄襲套話。
嘉玲照例坐在前排,安靜聽完課。下課後,她沒有立即動筆,而是隔天清晨,在實驗樓頂層自習室裡,一口氣寫完反思作業。
她開篇寫道:「理想的三八制固然值得追求,但對於一個自知使命在身的青年人而言,時間的劃分從來不是均等的。」
她寫得平實,卻又異常清醒:「我的一天是八小時睡眠,四小時上課,十二小時自得其樂;考試前是六小時睡眠,兩小時休息,十六小時讀書。」
她還補了一句註解:「自得其樂,包括記錄實驗、翻閱教科書和論文、校對筆記、默讀詩句、看天氣變化,以及靜靜坐著。」
那位老教師讀完後,沉默許久,才在批註欄寫下:「不落俗套,冷靜有自持,文氣不驚而勝。」
他給了滿分,還在課後主動提議,將這篇匿名當作範文給全班傳閱。
文章很快在年級裡流傳開來。同學們議論紛紛,有人欽服:「這才叫自律,哪像我,三小時課就喊累。」
有人狐疑:「她那十二小時自得其樂,不就是每天自習嗎?怎麼還寫得這麼像詩?」
也有人心生羨慕:「真不一樣,她不是在爭強,是在過她的生活。」
還有些人開始模仿,在作業裡寫自己的「三八表」,但終究拼湊痕跡明顯。老師只是淡淡點評:「有些表,是活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而嘉玲對此事毫無所知。她交完作業就繼續背誦解剖學名詞,從未問分數,也未回頭過問誰轉發了什麼。對她而言,那段話不是展示,而是日記的一頁。
#潤物細無聲376
那份政治課反思作業,被抄錄在「陪護簡報」第27期的附錄裡。嘉玲的文科作業經律定作為常規資料之一(理科和專業科目不需要),原本只是由市局政治處簡單備查,卻被一位年輕警員注意到。他默默將那段話摘錄下來,上報給省公安廳「青年思潮觀察」小組。
小組成員看後,一致認為「語氣穩、方向正、觀點內斂,不帶批判,卻有高度自律與積極取向」。當天下午就轉呈給了省委辦公廳「青年典型專項研判組」。該組早已單獨立卷追蹤「李嘉玲效應」,此文一出,立刻引起關注。
翌日,省委書記主持內部會議時,翻閱簡報,看到那句話時,停下筆。他微微皺眉,又仔細看了一遍,沉默了幾秒,只說了一句:
「這句話,不只是自律。是有哲理的自律。抄報王滬寧同志。」
會議室裡一時無人回話。幾秒後,省委辦主任低聲應道:「是。」
省委書記放下簡報:「她不是普通醫學生。這樣的青年思維方式,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思想素材。」
辦公室紀要上不敢明寫,只備註:「根據書記口示,將該反思作業段落,作為思想建設正面例證材料,轉呈中央主管同志閱備。」
當晚,簡報通過加密專線送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會議室裡燈光柔白,窗外松風微響。
一位常委疑惑問道:「書記,這麼小的事,也抄報王常委?這會不會……太細了?」
省委書記緩緩抬頭,語氣不重,卻字字沉著:「你們覺得小,正是我們工作思維的盲點。她不是寫什麼驚天動地的大詞,而是『自得其樂』四個字。」
他頓了一頓,又說:「總書記說幹部要『作風清正』,要有『堅定理想信念、實事求是』。這些話你們都背得,但問題是:怎樣的語言,能讓青年聽進去?空話、套話誰不會說?全國那麼多幹部,哪個不是在敷衍?但她這一句,筆力千鈞。這才是無聲勝有聲。」
一位年長常委點頭:「這四個字,確實有味道。」
書記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補上一句:「語言,是思想的窗戶。她寫得輕,但有氣節,有方向。這樣的青年,不僅要保護,要激勵,更要引導。」
另一位常委感慨道:「她沒有靠山,不是高幹子弟,也沒背景,但說出來的話,比那些世家出身的學生,更讓人敬佩。」
書記點頭:「這娃兒,是我們四川的重要資產。也可以說,是中央交給我們四川的責任。」
會議末了,書記收筆蓋章前說了一句:「記住,我們不是為她一個人備報,而是為中央物色未來接班人。這事不能說,卻要想清楚。」
#潤物細無聲377
#自得其樂四字不是閒筆是大筆
人民大會堂西廳燈光穩穩,牆上「貫徹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紅底白字標語懸掛正中。王滬寧常委語氣平和,語調卻沉穩有力,一字一句極其清晰。
「……我們督促地方和單位,聚力用勁整治違規吃喝、收送禮金,侵害群眾利益、不擔當不作為等突出問題,聚焦建章立制,補齊短板,深化以案促改,狠抓制度執行。這些不是新話,但不能疲軟、不能含糊。責任要壓實!」
他微微頓了頓,語氣忽地一轉,語言卻忽現溫度:
「我近日看到一份材料——是四川報上來的,說一位年輕學生,寫了一句話。」
他緩緩念道:
「『我的一天是八小時睡眠,四小時上課,十二小時自得其樂;考試前是六小時睡眠,兩小時休息,十六小時讀書。』」
現場微微一靜,筆記聲起。
「各位同志,這句話,看似樸實,無標語、無提綱,卻有筆力、有靈魂、有自律。她沒說自己多麼艱苦,也沒說『爭第一』、『報黨恩』那些漂亮話。她用的是一種沉靜、自得、自強的語言。」
「這就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是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象化展現。」
他望向台下,語氣堅定:
「我們不能老是講青年是未來,要讓青年感覺自己是現在。她不是領導子弟,不是宣傳模範,她是千千萬萬基層娃兒的代表。各地黨委,應以此為鑑——有潛質的青年,不能放過。」
此言一出,前排中組部、宣傳部與中紀委數位領導低頭疾書,一位地方代表會後即傳話:「四川這娃兒,要『備註名單』了。」
王滬寧語氣平緩而堅實,補上一句:
「各位同志,這不是一個學生的生活日記,而是我們工作作風的一面鏡子。能在平常日子裡『自得其樂』,就不會去攀比奢靡、追求享受。到了關鍵時刻,能自動調整、拼上十六小時,那才是真正的『能扛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會場:
「這樣的精神,不靠大講特講,也不是看大會小會說得多響,而是要在青年一代中扎根。」
他語調微揚:
「所以我說,『自得其樂』四字,不是閒筆,是大筆。誰能靜得下來,不貪不躁,誰就能守住清廉、擔起重任。」
現場靜默片刻,隨即筆記聲刷刷響起。一位副部級幹部低聲對旁邊說:
「滬寧同志這種由小見大的理論功力,真的不簡單。」
另一人接道:
「難怪總書記信任,這就是政治思維的深度。」
—
中紀委書記隨後補充發言時,也特別點名:
「這種話語看似無害,其實是我們要找的那種『自然形成、潤物無聲』的清廉文化。希望四川省委把這位學生的材料再補一份詳細的上來,連同她所在的指導教師、黨支部的育人經歷一起報,這是好案例。」
#潤物細無聲378
#我們悄悄地默默地去看看她
四川省委辦公廳接獲中組部與中紀委聯合來函,確認王滬寧常委在高層談話中引用「四川青年學生李嘉玲語句」為「新時代作風養成建議方向」,並請四川省委補送其培養背景與具體生活事蹟。省委迅速組織小組處理,但保密等級極高,不允許任何媒體或校內教師公開傳播。
會議室中,幾位常委閱畢來函,沉默片刻。一位年長常委喃喃開口:
「四川人最服的是諸葛亮。今天,書記您這番提前預判,真像活的諸葛亮。這種功夫,不是看報告看來的,是從娃兒心裡想到了中央心裡。」
幾人點頭。省委書記笑了一下,語氣平和:
「謝謝大家。李嘉玲,不過是一個青年學生。她寫的東西,能入中央文件、成為指導原則,這是莫大的殊榮。但我們也要記得,她只是個二十來歲的娃兒,這時候,最怕壓力、最怕光環壓頂。」
他眼神一凝:
「別讓她直接知道。我們悄悄地,默默地去看看她,看看她現在讀書怎樣,生活怎樣,有沒有哪裡需要幫一把的。」
他頓了頓,又道:
「該補助的補助,該培養的培養,該隱身的,就幫她隱身。中央信任我們,就是看我們是不是『不邀功、不驚擾』。這是四川的榮光,但也是四川的責任。」
#潤物細無聲379
這天午後,陽光灑落在四川大學的教學樓上,學生們正陸續進入教室準備下一堂課。校園裡一如往常,並無異動。
然而,幾輛黑色轎車靜悄悄地停在東門外,未走正門、不鳴警笛。車上走下幾位衣著樸素的中年人,步伐穩重,面容肅然。領頭那位灰髮精神、氣度沉著,正是四川省委書記本人。身邊兩位分別是省委辦公廳副主任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均未著名銜,也未與學校打招呼。
「不驚動地方,不走流程。」書記在車上就交代,「這孩子的課程日程,我們掌握過。今天這堂,是『經濟學概論』,雖名為思想選修,其實內容不輕。技術課我們外行,專業課容易打擾。這種課程,有別校老師來旁聽是常事,別人不會多想。」
眾人點頭,佩服書記之細膩與預見。三人快步走入樓內,在外人看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中年學者。走進教室時,課堂已開始十分鐘。教師正用投影片講述「邊際成本」的定義與意義,學生們各自坐定,有的聽講,有的劃重點,有的發呆,課堂氛圍沉靜有序。
三人低調入座教室後排。書記坐定片刻,眼神就定在左側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李嘉玲,正襟危坐,一絲不苟。
這時,講到企業規模報酬的遞減階段,教師以傳統製造業為例,引出成本曲線走勢。講解方畢,一片靜默。
突見嘉玲舉手,語氣不疾不徐:「老師,我想請教——邊際成本在AI產業中,是否呈現不同性質?由於資料運算一旦訓練完成,後續應用成本極低,是否會出現『邊際成本遞減趨於零』的趨勢?又會對市場壟斷產生哪些結構性影響?」
教師一愣,旋即露出讚賞之色,當即將粉筆在板書下補註:「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尤其涉及AI平台的初始高投入與後期接近零成本的再生產。我們可以從固定成本稀釋與自然壟斷模型來思考……」他一邊講解,一邊回應嘉玲所提的三個層次——技術邊際、資料資本、以及競爭態勢。
後排三人,彼此對視一眼,神色認可。
講到一半,教師還特別補充:「這同學的問題,屬於課程延展內容,各位可以課後多讀點《產業組織經濟學》。」
書記沒出聲,只筆記一行:「結構感敏銳,關聯性準確,問得有深度。」
課畢前,書記起身。三人悄然離開。
樓梯間,宣傳部副部長小聲問:「要不要現在通知校黨委或找李嘉玲本人談話?」
書記搖頭:「不必。今天來,只是看看。這種孩子,不需要我們安排,也不該過度干擾。靜靜看一眼,心裡就有數了。」
他頓了頓,又道:「我們直接去成都市公安局。」
隨行兩人微感詫異。
書記語氣平靜卻帶力道:「我們要的是一整個系統的沉穩,而不是一時的高光。保衛她的人,是另一種風險與信任,我要親自去肯定他們。」
陽光仍照在川大教學樓外,風聲輕拂。
而政治的重量,已悄然流過一間尋常教室,不驚、不擾、不留痕。
#潤物細無聲380
離開川大校園時,省委書記背著手走在青蔥校道,神情恬靜。身旁隨行兩人默不作聲。許久,他忽然開口:
「這娃兒的神情、氣質,比檔案上寫的還要沉得住氣。」
一名常委低聲附和:「書記,我注意到她在課堂裡提出問題時,語氣既準又有節制,完全不像一般爭強好勝的學生。老師回應時,她雙手交握,側耳傾聽,一言不插,眼神穩,坐姿不動。」
另一人也道:「我也注意到了,她提問的是『邊際成本與AI』,其實已經跳出了本科課程常規,卻能不誇張、不炫技。」
省委書記點點頭:「這就是根基。人不能急功近利。」
他望向遠處:「走吧,不見她,也不驚動學校。去公安局。」
幾分鐘後,一行車輛悄悄駛入成都市公安局大樓側門。負責警務聯絡的副局長早已收到內部密報,迎了上來,但不敢張揚,只引導至一間小型會議室。已等候的是公安局黨委書記、特警大隊書記與情報組領導。
省委書記環顧一圈,坐下後道:
「今天請各位來,不談具體行動安排。只問一件事——這孩子,你們怎麼看?」
特警大隊書記率先開口,語氣鄭重:「書記,她不一樣。我們跟過不少省部級幹部子弟,說句不敬的,有的驕,有的飄,但李嘉玲從來沒有這些。」
另一位情報幹員補充:「她每日作息固定,態度自律,從不刻意避嫌,也不主動示好。就像——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背景一樣。」
一位年長警司低聲說道:「說句掏心話,這幾年我們接過不少保衛任務,有些對象讓人疲憊。但李嘉玲,不讓人累。她不是不講話,而是講話有分寸、有敬意、有原則。這種人,不怕給任務,只怕沒給好舞台。」
省委書記默默聽著,最後緩緩點頭:
「辛苦你們。今天來,是想看看她是不是真的『不知光環、自知分寸』。結果,比我預期的還穩得住。」
他站起身,語氣平和:
「以後的安排還很多,不光是學術。你們的報告、觀察、紀錄,就是她『現實履歷』的一部分。這部分,比獎狀、學歷,更值錢。」
他頓了一下,又道:
「她是一粒種子。四川的種子,中國的根。」
省委書記交代公安局黨委:
「護衛嘉玲的幹警是哪些人?在局裡的,都叫來,我要點個名,慰勉一下。」
公安局黨委知道事情重大,不敢怠慢,立刻交代。幾分鐘後回報:「在局內的一共十七人,連同支援人員,集中於會議室,請首長檢閱!」
潤物細無聲 (三十九) [38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