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三十七) [361-370]
2025 Oct 07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61
會議結束後,省委書記點了點身邊的秘書:「通知成都公安局,還是要從她熟的人裡面安排,一個能讓她聽得進話的,不講官話,不說大道理。口徑就照我們會上定的說——省裡會用她的名義安排捐贈,讓她安心專心讀書和科研。」
政治部主任會後馬上行動。他心知李嘉玲這孩子有分寸、能理解大局,但也有一種單純的善念,若硬碰,只會適得其反。
於是,他請來了一位極為合適的人選——一位擔任心理輔導工作的老老師,曾在她剛入學時給予過耐心照顧,如今已調往省教育廳工作。這位老師名叫齊麗華,溫和耐心,善於聆聽。
幾日後的一個午後,齊老師在學校圖書館一間小會議室與嘉玲見面。兩人寒暄幾句後,齊老師遞上一本書,是嘉玲大一時寫的習作集復印本,上面還有老師當年的評語。
嘉玲笑了笑:「老師竟還留著這個。」
齊老師輕聲道:「留著的東西,說明還記得人。」
短暫沉默後,她柔聲開口:「這次你想捐款的事,省裡知道了。你心裡是想報恩,也是真心想幫人,大家都明白。但孩子,有些事,太早太快,就會被別人用別的眼光看。」
嘉玲垂下眼睛,手輕輕摸著那本習作集的封面:「我只是覺得自己受了很多照顧,想做點什麼。錢,是多了點,但也不是什麼不乾淨的錢。」
齊老師微笑:「沒人懷疑你。省委也沒人懷疑你。但你現在走的路,不是普通人的路。這是他們說的,不是我說的:你代表了一種希望,一種未來,一種連接。當你想做點什麼,影子比你想像的大得多。」
嘉玲沒有說話,只是靜靜點頭。
最後,老師語氣更柔了些:「你若真的想幫家鄉,等你哪天醫術學成,回去開一間義診小屋,教幾個村衛生員,帶些學生,那才是根本。現在,就把錢留著,也給你自己留點將來吧。」
當晚,嘉玲回到宿舍,沒再提起捐款的事。帳戶裡的錢靜靜地躺著,沒動過一分。
同時,省委宣傳部與網信辦緊急召開聯席小組會議,指示各大媒體與自媒體嚴控「學生人物化過度」、「未成年人財務操作炒作」、「愛心捐贈政治導向模糊」等類型話題,列為敏感詞彙,避免形成網路風波。某些已有風聲的稿件被「協調下架」,熱搜話題也未見放行。
教育廳、公安廳、共青團省委也收到通知:「暫不安排對李嘉玲進行形式化表彰;如有必要,統一以集體名義展開。」
#潤物細無聲362
校園與警營的對話——青年共識的交融試點
省委宣傳部在調研報告中指出:「嘉玲事件之後,警務與校園、紀律與理性、穩定與創新,出現交匯新契機。應適時推進基層單位與高校之間的制度化互訪、互講、互勉機制。」
於是,一項名為**「青年共學互鑒行動」的試點正式展開,首站就選在了四川大學與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之間**。
第一場活動,是在川大望江校區老圖書館內舉辦的:「新時代青年行動者圓桌會」。形式不大,只有三張並排的圓桌,十來位嘉賓圍坐,嘉玲作為醫學院學生代表列席,鄒明則以「特警大隊青年黨員代表」身分受邀。
一開始氣氛略顯拘謹。文理醫法各院學生一貫對公安幹警有些距離感,尤其經歷過校園搜查與封控時期後,許多人對公安形象仍有保留。
但鄒明一開口,局面就不同了。
他說話有點緊,卻坦率:「我也不是學政治的,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公安。但我當警察,是想看得見世界上的黑,是因為我真的信我們能把它守住一點點。我們也有害怕,也有失敗,也有壓力。但在嘉玲同志站出來包紮我的那天,我突然覺得,我們彼此靠近了。」
現場沉默了一下,有學生輕聲笑出來。是笑他口音,也笑他誠懇。
嘉玲接著說:「我是醫學生,學會的第一件事,是不問這個人怎麼受的傷,只問該怎麼救。我相信每一種專業的價值都不是嘴上說,而是關鍵時刻,有人敢站在第一線。」
另一名學生是法學院的,忍不住說:「以前我總覺得警察是國家的暴力機器,但現在……你們在電瓶車事件裡的處置、校園裡保護嘉玲的行動,我重新審視了一些舊觀點。」
活動結束後,公安局一位青年科員說:「我們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在學校不受歡迎。可今天來這裡,我看到學生們不是天真,而是認真。」
這場交流後,市公安局和四川大學達成初步協議:
推動**「警學共育」項目**,由公安幹警與學術導師共同主持實務研習班;
安排**「公安進校園」講堂**,由公安局法制處、網安大隊人員講授法治與網絡安全;
建立**「志願急救聯動站」**,特警大隊急救人員與醫學生一對一組隊,處理城市突發情況。
省委組織部給出高度評價:「這是青年干部與青年學生相互補位的範例,是未來黨群工作社會化、年輕化的縮影。若能沉澱制度經驗,或可為全國提供樣板。」
#潤物細無聲363
陰影之下的心聲
劉晴坐在川大教學樓二樓的自習室裡,望著對面醫學樓那扇通往嘉玲所屬實驗室的玻璃門,指尖在手機螢幕上敲著幾個字,又刪掉,又重打。
她心裡始終堵著一口氣。
她不過是個學生,有什麼資格讓整個學校、整個城市、甚至整個省圍著她轉?
有一次,劉晴走在校園裡,恰巧與一群圍著嘉玲參觀實驗室的外地公安幹部擦肩而過。有人低聲驚歎:「本人真是比照片還端莊,好像從電影裡走出來的。」還有人說:「怪不得省委都看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是早點有一個該多好。」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的臉燙得難受。不是羞愧,而是被壓過的窒息。
她開始在網路上開設一個小號,名字叫做「霧中人」,經常發一些似是而非的貼文:
「有些人啊,一邊說要低調,一邊媒體鋪天蓋地報導。」
「當學生當成明星來捧,是不是整個教育的錯位?」
「美貌不是錯,但美貌和榮譽總是綁在一起,就很值得玩味了。」
她不點名,但行文總讓人能猜到她影射的對象。不久之後,便有網民在留言區問:「你是不是說李嘉玲?」
她從不正面回答,只回一句:「我沒提名字,是你們自己對號入座的。」
這樣的操作讓她獲得一些匿名的支持與共鳴,尤其來自外校學生。她甚至暗暗自喜,自己也可以引導話語場。
但劉晴不知道的是,這些動態早已被相關部門列入「潛在破壞公共認知導向」的分析樣本。校內網信辦也已經監測到其言論波動,紀檢輔導員開始針對部分帳號資料進行交叉比對。
某個夜晚,劉晴在宿舍滑著手機,突然跳出一則推送:「省委將進一步推廣李嘉玲先進事蹟教育內容,納入高校德育模塊。」
她手指一緊,手機差點滑落。原以為只是運氣好的人,如今竟被列為教育範本。
劉晴怔怔看著螢幕,心裡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是恨?是不甘?還是……一種近乎壓倒性的認命?
約談日
那天,天氣陰沉,細雨如絲。劉晴剛結束一堂政治理論課,收到導師簡訊:「劉晴,請於下午三點到學工辦公室來一趟,王科長找你。」
她心頭一緊。王科長——學生工作處分管思想安全的中層幹部,一向沉默寡言,最擅長「溫火燉壓力」。
劉晴準時推開學工辦的大門。王科長坐在辦公桌後,手中拿著幾張打印出來的網頁截圖,桌上還擺著一杯冒著熱氣的黨建學習用保溫杯。
「來,坐吧。」王科長的語氣不輕不重,像風不動聲色地掠過湖面。
劉晴坐下,雙手不自覺交握,氣氛壓抑。
王科長推過那幾張紙,語氣依舊平靜:「這些是你在某社交平台上發布的內容吧?帳號是你的,劉晴同學?」
她下意識點了點頭,喉嚨發乾。紙上的截圖赫然是她「霧中人」帳號的貼文,其中幾條,已經被紅筆標出。
「我只是……只是發表一些思考,不針對誰。」她辯解,聲音微弱。
王科長不急,反而微笑:「同學,有思考是好事。但你知道現在是什麼階段嗎?你知道什麼叫導向嗎?」
劉晴沉默。
王科長拿起筆,輕敲桌面:「我們不想給你定性。你學業不錯,也有潛力。可你這些言論,已經被市裡網信平台列入『灰色引導樣本』。我們也知道,你不是壞學生,只是對當下的某些『焦點人物』有些情緒。但你要明白,情緒是情緒,網路是公共空間。」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寬和:「李嘉玲同志的情況特殊。她不是一個普通學生,背後牽涉的,是中央部署、省市戰略和民族工作方向。你可能認為不公平,但請你理解,這已經超出了你我的層級。」
劉晴緊咬下唇。她想說什麼,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我們不會給你通報處分,但你需要寫一份反思材料。寫給自己,也寫給未來。還有,帳號停用,內容刪除。」
他站起來,語氣不帶情緒:「走出這個門,你還是學生。希望你明白,今天的約談,是提醒,不是懲戒。但如果有下一次……那就是紀律問題了。」
她起身,腳步沉重,離開辦公室時,細雨已停,天仍陰著。
#潤物細無聲364
校園轉角,風起雲湧
那天傍晚,李嘉玲剛從學術討論會回來,身邊照例有兩位特警便衣護衛,一左一右,保持五十步距離。她走得不快,步履平穩,臉上還帶著剛與省衛健委專家交流過的餘溫。
走過生科樓側門的轉角時,一道身影突然從樹後衝出來,攔在她面前。
是劉晴。
「李嘉玲,你可真行啊,現在連校方都替你擦屁股了?」
特警迅速上前,但李嘉玲抬了下手,示意他們稍退。她看著劉晴,眉眼不動,語氣平靜:「劉晴,有什麼事,我們可以坐下來談。」
「談?」劉晴冷笑,眼圈微紅,聲音卻拔高:「你還會談?從你一入學就有護衛、單獨寢室、還特批旁聽臨床課。你知道我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嗎?一個小小本科生,指導老師都排得比我們還高!你配嗎?」
李嘉玲依然站著,背挺得筆直。她沒有還嘴,只說了一句:「我並沒有要求這些。」
「沒有要求?」劉晴嗤笑:「那你怎麼從不拒絕?你知不知道你在醫學樓講那場課之後,幾個男老師還在茶水間討論你?說你『清麗端正、氣場不凡』,怎麼不說你有特警護著、省裡市裡送東西?」
嘉玲的指尖微微緊了緊,但語氣未變:「如果我讓你覺得不公,我可以為你道歉。但你把怒氣發在我身上,沒有意義。」
「你裝什麼聖人!我發的那些貼文被找來約談,就是因為你!」劉晴眼裡冒著火:「別跟我說什麼民族地區代表、黨群典型,我也來自西部,我怎麼不是?!你就是運氣好、有人捧而已!」
她說著,眼淚在眼眶打轉,「你知道我爸媽怎麼供我上大學的嗎?你知道我高考前還在給弟弟燒飯嗎?可我今天寫反思、關帳號,被說情緒不穩定,而你呢?走到哪裡都是光,都是讚譽。」
李嘉玲靜靜聽著,許久才低聲說:「我從小一個人長大,在雅安鄉下,早上四點起來背書、燒柴、放牛,也許不是比誰更苦的問題。但如果你願意,我可以跟你一起,把一些事情講清楚。」
「不用了!」劉晴甩頭就走,背影挺直而倔強。
特警遲疑了一下,低聲問:「要跟上嗎?」
李嘉玲搖搖頭,看著劉晴的背影沉默良久,只說:「不要記錄這段。」
特警點頭:「明白。」
風從教學樓拐角吹來,嘉玲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她知道,這樣的對抗,也許才剛開始。
校方應對
事件發生第二日,學校保衛處便已提交簡要報告給校黨委與學工處。由於衝突地點在校園內,且涉及李嘉玲,校方格外審慎。學生工作處召開臨時會議,黨委副書記親自過問,態度明確:
「不能讓李嘉玲捲入口角風波,但也不宜激化矛盾。這事要處理得『軟中帶剛』、『剛中留情』。」
經評估後,學校決定由學院主管副院長、輔導員與學生處三方共同進行「溝通式約談」,分別與劉晴、李嘉玲兩人面談。
劉晴約談
約談由學院副書記與輔導員主持。劉晴進門時情緒仍然激動,但在出示校紀處分規範後,情緒有所收斂。
副書記語氣和緩:「你要知道,我們不是來處分誰。我們是關心你,瞭解你的難處,也希望你能明白,有些情緒,一旦表現成行動,就已經不是個人問題。」
輔導員則說:「妳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學校希望妳把這件事當作一次成長的機會。我們不會對外公開,也不會進行記錄,只是希望妳理解——攻擊他人,不會讓自己更被看見。」
最終,學校讓她寫一份「情緒反思與成長心得」,由學生處留檔但不公開,視為「內部處理、不計過」。
劉晴沉默許久,終於點頭。
李嘉玲簡要溝通
學校也請嘉玲來到學生處,由政工科負責人陪同簡單詢問。
對方語氣誠懇:「嘉玲同學,這件事不會對妳造成紀錄,請妳放心。我們知道妳表現優秀,得到的關注多,也理解有時候這樣會讓一些同學產生誤解。」
她只是輕聲說:「我可以理解她的情緒。我不希望她被處罰,真的。」
政工科的人頷首,記下了這句話。
校方對外口徑
校方對外僅表示:
「近期有個別同學因學習壓力與溝通不足產生誤解,校方已妥善協調,雙方均表示理解並願意尊重彼此學習空間。」
並未具體點名,也未傳出處分決議。
#潤物細無聲365
[校黨委內部爭論]
在學校黨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有常委翻開紀律紀要,聲音冷峻:
「李嘉玲是中央特別栽培對象,但今天的問題,和她個人是否特別無關。重點是校園秩序與學生間互相尊重的原則。」
另一名常委翻查資料補充:「劉晴去年冬天就有紀錄,在圖書館與同學爭座位時推搡過人,輔導員留有備案。那次是口頭警告。這次是第三次,而且還是面對重點保護對象,還公開辱罵、叫囂,情節惡劣。」
一名常委道:「李嘉玲是中央特別栽培對象,也沒做錯甚麼,還爭了光。這劉晴老挑釁,一再從寬辦理,一點嚇阻效果沒有,成話嗎?撇開李嘉玲特殊身分不談,一個學生老挑釁別的同學,之前還推了人,動了手,一犯再犯,不能姑息養奸,應該處分。」
學工部負責人一開始仍有猶豫:「嘉玲本人說希望不要處罰……我們是不是可再考慮?」
但黨委書記拍板道:
「處分不是為了替誰出口氣,而是為了立規矩。這是校風、是政治氛圍。如果今天我們縱容一個學生因為情緒或妒恨,連續挑釁、動手還不受處置,那以後別人怎麼看紀律?」
他一頓,又緩了語氣說:
「我們可以不公開,可以用『校紀處分通報不對外』,但該記的過,不能免。」
眾常委齊聲附和:「對,該記過記過。不能讓人以為校規沒人執行。」
處分決定
最終決定如下:
劉晴記「嚴重警告」一次,留校察看半年。
取消當學期獎學金與評優資格。
要求在學院層級作「紀律反思發言」,不點名李嘉玲,但需公開反省個人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問題。
學校對外口徑保持低調,僅在學院例會上宣讀紀律處分名單一欄:「因違反校園紀律,語言衝突與行為不當,依校規予以嚴重警告處分」。
輔導員私下通知李嘉玲,對方只是輕輕點頭,沒說什麼。她明白,這不是她能干預的事,但制度正在講話。
#潤物細無聲366
#嘉玲為劉晴求情
那天傍晚,校長辦公室的燈還亮著,正準備收拾文件時,傳達室傳來訊息:「李嘉玲同學請求當面見校長,有要事。」
校長一愣,隨即起身迎出:「嘉玲,有事就說,進來。」
她面色凝重,語氣卻始終平穩:「我聽說學校要對劉晴同學做出處分。校長,我想請您考慮從輕處理,哪怕只是一個記錄,也希望能給她一次機會。」
校長愣住了,旋即沉聲道:「你沒做錯什麼,何必為她求情?」
嘉玲垂下眼:「因為我知道她不是壞人,只是心裡有些不平。她曾是學業表現很優秀的學生……如果她因此受了重處,以後不願再來學校,那就可惜了。」
她又輕聲說:「我是醫學院的學生,總覺得,再難的傷,也可以慢慢復原,只要不是一刀就斷了她的將來。」
校長沉默片刻,看著這位神情堅定、語氣平靜的女孩,忽然明白:她求情,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心裡有分寸、有擔當。
校黨委震動與層層上報
消息傳至校黨委,幾位常委面面相覷,隨即進入緊急討論。黨委書記一邊翻閱政策文件,一邊低聲說:
「事情已不是單純紀律處分了,這是中央特別栽培對象主動為人求情,我們必須上報。」
副書記點頭:「按級別不宜擅自決定,應請示教育廳與省委。」
文件在當晚即刻以「急件」形式呈報省教育廳黨組與省委辦公廳,標題簡單卻不尋常:
《關於中央培養對象李嘉玲主動為同學求情、涉及校紀處分事宜的請示報告》
報告中強調:
李嘉玲並未試圖干預校務,而是以學生身份主動提出體諒與寬容之願;
校方已啟動正常紀律程序,處分合規,無失誤;
現階段是否調整處分,需請示上級,統一口徑與導向。
教育廳深夜即轉呈至省委組織部,列為次日重點閱辦事項。省委書記閱後,簡短批示:
「嘉玲同志品格難得,求情不等於干預。原處分合規,是否調整,須考量政策導向,留待黨委會集體研究。穩妥第一。」
#潤物細無聲367
#表面上荒唐但這就是現實工作
[省委會議室,燈光柔和但氣氛凝重]
這是一場罕見的省委專題會議,為的只是校園裡兩名女學生的爭執。但沒人敢輕視——因為其中一人,叫李嘉玲。
會議由省委書記親自主持,與會者包括教育廳、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團省委主要領導,甚至還有來自駐川中央機關的列席代表。
教育廳黨委書記開口前還特別瞥了書記一眼,斟酌著措辭:「書記,照理說,高校有章程,自主辦學,我們也有文件規定黨委領導但不包辦。學生之間口角衝突,雖說這回涉及特殊對象,恐怕……」
省委書記打斷他,語氣不疾不徐,卻不容置疑:「你說的沒有錯。原則上不干預具體校務,這個規矩,我們都懂。可今天這件事,不是一般口角,也不是一般學生。」
他語音一頓,目光環視全場:「同志們,堂堂四川省委,為兩個女學生開會,表面上荒唐,但這就是現實工作。有誰願意讓總書記親點的典型,在校園裡被人拉扯吵架?!」
場內靜默。
省委書記放下手中鋼筆,聲音低了些,卻更沉實:「這孩子,有本事、有氣度。她幫人求情,不是怕事,是識大體。你們自己想想,這是什麼政治品格?今天求情的是她,明天若遇到外部壓力,她敢不敢扛?我看,她能。」
宣傳部長輕輕點頭:「這幾次下校園調研,確實感覺李嘉玲言行穩重,不浮不躁,和很多被關注的年輕人不同。」
組織部副部長補充:「她願意為對方說話,證明心裡沒有成見,這份從容,其實就是領導素質的雛形。」
書記接著定調:「我的建議是,通知川大黨委,這件事原則處理可以,但請他們考慮特殊背景與政治效應,寬嚴相濟。該記錄可以記錄,該說明要說明,但不能讓一個學生因此完全斷路。否則,群眾輿論怎麼看我們?李嘉玲又怎麼自處?」
政法委副書記低聲補了一句:「這事外媒若拿到,很容易渲染成『模範學生遭嫉妒打壓』。書記想得周全。」
省委書記笑了笑:「你懂我意思。對了,記住,這事不發稿、不通報、不外傳。黨內處理,校內解決。」
#潤物細無聲368
#我就是幫她買個好
會議室空調的低鳴聲像潮水般退去,燈光照在桌面上,彷彿連紙張都變得沉重。
省委書記的聲音忽然收住,停了幾秒,目光不動地看向幾位年資較深的常委。
「以下我的話,不要筆錄。」
政研室主任剛抬筆的手頓時凝住,迅速將筆輕放,桌上紙張推到一旁。會議室內頓時像霜降一般肅然,全場屏氣。
省委書記不再看稿,語氣微緩,卻字字千鈞:「李嘉玲這個娃兒,是中央特別關照的青年同志,這我不用多說。總書記點了名,王常委多次批示,你們看文件也都清楚。這種關注,哪裡只是為了培養一個優秀醫生、一個科研人才?要是只為這些,把她送去清華北大就行了,還輪不到咱們四川出頭。」
他頓了頓,手掌輕輕在桌上拍了拍。
「王常委那幾次話,我讀了很多遍。那不是一般的指示,那是戰略設想。什麼叫戰略?就是要用她這個點,去開一個面——」
「今天我們准了她的求情,說得明白點,我就是幫她買個好。」
語氣柔中帶勁,聲音不高,卻像錘子敲在眾人心上。
「這個好買得值。你們想啊,她身份特殊,同學未必人人理解;有護衛、又住單間,普通學生自然有看法。她出面為劉晴求情,一傳出去,誰還說她驕氣?這是為她在群體中建立威望,也是在事實上減輕保衛工作的壓力。」
政法委副書記輕聲點頭:「這麼一來,周圍自然會有人主動維護,省得處處緊盯。確實高明。」
省委書記淡淡一笑,語氣中帶著一種從容謀定的老練:「你們啊,有的當過團委,有的帶過年輕幹部,應該知道,領袖型青年,不是靠保出來的,是要有一點傳說,有事蹟,有立場,有人情味。今天這一筆,日後記進她的人事檔案裡,都不失為一樁伏筆。」
宣傳部長也插話:「這樣安排,對外不張揚,對內逐漸形成口碑,是潛移默化,不帶痕跡的引導。」
省委書記看了他一眼,點點頭:「這就叫政治設計。不是喊口號,也不是把人架起來。要讓她自己有光,但這個光,又是在我們的軌道上照出來的,懂嗎?」
「懂了。」眾常委齊聲低應。
會議即將結束,省委書記最後補了一句,語氣既是交代,也像提醒:「以後有關李嘉玲的事,無論大小,都要記得一條——她不只是李嘉玲,她是政治符號,是戰略載體,是群眾情感與中央意志之間的一個橋。你們要有這個腦子,才能接得住。」
會議室靜了一瞬,隨後爆出一片低聲的欽服聲:「省委書記的高度,我們一定學起來。」
#潤物細無聲369
#注意影響收斂言行
川大黨委辦公樓五樓,會議室內的燈光壓得人心口發悶。幾位常委剛結束簡短討論,一位年輕幹事快步送來省委的口頭意見,輕聲道:「是省委書記親口指示,語氣平和,但明確。」
校黨委書記聞言,眉頭一挑,目光轉向副校長與學工部長:「那就按意思辦,不記過、不通報、不紀錄,對劉晴做一次‘嚴肅’的口頭教育,結案。」
「可她這幾次挑釁確實…」一位紀檢幹部剛想說話,就被一句話壓住了:
「中央政治局專門關照的學生爭光,這不是我們能模糊處理的層級。記住,今天這事處理不好,是政治錯誤,不是學工瑣事。」
幾小時後,川大黨委收到來自省委辦公廳的正式傳達:「省委書記已明確指示——不予處分,嚴肅談話為限。請黨委貫徹執行,不需遲疑。」
川大黨委迅速召開小範圍會議,書記、副校長、學工部長、紀委書記皆列席。
書記打開密封件,念出省委書記親筆註記的幾句話:
「我知道同志們對這樣處理可能有意見,但是原則就是如此,不用怕形成『姑息養奸』的效應。如果再有事情,要辦一個學生容易得很,到時再說。」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學工部長咽了口口水,小聲道:「省委書記這是……完全定調了。」
紀委書記也不再爭辯,只低聲應道:「明白了。」
黨委書記點點頭,語氣恢復堅定:「大家聽懂就好。我們就照指示處理,教育為主,不記處分,紀錄內部封存,不外流。至於其他意見,先擱著吧。這是政治。」
會後,一位年輕常委悄悄跟另一人說:「你不覺得,這其實是在替李嘉玲建政治資本?」
「你懂得太多了。」對方只輕聲回了一句。
那天夜裡,川大黨委統一口徑向教職員發出簡報:「近日學生糾紛事件,已經妥善處理。學校堅持教育為本、寬嚴並濟,將持續加強校風建設。」
而劉晴本人,仍然一頭霧水。
她不知道的是,她的人生,正在一條無形的線上,被重量級的政治力量——悄悄地決定著、也悄悄地赦免著。
數日後,學務處通知劉晴前來談話。她忐忑進入辦公室,本以為等待她的會是一紙處分,卻沒想到,學務主任僅以公事公辦的語氣說了幾句「注意影響、收斂言行」,並未提及具體處罰。
「那…其他呢?」她試探地問。
主任翻了翻桌上的文件,淡然道:「就這些。你可以走了。」
劉晴出了門,站在走廊上好一會兒,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
怎麼會?
她很清楚自己這次已經是第三次被約談了,還是在校園裡當眾大聲口角。按學校過往處理標準,至少記過處分是跑不掉的。
她不是不知道李嘉玲的分量。從剛入學第一天看到她有護衛開始,到後來媒體暗示、學校明言,哪個學生心裡沒點數?可她也沒想過,這種事…對方居然會幫自己說話。
劉晴愣了半晌,忽然轉身就往圖書館方向走。那兒有個角落,是嘉玲常常坐的位置。
她站在遠處,看著那個熟悉又討厭的身影——仍舊穿著tshirt 短褲
,安安靜靜看書,身邊有個看似在看報的男子守著,想必又是便衣護衛。
心裡百味雜陳。
她不是沒嫉妒過嘉玲。她長得太好,又總是一副不爭不搶卻總被世界偏愛的樣子,這讓她難受。但此刻,她忽然有點明白,有些人不是靠爭贏的,有些光,是別人替她擋風護火後,才那麼穩穩地亮著的。
她忽然有點恍惚,不知道這份警告解除,是幸運,還是一種沉重的提醒。
#潤物細無聲370
一、劉晴感受到的微妙變化
劉晴近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以前,幾位老師對她總是笑臉相迎,特別是那位曾在課後請她喝茶、稱她「思維靈活」的副教授,如今講課時目光刻意避開她,甚至點名提問時,也不再如往常那般鋪陳暖場,語氣更為拘謹。課堂上,有同學刻意在她身邊壓低聲音交談,一見她靠近便噤聲;社團活動裡,她習慣性的意見建議,也不再引來附和,只剩偶爾勉強的回應。連最親近的室友,也開始說話斟酌詞句,有時話未說完,就草草轉話題。
那是一種說不出口的變化──像冷空氣悄悄蔓延,不致凍傷,卻讓人發抖。
二、嘉玲得知後的反應與轉念
得知劉晴在校園中面臨冷遇,是護衛隊悄悄傳來的訊息。嘉玲本不信,甚至覺得可能是誇大。直到有天,她路過一場社團聯席會議,遠遠看見劉晴一言不發坐在末席,周遭人故作平常地避開視線。嘉玲停下腳步,沉默片刻。
她回到寢室,久久無言。當年她初來成都,孤身一人,若不是有人拉她一把,恐怕也走不到今天。她想起省委書記說「幫妳買個好」,如今看來,那個「好」果然落在人心裡了。她一邊感謝體制的縝密保護,一邊也生出一絲隱憂──如果這樣的風氣無所節制,會不會讓校園變得太小、太冷?她終究不是要成為一個讓人不敢靠近的傳說。
她重新拿起筆,在日記中寫下幾行字:「願我未來能有力量,讓那些與我不同的人,仍能安心地在這世上立足。」
三、校園對「李嘉玲效應」的新一輪猜測與模仿
「李嘉玲效應」,已悄然變質。從一開始的敬佩,到後來的遙望,如今已進入了更微妙的模仿期。有人開始模仿她的穿著風格,簡潔、素雅、醫學生式的白系外套忽然成為熱銷品;有人學她上課坐在第一排、用鉛筆做筆記,甚至連開場的發言語調,也要靠近她的節奏。
學生論壇中則出現一條留言:「這學期,學校會不會再推選優秀青年代表?是不是要找個像李嘉玲那樣的?我看有幾個人最近特別積極。」
但也有匿名評論說:「學什麼都可以,別學她的沉默。她不說話,大家就以為她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這才可怕。」
而導師們之間,則悄悄商討是否要推出新的「實踐型」學生培養計劃──在培養「第二個李嘉玲」的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一場深層的權力投影:模仿,從來不只是學習,而是選邊、下注、塑形與嵌入。
嘉玲心思縝密,料得沒錯。儘管校方對劉晴的處分未曾公佈半字,整起風波彷彿雲淡風輕地被輕描淡寫地抹去,但在學生之間,消息卻像開春的風一樣,悄悄傳開了。
一開始是社團裡有人竊語:「聽說原本校黨委是要給劉晴記過的,結果後來不了了之……你們猜,是不是李嘉玲求的情?」另一人低聲附和:「我學姐在學生會,她說黨委收到通知後態度大轉彎,就是因為那位『李同學』出面了。」
這樣的猜測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一種帶著敬畏的語氣流傳開來。有些原本對嘉玲保持距離的學生,開始用不同的眼神打量她——不再只是「成績好」、「形象佳」、「被保護」的標籤,而是帶著真正能影響格局、撼動處分結果的力量。
有位法學院的學生私下說:「李嘉玲不是只會念書。她出面說一句話,連整個黨委都轉了風向……這才叫真正有『政治實力』的學生。」而那句「她求情成功」不僅在校園小圈子中悄然流轉,更成為一種象徵──象徵她的話語,已不再只是學生的聲音,而像是某種可以撼動空氣流向的力量。
嘉玲默默看著這些流言,心中不喜不懼,只更加確定:未來的每一步,她都必須更謹慎、更從容,因為她的影響,已不再只是個人的影子。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八) [37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