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六) [351-360]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六) [351-360]

            2025 Sep 29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51

            (中央政治局內部通報:青年政治正能量的鮮明樣本〉
            會議室燈光低沉而凝重。中央政治局例行內部會議的氣氛一如往常沉穩克制,但這日,一則來自四川的簡要內部通報,卻令在座多位常委眉頭微動。
            辦公廳主任迅速而平穩地唸出那份機密級回報:
            「李嘉玲,四川大學生,醫學專業,成都市公安局列為特殊保護對象。其事蹟多次引發公安幹警思想自省與組織學習熱潮,並間接促成基層特警黨建成效重大轉進。最新個案涉及川大校園突發治安事件,其臨危不懼表現,以及協助民警急救之事,群眾錄影流傳甚廣。政治部建議,對該人物效應進行系統性分析與正面引導。」
            會場短暫靜默,緊接著,王滬寧緩緩開口:
            「同志們,青年建設不僅在於榜樣的宣傳,更在於我們如何從一個個自發典型中,找出社會思想轉型的節點與突破口。」
            他將筆緩緩放下,目光掃過與會幹部。
            「李嘉玲這樣的青年,來自民族地區,受教育於西部省會,她所承載的價值,不是由上而下安排的形象工程,而是從實踐中自然生長的社會動能。這正是我們在文化戰線與思政戰線長期苦苦尋求的『去工具化』青年典型。」
            另一位常委接續發言:
            「是否可考慮成立『青年正向影響力研究小組』?由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教育部、共青團等共同參與,展開對此一效應的定性、定量分析,特別是其對基層幹部群體的黨性喚醒作用。」

            政治局會議最終形成初步共識:
            成立「青年正向典型效應研究專項」;
            四川試點延伸至「青年主導型基層黨建」與「高校公安融合護育」模式觀察;
            暫不公開宣傳李嘉玲本人,維持「自然散播,自下而上」的輿論形態。
            習總書記於會議末尾作出高度概括:
            「一個人的正氣,能喚醒一群人的責任感。這才是我們的中國故事。」

            〈中央政法委內部會議紀要:李嘉玲效應納入新時期思政整體規劃〉
            政治局會議結束後的第四天,中央政法委主持召開小型閉門協調會。與會單位包含公安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與中央黨校基層治理研究組。會議由政法委副書記韓同光主持,主題極為明確:
            「如何落實中央精神,將李嘉玲事件所引發的群眾迴響與基層思想重構,納入當前社會治理與思政建設的融合試點中。」
            韓同光開場語氣堅定,直陳重點:
            「同志們,這不是一個青年個體的問題,是一次社會免疫系統的自發強化。黨建、思政、群眾關係的熱點能自然聚焦到一位來自西部民族地區的女青年身上,說明我們的土壤還是有生命力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宣傳她,而是理解這個現象裡,人民對『政治可信度』的新感知方式。」
            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長回應:
            「我們會配合將成都特警大隊的內部訓練制度調查完整,收錄嘉玲相關互動後的幹警表現評估指標,配合教育部建立『青警融合思政』研究子項目,建議命名為『嘉玲樣本模塊』,便於區分與檢索。」
            共青團中央幹部提議:
            「嘉玲身上有一種近似『八十年代志願青年』的氣質,但又不排拒當代多元文化,建議納入『新時期青年典型行為偏好研究』,並探索她對於同齡人的潛在感染力,例如在非正式網絡中形成的風氣引導。」
            教育部高教司代表語帶謹慎地補充:
            「要特別小心學校內部不因過度熱情引發『道德偶像化』現象。她仍是學生,應保有成長空間。我們建議把她的課堂實踐與專業能力納入『教學互動優化實例庫』,而不是單一標榜其人。」

            會議最終決定,形成**〈青年正向典型效應觀察試點(2025-2026)規劃要點〉**,並同步送交中宣部參考。草案中,首次出現了這段摘要性描述:
            「李嘉玲現象表明,基於專業認同、價值自覺與政治情感自然匯流的青年樣本,具備潛移默化重塑黨群關係的新可能。她既不是被扶起來的樣板,也不是臨時搭建的英雄,而是一次潛在的體制內文化轉折信號。」
            〈四川省委:嘉玲相關事務,納入統一口徑〉
            當晚,四川省委召開省委辦公廳擴大會議,傳達中央政法委通報。省委書記批示簡明:
            「中央的關注是信任,不是負擔。我們既不能搞形式主義宣傳,也不能讓一位青年學生承受體制焦點的壓力。請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省黨校三方擬定協調方案,凡涉嘉玲資料,一律統一口徑,嚴控外洩。」
            公安廳立刻下發機密通報:
            特警大隊涉及「與嘉玲互動的訓練筆記、內部反思心得」,全部轉交政治部分類存檔;
            由鄒翔帶頭組成「行動現場紀錄口述整理小組」,作為「公安職業榮譽感重建」範例;
            嘉玲本人若需發言,由省委宣傳部安排稿件,並事先報批。


            #潤物細無聲352

            〈各地公安赴蓉考察,成都特警成「青年融合型黨建」樣板〉
            自中央政法委通報「李嘉玲效應」後短短三週,成都市公安局便收到來自山西、貴州、遼寧、福建、河北等六省市公安系統的參訪申請。來訪主題雖各有不同,實則皆指向一項核心議題:青年幹警如何在非命令性條件下,自主形成信仰認同與實務自驅。

            〈福建代表團〉:「特警不是武裝機器,是思想活體。」
            福建省公安廳治安總隊一行九人到訪成都,直奔特警大隊。該團明確表態:「不來觀摩器械,也不比作戰模擬,我們就想聽一聽你們幹警的思想變化怎麼來的。」
            在簡報會上,成都特警第三中隊副隊長鄒明(電瓶車救人與川大護衛案主角之一)站出發言,引發與會者注目。他的話並無華麗修辭,卻句句落地:
            「我們不是因為命令而學醫學急救,而是因為李嘉玲同志那段時間常上課、常訓練,我們想知道她怎麼判斷人有沒有氣胸、怎麼止血。我們不覺得在學非分之想,我們是在補上自己欠人民的一課。」
            此話一出,福建代表團長感慨:
            「特警不是武裝機器,是思想活體。你們這樣的學習,才是新時代『能思能戰』的真正路徑。」
            〈山西代表團〉:組建「融合式實操小組」學成都做法
            山西公安代表參觀完成都公安政治部後,直接決議調整本地特警內訓課綱,設立「融合式實操學習小組」,仿效成都模式,將政治理論、專業醫護、公共語言溝通技巧納入特警職前培訓。
            一名年輕隊員向成都同仁請教時低聲說:
            「我以前只記得怎麼制敵,從來沒想過怎麼讓人信服、安穩。我想,當人民願意信你、靠你,也是一種戰鬥。」
            〈河北代表團〉:要求複製「青年模範引導制度」
            河北公安機關代表針對「李嘉玲效應」本身提出另一種思路。他們觀察到成都公安內部形成一種自下而上「護衛—學習—反饋—內化」的循環模式,乃提出:
            「可否建構一套制度化引導方式,把你們口中這類『無形榜樣』常態化,例如列出互動記錄,建立思想跟進機制,讓護衛對象也能反饋特警表現?」
            成都公安政治部主任回應:「我們正在試驗『榜樣互動紀錄冊』制度,由特警寫下與護衛期間的反思與學習,自選是否公開。」
            河北代表立即表示願意試點,甚至計劃將其納入省級特警政治教育模塊中。

            〈中宣部與共青團中央:建議提煉「成都樣本」對外發布〉
            在外省公安持續熱訪後,中宣部內部研究組建議,應於2025年底或2026年初,在中國青年報或人民日報內參版面,發表〈成都樣本:新時代公安政治工作與青年主體建構〉,由此塑造一種**「人民可理解、青年願參與、體制可轉化」的治理語言與敘事方式。**
            共青團中央則建議,考慮由李嘉玲帶領一場閉門論壇,主題為「一線青年與國家信任的形成邏輯」,邀請公安與青年代表對話,不對外直播,僅供中央內部觀摩備存。



            #潤物細無聲353

            〈她還是那個人嗎?——川大校園內的微妙變化〉
            起初,學生們是驕傲的。
            李嘉玲走在校園裡,不需要講話,氣質就自帶一種無聲的重力。她是學院榜樣,是課堂發問最銳利的那一位,是農貿市場衝出去時毫不猶豫的身影。新聞上沒說她名字,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她。
            她,是我們的。
            但不知從哪天開始,她走過教學樓時,身旁總有兩三名便衣男子緊貼不遠處。有人知道那是特警,有人不知道,只覺得她像變了一個「級別」的人物。
            「她忙,不跟我們一起吃飯了。」
            生物系的林心妤是李嘉玲大一時的室友,曾一同熬過考試、排過醫院實驗報告。如今她卻默默將李嘉玲的聯絡人置頂撤下。
            「不是她變冷,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忽然不見。約她吃飯,她說『要先問一下安排』,誰的安排?你不知道。問她今天去哪了,她一笑了之,說『下次說吧』。我們好像還是朋友,但永遠隔著一層。」
            「她還能笑,但好像不是對我們。」
            另一位學生會幹部回憶起那次迎新晚會,李嘉玲仍上台主持,聲音清亮、落落大方。但一散場,有位學弟湊過去想問她有關急救操作的細節,還沒開口,就被她身旁一位壯碩男警輕聲「勸離」。
            「她還是那麼漂亮,但你不會主動再走近了。那不叫崇拜,叫界線。」
            「她走過我們身邊,我們低頭」

            時間越久,學生們與李嘉玲的情緒發展出幾種截然不同的樣貌:
            一種是繼續仰望的。
            他們轉發所有關於成都公安、青年樣本的新聞,在朋友圈留言:「她真的是我們的驕傲。」
            一種是悄悄敬而遠之的。
            他們在教室裡不再主動坐她旁邊,也不再約她參加任何班級活動。
            還有一種,是模糊的羨嫉混雜。
            他們不說破,但看見她被人環伺、被中央關注的背影,難免低聲嘀咕:「她還是學生嗎?還是我們中的一個嗎?」
            有時,嘉玲站在校醫室窗前,看著穿梭來去的學生隊伍,目光淡靜而沉遠。
            她知道,學生們仍在仰望,但那種仰望已不再親近。
            那些熟悉的臉龐,現在在走廊看到她時,會迅速點頭,旋即低頭快步離去。
            她不是不明白這些變化,但她無從解釋,也無權改變。
            她依然穿著校服,走在同樣的石板路上,教學樓、實驗室、醫務室都未曾改變,
            唯一不同的,是她身側總有人不遠不近地跟著,是她所說所行都有人記錄、轉呈、回報。
            她早已習慣這樣的安排,只是偶爾會在夜深無人的時候問自己一句:
            「我還算是一名普通學生嗎?」



            #潤物細無聲354

            李嘉玲因在醫學與公共衛生交叉領域發表了具有突破性的論文,不僅獲得國內學術期刊頭條專訪,更被列為「青年專家特別觀察名單」。省委很快特批,她自即日起,享有博士後研究津貼與特殊專家津貼兩項補助,由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協助統籌入帳事宜,並比照涉密護衛對象實施專帳監管。
            這些錢每月自動劃入指定帳戶,由財務系統進行定期封存與透明備查,不需本人申請,也不必簽收。
            起初她只是隱約發現卡中餘額異常增加,便私下詢問護衛隊長:「是不是學校誤打了什麼獎學金?」
            隊長只是簡單應了一句:「應該是學術補助吧,屬於正規流程。」她一聽便放下了,既未細問,也未調查。
            —
            她一貫節儉,日常生活所需仍以食堂簡餐為主,寒暑不改。唯一的開銷或許是多印了幾份病例樣本與論文草稿給指導醫師,紙張和墨水的香氣,是她唯一沉浸的領域。
            而這些她未曾真正關注過的存款,已在數月內悄悄突破三十萬。
            —
            成都市公安局財務科的幹部在定期向黨委匯報帳戶狀況時說:「她幾乎不動用,我們只能按月備份封存,照規定走程序。」
            副黨委淡淡道:「這是國家對她能力與貢獻的基本回應,該給就給,無需她花得起勁才算合理。」
            —
            李嘉玲從未將此視為「收入」。對她而言,研究、臨床、課堂、筆記,才是她每天都清晰可感的事物。錢,只是組織交代她要「不為匱乏分神」的一種方式。
            就如同她身邊那些沉靜守候的護衛,不與她過問、不與她親近,卻日日隨行——她的津貼與護衛一樣,從不喧嘩,卻始終在場。


            #潤物細無聲355

            李嘉玲收到最新一季帳目明細時,神情凝了片刻。那些不曾觸動過的存款數字,像是靜默的積雪,悄悄壓在她從未走進過的櫃中角落。
            那天晚上,她打了一份短短的申請報告,內容簡單得近乎拙樸:
            「本人擬將本季度科研及專家津貼之半數,捐贈予家鄉某鎮鄉村建設使用,建議用於基礎診療室修繕與圖書館補書事宜。另擬撥一筆支援西藏阿里地區小學的醫療箱與急救教材,由林雪老師與張書記轉交為宜。餘無所求,唯請核批。」

            報告遞出後,三天內經由成都市公安局轉呈至省委組織部,旋即由省委常委辦督辦小組召開閉門會議。會上氣氛不無沉重。
            一位組織部副部長首先發言:「她出發點是好的,我們沒異議。但這麼一做,會不會引發公眾誤會?甚至引出她身份的更多揣測?」
            宣傳部代表說:「李嘉玲目前已屬於特殊保護對象,任何個人行動,尤其涉及地理關聯和情感歸屬,皆可能被過度解讀。媒體一旦跟進,恐怕連張書記和林老師的生活也會被擾動。」
            公安廳政治部補充:「此外,款項來源本身屬於黨內特批專項,形式雖非絕對保密,但也不宜公開進出,否則將模糊其原始性質。」

            最終,省委會議形成共識——不予批准。但批示措辭極為溫和、體諒:
            「李嘉玲同志心懷家鄉,情牽民族地區,精神可嘉,情誼彌珍。但考量其當前身份及相關保護制度,建議暫緩個人層面公益捐贈之安排。後續可由地方政府依項目申報形式另擬渠道統籌落實。」
            —
            嘉玲收到回函那夜,在宿舍書桌前靜坐良久,沒有太多表情,只是將那封復函輕輕壓在《細胞治療與跨域倫理》期刊下,低聲道了一句:
            「那就算了。」
            然後,她繼續翻開病例統計表,開始為明天的診療教學準備投影片。
            她向來不爭,不怨。只是,在夜深之後,偶爾會靜靜地想起,林雪老師曾說:「有一天,妳如果有本事了,就記得幫幫那些沒有本事的孩子。」
            她並沒有忘,只是現在,暫時不能。



            #潤物細無聲356

            省委辦公樓六樓,午間燈光柔和,茶水蒸騰。這場臨時召開的工作小會只有八人,省委書記坐在首位,手中文件攤開,眉頭微蹙。
            「她想捐款,是出於善意,沒人質疑這一點。」書記語氣平緩,但每一字卻像是落在靜水中的石子,激起圈圈漣漪。
            「但我擔心的,不只是善意之後的效果,而是她這種人,個性太單純,一旦開了這個頭,就會全捐。你們去看她的消費紀錄,幾乎沒動過錢。這一來,老百姓會問——一個女娃,雖說讀醫,到底還沒參加工作,哪來那麼多錢?」
            書記頓了頓,手指輕敲桌面:「輿論要是查起來,中央對她身分還未全面公開,就等於給造謠的人遞了梯子。」
            副書記點頭:「是的,容易被說成『特殊供養』或『地下特招』,這可不是單靠一篇解釋稿能擋得住的。」

            書記繼續說:「第二點,涉藏事務。這是敏感區,關係的是中央工作全局。她一捐,會不會讓別的地方也來捐?搞不好演變成某些富商、基金會藉機『示好』,把人情往她身上疊。這樣不行。」
            有人低聲道:「萬一有人真這麼捐呢?」
            書記眼神一凝:「你讓人不捐?不行,擋了,藏區那邊同志心裡難受;放開,那人要是是個別有用心的,就會說『我捐了,她為什麼不理我?』——這一來,她就不是個人,是出口了。」
            政治部主任低聲補一句:「人一旦成為象徵,就不再自由了。」
            會議沉默數秒,然後書記緩緩說道:「所以這事,還是擋下來。理由就寫得清楚一點,說體諒其初心,感謝其情意,但以現階段身份及安排,不便操作。她那性格,不會鬧的。事情,得防在前頭。」
            眾人點頭稱是。
            此刻無人出聲,只有那壺茶輕輕作響,如她未寄出的心意,靜靜蒸散在政務樓深處。

            省委書記語氣沉著地說:「這筆錢,不是不讓她捐。但要有界限、有導向、有設計。」
            他看了一眼桌上文件,又抬眼掃視全場,補充道:
            「既然她的初心是真誠的,那就給她一個出口。但要引導——就捐給她家鄉雅安那個鎮。自己出身的地方,群眾情緒好理解,也好管理。但數額不能大,數字一過線,就會出事。第二,這件事要保密處理。」
            他手指輕輕一敲桌面:「我再說一次,『保密』——包括資金來源、流向、用途都要有套話,講得體面,但不能讓外界知道是她自己主動提的。這孩子的名氣,一點點推就會起風。風小了,她自己難過;風大了,中央難處理。這裡面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問題。」
            政研室主任問:「需不需要安排人做思想工作?」
            書記點頭:「當然要做,但不能硬講道理。要有人懂她、信她、能和她貼心說話,委婉引導。她不是不講理的人,但要有人說得讓她心服。」
            副書記補充道:「她不是愛張揚的人,我們不怕她鬧。就怕她一時動念、沒人攔得住,捐完了還說『這沒什麼』。那才叫麻煩。」
            書記語氣低了下來,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命令:「讓成都那邊準備好方案。選一所鎮上小學,或是基層衛生站,以集體捐助名義安排資金投下去。實際她給多少,帳上就算多少。但得多幾個單位聯名配合,不能讓她獨挑。」
            政治部主任低聲應道:「明白。我們會把話說在她心坎上。」

            書記點頭,聲音溫和卻不容置疑:「她心太軟,這是優點,但組織要幫她守規矩。這份軟,要讓它化在正道上,不要被人利用,也不要被情感牽著跑。」
            此刻窗外斜陽映入會議室,文件的邊緣泛起淡淡金光。
            這一場針對「一筆善款」的佈局,正悄然展開。


            #潤物細無聲357

            會議室沉默了一瞬。省委書記望著窗外灰濛濛的雲層,像是權衡已久,緩緩開口:
            「最好是……勸阻成功,她最後不捐。」
            眾人一愣。有人下意識問:「這……不是錢的事?」
            書記緩緩搖頭,語氣平和卻堅定:「這當然不是錢的事。」
            他將手中的筆輕輕一放,眼神掃過每一位與會者。
            「同志們,咱們要看得更深一層。現在社會上對她關注已經極高,中央也交代了:不能過度突出個人。她一出錢,就不是單純的善款,是標誌、是態度、是風向。」
            「你想想,一個還沒正式工作的青年女學生,突然說要捐給西藏、捐給家鄉,這意味著什麼?群眾會怎麼想?媒體會怎麼寫?其他青幹會不會比照?她想的是情義,我們得看的是形勢。」

            另一位常委接話:「況且,她是學醫的,不是做慈善的。現在國內輿論對女知識份子的期待正在轉變,稍不注意,就容易被賦予『聖女』的形象——這形象一旦坐實,她以後還怎麼過正常生活?」
            政研室主任也點頭道:「她身邊已經有護衛、有政治指導、還有傳播配合,再讓她做『自發捐助』的事情,就模糊了我們的組織主體性。」
            書記點點頭,補了一句:「這話要記住。『組織主體性』。現在她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外界過度解讀。我們越是善意、越要慎重。」
            他看向政治部主任,道:「去安排人談話,但不硬說。要柔中有剛。目標只有一個:讓她自己主動決定不捐——但感覺不是被阻止的,是自己想明白了的。明白嗎?」
            政治部主任立正一樣點頭:「是,保證完成任務。」

            書記最後補上一句,聲音不大,但語氣極重:
            「對她,我們要信任。但組織不能讓她『用自己的方式愛人民』。她已經在一條很特殊的路上走了出來,必須每一步都走得穩、走得合規。」
            屋內又是一陣靜默。
            每個人都清楚——這,不再是錢的問題。
            這是導向,是制度,是對一個青年符號的深度管控與細緻保護。


            #潤物細無聲358
            #不是誰受獎勵都得捐點

            省委辦公樓三樓,小型常委會剛告一段落,但氣氛並未鬆懈。省委書記放下手中的茶杯,語氣略有感慨:
            「娃兒苦了那麼多年,我倒寧可看她買新款手機、買漂亮衣服,甚至買輛汽車——」
            他語音一頓,看向對面幾位老同事。
            「你們不要說什麼『奢侈』了,不是這個意思。現在不是幾十年前,改革開放取得了這麼大的成效,人民群眾該買就買,消費促經濟,是小平同志以來政策的重點。只要錢來得正當,黨是支持群眾過好日子的。」
            坐在他左側的常委點頭:「是啊,她若有家,有父母,也許這些錢早拿回去修房子、裝空調、買家電,鄉親們也會高興,誰會說三道四?」
            右邊另一位常委接口,聲音低了幾分:「可惜她沒家。那年去雅安調研時我就聽過,她從小孤兒院出來,考大學也全靠補助。現在住的是校方給安排的單人間。要說真能花錢的地方……還真不多。」
            會議桌一角,某位政研室主任輕聲補充:「她唯一主動開過口的,就是想給鎮上的張書記和林老師寄點錢,還說要捐給西藏兒童。」

            說到這裡,全場微微一靜。省委書記微微搖頭,語氣柔了幾分:
            「這孩子,心太軟了。但你們想想,她這樣做,不是給人溫暖,是給體制添壓力。她現在的身份,話一說、錢一動,輿情馬上就變味。」
            另一位副書記感慨:「省委書記真是疼她,像自己女兒一樣。」
            書記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合上桌上的資料夾。他目光遠望窗外,一排銀杏的葉子正在風中搖曳,金黃燦爛。
            「她是黨的人。我們不只是愛護她,更要保護她。」
            這句話落下,會議室內鴉雀無聲,只有記錄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仿若深秋山林裡,一場風起雲湧的前兆。

            書記的話剛落,一旁的辦公廳主任正要記錄,卻見書記再度開口,語氣微緩卻不容置疑:
            「還有,你們要有政治高度。」
            他語速不快,但每個字都如針落靜室,讓與會者下意識挺直了身體。
            「她要捐,是出於善念沒錯。但這筆錢,是中央和省委給她的津貼,是榮譽,是肯定,是黨和人民的褒獎。她要是全捐了,外頭人怎麼說?」
            書記略停,目光從會議桌一端掃向另一端。
            「會說,這些獎勵是做個樣子,給了還得她自己掏出來捐。這一說,就把整個制度誤解為虛假,把我們對先進分子的支持,曲解為形式主義。你說,這能行嗎?」

            一位常務副書記輕聲道:「確實,這一來,會讓其他人也有壓力:是不是誰受獎勵都得捐點?會走偏。」
            「對啊!」書記斬釘截鐵,「這一點比錢還要緊。組織對她的愛護是具體的、有份量的。不能讓這樣的善舉,被誤導為對制度的不信任。」
            政治部主任起身點頭道:「明白了,書記。這層含義確實要講明。」
            「講明?講是不能講的,要讓她自己想明白。」書記語氣微沉,「還是老原則:理服人,不是壓人。她要感覺到組織在理解她,而不是在限制她。」
            會議室內一片點頭。
            「省委的高度不簡單。」一位資深常委輕聲感歎,引來幾聲低聲附和。
            書記沒有回應,只低頭翻了翻文件。窗外,一縷陽光照進來,灑在紅色地毯上——安靜而謹慎,如這場討論本身。



            #潤物細無聲359

            省委辦公廳的燈光亮了一整夜。常委會最後一次定調,省委書記語氣堅定,卻不失柔和:
            「不要讓她捐。再堅持,就說省裡會幫她捐,還用她的名義——她年紀輕,聽到這種說法,反倒會不好意思,不捐了。這是替她擋風,也替我們管控。」
            幾位常委面面相覷,隨即頻頻點頭。
            「書記這個想法,真是用心、細緻!」
            「既顧全了她的初心,又避免外界產生誤解,真是兩全其美。」
            「不虧是多年在中央歷練的高度,政治敏銳度就是不一樣。」
            書記沉吟片刻,語氣略放緩:「她是好娃兒。省裡既然看重,就要替她護住名聲、護住發展軌跡,不能讓一時的熱心成為將來的破口。這叫前置風控。」
            幾位分管部門的常委低聲記下:「前置風控」——這個詞,很可能成為下個階段文宣與統戰口徑的準則用語。



            #潤物細無聲360
            #一不留神就會引出潛在問題

            省委書記語氣一頓,目光掃過與會諸人,又補上一句:
            「以下這段話,各位同志不必寫進紀要,但務必放在心裡。」
            屋內瞬時鴉雀無聲,氣氛收緊。
            「捐錢物、援藏支邊,本質是好事,是主流輿論鼓勵的。但大家都是做過地方工作的,知道這種事一不留神就會引出潛在問題。第一,它極容易放大藏區發展滯後的現實印象。群眾會問:解放都這麼多年了,藏區怎麼還缺這個少那個?你越捐,越顯得國家照顧不夠。這一放大,輿情就變味了,甚至衝擊政治穩定。這可不是哪個娃兒出於好心的問題,而是國家治理敘事的問題。」
            一名常委輕輕點頭,臉色肅穆。
            省委書記又續:
            「第二,一個女娃兒捐款,本來是好事。但一旦傳開,就怕形成逼捐氛圍。基層單位追求指標,你捐一萬,我就捐兩萬;你不捐就顯得沒政治覺悟,這是搞『不樂之捐』。各位同志都是從一線升上來的,應該都有這種經驗。風向一變,基層就苦了。」
            說到此處,他的語氣放緩,但語意更重:
            「總書記多次叮囑,善事要善終,不要讓好事變了壞事,尤其是在民族地區——這句話,各位務必時刻記牢。」
            會議室內一片肅然,政治部副主任低聲補了一句:「這種政治認識,我們要學習。」
            隨即,眾常委齊聲附和,語氣誠懇:「書記的高度與寬厚,讓我們深受教育。」




            潤物細無聲 (三十七) [361-37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不負韶華(十)[091~100]

            • 2025 Oct 31

            舊金山和約簽訂前的討論

            • 2024 Oct 04

            「神諭計畫」—1950年代臺灣與聯合國的邂逅

            • 2024 Oct 24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一) [201-210]

            • 2025 Aug 16

            反攻大陸與海南島計劃

            • 2025 Jul 09

            潤物細無聲 (四十一) [401-410]

            • 2025 Oct 12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