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三十五) [341-350]
2025 Sep 23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41
【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現場】
翌日清晨,省委大樓會議室,紅木桌前坐滿常委與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昨夜私下對話相比,統戰部長與政法委書記的臉色格外謹慎,聲調沉穩。
統戰部長的發言
他起身,微微欠身,語速不快:
「先前安排,孩子們在川大校園的民主生活會十分成功。群眾氣氛熱烈,外界反應積極。這說明,只要我們省委、省政府用心安排,群眾是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的。今後,針對涉藏群眾的工作,我們要堅持中央精神,注重細節,用真誠與實際行動贏得人心。」
他的話語乾淨、克制,沒有一絲「寬鬆」或「削弱管控」的暗示,而是把重點放在「落實中央精神」與「實際效果」上。
政法委書記的發言
隨後,政法委書記發言,語調更為嚴正:
「孩子們參觀行程中,安全工作井然有序,未出一絲差池,這體現了我們四川的治理能力。面對公安、軍區參觀等敏感安排,這不僅是展示裝備,更是展示黨的力量和科學精神。我們要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有政治效果、有群眾效果,更要有維穩效果。」
他刻意在「維穩」二字上加重語氣,讓在座幹部心中明白,無論外在表現如何溫和,本質仍是服從中央、確保穩定。
省委書記的總結
最後,省委書記環視全場,語氣平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中央的信任,是我們四川的榮譽,也是責任。這些天來的安排,既讓孩子們感到快樂與榮耀,更讓外界看到四川的穩健與從容。同志們,我們的軟,是為了更硬;我們的細,是為了更穩。」
會場內一片肅然,所有人心中都明白,這場「孩子們的行程」,已經被提升到檢驗省委治理能力的高度。
省委常委會後的私下交流
常委會議結束後,幹部們三三兩兩離開會議室。走廊上,燈光依舊明亮,但氣氛卻從會場的嚴肅轉為低聲而隱晦的私語。
統戰部長的低語
統戰部長與政協主席並肩而行,他刻意壓低聲音:
「嘉玲同志這次被推到最前線,已經不是單純的青年代表。她身上,夾帶了基層出身、醫學背景、民族團結、群眾口碑等多重符號。中央讓她牽著孩子們,實際上是要她成為『新的敘事焦點』。這種安排,前所未有。」
政協主席點頭,補了一句:「是啊,這是政治符號的升級,她的每一步,已經不再只是她個人的事。」
政法委書記的觀察
另一邊,政法委書記與宣傳部長低聲交談:
「這些年群眾的情緒積累不少,中央要的不是再出一個『口號式人物』,而是要一個能真正讓人感覺溫暖、可信的代表。嘉玲正好合適——她有知識,有親和力,說話不僵硬,群眾能接受。這是軟治理的突破口。」
宣傳部長頓了頓,語氣更深沉:「所以,她既是人,也是鏡子。照見的,是四川治理的新樣子。」
省委書記的遠見
最後,省委書記獨自走在走廊盡頭,秘書小步緊隨。他低聲吩咐:
「以後的安排,凡有嘉玲同志在場,要特別注意記錄下她和群眾的互動。這些細節,日後可能成為樣板。她不是一般的青年,她是中央眼中的『象徵』。四川若能把這個象徵經營好,等於是抓住了政治上的新契機。」
秘書點頭稱是,心裡清楚,這意味著嘉玲已經被納入省委的「長遠戰略資產」。
#潤物細無聲342
【省委書記的「閒聊」】
夜色裡,省委小樓的書房燈還亮著。書記把幾位心腹留下,端著茶盞,語氣平和卻帶著深意:
表面談話:健康與民心
「嘉玲同志出身孤苦,省委特別關心她,群眾、民族地區一定有感,疫情之後,格外要緊。」
書記一邊說,一邊輕輕點著桌面。
「她是醫生,重視她,反映的就是黨重視人民的健康,不是只重視航天、半導體那些高尖技術。」
這一句話,讓在座的統戰、政法兩位高層都心頭一震。疫情三年,群眾積累的情緒並非少數;若能以「基層醫生」為符號,傳遞「黨最關注的是百姓健康」,這種敘事遠比硬邦邦的口號來得柔和且有力。
潛台詞:對照重慶的「張揚模式」
書記隨口提到:「四川旁邊就是重慶,當年薄熙來是什麼作風?他張揚的基礎,就是太子黨。」
這話並非隨意。他刻意把「太子黨」和「群眾接受度」對比起來,等於在暗示:四川的路線,不能走重慶當年的「強人路線」。相反,要用一個草根、孤苦出身的青年,去平息基層群眾對紅三代、太子黨的不滿。
未說破的默契
政法委書記和統戰部長聽得極為清楚,心裡都在暗暗點頭。
「這不是咱們心裡想的嗎?」兩人心底同聲。
但誰也沒開口附和。因為這些話,說破就失了分寸。
只需記在心裡,待行動中去體現:
向外,要以「醫生、基層、民族團結」的形象包裝嘉玲;
向內,則以「軟治理、平民榜樣」來修補疫情後的信任裂縫。
#潤物細無聲343
筆者註:343集起,為倒敘嘉玲赴京前三個月的故事
[中央政法委針對此事展開制度性討論]
公安部報告呈送中央政法委後,一紙內部簡訊從中南海遞出:
「請政法委研究是否可依『特警護衛醫學技能模組』建立全國基層一線的應急訓練機制,試點由四川開始。」
政法委專題會議當天,綜合局副局長發言:
「這不是在增加公安的醫療負擔,而是在實際工作中回應群眾最根本的安全需求。成都的做法,我認為已超出『臨機應變』的範疇,是主動預設人民所需的治理範式。」
分管公安的委員冷靜點頭:
「黨要把人保住,不能只有警笛,還要有繃帶。從這件事看來,公安可以是第一個到,也可以是第一個救。」
該議題當場立案進入政法委「治理創新專題庫」,標號:C23-黨治・基層模組補強・公安醫輔融合,預計三月內完成四川、江蘇、黑龍江三地試點方案草案。
二、嘉玲首次得知鄒明英勇救人後的內心反應與行動
這一天,校方特別送來一份密封資料夾,寫著「請本人親閱」,交至嘉玲手中。
她打開,裡頭是公安局轉來的一封簡報節錄與鄒明的感言:「我不過是照著嘉玲同志學的內容,一樣一樣練……」
她靜默看完,閉上雙眼,許久無語。那一夜,她回到寢室後,在記事本寫下一段話: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從不言說的模仿開始的。若我能讓一位幹警學會急救,那我也該更堅持把醫學學好。我守的是生命,他守的是我。」
隔日清晨,嘉玲主動找到急救學教授,要求能否額外申請一對一技能加強訓練。老師愣了一下,旋即笑說:「妳那一組已是全班最強了。」
嘉玲輕聲回答:
「還可以再強一點,因為我知道有誰會學我。」
三、嘉玲與護衛特警某次偶然對話的深刻時刻
一次深夜學習結束,嘉玲獨自走出實驗樓。護衛幹警照例遠距跟隨,低調守護。
她突然轉身,對一位站在教學樓暗影下的幹警說道:
「我知道你們在,我從來不是不知道。」
幹警猝不及防,遲疑了一秒,仍是上前一步,脫帽點頭。
嘉玲望著他道:
「你們學得辛苦嗎?我上課常聽見有人說你們站太久。」
那名幹警是曾參與跟班醫學訓練的鄒明。他靦腆笑了笑,低聲回:
「我們學得起,比不上妳那麼靜得下來。不過……知道護的對象是真的有東西,我們也就心裡踏實。」
嘉玲頷首:「我們就各自把該守的守好。」
夜風吹過兩人之間,沒有多言,卻格外安靜有力。
四、「嘉玲班」與制度性納入公安護衛手冊
數週後,《公安部基層勤務能力提升手冊・特警護衛模組》修訂版中,第八章正式出現新詞條:
「特例護衛教學單元:醫學模組・嘉玲班(試行)」
— 本模組旨在提供具潛在接觸醫學場域人物之護衛幹警,進行基礎醫療與突發應急訓練,內容參照2025年成都市公安局護衛實例與四川大學基礎醫護教材,初步標準為12課時,含「止血、氣道、骨折固定」三大核心單元。
這被視為是公安教育史上首次將「特定對象所引發之訓練模組」具名寫入制度文本。
內部筆記補註寫道:
「不是英雄式建模,而是因務實需求而導入。嘉玲班的存在,象徵護衛與被護衛之間最高程度的實質共建。」
[嘉玲對「嘉玲班」命名的反應]
某日,四川大學教務處傳來一封信件,副標題為《關於「嘉玲班」命名的正式通報函》,副本送至醫學院與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
嘉玲在讀完信後,眉頭蹙起。她拿著信去找護理系主任,語氣平靜但明確:
「我明白這是好意,但可否不要用我的名字命名這個班?學醫是很安靜的事情,我不想讓別人以為是我在宣傳自己。」
主任沉吟片刻,開口說道:
「是公安部主動報名的,校方只是配合。你不喜歡這名字,我們可以在校內叫別的。但李同學,你得知道,有些時候,‘榜樣’不是自己挑的。」
嘉玲沉默了片刻:
「那就不要是‘榜樣’,如果可以的話,請改成什麼‘護衛醫學模組試驗班’之類的。」
主任點頭記下,後續通報改為:
《特警護衛醫學技能模組(試驗班)/代號:J-01》
儘管內部依舊習慣稱它為「嘉玲班」,但官方文檔開始使用代號作為折衷,尊重她的意願。
嘉玲回宿舍後,在筆記本一角寫下:
「當名字成為他人行動的依據時,我才知道什麼叫責任。」
二、嘉玲在護理考核中遇見普通警校轉學員的對話
實驗課中,嘉玲被分派與一位新學員搭檔進行止血綁紮測驗。對方身穿略顯不合身的白大褂,手法生疏但目光認真。
考完後,他主動說:
「我是轉來的,以前是警校的。上次那個『救人幹警』新聞出來後,單位讓我來試讀這模組,說要培養我們‘全場域戰鬥’能力。」
嘉玲微笑點頭:「你學得很快。」
他遲疑了一下,問:
「嘉玲同學……妳會不會覺得我們來打擾了你們專業?」
嘉玲認真地看著他:
「你們是來學救人的,不是來搶椅子的。醫學是守住命,公安是守住人,沒有誰打擾誰,只有學得夠不夠認真。」
對方點頭,敬了一個並不規範但極誠懇的警禮。
考官站在後方,默默記下一句:
「這一組搭得最默契。」
三、中央媒體開始注意這一波「公安與醫學融合」的現象
《人民日報》內參版一篇題為〈公安融合應急護理教育機制試水四川〉的文章,在內部高層間流傳。文末寫道:
「‘醫學模組訓練’這一創舉,讓公安系統從『衝突處理者』進化為『前置守衛者』。在人民尚未意識到危機時,他們已具備解除危機的專業能力。」
數日後,央視《焦點訪談》決定錄製特輯,選擇嘉玲班進行拍攝。公安部低調批示:「拍攝可以,嘉玲不可入鏡。」
導演組原本不解,但被地方陪同幹部簡單一句話化解:
「她不是鏡頭裡的人物,她是讓其他人值得被拍的理由。」
節目播出後,反響空前,特別是鄉鎮公安系統紛紛來函請求教材、模組轉授資格。
公安部內部簡報總結寫道:
「這是一種新時代公安形象的自然構建,不是靠宣傳推的,是靠行動壘的。」
#潤物細無聲345
【成都街頭勇救傷者的鄒明,再掀公安熱潮】
那日午後,成都高新區金河路口,一輛轎車違規左轉,撞飛了一輛正載著孩子的電瓶車。人群驚呼未定,一名高大青年已迅速衝上前,撕下自己的襯衫為婦人止血,並以標準流程清理氣道、固定肢體,連周遭人都看出「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操作」。
他不是醫生,是正在休假的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支隊隊員鄒明。早在數月前,局政治部為配合李嘉玲的醫學課程安排,要求貼身護衛至少修習基礎急救與護理知識,鄒明當時正是其中一員。他原本只是「照章學習」,沒想到一次課堂旁聽,竟成了現實中的關鍵技能。
當日網民將救援影像上傳,標題為:
「人民警察真英雄:成都街頭神級急救,母子脫險!」
不到48小時,點閱突破千萬。留言區充滿「原來特警還會這些!」、「這才是真正的人民衛士」等正面評論。成都公安局立即被全市關注焦點包圍,政治部緊急開會評估輿情,意外發現:公安整體民調好感度上升12個百分點,為近年罕見。
【公安形象劇變,市民主動舉報,揭出大案】
由於公安救人的新聞引發市民熱議,成都公安的官方留言平台收到了大量鼓勵訊息與匿名爆料。其中一封尤為引人注意:
「我不識字,讓人幫我寫的。前街口那間‘靜心養茶’,半夜總有人進出,味道怪得很。以前以為報了沒人管,現在我信你們了。那位救人警官像雷鋒。」
這封來信被政治部標註為「高關注」轉交督導室,起初辦案人員認為是普通舉報,照例派出基層警力暗中觀察。但不到三天,他們便確認:該處根本不是茶館,而是一個深度偽裝的甲級製毒窩點,設有專業化學反應設備與倉儲通風系統。
在公安廳指揮下,成都、德陽、綿陽三地同時行動,一舉搗毀該網絡,查獲高純度合成毒品逾六十公斤,拘捕涉案人員23人,並查出該團伙與多起跨省販毒案有直接聯繫。牽連西南多省,甚至與華東沿海某團伙有資金往來。
這次公安廳緊急佈署,一舉破獲此案,除了查扣毒品60餘公斤外,凍結涉案資金逾2000萬人民幣。
【公安廳黨委:成都公安已不是全省第一,是全國示範】
四川公安廳黨委特別召開緊急會議聽取彙報。一位廳領導表示:
「從基層學習、到技能內化,再到實戰發揮,成都公安不是全省第一,而是全國範例!幹警這種從護衛李嘉玲同志學到的能力,居然能在休假期間救人、引出重案,這是什麼?這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執法文化建設結合的成果!」
四川省委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討論此事,省委書記在會中表示:
「成都公安能以一次突發意外,推動民警形象改善,並由此產生群眾主動舉報,進而破獲全國性重案,這不是巧合,而是潛移默化的黨群關係轉變結果。我們要研究這個現象,不能把它當‘幸運’。」
公安部內部簡報更罕見使用了「嘉玲效應基層轉化實例」的標題,點名讚揚鄒明,也默認嘉玲所帶動的制度性意涵。內部通報更點名表揚成都市局,特別強調:
「群眾信任的背後,是訓練的深化、制度的細化與榜樣的實化。李嘉玲同志效應帶動基層民警文化素養提高,是黨建融合現代執法的成功範例。」
案發現場的監視錄影中,調查組注意到一個細節:製毒點門口張貼的「靜心養茶」標語,與早先偵破另一廣東毒窩的標語幾乎一致。這條線索引起公安部禁毒局警覺,暗示這起案件背後可能隱藏一個跨區域、文化偽裝高度統一的地下組織。
【小結與伏筆】
鄒明仍堅持不上媒體,不出面受訪。他僅在特警支隊的內部會議上說道:
「我只記得嘉玲同志在課堂上說過一句話:『會這些,不是為了當英雄,而是你不能眼睜睜看人死掉。』」
這番話,在會議室中傳開,不少隊員沉默許久,最後主動報名補修夜間基礎醫護課程。
#潤物細無聲346
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一份涉川內部簡報中批示:
「川藏一體,不可分割。民族地區走出的青年學生,能在基層一線引發這樣深刻的思想轉變與組織效應,這絕非偶然。
我們長期講保衛工作是單向的,是國家保護個人。但現在這個案例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反轉:正是被保衛對象,以其自持、自律、自覺,反過來引導了護衛者。
究竟是誰在護衛誰?這裡頭,各位同志要有新的理解、新的體會。這對我們黨的幹部建設和青年理論工作,是一個深刻的提醒。」
簡報現場寂靜半晌,隨即有領導低聲道:「滬寧同志的高度,又一次出來了。」
其餘同志紛紛頷首,內心震動。
中南海·五處會議室,光線柔和,警衛森嚴。
王滬寧神色凝重,翻閱著一疊內參。他緩緩開口,語調沉靜卻有力:
「今天這個會議不做公開記錄。之所以臨時召集大家,就是因為我最近注意到一個現象:來自四川、民族地區的一名醫學生,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激發了公安系統思想作風的重大變化,並在青年群體中產生了某種價值召喚。我看了報告,我也看了群眾拍的那段視頻——那不是演出,那是信念自然流露。」
會場一片安靜,文化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思政司、團中央,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社論部的相關負責人悉數到場。
王滬寧接著說:
「同志們,過去我們講『黨群關係』,往往是上對下,是『黨引導群眾』,是『幹部到群眾中去』。但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普通青年,反過來激活了黨的機構、改變了幹警的學習動力,甚至牽動了思想作風整頓的自發轉向。這不是宣教,是感染;這不是組織推動,而是群體自流。我們必須問:這是偶發,還是可複製?這是一種偶像崇拜,還是潛在的結構更新?」
團中央副書記語氣謹慎地說道:
「滬寧同志,我們調查過,她並未參加過任何大型校園宣教項目。從學生層面來看,她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骨幹』,但她的行為風格、語言氣質、紀律自覺,卻讓公安系統的幹警產生了近似政治敬意的反應。這讓我們認識到,今天的青年群體其實存在一種對『實質人格』的深度呼應需求,而非單靠標語、唱詞就能動員。」
中宣部一位老幹部沉聲道:
「簡單說,是『人格光源』,不是『口號背景』。這種現象,以前雷鋒、焦裕祿那代有過,但在當下這個媒體過載、語言廉價的年代,能再次出現,意義重大。」
王滬寧點點頭:
「這就引出我們今天的主題——如何理解青年建構黨群新動力關係。
我提出幾個方向,請各位回去後形成內部分析稿:
青年主體的品格對黨建逆向激活的可能性;
非組織性影響對組織性運作的啟動條件;
公安、醫學、教育等系統之間『價值感染鏈條』的可示範化程度;
如何從個體中提煉公共敘事,而不導致『明星化誤解』;
**如何在新一代青年中播種『責任即信仰』這一核心思想,而非僅僅強調服從與穩定。」
他最後語氣低沉卻篤定:
「這不是宣傳策略問題,這是組織基礎問題。這不是怎麼『管青年』,而是怎麼讓青年成為黨的新增動力源。
李嘉玲,不只是個名字,而是一面鏡子。她讓我們看到,我們有些時候『領導青年』的姿態,應該放低一點。不是讓青年跟上黨,而是要黨也學會看見優秀青年身上的黨性質素。」
會議結束後,文化戰線各部門分頭行動。王滬寧留下一句話作為本次閉門會議的結語:
「未來黨建的『第二戰場』,不是社區、不是農村,而是青年自我燃燒之處。我們必須盯住這股火,不能讓它被官樣文章澆滅了。」
#潤物細無聲347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的多功能會議室燈火通明,特警大隊全體在列。當黨委書記宣布:「經中央政法委與公安部審核同意,我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個——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話音剛落,全場掌聲如雷。
起初還克制地鼓掌,隨後一聲大喊「我們成了!」帶動全場情緒爆發。有人振臂高呼、有人重重一拍桌子、還有年輕幹警激動得幾乎落淚。掌聲連續不斷,有人打節奏喊起口號:
「嘉!——玲!——精神不倒!成都公安,必成模範!」
黨委書記沒有喝止,反而笑著點頭說:「允許大家開心地表達情緒,今天值得慶祝。」
政治部主任語帶感慨補充:
「我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獲獎,而是為了證明——當一線年輕幹警真正相信黨建有用,真的看見榜樣、看到改變、學會主動,整個政治工作才會有新的生命力。」
副局長在角落說:「我們守著一位青年女學生,最後卻是她守住了我們的理想,這事怎麼講都講不完。」
特警們一晚沒散,開完會紛紛留下來自發擦拭裝備、重排黨建資料架,有的則站在牆邊,低聲對戰友說:「哥們,我覺得我現在是心甘情願穿這身警服。」
這一晚,成都公安局的屋瓦下,不只是掌聲震動——還有一種從未如此真切的榮光與認同感,滲進了每個年輕警員的心裡。
會議後,黨委臨時追加了一場內部座談會,名為「我們如何理解‘青年主導’這四個字」。地點仍在多功能會議室,但燈光調暗,氣氛從激昂轉為沉靜。
政治部主任率先發言:
「‘青年主導型黨建’,不是青年說了算,是青年先開始做了、做出了影響力,才有話語權。這不是授權,是實證。」
副大隊長劉新林接著說:
「我們這一年,從不敢接近保護對象,到現在能主動調整部署,是因為我們發現:她不是弱者,而是一面旗幟。」
一位年輕幹警、小組長鄒翔(正是那位休假時救人於血泊的英雄)主動請求發言。他站起來,語氣誠懇而堅定:
「我以前沒想過學醫學,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是領導交辦我才去學。可後來,我發現那其實是對我們的信任,是一種提前賦能——今天能救人,是因為那一節課我沒溜班。」
他停了一下,望向前方牆上的紅色黨徽: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保衛一位值得保衛的青年,她的勇氣、她的信仰,會反過來改變我們。從她身上,我知道什麼叫群眾對黨的情感是可以重新建立起來的。」
話落,全場沉默三秒,接著響起一輪不太整齊卻深沉的掌聲。這不是為了表揚,而是一種共鳴的回應。
政治部主任靜靜點頭,最後說了一句:
「這樣的‘主導’,不是講出來的,是用生命的方向感做出來的。我提議,今晚這段會議,整理成內部心得材料,呈送省公安廳作為黨建改革經驗。」
黨委書記點頭通過,並補充:
「不只如此,嘉玲同志的帶動效應,不能只是‘案例’,她是一個正在運行的力量。我們要研究制度,讓‘李嘉玲現象’成為一種長效政治資源轉化機制。」
會議結束時,已近午夜,幹警們步出會議室,夜風微涼。他們沒有多話,但一個個臉上泛著未曾有過的堅定和平靜。樓下路燈照映下,有人小聲說:
「今晚,我們不是警察,是見證歷史的人。」
【省公安廳收到報告後的指示與部署】
四川省公安廳政治部在收到成都市公安局關於「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申請及內部實踐報告後,召開了黨委擴大會議。廳政治部副主任開場即道:
「這份報告我看了三遍。不是華麗詞藻感動我,是它讓我知道——我們從來沒有這麼靠近過‘群眾真正相信我們’這個目標。」
廳黨委書記明確指示:
「成都特警大隊這次不是‘有成績’,是‘破了題’。青年能主導,是因為體制給了空間,隊伍能學會尊重。這不是局部事件,是結構性曙光。」
廳黨委研究後拍板:
正式批准成都市公安局為「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
要求宜賓、攀枝花、阿壩、甘孜等地公安系統選派青年骨幹赴蓉跟訓三個月;
籌備召開「西部公安系統黨建與群眾關係轉型會議」,以成都經驗為範例。
有人私下評論:「這已不只是公安了,是黨的基層工程在地方找到突破口。」
2. 李嘉玲得知樣本單位一事的反應與內心獨白
傍晚時分,李嘉玲在醫學系的實驗室做完一個基礎縫合模擬課,方才收到來自護衛組的口頭通報。
「李同學,成都市公安局被批准為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其中有你間接貢獻。」
嘉玲一愣,輕聲說:「我只是……在自己的座標上做好該做的事。」
夜裡回到宿舍,她點開早已存檔的《求是》電子期刊,翻回那篇她無數次研讀的文章——王滬寧談“文化與制度力量的內部生成”。
她低聲自語:
「也許,我學的不是醫,是一種恢復秩序的方法;我行的不是善,是讓人重新願意站在光裡的方法。」
她拿出一本小記事本,寫下一行字:
「黨建不該只是架構和口號,而是讓人願意靠近的溫度與信任。」
—
3. 全國學習考察團來蓉,提出疑問與觀察
六月底,公安部派出專題考察團,由政治部三司牽頭,結合中宣部與中央黨校部分師資,在川調研五日,重點即是「青年主導型黨建的可複製性」。
考察團在成都市公安局二號會議廳召開座談會。來自河北、廣東、江西等地的公安系統黨建主管發問:
「青年主導會不會導致‘過度個人化’,背離集體紀律?」
「這種帶動力依賴‘特殊個人’的情況,怎麼避免‘神化’風險?」
「護衛對象成為思想榜樣,會不會模糊‘被保護’與‘主動領導’的邊界?」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書記作答:
「我們沒有神化李嘉玲同志。我們是因為她的行為,認真檢視我們的制度設計是否能接得住一個真正優秀的青年。」
「主導不代表當主角,而是代表‘青年是這條路的第一個實踐者’。」
—
考察團臨走前,有一名黨校教員悄聲說:
「成都的經驗讓我相信,有些黨建文件寫不出的東西,其實是青年用腳走出來的。」
#潤物細無聲348
【夜訪九眼橋】
九眼橋,華燈初上。河畔倒影著霓虹,人聲鼎沸,川大學生常來這裡吃宵夜、散心,這裡也是成都最具煙火氣的地段之一。
那天傍晚,嘉玲在校園例行自習後,突對身旁的護衛特警洪薇說:「今晚,我想去九眼橋。」
洪薇一愣,立即用對講機通報。幾分鐘內,特警小組重新佈署,一組車輛悄悄出發,無標記車輛,照既定低調原則執行。
嘉玲身穿一身素雅便裝,與同學無異,走入燈火通明的人潮中。她站在一處賣兔頭的小攤前聞了聞,眼神像是找回某段記憶。
「走了這麼久,一直是你們保護我,今天,換我請你們吃點東西吧。」她轉身望著身後幾名特警,語氣輕柔卻篤定。
那一瞬間,幾位特警幾乎怔住了。
「您說……什麼?」年輕的副小隊長劉文濤幾乎不敢相信。
「真的,想吃什麼,點吧。」她彎起眼角一笑,「錢不多,但應該夠請幾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吃宵夜的。」
洪薇強忍住眼眶的濕意,低聲說:「嘉玲同志,我們……我們是執勤中。」
「我知道。但你們也辛苦。」嘉玲的聲音依舊平靜,「今天,就讓我表達一次謝意吧。」
【小吃桌邊的靜默敬意】
最終,在不引人注意的河邊角落,小隊圍著一張小桌坐下,嘉玲給每人遞了竹籤和紙巾,她自己只吃了幾口,更多時間是在靜靜看著眾人。
沒有人大聲喧嘩,也沒有人乾杯鬧鬧,只是每一位特警,低頭吃著熱騰騰的串串,臉上的汗與眼中的光閃爍交錯。
「妳今天這一請,讓我想起我女兒剛學會煮麵那天,說要請我吃一碗。」中年特警馮隊長低聲道。
劉文濤則在心底想:「我們保護這個人,不只是因為她是『對象』,而是因為她值得。」
【黨委書記得知後的內部回應】
消息傳回公安局,值班幹警簡要報備後,黨委書記聽完沉默半晌,只說了一句:
「這娃兒……會做人,也會做事。」
他又補了一句,半是調侃半是真心:「下次你們有人生日,就說是我批的,請她再帶你們去一次。」
整個辦公室頓時哄笑。有人在紙上悄悄寫下一句話貼在備忘錄下角:
「潤物無聲者,不止領導,也有嘉玲。」
#潤物細無聲349
午後三點,陽光在川大望江校區的青磚道上灑下一層明亮的金,樹影斑駁。嘉玲正背著書包,從西園教學樓出來,準備走去圖書館複習。她步伐輕快,嘴角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微笑,沒有人注意到她身後不遠處、兩位便裝特警的隨行腳步。
然而,一聲驟響打破了校園的寧靜——
「搶劫!有兇器!」
一個滿身血氣的男人從校門方向狂奔而來,手中握著閃亮的彈簧刀,身後兩名制服民警正拼命追趕。人群尖叫四散,書包、手機紛紛掉落。
李嘉玲猛地轉頭,一眼看見那男人往她的方向直衝而來。隨行保護她的特警小組本無配槍,僅按「低可視、低干預」原則近距離隱匿陪護。身邊護衛的便裝特警瞬間做出反應,其中一人大喊:「嘉玲同志,靠牆!」
但李嘉玲沒有躲,而是下意識側身一步,目光銳利。兇徒眼神閃爍,也注意到了她,似是猶豫了一瞬。但這遲疑,被後方突至的特警抓住了機會。
鄒明,便是其中之一。他沒有武器,但毫不猶豫地撲上去,一個側翻抱住兇徒的腰間,兩人重重倒在地上。刀鋒一閃,劃破空氣——下一秒,鮮血濺上了旁邊石磚牆。
鄒明中刀了。
兇徒掙扎著欲再起身,但被另一位特警壓制。刀脫手,鐐銬套上。但鄒明已倒在血泊中,眉頭緊鎖,手壓著腹部,鮮血止不住地滲出指縫。
李嘉玲立刻衝上前,蹲下身。
「我是醫學生,別怕,我來處理。」她語速不快,卻異常堅定。撕下自己裙邊布料,捲成止血帶。雙手顫抖著,但沒有絲毫遲疑。
「學長,你不要睡啊,聽見我說話嗎?你剛剛很英勇,現在該換我了,好嗎?」
鄒明睜開眼看她,嘴角勾出一絲虛弱的笑。
「妳……沒事就好……」
整個過程不足十五秒。兇徒驚恐大喊:「你們不是普通人!」特警冷聲:「我們是保護人民的。」
學生驚魂未定,校園群眾聞聲而至,李嘉玲主動安撫現場學生情緒,語氣鎮定:「大家不要靠近,現在已經安全了。」
人群安靜了。沒有人說話,只有李嘉玲一邊按壓傷口,一邊喃喃低語安慰,像是要將這命懸一線的意志,一點一滴喚回來。
警車與救護車終於趕到,將鄒明抬上擔架前,他仍緊握李嘉玲的手,低聲道:
「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護衛不是我的任務,而是我的榮幸。」
119與120接報後火速趕至,醫護人員抵達時,特警的生命體徵已被初步穩住,立即送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
李嘉玲沒有回答,只是點頭,目送他被推上救護車。她手上還帶著血跡,陽光下,那雙素白的指尖格外刺眼。
隔日,整個成都市的社交網絡都被一段校園錄像佔據,沒有配樂,沒有旁白,只有一位女學生在流血的地上蹲著,緊緊護住一位倒地的公安幹警。
有學生將片段拍下發至網上,配文「我們的學姐太冷靜了,那幾位大哥不是說話人員,一看就是幹實事的!」影片瞬間衝上熱搜,評論區大量網友留言:
「這女孩冷靜得像一個訓練有素的指揮官。」
「成都公安這是保護誰,反而誰帶著他們上前線啊!」
「這場面有點反過來,但又讓人莫名熱淚盈眶。」
「真正的人民衛士。真正的人民之女。」
整個搶救過程被現場學生用手機記錄的部分,後經校方授權由市公安局與川大聯合發布,標題為:
【瞬間英雄與白衣守望者】
一場暴力衝突中,倒下的特警與守住現場秩序的醫學生,彼此交換了信任。
市公安局當日晚間發布通報,肯定涉案民警表現,並特別指出:「本案中特警同志未攜配槍,依然果斷處置,彰顯公安幹警專業素養與對人民群眾極限的忠誠意志。」
市公安局黨委在翌日黨建例會中表示:
「這次事件既是一次突發安保挑戰,更是一場無劇本的隊伍品格測試。護衛嘉玲同志的特警們通過了,也讓我們看清了——有些人保衛的是人物,有些人守住的,是一種精神。」
省委領導得知情況後批示:
「這是一次充滿現代性與情感力度的公共事件,應高度總結,作為公安、教育、青年思想工作三線聯動的典型。」
據悉,中央政法委也注意到相關報導,正在研擬是否將此事作為「複合式新型安全維護應對」範例之一,納入公安院校教學素材。
#潤物細無聲350
成都市公安局十樓的會議室,空調嗡嗡作響,桌面上白瓷茶杯未涼,氣氛卻異常凝重。
黨委書記拍了拍桌面,聲音不重,卻讓全場立刻靜下來。
「這件事兒,太嚴重了。」他語氣低沉,眼神掃過全場幹部,「該表揚的,當然要表揚。鄒明是好樣的,李嘉玲同志當然也無比冷靜。但同志們,這已經是護衛對象第二次直面暴力事件了,風險還是太高。」
政治部主任點點頭,翻了翻手中資料,「中央和省委目前還是保持『隱形護衛』的口徑。這條線不變。我建議這次新聞通稿照舊,不提特警身份,就說受傷的是支援民警。反正他們穿便服,群眾也不容易分辨。」
一名參會副局長皺眉,「可是——」
副黨委接話,「問題是,受傷的是鄒明那小夥子。同志們,上次那起電瓶車救人事件,別說成都,全國政法系統都知道他是特警。新聞畫面裡的英勇身影、姓甚名誰,網上一查全有。」
會議室內陷入短暫沉默。
黨委書記不疾不徐開口:「那就模糊處理,」他頓了頓,語氣一轉,「鄒明支援民警執勤,恰巧路過案發現場,英勇負傷,職責之外,忠誠之上。身份不提,精神要提,這樣中央與群眾兩邊都交代得過去。」
有幹部低聲補充:「讓市宣部配合一下輿情引導,稿子我來起草,標題就叫《無名警官血染校園,只為護群眾周全》。」
「好。」黨委點頭,「但記住,所有材料內部分級保密。嘉玲同志的名字不得出現在正式通稿裡,一字不許提。」
另一位副局長悄聲問:「那嘉玲同志本人……需要調整護衛模式嗎?」
會議室裡再度安靜。最後,黨委道:「這次再加強一組力量。但仍維持非公開、不穿制服、不搞前呼後擁的原則。她不是幹部,她是旗幟。旗幟不能倒,也不能被人看出護旗的隊伍有多厚。」
這句話一出口,眾人不語,卻同時點頭。政治部主任悄聲記下:「旗幟不能倒,也不能顯形」——語錄級別的原則,又誕生了。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六) [35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