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三十五) [341-350]

            潤物細無聲 (三十五) [341-350]

            2025 Sep 23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41

            【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現場】
            翌日清晨,省委大樓會議室,紅木桌前坐滿常委與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昨夜私下對話相比,統戰部長與政法委書記的臉色格外謹慎,聲調沉穩。
            統戰部長的發言
            他起身,微微欠身,語速不快:
            「先前安排,孩子們在川大校園的民主生活會十分成功。群眾氣氛熱烈,外界反應積極。這說明,只要我們省委、省政府用心安排,群眾是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的。今後,針對涉藏群眾的工作,我們要堅持中央精神,注重細節,用真誠與實際行動贏得人心。」
            他的話語乾淨、克制,沒有一絲「寬鬆」或「削弱管控」的暗示,而是把重點放在「落實中央精神」與「實際效果」上。
            政法委書記的發言
            隨後,政法委書記發言,語調更為嚴正:
            「孩子們參觀行程中,安全工作井然有序,未出一絲差池,這體現了我們四川的治理能力。面對公安、軍區參觀等敏感安排,這不僅是展示裝備,更是展示黨的力量和科學精神。我們要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有政治效果、有群眾效果,更要有維穩效果。」
            他刻意在「維穩」二字上加重語氣,讓在座幹部心中明白,無論外在表現如何溫和,本質仍是服從中央、確保穩定。
            省委書記的總結
            最後,省委書記環視全場,語氣平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中央的信任,是我們四川的榮譽,也是責任。這些天來的安排,既讓孩子們感到快樂與榮耀,更讓外界看到四川的穩健與從容。同志們,我們的軟,是為了更硬;我們的細,是為了更穩。」
            會場內一片肅然,所有人心中都明白,這場「孩子們的行程」,已經被提升到檢驗省委治理能力的高度。

            省委常委會後的私下交流
            常委會議結束後,幹部們三三兩兩離開會議室。走廊上,燈光依舊明亮,但氣氛卻從會場的嚴肅轉為低聲而隱晦的私語。
            統戰部長的低語
            統戰部長與政協主席並肩而行,他刻意壓低聲音:
            「嘉玲同志這次被推到最前線,已經不是單純的青年代表。她身上,夾帶了基層出身、醫學背景、民族團結、群眾口碑等多重符號。中央讓她牽著孩子們,實際上是要她成為『新的敘事焦點』。這種安排,前所未有。」
            政協主席點頭,補了一句:「是啊,這是政治符號的升級,她的每一步,已經不再只是她個人的事。」
            政法委書記的觀察
            另一邊,政法委書記與宣傳部長低聲交談:
            「這些年群眾的情緒積累不少,中央要的不是再出一個『口號式人物』,而是要一個能真正讓人感覺溫暖、可信的代表。嘉玲正好合適——她有知識,有親和力,說話不僵硬,群眾能接受。這是軟治理的突破口。」
            宣傳部長頓了頓,語氣更深沉:「所以,她既是人,也是鏡子。照見的,是四川治理的新樣子。」

            省委書記的遠見
            最後,省委書記獨自走在走廊盡頭,秘書小步緊隨。他低聲吩咐:
            「以後的安排,凡有嘉玲同志在場,要特別注意記錄下她和群眾的互動。這些細節,日後可能成為樣板。她不是一般的青年,她是中央眼中的『象徵』。四川若能把這個象徵經營好,等於是抓住了政治上的新契機。」
            秘書點頭稱是,心裡清楚,這意味著嘉玲已經被納入省委的「長遠戰略資產」。



            #潤物細無聲342

            【省委書記的「閒聊」】
            夜色裡,省委小樓的書房燈還亮著。書記把幾位心腹留下,端著茶盞,語氣平和卻帶著深意:
            表面談話:健康與民心
            「嘉玲同志出身孤苦,省委特別關心她,群眾、民族地區一定有感,疫情之後,格外要緊。」
            書記一邊說,一邊輕輕點著桌面。
            「她是醫生,重視她,反映的就是黨重視人民的健康,不是只重視航天、半導體那些高尖技術。」
            這一句話,讓在座的統戰、政法兩位高層都心頭一震。疫情三年,群眾積累的情緒並非少數;若能以「基層醫生」為符號,傳遞「黨最關注的是百姓健康」,這種敘事遠比硬邦邦的口號來得柔和且有力。
            潛台詞:對照重慶的「張揚模式」
            書記隨口提到:「四川旁邊就是重慶,當年薄熙來是什麼作風?他張揚的基礎,就是太子黨。」
            這話並非隨意。他刻意把「太子黨」和「群眾接受度」對比起來,等於在暗示:四川的路線,不能走重慶當年的「強人路線」。相反,要用一個草根、孤苦出身的青年,去平息基層群眾對紅三代、太子黨的不滿。

            未說破的默契
            政法委書記和統戰部長聽得極為清楚,心裡都在暗暗點頭。
            「這不是咱們心裡想的嗎?」兩人心底同聲。
            但誰也沒開口附和。因為這些話,說破就失了分寸。
            只需記在心裡,待行動中去體現:
            向外,要以「醫生、基層、民族團結」的形象包裝嘉玲;
            向內,則以「軟治理、平民榜樣」來修補疫情後的信任裂縫。



            #潤物細無聲343
            筆者註:343集起,為倒敘嘉玲赴京前三個月的故事

            [中央政法委針對此事展開制度性討論]
            公安部報告呈送中央政法委後,一紙內部簡訊從中南海遞出:
            「請政法委研究是否可依『特警護衛醫學技能模組』建立全國基層一線的應急訓練機制,試點由四川開始。」
            政法委專題會議當天,綜合局副局長發言:
            「這不是在增加公安的醫療負擔,而是在實際工作中回應群眾最根本的安全需求。成都的做法,我認為已超出『臨機應變』的範疇,是主動預設人民所需的治理範式。」
            分管公安的委員冷靜點頭:
            「黨要把人保住,不能只有警笛,還要有繃帶。從這件事看來,公安可以是第一個到,也可以是第一個救。」
            該議題當場立案進入政法委「治理創新專題庫」,標號:C23-黨治・基層模組補強・公安醫輔融合,預計三月內完成四川、江蘇、黑龍江三地試點方案草案。

            二、嘉玲首次得知鄒明英勇救人後的內心反應與行動
            這一天,校方特別送來一份密封資料夾,寫著「請本人親閱」,交至嘉玲手中。
            她打開,裡頭是公安局轉來的一封簡報節錄與鄒明的感言:「我不過是照著嘉玲同志學的內容,一樣一樣練……」
            她靜默看完,閉上雙眼,許久無語。那一夜,她回到寢室後,在記事本寫下一段話: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從不言說的模仿開始的。若我能讓一位幹警學會急救,那我也該更堅持把醫學學好。我守的是生命,他守的是我。」
            隔日清晨,嘉玲主動找到急救學教授,要求能否額外申請一對一技能加強訓練。老師愣了一下,旋即笑說:「妳那一組已是全班最強了。」
            嘉玲輕聲回答:
            「還可以再強一點,因為我知道有誰會學我。」

            三、嘉玲與護衛特警某次偶然對話的深刻時刻
            一次深夜學習結束,嘉玲獨自走出實驗樓。護衛幹警照例遠距跟隨,低調守護。
            她突然轉身,對一位站在教學樓暗影下的幹警說道:
            「我知道你們在,我從來不是不知道。」
            幹警猝不及防,遲疑了一秒,仍是上前一步,脫帽點頭。
            嘉玲望著他道:
            「你們學得辛苦嗎?我上課常聽見有人說你們站太久。」
            那名幹警是曾參與跟班醫學訓練的鄒明。他靦腆笑了笑,低聲回:
            「我們學得起,比不上妳那麼靜得下來。不過……知道護的對象是真的有東西,我們也就心裡踏實。」
            嘉玲頷首:「我們就各自把該守的守好。」
            夜風吹過兩人之間,沒有多言,卻格外安靜有力。

            四、「嘉玲班」與制度性納入公安護衛手冊
            數週後,《公安部基層勤務能力提升手冊・特警護衛模組》修訂版中,第八章正式出現新詞條:
            「特例護衛教學單元:醫學模組・嘉玲班(試行)」
            — 本模組旨在提供具潛在接觸醫學場域人物之護衛幹警,進行基礎醫療與突發應急訓練,內容參照2025年成都市公安局護衛實例與四川大學基礎醫護教材,初步標準為12課時,含「止血、氣道、骨折固定」三大核心單元。
            這被視為是公安教育史上首次將「特定對象所引發之訓練模組」具名寫入制度文本。
            內部筆記補註寫道:
            「不是英雄式建模,而是因務實需求而導入。嘉玲班的存在,象徵護衛與被護衛之間最高程度的實質共建。」
            [嘉玲對「嘉玲班」命名的反應]
            某日,四川大學教務處傳來一封信件,副標題為《關於「嘉玲班」命名的正式通報函》,副本送至醫學院與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
            嘉玲在讀完信後,眉頭蹙起。她拿著信去找護理系主任,語氣平靜但明確:
            「我明白這是好意,但可否不要用我的名字命名這個班?學醫是很安靜的事情,我不想讓別人以為是我在宣傳自己。」
            主任沉吟片刻,開口說道:
            「是公安部主動報名的,校方只是配合。你不喜歡這名字,我們可以在校內叫別的。但李同學,你得知道,有些時候,‘榜樣’不是自己挑的。」
            嘉玲沉默了片刻:
            「那就不要是‘榜樣’,如果可以的話,請改成什麼‘護衛醫學模組試驗班’之類的。」
            主任點頭記下,後續通報改為:
            《特警護衛醫學技能模組(試驗班)/代號:J-01》
            儘管內部依舊習慣稱它為「嘉玲班」,但官方文檔開始使用代號作為折衷,尊重她的意願。
            嘉玲回宿舍後,在筆記本一角寫下:
            「當名字成為他人行動的依據時,我才知道什麼叫責任。」

            二、嘉玲在護理考核中遇見普通警校轉學員的對話
            實驗課中,嘉玲被分派與一位新學員搭檔進行止血綁紮測驗。對方身穿略顯不合身的白大褂,手法生疏但目光認真。
            考完後,他主動說:
            「我是轉來的,以前是警校的。上次那個『救人幹警』新聞出來後,單位讓我來試讀這模組,說要培養我們‘全場域戰鬥’能力。」
            嘉玲微笑點頭:「你學得很快。」
            他遲疑了一下,問:
            「嘉玲同學……妳會不會覺得我們來打擾了你們專業?」
            嘉玲認真地看著他:
            「你們是來學救人的,不是來搶椅子的。醫學是守住命,公安是守住人,沒有誰打擾誰,只有學得夠不夠認真。」
            對方點頭,敬了一個並不規範但極誠懇的警禮。
            考官站在後方,默默記下一句:
            「這一組搭得最默契。」

            三、中央媒體開始注意這一波「公安與醫學融合」的現象
            《人民日報》內參版一篇題為〈公安融合應急護理教育機制試水四川〉的文章,在內部高層間流傳。文末寫道:
            「‘醫學模組訓練’這一創舉,讓公安系統從『衝突處理者』進化為『前置守衛者』。在人民尚未意識到危機時,他們已具備解除危機的專業能力。」
            數日後,央視《焦點訪談》決定錄製特輯,選擇嘉玲班進行拍攝。公安部低調批示:「拍攝可以,嘉玲不可入鏡。」
            導演組原本不解,但被地方陪同幹部簡單一句話化解:
            「她不是鏡頭裡的人物,她是讓其他人值得被拍的理由。」
            節目播出後,反響空前,特別是鄉鎮公安系統紛紛來函請求教材、模組轉授資格。
            公安部內部簡報總結寫道:
            「這是一種新時代公安形象的自然構建,不是靠宣傳推的,是靠行動壘的。」



            #潤物細無聲345

            【成都街頭勇救傷者的鄒明,再掀公安熱潮】
            那日午後,成都高新區金河路口,一輛轎車違規左轉,撞飛了一輛正載著孩子的電瓶車。人群驚呼未定,一名高大青年已迅速衝上前,撕下自己的襯衫為婦人止血,並以標準流程清理氣道、固定肢體,連周遭人都看出「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操作」。
            他不是醫生,是正在休假的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支隊隊員鄒明。早在數月前,局政治部為配合李嘉玲的醫學課程安排,要求貼身護衛至少修習基礎急救與護理知識,鄒明當時正是其中一員。他原本只是「照章學習」,沒想到一次課堂旁聽,竟成了現實中的關鍵技能。
            當日網民將救援影像上傳,標題為:
            「人民警察真英雄:成都街頭神級急救,母子脫險!」
            不到48小時,點閱突破千萬。留言區充滿「原來特警還會這些!」、「這才是真正的人民衛士」等正面評論。成都公安局立即被全市關注焦點包圍,政治部緊急開會評估輿情,意外發現:公安整體民調好感度上升12個百分點,為近年罕見。

            【公安形象劇變,市民主動舉報,揭出大案】
            由於公安救人的新聞引發市民熱議,成都公安的官方留言平台收到了大量鼓勵訊息與匿名爆料。其中一封尤為引人注意:
            「我不識字,讓人幫我寫的。前街口那間‘靜心養茶’,半夜總有人進出,味道怪得很。以前以為報了沒人管,現在我信你們了。那位救人警官像雷鋒。」
            這封來信被政治部標註為「高關注」轉交督導室,起初辦案人員認為是普通舉報,照例派出基層警力暗中觀察。但不到三天,他們便確認:該處根本不是茶館,而是一個深度偽裝的甲級製毒窩點,設有專業化學反應設備與倉儲通風系統。
            在公安廳指揮下,成都、德陽、綿陽三地同時行動,一舉搗毀該網絡,查獲高純度合成毒品逾六十公斤,拘捕涉案人員23人,並查出該團伙與多起跨省販毒案有直接聯繫。牽連西南多省,甚至與華東沿海某團伙有資金往來。
            這次公安廳緊急佈署,一舉破獲此案,除了查扣毒品60餘公斤外,凍結涉案資金逾2000萬人民幣。

            【公安廳黨委:成都公安已不是全省第一,是全國示範】
            四川公安廳黨委特別召開緊急會議聽取彙報。一位廳領導表示:
            「從基層學習、到技能內化,再到實戰發揮,成都公安不是全省第一,而是全國範例!幹警這種從護衛李嘉玲同志學到的能力,居然能在休假期間救人、引出重案,這是什麼?這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執法文化建設結合的成果!」
            四川省委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討論此事,省委書記在會中表示:
            「成都公安能以一次突發意外,推動民警形象改善,並由此產生群眾主動舉報,進而破獲全國性重案,這不是巧合,而是潛移默化的黨群關係轉變結果。我們要研究這個現象,不能把它當‘幸運’。」
            公安部內部簡報更罕見使用了「嘉玲效應基層轉化實例」的標題,點名讚揚鄒明,也默認嘉玲所帶動的制度性意涵。內部通報更點名表揚成都市局,特別強調:
            「群眾信任的背後,是訓練的深化、制度的細化與榜樣的實化。李嘉玲同志效應帶動基層民警文化素養提高,是黨建融合現代執法的成功範例。」
            案發現場的監視錄影中,調查組注意到一個細節:製毒點門口張貼的「靜心養茶」標語,與早先偵破另一廣東毒窩的標語幾乎一致。這條線索引起公安部禁毒局警覺,暗示這起案件背後可能隱藏一個跨區域、文化偽裝高度統一的地下組織。

            【小結與伏筆】
            鄒明仍堅持不上媒體,不出面受訪。他僅在特警支隊的內部會議上說道:
            「我只記得嘉玲同志在課堂上說過一句話:『會這些,不是為了當英雄,而是你不能眼睜睜看人死掉。』」
            這番話,在會議室中傳開,不少隊員沉默許久,最後主動報名補修夜間基礎醫護課程。



            #潤物細無聲346

            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一份涉川內部簡報中批示:
            「川藏一體,不可分割。民族地區走出的青年學生,能在基層一線引發這樣深刻的思想轉變與組織效應,這絕非偶然。
            我們長期講保衛工作是單向的,是國家保護個人。但現在這個案例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反轉:正是被保衛對象,以其自持、自律、自覺,反過來引導了護衛者。
            究竟是誰在護衛誰?這裡頭,各位同志要有新的理解、新的體會。這對我們黨的幹部建設和青年理論工作,是一個深刻的提醒。」
            簡報現場寂靜半晌,隨即有領導低聲道:「滬寧同志的高度,又一次出來了。」
            其餘同志紛紛頷首,內心震動。

            中南海·五處會議室,光線柔和,警衛森嚴。
            王滬寧神色凝重,翻閱著一疊內參。他緩緩開口,語調沉靜卻有力:
            「今天這個會議不做公開記錄。之所以臨時召集大家,就是因為我最近注意到一個現象:來自四川、民族地區的一名醫學生,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激發了公安系統思想作風的重大變化,並在青年群體中產生了某種價值召喚。我看了報告,我也看了群眾拍的那段視頻——那不是演出,那是信念自然流露。」
            會場一片安靜,文化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思政司、團中央,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社論部的相關負責人悉數到場。
            王滬寧接著說:
            「同志們,過去我們講『黨群關係』,往往是上對下,是『黨引導群眾』,是『幹部到群眾中去』。但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普通青年,反過來激活了黨的機構、改變了幹警的學習動力,甚至牽動了思想作風整頓的自發轉向。這不是宣教,是感染;這不是組織推動,而是群體自流。我們必須問:這是偶發,還是可複製?這是一種偶像崇拜,還是潛在的結構更新?」
            團中央副書記語氣謹慎地說道:
            「滬寧同志,我們調查過,她並未參加過任何大型校園宣教項目。從學生層面來看,她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骨幹』,但她的行為風格、語言氣質、紀律自覺,卻讓公安系統的幹警產生了近似政治敬意的反應。這讓我們認識到,今天的青年群體其實存在一種對『實質人格』的深度呼應需求,而非單靠標語、唱詞就能動員。」
            中宣部一位老幹部沉聲道:
            「簡單說,是『人格光源』,不是『口號背景』。這種現象,以前雷鋒、焦裕祿那代有過,但在當下這個媒體過載、語言廉價的年代,能再次出現,意義重大。」

            王滬寧點點頭:
            「這就引出我們今天的主題——如何理解青年建構黨群新動力關係。
            我提出幾個方向,請各位回去後形成內部分析稿:
            青年主體的品格對黨建逆向激活的可能性;
            非組織性影響對組織性運作的啟動條件;
            公安、醫學、教育等系統之間『價值感染鏈條』的可示範化程度;
            如何從個體中提煉公共敘事,而不導致『明星化誤解』;
            **如何在新一代青年中播種『責任即信仰』這一核心思想,而非僅僅強調服從與穩定。」
            他最後語氣低沉卻篤定:
            「這不是宣傳策略問題,這是組織基礎問題。這不是怎麼『管青年』,而是怎麼讓青年成為黨的新增動力源。
            李嘉玲,不只是個名字,而是一面鏡子。她讓我們看到,我們有些時候『領導青年』的姿態,應該放低一點。不是讓青年跟上黨,而是要黨也學會看見優秀青年身上的黨性質素。」
            會議結束後,文化戰線各部門分頭行動。王滬寧留下一句話作為本次閉門會議的結語:
            「未來黨建的『第二戰場』,不是社區、不是農村,而是青年自我燃燒之處。我們必須盯住這股火,不能讓它被官樣文章澆滅了。」



            #潤物細無聲347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的多功能會議室燈火通明,特警大隊全體在列。當黨委書記宣布:「經中央政法委與公安部審核同意,我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個——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話音剛落,全場掌聲如雷。
            起初還克制地鼓掌,隨後一聲大喊「我們成了!」帶動全場情緒爆發。有人振臂高呼、有人重重一拍桌子、還有年輕幹警激動得幾乎落淚。掌聲連續不斷,有人打節奏喊起口號:
            「嘉!——玲!——精神不倒!成都公安,必成模範!」
            黨委書記沒有喝止,反而笑著點頭說:「允許大家開心地表達情緒,今天值得慶祝。」
            政治部主任語帶感慨補充:
            「我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獲獎,而是為了證明——當一線年輕幹警真正相信黨建有用,真的看見榜樣、看到改變、學會主動,整個政治工作才會有新的生命力。」
            副局長在角落說:「我們守著一位青年女學生,最後卻是她守住了我們的理想,這事怎麼講都講不完。」
            特警們一晚沒散,開完會紛紛留下來自發擦拭裝備、重排黨建資料架,有的則站在牆邊,低聲對戰友說:「哥們,我覺得我現在是心甘情願穿這身警服。」
            這一晚,成都公安局的屋瓦下,不只是掌聲震動——還有一種從未如此真切的榮光與認同感,滲進了每個年輕警員的心裡。
            會議後,黨委臨時追加了一場內部座談會,名為「我們如何理解‘青年主導’這四個字」。地點仍在多功能會議室,但燈光調暗,氣氛從激昂轉為沉靜。
            政治部主任率先發言:
            「‘青年主導型黨建’,不是青年說了算,是青年先開始做了、做出了影響力,才有話語權。這不是授權,是實證。」
            副大隊長劉新林接著說:
            「我們這一年,從不敢接近保護對象,到現在能主動調整部署,是因為我們發現:她不是弱者,而是一面旗幟。」
            一位年輕幹警、小組長鄒翔(正是那位休假時救人於血泊的英雄)主動請求發言。他站起來,語氣誠懇而堅定:
            「我以前沒想過學醫學,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是領導交辦我才去學。可後來,我發現那其實是對我們的信任,是一種提前賦能——今天能救人,是因為那一節課我沒溜班。」
            他停了一下,望向前方牆上的紅色黨徽: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保衛一位值得保衛的青年,她的勇氣、她的信仰,會反過來改變我們。從她身上,我知道什麼叫群眾對黨的情感是可以重新建立起來的。」
            話落,全場沉默三秒,接著響起一輪不太整齊卻深沉的掌聲。這不是為了表揚,而是一種共鳴的回應。
            政治部主任靜靜點頭,最後說了一句:
            「這樣的‘主導’,不是講出來的,是用生命的方向感做出來的。我提議,今晚這段會議,整理成內部心得材料,呈送省公安廳作為黨建改革經驗。」
            黨委書記點頭通過,並補充:
            「不只如此,嘉玲同志的帶動效應,不能只是‘案例’,她是一個正在運行的力量。我們要研究制度,讓‘李嘉玲現象’成為一種長效政治資源轉化機制。」
            會議結束時,已近午夜,幹警們步出會議室,夜風微涼。他們沒有多話,但一個個臉上泛著未曾有過的堅定和平靜。樓下路燈照映下,有人小聲說:
            「今晚,我們不是警察,是見證歷史的人。」

            【省公安廳收到報告後的指示與部署】
            四川省公安廳政治部在收到成都市公安局關於「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申請及內部實踐報告後,召開了黨委擴大會議。廳政治部副主任開場即道:
            「這份報告我看了三遍。不是華麗詞藻感動我,是它讓我知道——我們從來沒有這麼靠近過‘群眾真正相信我們’這個目標。」
            廳黨委書記明確指示:
            「成都特警大隊這次不是‘有成績’,是‘破了題’。青年能主導,是因為體制給了空間,隊伍能學會尊重。這不是局部事件,是結構性曙光。」
            廳黨委研究後拍板:
            正式批准成都市公安局為「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
            要求宜賓、攀枝花、阿壩、甘孜等地公安系統選派青年骨幹赴蓉跟訓三個月;
            籌備召開「西部公安系統黨建與群眾關係轉型會議」,以成都經驗為範例。
            有人私下評論:「這已不只是公安了,是黨的基層工程在地方找到突破口。」
            2. 李嘉玲得知樣本單位一事的反應與內心獨白
            傍晚時分,李嘉玲在醫學系的實驗室做完一個基礎縫合模擬課,方才收到來自護衛組的口頭通報。
            「李同學,成都市公安局被批准為青年主導型黨建樣本單位,其中有你間接貢獻。」
            嘉玲一愣,輕聲說:「我只是……在自己的座標上做好該做的事。」
            夜裡回到宿舍,她點開早已存檔的《求是》電子期刊,翻回那篇她無數次研讀的文章——王滬寧談“文化與制度力量的內部生成”。
            她低聲自語:
            「也許,我學的不是醫,是一種恢復秩序的方法;我行的不是善,是讓人重新願意站在光裡的方法。」
            她拿出一本小記事本,寫下一行字:
            「黨建不該只是架構和口號,而是讓人願意靠近的溫度與信任。」
            —
            3. 全國學習考察團來蓉,提出疑問與觀察
            六月底,公安部派出專題考察團,由政治部三司牽頭,結合中宣部與中央黨校部分師資,在川調研五日,重點即是「青年主導型黨建的可複製性」。
            考察團在成都市公安局二號會議廳召開座談會。來自河北、廣東、江西等地的公安系統黨建主管發問:
            「青年主導會不會導致‘過度個人化’,背離集體紀律?」
            「這種帶動力依賴‘特殊個人’的情況,怎麼避免‘神化’風險?」
            「護衛對象成為思想榜樣,會不會模糊‘被保護’與‘主動領導’的邊界?」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書記作答:
            「我們沒有神化李嘉玲同志。我們是因為她的行為,認真檢視我們的制度設計是否能接得住一個真正優秀的青年。」
            「主導不代表當主角,而是代表‘青年是這條路的第一個實踐者’。」
            —
            考察團臨走前,有一名黨校教員悄聲說:
            「成都的經驗讓我相信,有些黨建文件寫不出的東西,其實是青年用腳走出來的。」



            #潤物細無聲348

            【夜訪九眼橋】
            九眼橋,華燈初上。河畔倒影著霓虹,人聲鼎沸,川大學生常來這裡吃宵夜、散心,這裡也是成都最具煙火氣的地段之一。
            那天傍晚,嘉玲在校園例行自習後,突對身旁的護衛特警洪薇說:「今晚,我想去九眼橋。」
            洪薇一愣,立即用對講機通報。幾分鐘內,特警小組重新佈署,一組車輛悄悄出發,無標記車輛,照既定低調原則執行。
            嘉玲身穿一身素雅便裝,與同學無異,走入燈火通明的人潮中。她站在一處賣兔頭的小攤前聞了聞,眼神像是找回某段記憶。
            「走了這麼久,一直是你們保護我,今天,換我請你們吃點東西吧。」她轉身望著身後幾名特警,語氣輕柔卻篤定。
            那一瞬間,幾位特警幾乎怔住了。
            「您說……什麼?」年輕的副小隊長劉文濤幾乎不敢相信。
            「真的,想吃什麼,點吧。」她彎起眼角一笑,「錢不多,但應該夠請幾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吃宵夜的。」
            洪薇強忍住眼眶的濕意,低聲說:「嘉玲同志,我們……我們是執勤中。」
            「我知道。但你們也辛苦。」嘉玲的聲音依舊平靜,「今天,就讓我表達一次謝意吧。」

            【小吃桌邊的靜默敬意】
            最終,在不引人注意的河邊角落,小隊圍著一張小桌坐下,嘉玲給每人遞了竹籤和紙巾,她自己只吃了幾口,更多時間是在靜靜看著眾人。
            沒有人大聲喧嘩,也沒有人乾杯鬧鬧,只是每一位特警,低頭吃著熱騰騰的串串,臉上的汗與眼中的光閃爍交錯。
            「妳今天這一請,讓我想起我女兒剛學會煮麵那天,說要請我吃一碗。」中年特警馮隊長低聲道。
            劉文濤則在心底想:「我們保護這個人,不只是因為她是『對象』,而是因為她值得。」

            【黨委書記得知後的內部回應】
            消息傳回公安局,值班幹警簡要報備後,黨委書記聽完沉默半晌,只說了一句:
            「這娃兒……會做人,也會做事。」
            他又補了一句,半是調侃半是真心:「下次你們有人生日,就說是我批的,請她再帶你們去一次。」
            整個辦公室頓時哄笑。有人在紙上悄悄寫下一句話貼在備忘錄下角:
            「潤物無聲者,不止領導,也有嘉玲。」



            #潤物細無聲349

            午後三點,陽光在川大望江校區的青磚道上灑下一層明亮的金,樹影斑駁。嘉玲正背著書包,從西園教學樓出來,準備走去圖書館複習。她步伐輕快,嘴角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微笑,沒有人注意到她身後不遠處、兩位便裝特警的隨行腳步。
            然而,一聲驟響打破了校園的寧靜——
            「搶劫!有兇器!」
            一個滿身血氣的男人從校門方向狂奔而來,手中握著閃亮的彈簧刀,身後兩名制服民警正拼命追趕。人群尖叫四散,書包、手機紛紛掉落。
            李嘉玲猛地轉頭,一眼看見那男人往她的方向直衝而來。隨行保護她的特警小組本無配槍,僅按「低可視、低干預」原則近距離隱匿陪護。身邊護衛的便裝特警瞬間做出反應,其中一人大喊:「嘉玲同志,靠牆!」
            但李嘉玲沒有躲,而是下意識側身一步,目光銳利。兇徒眼神閃爍,也注意到了她,似是猶豫了一瞬。但這遲疑,被後方突至的特警抓住了機會。
            鄒明,便是其中之一。他沒有武器,但毫不猶豫地撲上去,一個側翻抱住兇徒的腰間,兩人重重倒在地上。刀鋒一閃,劃破空氣——下一秒,鮮血濺上了旁邊石磚牆。

            鄒明中刀了。

            兇徒掙扎著欲再起身,但被另一位特警壓制。刀脫手,鐐銬套上。但鄒明已倒在血泊中,眉頭緊鎖,手壓著腹部,鮮血止不住地滲出指縫。
            李嘉玲立刻衝上前,蹲下身。
            「我是醫學生,別怕,我來處理。」她語速不快,卻異常堅定。撕下自己裙邊布料,捲成止血帶。雙手顫抖著,但沒有絲毫遲疑。
            「學長,你不要睡啊,聽見我說話嗎?你剛剛很英勇,現在該換我了,好嗎?」
            鄒明睜開眼看她,嘴角勾出一絲虛弱的笑。
            「妳……沒事就好……」
            整個過程不足十五秒。兇徒驚恐大喊:「你們不是普通人!」特警冷聲:「我們是保護人民的。」
            學生驚魂未定,校園群眾聞聲而至,李嘉玲主動安撫現場學生情緒,語氣鎮定:「大家不要靠近,現在已經安全了。」
            人群安靜了。沒有人說話,只有李嘉玲一邊按壓傷口,一邊喃喃低語安慰,像是要將這命懸一線的意志,一點一滴喚回來。
            警車與救護車終於趕到,將鄒明抬上擔架前,他仍緊握李嘉玲的手,低聲道:
            「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護衛不是我的任務,而是我的榮幸。」
            119與120接報後火速趕至,醫護人員抵達時,特警的生命體徵已被初步穩住,立即送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
            李嘉玲沒有回答,只是點頭,目送他被推上救護車。她手上還帶著血跡,陽光下,那雙素白的指尖格外刺眼。

            隔日,整個成都市的社交網絡都被一段校園錄像佔據,沒有配樂,沒有旁白,只有一位女學生在流血的地上蹲著,緊緊護住一位倒地的公安幹警。
            有學生將片段拍下發至網上,配文「我們的學姐太冷靜了,那幾位大哥不是說話人員,一看就是幹實事的!」影片瞬間衝上熱搜,評論區大量網友留言:
            「這女孩冷靜得像一個訓練有素的指揮官。」
            「成都公安這是保護誰,反而誰帶著他們上前線啊!」
            「這場面有點反過來,但又讓人莫名熱淚盈眶。」
            「真正的人民衛士。真正的人民之女。」
            整個搶救過程被現場學生用手機記錄的部分,後經校方授權由市公安局與川大聯合發布,標題為:
            【瞬間英雄與白衣守望者】
            一場暴力衝突中,倒下的特警與守住現場秩序的醫學生,彼此交換了信任。
            市公安局當日晚間發布通報,肯定涉案民警表現,並特別指出:「本案中特警同志未攜配槍,依然果斷處置,彰顯公安幹警專業素養與對人民群眾極限的忠誠意志。」
            市公安局黨委在翌日黨建例會中表示:
            「這次事件既是一次突發安保挑戰,更是一場無劇本的隊伍品格測試。護衛嘉玲同志的特警們通過了,也讓我們看清了——有些人保衛的是人物,有些人守住的,是一種精神。」
            省委領導得知情況後批示:
            「這是一次充滿現代性與情感力度的公共事件,應高度總結,作為公安、教育、青年思想工作三線聯動的典型。」
            據悉,中央政法委也注意到相關報導,正在研擬是否將此事作為「複合式新型安全維護應對」範例之一,納入公安院校教學素材。


            #潤物細無聲350

            成都市公安局十樓的會議室,空調嗡嗡作響,桌面上白瓷茶杯未涼,氣氛卻異常凝重。
            黨委書記拍了拍桌面,聲音不重,卻讓全場立刻靜下來。
            「這件事兒,太嚴重了。」他語氣低沉,眼神掃過全場幹部,「該表揚的,當然要表揚。鄒明是好樣的,李嘉玲同志當然也無比冷靜。但同志們,這已經是護衛對象第二次直面暴力事件了,風險還是太高。」
            政治部主任點點頭,翻了翻手中資料,「中央和省委目前還是保持『隱形護衛』的口徑。這條線不變。我建議這次新聞通稿照舊,不提特警身份,就說受傷的是支援民警。反正他們穿便服,群眾也不容易分辨。」
            一名參會副局長皺眉,「可是——」
            副黨委接話,「問題是,受傷的是鄒明那小夥子。同志們,上次那起電瓶車救人事件,別說成都,全國政法系統都知道他是特警。新聞畫面裡的英勇身影、姓甚名誰,網上一查全有。」

            會議室內陷入短暫沉默。
            黨委書記不疾不徐開口:「那就模糊處理,」他頓了頓,語氣一轉,「鄒明支援民警執勤,恰巧路過案發現場,英勇負傷,職責之外,忠誠之上。身份不提,精神要提,這樣中央與群眾兩邊都交代得過去。」
            有幹部低聲補充:「讓市宣部配合一下輿情引導,稿子我來起草,標題就叫《無名警官血染校園,只為護群眾周全》。」
            「好。」黨委點頭,「但記住,所有材料內部分級保密。嘉玲同志的名字不得出現在正式通稿裡,一字不許提。」
            另一位副局長悄聲問:「那嘉玲同志本人……需要調整護衛模式嗎?」
            會議室裡再度安靜。最後,黨委道:「這次再加強一組力量。但仍維持非公開、不穿制服、不搞前呼後擁的原則。她不是幹部,她是旗幟。旗幟不能倒,也不能被人看出護旗的隊伍有多厚。」
            這句話一出口,眾人不語,卻同時點頭。政治部主任悄聲記下:「旗幟不能倒,也不能顯形」——語錄級別的原則,又誕生了。



            潤物細無聲 (三十六) [351-36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奧運名稱「中華台北」的由來

            • 2024 Oct 11

            潤物細無聲 (十八) [171-180]

            • 2025 Aug 13

            不負韶華(六)[051~060]

            • 2025 Oct 21

            潤物細無聲 (二) [011-020]

            • 2025 Jul 27

            不負韶華(十)[091~100]

            • 2025 Oct 31

            潤物細無聲 (二十九) [281-290]

            • 2025 Sep 07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