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三十四) [331-340]

            潤物細無聲 (三十四) [331-340]

            2025 Sep 21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31

            【熊貓基地的參觀場景】
            抵達基地:天真與期待
            次日清晨,川大安排的專車抵達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林芝來的孩子們一路上雀躍不已,指著路旁的標語與建築,不停問嘉玲:「這裡是不是就是熊貓住的地方?」
            嘉玲笑著點頭:「對啊,熊貓可是我們國家的寶貝,今天讓大家好好看看牠們的生活。」
            孩子們的驚喜:直觀的民族情感
            當第一隻大熊貓蹲在竹林裡啃竹子時,孩子們齊聲驚呼,有的還用藏語喊著「雪山的朋友!」
            一位小男孩拉著嘉玲的手說:「老師,熊貓不怕冷吧?牠是不是像我們一樣,從雪山來的?」
            嘉玲愣了一下,隨即溫柔回答:「熊貓雖然不住雪山,但牠也是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家人。」她刻意用了「一家人」這個詞,孩子們聽懂了,立刻笑著附和。

            政治寓意的自然滲透
            隨行的四川省委統戰部幹部在一旁靜靜觀察,心中暗暗點頭。孩子們在熊貓身上看見了「共同的歸屬感」,這正是黨和國家希望透過文化符號去強化的民族團結情感。而嘉玲的臨場回答,更顯得自然貼切,不是口號,而是將政治寓意融入生活細節。
            嘉玲的感悟:從科研到民族工作
            嘉玲看著孩子們圍著熊貓的玻璃圍欄,滿臉單純的笑容,她心裡默默思索:
            科研的冷靜與民族工作的熱情,其實並不矛盾。
            一個醫學生,若能將「生命的科學」和「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那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她突然明白,301醫院的邀請雖被「暫緩」,但眼下的工作卻更為緊要。這些孩子的笑容,比任何學術榮耀都更能證明她的價值。
            結尾場景:象徵性的凝視
            在離開熊貓館前,孩子們圍著嘉玲唱起了藏語歌。旋律悠揚而純淨,連周圍的遊客都停下腳步聆聽。
            嘉玲站在人群中,靜靜望著國旗在基地正門口迎風飄揚。她心底清楚:這趟任務不僅僅是「參觀交流」,而是一場隱形的教育與洗禮。


            #潤物細無聲332

            嘉玲正引著林芝來的孩子們參觀川大時,解放軍301醫院的某位外科一級專家,傳來訊息「歡迎李嘉玲同學到我院談談,交流。」並轉來熱情的正式邀請公函。四川大學校黨委立刻開會討論。
            【四川大學校黨委的臨時會議氛圍】
            當四川大學校黨委接到來自解放軍301醫院外科一級專家的正式邀請函時,整個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這不是普通的邀請。301醫院是全國最高層次的軍隊醫療機構,專家本身屬於軍醫系統的核心力量,能直接對外發出邀請,顯示對嘉玲的科研與醫學潛力極為重視。
            校黨委書記首先開口:「嘉玲同學帶領林芝孩子們在校園參觀,本是統戰口、教育口的重大行程。現在301醫院的專家發來公函,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學術交流,而是中央醫療、軍方力量的呼應。各位要明白分量。」

            【各方考量】
            學術與專業層面
            嘉玲在國際期刊發表過優秀科研成果,對醫學領域的貢獻已獲廣泛認可。301醫院的邀請,代表軍方希望與地方優秀青年學者建立聯繫,甚至可能考慮她在未來更高層次的科研、醫療合作。
            政治與象徵層面
            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低聲說:「這是中央的又一重視信號。嘉玲同志一方面帶領民族地區孩子觀摩,另一方面又被軍方醫學體系主動邀請,這是把她放在雙重舞台。這不僅是個人榮譽,也是我們四川的榮譽。」
            行程安排的衝突
            校內組織部門立刻提出:「林芝的孩子們正在嘉玲的陪同下參觀,若她脫身前往301醫院,孩子們會覺得突然少了依靠。必須考慮如何既完成中央安排,又不讓孩子們失落。」

            【決策傾向】
            經過熱烈討論,黨委書記拍板:
            原則:既要尊重301醫院的邀請,又不能讓孩子們感到被忽略。
            方案:校方先安排一批學生志願者陪同孩子們繼續參觀和互動;同時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出面解釋,強調「嘉玲姐姐去為你們爭取更好的醫療資源」,讓孩子們覺得這是為他們著想。
            後續:要求嘉玲在會後回到孩子們身邊,帶回「專家給孩子們的問候與承諾」。這樣,孩子們的情感不僅不會疏離,反而會感覺自己和301醫院之間建立了特殊聯繫。



            #潤物細無聲333

            【四川省委書記的決斷】
            當301醫院外科一級專家傳來邀請函後,四川大學內部曾經一度討論如何回應。但最終,事情上升到省委層面。省委書記的話一錘定音:
            核心判斷:嘉玲此刻的首要任務,是帶領林芝的孩子們在四川參訪。這並非一般行程,而是中央直接點名的政治性任務,涉及民族工作、涉藏工作、乃至國家統戰大局。
            戰略考慮:301醫院的專家再權威,也屬專業與學術層面的邀請;而嘉玲帶孩子,則屬政治與民族工作一線。省委書記深知孰輕孰重。
            【指令要點】
            —延後安排
            省委書記明確指示:
            「嘉玲同志在川大接待西藏林芝的孩子,這是中央安排的要緊大事。301醫院的邀請,必須婉轉推遲,在孩子們離開成都之後再行安排。」
            —以省委書記名義回覆
            為了避免產生任何誤會或矛盾,書記要求:
            回覆301醫院時,必須以省委書記的名義。
            用詞要誠懇、正式,表明對專家的高度敬重。
            強調嘉玲將來必定會前往,但時機要由中央統籌。
            —如有必要,直請中辦裁示
            若301醫院堅持,書記更進一步交代:
            「必要時,直接請示中辦。此事層級已經不只是醫療專業交流,而是政治任務的輕重排序問題。」
            —場內反應
            四川大學黨委: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擔心如何在短時間內兼顧孩子行程與專家邀請。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心裡明白,這樣的處理方式正合中央風格——不失禮、不衝突,但絕不動搖重心。
            在場幹部:一致覺得,書記的指示既有政治高度,也有細緻分寸,能同時安撫301醫院,又堅守林芝孩子行程的「大義」。

            【電話請示場景】
            四川省委書記得到301醫院專家的正式邀請函後,立即判斷此事已經超出地方層面,必須請示中央。夜色未深,省委書記在專線辦公室內,親自撥通了中辦的保密電話。
            —開場:慎重語氣
            電話接通,值班的中辦幹部沉穩報出身分。省委書記壓低聲音,語氣嚴謹:
            「同志您好,這裡是四川省委書記。我有一件事情需要立即向中央請示。關於李嘉玲同志,目前正在帶領林芝的孩子們參訪四川大學、四川省內行程。解放軍301醫院的外科一級專家,今日正式發來邀請函,盼望嘉玲同志赴京交流。請示中央,應如何處理。」
            —中辦的回覆
            中辦幹部聽畢,立刻答道:
            「我們了解。嘉玲同志此刻的任務,是中央親自點名的統戰與民族工作,任何安排都必須以孩子們的行程為優先。301醫院的邀請,請你們以省委名義正式回覆,說明嘉玲同志一定會前往,但要在此次西藏孩子行程圓滿結束之後。這樣既不失禮,也保持政治重點。」

            【王滬寧常委的口頭批示】
            不久之後,電話再次響起。這一次,是由中辦直接轉述王滬寧常委的口頭指示:
            「301醫院的專家,是我黨最寶貴的專業力量之一,必須尊重。但此刻,林芝的孩子,是政治任務的第一優先。請四川省委轉告301醫院,我個人高度敬佩他們的專業精神,但要他們理解,嘉玲同志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民族團結與孩子們的參訪行程。待孩子們返藏後,再安排不遲。」
            —省委書記的回應
            省委書記屏息聆聽後,鄭重回覆:
            「明白。我們將以省委名義致函301醫院,表達誠摯敬意,並說明時機。也會確保孩子們的行程不受影響。請常委放心。」
            —場內氛圍
            省委常委們:聽見王滬寧常委的口頭批示後,人人屏氣凝神,心頭既感壓力,也感榮耀。
            統戰部副部長:心想「中央直接出面回應301醫院,這是明確告訴我們,嘉玲同志在中央的地位,已經遠超一般學生。」
            在場幹部:心中暗自感嘆,嘉玲這個「四川娃兒」,已然站在了國家大棋局的核心交叉點。



            #潤物細無聲334

            [標題]
            致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外科專家同志的覆函
            正文
            尊敬的 ××同志:
            首先,謹代表四川省委,向您及全體301醫院的專家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貴院長期以來為我國國防醫學事業和人民健康保障作出的卓越貢獻,黨中央與全國人民有目共睹,值得全體醫務工作者學習。
            我們已經收到您對四川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生李嘉玲同學的熱情邀請。您對青年學子的專業關切與熱忱期盼,我們完全理解並深感感佩。
            然而,根據中辦及中央統一部署,李嘉玲同學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陪同來自西藏林芝的青少年參訪四川,推進民族團結與群眾工作的政治使命。這一安排事關重大,且已納入中央統籌規劃。出於對大局的尊重,我們謹請貴院理解:李嘉玲同學近期將全力完成此一特殊任務。
            待林芝孩子們行程圓滿結束、順利返藏後,我們將第一時間協助安排嘉玲同學赴京,與貴院展開深入交流。我們深信,此舉不僅能體現專業互鑑,也能進一步彰顯醫學服務國家、奉獻人民的光榮傳統。
            再次對您的盛情邀請表示由衷感謝,並向您致以誠摯問候!
            此致
            敬禮
            四川省委書記 ××
            2025年9月×日

            會議氛圍描寫
            省委書記:在簽發覆函之前,特別交代秘書長:「措辭必須誠懇,不可讓301覺得被冷落;但也要讓對方清楚,嘉玲同志的工作層級已經不是單純學術交流,而是中央政治工程的一部分。」
            統戰部副部長:聽完書記的定調,心想「這封信不只是回覆,更是一種宣示,說明嘉玲同志已經被放置於政治舞台的核心。」
            參會常委:靜靜點頭,明白這封函件將來或許會被存檔,作為中央與地方在特殊時期協調的典型案例。

            301 醫院收到覆函後的反應
            醫院高層的初步反應
            解放軍總醫院(301 醫院)外科專家與醫院領導班子在會議室中收到四川省委的正式回覆公函,先是一片靜默。大家都能看出來,函件措辭極為謹慎,既表達了高度尊重,又明確傳達「嘉玲同志當前行程完全由中央統籌」這一層政治分量。院長低聲道:「我們醫院一向重視青年人才,但這一次,明顯不只是科研問題。這位同學的政治身份,已經不同凡響。」
            專家群體的議論
            一位參與過援藏醫療的外科主任說:「從函件來看,中央安排她陪藏區孩子,比單純醫學交流更重要。這其實也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職責延伸——醫療、教育、民族團結,都是為人民。」
            另一位老專家則若有所思:「她還只是本科生,卻能讓省委書記親自出面回覆,還要報中辦。這種規格,說明她可能是下一代醫學與政治交會的典型人物。」
            軍醫系統的思量
            在軍醫系統內部,一些人立即意識到:
            對外宣傳層面:301 醫院若未來能與嘉玲建立合作,這不僅是醫學科研的榮耀,更能在政治層面與中央路線緊密契合。
            對內發展層面:軍醫系統也希望抓住青年人才,未來能讓她參與國防醫學專案。這一次被「婉拒」,雖然失望,但更多的是認清了「政治優先」的大格局。
            專家的評價
            不少專家私下感慨:
            「四川那樣的基層環境,能走出這樣一個本科生,不但科研有成,還能被中央選中帶藏區孩子出席閱兵。這說明她的綜合素質,已經不是普通學生可比。」
            「從函件來看,中央是有意培養她成為一個『青年樣板』,她的每一步都帶有政治敘事。」
            結論
            301 醫院方面雖暫時收斂熱情,但反而更加重視嘉玲。院方最終決定:保持聯繫,等林芝孩子們返藏後,再次由外科專家親自致電四川省委,續約嘉玲赴京交流。同時,軍醫系統內部也將她列為「重點關注對象」

            301 醫院外科專家院內匯報會議場景
            會議開場
            在301醫院行政樓的一間會議室裡,院領導與外科一級專家們齊聚一堂。外科專家陳主任受院方指派,負責匯報與四川省委溝通的結果。他一開口,便直言:
            「同志們,我們對四川大學李嘉玲同學的邀請,四川省委已經以最高規格回覆。他們的態度非常明確——這位同學此刻正肩負中央指派的特殊政治任務,陪伴西藏林芝孩子在川大、在成都參訪,任何醫學交流要在行程結束後再議。」
            專家的闡述
            陳主任繼續說:
            科研成就:「不要忘記,這還只是個本科生,但她已經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水準甚至不輸我們許多博士後。四川省委和中辦能這樣重視,說明這不僅是學術上的事,而是把她作為青年典型來培養。」
            政治戰略:「中央安排她帶藏區孩子看閱兵,參觀軍事裝備,甚至去中央黨校,這已經遠遠超過一名普通學生的層級。她的角色,是政治、教育、民族工作三者交叉的代表。」
            醫學與政治的交集:「她本身是臨床醫學背景,懂醫療、懂民族工作、懂政治語境,未來或許能成為『醫療+民族團結』的示範樣板。對我們軍醫系統來說,她的價值在於能幫助我們的敘事更接近群眾,特別是邊疆地區。」
            同僚的反應
            一位心臟外科專家點頭:「這就是『政治先行』。我們醫院要理解,科研、臨床都不能脫離大局。」
            另一位腫瘤專家則笑道:「既然四川省委書記都要親自回函,那我們就等時機。等孩子們返藏之後,再正式接洽,不會晚。」
            醫院副院長補充:「這也提醒我們,軍醫系統必須與中央宣傳、統戰思路保持一致。這位同學將來,也可能成為我們的戰略合作對象。」

            院方結論
            會議最後,院長拍板:
            延後交流:尊重四川省委的安排,暫不追問行程。
            保持熱度:由院內專家小組擬一份科研交流計畫,等她有空檔再正式邀請。
            重點關注:將李嘉玲列為「重點青年科研人才關注名單」,由院內辦公室專人保持溝通。



            #潤物細無聲335

            [嘉玲在川大聽聞301醫院「暫緩邀請」後]
            外在反應:自然與鎮定
            在四川大學的宿舍裡,嘉玲收到同學悄悄傳來的消息——301醫院召開內部會議,決定「暫緩」對她的科研邀請。她聽完後,只是微微一笑,對身邊正打鬧的林芝孩子們說:「快去準備,明天還要參觀大熊貓基地呢!」語氣一如往常溫柔,絲毫沒有流露任何異樣。她很清楚,這些孩子需要看到她的安定與自信,而不是被捲進她的思緒。
            內心思考:讀懂背後的政治邏輯
            然而,當夜深人靜,孩子們都睡下後,嘉玲獨自坐在書桌前,心中暗自推演:
            軍醫的期待:301醫院不會輕易放棄,這份「暫緩」只是對中央統籌的服從。院內專家對她的科研能力已經有了評價,未來必然還會再度接觸。
            省委的保護:四川省委的高規格回覆,意味著她不僅是學生,更是「政治符號」。她被定位為民族工作與教育工作的代表,短時間內,任何單位都必須先服從大局。
            自身的角色:她很清楚,自己既是科研者,又是「民族團結的青年樣板」。科研夢與政治任務交織,這條路注定不同尋常。
            心理轉折:自我定位的確認
            嘉玲輕聲對自己說:「科研邀請可以暫緩,但民族團結的使命不能暫緩。或許,這正是我與眾不同的責任所在。」
            她心底泛起一股新的堅定:要把眼前的角色演繹到極致,等時機成熟,再用科研去補全另一面。

            象徵性的舉動
            為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她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醫學教材,在書頁間夾上一張孩子送她的畫:一個笑著的小朋友牽著她的手,背後畫著國旗。她輕輕闔上書,心中默默定下決心——科研與民族工作,她都不會放棄,只是先後次序不同。



            #潤物細無聲336

            [統戰部長的內心觀察]
            對書記風格的判斷
            統戰部長一邊看著省委書記細心交代嘉玲相關事宜,一邊在心裡默默評估:
            前任書記的風格:強調「政法維穩」,習慣用嚴控和壓力處理涉藏與民族工作,帶有明顯的「硬線思維」。
            現任書記的風格:則顯然不同,他更注重經濟建設、農業現代化,以及「新質生產力」的推進;在涉藏事務上,展現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耐心,願意透過文化、教育與經濟改善來做長遠工作。
            這種對比,對部長來說再清楚不過:中央有意識地調整方向。

            [嘉玲的象徵角色]
            部長心中進一步推敲:
            嘉玲之所以被省委書記如此關注,不單單是因為她是醫學生、優秀青年、民族團結的代表,更因為她「象徵著一種新的工作方法」——把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場景,用「親切、科學、柔和」的方式替代「生硬、嚴厲」的灌輸。
            這正好呼應了中央對民族地區治理策略的升級。
            [中央的隱性信號]
            部長心裡非常清楚:
            中央既然允許甚至鼓勵這位省委書記如此安排,就意味著這是新的重大政治方向。
            這些內容不能寫進正式報告、不能公開談論,但對身居要職的幹部來說,這是一種信號:民族工作將進入「科學、柔性、形象化」的新階段。
            [內心的結論]
            統戰部長默默得出判斷:
            「嘉玲同志的工作不是偶然,而是中央新思路的載體。省委書記的態度,就是中央的態度。這條路不能寫進文件,但必須放在心裡,隨時在工作中加以體現。」

            [疫情三年的後遺]
            統戰部長腦中閃過這三年嚴格的封控記憶。他很清楚:
            雖說是中央政策,但民眾對公衛管理與經濟發展的「怨氣」不容忽視。
            大規模的防控不僅影響了生計,也動搖了群眾對黨在「科學防疫」與「經濟治理」方面的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在四川「樹立醫學生嘉玲」作為青年典型,並不只是偶然,而是帶有深層用意。
            [嘉玲的醫學身份]
            他進一步分析:
            醫務人員曾在疫情中承受巨大壓力,是最前線的犧牲者和奉獻者。
            嘉玲作為一名醫學本科生,被特意推上舞台,本質上是在重建群眾對醫務群體的認同感。
            透過她的「純潔形象」與「青年力量」,黨要傳遞的是:「我們沒有忘記醫者,我們仍然重視科學、重視健康」。
            這樣的敘事,比單純喊口號來得更有效,也更能安撫基層。
            [為什麼不是清華?]
            統戰部長心中又拉出比較:嘉玲所在的小鎮,也有學生考進清華。清華的地位無疑比四川大學更耀眼,為什麼中央與省卻沒有同樣高規格地操作清華的學生?
            第一,清華學生象徵「精英階層」,過於拔高,與基層群眾的距離太遠,難以製造「貼近感」。
            第二,四川大學雖然地位稍遜,但身處西南,是地方群眾「可親近、可效仿」的標竿,符合統戰需求。
            第三,嘉玲既是醫學生,又與涉藏、民族工作結合起來,這種組合具有「戰略性」:她能同時觸及醫療、公衛與民族和諧兩大敏感面向。

            [部長的結論]
            他心中沉甸甸地認定:
            嘉玲之所以被省委書記、乃至中央反覆點名,正是因為她被塑造成一個**「基層統戰工程的承載者」**。
            這不是偶然的個人榮耀,而是一場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布局。
            「這是中央在後疫情時代修補裂痕的策略性象徵,既要重建信心,也要溫柔地再教育群眾。李嘉玲,正是這個故事的女主角。」


            #潤物細無聲337

            【政法委書記的觀察】
            從嚴到寬的轉變
            政法委書記心裡明白,現任省委書記和前任在治省理念上有顯著不同:
            前任:偏重強硬維穩,對涉藏人士、宗教領袖、境外 NGO 接觸者、甚至網絡博主,都以嚴格管控為主,社會表面上緊繃而冷硬。
            現任:則明顯偏向溫和治理,在中央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採取寬大措施,許多原本處於灰色邊緣的人員,都能在「可包辦」的範圍內得到緩和處理。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執政風格的差別,更是一種**「氣氛管理」**。

            成都的軟性氛圍
            他注意到,成都城區這兩年顯得特別不同:
            街頭的聲色娛樂場所相較於湖南、湖北,管控明顯鬆弛。
            網上言論環境也寬鬆許多,一些非原則性批評聲音,往往得以存續,而不是立刻遭到封殺。
            城市裡浮現一種「溫和、柔軟」的氣氛,對比其他省份的緊張和生硬,更容易營造出安定與團結的效果。
            政法委書記心知肚明,這不是偶然,而是書記刻意營造的「軟性治理」模式。

            孩子們的政治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方地迎接林芝來的孩子們——不僅僅是單純的民族團結活動,還是軟性治藏、溫和統戰的一環。
            讓孩子們「開心、快樂」本身就是政治表態。
            將嚴肅的維穩議題轉化為「輕鬆、活潑」的文化交流活動,正是書記的治理特色。
            政法委書記雖然理解這樣的方針,也覺得現階段頗有成效,但心裡十分清楚:
            「這些思路絕不能外傳。中央要的是成效,而不是過程的軟化。」


            #潤物細無聲338

            一、初入劇場
            第二天,省委安排孩子們與嘉玲一起走進成都有名的川劇院。紅色的大幕垂下,戲臺的雕梁畫棟在燈光照耀下顯得格外華麗。孩子們一開始還有些拘謹,但看到台下觀眾席上坐滿了人、熱鬧的氣氛,漸漸放鬆,眼睛裡閃著興奮的光。
            嘉玲坐在孩子們的中間,笑著替他們解釋:「一會兒你們會看到『變臉』,那是川劇最有名的絕技。別眨眼哦!」

            二、變臉的驚奇
            隨著鑼鼓聲響起,演員們上場。彩衣飄動,手勢剛勁,一個轉身,一張臉瞬間換成另一副模樣。
            第一個孩子瞪大了眼睛,張著嘴半天說不出話來。
            有的孩子忍不住拍手大叫:「哇!」
            還有小女孩悄悄拉著嘉玲的袖子,滿臉驚訝地問:「姐姐,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嘉玲也笑得合不攏嘴,邊鼓掌邊說:「這就是我們四川的寶貝呀,只有現場才能感受到這種神奇!」

            三、共鳴與歡笑
            演員每一次「刷臉」都伴隨全場喝彩,孩子們拍紅了手掌,喊聲此起彼伏。
            嘉玲完全被感染了,她和孩子們一樣,笑得眼淚都快滾出來,眼角濕潤,卻止不住掌聲。
            她抬頭望向舞臺,心裡想:這一刻,孩子們的快樂、自己的真心,都和戲臺上的鼓點連在一起,像是一場無形的交流。

            四、溫暖的尾聲
            一曲終了,演員在掌聲中鞠躬。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吵著要再看一遍。劇院的主持人笑著說:「以後有機會,還請大家再來成都!」
            嘉玲帶頭鼓掌,轉身對孩子們說:「這就是你們的家鄉親人給你們的禮物,等你們回去,也要把這份快樂講給更多人聽。」
            孩子們點頭,臉上寫滿喜悅與驕傲。

            五、散場的氛圍
            演出結束,觀眾席漸漸散去。川劇院外的夜色被紅燈籠映照得熱烈,孩子們三三兩兩圍在嘉玲身邊,還在嘰嘰喳喳談論「變臉」的驚奇。
            有的孩子模仿演員甩袖子的樣子,有的乾脆把手遮住臉,再猛地拉下來,大聲喊:「變臉啦!」引得周圍一片笑聲。
            嘉玲看著他們,眼裡滿是溫柔,輕聲說:「你們喜歡就好,成都的戲台,也因為有你們的掌聲才更熱鬧呢。」

            六、孩子們的疑問
            最小的男孩仰著頭問:「嘉玲姐姐,他們到底怎麼做到的呀?是不是有魔法?」
            另一個女孩插嘴道:「一定是臉上貼了好多張面具,一下子扯下來的!」
            孩子們七嘴八舌,爭論得熱火朝天。
            嘉玲笑著搖頭,耐心解釋:「不是魔法,也不是簡單的面具。那是演員們長年苦練的功夫,他們動作快、心思靈巧,才能做到一眨眼就變化。」
            她停頓片刻,又補充說:「其實這跟做人一樣,有時候遇到困難、挑戰,不能死板,要會變通,要能及時調整,就像變臉一樣,才不會被難題困住。」
            孩子們聽得目瞪口呆,忽然覺得那個舞台絕技不只是好玩,還隱含著一種人生道理。

            七、嘉玲的勉勵
            走在回程的路上,嘉玲邊牽著孩子們的手邊說:「你們每個人心裡,也有屬於自己的『變臉』。比如說,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你們要學會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同學爭吵了,要學會轉換心情,換一張和解的臉。這樣,大家都會覺得你更可愛。」
            孩子們一邊走一邊點頭,臉上泛著認真思索的神情。
            其中一個女孩低聲說:「嘉玲姐姐,我以後想學醫,也要學會這樣轉換,幫助別人。」
            嘉玲聽了,眼睛一亮,微笑著摸了摸她的頭:「這才是最美的變臉。」

            八、溫暖的結尾
            街頭的風微微拂過,孩子們的笑聲在夜色裡清脆響亮。嘉玲自己也在心底感到一種安慰——這趟參觀不只是看熱鬧,而是讓孩子們在快樂裡學到一種生命的韌性。
            她抬頭望向星空,心想:或許自己孤苦的出身,正是讓她更能懂得,怎樣把一場戲、一個微笑,轉化為能照亮別人心靈的光。




            #潤物細無聲339

            嘉玲所修醫學課程進入簡易急救與護理階段,涉及止血包紮、傷口固定、簡易搬運等操作。成都市公安局黨委專門下達內部指示:
            「李嘉玲同志上此類課程期間,護衛人員同步學習。不是陪讀,而是同步掌握要點。目的是提升應變能力,更好適配其活動風險特點。這也是政治任務。」
            特警大隊迅速部署,一名年輕幹警——鄒明,雖學歷並非醫學出身,但態度堅決。他說:
            「我不懂沒關係,我照著學,能記多少就記多少,保嘉玲同志一天,我就不能掉鏈子。」

            幾週後,某日他休假與朋友在街邊用餐,忽聞巨響,一輛私家車高速轉彎不慎撞上電瓶車,車主母女雙雙倒地,母親頭部撕裂、血流如注,女童驚叫不已,現場一片混亂。
            鄒明放下碗筷,三步並作兩步衝到現場。他冷靜檢查傷勢,利用餐廳急救包與衣物作臨時止血處置,穩定呼吸,撐住頸椎,穩定側臥,最後掏出手機撥打急救並指揮人群讓出通道。
            等120到場時,急救人員驚訝發現——
            傷者已初步處理妥當,呼吸平穩,無明顯惡化。
            人群中爆出掌聲,有人驚呼:
            「公安連休假都是人民的好衛士!」
            「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連這種技能都會,黨真是不簡單!」
            媒體尚未報導,民眾已將他與事件拍成小視頻,傳上網,短短幾小時便獲數十萬點讚。

            消息傳回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親拍桌稱讚:
            「這才叫實效!護衛嘉玲學的不是表面功夫,是能救命的本事!」
            局黨委當晚通報全局:
            「這起事件再次說明:一線幹警的綜合素質,關係的不僅是單人護衛,更是黨的形象、公安的群眾路線實踐。嘉玲效應不是空洞口號,而是滲透、發光、具象。」
            省公安廳也快速做出批示:
            「即日起,凡執勤兼具特殊護衛任務的幹警,應參照成都公安模式,接受基礎醫療訓練。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術,應齊頭並進。」
            有人低聲感嘆:
            「她學的,不僅救她自己;她走過的地方,連特警都被照亮了。」

            公安部內部簡報日清晨,一份由四川省公安廳直送中央的《基層幹警應急技能實踐案例通報》擺上了部黨委辦公桌。負責閱件的副部長看到報告中的標題——
            《成都特警鄒明同志休假期間勇救傷者,展示一線護衛訓練效能》
            他微微一怔,翻開看完全文後,立即標註「建議內參轉報中辦政研室」六字。並親自批示:
            「成都公安已將『特警護衛訓練』與『醫學應急技能』結合,體現公安隊伍實戰導向的創新作風,值得全國參照學習。鄒明同志表現不僅是個人英勇,更代表護衛體系的訓練成果。我建議進一步系統整理。」
            數日後,公安部黨委召開月度重點簡報會,副部長在會上語氣凝重:
            「我們曾說公安幹警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治理的中堅力量。今天我要說——這塊壓艙石,還得會止血、會包紮,會在人最需要的那一刻,把人命拉回來。」

            此番講話錄入內部簡報,由中辦政策研究室彙編轉呈中南海,標題為:
            《從基層特警護衛訓練轉化社會應急力量的典型案例——成都公安的實踐啟示》
            而在成都公安局內部,鄒明被特別邀請參與一次「特警護衛專業技術回顧座談」。他發言質樸:
            「我不過是照著嘉玲同志學的內容,一樣一樣練;她學是為救人,我跟著學也是一種責任。」
            大隊政委紅著眼圈點頭:
            「這就是典型!護衛嘉玲同志不只是在守一個人,是在守一種價值!我們當初的跟訓決策,是正確的!」
            消息傳回醫學系校區。嘉玲正在準備「臨床護理操作實作考核」,指導老師低聲告訴她:
            「有人說,你學醫,不只是學醫。」
            嘉玲沉靜地笑了笑,沒多說話,但晚上回寢室時,她從書櫃最深處取出那張剪下來的《求是》雜誌文章影印稿,用透明膠重新裱了一層,貼進她的記事本裡。她在空白處寫了一行字:
            「做自己該做的事,有時就是一整個制度的回聲。」



            #潤物細無聲340

            【密室中的對話】
            夜色沉沉,省委大院一間會議小樓的燈光尚未熄滅。政法委書記與統戰部長相對而坐,桌上只有一壺清茶,氣氛嚴肅。
            第一回合:開場話語
            統戰部長先開口,語調低沉:
            「今天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我心裡確實踏實。這種安排,真是書記的高明之處。你我都清楚,這不是簡單的『參觀』,是氣氛的營造。比起嚴厲管控,這種溫和方式更能贏得人心。」
            政法委書記微微頷首,卻補上一句:
            「你說得對。但也要明白,這是雙刃劍。中央要的是成效,而不是過程。倘若有人把這解讀為『寬鬆』或『削弱管控』,那就要惹麻煩了。」

            第二回合:互相點破
            統戰部長抿了一口茶,壓低聲音:
            「書記的方針,是以軟帶硬,讓群眾自己往穩定的方向靠。其實效果顯著,成都的氛圍和兩年前大不一樣。」
            政法委書記沉吟道:
            「這就是政治智慧。硬碰硬,能壓制一時,但代價太高。如今疫情剛過,群眾積怨猶在,正需要這種『軟性治理』化解。嘉玲同志的出現,也是這個格局裡的關鍵棋子。」

            第三回合:嘉玲的角色
            統戰部長眼神一閃,低聲說:
            「是啊,她既是醫學本科生,又有科研成果,還能帶領西藏孩子們快樂參觀。這種典型,不是靠宣傳口子編得出來的。群眾看在眼裡,信服在心裡。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政法委書記輕敲桌面,意味深長地說:
            「中央和省裡,正是要用這樣的人物,重建群眾的信心。尤其是基層對醫務人員的認同,在疫情後格外重要。別忘了,她的同鄉有人考進清華,但中央點名的卻是她。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第四回合:結尾警醒
            統戰部長沉聲道:
            「我們心裡明白就好,不能傳出去。寫報告,也只能寫結果,不可寫過程。」
            政法委書記目光嚴厲,緩緩說:
            「正是如此。軟性治理是手段,維穩是目的。這層分寸,誰都不能越。」
            兩人相視,無聲中達成默契。



            潤物細無聲 (三十五) [341-35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從國史館檔案看日本首相訪台

            • 2024 Oct 05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2024 Oct 26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六) [251-260]

            • 2025 Sep 01

            潤物細無聲 (四十一) [401-410]

            • 2025 Oct 12

            國城講堂13 論裴洛西訪問亞洲、三星先於台積電宣布量產3奈米晶片、英國脫歐後對中國外交政策 20220731

            • 2024 Oct 05

            潤物細無聲 (四) [031-040]

            • 2025 Jul 27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