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三十一) [301-310]
2025 Sep 12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301
嘉玲抬頭望向天安門城樓。城樓上,旗幟獵獵,鮮花鋪陳。中央領導人整齊列立,目光嚴肅。
其中,一襲深色西裝、神情凝定的王滬寧站在重要位置。他的目光掃過廣場萬千人群,卻在某一瞬間,與遠處觀禮席上的嘉玲對上。
嘉玲心頭一震。那一剎,她並非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而彷彿承受著一種厚重的時代使命。她意識到,這個目光的交會,意味著中央的關切已經落在自己身上,不只是對她個人的期待,更是對四川、西藏青年一代的象徵性託付。
她沒有移開眼神,而是以一種溫和卻堅定的神情,回應那道凝視。
城樓上的王滬寧其實沒有真的看到嘉玲,面色仍舊莊重如常。但心底早已留意。這位來自四川鄉間、憑藉自立與善意走到今天的女學生,正在被一整個時代推向舞台。
他沒有任何多餘的表情,僅僅是目光停駐片刻,卻已足夠讓隨行在場的高幹們心中暗暗銘記——這不是偶然,而是有意的肯定。
隨行幹部的震動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西藏自治區黨委的陪同幹部皆親眼見到這一幕。他們不敢多言,只是彼此心照不宣:
「這是中央常委的注視啊!這是天安門城樓上的點名式關懷!」
有人在心裡默默記下,要立刻回報省委,因為這樣的眼光交會,本身就足以寫進機密內參,成為政治信號。
當合唱響徹天安門廣場時,王滬寧站在城樓上,目光再次掃過人群。嘉玲個高,這次被他注意到。
他注意到嘉玲正低頭擦拭眼角,那份真摯與單純,立刻映入他的眼底。
他心裡一動:
「這不是做給誰看的,而是真情流露。她的格局,正是黨和國家未來需要的樣子。」
王滬寧微微頷首,沒有多言,但身旁的中辦隨行人員已心領神會。
典禮尚未結束,王滬寧便低聲吩咐:「剛才李嘉玲同志落淚,記錄下來。這是內參要點。事後要如實上報,字字要準,不可修飾。」
中辦人員立刻在手冊上記下,神情嚴肅。
他們明白,領導交代的,不是一個小小情緒,而是對一名年輕學生的政治氣質評價。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看見嘉玲紅著眼,心中無比震撼:
「這一滴淚,是對歷史的敬畏,是對未來的承擔。省委書記一定要知道。」
他隱約覺得已被察覺,立刻暗暗吩咐隨行秘書:「立刻整理詳細情景,上報省委,不要等北京的內參傳下來才知情。」
林芝的孩子們看到嘉玲姐姐落淚,雖然還不懂全部意義,但感受到莊嚴氣氛,也跟著安靜下來。
有個小男孩輕輕拉住嘉玲的袖子,小聲說:「姐姐別哭,我們會聽你的話,好好學習,不讓人看不起。」
嘉玲含淚點頭,撫摸孩子的頭,心裡更加篤定:
「這就是我的責任。」
#潤物細無聲302
專車緩緩駛離天安門廣場,車窗外仍回盪著閱兵典禮的雄壯氛圍。林芝的孩子們在另一輛車上已沉沉睡去,小小的身軀隨著車身顛簸搖晃,臉上卻帶著白日裡留下的笑意。
而此刻,嘉玲坐進由中辦特別安排的專車,身邊有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與貼身護衛李曉芸,車頭插著小小的紅旗。這是一份非凡的禮遇,象徵著她不再只是四川大學的一名青年學生,而是被置於國家戰略佈局中的關鍵位置。
車廂內寧靜肅穆。副部長刻意保持端坐,心中清楚:這趟前往中央黨校的行程,絕非單純參訪,而是中央要「試看」嘉玲的政治格局與精神風貌。李曉芸則一如既往,目光專注地掃過窗外道路與嘉玲的神情,像一面無聲的護盾。
嘉玲卻顯得鎮定,並未因為安排而緊張。她只是默默將手掌攤在膝上,回味著剛才在天安門廣場的畫面——萬人大合唱的聲浪、飛機編隊的轟鳴,以及與王滬寧那一瞬的目光交會。
陪同的川、藏、京三地幹部雖分坐不同車輛,卻心思一致:
四川方面感到莫大榮耀——他們的「川娃兒」能被中央如此器重,顯示省委長期保護與栽培的決策正確。
西藏方面更是心懷欣慰——從一封寄物資的書信開始,如今能將林芝的孩子們帶到天安門觀禮,並且讓嘉玲直入黨校,這已是藏區政治工作的重大勝利。
北京市委則格外謹慎,他們清楚:中央黨校是中共中央的思想重鎮,能否在此留下完美的一筆,攸關嘉玲未來能否真正進入中央視野。
專車疾馳向黨校的道路,對外人而言只是一次交通轉移,但在知情的高層眼中,這是一種政治洗禮:
從閱兵場到黨校——由「國家力量的展示」轉向「黨的思想核心」,這是形象上的銜接。
嘉玲的角色轉換——從溫柔體貼的「嘉玲姐姐」,進一步被塑造成有格局、有政治覺悟的「新一代青年代表」。
三地幹部的肅然——正因明白這裡不是單純活動,而是對四川、西藏乃至整體民族工作的深意。
專車駛進中央黨校大門,厚重的紅磚灰瓦與蒼勁松柏襯托出肅穆氛圍。嘉玲下車,隨行的四川統戰部副部長、李曉芸以及中辦接待人員齊步跟隨。
石碑前的莊嚴時刻
走進主幹道不遠,迎面便是一方氣勢巍峨的石碑,上面鐫刻著毛澤東親筆手書的四個大字——「實事求是」。墨跡蒼勁有力,筆鋒中透著那種既經歷風雨滄桑、又洞察時局本質的決斷。
嘉玲佇立在石碑前,神情沉靜。她知道,鄧小平1978 年 12 月 13 日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改變了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基石,更是四川走出的鄧小平最重要的提示。
她默默想起:
童年的苦難:從雅安山區孤兒出身,靠鄰里接濟長大;
成長的堅忍:一路自學苦讀,終於跨入四川大學醫學院;
科研的突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頂尖成果,卻始終保持低調;
林芝的孩子:僅僅一個寄物資的善舉,如今帶她走到這裡。
「實事求是」四字,彷彿在她心裡回響。嘉玲暗暗告訴自己:
「我能走到今天,不是因為我出身高貴,也不是因為我有什麼特權,而是因為我真心、真誠地去做事。這就是實事求是。科研也要如此,做人更要如此。四川人,不會比任何地方差!」
四川統戰部副部長眼中閃著光,心想:「這一幕若能拍下,傳回省委,書記一定會長舒一口氣。這就是四川的驕傲!」
西藏方面的幹部則在心裡默默記下:「嘉玲同志從小吃過苦,卻沒有一點怨懟,正因如此,她能和我們藏區孩子們打成一片。她站在石碑前的身影,就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市委陪同人員更是深深一嘆:「這樣的學生同志,格局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幹部了。」
#潤物細無聲303
嘉玲隨同工作人員步入黨校的一間中型會議廳。會場不大,卻布置得井然肅穆:紅色條幅寫著「青年幹部學習座談會」,牆上懸著國徽與黨徽。長桌上擺放著水杯與簡單茶點,燈光柔和,氣氛安靜。
在場的多是三十歲出頭的青年幹部,來自各地黨校進修班或基層提拔。他們原本聽聞要有一位「中央特別關注的川大女學生同志」參與,心裡好奇,現在親眼見到嘉玲氣度雍容、眼神沉穩,不禁暗暗心折。
輪到她發言時,嘉玲微笑起身,語調沉靜卻帶著力量:
「我叫李嘉玲,來自四川雅安的一個山村。小時候吃過很多苦,是鄰里鄉親幫我長大。今天能站在這裡,是因為黨和國家的政策,還有一代代老師的教誨。現在我在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學習,也在科研上做了一些探索。」
她沒有強調自己的科研成績,而是以「普通學生」自居。這份謙遜立刻拉近了與在座幹部的距離。
一位來自東北的青年幹部問道:
「我們在基層工作,常常遇到群眾情緒複雜,對政策有抱怨。嘉玲同志,您是怎麼和林芝的孩子們交往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方法?」
嘉玲笑著回答:
「沒有什麼方法。就是用真心。孩子們其實比我們更能感受到一個人是否真誠。如果你真心想幫助他們,不會計較得失,他們自然就會信任你。這和基層群眾一樣。」
會場一片點頭,大家覺得她說到了工作的根本。
第二個問題
一位來自華東的女幹部問道:
「嘉玲同志,你這麼年輕就能在國際期刊發表科研成果,你怎麼理解『實事求是』?」
嘉玲回頭望了一眼「實事求是」的石碑方向,語氣格外堅定:
「科研不允許虛假,數據是什麼就是什麼。做人也要如此。實事求是,不僅是對事,更是對人。你敢面對自己的不足,才有力量去改進;你敢承認環境中的困難,才有勇氣去突破。」
會場頓時安靜,隨後爆發出熱烈掌聲。
有人低聲說:「這不是學生的水準,這是領導幹部的格局。」
四川統戰部副部長則暗自欣慰:「省委書記果然看得深遠,她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提前準備好的政治教材。」
北京市委陪同人員心想:「難怪中央要讓她來這裡,這就是考察,也是培養。」
會議結束後,中辦人員安排嘉玲稍作停留,專程走進中央黨校圖書館。這裡陳列著歷代領導人的手稿、講話原文、筆記檔案,平日不對外開放,能夠進來,本身就意味著「中央的特別考察與厚愛」。
嘉玲戴上白手套,靜靜翻看一本已經泛黃的裝訂本,上面是鄧小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南巡講話的原稿。她凝視那一行字:「發展才是硬道理。」
她心頭一震——這不正是自己一路走來的體會嗎?
從雅安的貧寒鄉村,到川大醫學院,再到國際期刊的科研突破,一切的力量,都是靠「持續進步」三個字。
她心裡默默想:
「領導人走的路,是國家的方向。我走的路,是人民的需要。這兩者,其實是一體的。」
翻到江澤民關於「科教興國」的批註時,嘉玲又想起陪林芝孩子們買的英語教材、理化習題。她忽然明白:這些手稿不是抽象的政治語錄,而是能在具體孩子們的書桌上、在她這樣的年輕人手裡,化為真實力量的指引。
她輕輕合上書,心裡暗自發誓:
「我要把這種精神帶給更多孩子。科研、臨床、教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更多人不再受限於出身和貧困。」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與李曉芸站在遠處,看著嘉玲專注的神情,誰也沒有打擾。副部長心裡清楚:
這不是單純的「參觀」,而是一次精神的傳承。
她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已經在用自己的經歷與語言,重新詮釋這些信念。
不久,中辦專人已經將嘉玲翻閱、停留最久的手稿頁面,連同她在石碑前的合影,整理成影像資料。上報時批註一句:
「其心志已在大處,非同尋常青年學生可比。」
#潤物細無聲304
當嘉玲回到賓館時,林芝的孩子們正聚在會議室臨時改成的小影院裡。大螢幕播放著日本動畫片《鬼滅之刃》,孩子們睜大眼睛,完全沉浸在那個充滿危機卻又講述勇氣與守護的故事世界。
嘉玲換下外套,靜靜走進房間,沒有打斷孩子們,而是坐在最後一排。幾個孩子發現後,悄悄擠過來,小聲喊「嘉玲姐姐!」嘉玲微笑,拍拍他們的頭,低聲說「好好看,等結束我跟你們聊。」
隨行幹部也沒有打擾,反而默默退到門邊,看著這自然的互動。
影片結束,孩子們仍意猶未盡,七嘴八舌地討論劇中人物如何奮不顧身守護親人。嘉玲看著他們,語氣溫柔卻堅定:
「你們知道嗎?勇氣,不只是打敗惡鬼或敵人。真正的勇氣,是在生活裡做對的事,即便很小。比如,幫助同學一件事,照顧家裡弟弟妹妹,還有——在困難時不放棄讀書。那才是最了不起的勇氣。」
孩子們一時安靜下來,似乎在思索。
一個男孩怯怯舉手:「嘉玲姐姐,那你覺得自己有勇氣嗎?」
嘉玲愣了一下,然後笑著回答:
「我小時候很怕黑,也怕人說我窮,但我告訴自己,怕也要向前走。現在想想,那就是勇氣。不是因為我不怕,而是因為我選擇了不退縮。」
孩子們眼裡閃著光,齊聲說:「我們也要有勇氣!」
在角落的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心裡暗想:
白天她能在中央黨校「實事求是」石碑前體悟國家精神;
晚上,她又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勇氣。
這樣的青年,已經遠遠超越「學生模範」的範疇,是真正能夠承載時代期待的人。
夜深了,孩子們一個個洗漱完畢,抱著新玩具或書本,卻仍有幾個依依不捨,拉著嘉玲的衣袖說:「嘉玲姐姐,還想聽你講一個故事。要講『勇氣』的。」
嘉玲本想讓孩子們早點睡,但看到他們清澈的眼神,心頭一軟,答應了。
她慢慢坐在床邊,語氣柔和卻帶著真切:
「我小時候在雅安鄉下讀小學,家裡沒有電燈,下課回家得走一條山路。冬天的時候天黑得很快,樹影搖晃,風聲像有人低語。我常常怕得要哭,但沒有辦法,因為家裡沒人能接我。」
孩子們屏息聽著。嘉玲輕輕比劃,像把當年的景象重新拉到眼前:
「那時候,我就告訴自己——『害怕沒關係,只要腳不停下,就能到家。』我一邊背課文,一邊走路,聲音大一點,就不覺得黑夜那麼可怕。慢慢地,我走過很多次,心裡也越來越勇敢。」
一個小男孩小聲說:「嘉玲姐姐,那你現在還怕黑嗎?」
嘉玲笑了:「怕啊。人總有害怕的時候。但我知道,只要向前走,不退縮,就能過去。」
孩子們點點頭,眼裡閃著認同的光。有人小聲重複:「不退縮,就能過去。」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和李曉芸在門口聽著,都心頭一震。這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一種最貼近人心的力量。李曉芸在筆記本上記下:「嘉玲同志用親身經歷,給孩子們講解了『勇氣』,語言樸素,情感誠摯,極有感染力。」
嘉玲替孩子們掖好被子,輕聲說:「明天我們還要去新的地方,大家快睡吧。」孩子們在她的話語中安然入眠。
整個房間靜了下來,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像夜空下的星光一樣,默默照亮了每個孩子的心。
#潤物細無聲305
【參觀故宮】
北京的天光尚未完全透亮,林芝的孩子們便已經醒來。有人好奇地從窗戶往外看,望見街上逐漸熱鬧的景象,心裡雀躍。
北京市委已經妥善安排好行程——這一天的重點,是參觀故宮。車隊準時抵達,武警和工作人員護送孩子們與嘉玲出發。
走進午門的一刻,孩子們眼神發亮。高聳的城牆、厚重的紅漆大門、金黃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著恢宏的氣勢。
嘉玲微笑著對孩子們說:
「這裡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不只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澱。」
孩子們抬頭望著一望無際的宮牆,有的低聲驚呼,有的乾脆停下來看得出神。
嘉玲特意放慢腳步,蹲下來和孩子們平視,用最淺顯的語言解釋:
「你們看,這些紅色牆壁代表莊嚴與力量,黃色屋瓦代表皇權至高無上。但今天我們來看故宮,不是來崇拜皇帝,而是來認識我們民族走過的歷史。」
她接著說:
「過去是皇帝專有,今天是人民共享。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四川和西藏隨行的幹部們聽著,心中不由點頭——她的解讀既符合黨的立場,又親切動人。
一個小男孩拉了拉嘉玲的手,小聲問:「嘉玲姐姐,你小時候見過這麼大的房子嗎?」
嘉玲笑著搖頭:「沒有呢。我小時候的屋子只有幾間小木房子,下雨的時候還會漏水。可是,房子大不大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夢想。今天我們走在這裡,就是要知道祖國的歷史,然後靠我們的努力,把未來建得更好。」
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眼中帶著一股向上的光。
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在一旁悄聲對四川同行說:「她談的不是古蹟細節,而是把故宮轉化為愛國與奮進的教育。這就是一流的格局。」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暗暗記錄:「嘉玲同志的言行,無處不是政治教育。」
孩子們一路隨著嘉玲走到故宮的中心——太和殿。這裡金碧輝煌,丹柱高聳,龍鳳雕刻的檐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林芝的孩子們驚嘆得目瞪口呆,有的甚至小聲念著「這就是皇帝開朝會的地方嗎?」
嘉玲站在台階前,沒有立刻開口,而是讓孩子們靜靜望一望。等情緒漸漸平息,她才柔聲說:
「這裡是過去權力的象徵。皇帝坐在殿裡,群臣站在大殿前,等著一聲令下。可是大家想一想,這麼大的宮殿,過去是幾千萬人血汗的結果,卻只給少數人享用。」
她停頓一下,語氣漸沉:
「今天我們站在這裡,已經完全不同。這是人民的太和殿,是屬於你們、屬於我們大家的。人民是主人,國家的力量來自全體,而不是某個人。」
一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忍不住問:「嘉玲姐姐,如果是現在,我們能不能走進去?」
嘉玲笑著點頭:「當然可以。你們今天就站在這裡,這就是歷史的變化。過去只有官員能踏上的石階,今天你們一群來自林芝的孩子、我一個來自雅安鄉下的女學生,都能堂堂正正走進來。因為我們是人民,是主人。」
孩子們眼睛裡閃爍著光,低聲相互說著「原來我們真的不一樣了」。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心中一凜:這一番話,遠超普通導覽,而是準確呼應了中央「人民至上」的精神。
北京市委陪同人員暗暗讚歎:「她不是炫耀自己的地位,而是把歷史的厚重,轉化為孩子們的自豪感。」
西藏自治區的幹部則更直接感受到:孩子們從驚嘆到沉思,再到眼裡閃出的自信,這正是民族團結最需要的火花。
#潤物細無聲306
孩子們聽嘉玲解釋「人民是主人」後,臉上仍帶著驚嘆與激動。這時,她忽然靈機一動,柔聲說:
「你們剛剛問能不能走進去,其實更重要的是:走進去以後,要為大家做些什麼?今天不如我們就在這裡,來一場屬於你們的『小小朝會』。試試看,如果你是人民的代表,你會怎麼說?」
嘉玲帶著笑意,示意孩子們依次站在台階上。
第一個孩子有點緊張,但還是小聲說:「我要好好讀書,以後做一個能修橋修路的人,讓我們的村子更方便。」
大家立刻拍手鼓掌,孩子臉紅卻也笑了。
另一個小女孩勇敢地走上去:「我要當老師,教更多小朋友識字,讓大家都能看懂書!」
嘉玲眼神溫柔,低聲道:「這就是承擔。」
越來越多孩子上前,有的說想當醫生、救治鄉親;有的說想當警察、保護大家;甚至有個調皮的小男孩喊:「我要讓我們村裡的網路比成都還快!」引得眾人笑聲朗朗。
嘉玲沒有打斷,她只是認真聆聽,最後才總結:
「你們看,這就是新的太和殿,不是誰坐在裡面發號施令,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想著如何為大家做事。這樣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暗暗記下:這是一種教育,但沒有說教;是一種引導,但完全發自自然。
西藏自治區的隨行幹部則心頭一熱:孩子們回去之後,會記得這一天在太和殿前「站上去」的自豪感,這比千言萬語更能培養民族向心力。
北京市委陪同人員則輕輕點頭,低聲對同事說:「這就是格局——把最神聖的地方,交回給最單純的心靈。」
#潤物細無聲307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重要的宮殿之一,用來舉行皇帝登基、大典、朝賀等重大儀式。現在對外開放時,遊客只能站在外面參觀,不能進入殿內。
在中辦和北京市委的特殊安排下,嘉玲帶著孩子們走進太和殿。其他遊客暫時止步10分鐘,引導繞開太和殿。
金碧輝煌的宮殿高大肅穆,梁柱上纏繞著巨龍,御座端正,龍椅在高臺之上,散發著難以形容的威嚴。孩子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不自覺地屏住呼吸,眼睛睜得大大的。
嘉玲停下腳步,沒有立刻解說,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觀察。她輕聲道:
「這就是古代皇帝坐的地方。你們覺得怎麼樣?」
有的孩子驚嘆:「好大呀!」
另一個小男孩小聲說:「這個椅子,看起來好冷,沒有我們學校的課桌椅舒服。」
眾人忍俊不禁,但也都暗暗點頭,覺得童言童語裡帶著一種清醒。
嘉玲微笑著,帶著孩子們靠近,卻沒有登上御座。她莊重地說:
「這張椅子,過去只有一個人能坐。但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比龍椅更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人民。」
她轉過身,注視孩子們:
「真正的龍椅,不是放在這裡的,而是放在人們的心裡。如果你讓大家信服、尊敬,你就是坐在他們心裡的龍椅上。反過來,如果你辜負了大家,就算坐在這裡,也只是孤零零的一把椅子。」
孩子們靜靜聽著,似乎第一次明白「權力」和「責任」的關係。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心想:這番話,不是空泛的政治語言,而是把最高殿堂的象徵,轉化成孩子們能懂的語言,這才是最深的政治教育。
西藏自治區的隨行幹部則暗暗感慨:嘉玲同志從鄉下走來,卻能站在太和殿裡,談「人民才是真正的龍椅」,這是何等的胸襟!
北京市委的幹部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是中央要看到的格局,無須雕飾,自然而成。」
#潤物細無聲308
一個較大的孩子問到「這和我們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的提問極為敏感,也帶著純真的好奇。嘉玲一聽,立刻意識到其中的政治份量,並沒有自己回答,而是柔聲笑著,把話題轉交: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覺得還是請西藏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來跟大家說明。」
孩子們立刻報以掌聲,氣氛既莊重又自然。
西藏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上前一步,語氣沉穩而親切:
「太和殿和布達拉宮,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建築。太和殿代表了中原王朝的制度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與秩序。布達拉宮則是雪域高原的心靈聖地,凝聚著藏傳佛教的信仰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智慧。雖然形式不同,但它們都屬於我們中華文明的共同財富。」
他特意停頓一下,望著孩子們:
「今天,你們能站在太和殿裡,未來也能自豪地告訴別人:布達拉宮和太和殿,都是我們的家。」
孩子們聽得入神,紛紛點頭,有的眼裡閃著光。最小的一個孩子小聲說:「原來我們和北京是一家的!」立刻引來一陣會心的笑聲。
嘉玲也笑著附和:
「是啊,我們都是一家人。」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心裡暗暗讚嘆:這樣的安排,既避免了嘉玲同志「一言失當」的風險,又讓西藏幹部直接表態,顯得自然且合宜。
北京市委的幹部則立刻記在隨行筆記裡:「及時轉交、避免敏感、回歸民族共同體——極佳案例。」
#潤物細無聲309
【統戰部副部長的內心思緒】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站在人群後側,臉上保持著應有的微笑,但心裡卻在細細盤算:
「布達拉宮,本是歷代達賴駐紮的噶廈政府所在地。1959年平叛之後,它逐步轉化為歷史文化古蹟與愛國教育基地。這段歷史說起來實在複雜,有些部分如今仍不好在公開場合講得太直白。倘若由漢族幹部當場解釋,不免引人議論,甚至顯得高高在上。嘉玲同志能即時把話題引交給自治區的同志,既顧全了藏區幹部的發言權,又避免了敏感誤區,實在是高明而巧妙。」
他的進一步感觸
他又想:
「中央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讓民族地區的幹部在場子上自己闡述,既是尊重,也是政治分寸。
「嘉玲同志懂得進退」 ——她沒有因為年輕就自作主張,也沒有表現出「知識分子凌駕於幹部之上」的傾向。這種本能的政治敏感度,絕非臨時訓練能養成。
「這也是四川的面子」 ——中央點名的青年學生,竟能在這樣的場合舉重若輕,處理得如此穩妥,這份榮光不僅屬於她個人,也是省委的榮耀。
在場的四川、西藏兩地陪同幹部彼此交換了一下眼神,心照不宣。有人甚至在心裡悄悄想道:
「這種臨機應變的表現,簡直就是領導幹部的成熟風範。嘉玲同志,真不是一般的學生。」
【四川省委書記的考慮】
省委書記聽完報告後,語氣低沉卻堅決地提醒身邊的心腹:
「北京市委安排參觀故宮,本來無可厚非,任何地方來的訪客都覺得這是天經地義。可是,對藏區群眾而言,意涵就不一樣了。故宮代表的是『中央』的最高權威,若不注意安排,難免引發『朝覲』的意象。這對一般民眾未必是問題,但對藏區群眾,尤其在民族意識與歷史情境特殊的情況下,就可能帶來誤讀。」
他特別補充:
印巴局勢緊張:眼下南亞邊境局勢不穩,西藏正處在中印交界,任何細節都可能放大。若是群眾心理受到刺激,會讓基層治理和情緒穩定承受壓力。
群眾情緒是關鍵:中央歷來強調「穩藏安邊」,四川與西藏同為民族地區的前線,「群眾感受」常常比單純的建設成果更重要。
省委書記語氣轉為堅毅:
「這次經驗要牢記。等林芝的孩子和幹部們到了成都,我們務必要小心,絕不能犯下類似的錯誤。成都的安排,要突出溫暖、親切、平等,不要營造中央與地方的層差。這是政治觀感問題,一旦出現錯位,後果不可收拾。」
心腹聽後,人人點頭稱是,紛紛讚歎:
「書記英明!能把北京這樣天經地義的安排,放在藏區群眾心理層面來審視,這就是戰略高度!」
#潤物細無聲310
【四川省委政法委書記的話】
在省委會議上,政法委書記壓低聲音,語氣格外凝重:
「嘉玲同志的書信,本來只是表現了她的善良與溫柔,但這次被中央特別點名,要她帶領的孩子們,來自西藏林芝扎西村——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落。歷史上,這裡曾經有人逃往印度,是中央定義的重點維穩區域。不然,你們以為全國千千萬萬的村子裡,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村?中央難道是閒著沒事做嗎?」
話音落下,全場一片肅然。
與會幹部們面面相覷,心裡都明白:
這不是隨機的安排,而是帶有高度的政治考量;
中央藉由「一封女學生的信」作為契機,把統戰、維穩、民族團結的工作以最柔和的方式展現出來;
扎西村之所以被挑出來,正因為它歷史的敏感性,這讓四川省委、乃至嘉玲本人的行動,都帶有象徵性與示範性。
政法委書記進一步解釋:
閱兵活動:讓這群孩子坐上觀禮台,看到國家最先進的軍力展示,本身就是心理層面的震撼教育。
嘉玲的角色:她並非高幹子弟,而是「人民子弟」的象徵。她的善舉連結起「基層孩子」與「中央最高政治場合」,這就是一種無聲的統戰。
維穩考量:透過這樣的安排,既展示了國家的力量,又溫情脈脈地化解可能存在的歷史陰影。
在座的人都暗暗心驚,對中央的深謀遠慮有了新的理解。
有人低聲感嘆:
「嘉玲同志只是個四川大學的本科生,但她身上承載的,已經是黨和國家的戰略棋子。她一舉一動,不只是個人善意,而是整個政治格局的具體展現。」
政法委書記的話,像一塊重石壓下,會場久久無人開口。
四川省委書記沒有立刻表態,而是端起茶杯,緩緩地喝了一口,才低聲說道:
「你講得對。中央點到扎西村,絕不是偶然。這是戰略信號,既是對藏區工作的檢驗,也是對四川能否擔當的考驗。嘉玲同志是四川的女娃,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民族工作、國際格局、中央信任。這件事,不容半點疏忽。」
眾人聞言,心裡更加沉甸甸。省委書記的語氣,不帶一絲誇飾,卻讓在座的每個人明白:
這已經不是「嘉玲個人的成長」問題,而是「中央戰略布局」的一環;
四川必須表現出「護住人、護住形象」的能力;
對外要展現溫柔親民,對內要有高度政治警惕。
他稍稍停頓,環顧四周,只挑心腹繼續說:
護衛安排:公安、武警的部署,要做到不張揚,但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宣傳口徑:嘉玲同志的事蹟,可以講「助人」、「善良」、「科研成績」,但不要過分「造神」,以免引來反效果;
後續培養:省委要提前準備,未來若中央真把她推到民族地區任職,四川必須提供後盾。
會議最後,省委書記聲音低沉而堅決:
「我們要明白,這次是中央在試四川的斤兩。嘉玲同志不是一個學生,而是一面旗幟。旗幟不能倒。」
眾人齊聲應道:「明白!」
潤物細無聲 (三十二) [3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