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二十九) [281-290]
2025 Sep 07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281
《中央辦公廳呈報稿(草擬)》
關於李嘉玲同志駐足「金杯海獅」一事 王滬寧同志批示語
一、情況摘要
9月×日,李嘉玲同志陪同林芝市札西村兒童赴京參訪。途經市區街道時,見一輛「金杯海獅」停靠路邊,嘉玲同志駐足凝望良久,情感深摯。隨行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當即示意「不要催促」,場面莊嚴。其後,嘉玲同志以「這不只是車,是許多叔叔阿姨保護過我的記號」的話語啟發兒童,效果深遠。
二、王滬寧同志批示(建議稿)
「細節見精神。李嘉玲同志對基層公安的情感,體現了人民與體制的互信。這樣的年輕人,是黨和國家的長遠資本。請有關方面留心記錄、妥善引導,勿過度渲染,貴在真實自然。」
三、政治意涵
格局高度
批示強調「細節見精神」,將嘉玲同志的自然反應拔高為體制互信的象徵。
路線指導
明確提出「勿過度渲染,貴在真實自然」,既防止形式主義,也保持青年典型的清新可信。
戰略定位
將嘉玲同志定義為「長遠資本」,是對她個人未來政治培養的肯定。
四、後續建議
宣傳口徑:可選擇性地將此事納入內部培訓教材,作為「青年典型—體制互信」案例。
組織安排:四川省委與公安部門應在基層範圍內適度傳達,保持自然溫情,而非刻意造勢。
中央視角:以此事件為切口,展示黨在青年群體中的凝聚力與溫度。
#潤物細無聲282
因應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閱兵,北京市一環內已進入最高等級的維安與交通管制。商店大多暫停營業,遊客活動受限,街道寂靜異常。為了讓李嘉玲同志與林芝孩子們保持愉快行程,北京市委陪同人員臨時調整安排,決定引導嘉玲同志、孩子們,以及四川、西藏隨行幹部一同前往八達嶺長城參訪。
二、出發場景
清晨,武警車隊與公安護送隊伍在賓館外整齊集結。孩子們得知要去長城,興奮得連聲呼喊「要去看萬里長城啦!」嘉玲微笑著,細心替幾位孩子系好外套扣子,提醒「長城風大,大家要多穿一點」。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與北京市委陪同幹部交換眼神,心中暗道:嘉玲同志真是處處細緻,不像領導排場,卻勝似領導的親和。
三、長城上的互動
登上長城時,嘉玲輕聲對孩子們說:「萬里長城是我們意志的象徵。古代先人用血汗修築長城,今天我們要用知識和團結守護祖國。」孩子們聽後眼睛發亮,紛紛表示「要努力讀書,將來報效祖國」。
四川、西藏的領導同志聽在耳裡,不由得心生敬佩。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低聲對同僚說:「這不是一般學生的氣度,這是可以放到中央宣傳口徑裡的話。」
四、現場氛圍
遠處遊客寥寥,長城顯得格外清靜。孩子們在嘉玲的陪同下互相拍照、指認城牆上斑駁的磚石。嘉玲親自蹲下來,幫一個孩子調整相機角度,耐心教他如何拍出完整的城牆畫面。她笑道:「照片拍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記住,長城告訴我們什麼叫堅韌。」
北京市陪同人員在旁邊暗自點頭:這樣的青年典型,恰好在世界注視中國的時刻,無聲中傳達了最堅實的價值。
#潤物細無聲283
孩子們聽到車上播放新聞「北京市中小學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以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為例,學校將8個課時系統設計為場景體驗、專案實踐和創意分享三大模組,全部納入課表,與資訊、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協同實施。“校內骨幹教師與北航、中科院等專家共同授課,內容覆蓋具身智慧、低空技術、無人駕駛、腦機介面等前沿領域,構建起‘全天候’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紛紛問嘉玲「姐姐,什麼是人工智能?」
嘉玲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提問,臉上露出微笑,便停下腳步,耐心地回答:
「人工智能,就是讓機器能像人一樣去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比如,你們見過手機裡的語音助手吧?你跟它說『打開音樂』,它就能聽懂並幫你操作。這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小例子。」
她停頓一下,又補充:
「人工智能不是魔法,而是科學家教會電腦如何去模仿我們的大腦,從經驗中學習。比如學騎自行車,一開始會摔倒,但慢慢掌握,就能騎得很穩。人工智能也是這樣,它要透過大量的學習才能變得聰明。」
嘉玲看見孩子們睜大眼睛,便舉例:
「如果農牧區裡的牧民要找羊群,可以用人工智能無人機,它能幫忙辨認哪裡有羊。」
「醫院裡,人工智能能幫醫生看X光片,提早發現病灶。」
「有些城市還在試驗無人駕駛汽車,它能根據周圍的情況自己開車。」
她說完後,孩子們發出驚嘆聲,覺得像童話故事一般。
最後,嘉玲語氣柔和但堅定:
「人工智能再厲害,也是人創造的。我們要努力學好數學、科學和語文,將來才能理解它、駕馭它。真正的智慧,不只是讓機器更聰明,而是要讓我們自己心裡有善良、有責任。」
隨行幹部聽得心中一震,暗暗記下:這一席話,把科技教育和立德樹人緊密結合,既有深度,又有溫度。
#潤物細無聲284
嘉玲想到林芝孩子們平日生活簡單,缺乏玩具。她用極自然的語氣問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我們回成都時,可不可以安排孩子們去買玩具?我送他們。」這話既帶著細膩的體貼,也透出一種樸素的同理心。
副部長立即表態:「沒有問題。我交代市委安排。」他的語氣不僅是對嘉玲的尊重,更是明白這樣的安排,本身就是政治上的加分:
既能顯示四川對西藏孩子們的厚愛;
也能彰顯嘉玲同志「不居高位、不愛排場,卻愛護後輩」的形象。
他心裡暗暗感慨,這樣的細節,正是中央領導喜歡看到的真實故事。
隨行的四川、西藏幹部聽到這段對話,都沒有出聲,只是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他們知道,這並不是單純的「買玩具」——
這背後,是一位被中央寄予厚望的青年學生,願意用最日常、最樸素的方式去關懷民族地區的孩子。
有幹部低聲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政治資本,不是喊口號,而是落到細節、落到人心。」
當統戰部副部長答應安排後,嘉玲卻並未就此打住。她很認真地補了一句:「孩子要什麼,我不希望只是領導送,而是我親自送。這樣孩子們才會記得——姐姐答應過,就一定會做到。」
這句話一出口,在場幹部心裡更添敬意。她不是把「送禮」當形式,而是真誠地想和孩子們建立信任。
四川和西藏的幹部們交換眼神,都明白這番心思非比尋常。一位西藏統戰部的年輕幹部心裡暗暗感觸:「這就是為什麼中央領導一再強調她。她不是領導,卻有領導的氣象;不是做秀,而是真誠。」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則低聲對身邊的秘書交代:「要注意,這筆錢要從嘉玲同志個人拿出,後勤可以先墊,但不能走任何公款形式。這樣孩子們心裡才清楚,這是她的心意,不是制度的安排。」
林芝的孩子們聽見嘉玲要帶他們去買玩具,眼睛都亮了。有人小聲對同伴說:「嘉玲姐姐真的像信裡寫的那樣,她把我們當弟弟妹妹。」
另一個小男孩激動到語無倫次:「我想要小汽車……還有足球!」孩子們純真的笑聲,讓隨行的幹部們忍不住微笑。
這段細節後來也被紀錄在《內參》裡。起草的幹部特別加了一句評語:
「這不是物質層面的事情,而是情感的橋樑。這樣的細節,正是民族交融的真正落點。」
中央辦公廳看到後,批語是:「很好。」
#潤物細無聲285
嘉玲低聲道「謝謝領導。」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還沒答話,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已經接口:「北京市委安排孩子們去買,玩具、洋娃娃、球類⋯都可以,隨孩子們喜歡。書記有交代,北京要盡地主之誼。」
嘉玲接著低聲說:「謝謝北京領導。」她神情謙遜,嗓音柔和,但眼神裡藏著一種感激與堅定。她並沒有多言,因為她清楚,這不是她一個學生能左右的大事,但她的心意已經表達出來。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本想進一步安慰嘉玲,卻被北京方面「地主之誼」的回應搶了先機。他心裡一鬆,臉上掛著笑意:「這樣最好,北京市委考慮周全。」
在場的西藏自治區統戰部幹部也順勢補上一句:「孩子們是從雪域高原來到首都,能讓他們感受到城市的熱鬧和溫暖,正是我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
三地幹部心裡都清楚,這場面表面是「孩子們挑玩具」,實際上卻是中央精神的落實與具體化。
四川方面:覺得這既是嘉玲的心意,也能讓孩子們銘記四川的溫暖。
西藏方面:看到的是群眾心靈上的觸動,「首都和四川的愛」通過嘉玲傳到孩子們心裡。
北京方面:則以「地主之誼」名義承擔了安排,不僅展現了細緻周到,更等於替中央分憂。
#潤物細無聲286
北京市委陪同幹部安排專車,帶嘉玲和林芝的孩子們來到廣安門外一家大型玩具城。商場裡色彩斑斕,燈光明亮,對來自高原的孩子們來說,一切新奇得不得了。
嘉玲牽著最小的孩子的手,柔聲說:「大家慢慢挑,不用急,姐姐都在這裡陪你們。」
洋娃娃角落:一個小女孩抱著穿著藍色裙子的洋娃娃不放手,眼睛裡閃著光。她小聲問嘉玲:「姐姐,我真的可以要這個嗎?」嘉玲笑著蹲下,替她撫平娃娃的裙擺,點頭道:「當然可以,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足球與籃球:幾個男孩子則直奔運動區,一個挑了足球,另一個拿著籃球躍躍欲試。他們迫不及待地在過道裡比劃投球動作,引得眾人莞爾。
科學實驗玩具:一位六年級的小女孩盯著架子上的「小小科學家」實驗套裝,裡頭有顯微鏡、試管與化學藥粉模型。她猶豫不決,嘉玲走上前,輕聲問:「你想要這個嗎?」孩子點點頭。嘉玲立刻鼓勵:「這個很好啊!讀理科,做實驗,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嘉玲不僅是陪挑,她還細心幫孩子們看產品標籤,確認適齡、安全。有人挑了太貴的模型,她就蹲下來柔聲解釋:「這個很好,但可能太複雜了,我們先挑一個適合你現在用的,好不好?等你長大了,再來買更大的。」孩子雖然略帶失落,但被她輕拍肩膀安慰後,依舊笑容滿面。
四川統戰部副部長看得感慨:「這才是群眾工作的真實感動,嘉玲同志沒有一點做秀。」
西藏統戰部的幹部眼眶微熱:「她是真的把孩子們當弟弟妹妹一樣,這樣的心境,在藏區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北京市委的陪同人員則暗暗記下:「這是可以寫進內參的細節。」
最後,孩子們一人都抱著屬於自己的禮物,臉上帶著笑。收銀台前,嘉玲執意拿出自己的卡,但被四川與北京幹部攔下:「這是我們的安排,你的心意我們都知道了。」嘉玲卻仍堅持小聲說:「領導,請至少讓我買幾樣,算是我送弟弟妹妹的禮物。」幹部們對視一眼,還是不同意她付錢。
走出商場時,孩子們紛紛圍著嘉玲喊「嘉玲姐姐!」她臉上被笑聲淹沒,眼裡卻閃著點點淚光。
#潤物細無聲287
孩子們還沉浸在挑選玩具的喜悅裡,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卻忽然側身,壓低聲音,對隨行的秘書耳語:
「等孩子們到成都,要送他們更好的。嘉玲同志是四川人,我們四川是天府之國,怎麼能比北京送的少?不過——」他頓了一下,眼神銳利,「不要讓北京的同志知道!去辦!」
年輕秘書心頭一震,立刻領會到這背後的分寸。這不僅是物質上的「禮數」,更是四川省委要在政治上維護「嘉玲同志」的形象。她是四川走出的人才,四川必須顯得更加周到貼心,不能讓人覺得四川比北京遜色。
秘書立刻小聲答應:「明白,領導。」並在隨身記事本上悄悄寫下暗號。
這一幕沒人注意,但意味深長:
四川的心意:要讓孩子們記得「最貼心的關懷,來自嘉玲姐姐的家鄉四川」。
北京的分寸:北京市委的安排必須「表面最光鮮」,但四川要在「私底下」超越。這是政治觀感與地方榮譽之間的巧妙平衡。
嘉玲的形象:無論哪一地,送出的都是她的「溫柔關懷」。但在中央眼裡,四川的領導要確保她「根基在川」,這是戰略意義。
副部長重新坐正,臉上恢復了正常的微笑,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他看著前排正在抱著洋娃娃、足球的孩子們,眼神深沉,心裡明白:這件小事,將來可能會寫進內參,被看作「四川省委對民族地區細緻入微的政治工作」。
#潤物細無聲288
夜幕下的北京賓館,原本莊嚴的會議接待區,此刻卻被孩子們的笑聲充盈。林芝的孩子們剛拿到各自挑選的玩具,眼睛閃著好奇與喜悅的光。有人拆洋娃娃的包裝盒,有人小心翼翼地撕開足球的塑膠袋,也有人迫不及待把拼裝積木撒在地毯上。
嘉玲蹲在孩子們中間,脫下外套,毫不在意自己的衣著是否會弄皺。她伸手幫一個小男孩把玩具小汽車的電池裝好,聽著小馬達嗡嗡轉動,孩子笑得咧開嘴。
一個小女孩不會安裝洋娃娃的髮飾,嘉玲就耐心幫她插上,柔聲說:「你看,像不像一位小公主?」小女孩點頭,眼睛晶亮。
幾個男孩聚在一旁拍球,嘉玲乾脆挽起袖子,和他們在房間裡小心翼翼地傳球。孩子們開心地喊:「嘉玲姐姐踢得真好!」
最特別的是積木桌邊,嘉玲和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照著說明書拼裝一輛工程車。她一邊拼一邊笑道:「這就像我們讀書做題,步驟一步步跟上去,就能完成。」孩子們聽得認真,不時點頭。
在一片拆禮物的歡笑聲中,一個林芝男孩拿著一輛銀白色的 金杯海獅模型車,眼神滿是新奇。他捧在手裡,像捧著稀世珍寶一樣,小聲對嘉玲說:「嘉玲姐姐,這車子好像妳在外面摸的車子呢!」
嘉玲接過那輛小巧的模型,目光凝視良久。她的手微微顫抖,彷彿透過這小小車身,望見了自己過往的身影:
在雅安小鎮學校門口,她曾經數不清多少次看著鎮委的金杯車停靠;
在成都,公安護送她時,總是金杯海獅伴隨左右,成為她安全感的象徵;
那一日,她親手爬到車底修理故障,汗水滴落在冷冰冰的金屬上。
想到這裡,她的眼眶漸漸泛紅,淚光浮現。
孩子們察覺到異樣,紛紛湊過來,問道:「嘉玲姐姐,你怎麼哭了?」
嘉玲吸了一口氣,勉強笑著說:「姐姐沒有哭,只是看到這輛小車子,就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頭,語氣溫柔卻帶著哽咽,「你們記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人幫助你們,你們就要像這輛車一樣,把人送到安全的地方。」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和李曉芸都站在一旁,靜靜注視。副部長低聲感嘆:「這輛模型車,不只是孩子的玩具,對嘉玲同志來說,是一段生命的印記啊。」
李曉芸則暗暗記下這一幕,心想:「這一定要呈報上去。這不只是個小小的模型車,而是嘉玲同志與公安護衛、與她孤兒出身連接起來的情感象徵。」
陪同的四川、西藏、北京三地幹部,都站在不遠處,看著這一幕,不忍打斷。有人小聲說:「這不是單純的玩具,這是心靈的橋樑。」
李曉芸默默地拍了幾張照片,心裡暗暗想:這些畫面若呈給省委書記,必定會欣慰。
直到夜深,孩子們還不捨得放下玩具。嘉玲笑著拍了拍手,柔聲說:「明天還有大活動呢,大家快點睡覺,不然沒精神怎麼行?」孩子們才依依不捨收拾起來,把玩具放在床頭,像珍寶一樣守著。
燈光漸暗,嘉玲最後還替最小的一個孩子蓋好被子,輕聲說:「晚安。」孩子迷迷糊糊地答了一句「謝謝嘉玲姐姐」,房間裡恢復安靜。
#潤物細無聲289
夜色將臨,嘉玲想到孩子們對桃子充滿新鮮感,心裡一酸:「這些孩子們最近恐怕連水果都很少吃到吧。」
她輕聲對李曉芸說:「我們去超市買點水果給孩子們,讓他們開開眼界。」
兩人走進附近的大型超市,貨架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水果。嘉玲目光一亮,停在一處標牌前——「台灣香蕉」。香蕉整齊地排列著,金黃微青,散發著淡淡清香。
嘉玲對李曉芸說:「這個適合孩子們,他們應該從沒吃過。」
當一串串香蕉被端上桌時,林芝的孩子們先是面面相覷,然後好奇地伸手觸摸。
一個小男孩驚訝地說:「這是什麼?怎麼這樣長?」
嘉玲笑著拿起一根,示範如何剝皮,柔聲說:「這叫香蕉,是從遠方的島嶼運過來的。甜甜的,補充體力。」
孩子們依樣學樣,小心翼翼地剝開黃皮,露出雪白的果肉,咬下一口後,眼睛倏地瞪大,驚呼:「好甜啊!」
另一個孩子嘖嘖稱奇,還舉著香蕉仔細端詳:「這真的是水果嗎?怎麼不像我們在山上見過的?」
嘉玲看著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心頭一陣溫熱。她輕聲說:「世界很大,還有很多你們沒見過的東西。只要好好學習,以後你們就能親自去看,去嚐試,不用等別人送來。」
孩子們聽得若有所思,手裡的香蕉吃得更加用力。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在一旁靜靜觀察,低聲感慨:「一根香蕉,在嘉玲同志手裡,就成了啟發孩子們胸襟的契機。」
北京市委的陪同幹部點頭稱是,補充說:「這是最樸素的教育,卻也是最動人的。」
孩子們第一次嘗到香蕉的甜美滋味,有的睜大眼睛、有的忍不住笑起來。
一個小男孩嚷著:「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另一個女孩則認真問:「姐姐,這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很遠?」
嘉玲笑著把一根香蕉拿在手裡,柔聲說:「這是從台灣來的。台灣在海的那一邊,那裡氣候溫暖,種出的香蕉格外香甜。你們看,我們在四川,在西藏,也能吃到來自那裡的果子。這就是世界的奇妙——地方不同,卻能彼此分享。」
孩子們聽得目瞪口呆,心裡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遼闊」。
有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問:「嘉玲姐姐,世界這麼大,我們真的有一天能走出去嗎?」
嘉玲看著他,語氣堅定又溫柔:「當然能。世界沒有那麼遠,只要你讀書學知識,就會有一天走出去。飛機、火車、網路,都是人類用智慧搭起的橋樑。只要有知識,你就能跨過高山和大海。」
另一個孩子小聲說:「可是我們家裡很窮。」
嘉玲握住她的手,眼神裡滿是柔情:「貧窮是暫時的,知識才是永遠的。姐姐小時候也一無所有,但有人幫助我,我自己也沒有放棄讀書。只要你不放棄,就沒有人能阻止你走出去。」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和北京市委陪同幹部在一旁聽著,暗暗心驚。副部長低聲道:「這是中央領導的格局,卻從一個女大學生口中自然流露。」
西藏自治區統戰部的幹部更是眼眶泛紅:「這樣的孩子,才是真的民族團結的橋樑啊。」
孩子們邊吃香蕉邊七嘴八舌地討論:
「我長大也要去四川!」
「我要去北京!」
「還要去看海!」
嘉玲只是微笑看著他們,心裡默默想著:「只要他們心裡有光,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
#潤物細無聲290
一個林芝來的小男孩鼓起勇氣說:
「嘉玲姐姐,我聽我們班主任講,台灣社會很好。她還說中央的政策是交流合作。這是什麼意思啊?」
孩子問得懵懵懂懂,卻帶著認真與單純。
嘉玲聞言,並沒有急著解釋,先是輕輕點點頭,微笑著說:
「這個問題很大,不是一句兩句能講清楚的。」
她頓了頓,語氣柔和卻又堅定:
「我們四川出了個偉人——鄧小平同志,他老人家就說過,要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要求同存異,不能強人所難。對家人一樣,對社會一樣,對外國也一樣。大家雖然有不同,但只要心往一處想,事就能往前走。」
嘉玲說這話時,既不高聲,也不居高臨下,只是像姐姐對弟妹講述家裡的道理般自然。
孩子們一時沒完全懂,但卻都感覺到其中的溫度。
有孩子低聲說:「原來是要慢慢來,不能硬逼著。」
另一個孩子點頭:「和平最好。」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北京市委陪同幹部、西藏自治區隨行幹部在一旁聽著,心裡都暗暗震撼。
副部長心裡感慨:「這樣的談吐,舉重若輕,真像是中央領導的風範。」
另一位幹部更是心裡佩服:「她不過是個川大的女學生,可是對問題的理解、對語氣的拿捏,絲毫沒有生硬,只有自然,這就是格局。」
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當場聽完嘉玲的談話,心裡一震:
「這絕不是隨口之語,她沒有用什麼大道理,卻把大原則講得讓小孩能聽懂、讓大人覺得沉甸。這樣的言談,必須記錄。」
他立刻示意身邊的秘書,把嘉玲剛才的對話完整速記下來。
當晚,在賓館的會議室,川、藏、京三方的隨行幹部坐下來整理報告。
四川方面提供了背景:「嘉玲同志自幼孤兒,能把國家戰略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是她人格的自然流露。」
西藏方面補充:「孩子們的反應真實自然,這正是中央要求的『潤物無聲』,無需過度安排。」
北京方面統一筆調:「這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映照出大格局。她引用鄧小平同志的話,態度平和,卻又傳達出明確立場,對少年群體的教育效果極佳。」
報告最後寫上標題:
《關於四川大學李嘉玲同學在北京隨行活動中的即興教育發言情況的專報》
整理好的內參,由北京市委統戰部專線直送中共中央辦公廳。
報告特意標明:
發生時間:某年某月某日。
地點:賓館內
人物:李嘉玲同志、林芝市札西村隨行學生若干人。
要點:以「和平方式、求同存異、不能強人所難」闡述國家對台政策精神,語氣親切,影響積極。
四川統戰部副部長在簽名時暗暗想:
「這不光是教育孩子,更是無心插柳的一場政治教化。若中央看到,必然視為『青年典型自然散發的政治素養』。」
西藏幹部心裡更是安慰:
「有這樣的年輕人,群眾自然會覺得國家是真心的。」
北京幹部則沉吟:
「我們所見,將來或許是一位能在民族工作上承擔大任的幹部。」
潤物細無聲 (三十) [291-300]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