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七) [261-270]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七) [261-270]

            2025 Sep 05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261

            【北京市委專題會議:行程方案研究】
            王滬寧常委的指示下達後,北京市委立即召開了一場**「專題小範圍工作會議」**。這場會議並非一般性接待討論,而是高度政治化的部署,因為「李嘉玲帶藏區孩子進京」已經被中央定義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政治演出。
            一、會議氛圍
            市委書記開場即強調:
            「這不是普通的青年活動。這是中央大典、民族團結、首都形象三重結合。北京要用最高標準辦,讓孩子們開心,也讓中央放心。」
            會議室內格外肅穆,參與者包括市委宣傳部、教育委、團市委、市政接待辦、公安局及少兒活動中心等多方。

            二、行程設計的兩難
            首都格局:要有國家大典的莊重氣氛,讓孩子們和嘉玲同志感受到「這是進入國家舞台的榮譽」。
            兒童友善:孩子們畢竟是中小學生,若安排過於嚴肅的政治行程,可能感受不到溫暖與快樂。
            一位宣傳部副部長提醒:
            「閱兵儀式莊嚴無比,孩子們會震撼。但若沒有後續輕鬆行程,可能心裡會覺得拘謹。這不是中央要的效果。」

            三、具體方案確立
            經過反覆討論,市委初步決定以下行程:
            第一天:參加閱兵,觀禮台上設專區,由嘉玲同志陪同。晚上安排「北京少年宮特別聯歡」,由北京小學生與林芝孩子們互動表演,送上象徵性禮物(如「閱兵紀念冊」、「中華文明卡通讀本」)。
            第二天:參觀北京動物園「熊貓館」,再到中國科技館,安排互動實驗和專人講解,突出「中國科技進步」與「兒童快樂」。
            第三天:參訪清華、北大,由學生志願者帶隊導覽校園,營造「學習向往」的氛圍;當晚安排北京市委書記設簡餐招待會,氣氛溫馨而不隆重。
            第四天(可選):安排故宮或長城一日遊,配合講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厚度」,最後由嘉玲同志代表向孩子們致簡短發言。

            四、中央黨校環節
            中辦的特別指令:嘉玲同志要參訪中央黨校。
            安排在行程第三日晚或第四日早晨,由黨校教師接待,進行「青年典型座談會」。
            政治意涵:這是嘉玲首次被引入「幹部訓練場域」,顯示中央對她「不止於模範,更是後備資源」的定位。

            五、會後小結
            會議結束時,市委書記語帶深意:
            「閱兵是大國威嚴,科技館是民族自信,熊貓館是孩子們的快樂,黨校是中央的信任。這四步,環環相扣,才是完整的北京敘事。」
            與會者低聲稱道:
            「這樣的設計,才能讓嘉玲同志和藏區孩子真正感受到:國家既有莊嚴,也有溫度。」



            #潤物細無聲 262

            【米林機場的場景】
            當嘉玲和四川代表團的班機在林芝米林機場降落時,西藏自治區與林芝市的幹部已經提前等候。停機坪上,插滿了紅旗與哈達,氂牛鼓樂隊也在奏樂迎賓。嘉玲身穿川大校服外套、素淨馬尾,走下舷梯的那一刻,現場的氛圍由隆重轉為真切。

            【初見孩子們】
            林芝市波密縣札西村的孩子們舉著寫滿稚嫩藏文和漢字的橫幅,上面寫着「嘉玲姐姐,我們愛你!」。
            當嘉玲出現在視線裡,孩子們激動得大聲喊著「嘉玲姐姐!」,有的孩子甚至熱淚盈眶。她蹲下身子,與最小的女孩擊掌、擁抱,那股柔和、親切、不帶一絲距離的氣質,立刻讓周圍的幹部們動容。
            一名男孩小心翼翼遞上一張彩色畫紙,上面畫着布達拉宮和一隻熊貓。他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嘉玲輕聲安慰:「畫得真好,我收下了。」孩子破涕為笑。

            【川藏幹部的反應】
            四川隨行的幹部們,看著這一幕,眼神交匯,心裡同時浮起一個念頭:這種親和力,是任何政治宣講都做不出來的。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與四川省委代表對視,彼此都明白中央的指令——「由嘉玲同志帶孩子們進京」——並不是形式,而是要讓群眾看到這樣自然、真誠的聯結。
            有位西藏的基層幹部悄聲說:「這不是安排出來的場面,她是真的在乎我們的孩子。」
            四川的一位統戰部幹部聽後暗暗點頭,心裡湧上一股莫名的敬佩:這位孤兒出身的女大學生,正在成為民族團結最真切的象徵。

            【機艙內的氛圍】
            嘉玲和林芝的孩子們由川藏兩地幹部陪同,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林芝—北京的定期航班。孩子們大多是第一次坐飛機,登機時既緊張又興奮,東張西望,還有的孩子忍不住用手摸安全帶、座椅背上的小桌板。
            嘉玲安靜地幫幾個年幼的孩子調整安全帶,輕聲叮囑:「要乖乖坐好,飛機就像大鳥一樣,起飛的時候可能有點抖,但很快就會平穩了。」孩子們聽她的話,眼神裡多了幾分安心。
            飛行途中,機組人員送來餐點,有些孩子不習慣麵包和牛奶,嘉玲便將自己的餐盒換給他們,把水果切好分給大家。四川和西藏的幹部望著這一幕,心裡都暗暗稱服:她不僅僅是個優秀的醫學生,她的體貼和自然的親和力,勝過千言萬語的宣傳口號。

            【抵達北京】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航程,飛機平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孩子們透過舷窗,看見跑道燈光和一排排航站樓,忍不住發出驚嘆聲。
            走出艙門時,北京市委派來的迎接人員已經在出口等候。橫幅、鮮花、攝影機齊備,還有少先隊員揮舞著小紅旗。孩子們一時間有些拘謹,但看到嘉玲淡然的笑容,又逐漸放鬆下來。

            【北京市委的觀察】
            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在人群後方,靜靜注視這位四川女大學生。他敏銳地捕捉到一點——嘉玲雖然身邊圍著眾人,卻沒有半點矯飾,她的眼神始終落在那些來自林芝的孩子身上。
            他低聲感慨:
            「真是氣質非凡的女孩子!不是靠排場,也不是靠頭銜,而是靠真心贏得人心。這就是中央要她來的原因。」



            #潤物細無聲 263

            【抵達賓館】
            代表團下榻在北京市委特意安排的一處接待賓館。對於林芝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住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裡。當他們抬頭望見數十層高的建築,臉上全是驚訝。
            走進大堂,明亮的吊燈映照在大理石地板上,孩子們忍不住拉著嘉玲的衣袖,東張西望。旋轉門轉動時,他們還小心翼翼地躲在嘉玲身後,笑聲和驚呼聲此起彼伏。
            有個孩子被自動旋轉門嚇了一跳,不敢靠近。嘉玲笑著先走進去,伸手招呼:「沒關係,就像一個大大的輪子,跟著我走就行。」孩子們咯咯笑著,拉著她的衣角,小心翼翼地走了進來。

            【電梯的驚奇】
            分房時,孩子們需要搭電梯上樓。有個小女孩緊張地不敢進去,小聲問:「這個小房間會不會掉下去啊?」嘉玲牽著她的手,柔聲說:「放心,這就是飛機在樓裡的樣子,很快就能到。」當電梯平穩上升時,孩子們耳朵微微發悶,忍不住驚呼,嘉玲笑著教他們像在飛機上一樣吞口水、張嘴哈氣。

            【第一次的熱水澡】
            進到房間後,孩子們更是驚奇不已。有個男孩發現浴室的蓮蓬頭,一打開就有熱水,立刻大叫:「水裡冒煙了!」嘉玲耐心地教大家怎麼調整水溫,提醒他們洗澡別太久,以免頭暈。孩子們輪流洗澡後,穿著乾淨的睡衣,整個人都輕鬆下來。
            四川和西藏的幹部在走廊上看見這一幕,心裡都有些鼻酸:這些孩子平日裡的生活艱苦,今天能有這樣的體驗,恐怕一輩子都忘不了。

            【晚餐與笑聲】
            北京市委安排的自助晚餐裡,有炸雞、壽司、各式水果和甜點。這些對孩子們來說幾乎都是第一次見。有人拿著甜甜圈問嘉玲:「這是饅頭嗎?」嘉玲忍俊不禁,笑著教他們怎麼吃。
            晚餐間,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向嘉玲提問:「北京的學校大嗎?」「大學裡是不是有圖書館像宮殿一樣?」嘉玲一一回答,語氣溫柔:「只要你們肯努力,以後都可以來這裡學習。」

            【夜談】
            晚飯後,孩子們興奮得久久不能睡。他們擠到嘉玲房間,七嘴八舌地問她:「北京是不是有長城?我們明天能不能去看?」嘉玲笑著一一回答,還把自己大學生活的點滴講給他們聽:「學醫很辛苦,但只要肯努力,你們將來也能讀大學,甚至來北京學習。」有人帶來自己的日記,稚拙的字跡寫著「想長大後當醫生」。嘉玲看後輕聲說:「那你要努力學習,將來我們可能會在醫院裡做同事。」
            孩子們聽得入神,有的眼睛裡閃著光,有的已經打起瞌睡。最後,嘉玲一個個把孩子送回房間,輕聲叮囑:「快睡吧,明天有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我們。」

            【北京市委的評價】
            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站在走廊遠遠看著,心裡暗自評價:
            「這樣的女孩子,沒有任何矯飾,全是自然的親切。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一種凝聚力。中央的用心,確實非同一般。」



            #潤物細無聲 264
            #被侵略並不是光彩的事

            【抵達紀念館】
            第二天上午,北京市委安排嘉玲帶著林芝的孩子們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宏的建築坐落在盧溝橋畔,氣氛莊嚴肅穆。孩子們初來乍到,有的還不懂得這段歷史,但在嘉玲的陪伴下,都安靜地走進展廳。

            【嘉玲的話】
            在一張張黑白照片和歷史展品前,嘉玲蹲下身子,對孩子們輕聲解釋:
            「我們要打倒的,是當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不是日本人民。中日之間的關係,今天已經和好,我們要學習人家的長處,辦好自己的事。這是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說過的。」
            她的語氣平和,不帶口號,卻字字有力。孩子們認真點頭,一些隨行的老師也悄悄豎起耳朵。

            【館方的震動】
            紀念館副館長本來只是在一旁陪同,聽到這段話時,忍不住在心裡暗暗震動。他悄聲對身邊的同事說:
            「這是中央領導的格局吧⋯⋯一個普通的女大學生,能把歷史教育和當下關係講得這麼恰當,不簡單。」
            同事低聲回應:「不愧是中央點名的典型,這種胸襟與分寸,真是天然的。」

            【孩子們的反應】
            走到「七七事變」的展區時,有個小女孩悄聲問嘉玲:「嘉玲姐姐,那麼多孩子被戰爭嚇哭了,你不怕嗎?」嘉玲沉默片刻,輕聲說:
            「怕。但我們更要記住和平的可貴。所以你們要好好讀書,將來用知識守護家鄉,這樣戰爭才不會再來。」
            孩子們聽後,眼神裡多了一份難得的堅毅。

            【盧溝橋的氛圍】
            午後的風,吹過石獅林立的盧溝橋。孩子們沿著青石板慢慢走著,遠處的永定河在夕陽下波光粼粼。嘉玲走在最前,神情莊重,偶爾回頭看著孩子們。

            【嘉玲的話】
            她停下腳步,望著橋身斑駁的彈痕,語氣沉靜卻有力:
            「被侵略並不是光彩的事。我們一定要辦好自己的事,政治和社會要有一定的進步,才不會讓敵人看不起!」
            她轉過頭,逐一看著孩子們:
            「做人也是一樣的。你學習不好,做人不講衛生、不講誠實,誰會看得起你?一定人人都來欺騙你。」

            【孩子們的反應】
            這一番話,讓孩子們不再嘻笑。一些年紀小的孩子低下頭,若有所思;年紀大些的,則緊緊握住拳頭,眼神裡透出決心。
            一名小男孩忽然開口:「嘉玲姐姐,那我們回去要更努力,不要讓別人說我們落後!」 嘉玲伸手揉了揉他的頭髮,微笑點頭:「對,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尊。」

            【幹部們的默然】
            隨行的川藏兩地幹部,原本只是陪同,沒想到一個大學生,能把歷史教育、做人道理和民族自強,講得如此樸素卻深刻。有人在心裡暗嘆:
            「她不需要口號,卻能讓孩子和大人同時肅然。這就是最難得的感召力。」



            #潤物細無聲 265

            【偶遇場景】
            在盧溝橋紀念碑前,除嘉玲和林芝的孩子們外,恰巧還有一支來自湖南的 老幹部參訪團。這些滿頭白髮的老人,步履雖慢,卻精神矍鑠,胸前還佩戴著黨齡紀念章。
            他們原是來此參訪「七七事變」歷史的,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群藏區孩子,圍著一位年輕女子,聽她講述做人與國家自立的道理。
            嘉玲沒有絲毫做作。她一手攙著一位小女孩,另一隻手指向石獅子,耐心地解釋歷史故事。
            她的語氣溫柔卻堅定,神態從容,舉止間自然流露出 愛護與責任。
            老幹部們互相使了個眼色,他們熟悉省委統戰部、西藏統戰部、北京市委統戰部等省級高幹的「氣場」,那種肅穆有序卻高人一等的氛圍,他們再熟悉不過。
            然而,眼前這位年輕女子——只是學生的模樣,卻能讓眾多高幹自然圍繞、尊敬、協作,這在他們的經驗裡,極為罕見。
            其中一位老幹部忍不住低聲道:
            「這是什麼級別的領導?這麼年輕?」
            另一位則靜靜搖頭,目光深沉:
            「不簡單。能讓這麼多部門的人都這樣配合,光靠身份地位可不夠,還要有真本事和格局。」
            老幹部們沒有上前打擾,只是遠遠注視,心裡泛起敬意。有人暗暗想起自己年輕時初入黨的情景,不禁感慨:
            「時代真是有希望啊。這樣的年輕人,黨和國家怎能不愛護?」

            參觀告一段落,北京市委的陪同幹部特地將湖南的幾位老幹部請到一旁,語氣壓低卻帶著自豪:
            「各位老首長,這位不是什麼高幹子弟,也不是中央特批的幹部領導。她只是四川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的青年學生同志。」
            老幹部們聞言一怔,不約而同側目,再次望向不遠處正被孩子們簇擁的嘉玲。
            陪同幹部繼續細細交代:
            「她在國際期刊上有一流科研成果,能獲得中央常委親自點名嘉許。她不光是科研人才,更能帶動全省公安自發學習黨建,樹立了正面典型。其他事蹟,多得很,三言兩語說不完。」
            幾位老幹部對視片刻,滿是驚訝與欽佩。有人低聲感嘆:
            「原來如此……難怪這麼多高幹圍著她轉。年紀輕輕,就能承這麼多信任和重任,不簡單啊!」
            另一位更是動容,眼裡泛起淚光:
            「我們這一代,流血流汗,盼的就是後繼有人。看來,真有接得上的了。」
            那一刻,盧溝橋的晚風裡,老幹部的心境與嘉玲身邊孩子們的眼神,彷彿交織在一起。前輩的托付、青年的承擔、孩子們的仰望——讓這場「偶遇」遠遠超出了參訪的原意,變成了一次 跨越代際的精神傳承。


            #潤物細無聲 266

            在盧溝橋的石獅下,孩子們好奇東張西望,不時想留下合影。嘉玲輕輕蹲下,幫一個小女孩把鞋帶繫好,又順手替另一個孩子拿手機,耐心幫他調整角度,拍下滿意的照片。她一邊笑著說:「來,換個姿勢,大家都要笑開心一點!」聲音溫婉卻充滿活力。
            孩子們圍著她,爭相拉她的手。她不顯拘謹,言笑晏晏,眼神裡有慈愛,舉止間卻又帶著一份豪邁的自然。
            隨行的川藏兩地統戰部幹部,以及北京市委陪同的領導們,並未催促行程,反而默默觀察這一幕。他們彼此對視,心中湧起同樣的感觸:
            「她不是在表演,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的親切,才會讓孩子們這樣依戀。」
            有人低聲讚嘆:「不愧是中央點名的青年典型,這種氣象,不是訓練出來的。」

            同在場的湖南老幹部參訪團,更是驚異。這些曾經歷過戰爭與建設年代的老人們,看著嘉玲嬌豔如花卻又沉穩大方,既有少女的天真,又有領導的氣度。
            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幹部忍不住低聲說:
            「這是什麼級別的領導?這麼年輕,就能有這樣的場面……」
            旁邊的老同僚微微一笑,回答:
            「領導未必看的是職務,她這樣的格局,本身就是領導。」
            橋頭的歷史痕跡、孩子們的笑聲、嘉玲溫柔又豪邁的身影,以及高幹、老幹部們的默然讚歎,交織成一幅特殊的畫面。
            這不是普通的參訪,而是一場無形的教育——青年與兒童的互動、領導與群眾的觀感、歷史與未來的交接,在這裡悄然交融。

            忽然,湖南老幹部參訪團中一位滿頭銀髮的長者,臉色慘白,呼吸急促,隨即身子一歪,蹲伏在地,眾人驚呼。
            孩子們受到驚嚇,四周氣氛一度緊張。但嘉玲神情沉穩,立即示意孩子們稍稍後退,自己快步上前。
            她單膝跪下,將老人扶正,迅速評估意識、呼吸與脈搏。她一邊安慰道:
            「別緊張,我是學醫的,大家給點空間,保持通風。」
            隨後解開老人衣領,讓氣道暢通,用簡便方法協助老人調整呼吸姿勢,同時指揮身旁人撥打「120」。
            場面一度凝重,但隨著嘉玲穩定的指令與細心照護,大家漸漸安靜下來。老人呼吸仍急促,嘉玲不斷觀察瞳孔與皮膚顏色,輕聲安慰:
            「您不要怕,很快就會有人來送醫。」
            四周的遊客、老幹部團成員和川藏京三地陪同幹部都屏息凝神,只見她舉止嫻熟、聲音柔和,仿佛一位臨危不亂的年輕醫者。

            數分鐘後,救護車呼嘯而至。120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時,嘉玲立即簡要交代:「病人突然呼吸急促、蹲地,初步評估意識清楚,氣道暢通,呼吸急促但可維持。」這份專業的臨場報告,令急救醫生點頭稱許。
            老人隨即被抬上擔架送往醫院,情況暫時穩定。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當場吩咐李曉芸:
            「這件事要全程完整記錄,嘉玲同志臨危不亂,以專業與愛心救人,這不只是她的本能,更是我們四川最大的光彩。」
            他壓低聲音,語氣沉重又欣慰:
            「嘉玲同志,又一次,幫我們四川爭了大面子!」
            西藏與北京市的陪同幹部亦深深點頭,心中暗想:這樣的青年典型,難怪中央如此看重。



            #潤物細無聲 267

            在盧溝橋與抗戰紀念館參訪結束後,北京市委、四川省委、西藏自治區黨委三方幹部都分頭記錄了所見所聞。內容包括:
            嘉玲與孩子們的互動:她幫孩子繫鞋帶、替他們拍照,耐心傾聽,談話中不乏高度格局。
            群眾反應:孩子們親切稱她「嘉玲姐姐」,高幹與群眾現場一致稱頌。
            外部觀感:湖南老幹部參訪團的驚訝與讚歎,成為「第三方見證」。

            這些記錄由現場的陪同幹部加以整理,按程序分別上報至各自黨委的辦公廳,再匯總成「三地合署」的匯編材料。
            材料最終形成三份獨立報告:
            北京市委報告:側重於「在首都場景下,一名青年學生展現了中央典型的風範,現場感召力極強」。
            四川省委報告:突出「四川人出身,並非高幹子弟,卻在群眾與高幹前贏得同等尊重,這是組織培養的成功案例」。
            西藏自治區黨委報告:強調「林芝孩子的真切喜愛,證明了民族地區與內地的情感聯繫」。
            三份報告同時送至中共中央辦公廳,被統一歸檔為「內參件」,專門供中央領導參閱。

            中辦值班組看到三地報告時,特別在匯總件上批註:
            「三方報告一致,嘉玲同志之事具有高度政治示範性。建議呈報中央常委有關領導參閱。」
            因此,這件事的分量,從地方「觀察與記錄」,一躍成為中央層級「全國範圍的典型案例」。



            #潤物細無聲 268

            當三地幹部的匯總內參送到中辦領導桌上,王滬寧親自翻閱。他極少在這類「地方典型」報告上留字,但這一次,他沉吟良久,拿起筆,在頁邊批註。
            批示文字不長,卻字字千鈞:
            「嘉玲同志之所以能感動群眾,並非來自排場,而在於其真實性與感染力。這是最可貴的資本。
            各級黨委要明白,最有效的黨建工作,不是口號與文件,而是讓群眾親眼看到、親身感受。
            請四川省委與西藏自治區黨委繼續用心安排,中央將長期關注。」

            四川省委書記看到批示後,心中一震,低聲對心腹說:「這是戰略眼光啊!我們做的不是一名女學生的保護,而是一個政治符號的養成。」
            西藏自治區黨委隨即加派人手,確保林芝孩子們的行程溫暖細緻。他們心裡明白:中央真正要的是「群眾的真情回應」。
            北京市委則更加用心籌劃後續行程,強調「自然互動」與「群眾觀感」。

            夜色深沉,中南海西樓燈火猶亮。王滬寧、蔡奇與幾位中辦核心幹部聚坐一室,桌上攤開的正是來自四川、西藏、北京三地的綜合內參。
            王滬寧語重心長,合上文件,目光沉穩,語氣卻異常堅定:
            「同志們,這裡最可貴的,不是宣傳詞裡的『青年楷模』,而是嘉玲同志一個細小動作——幫孩子繫鞋帶、陪他們聊天,無人催促,無人安排,卻贏得群眾真心的敬重。這,就是信任的源泉。」
            他略頓片刻,手指輕點案上文件:
            「我們黨的宣傳,如果全靠排場、全靠組織安排,群眾心裡會覺得虛假。唯有真實的細節,才能化為長久的感召力。這是理論的『人民性』,也是政治的最高智慧。」

            蔡奇微微頷首,插言道:
            「這一點,正好呼應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她不是高幹子弟,卻能引起如此廣泛共鳴。這種真實性,比我們花數億做一場形象工程更有效。」
            他神情嚴肅,語調卻帶著一絲欣慰:
            「這也是對地方治理的一次考驗。四川能護她周全,西藏能真心接納,北京能用心安排,這三地協作,是一種政治能力的體現。」
            在座幹部們互相點頭,眼神交會間,氣氛肅穆。有人低聲道:
            「小事大義,滬寧同志果然看得最透。」
            另一位則補充:
            「這樣的典型,若能延續十年二十年,就是最深厚的『制度資本』。」

            王滬寧的定調
            最後,王滬寧再度開口,聲音低沉卻篤定:
            「從現在起,把這一點納入中央宣傳的基本原則——**不造作、不虛飾,要讓真實感人。**這是未來黨建宣傳的根本導向。」
            一語定音,眾人肅然,暗暗覺得:這場「小圈子會晤」,或許將成為中央宣傳思想工作的又一次轉折。



            #潤物細無聲 269

            【盧溝橋·街頭小插曲】
            市井之景
            參訪隊伍結束紀念館參觀後,嘉玲隨孩子們沿著盧溝橋舊街散步。街邊石階旁,一位婦女擺著籮筐,裡頭盛滿剛摘下的桃子。婦女身邊,一個小男孩坐在矮凳上,手裡翻著一本發黃的科普讀物——書角已磨損捲起,但孩子的眼神卻專注明亮。
            嘉玲看見,心頭微微一酸。她走過去,先買了一些桃子,接著彎腰輕聲問:
            「你喜歡看書嗎?」
            男孩抬頭,有些靦腆卻響亮地回答:
            「喜歡!」
            嘉玲笑了,聲音溫柔卻堅定:
            「那姐姐回去,寄一些新書給你好不好?」
            意外之情
            小男孩眼睛瞬間發亮,顯得既驚訝又喜悅,急切地點頭:
            「好!」
            孩子的母親愣了一下,似乎不敢相信這位氣質非凡、身邊還有幹部陪同的年輕女孩竟會如此認真。她試著婉拒:「這…這怎麼好意思呢?」
            嘉玲溫聲說:
            「讀書是好事。孩子愛學習,就是最值得幫助的地方。您放心,我只是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
            婦女終於紅了眼眶,連忙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顫聲把住址寫下來,雙手遞給嘉玲。遞上去時,她甚至下意識躬了躬身,滿是誠懇。
            旁觀之感

            在場的四川、西藏、北京三地陪同幹部與林芝孩子們都靜靜看著這一幕。有人心想:這不是臨時做作,而是她天性裡的溫柔與真誠。
            幹部們彼此交換眼神——這樣的細節,正是最打動人心的「潤物無聲」。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一個女孩和一個孩子的心靈相契。
            林芝的孩子們湊過來,拉著嘉玲的衣袖,似乎覺得「嘉玲姐姐」的世界裡,沒有陌生人。

            【北京市委內參節錄】
            標題
            《關於四川大學生李嘉玲同志與群眾互動情況的簡要報告》

            事發經過
            9月某日下午,李嘉玲同志與林芝市札西村兒童一行參訪盧溝橋。行程結束後,嘉玲同志自行步入附近街巷,途中發現一位農村婦女攜子販售鮮桃。該婦女之子正專注翻讀一本破舊科普讀物。
            李嘉玲同志購買水果後,主動蹲身詢問孩子是否喜歡閱讀。孩子答「喜歡」,嘉玲同志即當場允諾「回去後寄送一批新書」,並請對方母親留下家庭住址。
            婦女驚訝之餘,連聲致謝,並當場躬身。現場群眾聞之動容,四川、西藏、北京市陪同幹部均目睹全過程。

            幹部觀察
            自然真誠,毫無矯飾:該舉動並非事先安排,亦非宣傳場合,體現其性格中的善良與誠懇。
            潤物無聲,影響深遠:在孩子面前,李嘉玲同志強調「讀書是好事,做人要講衛生、講誠實,才不會被人欺負」,將日常小事提升到思想教育的層次。
            青年楷模,群眾基礎:無論群眾身份、環境如何,她皆能以平等心相待,這正是中央近年倡導的青年典型價值。

            幹部建議
            建議中央宣傳部門考慮適時擷取此類細節,作為青年學生「真誠待人」的典型案例,避免過度渲染但可作為正能量素材。
            建議北京市與四川省委、西藏黨委共同整理李嘉玲同志在京期間群眾互動事例,後續提交中辦,供中央決策層參閱。

            上報效果(後記)
            據悉,該內參送至中辦後,王滬寧同志批示:
            「小事見大義。正是這種不經意之舉,最能贏得人心。」
            四川、西藏兩地省委立即抄錄傳達,並將此列為**「青年典型建設」案例之一**。


            #潤物細無聲 270

            在盧溝橋參訪結束的路上,嘉玲面對孩子們,語調柔和而堅定:
            「讀書可以超越一切障礙,沒有人能代替你思考。你們想看什麼書,跟我講。」
            孩子們瞬間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地說出心願:
            有的說想看天文的書,因為「晚上抬頭看星星很亮」。
            有的說想要漢字字典,「寫作文的時候不會寫字」。
            有的孩子小聲說:「我想要一本畫畫的書,有圖畫的那種。」
            還有孩子嚷著要看科幻小說,「聽說外星人很厲害!」
            嘉玲一邊聽,一邊微笑點頭,不打斷任何一個孩子。她蹲下身,和孩子們的視線齊平,眼神認真。

            【隨行幹部與特警的細節】
            一旁的李曉芸女特警迅速拿出筆記本,將孩子們的願望逐一記下,字跡工整。四川、西藏、北京市的陪同幹部彼此交換眼神:
            「這樣的互動沒有設計痕跡,完全真情流露。」
            「孩子們把她當姐姐,不是當領導,這種平等感難能可貴。」
            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暗暗吩咐工作人員:這份孩子們的「書單」,要專門整理成冊,回川後立即落實。
            【幹部觀察與評語】
            啟發性:嘉玲強調「讀書能超越障礙」的說法,不僅是對孩子們的鼓勵,也是對當地教育扶貧工作的補充與深化。
            實際可行:她沒有空泛許諾,而是具體詢問需要什麼書,這是一種務實態度。
            情感真摯:孩子們在她面前敢於暢所欲言,說明她打破了陌生感,建立起信任。

            【後續影響】
            北京市陪同幹部已將此細節納入行程紀錄,擬以「嘉玲同志以平等心啟發藏區兒童求知欲」為題,上報中辦。
            據悉,中辦審讀後,批示簡單一句:
            「這才是交流互鑒的真義。」
            夜色漸深,在參觀結束返回的車上,嘉玲側身湊近李曉芸,壓低聲音道:
            「孩子要的書,我有錢,我來付。」
            語氣裡帶著一種樸素的執拗,她不願讓這件事成為「領導安排」或「官方贈送」,而是她自己心意的延伸。
            李曉芸一時怔住。她清楚這種場合,任何涉及金錢、贈與的舉動,都可能被視為政治行為。她不敢妄自答應,僅以眼神表達敬佩與猶豫,然後立刻取出通訊器材,將嘉玲的話報告給另部車上的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副部長聽完,沉吟片刻,對身邊的幹部低聲說:
            「嘉玲同志是出於真心。她自己拿錢,是我們不該阻攔的好意。但程序要清楚,報銷不用,報告必須。」
            他隨即下達指令:
            允許嘉玲同志用個人名義購書,統戰部安排人協助,確保書籍來源正規、品質良好。
            另行備份一份「官方贈書」名單,以四川、西藏、北京三地統戰部的名義贈送。
            專門留存嘉玲個人購書的收據與贈書名單,以備必要時向上級匯報:「此乃個人心意,非組織行為」。

            幹部的私下評語
            有人感嘆:「她什麼都不說大道理,卻總讓人覺得溫暖。」
            有人低聲稱:「這樣的舉動,比我們開十次會更能拉近人心。」
            隱性的政治效果
            此舉看似微不足道,卻成為日後報送中辦內參的一個亮點。內參簡短評語:
            「李嘉玲同志用個人薪資購書,體現人民子弟心意。此舉應予記錄。」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八) [271-28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國城講堂10 論巴基斯坦外交關係、北韓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台灣海防問題 20220426

            • 2024 Oct 05

            笨有笨報

            • 2024 Nov 04

            潤物細無聲 (十一) [101-110]

            • 2025 Jul 31

            潤物細無聲 (八) [071-080]

            • 2025 Jul 28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一) [201-210]

            • 2025 Aug 16

            國城講堂06 論俄烏戰爭與台灣安全 20220227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