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六) [251-260]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六) [251-260]

            2025 Sep 01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251

            【中辦口徑續傳|「讓她自由看、自由聽」】
            夜間加密會議上,中辦值班員宣讀王滬寧最新指示,語速不快、字字清晰:
            「在西藏,讓她盡量自由走走看看。就算有群眾跟她反映什麼、發發牢騷,不要緊,無須封堵、干預。黨有這個氣度。也不會因為有人反映什麼不足,就對自治區任何單位作任何形式的批評。」
            會場一瞬靜默,隨即傳來極輕的「明白」聲。很多人心裡一熱——這是中央給出的寬厚與自信:把鏡頭對準日常,把聲音還給群眾。

            自治區黨委即時落地
            書記拍板三條:
            「遇見—不接見」升級為「自由—不預設」
            行程中每日劃出兩個時段(各30–45分鐘),嘉玲可自由在校園、社區、集市、醫療點隨機走動;不設講解員、無固定路線,僅暗哨護隨。
            「自然發聲窗口」
            在學校、社區張貼小牌:「有話就說」,手寫便籤、口述皆可;
            村部黑板報新增「今日建議」欄,不留姓名也可;
            工作人員不拆解、不反駁、不引導,只做錄入與存檔。
            「零追責保護」
            對自由時段內群眾的批評、抱怨、牢騷,一律不通報、不過問、不倒查;由黨委組織部和紀檢監察備個**「只讀賬本」**,只學習、不問責。



            #潤物細無聲 252

            嘉玲所修醫學課程進入臨床急救與外科簡易護理階段,涉及止血包紮、傷口固定、簡易搬運等操作。成都市公安局黨委專門下達內部指示:
            「李嘉玲同志上此類課程期間,護衛人員同步學習。不是陪讀,而是同步掌握要點。目的是提升應變能力,更好適配其活動風險特點。這也是政治任務。」
            特警大隊迅速部署,一名年輕幹警——鄒明,雖學歷並非醫學出身,但態度堅決。他說:
            「我不懂沒關係,我照著學,能記多少就記多少,保嘉玲同志一天,我就不能掉鏈子。」

            幾週後,某日他休假與朋友在街邊用餐,忽聞巨響,一輛私家車高速轉彎不慎撞上電瓶車,車主母女雙雙倒地,母親頭部撕裂、血流如注,女童驚叫不已,現場一片混亂。
            鄒明放下碗筷,三步並作兩步衝到現場。他冷靜檢查傷勢,利用餐廳急救包與衣物作臨時止血處置,穩定呼吸,撐住頸椎,穩定側臥,最後掏出手機撥打急救並指揮人群讓出通道。
            等120到場時,急救人員驚訝發現——
            傷者已初步處理妥當,呼吸平穩,無明顯惡化。
            人群中爆出掌聲,有人驚呼:
            「公安連休假都是人民的好衛士!」
            「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連這種技能都會,黨真是不簡單!」
            媒體尚未報導,民眾已將他與事件拍成小視頻,傳上網,短短幾小時便獲數十萬點讚。
            消息傳回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親拍桌稱讚:
            「這才叫實效!護衛嘉玲同志學的不是表面功夫,是能救命的本事!」

            局黨委當晚通報全局:
            「這起事件再次說明:一線幹警的綜合素質,關係的不僅是單人護衛,更是黨的形象、公安的群眾路線實踐。李嘉玲效應不是空洞口號,而是滲透、發光、具象。」
            省公安廳也快速做出批示:
            「即日起,凡執勤兼具特殊護衛任務的幹警,應參照成都公安模式,接受基礎醫療訓練。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術,應齊頭並進。」
            有人低聲感嘆:
            「她學的,不僅救她自己;她走過的地方,連特警都被照亮了。」



            #潤物細無聲 253

            【省委內部低語場景】
            會後,四川省委書記在走廊邊上、低聲與幾位常委交換看法。
            一、書記點破中央考量
            書記先問:「你們知道為什麼王常委要嘉玲同志先帶孩子們上京嗎?」
            眾人一愣,答道:「是不是因為北京是國家重心,先走首都的行程?」
            書記微微一笑,壓低聲音說:
            「對,表面是如此。但真正的原因,是王常委擔心她先去西藏,若有高原反應,要休養,後面怎麼上京?這可是反法西斯勝利八十週年閱兵,全國聚焦,萬萬不能出狀況。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把嘉玲同志的健康當成國家大事來看待?」
            眾人聽後,連聲點頭,表情嚴肅:「對嘉玲同志的關愛,已經上升到中央層級!」

            二、常委們的反應
            其中一位常委忍不住感嘆:
            「這樣的規劃,既體現了大局安排,又照顧到個人健康。她才一名大學生,卻被如此關注,真是不同尋常。」
            另一位常委補充道:
            「書記慧眼識英雄,您一語道破天機。這不僅是對嘉玲同志的愛護,更是中央以她作為橋樑,向全國展示體制溫度的安排。」

            三、會後氣氛
            短短的低語,讓眾人心裡更明白:
            嘉玲的身分已不只是四川的模範學生,而是中央高度關注的「象徵人物」。
            王滬寧的布局,既是對她的保護,也是對整體宣傳敘事的精準把握。
            省委書記的洞察,在常委間引來欽服,增強了他在這件大事上的主導聲望。
            幾位常委走出會場時,彼此低聲道:「這樣的格局,才是真正的戰略高度。」

            【省委常委會上的細膩場景】
            大會室的燈光溫和,氣氛已經漸漸放鬆。一位常委忽然笑著說:
            「書記這麼疼愛嘉玲同志,早就妥善安排她的一切,包括護衛、生活甚至送禮。看來真是高明。」
            一、常委的話中含義
            這句話,表面是讚美,但實際暗含三層意思:
            護衛安排 ——從特警、金杯海獅專車,到公安廳、公安局的輪值,都已經成體系,顯示出「書記親自過問」的影子。
            生活照顧 ——嘉玲從孤兒出身,到如今有專人安排醫療、學業甚至心理照護,常委看得出來,這絕不是一般學生成長路上的待遇。
            政治高度 ——常委們心裡都明白,書記的「疼愛」不是個人感情,而是上升為「體制設計」。
            二、書記的回應
            省委書記聽後,僅僅「笑而不語」。這一笑,不是謙虛,而是深知:
            明者自明:真正懂得的人自然心領神會,不必多言。
            避嫌之術:若公開承認「安排一切」,容易引來外界解讀;保持沉默,既承接了讚美,又不落人口實。
            氣度之象:不辯解、不否認,正顯示出「已經在更高一層看待此事」的自信。
            三、會場氛圍
            常委們心裡明白:
            嘉玲的護衛、學業、對外交往,背後既有省委的全力呵護,也有中央的高度默契。
            書記的沉默,其實比言語更有力。
            片刻之後,另一位常委低聲感嘆:
            「這樣的人物,已經不只是四川的女學生了,她是體制的資產。」
            會場裡,眾人神情肅然,沒有再多話。



            #潤物細無聲 254
            #越是高規格越要低存在

            【四川省委專題會議:北京隨行人員怎麼配】
            省委書記開場就把分寸擺明:「說不定中央會接見嘉玲同志。派哪些單位、哪些層級的同志陪她去,要少而精、各司其職,別把學生交流辦成『代表團出巡』。」
            會上,一開始有人提到「多帶幾個口子更保險」。書記搖頭:
            「越是高規格,越要低存在。北京是主場,孩子是主角,嘉玲是陪伴者,我們是支撐者。名單必須能上能下、能顯能隱,一聲令下就能縮到最小。」

            陪同人員建議名單(討論稿,少而精)
            一、核心隨行(6人) ——固定上陣,任何情況都不超過此數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牽頭):統一口徑、對接中辦與北京市委;如有臨時接見,作整體匯報代表。
            省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兒少與校園互訪專業口徑;負責「孩子視角」與行程節奏把握。
            省公安廳副廳長:安保總協調,與北京公安、武警建立「一對一」即時線。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長:近身護衛指揮官(不入鏡、不中景)。
            川大臨床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女):嘉玲的學業與生活輔導,兼女性照護。
            華西醫院副主任醫師(呼吸/急診):醫療保健與高原反應評估,攜帶便攜設備與藥械。

            二、機動備份(擇2進1) ——視北京安排臨時增減
            省宣傳部新聞處處長:只記錄、不發稿;對接首都稿源,防止地方「自開大標」。
            團省委副書記:同齡互動與聯歡節目銜接。
            省民宗委業務處長:遇民族事務專業問題時提供低位專業支撐。
            原則:同行不等於同現身。機動人員多在第二車、第二排,能頂上,不搶鏡。
            如有「臨時接見」的最小編組(3人入場)
            統戰部副部長、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公安廳副廳長。
            其餘人員候場不入室;嚴禁自帶材料主動遞呈或加塞介紹。
            任務與分工(一句話職責)
            統戰:講政治、控分寸、擋邀約。
            教育:護孩子、穩節奏、抓體驗。
            公安:看不見的安全。
            特警:15米內的秩序。
            校方/女導師:衣食住行與情緒照護。
            醫師:先判斷、再處置、最後轉運。

            行前「三件套」
            1)口徑三句話(所有人背誦)
            「青年互訪」——孩子是主體,嘉玲是陪伴。
            「國家記憶」——進京看閱兵,是一次莊嚴的公民教育。
            「建設可感」——回川、赴藏看日常,不講排場講服務。
            禁詞:女版××、國民××、拔尖安排、保駕護航 等造神化語彙。
            2)行為六條
            不主動接受採訪、不私自建群、不發朋友圈定位;
            名片統一、稱謂用「同志」,不喊官銜;
            不主動遞材料、不替嘉玲回答政治問題;
            服裝深色職裝、徽章統一;
            全程手機靜默模式,重要場合上交保管;
            拍攝只許手部、背影、物件,不近距離拍孩子正臉。
            3)安全與醫療卡(每人一張)
            北京一線聯絡:中辦、北京公安、武警值守電話;
            醫療點位:301、兒科急救車、臨時救護點座標;
            應急口令:集合點、撤離口、替代線路代號。

            車隊與座次(去領導化)
            第一車:北京安排——嘉玲與林芝孩子、帶隊教師;無四川幹部。
            第二車:四川核心隨行(統戰/教育/公安/醫師/女導師/特警)。
            第三車(機動):機動備份與物資。
            所有會場不設列隊迎送;四川人員不前排、不簽到牆。
            保密與紀律
            名單在發機票前一刻才最終鎖定;不對外流轉。
            外部問詢統一回覆:「校園與孩子的交流活動」。
            出現「追星」「求簽名」行為,教育口柔性勸阻,公安口不介入畫面。

            會議結語
            書記最後收束三句話:
            「能少就少、能退就退、該上時準確上。」
            「別替她出風頭,替她兜住風險就好。」
            「把四川的分寸,留給北京去看。」
            眾人齊聲應「是」。祕書長當場下達:今晚前形成《進京隨行名單(送審稿)》與《行前教育提綱》,連同最小編組預案一併報中辦備查。



            #潤物細無聲 255

            【省委會議補充場景】
            省委書記聽完匯報,緩緩點頭,接著說:
            「很好。不過還要加一個成都公安最早派出來護衛嘉玲同志的那個女特警同志。我看過材料,叫李曉芸是吧?嘉玲同志是女娃兒,總要有個女同志貼身陪著,必要時幫忙她做這做那。拿行李什麼的。」

            一、書記的考量
            貼身細節照料:
            書記明白,嘉玲雖然是學生,但此次赴京,規格很高,場面也多。教授級的川大臨床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潔同志固然合適,但輩分高,嘉玲必定客氣,不會使喚。反倒需要有個年輕女特警,既能陪伴,又能在生活細節上隨時伸手幫助。
            心理安全感:
            李曉芸長期在川大、華西醫院周邊護衛嘉玲,是她最熟悉的護衛面孔。帶她同行,能減輕嘉玲陌生場合的壓力,尤其在北京大場面上,更顯貼心周全。
            女性角色的必要性:
            書記直言「嘉玲同志是女娃兒」,這不是客套,而是組織考量。女護衛能處理的事情,有時候比公安、教授更細膩——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實用,更是「體制關愛」的展現。

            二、常委們的反應
            聽完指示,常委們齊聲附和:
            「書記真是疼嘉玲同志!而且安排細緻,我們要學習!」
            有的常委暗暗心驚,書記竟然連「誰幫忙提行李」這種細節都想到,足見他對此行的敏感與重視。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不僅是「照顧一個學生」,而是代表著四川省委的政治精準與細緻周到。

            三、決議形成
            會議最終決定:
            名單正式新增 女特警李曉芸,歸入「核心隨行」。
            她的定位不是政治口徑,也不是安保決策,而是「生活貼身照護與安保交界角色」。
            檔案由省公安廳政治部負責,保證她的身份與行跡低調、不被媒體凸顯。



            #潤物細無聲 256

            【會後・李曉芸單獨談話】
            深夜,省公安廳政治部的小會議室只留一盞暖黃燈。門合上,腳步聲停住。政治部主任把資料夾推到桌角,語氣不重,卻不容分毫走神。
            「曉芸同志,名單已定,你列入核心隨行。表面上——幫嘉玲同志拿行李、照看起居;實際上——這是省委給你的最高信任:生活貼身照護與安全的最後一道關。」
            她立正:「是!」

            主任抬眼,逐條叮囑——
            一、角色定位(四個字一行)
            貼身:離她半步到一米;
            無痕:進畫面可、搶畫面不可;
            能換:現場如需撤換你頂上,不問理由;
            能退:所有場合優先讓出孩子與嘉玲的位置。
            「你記住:她是主角,孩子是主體,你是影子。」

            二、任務清單(細節到分秒)
            1)行前
            檢視嘉玲行李:高原藥品、便攜氧、能量棒、暖寶;
            物資分袋:左肩『醫藥袋』、右肩『生活袋』,每袋不超 5 公斤;
            設定暗號:
            「水壺」= 需要暫離調整;
            「繩子」= 就地換線;
            「藍墨水」= 請醫師靠前。
            2)在京
            觀禮前 20 分鐘檢查:保暖披肩、耳塞、糖水;
            觀禮中每 15 分鐘巡視一次臉色與手溫;
            轉場只走二號通道,不讓她回頭致意(由你代為點頭微笑)。
            3)回川
            校園降溫期:把所有「求合影、求簽名」柔性擋下,用一句口徑:「今天是孩子交流,嘉玲同志改天」;
            食堂就座:你先落座,確保她左右各一名小朋友,不留空位。
            4)赴藏
            每晨先量血氧,<90 立刻告醫師;
            山路車行 40 分鐘必提醒喝水、深呼吸;
            自由時段你退到 8–12 米,只看不跟,她一回首,你只做「OK」手勢。

            三、行為紅線(逐條背誦)
            不稱呼「嘉玲姐」「嘉玲同學」,一律稱「嘉玲同志」。
            不替她回答任何政治性提問;
            不與媒體互動,不私自向任何人介紹她的身世;
            不收不送任何個人禮物(含孩子畫作以外物件);
            不在公共場合整理她的衣領與髮絲(靠近前先詢問:「我可以幫你一下嗎?」)。
            主任頓了頓:「**越貼身,越要有邊界。**懂?」
            「懂!」

            四、裝備與穿著(去領導化)
            便衣套装、低調運動鞋;
            微型對講、針式手電、折疊雨衣、一次性雨披 ×2;
            口袋卡片:北京—川大—拉薩三地集合點座標與撤離口令。
            隱形胸針型相機僅在突發記錄用,不常開。

            五、心法三句
            先看人(看她狀態),再看場(看人流線),最後看鏡頭(避開攝像)。
            有手有眼(手幫細節、眼掃風險),嘴少說。
            護她不替她:你能端水、遞披肩、擋擁堵,但不代她做決定。
            她牢記在心。
            主任把最後一頁推過來——一張很小的便箋,書記的批註只有兩行字:
            「她是女娃兒,讓她安心;
            她是四川的人,讓她體面。」
            李曉芸讀完,悄悄挺直了背。
            【出發前・兩人的小會面】
            川大宿舍樓下,銀杏落滿臺階。嘉玲見到她,笑得很淡:
            「還是你呀。」
            曉芸把行李帶接過,壓低聲音:「我就在你左後方半步。渴了說水壺,想安靜就摸一下右肩帶。」
            嘉玲愣了一下,點點頭:「好。那……謝謝你。」
            她把口袋裡的小金杯海獅模型摸了摸,換手握書。兩人並肩走出校門,一前一後,一個是光,一個是影。

            【內部備忘・政治部流轉】
            李曉芸列入「核心隨行」名單,對外不公開職務;
            全程影像記錄權限歸省公安廳,只讀不外傳;
            行後寫「貼身觀察報告(只談保障與改進,不談個人私事)」,供省委小圈子閉門學習。
            主任在文末加了一句話,只有一行:
            「貼身,不貼權;貼心,不貼鏡。」



            #潤物細無聲 257

            【省委書記的交代】
            省委書記在小範圍談話裡,把話說得極為細緻:
            「西藏自治區黨委有任何安排,都同意。 林芝的孩子、教師、鄉親要贈送的禮物,不論是哈達、氂牛肉,還是孩子畫作,全部收下。要合影、要留言,除非有極特殊的狀況,都要答應。切記不要弄得她在藏區群眾面前顯得高高在上,嫌棄他們的好意。嘉玲同志是四川來的,如果在藏區群眾眼裡變成『內地高、藏區低』,這就是政治觀感錯位,絕不能犯這種錯誤。」

            【對李曉芸的特別交代】
            書記點名叮囑:
            工作獎金:由省委書記親自頒發給李曉芸 5000 元,明確表達「貼身護衛、細節服務」的重要性。
            隨行原則:不僅是安全,更是「生活貼心」:要幫忙收禮物、照料行李,處理突發小場景。
            情感氛圍:若嘉玲同志在路上想買點小攤小販的吃食,甚至臨時濟助某個困難群眾,「都不要省那個錢」。要讓她體驗、要讓群眾感受,這是形象工程與真情互動。

            【統戰部副部長的承諾】
            統戰部副部長聽後立刻起立,語氣堅定:
            「保證完成任務!我們會把這些細節落實到具體流程,逐一分派責任,不給書記留後患,不給嘉玲同志添麻煩!」

            【場面氛圍】
            眾人聽完後心裡都明白:這不是單純的「安全細節」,而是把嘉玲同志的「群眾印象」放在第一位。
            禮物要收,合影要答應,留言要落款,這是一場政治觀感的細緻布局。
            嘉玲雖只是學生,但在這些領導眼中,她已經承載了中央與地方互動、民族交流的象徵性重量。



            #潤物細無聲 258

            【省委內部場景描繪】
            會議室裡,氣氛本已因中央的批示而緊繃。四川省委書記忽然轉過話頭,語氣緩和卻帶著不容忽視的堅定:
            「西藏有高原反應,務必注意嘉玲同志的健康。醫療保障、氧氣、常備藥物一樣都不能少。」
            這句話落下,全場微微一愣。原本滿是政治層面的討論,突然被拉回到最直接的人身安全與健康問題。
            【幹部反應】
            一位省委常委忍不住笑著插話:
            「書記真是疼嘉玲同志這個女娃兒!」
            會場裡有人低聲應和,氛圍稍稍緩和,但沒有人敢掉以輕心。大家心裡明白,這不是一句隨口關照,而是書記對中央信任的回應——在大局之外,還要展現省委對嘉玲「細緻入微」的保護。
            【隱含的政治意味】
            這句話背後有三重意涵:
            人性化的領導姿態:不僅看重政治安全,更照顧到她的身體健康,彰顯省委「既嚴格又體貼」。
            政治信號的外放:對內部幹部而言,這是一個提醒——嘉玲不是一般學生,而是中央重點關注的象徵人物。
            穩妥對沖風險:在高原行程裡,若嘉玲因健康問題失誤,對四川、對西藏,乃至中央,都是極大被動。
            【會場氛圍】
            說笑之後,會場一度沉默。有人翻閱筆記,有人低頭思索。最終大家心裡都明白:「疼嘉玲」不僅是一句玩笑,而是書記對這場川藏行動的政治要求。
            要不要我幫你續寫隨後醫療保障與安全小組如何被專門成立的情節?例如:川大華西醫院專家、解放軍駐藏醫療隊、成都特警的後勤保障人員被臨時編入,組成「嘉玲赴藏專責保障組」。

            【專責保障小組的成立】
            四川省委書記交代「務必注意嘉玲同志的健康」之後,省委立即決定成立**「赴藏專責保障組」**。這個保障組不是一般的臨時隊伍,而是由多個部門抽調骨幹,形成跨系統、跨專業的「小型聯合編制」。
            1. 醫療力量
            川大華西醫院:抽調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和急診科各一名副主任醫師,隨行攜帶便攜式血氧監測、心電監護和高原常備藥物(乙酰唑胺、地塞米松、便攜氧瓶)。
            解放軍駐藏醫療隊:派出兩名長期駐拉薩的軍醫,熟悉高原病救治及緊急撤離流程,負責在西藏段提供本地醫療支持。
            西藏軍區後勤部:準備一架醫療直升機在林芝備勤,若遇突發狀況,可直接送至成都或拉薩。
            2. 安全護衛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保留兩組核心成員,負責日常近身護衛。輪值安排更嚴格,每人每日不超過 8 小時,確保體力。
            武警交通部隊:調派車輛一組,專門用於高原山地道路的護航與清障,防止堵車或路阻。
            當地公安:自治區公安廳提供一支「隱形護衛小組」,不直接跟隨,但在沿途各點布控,確保行程安全。
            3. 後勤保障
            成都後勤保障中心:提前將高原食品、保暖衣物、應急補給送往西藏行程各點。
            四川教育廳與川大:安排一名女老師同行,以「助理」名義,實際兼顧生活照料與學業輔導,避免嘉玲因課業耽誤影響。
            金杯海獅專車:特別改裝,後艙安裝簡易氧氣輸送系統與舒壓座椅,保留嘉玲熟悉的「公安塗裝」元素,讓她心安。

            【會議氛圍】
            省委書記最後一句話是:
            「我們派這麼多人,並不是要給她排場,而是保證她健康與安全的萬無一失。一個小女孩,卻承載中央的厚望,這是我們四川的責任。」
            一位副書記悄聲對旁邊人說:
            「書記這樣安排,既是愛護,更是戰略——中央一看,就知道四川沒有掉鏈子。」
            眾人都點頭稱是。



            #潤物細無聲 259

            【嘉玲得知專責保障組的反應】
            當省委書記的批示與專責保障組的安排傳達到成都,川大臨床醫學系三年級的課程才剛下課。輔導員低聲對嘉玲說:「省委已經成立了專責保障組,你去西藏,不光有醫生護士,還有特警和後勤組全程照護。」
            1. 嘉玲的內心震動
            嘉玲愣了一下,心中五味雜陳。
            感激:她明白這樣的規格,對於一名普通學生而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重視。
            歉疚:她想起自己孤兒出身,從小靠左鄰右舍接濟,心裡覺得「我一個普通人,怎麼值得這樣的大費周章?」
            不安:她擔心這樣的安排太過隆重,會讓同學們誤解,覺得她「享受特權」。
            她靜靜地說了一句:「真的不用這樣……我又不是領導,只是去見見孩子們。」

            2. 省委書記的開導
            省委書記親自召見她,語氣溫和卻堅定:
            「嘉玲同志,你的心思我們都懂。你覺得自己出身普通,不想麻煩國家。但要明白,你現在已經不只是你自己。你身上承載著的是四川、是民族地區、是中央對青年一代的期待。
            如果我們在高原環境裡沒有照顧好你,不是你個人的損失,而是我們四川的失職。這不是為你排場,而是為了國家的大局。」
            書記看著她的眼睛,語氣更輕柔:
            「你願意為孩子們奔走,我們就願意為你保駕護航。這不是特權,而是分工。」

            3. 嘉玲的領悟
            嘉玲聽後,沉默良久。她想起過去在孤兒院長大的日子,沒有人為她撐腰,也沒有人專程保護她。如今,省委書記、醫院教授、公安特警、甚至軍區的醫療直升機,全部因她的安危而集合。
            她眼眶微熱,輕聲回答:
            「那我就放心去做該做的事了。」

            4. 政治效果
            這番對話很快在省委小範圍內流傳,被形容為:
            「一個學生的樸素感情,和體制的戰略規劃,交匯在一起。」
            幹部們議論:「書記不是單純疼惜,她是在教嘉玲什麼叫『體制的力量』,讓她心裡一輩子都記得這份分量。」



            #潤物細無聲 260

            王滬寧交代:
            「李嘉玲同志帶著林芝孩子們來北京參觀閱兵,之後北京市委安排適合少兒行程,熱情歡迎,致贈禮物。中辦另外安排李嘉玲同志訪問中央黨校。行程仔細安排,盡快報我。去辦!」

            【中央最新指示場景描繪】
            王滬寧常委的話音,透過中辦傳達下來,字字鏗鏘,令在場官員都屏住呼吸。
            一、關於「進京」與「閱兵」
            安排重心:嘉玲同志不再只是赴藏、返川,而是直接帶著林芝的孩子們進京,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閱兵。這意味著她的形象將直接與「國家大典」聯繫。
            象徵意義:一個普通女大學生,帶著邊區的孩子們站在天安門前,既是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是「普通人也能進入國家敘事」的典型。

            二、北京市委的責任
            少兒行程:王滬寧特別點名「適合少兒的行程」,意味著要讓孩子們真正「快樂、開眼界」,而不是陷入空洞的政治接待。動物園、科技館、少年宮、長城的寓教於樂行程,都可能列入。
            熱情歡迎:這裡的「熱情」二字,實際上是政治要求。北京市委要表現出首都的溫度與格局,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央在乎我們」。
            致贈禮物:北京會準備有紀念意義的禮物,例如閱兵限量紀念冊、帶國旗標誌的電子產品,象徵「首都關懷」。

            三、中央黨校的安排
            嘉玲的角色:中辦另行規劃,安排嘉玲同志訪問中央黨校,這不是一般的學生參訪,而是高度政治化的培養舉措。
            象徵意涵:她不是黨員,卻被「特准」進入黨校參觀、交流,這顯示她被視作「潛在儲備力量」。
            戰略指向:這將是嘉玲第一次正式進入「高層幹部學習的空間」,也意味著她未來可能不只是「青年典型」,而是「黨的幹部資源」。

            四、在場反應
            當王滬寧最後一句「行程仔細安排,盡快報我。去辦!」傳下,
            四川與西藏的代表互視,心中明白:中央已經把「矛盾」轉化為「更高的統一」。
            北京市委書記立刻起身應聲:「保證完成任務!」
            會場眾人心裡都明白,這已不是單純的接待,而是一場「制度設計下的政治演出」。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七) [261-27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潤物細無聲 (三十三) [321-330]

            • 2025 Sep 18

            八爪章魚,權力者挑選反對者的八個原則

            • 2025 Oct 21

            反攻大陸與海南島計劃

            • 2025 Jul 09

            被統一的台灣

            • 2025 Oct 31

            國城講堂05 論蔣經國與轉型正義 20220220

            • 2024 Oct 05

            潤物細無聲 (二十九) [281-290]

            • 2025 Sep 07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