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二十四 [231-240]
2025 Aug 28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231
#她愛說什麼就說什麼
[你們要拿捏好,懂嗎?]
下午五點整,市委常委擴大會議臨時召開,會議時間不長,卻份量極重。
省委書記親自來電,未走書面流程,只是透過市委書記口頭轉達指示。但在場的人都明白,這樣的「口頭指示」比紅頭文件還要重,重得讓人不敢喘氣。
市委書記語氣平穩,眼神卻帶壓力:「省委書記剛剛來電話,對本市公安系統近期對李嘉玲同志的護衛方式表示『關注』──」
他頓了頓,語調不高,卻將語氣刻意念慢,逐字落下:
「李嘉玲同志不是犯人、不是特務,不要弄得她不自在。」
整個會議室空氣像瞬間被掐緊,前排幾位公安系統幹部下意識挺直了背脊。
「關於你們之前草案中寫的『在未備案情況下不得發送或接受其個人通訊信息』,」市委書記微微一笑,語氣卻不容置疑:
「這句話,省委書記說了,要改。」
「改成什麼呢?」他不看任何人,只看向前方桌面的冷水壺,「改成──『公安幹警不主動發送』,這就行了。至於嘉玲同志想對你們說什麼、想傳什麼話──不必迴避、不必管控,她愛說什麼就說什麼。」
最後這句話,明明沒有任何粗語,卻像一記巴掌打在所有早前定下紀律紅線的臉上。
成都市委書記收回目光,語調如常,卻帶著提醒意味:「省委書記是疼嘉玲同志的。」
他頓了一下,左手在桌上輕敲三下:「你們要拿捏好──懂嗎?」
這句話一落,眾人齊聲道:「明白!」
聲音回蕩於會議室牆壁間,但每個人的心裡都知道,這一聲「明白」,背後意味的,是從「高控密防」到「親切接應」的整套制度轉向。
而這種轉向,比任何風險都更難把握──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親切」就會被認為是「越界」,什麼時候「防範」就會被視為「冷淡」。
#潤物細無聲 232
#不能只用制度框著也不能讓她心裡起涼
午後四點四十,天色尚亮,省委辦公大樓十六層,書記室。
四川省委辦公廳主任譚德斌被口頭傳喚進去時,會議已結束,書記辦裡只剩一人。窗戶敞著,書記正在慢慢地倒茶。
「坐。」省委書記不看他,只指了指沙發對面。
譚德斌坐下,筆記本未開,卻全神貫注。
片刻沉默後,書記語氣平靜,甚至帶點像是家常的低語:
「她年紀小,又敏感,又特別……這樣的人,不能只用制度框著。也不能讓她心裡起涼。」
譚德斌頷首,不發一語。
「這樣,」省委書記將茶杯放回托盤,語氣一轉,開始交代具體事宜:
「你去說我說的,買些精緻的、貴一點的禮品,送給嘉玲同志。」
譚德斌輕聲:「什麼名義?」
「具名就是省委,外加一個省婦聯。」省委書記微微一笑,「這樣,她收起來也安心些。」
「預算控制?」
「不要考慮價錢。」語氣斬釘截鐵。
他頓了一下,聲音低了幾分,卻更重了些:
「但要──用心。不是隨便丟幾個品牌包。要挑她會記得的,覺得你們花了心思的。」
譚德斌點頭:「我去親自辦。」
「去吧,越快越好。」
「明白。」
譚德斌起身離開,腳步穩重如昔,心頭卻多了從未有過的分量。
📦 當晚21:45
省委辦公廳副秘書長微信群(工作群)片段:
譚德斌:
各位,今晚加班一事:
– 婦聯掛名
– 禮品需分為三類:文藝類、生活類、精神象徵類
– 不許套用公務採購標籤
– 必須出示手寫卡片草案,語氣要「誠懇、溫暖、但不過分親密」
📜 擬定卡片語句草案(機密內部流轉稿)
李嘉玲同志:
省婦聯與省委一同向您表達關懷與敬意。
願您在奮鬥之路上,常有暖意伴身。
您是新時代的光與責任,願一切如願——
省委書記 (具名)
省婦女聯合會 敬賀
這些舉措,在外人眼中或許只是「政治照顧」四字。但對體制內部而言,這類行動代表一種訊號──
不只是保護嘉玲,還是栽培嘉玲。
#潤物細無聲 233
送什麼好呢?
時間:翌日上午 10:30
地點:四川省委四樓會議室・第二聯合小會議廳
性質:非正式內部磋商會議(未列會議紀錄)
會議室內空氣溫暖,窗簾半拉,茶水剛泡,氣氛與往日那些「關於鄉鎮穩控情勢」或「綜治月報問題剖析會」截然不同。
今天的議題,簡單明確──
「為李嘉玲同志選購禮品」。
雖然只是一場非公開的小會,但到場的人全都清楚:這不是普通的「慰問包」任務,而是一次政治溫度試金石。有多少人會冷處理,有多少人會搶著「表達理解」,端看這會怎麼開。
會議由省婦聯副主席劉毓芳主持,開場語氣輕快:「省委書記親自交代,要我們這邊也掛名。這是件好事──也算我們婦聯為優秀青年同志做點暖心工作。大家踴躍發言,不拘一格。」
她話音剛落,辦公廳副秘書長馮一棠就笑道:「我覺得可以送點『實用中見品位』的東西,比如高階文具、絲巾、或設計師香氛,價格不怕高,怕的是沒感情。」
「嗯……但也別全是物質層面的,」婦聯辦公室主任錢盈盈補充道,「嘉玲同志是那種……氣質型的姑娘,我建議可以送一本定製詩集,找人手寫,內頁加上書記題詞,溫度就出來了。」
「有意思!」婦聯宣教部副部長接話,「甚至可以做成手抄本,一頁一頁寫上鼓勵的話,加上老一輩女英雄的照片,像時代接力。」
「不錯不錯!」另一位辦公廳資深主任悄聲道:「也可以搭配高端便攜音響,或手工琉璃紙鎮……這樣她既可沉思,又可使用。」
人群熱烈地提出各種方案,一時之間,「香氛蠟燭」「法國鋼筆」「上海訂製長巾」「青城山玉石擺件」「天府書院抄經本」「特級鳳梨酥禮盒」都被寫進了白板。
但更有趣的,是另一個問題,在小聲流轉:
——「書記為什麼這麼上心?」
有人在會後端茶時低聲對鄰席耳語:「你不覺得……像是在鋪一條路嗎?」
「鋪什麼?」
「未來嘉玲要站到哪裡,咱不知道。但這份禮──是個投名狀。」
「你是說……他想讓她記得,是他先給她送了第一份特製禮?」
「說不準。但權力場上,記得誰在你孤單時給過你點溫暖,比給你權力還重要。」
眾人雖未言破,卻都明白──這場會議,是個政治測溫計。誰能把握好分寸送出禮物,也許就能在未來說出第一句「我們當年也關心過你」的話。
會議最後,三項方向被確定:
文化情意品:四川名家手抄詩選一本、定製牛皮筆記本一本
高端生活品:訂製絲巾一條(牡丹色調)、設計師香氛套組
象徵性擺件:青城山青瓷琉璃圓印一枚,底刻:「嘉言自成章」
附贈一張手寫卡片,落款為:
「四川省委、省婦聯 敬賀」
「願你前路如詩,步步皆光。」
#潤物細無聲 234
#太輕了點
當天下午三點整,省委書記在書記辦公室召見辦公廳主任譚德斌與婦聯副主席劉毓芳,審閱禮品名單。
檀木長桌上擺著一疊簡報,紙張潔白,字體端正,語句溫潤有禮:詩集、絲巾、香氛、青瓷琉璃、手寫賀卡……皆為上品。
書記一頁一頁翻,神情輕鬆,邊看邊點頭:「嗯,不錯、不錯……有心思。」
翻到最後一頁,他停住,微微一笑,將文件合起來,語氣平緩中卻有一種「話還沒說完」的節奏:
「東西不錯──但是啊……太輕了點。」
室內空氣頓時沉了一層。
譚德斌輕聲:「領導是覺得……份量不夠?」
書記抬眼,輕敲桌面三下,笑了笑,那笑意裡沒有責備,卻像是一把溫火在慢燉:
「你們看看現在年輕女娃兒喜歡什麼,就送什麼。別只送些『我們覺得她該喜歡』的東西。」
「送點貴重的。別怕她收,這不是私交,是關懷。是培養。」
劉毓芳小心翼翼:「那……珠寶、品牌包這類?」
韓道誠頷首:「適當範圍內──高級,但別俗。別浮誇,要看得出心思,又看得出價值。」
他語氣轉為親切,又帶著少見的直白語調:
「一個人如果注定要往高處走,那第一雙高跟鞋、第一塊名錶,是誰給的,她會記一輩子。你懂嗎?」
譚德斌與劉毓芳齊聲應道:「明白!」
「去辦。記得要快,也要準。價錢別問我,該花的就花,」書記語氣一轉,眼神微沉,「錯失的是人心。」
📦 禮品清單(升級後機密草案)
類別 品項 備註
奢品類 Hermès絲巾(春季限量款) 附個性包裝與訂製賀卡
Medor手提包
飾品類 Cartier金質項鍊(Petit系列) 選擇低調簡雅款式
腕錶類 Chanel Premiere 錶(小表盤)作為「時間與歷練」象徵
文化類 保留手抄詩集與青瓷琉璃 豐富象徵意涵,融合精神層次
落款調整為:
「四川省委敬贈
願你不負韶華,步步生光。」
當晚,省委財辦默許開設「特別人文關懷項目支出」子目,為此項支出設立專用代碼。
劉毓芳在微信群裡對同仁留言:
「這次不是送東西,是送政治信號。請大家拿出一級水平。」
#潤物細無聲 235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近來的黨建學習,異常熱烈。
每日清晨的隊列還未解散,便已有人主動打開手機筆記複誦前晚的學習要點;會議室內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甚至出現短暫「借閱荒」;就連往常最難組織的夜間學習會,也主動要求延長。
這一反常現象引起局黨委關注。原以為是突擊迎檢,細查才知,根源仍在「嘉玲護衛任務」。
有黨委成員在會議中讚嘆:
「我原先還以為,這些小伙子對思想建設興趣不高,結果人家自己建立了讀書打卡群,還主動討論《求是》上的文章,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政治部主任補充:
「更讓人驚訝的是,大家不是把學習當作任務,而是當作某種精神補給。說白了,嘉玲同志的出現,給了我們一種新的對照、一種體面的目標。她學術過硬、舉止莊重,關鍵還不驕不躁——我們特警這種鐵漢子,反而因此開始重新認識『榜樣』這兩個字。」
局黨委當即作出指示:
擴大特警大隊黨建經驗總結規模,
選送兩名年輕幹警赴警官學院做交流發言,
同時將此現象上報公安廳,建議作為「青年幹警思想養成範例」推廣。
黨委書記語氣罕見柔和:
「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特警同志,不是不肯學,而是一直缺一個理由、一個人。現在有了,就要好好扶一把。別小看了精神力量的投射效應。這是黨建工作的活水。」
會議結束前,一位年長幹警在會議簿上寫下這樣一句話:
「那姑娘是學術界的星,我們當她的盾,也讓自己發亮。」
會後,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迅速行動,連夜擬出一份《關於特警大隊黨建學習熱潮與青年精神養成的專項報告》,標題醒目,措辭得體,直陳主旨:「李嘉玲同志典範力量所引發的政治覺醒,正在成為特警隊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催化劑。」報告擬交由公安廳政治部轉呈中央政法委作參閱。
黨委書記親自批閱草稿,並指示:「此事關乎青年警力之精神重塑,亦可作為本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實驗案例,須擇時推進、慎重操作。」
政治部行動小組旋即啟動
首先,成立了「新時期特警思想建設行動綱要」起草小組,由政治部副主任領銜,特警大隊年資10年以上者參與,規劃建立「榜樣對照制度」、「主動閱讀激勵」、「精神補給小組」等多項模組化學習單元。
其次,安排兩名表現突出的青年幹警赴四川警官學院進行「從實戰到思想的雙重鍛造」專題發言,講述從任務護衛到思想感化的親歷經驗。書記親自叮囑:「不提嘉玲的名字,聚焦『典型的無名力量』,讓學生們自己去想像。」
再者,黨委另行草擬一份「報送材料預案」,試圖在條件成熟時,推動中央政法委在內部簡報中提及「成都市特警隊思想風貌的重大轉變」,以爭取本地公安系統在政治建設領域的主動地位。
書記再次召集政治例會,語氣更見慎重:
「我們不是炒作某個人,而是要掌握一種難得的節奏感。現在這個節點,基層對於乾淨力量的需求、對榜樣的渴望,已經浮出水面。我們的任務,不是宣傳,而是鞏固;不是消費,而是轉化。」
副書記小聲說:「報告書記,聽說嘉玲還會用活頁夾收集《求是》的評論文章,批註很深。那小姑娘,不只是腦子靈,心也正。」
書記頷首:「我們當年在學校,也不是不愛看書。只是身邊少了這樣的人。」
那一刻,會議室陷入片刻的寧靜。
窗外陽光照進警局走廊,幾名特警正在穿戴裝備,腰板挺直,目光堅定。新一期的《人民公安報》放在傳達室桌上,標題剛好是:
「青年公安力量,正在悄然煥變」
#潤物細無聲 236
嘉玲一無所知地持續過著她自律、沉靜的校園生活。直到某日,她在去圖書館途中,偶然經過四川大學南門內側的一處佈告欄,看到一張通知: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思想建設專題成果展 將於本週五開展,歡迎全校師生蒞臨參觀指導。主題:從實戰到思想——公安青年精神重塑之路」
她默默站了一會兒。那張展覽海報設計簡樸,底色是素灰,標題端正,沒有花哨語言。但她隱隱覺得,這件事與她某種程度有關。
她沒有多問,只是輕輕將手機收好,繼續走向圖書館。那天她查了一篇關於政治思想教育與公安行動心理學互動的期刊論文,還寫了幾頁讀書筆記。那是她平常會做的事。
同一時刻,在成都市公安局
特警大隊內部的布展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展板上一段段文字經過反覆推敲,有一頁赫然寫著:
「在一次特殊的護衛任務中,我們從一名年輕女性身上,看見了什麼叫作『思想先於肉體的自律』。這不是典型的先鋒事蹟彙編,而是我們自己重新找回信仰與紀律的轉捩點。」
副隊長讀完,點了點頭:「這樣寫就對了。沒有提她的名字,卻誰看了都知道是在講她。」
書記笑了笑:「不需要說她的名字。名字會淡去,但這種力量,不會。」
[四川省公安廳政治部內部評估會上]
一位資深幹部將成都市公安局最新報告遞上。他說:「同志們,這不是一場偶然的轉變。這是一個例證:當黨的思想真正走入人心,它不再需要口號,而是能轉化為警隊中的紀律、擔當、甚至是某種敬畏。」
政治部副主任讀完簡報,低聲道:
「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我們一直強調這句話。今天我才真正明白——有些人,是天然能讓紀律生長在別人心中的。」
他停頓片刻,補上一句:
「也許那娃兒,不只是黨的資產,更是公安隊伍的思想鏡子。」
嘉玲收到一封匿名卡片
那是一張平常的郵政卡片,無署名,只一句話:
「在我們每天翻黨建材料的時候,想的都是妳靜靜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樣子。——一位在夜裡值勤的特警」
嘉玲看完,沒有說話。她只是將那張卡片夾進了《文化安全與思想治理》筆記本的首頁。
然後,她繼續安靜地讀書。
#潤物細無聲 237
[中央政法委內部匯報會議 · 北京]
此刻,距成都千里之外,中央政法委機密會議室內,一份來自四川的思想建設報告正被朗讀。朗讀的是一位年輕科員,聲音清晰卻隱含振動: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近半年黨建學習出現罕見的自發熱情。其轉變契機,源自一次對重點保護對象的特殊護衛行動。該對象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一名女性民族地區本科生,具備極高思想素質與自律精神,未經提拔、未經宣傳,其影響已在實踐中對地方公安系統形成‘精神燈塔’效應。」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接著,辦公廳副主任推了推眼鏡,問道:
「她有什麼頭銜嗎?」
「沒有。只是一名本科生。」
另一位老幹部皺眉:「沒有任何動員令,卻能讓整個特警大隊主動組織讀《黨章》學《求是》……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這不只是‘好苗子’,這是……理論與現實間裂縫中的一道光。」
會議記錄員停筆,抬頭問:「這段要不要記?」
主任點頭:「記下來。」
他緩緩補上一句:
「這娃兒,不升官,不入黨,不拿稿費,只是默默做學問,卻讓特警半夜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不是組織力,這是感召力。這才叫真正的思想戰線。」
成都市公安局 · 特警大隊夜訓後
幾位剛輪完夜班的男特警,坐在備勤室簡陋的書桌前,翻著筆記本和《人民日報》。其中一位個子瘦高、帶點書卷氣的年輕隊員突然開口:
「我……想請調。調去公安大學進修公安學基礎理論。我想補回那些年沒學過的東西。」
大夥一愣。
另一位大隊幹部問:「你這是……看了嘉玲同志的行動?」
那人臉一紅:「我們都護過她。她查資料不帶手機,背著書就來回圖書館。她對數據和文字的尊重……我第一次覺得我們不能只靠肌肉和命令。我想讀書,是從那一刻開始的。」
屋內一時無語。接著,有人笑了:
「你不是第一個。黨建辦上週還說,要多備點書了。」
四川省委內部備忘會 · 統戰部門
統戰部副部長悄悄在筆記本上寫下一句話:
「從羣眾中自然生出的典型,最可貴者,是她不知道自己是典型。」
他抬頭問政研處:「你們評估過她未來若進入研究所,是否可以在理論與安全雙線同時發展?」
政研處長點頭:「我們初步建議:讓她走學術科研系統,但在基層與安全單位保持接觸。這樣,她既能成為思想輸出點,又不陷入官僚結構。」
副部長點頭:「這個娃兒,是現在難得的『人民信得過,幹警敬得起,理論界扶得住』的人。絕不能讓她走錯一步。」
#潤物細無聲 238
[她真正被記住的原因]
四川大學華西校區・臨床醫學系
第二學期內科病理課
課堂下課鈴響起時,教室裡的學生大多已收起書本準備離場。
但嘉玲沒有走。
她坐在倒數第二排,耐心地翻著一本《生物統計學》,低聲和前排一位男同學說著什麼。那位男生名叫李尉,是系裡少數多次掛科、性格內向又口吃的學生,成績常年吊車尾。
嘉玲沒有和他私交,但卻主動在上週遞來一本筆記,寫滿自己整理的知識點,還附上了一行字:
「可以一起複習,週四下課後我有空。」
李尉當時愣了半晌,以為是寫錯名字。
那週四之後,嘉玲每次下課都會留下來十五分鐘,幫他解釋他聽不懂的章節,從普通化學到血液動力學,從不厭煩、不催促。
她不說鼓勵的話,也不給寬慰的眼神,只是一句一句重複講解,筆記乾淨工整,語氣冷靜堅定。
**
某日,正巧系主任路過教室外,透過玻璃看到這一幕,停下了腳步。
教學助理在旁提醒:「那個女生就是李嘉玲。」
主任點點頭:「我記得她。之前獲獎學金,沒來領,還打電話問能不能轉給助學名單上的人。」
助理一笑:「她不是那種會出現在檯面上的人,但她在哪裡,總是會讓人注意到。」
**
隔週系會上,主任提起這件事,語氣頗為欣賞:
「在當今這樣的風氣下,願意花時間去扶一個學習困難生,不是能力,是格局。」
副主任也點頭補充:
「而且她沒做宣傳,完全沒報備。不是為了加分,是純粹認為那樣『應該』。」
最終,系上將她列入下學期「學生榜樣推薦名單」,並建議向學校提報「校級青年醫學典範」。
是因為她讓一個快要退學的學生重新懂得心電圖怎麼畫出來。
✧ 教室外,李尉悄悄記下筆記上的一行字:
「能學會的東西,不怕慢。怕的是你自己放棄它。」
他不知道那是不是嘉玲自己寫的,還是抄別人的,但他記住了。從那之後,他再沒缺席一堂課。
#潤物細無聲 239
那年初秋,劉宏遠請了五天假,回到樂山五通橋區的老家探親。他是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的骨幹,出身農村,性格沉穩,一向辦事扎實。自從調入某項重要護衛任務以來,組織對幹警提出了新的專業要求——不只要有力量,更要有知識。
因任務對象的特殊背景,出入多在醫學與科研場所,且受多方關注。為防範別有用心者以「健康諮詢」「科研合作」為名接近,局裡明確要求護衛人員接受基礎醫學與藥理辨識訓練,識藥識人,才能穩控風險。
劉宏遠便是第一批參訓者。
這次返鄉,村口祠堂前來了幾名自稱「省醫大藥理小組」的人,擺出簡易檢測儀與幾盒藥品,宣稱只需三千元就能買到「靈芝養元組合」,號稱能「通血管、抗高血壓、延壽十年」。
劉宏遠在人群中站著,看著一群老人點頭稱是。他悄悄走近,拿起一瓶「納豆銀杏片」,眼神瞬間變冷。
「你這瓶的批號不是國藥准字,是地方保健備案號碼,連包裝成分都錯誤百出。你這不是保健,是詐騙。」
對方語塞,勉強頂嘴:「你懂什麼?這可是老教授親自研發的——」
劉宏遠當即亮出證件,語氣一沉:
「劉宏遠,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警務人員。這類假冒產品正是我們最近培訓重點。你現在馬上停攤,等派出所來處理。」
人群中響起一片叫好聲,有老人激動地說:「早該有人管管這些人了!」
假販最終被當地派出所依法帶走。鄉支書得知後專程設宴,笑著對劉宏遠說:
「現在的公安幹警,不光抓賊,還懂藥,還會拆穿騙子,真讓人服氣。」
劉宏遠舉杯時沒多說,只在心裡默默想起,任務初期有位受保對象曾淡淡說過:
「護衛不是站著不動,而是要比壞人更懂他們會怎麼動。」
他輕聲自語道:
「我就是記住這句話,才沒讓村裡人吃虧。」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
《嘉玲效應》觀察彙報(節錄)
專題:基層實踐成果個案——劉宏遠同志假藥識破行動記錄
報送單位: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
時間:20XX年X月X日
報送對象:市局政治部、《嘉玲效應》聯合課題小組、省公安廳綜合業務科
一、背景情況
劉宏遠同志為我大隊202X年組建「護衛一線重點人物」專責小組成員之一,執行期間接受本大隊內部開展之「應急醫學基礎知識」「醫藥常識與騙術識別」突擊強化訓練。該訓練係因應中央有關精神,對新形勢下重點護衛工作提出「不僅能保衛,更應具備預判風險、識別偽裝、識破圈套」的能力要求,強調「靜默無聲,實戰實用」。
二、事件經過
202X年X月,劉宏遠同志返回樂山五通橋區老家探親休假期間,主動發現並識破一批以“省醫大合作項目”為名的流動藥販,對當地老年群體進行健康欺詐。現場人員自稱「教授團隊」「醫藥試點工程」,售賣虛假「通血靈芝組合療程」,誘導多名老者付現。
劉宏遠同志冷靜應對,先行辨識其藥物批號與說辭漏洞,進行法律告知,現場展示警官證件並穩控人群情緒,最終配合當地派出所完成依法處置。整起事件未產生擴散,民眾反響良好。
三、事後分析
本事件再次驗證:
「知識型護衛能力」培訓具明顯現場效能。
「嘉玲同志護衛任務」延伸形成之全崗位學習風氣,已具體轉化為幹警實戰素質改變。
幹警間正在逐步形成「由被動執行任務 → 主動觀察防範 → 綜合引導群眾」的治理能力遞進。
四、建議提報
建議政治部將此類基層效能案例納入「嘉玲效應」長期觀察樣本庫。
建議進一步擴大「實戰導向學習模塊」在全市護衛崗位的應用。
建議對劉宏遠同志予以專項通報表揚(可內部處理),並考慮列入基層表率人物輪訓講課計畫。
附:劉宏遠同志簡述稿、涉案藥品辨識要點、派出所處置紀錄掃描件等材料共5頁。
附件一:劉宏遠同志現場行動簡述稿(由本人撰寫,經隊部核定)
「當時我剛買完菜,看到鄉間廣場那邊圍了不少老人,一個穿白大褂、戴口罩的人正拿著話筒說什麼『名額有限』『省醫大合作專案』。我一聽就有些不對,那藥品包裝上明顯沒有國藥準字,說詞也漏洞百出。
我上前先觀察了一分鐘,聽他講到『不用打針、不用吃藥、只要每天泡手腳』這句時,我就立刻出示警官證,並大聲說明:『這些藥品未經審批,屬於非法銷售。鄉親們千萬別上當!』
他一開始還想狡辯,我便念出他口中「合作單位」的名稱,並指出那是假冒的名稱拼貼。群眾開始動搖,我乘勢把人群疏開,通知村派出所,控制住現場。我不是什麼專家,但訓練時嘉玲同志周邊可能遇到這種「藥物隱患滲透」的內容,我學得很認真。這次總算用上了。」
—
附件二:現場藥品辨識重點筆錄(摘要)
涉案產品名:通血靈芝特配療程(未註冊藥物)
外包裝標註之「衛生部特批」、「中國健康醫藥協會推薦」皆為虛構機構
使用語術:「改善睡眠」「不打針吃藥」「國醫教授現場指導」均為常見假藥話術
檢視結果:無生產日期、無生產批號、無廠家地址
—
附件三:劉宏遠同志現場對群眾安撫與引導語(紀錄原文)
「大爺大媽,這些人不是來幫我們的,是來騙我們的錢!真正的藥要有批號、有醫囑,哪能站在廣場上大聲吆喝就能治病?你們的子女都不捨得你們吃錯東西,怎麼能聽陌生人瞎說?請大家保持冷靜,我們已經叫來派出所的同志。相信正規醫療,相信政府!」
—
附件四:村派出所事後通報摘要(已掃描建檔)
總計清點虛假藥品包裝87套,價值約6,000元
現場參與販售3人,1人有類似前科,已依法移送
因劉宏遠同志預警快速,群眾無實際財務損失
派出所所長書面致謝大隊「派人用心、訓練實效」
—
附件五:政治部會議摘要(對本案評價)
「劉宏遠不是醫學背景出身,卻能主動靠前識詐,是因為這一輪特警系統內部的訓練有對路、有實效。他是學來為了保衛嘉玲同志,但成果回饋到了整個社會層面,這就是我們說的『嘉玲效應』已進入基層滲透階段。」
#潤物細無聲 240
收到劉宏遠的事蹟彙報後,四川省公安廳很快召開內部工作例會,由黨委專題討論。會上,黨委書記閱畢材料後神情凝重,緩緩開口:
「這不是一個人在農村拆穿假藥騙局的問題,這是什麼?這是成都公安基層訓練體系實效的體現,是黨的理論武裝真正落到人頭上的成果!我就問一句,全國哪個地方的特警能在沒有醫學背景的情況下,僅憑黨校與內部訓練,就能現場拆招識詐?」
他頓了一下,掃視全場:
「成都公安過去是全省第一,現在看來,是要做全國第一了!我們要把這個材料整理成典型案例,上報部裡,報中央政法委,報中組部!」
政治部主任跟進補充:
「劉宏遠的材料,我們已經初步列入《公安隊伍主題教育案例集》。這不僅是基層治理的活教材,也是對‘嘉玲效應’具象化最好的印證。他為了保護李嘉玲同志受訓,結果惠及基層百姓,這本身就是一種由點帶面的政治價值擴散。」
黨委書記點頭:
「把這件事做好。必要時,也可以考慮讓他到公安廳來做輪訓巡講。讓更多年輕幹警知道,什麼叫‘用心、用腦、用責任感去守護黨和人民的重點工作’。」
與會領導紛紛稱是,會議氣氛激昂,最後議定:
劉宏遠同志列入本年度省公安廳「特別實踐成效標兵」名單;
案例整理為內參簡報,上報公安部基層政治工作司;
擬派專人赴成都調研,徵集更多類似嘉玲效應的「滲透式教化案例」供全省複製推廣。
整場會議結束時,一位老副廳長邊收筆記邊低聲說:
「這姑娘是什麼人吶……走過哪裡,哪裡就像撒了思想的種子。你說神不神?」
眾人無不點頭默然。
潤物細無聲 (二十五) [241-250]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