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二十二) [211-220]
2025 Aug 19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211
成都市公安局內部成立「嘉玲現象專項分析小組」
黨委會議召開得迅速。書記一拍桌,便拍定了:
「成立分析小組。這不是一般宣傳,而是公安系統內部思想工作的一場再教育。」
分析小組的成員來自不同部門:有信息處的、有現場特勤的、也有政治處年輕幹事。組長由政治處副主任親自擔任,並報備公安廳思想政治教育處。
小組的第一項任務,是彙整與嘉玲有關的全套資料——不是保安紀錄,也不是監控,而是:
她的公共發言、書面文字、在校內報紙上的署名評論;
所報修的書單;
護送她期間幹警的觀察筆記;
她退回禮物時的態度與語句;
包括,剪報《求是》的那張原影印件。
小組報告草稿名稱很快出來了:《嘉玲現象:當代大學生思想自律與文化自覺初探(內部參考稿)》。政治處主任親筆批語:「擬上報公安部黨委學習參考。」
副大隊長馮堅的轉變
馮堅是個老特警,今年四十七歲。當年下基層,靠的是體能與衝勁,理論學習一向是走過場,成為副大隊長後,他對「學習強國」總是交白卷。這次卻不一樣。
開完會那天晚上,他沒像往常去打球,也沒在微信裡刷股市群。他一個人坐在寢室,看著那張影印的《求是》剪報,標題是《文化安全視域下的國家意識形態建構》。
他嘆了口氣,自言自語:
「這些詞,我年輕時聽過,也覺得遙遠。那會兒我只想升職、升薪。但現在,我看見一個大學生娃兒,居然默默剪下來,還畫重點。她沒人指使,沒人獎勵。」
他翻開筆記本,像多年沒提筆的人一樣,笨拙地寫下:
「文化自信,不是喊出來的,是一種選擇——她選擇了看《求是》,不是看『小紅書』。我服氣。」
隔天早上,他主動找到書記:
「我想參加那個分析小組,我不寫報告,我只想學,幫忙整理材料也行。」
書記愣了一下,眼神一亮:
「好。你這話,比寫三千字都強。你去,從頭開始學。不丟人。」
馮堅從那天起,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讀一篇近年黨刊文章,邊讀邊查詞、寫心得。他不再怕被笑話,也不強調自己是副大隊長,還主動問年輕幹警:「怎麼看這句話的政治含義?」
慢慢地,小組內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嘉玲效應」:她從沒說話、沒主動參與,但她的行動,像個沉默的信標,讓整個保衛系統開始產生反思、自省與學習的氛圍。
#潤物細無聲 212
馮堅被安排赴四川警官學院,參與主題為《公安學與現代文化工作》的座談分享,這是他從警二十多年來第一次以「思想建設推動者」而非「行動支援者」的身份走上講台。他自己也沒想到,會因一位大學生的剪報行動,踏上這條他年輕時從未想過的「理論之路」。
出發前夜,成都市公安局召開簡短的行前座談。黨委書記拍了拍他的肩:
「這回去,不是講你抓過多少壞人,也不是講你怎麼跑三千米不喘氣。你要講一件事:公安幹警如果沒有文化辨識力、思想分辨力,就算眼睛再亮,也看不清真正的敵人在哪裡。」
馮堅點頭,書記卻神情轉肅:
「但記住一條——不可以提嘉玲的名字。」
馮堅一怔:「為什麼?」
書記斟酌道:
「我們保護她,是出於體制的信任與責任,不是拿她當宣傳樣板用。她還在校園裡讀書,還要過日子,要考試,要面對同學。你要講的,是現象,是感受,是你自己學會了什麼,不是給別人帶帽子。記得,這才是她給我們的真正教育。」
馮堅肅然起敬,用力點頭:「明白!」
分享當日:從鐵拳到文化視野的轉身
會場在四川警官學院的報告廳,滿座。主持人介紹馮堅:「他是我們系統裡一位資深一線幹警,近期在文化建設工作中展現出令人感動的轉變與投入。」
馮堅穿著整齊制服,但言語克制謙遜。他開場只說了一句:
「今天不是來教你們什麼,而是來講我怎麼從一個只會『喊一二一』的老警察,開始第一次真正去讀懂一本黨刊。」
他沒提嘉玲的名字,卻講了一個「小人物故事」:
「那天,我看到一個娃兒,把剪下來的《求是》文章貼在筆記本上,還畫紅線標重點。我心頭一震——我一個老公安,連這篇文章都沒讀過,還說是保護她?」
他語調平實,卻字字沉穩。台下幾位青年幹警悄悄放下手機、豎起耳朵。他說:
「我明白了,文化安全不是靠宣傳標語撐起來的,是靠人心裡的一種方向感。」
「你們未來要去基層、去社區、去特殊地區,不只是要懂法律,也要懂人心、懂時代的節奏,要知道誰是真正在用行動堅守價值,而不是在嘴上喊口號。」
末尾,他補了一句:
「還有一件事我學會了——有時候,真正保護一個人,不是站在她前面擋風,而是默默把她的選擇看見,然後向她學習。」
演講結束,現場沉默三秒,然後爆出掌聲。講後休息時間,一名政治課教師走上前來,輕聲問他:
「你講的那個娃兒,是不是……」
馮堅微笑搖頭:
「無可奉告。但你若在基層,真心想找,處處有這樣的娃兒。」
那一夜,四川警官學院的內網論壇上,出現了一則討論帖——
【你心中有沒有一個不知姓名的榜樣?】
而馮堅回到成都市公安局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講稿副本,放進了「嘉玲現象專項分析小組」的工作檔案中,標題是:
《一名老警的內心轉變:從反應型保衛,到主動型學習》。
#潤物細無聲 213
成都市公安局政治部的日常工作,多半沉穩如水,例行如儀。黨建材料一月一更、學習筆記一式兩份,有時甚至連政治部自己都難以提起興致。直到最近,一連幾週,特警大隊的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學習心得投稿像潮水一樣湧入黨建平台,引用《求是》雜誌、《黨史學習資料彙編》與最新二十大精神,行文流暢、感情真摯,還有幹警自發製作學習PPT、錄音檔分享,甚至自掏腰包買《中國文化安全概論》集體研讀。
政治部副主任陳榕最初還以為是年終考核在即,催出了這股子勁。但當他親自到特警大隊走訪,才發現情況不尋常。
他問一名年輕幹警:「這次你們學得這麼主動,怎麼回事?是不是有什麼暗示性文件下來了?」
那幹警反倒坦率得很:「沒有領導要求,我們是想學。說實話,我們以前只是執行,現在覺得——得先自己知道自己在保護什麼、守的是什麼才行。」
另一人低聲說:「之前有人說思想政治是軟工作,是搞宣傳用的。可我們守著一個女大學生,天天在那裡寫論文、讀《求是》,我們還拿著公費打遊戲,說不過去啊。」
陳榕問:「所以你們就開始集體自學了?」
幹警點頭:「她自己沒說一句教訓人的話,可我們看著她剪報、做筆記、還把王滬寧的話誦讀到可以倒背。說實話,領導講一百句,不如這種榜樣一句。」
回到辦公室後,陳榕久久無語。他拿出學習報告,一頁一頁翻著,一位中隊長這樣寫道:
「嘉玲同志從未給我們講過什麼大道理,但她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東西是真的能燃起人心火種的。以前我覺得黨刊是寫給領導看的,現在我覺得,我自己也可以讀,甚至應該讀。否則憑什麼保衛她?」
另一份學習心得這麼說:
「《求是》裡的那句話:『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戰略要素。』我以前只覺得這是口號。現在,我知道了,有人願意剪報、願意默背,就代表還有人真的在信。」
那天黃昏,陳榕走到陽台,點了一支煙,望著日落光映在成都遠處的高樓上。他輕聲對自己說:
「真有這種太陽月亮,照到哪兒哪兒亮的人物……我算今天看到了。」
他回到辦公桌前,打開一份未編號的備忘錄,在上面寫下標題:
「嘉玲現象」對特警思想教育轉化動能的初步觀察(內部研判稿)
接下來幾週,政治部著手將特警大隊的自主學習成果彙整成《公安文化建設典型案例材料》,準備在局黨委月會上報告。有人提議:
「要不要邀請嘉玲同志來一次座談?」
但陳榕只是搖頭:
「不急。她是光,不是展品。等我們自己足夠亮的時候,她才不會顯得孤單。」
#潤物細無聲 214
省公安廳政治部接獲成都市公安局的報告時,原本只是例行批閱。那份題為《特警大隊思想政治學習氛圍顯著轉變並呈持續升溫趨勢》的報告,開頭中規中矩,提及《求是》學習專欄閱讀率翻倍,幹警主動辦學習討論會,自擬教材、摘錄語錄,還附上了幾段令人驚訝的心得片段。
其中一段特別引起省政治部主任李紹霖的注意:
「她只是靜靜剪報、默默誦讀,但我們一線的特警卻像被照到了,心裡突然覺得:我們保護的不是一個人,是一種精神。」
李紹霖翻過報告,放下手中的筆,抬頭看著辦公室窗外的藍天。他沉吟片刻,開口說了一句:
「那娃兒在的地方,出什麼成績都不意外。」
一旁的副主任有些不解:「李主任,這話怎麼講?」
李紹霖沒立刻回答。他從抽屜裡拿出一本自己多年未翻的筆記本,裡面夾著一張報紙——那是他親手剪下、夾在書裡的報導,標題是:
《民族地區本科生登頂國際特級期刊——西部高教的逆襲樣本》
照片裡嘉玲穿著校服外套,眉目清潤,神情沉靜,站在一排科研設備前,記者拍攝的是「學術突破」,但李紹霖當時看到的,是一種毫不張揚的穩定力量。
他合上筆記本,說道:
「我們以前總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靠幹部推著走,現在才知道,有時候,一個真正相信信仰的人,比十個說教的幹部更能讓人覺醒。」
「這種現象,不能只是成都市的個例,要總結、擴大、推廣。『嘉玲現象』,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才的保衛問題,而是公安文化建設與青年精神重建的重要契機。」
副主任記下這些話,建議將此列入下月的廳級思想教育推進會專題,並提出:
「要不要我們主動向省委宣傳部報告?這不只是公安口的事。」
李紹霖點頭:「可以,但名字不能提。她不喜張揚,這份光芒,是無聲的、乾淨的。我們做的,就是讓她能繼續這樣乾淨地發光。」
他頓了頓,又補了一句:
「我們保的是她,她照亮的,是整個系統的心。」
#潤物細無聲 215
那日午后,陽光透過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樹影斑駁落下,李嘉玲結束圖書館的查閱工作,獨自步出校門。她一如往常,步履輕快,神情沉靜,經過校門外的農貿市場時,忽聽前方一陣混亂的叫罵聲與孩子啼哭。
人群圍開了一圈,一名擺攤的中年男子怒吼著:「錢呢?!是不是你拿去買東西了?說啊!」他揪著妻子的衣領,妻子護著懷中的幼子,臉色慘白,嘴角滲出血絲。小男孩大哭,一聲聲「媽媽」哽在喉頭,滿是驚懼。
嘉玲眼神一沉,沒有遲疑,踏步而出,直直站到男子與那對母子之間。
「把手放下來。」她的聲音清晰而有力,毫不拖泥帶水。
男人一愣,怒聲道:「妳這小丫頭片子,管什麼閒事?滾開!」
嘉玲沒有動,眼神凌厲如刀,「你是男人?動手打老婆孩子,算什麼本事?錢丟了你可以報警,不能動手。這裡不是你撒野的地方。」
男人氣急敗壞,似欲上前推她,嘉玲絲毫不退,只是一步更近,身體擋得更實,語氣低沉:「你動我試試。」
她並未高聲,也未慌亂,卻像是一塊沉靜的磐石立於風中。就在那瞬間,圍觀群眾已有人掏出手機拍攝,也有人怒聲斥責:「打老婆算什麼東西!」「小姑娘做得對!」還有人迅速撥打110。
幾名穿便服在周邊保護嘉玲的幹警已蓄勢待發,見情勢未爆,尚未出手,但每人都緊盯男子的動作。一名年輕幹警握緊耳機,低聲向對講匯報:「現場安全,嘉玲同志介入得極好,群眾已站隊支持。」
男人掃視四周,見已群情激憤,自己被手機包圍,心知難以善了,只得一邊咒罵一邊狼狽離去。
女人蹲在地上抱著孩子,聲聲啜泣。嘉玲蹲下身,從包中拿出面紙遞上,低聲道:「妳做得很好,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自己。接下來警方會來處理,妳不用再忍。」
圍觀者感佩無比,年長者說:「現在這年輕人,還有這份骨氣和心腸,真是讀書讀出品德來了。」也有人問嘉玲姓名,她只輕聲道:「我只是個普通學生,這世上應該沒有人習慣於看見暴力卻沉默。」
不久後,警車抵達,處理現場。幹警們目送嘉玲離開,回頭時,臉上都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敬佩——那不是出自權力或裝備,而是一個人面對不義時,本能地站出的那份純粹與剛毅。
稍晚,市公安局黨委得知此事,極為重視。有人說:「她不只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對象,她自身,就是一種保護的力量。」
#潤物細無聲 216
成都市公安局的政治部辦公室燈火通明,會議緊急召開。牆上投影著那段剛被上傳的視頻:嘉玲身著簡單衣裙,面對怒吼的男子毫不退縮,那句「把手放下來」鏗鏘有力,清晰無比。群眾在她背後站成一圈,那一幕像一道堅定的屏障,也像一場無聲的社會教育課。
會議室內氣氛凝重。
「視頻已經擴散了,」情報科幹員匯報,「不到三小時,播放量破十萬,評論區都是在誇嘉玲同志勇敢、正義。」
「不是誇她的問題!」一位副局長聲音略高,「是她露了臉,說了話。以後針對她的輿情、挑釁、炒作會變多。這是政治風險!」
政治部書記點頭,轉向黨委:「請指示,我們是否立即啟動二級防護等級?將她的活動範圍從開放性教學區轉為保密安排?」
黨委書記沉聲道:
「同志們,我們要先把方向看準。第一,嘉玲同志沒錯!她代表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中最可貴的力量——冷靜、有原則、有行動力。她不是衝動,而是自有分寸。這是正能量。」
「第二,從黨的宣傳戰線角度來看,這段視頻本身,是天然的核心價值觀教科書。但——」他頓了一下,「正因如此,她會成為很多勢力的目標。不只是無聊網民、鍵盤評論家,還可能有更複雜的外部操作。」
政治部副書記接口說:「要不要馬上報公安廳,請示省委?」
黨委書記堅決點頭:「立即上報。並且附上建議。她不是一般人——是我們前期已經列入內部重點青年人才保護名單的人。現在曝光,是客觀事件,不可逆。就更要啟動周密的政治安全維護機制。說難聽一點——李嘉玲這個名字,很快就不是只有四川知道。」
作戰處長補充:「我建議兩方面動作同時啟動:一是立刻向平台協商,控制視頻傳播曲線,防止過熱,啟用內部技術對視頻進行內容溫和淡化;二是擴大校園區域巡查與視線保護網,尤其是她課餘路線,不能有半點閃失。」
政保處長也提出:「請求公安廳支援一名女性警官作為貼身便衣,假扮助教。嘉玲同志特質敏感,男性陪護太引人注目。」
黨委書記一拍桌子:「這些都準。再補一句話——記住,我們不只是保護她的身體安全,我們保護的,是她身上那一團不肯妥協的火。這是我們黨最希望看到的一種青年形象。」
會議紀要立即加密上報,省公安廳收到簡報後,第一時間轉呈省委秘書處。不到一小時,省委書記批示三字:
「做得對。」
#潤物細無聲 217
成都市公安局內部會議室空氣凝重,副黨委嚴厲發言如鋼鐵落地——
「群眾義憤歸群眾義憤,你們是幹什麼的?是特警,是黨交給保衛工作的第一線隊伍!居然讓被保衛對象親自衝到前面,這是什麼保衛邏輯?這要是出事,哪怕是擦傷一根指頭,誰擔得起責任!」
特警大隊長臉色鐵青,站起身行禮:「是我們工作不周。」
副黨委怒氣未消:「這不是工作不周,是原則錯誤!保衛不是站在牆後看熱鬧,不是等人動手了才補位,是真正的政治任務!她是省委認定的戰略性青年資產,是省級保護對象,不是誰都能動的!你們竟讓她自己上前開口制止暴力?萬一對方動手,她若有三長兩短,你們想怎樣交代?」
會議室一片沉默,部分年輕特警低下頭。
這時,黨委書記開口了,聲音穩重:「話要說得清楚,也要說得準確。同志們,副書記的批評是對的,我完全同意。確實出了問題。但處分就不必了。」
他環視眾人,語氣一轉:
「保衛這位同志的重點,就是一個原則:**低調、透明、內潛、外無形。**她不是什麼掛胸牌的幹部出巡,不是需要開道護欄那一套。省委早有交代,對她的保護,不能讓她失去作為一個學生的正常空間、自然互動。」
「你們這次錯,就錯在沒有設立好『自主行動介面』——」
大家一時沒懂,書記便解釋:
「你們要記得,她不是一般人。她會做出行動。她不是膽小怕事的學生,是政治覺悟非常高、行動有原則的青年。這種人,保衛重點不是阻止她,而是**預判她什麼時候會行動,然後為她『鋪墊現場』,既讓她能行動,又保證她行動中的安全與結果管理。**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副黨委沉吟後點頭:「這是正確的。」
書記繼續吩咐:
「回去成立一個小組,重新設計『高知政治青年的軟式保衛架構』,針對她這種具有群眾感染力又不願靠權力的人才,研究出一套能隱身護衛又能預置反應的方案。我要看到具體操作手冊,帶場景、帶示意圖、帶機動應急節點。」
「還有,**必須建立行動回放制度,**這次的農貿市場事件,從她出現到視頻上傳,時間線幾分鐘?反應速度?圍觀群眾的意見走向?視頻平台的回應機制?全部調研!」
「最後——」書記放慢語速:
「保衛工作不是擋住子彈才叫成功,而是讓子彈永遠不會射出來。這種保衛,才是現代政治意識下的新標準。」
會議結束,眾人靜默,之後特警大隊長主動要求:「由我負責主持小組討論,三天內交出一版初步方案。」
副書記冷冷說了一句:「你最好拿出誠意,別讓省委覺得我們成都市公安局連一個女大學生的風險都管不好。」
#潤物細無聲 218
會後,成都市公安局連夜成立「軟式保衛與輿情引導專項小組」,由特警大隊長親自掛帥。政治部、行動技偵、網安等多部門聯合參與。
【一】行動回放:還原嘉玲農貿市場事件
網安科第一時間調取群眾上傳的短視頻與直播片段,結合當地監控與密錄器畫面,還原事件完整時間軸:
17:42 嘉玲經過農貿市場南側入口;
17:43 她主動上前勸阻家庭暴力;
17:44 幹警偽裝成路人靠近,但未即時干預;
17:45 周邊群眾起哄圍觀,事件影像被上傳;
17:47 視頻初版在兩個短視頻平台獲得 1 萬點贊;
17:54 巡邏車來到,民警將現場收束,嘉玲離開,未受驚擾。
副大隊長看完回放嘆氣:「她的判斷力比我們快三秒。」
【二】三段式預防模型:由「風險識別 → 空間鋪墊 → 非顯性干預」組成
政治部擬定新的行動標準:
風險識別:即時分析嘉玲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設立「行動信號庫」。根據她步伐、眼神、交談語氣變化,預判其「出手干預傾向」。
空間鋪墊:將幹警佈局於「可能干預區域」半徑 20 公尺內,假裝買菜、拍照、接電話,一旦她走向前線,即在周邊群眾中植入「穩定引導力」。
非顯性干預:不公開介入、不搶奪話語權,而是協助她完成正義表達後,「自然解場」。讓她成為主角,我們是幕後的秩序修復者。
副書記拍案點頭:「這才是21世紀公安工作該有的智慧!」
【三】嘉玲察覺暗中保護,無言而感謝
那天夜裡,嘉玲在宿舍靜坐良久。她發現:明明沒人提醒她撤退,但當她說完那句「你動我試試」後,市場上的人流自動形成保護圈;再之後,有人牽動了群眾,舉起手機,報警、開嗓、穩定現場秩序……不動聲色。
她回到宿舍,從書桌抽屜裡拿出一本記事本,翻到內頁:
「我不是沒察覺。
你們沒有喊我姓名,沒有打斷我發言,甚至沒有搶在我之前出手。
你們只是靜靜地守著我相信的世界,像陰影保護著光。」
——嘉玲 手記
她在日記後頁輕寫一行:「我不是在孤單地與世界對話。」
【四】網上輿情:短視頻獲共鳴,亦引風險
隨著《川大女生怒斥施暴男》影片持續發酵,微博熱搜登榜第七位。評論分歧——
正面:
「這才是當代大學生的樣子!」
「敢站出來的姑娘,值得尊敬!」
負面:
「拍得這麼清楚,不會是演的吧?」
「公安在哪?讓一個小女生頂上?」
境外媒體炒作:
《自由亞洲電台》試圖將事件引向「中共體制對女性無保障」「民族地區菁英被犧牲」等敘事方向。
四川省公安廳當即指示網安部門啟動應對機制,將外媒干擾訊息定性為低階滲透操作,部署應對話術並加強主動輿論布局。
省宣傳部亦部署主旋律內容稿件,標題為:《她不是特別的人,只是我們這代青年的一面旗幟》。
#潤物細無聲 219
成都市公安局在收到省廳指示後,迅速啟動「嘉玲現象」三級應對方案:
【一】強化保護升級為「雙軌制」
政治部、特警大隊、網安處三線同步調整:
✦ 「外軌」——實體護衛
擴編護衛小組,由原先的 2人提升為 3人,包含 1名女性幹警,便於在女廁、更衣、學生活動區靈活應對;
採用「文保型穿便服配置」,以「助教」「志願者」「快遞人員」等身份隱身校園;
在嘉玲常經過路線、教室、圖書館、研究樓增設「信號干擾式微攝裝置」,防止偷拍與尾隨。
✦ 「內軌」——輿情導控
成立「嘉玲輿情護航特別群」,由網安部門每日早晚兩次分析網路言論動態;
對匿名黑粉與疑似引導帳號,實施「技術溯源」,配合平台輕打擊,重提示;
與校內新聞中心合作發稿,標題擬為:《她只是擋了一次暴力,卻照亮了我們的青春》。
【二】嘉玲婉拒媒體邀訪,校方發聲
央視教育頻道、《人民日報》新媒體、騰訊新聞等平台紛紛遞出採訪申請。
嘉玲在與校方與保護小組會議後,只淡淡說:
「不是我不願意說話,而是這件事不是關於我,而是我們所有人——
誰見到孩子被打,應該都會上去。」
校方發言人旋即代為回覆各界:「李嘉玲同學目前全心投入期末科研工作,請社會給予必要的成長空間。」
這一回應獲得不少網友支持:
「這個姑娘有分寸,懂輕重,不愧是特級期刊的筆!」
【三】公安系統升級保護層級與評價體系
四川省公安廳政治部特別召開主題會議,決議:
「‘嘉玲現象’的內核,不是她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她讓我們這些穿制服的,學會了抬起頭去看『值得守護的世界』。」
經評估,公安廳黨委決定:
將成都市公安局「軟式保衛標準作業流程」作為典範,下發全省高校警務聯絡點;
成立以「公安學與思想引導力」為核心的專題小組,由成都市局指派幹警赴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開展理論巡講;
建立《李嘉玲現象觀察與推進內參》,供中央政法委與教育部高校安全司參閱。
【四】嘉玲的自省與堅定
某個週末黃昏,嘉玲獨自坐在校園西區的舊圖書館陽台。夏風輕吹,落日照在筆記本上,她寫下幾句話:
「我沒有要做英雄,也不想被當標本。
我只知道,如果有一天,我變成冷眼旁觀的人,我就真的輸了。」
她將那一頁小心地摺起來,藏進厚厚的筆記夾中。沒有簽名,只用一個字母開頭:
——J.
【五】即將來臨的轉折
但正當整個護衛體系愈加嚴密,網絡輿情逐漸冷卻之際——
一封匿名信送抵校方紀委信箱:
「李嘉玲同學疑似受到特殊單位庇護,享有『不透明保護』與『高規格待遇』,與一般學生權益不對等。要求調查!」
校內輿論,悄然又將起波瀾。
#潤物細無聲 220
〈農貿市場事件後的中央小型線上會議〉
屋內氣氛凝重,只有筆尖在紙上的摩擦聲與翻閱文件的沙沙聲。王滬寧低聲讀完簡報,語氣平靜卻帶著壓力:
王滬寧指示:「李嘉玲同志見義勇為,保衛婦女兒童,這是黨老一輩革命家勇敢推倒三座大山的無比氣魄!但是,四川省的保護隊伍,是否到了能力的限度,這個問題,值得各位同志深思。」
話音落下,會場沉默。人們交換眼神,卻不敢立即接話。終於,公安部派來的代表開口:
成都市公安局長:「報告中央,我們的保護隊伍確實已經全力以赴,市場周邊設有巡邏小隊,也啟用了社會協警網絡……只是,近年人流複雜,資源有限,難免顧此失彼。滬寧同志的提醒,讓我們看到自身的不足。」
話音一落,中央辦公廳的一名官員立即補充,語調小心翼翼:
中央辦公廳官員:「局長的話誠懇,但問題不在基層人手多寡,而在於能否形成『政治護盾』。人民的安全,不僅要靠警力,更要靠群眾自覺站起來。李嘉玲同志的行動,正是黨群血肉聯繫的最好例證。」
眾人齊聲附和,會場響起一陣「嗯、對」的低語。
四川省委的代表卻忍不住出聲,聲音微顫:
四川省委代表:「滬寧同志,從地方角度看,我們也有壓力。基層群眾希望中央給出更明確的指示,否則事件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利用,誇大公安系統的不足,甚至抹黑黨的形象。」
王滬寧抬起頭,眼神銳利,環視全場,語氣緩慢卻斬釘截鐵:
王滬寧:「同志們,不要怕群眾議論。真正要怕的,是我們自己失去群眾。革命老一輩推倒三座大山時,沒有任何現成的保護網,靠的是信仰與決心。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的體制,是否還能承受新的風險?還能保證婦女兒童在農貿市場這樣的基層空間,感受到黨就在身邊嗎?」
會場再次陷入寂靜,所有人低下頭,筆尖急速記錄。有人低聲自語:「滬寧同志,意義深長啊……」
〈會議之後的暗場景〉
夜色深沉,會場已經散去。長廊的燈光昏黃,成都市公安局長與四川省委代表並肩走在一起,步伐沉重。
公安局長(低聲,帶著疲憊):
「同志,今日會上……我怕自己多言了。滬寧同志的話,像是在點我們的名。」
省委代表(苦笑):
「不止是點名,更是試探。誰敢承認公安隊伍力不從心?一旦承認,就是削弱黨的威信。可若不承認,又顯得我們無能隱瞞。進退皆是險境啊。」
局長停下腳步,望著遠處樓外的紅色標語:「群眾路線,深入基層」。燈光打在他臉上,映出一絲蒼白。
公安局長(壓低聲音):
「今天會上,他把李嘉玲同志的見義勇為,提到三座大山的高度……這分明是暗示,讓群眾自發成為盾牌。換句話說,是要我們承認,黨的刀把子不夠用了。」
省委代表(聲音更低,幾乎是耳語):
「你看,他說『不要怕群眾議論,要怕失去群眾』。這話聽來振奮,可實際上……是對我們地方的警告。意思是,若基層動盪起來,中央會先算我們的帳。」
二人沉默片刻,只聽見走廊裡回蕩的鞋音。
公安局長(冷冷一笑):
「群眾是靠不住的。今天李嘉玲同志見義勇為,明天若有人見義反為呢?到時候,誰來承擔?」
省委代表(長嘆一聲):
「所以,滬寧同志才說得『意義深長』。他的話不是給我們的,是給更高層的。只是……我們成了被擺在檯面上的例子。」
兩人對視一眼,神情複雜。局長忽然掏出煙,點火的瞬間,映出他眼裡隱隱的憂懼與倦意。
公安局長(喃喃):
「我們守的是市井小民,他們討生活不易。可在上頭看來,農貿市場不過是另一個『基層試驗場』。若再有事,恐怕不止我們兩個人要下台了。」
風從走廊末端吹過,帶來一絲陰涼。兩人沉默抽煙,煙霧在昏黃的燈光下翻騰,像壓抑不去的暗潮。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三) [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