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二十一) [201-210]
2025 Aug 16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201
嘉玲走在校園裡的步伐,一如既往平靜。她的裝束仍舊簡約——深色毛衣、舊款手機、用得泛白的帆布包,但這份克制的簡樸,在一些同學眼中,卻越來越刺眼。
有的同學在她路過時故意說笑:「有的人可了不起了哦,發國際大論文,連省委都送手機了。」
還有人陰陽怪氣:「這年頭,寫兩篇論文就能當榜樣?那是不是該給我媽也送個包,她以前教我背九九乘法表的!」
嘉玲聽見了,沒有回頭,只是走進自習室,打開電腦,繼續處理未完成的數據比對。
一天下午的《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課後,嘉玲正收拾書本準備離開,一名穿著講究、言語鋒利的女同學忽然在講台前截住她,聲音不大不小,足夠讓周圍的同學聽見:
「李嘉玲,能問你一個問題嗎?你發的那篇國際論文,到底是你自己寫的,還是有人幫你潤色過?」
教室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有人低頭,有人停下腳步,也有人看熱鬧似地湊近。
嘉玲望著那名女同學,眼神沉靜,語氣平穩:「你是想質疑我造假,還是只是在暗示我不配?」
女同學似笑非笑:「你說呢?從來沒聽說哪個本科生能自己寫出那種級別的論文,還不是靠點關係?現在連省委都給你送禮,誰信是憑本事?」
嘉玲聞言,輕輕吸了口氣,目光直視對方:
「如果你有時間懷疑我,不如也去挑一個議題,踏實地把它做下去,跑遍數據庫,吃無數個冷板凳,把文獻讀到吐。然後,你也可以去衝那本期刊。」
「別總以為別人的成果是靠運氣,靠關係。是你自己不曾用過那樣的努力,才無法相信努力有結果。」
對方臉色一變:「你這是道德綁架!」
嘉玲微笑:「不。我只是提醒你,酸言酸語很輕,資料分析很重。如果你選擇前者,我尊重,但我不會後退。」
說完,她揹起書包,目光掃過旁邊幾個若有所思的男生與默不作聲的女生,輕聲補上一句:
「如果有人真的質疑我作假,可以通過學術途徑檢驗。但如果只是因為我是一個女生、還是民族地區出身,就覺得我不該成功……那麼你是在質疑整個國家的教育公平,而不只是我。」
教室一片沉默。
有人在背後低聲說:「她講得太好了。」
女同學咬牙不語,悻悻離去。
嘉玲走出教室,剛好遇到教政治課的教授。他只是點點頭,語氣平淡卻意味深長:「辯難,是政治課的一部分。你通過了今天這一課。」
那一晚,嘉玲依舊如常到圖書館自習。只是她的身後,多了幾個遠遠坐著、默默翻著資料的同系同學。再沒人對她背後冷嘲熱諷,反倒開始有人請教她資料處理與投稿經驗。
那場對峙,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讓一個執著於學問的靜水之人,從此在浮躁與懷疑之中,穩穩立住了腳跟。
但事情不會因此停下。
有一天下午,她去領實驗耗材,技術員一邊登記一邊問:「最近好多人都來問你是哪一屆、住哪宿舍。我跟他們說,我又不是你經紀人。」
她微笑道謝,沒有多問。
回到寢室後,室友低聲說:「有人說你是上面有人罩,不然不可能本科生就登國際特級期刊。」
嘉玲頓了頓,問:「哪一個人說的?」
室友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她便點點頭,不再追問。她明白,這種話不是為了討論,而是為了動搖。
她打開書桌上的文件夾,把自己尚未完成的文獻資料重新梳理,像什麼都沒發生。寢室一片靜默,唯有她鍵盤敲擊聲,清晰如雨。
但有一天,情況升級了。
有學生在匿名校園論壇上發文,暗指她曾接受某企業贊助,甚至將她與被公安處理的賀某拉上關係。雖然措辭曖昧,但意圖昭然若揭。
當晚,學院黨委緊急開會,院領導強硬表示:「這不是學生間的八卦,這是政治上的惡意中傷!該帖已有嚴重違紀傾向,交由紀委處理。」
嘉玲在隔天早晨才得知此事,她沒有激動,反而主動走進院領導辦公室,語氣平靜地說:
「我理解大家為我擔心,但請放心,我會一如既往專注學業。我不想讓這些事情浪費別人的時間。」
院黨委書記望著她,不禁感歎:「你知道嗎,這正是你讓人敬重的地方。你的分量,不只是那篇論文,是你始終站得住。」
那天晚上,嘉玲照例在圖書館自習,出了館門,校園已是一片黑影。她抬頭,天色微涼,秋意深了。
她的步伐慢了一些,卻不再那麼沉重。
因為她知道,有些重量,不是妒忌能壓垮的。
#潤物細無聲 202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召開的是一場不公開的內部會議,地點設在局機關三樓會議室,時間選在晚間,參加者都是近月來負責「李嘉玲同志安全與輿情保護工作」的核心幹警。
黨委書記親自主持,一開場便點名幾位幹警的名字:「小劉、小張、小陳——你們幾位表現得不錯,尤其在近期幾次校園監控分析中,能主動分辨『同學討論』與『低級挑釁』,已經超出了一般治安工作的範疇,是政治工作的延伸,是公共安全與意識形態鬥爭的交匯點。」
眾人肅然,這不是日常的表揚語調。
書記頓了頓,語氣轉為懇切:「有的同志跟我說,這工作難做,怕干預校園自由。我說,這不是干預學術,而是保護人才——李嘉玲同志不是普通學生,她身上承載的是黨的民族政策成果,是西部地區人才培育體系的旗幟。她若被拉扯、被抹黑、被消耗,是一個政治問題,大家要站在這個高度去看。」
隨後,政委發言,語氣帶著難得的親切與一絲驕傲:「你們有的以前是刑警,有的是技偵,也有的是從治安轉過來的,去年我們組織了『科研與公共知識突擊班』,大家接受醫學、材料、科技期刊初步培訓,當時有人說學這個有啥用。現在證明了有用——你們看得懂嘉玲同志的論文題目,看得懂那些留言區哪些是『帶節奏』,哪些是正經提問。這叫什麼?這就叫戰鬥力!」
幹警們會心微笑,有人悄聲說:「沒白學。」
一名被點名表揚的幹警站起來分享經驗:「剛開始我們也怕看不懂,但後來理解了一點邏輯,也知道她會關注哪些數據,就能判斷哪些學生是真有備而來討論學問,哪些是借題發揮、甚至是帶有敵對情緒來試探。現在我們是輪班跟進,不干涉,但保底控場。發現極端言論,就交給情報科彙總報告。」
黨委書記點頭,最後語氣堅定:「這就是我們的新方向。當公安不是簡單抓壞人,而是為黨守護科研戰線的火種。嘉玲同志不是孤軍奮戰,背後有我們。今天的會議,你們每一位都記住:誰敢碰她,就等於挑戰黨的治理信心,挑戰我們保護人才的政治決心。」
會議結束時,書記親自頒發了嘉勉令,特別寫道:
「汝等保護者,不僅護人,更護國策之體現。此事無小事,見微知著,勞苦功高。」
幹警們將獎狀默默捧在手中,不喧鬧,卻心知此役分量極重。會後,一批幹警主動請纓繼續留校輪崗,並自發組成「青年學術保護突擊小組」,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第二個嘉玲」做準備。
#潤物細無聲 203
嘉玲對校園中那種若有似無的注視,起初並沒有多想。她一貫低調,只覺得自從論文見刊、幾位老師講話時特別點名表揚她之後,討論她的人多了起來——有佩服、有嫉妒、有冷眼,也有一些她說不上來的「警覺」。
一次晚自習後,她從實驗樓走出來,夜色已濃,校園裡風微微涼。她手裡拿著筆記本,剛準備走向宿舍區,忽然看見前方小路有兩個男生神色鬼祟,似乎正議論她。
她沒有多言,腳步加快。轉過教學樓角落,燈光暗下來,忽聽身後有人快步追來。她剛想拔腳跑,一道身影已站在她身側,一聲低語:
「李同學,請別驚慌,我們是成都市公安局的人,正在值守校園。你往宿舍走就好,我們處理。」
語聲平靜、堅定,帶著一種冷靜訓練出的分寸感。
她一時愣住,回過頭,那兩名男生已被另一位穿著便裝的男子擋下,似在出示證件。她只看了一眼,就懂了。
她沒說什麼,只輕輕點頭。那位公安幹警沒有跟她多言,略微一笑,轉身繼續走進黑暗的角落。嘉玲心頭略有一震,卻沒有停下腳步。
那天晚上,她回到宿舍後,把當天做實驗的筆記收好,然後從抽屜裡拿出自己默默收藏的幾頁新聞影印稿——幾年前的《求是》雜誌專訪,講的正是王滬寧主導國家文化安全與思政建設的一段話。
她指尖輕觸那段話:
「現代中國青年,要有一種內在的自我節制與價值堅定,否則在資訊洪流與誘惑之中,就會成為他人設計裡的角色,而非歷史的主角。」
她眼神沉靜,合上筆記本。這晚,她什麼也沒對室友說,只是第二天清晨六點,照樣提前十分鐘到了教室,坐在靠窗的位子讀馬克思的原典。
—
而那晚守護她的幹警小劉,回到工作站後,在報告中補了一句:
「李同學似乎有感知,但沒有表露懼意。觀其舉止,依然從容,似有不語的理解。」
黨委書記看過後,只在報告底部批了一句:「如此,方能守得住未來。」
實驗室內的氣味混合著酒精、塑膠與些許熬夜後的疲憊氣息,嘉玲正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裂變,身邊除了儀器聲,只有筆記的沙沙聲和玻璃瓶碰撞的細微響動。
這時,一位男同學走近——是同班的錢煒。
他平時不多話,實驗做得細,也常在課堂上認真提問。但今日似乎有些特別。他手裡端著一杯熱豆漿,遞過來:「你今早還沒吃早飯吧?我看你一早就在這裡了。」
嘉玲沒接,聲音清淡而有禮:「謝謝你,我自帶了水和點心。」
錢煒沒多說,把豆漿放到一旁:「沒事,留著也行。你那天在論壇上的論文我看了,真厲害。老師說你那個模型用在民族地區的環境調查很新穎,我本來也想寫點相關的東西……但看完你的,就不敢寫了。」
嘉玲微微一笑,說:「如果你真有想法,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我那只是個初步的推演,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錢煒的眼神閃過一絲驚訝,又多了些認真:「你願意跟我討論?」
她點點頭,繼續調整儀器,平靜地說:「只要是認真做學問的,我當然願意。」
就在兩人專注討論數據模型的時候,實驗樓另一端的陰影裡,公安幹警小劉與另一名同僚正透過監控資料、實地觀察與心理行為模式交叉比對,快速研判。
小劉記下備忘:
「錢煒,同班同學,無異常社交紀錄,課業表現優良,有獨立科研動機。今日主動接觸,觀察語態、距離與雙方互動,屬於尊重性接近,無過界行為,暫定為安全接觸。可納入『清靜保護圈』名單第一級觀察。」
所謂「清靜保護圈」,是成都公安局特地為嘉玲建立的隱性分類機制。這些學生與教師按照「接觸動機」「語態穩定性」「社會關係圖譜」與「網絡異常關聯性」分級,由內到外形成一層層柔性保護網。
第一級觀察名單:可正常互動但需定期審視。
第二級干預名單:留意其是否以求偶、炫耀或同儕挑釁進行過度社交接近。
第三級排除名單:禁止靠近,經發現即記錄在案。
公安局黨委書記在週會中特別強調:「這是保護,不是隔離。我們不是要讓她活在真空裡,而是要讓那些真心尊重她、想跟她討論學問的人能正常互動,把浮華與陷阱擋在外面。這叫做靜域養秀。」
—
那天傍晚,錢煒離開前,回頭看了嘉玲一眼。
她低頭繼續整理文獻,額前一縷髮絲落下,被實驗燈光映出淡淡金光。她沒有發現,有人,在守著她,也在等她走向更大的舞台。
#潤物細無聲 204
[夜裡的耳機與眼淚]
嘉玲坐在宿舍窗邊,一邊看著夜色中川大的靜謐樹影,一邊戴上耳機,點開「愛の詩」這首歌。歌聲一響,那柔和而帶點悲傷的旋律像針一樣輕輕扎進她心裡。
「人はみな気づかずに 重い荷物を背負って
終わりない遠い道を ただ一人歩いてる」
她像是忽然聽見了有人在說她的故事。從小無父無母,孤獨成長,在千萬不利的命運裡憑一己之力努力站起來,沒有依靠,也沒有退路。
一個字都沒說,只是靜靜落淚
歌聲繼續,她沒有說話,臉埋進膝頭,任眼淚靜靜滑落。她並不是脆弱,而是多年來頭一次,有什麼東西讓她「可以」落淚——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心靈的被理解。
「愛を知り、愛を憎み、それでも愛を信じたい」
「たった一度だけの人生を逃げないで」
這句話像是對她說的——不逃避,不後悔。即使經歷了誤解、被攻擊、孤立無援,仍舊選擇相信善意、相信愛。
音樂落下,她擦乾眼淚
歌詞結束時,她將手機關上,把耳機放回枕邊。沒有多餘的情緒,只是輕輕一聲:「我還是可以的。」然後打開書桌的燈,繼續溫習即將到來的考試內容。
她對著自己筆記本寫下:
「我一直以為,只要做對的事,就不怕委屈;
可原來,對的事也會讓人累。
他們說我是未來的希望、黨的女兒,可我不想當誰的象徵。
我只是李嘉玲,一個孤兒、一個學生、一個……會流淚的人。」
#潤物細無聲 205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辦公室內,氣氛緊張而專注。
那天傍晚,一份來自嘉玲護衛觀察小組的特殊彙報被送至公安局黨委核心成員的桌上:
「李嘉玲同志於今日下午,自校圖書館打印多份新聞影印資料。經巡檢人員目視確認,其中之一為《求是》雜誌幾年前專訪王滬寧同志之文章,主題為『文化安全與思想陣地建設』。嘉玲將該文細心摺好收入書夾,未與他人分享,表情肅然,顯為個人收藏與內心敬重。」
文件遞到黨委書記手中時,他眉頭一動:「這不是小事。」
他隨即在辦公桌前起身,掃視全場:「大家還記得,王滬寧同志怎麼說嘉玲?他說她是『本科階段能發表國際特級論文的少數人才』,還提到『被糖衣炮彈打垮,科研成果就可能外流』,他說得這麼明確,現在她自己主動收藏王同志的文章——這是什麼?」
副書記低聲補道:「思想認同,忠誠之心。」
書記用力點頭:「對!這不是表面功夫,她不是因為被讚才效忠,她早就自己思考、關注黨的文化建設工作!而且不是隨便看,是《求是》——咱黨理論旗艦刊物!你們知道在大學生裡頭,這叫什麼嗎?這叫——根正苗紅,主動對標核心!快,上報省委,擇要擬報,附上影像紀錄和簡要背景分析。」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或許遠比處理那個賀某重要。因為這不是防範風險,而是發現希望!」
黨委辦當夜即組成臨時小組,將相關畫面剪輯、整理語境背景,撰成內部簡報:《關於李嘉玲同志主動學習黨刊精神的情況報告》,副標題為:
「一名本科生主動關注思想陣地建設與文化安全理論,體現青年科研人才之思想高度。」
當晚十點,報告送抵省委大樓。
—
翌日清晨,四川省委書記在通讀材料後,沉默良久,親自於報告旁批示:
「小事見精神,細節見方向。此女不僅可為科研骨幹,亦可為文化陣地育苗,妥善引導,量才培養。准備將其納入青年拔尖人才專項名單。」
—
公安局黨委接獲批示後,大為振奮。書記當場說:
「她不只是個保護對象,還是政治希望。下一階段,我們不是只防,而要養——護苗,要轉為育苗的機制!」
#潤物細無聲 206
【北京·中南海書房】
王滬寧讀到那份由四川省委轉呈的簡要材料時,時間已近深夜。他並未立即寫字,只是凝視那段報告中反覆提到的幾個字眼:
「李嘉玲同志主動複印並收藏《求是》2017年第18期〈堅定文化自信,守住思想陣地〉一文,將之摺好夾入筆記中。」
「經過多年教改背景下成長,非黨員身份,無任何組織提拔背景,自行閱讀黨刊,顯示其思維趨向與精神自主判斷。」
他沉默良久,最後取出一方信紙,親筆寫下一段內部備忘錄,筆跡端正:
「四川之女,未染名利風氣,自思自醒,情理交融,其志不淺。此種苗頭,宜不動聲色而培之。非只因她投稿特級期刊,而在於其精神之『根系』,未浮未躁,知所本、知所歸。此理難說,然我知之。——滬寧識。」
備忘錄封於私人信件夾中,無對外流通。但他的心中,已將「李嘉玲」三字,牢牢記下。
【成都·嘉玲夜間筆記】
那天晚自習後,嘉玲回到宿舍,默默打開抽屜,把那份複印的《求是》文章再次展開。紙張已微微泛黃,摺痕處略顯磨損。她坐下,打開筆記本,寫下:
「為什麼我一直記得這篇文章?也許和我在家鄉時的某一幕有關。」
她筆鋒略緩,像是回憶某段難以言說的過去。
「那是高一的時候,我們鎮的文化站曾短暫放映一場中央政策宣講紀錄片,講到思想工作如何穩住民族地區,主持人提到『滬寧同志』這個名字。那年我不懂,只記得有個戴眼鏡、說話很慢但清楚的北京學者,說『如果思想工作輸了,其他再贏都沒有意義』。」
她停筆片刻,又續:
「後來我上了大學,在圖書館偶然翻到這篇《求是》文章,署名不顯,但我一看文字節奏、論證邏輯,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後來才確定,是王滬寧同志寫的。我心裡一下子震住了——原來那些話,真的不是官話,是有人真心在想國家、在想我們這些離內地遠一點的娃娃該怎麼走出來。」
她的筆跡從此處變得工整:
「我記得他那句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不懂全部,但我知道,要是我們這些人不學、不想,那誰來自信?」
她最後一筆寫道:
「他不會知道我,但我會記得他。」
—
這篇筆記後來,在某次科研培訓報名附上的個人陳述中,被她簡化成一句話:
「我的科研動機,始於一次對文化安全的理解與觸動。」
而那頁《求是》複印紙,仍靜靜藏在她的書夾中。
#潤物細無聲 207
[駐足釣具店的嘉玲]
當日黃昏,李嘉玲結束一天的課程,在街頭經過一家不甚起眼的釣具行時,腳步慢了下來。櫥窗裡擺滿了各式釣竿、線輪、魚餌盒與折疊小凳。她站了許久,仔細端詳每一種工具,眼神中透露著一種極其專注的平靜。
幾位遠處負責護衛的幹警交換了一下眼神,沒有人打擾她。他們看得出來,這不是純粹的好奇,而是某種情感的觸發。李曉芸心中想道:也許這和她童年的生活有關。
嘉玲沒有進店,只是靜靜地站了七八分鐘,然後輕輕地歎了口氣,轉身離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幹警內部低聲交流
事後,有幹警忍不住低聲詢問李曉芸:「她以前愛釣魚嗎?」
李曉芸略一思忖,搖頭道:「我不知道。不過……在雅安那種地方,小孩子要學會一點野外生存技能,也不奇怪。」
另一位年長幹警說:「她那種眼神,不是觀光的。是有記憶的。」
這個小插曲沒有被正式記錄,但卻留在幾個幹警心中——嘉玲這樣的女孩,雖身處國家栽培之列,卻也從來不是無根之人。她有過過往、有過鄉土、有過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嘉玲剛踏入成都市區最大的釣具行時,天色微暗,外頭車聲與蟬聲交雜,她像個普通學生一樣,靜靜挑選竿、餌、線、輪。店員原本對她毫無注意,只見她穿著樸素,雙手輕拂魚竿纖維竿身,問得卻都是專業術語。過了一會兒,她選中一副不算昂貴、但手感極佳的中碳魚竿,結帳時補了一句:「請幫我多裝一組浮標配件。」語氣清澈、語速平穩,毫無學生常有的猶豫或羞怯。
她走出店時,護衛的幹警們仍保持距離。李曉芸看得入神,低聲說:「這娃兒,越是經歷多,越像無事人一樣。」幹警洪薇點頭:「她不是硬扛,是內斂。看起來孤僻,其實心中有江河。」
那天晚上,嘉玲把魚具背回宿舍,輕輕鎖進衣櫥最下層。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忽然買釣具。或許,她只是想在學業與風浪之餘,讓心靜如水,在清晨的湖邊,看浮標一起一落,找回那種安靜而不需防備的自己。她從不提,也不解釋,就如同她從未主動講過自己從小失怙的身世,也從未自誇助人或上過國際論文一樣。
隔天一早,她依舊準時出現在教室,翻著厚厚的《臨床內科學》,一筆一劃記著重點。老師提問時,她舉手照舊,答得周全又克制,像什麼都沒變,也彷彿從未有過任何「風波」。
她只是李嘉玲,一個學生,也是一面鏡子。看見她的人,若懂得觀照,會看到光。
#潤物細無聲 208
省委書記的語氣沉穩堅定,帶著一種直指核心的力道。他望著公安廳書記,語句不疾不徐,卻字字著力:
「公安不是光靠硬的。這回你們成都市公安局的同志能發現嘉玲娃兒自己去找《求是》的文章,還剪報,還摺好收藏……這叫什麼?這叫政治嗅覺、思想觸角,叫真正懂『人的保衛』。這件事,我說,要記功。」
他停了一下,補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評語:
「嘉玲同志,是我們四川的重大資產,不只是個典型。她自覺走到這一步,我們不能讓人以為是組織塑造出來的,而是她心裡真的認同。這才有價值。」
公安廳書記筆記寫得飛快,頭點得沉實。省委書記繼續說:
「而且你們想想,如果今天是我們去宣講,她聽進去,那是教育成功;但今天不是——是她自己去翻資料、看黨刊、思考。你們幹警能看到這一點、報上來,這叫什麼?叫真正的保衛工作,從身體安全做到精神安全,從表面做到內心。這不是我們硬塞的成果,是『自然長出來的』,才最有力。」
他頓了頓,眼神堅定:
「中央會知道我們四川的工作,水平在哪裡。我會把這一點寫進向中辦、政法委的綜合報告裡。這是全鏈條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樣板,從群眾中來,到中央認可。我們不靠喊口號,我們靠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嘉玲就是。」
會議室裡,一片肅然。公安廳書記低聲應道:
「我們一定再強化這類工作的培訓與指導,絕不讓這種自然生長的政治成果被破壞。」
省委書記點頭,目光如炬:
「記住,這不只是『防範風險』的事,這是我們政治工作的光榮時刻。」
#潤物細無聲 209
一、成都市公安局記功通報會與幹警感言
六月初,成都市公安局在保衛處小禮堂召開專項記功通報會。簡單莊重,不邀媒體,但列席者個個神情嚴肅。黨委書記親自頒獎,開場語直截了當:
「今天不是表彰誰開了多少槍、破了什麼案。是表彰我們幾位基層同志,靜靜做了不起眼、但極有深度的工作。你們注意到了一個女大學生收藏《求是》雜誌影印稿——這件小事,體現了我們公安工作的新高度,叫『政治情感監察』,不侵犯隱私,但掌握民情。這是黨委特別點名記功的範例。」
幾位幹警依序上台領取獎狀。當場氣氛肅穆。一位參與保衛工作的年輕幹警上台後,簡短說道:
「我不是搞政治的,但我一直記得一個老所長說的話:保衛不只是護住人身安全,也要幫國家護住珍貴的精神財產。嘉玲同志,是我們四川的驕傲。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全場掌聲持續數秒。黨委書記在最後提醒:
「嘉玲同志沒做錯什麼,不要讓保護變成過度控制;她自己選擇靠近黨的理論,是我們全體公安人員最值得驕傲的事。」
二、中央政法委收到報告後的內部轉呈與備註
幾天後,中共政法委在內部週報中收到四川省委政法委呈上的報告:〈關於嘉玲同志思想傾向觀察與公安工作成果報告〉,其中「主動收藏王滬寧同志《求是》理論專文,折頁保存、批註語段」一節被標紅,加註:
「此種自然產生的政治認同,為當前青年思想工作的活樣板。建議可在西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中作局部傳達與參照。」
更高一級的備註是來自中央社會治理部門:
「非強化灌輸、非行政動員,而為學生個人知性認同,值得重視。擬報請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協調是否列入下一階段『青年先進個人典型觀摩名單』。川渝公安部門應再挖掘同類案例,形成方法總結。」
該文件加密流轉,部分傳達至黨校系統內參,形成「大單位選拔學術與思想雙優的青年典型模式」之草案討論方向。
三、嘉玲生活出現微妙變化:科研、課程、人際支持悄然加碼
嘉玲自己察覺不到全貌,但她的日常,正悄然生變:
科研資源: 指導老師突然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提前進實驗室、安排助理,還有一位副院長親自送來一本國外核心期刊論文合集,口氣格外溫和。
課程安排: 有幾門選修課原本滿額,系辦私下為她「預留名額」。原本嚴苛的老師,對她出席安排竟也變得極為彈性。
人際支持: 她原本擔任班級助教的身份,忽然被學院提升為「本科生科研引導人員」,可以在特定空間開研討會,並由學校安排兩位年級較低的女同學擔任她的教學協力。
她對此感到有些不習慣,但始終一如往常謹慎自守。
直到一天,系主任親自找她說:
「嘉玲啊,我們知道你一直很節省,但這手機用太久,鏡頭都花了。省委剛好有一批公務捐贈手機,我們給你一台HUAWEI Pura 80 Pro,不貴,但性能好。收下吧,別讓人家再亂想要送你什麼了。」
她愣了一下,小聲說:「謝謝,我還是想再多存點錢再買……」
系主任微笑道:
「這不是你買的,是國家鼓勵你進步的。」
她輕輕點頭,眼眶微紅,默默收下。
#潤物細無聲 210
#就算是團建你們也是打球吃火鍋拍抖音
[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內部討論會]
會議召開於特警大樓四樓簡報室,室內牆上懸掛著「政治建警、改革強警、科技興警」的橫幅。大隊書記親自主持,開場語句語重心長,語氣略帶激動:
「不是我犯錯誤啊,我當書記這些年,辦過的會多了。但今天這事兒,我必須說一句實話——你們老實說,現在的年輕娃兒,包括你們自己,不是組織規定學習,誰會去主動翻黨刊?」
會場一片靜默。有人低頭,有人乾笑。書記語氣一轉:
「不是我苛責人。我自己也不例外。你們平時值班巡邏,一有空,幹什麼?滑手機,打王者,刷短視頻。就算是團建,你們也是打球、吃火鍋、拍抖音。那個李嘉玲是什麼人?一個大學本科生,她沒人逼她、沒人指派她,自己收藏《求是》雜誌影印稿,還做筆記。」
他停了一下,重重敲了一下桌子:
「我第一次看到,保衛對象讓我們公安人員反過來學習的。這不是普通娃兒,是黨的資產,是我們保衛工作的鏡子。」
幹警陳振興舉手,神情嚴肅地說:
「書記,我承認,我原本就是按照普通重點人員來防範、觀察她的。後來是我在她書桌上看到那張剪報,還夾在一本數學分析參考書裡。我當時心裡一震,我想,什麼樣的本科生,會在分析實變函數的時候,對王滬寧同志談文化安全理論也這麼有興趣?我當時就覺得,我們看走眼了,她不只是需要保護的重點,是我們要跟著她走的方向感。」
另一名年輕幹警張川說:
「我這幾天回去後,開始翻我爸以前留下的《理論參考》。我發現我從小就覺得那些書很枯燥,其實是我沒靜下心。李嘉玲能做到,我們公安系統的男同志,難道就不能?」
書記微笑,看了他們一眼,點頭道:
「我今天要說的不是『向她學習』四個字,而是——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具體人身上,提煉出一種新型保衛觀。你們想一想,從『保護』升級到『理解』,再進一步做到『共同進步』,是不是可能?」
現場討論漸漸熱烈起來。
有幹警提出:「是不是我們也該建立一個讀報角,推動內部每月研讀一次黨刊,自己寫心得?」
也有幹警說:「可不可以請嘉玲同志來給我們上一堂講座,不是為了宣傳,而是交流,她講我們聽。」
書記想了一會兒,拍板:
「先不急著請她來。你們先做一件事——每個人回去抄一段《求是》雜誌近三年來的理論文章,選自己最有感的句子,寫下理由,下禮拜我們開會,輪流念出來。別怕土,別怕丟臉,今天開始我們自己補課!」
眾人鼓掌,有人還笑著喊:「這是李嘉玲同志間接帶的黨課了!」
書記最後總結:
「同志們,保衛工作不只是盯著人、管著人。真正的政治保衛,是讓我們從保衛對象身上看到未來的方向。我們守的是什麼?不只是安全,是信仰的火種。」
潤物細無聲 (二十二) [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