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二十) [191-200]
2025 Aug 15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91
【四川省委書記補充指示】
「如果嘉玲同志還是不買、不用,也沒有關係。省委送她!
你們分析一下,一般同學都送她什麼。如果是手機、手錶這類,以省委名義贈送,放出空氣,讓要送的人知道她有了,不必白費工夫。」
此批示一出,立即在市公安局、學校黨委乃至省內宣傳口中掀起討論,並迅速展開以下落實動作:
【三項具體落實部署】
一、品項調研小組立刻啟動
由公安、校方與學工部組成小組,秘密統計近半年內試圖接近嘉玲所遞交的各類物品,列出頻率前五的「熱門送禮名單」:
高端手機型號(如 iPhone 最新款)
輕奢手錶與智能穿戴裝置
化妝品(多為海外代購渠道)
鑲飾型飾品(耳飾、絲巾、手鍊)
文具皮具與精裝紙本筆記系統
二、贈送方式政治設計
經省委宣傳部與辦公廳共同商議,擬採用「表彰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名義,由省領導出席的座談會中,象徵性頒贈一件高端智慧型手機與智能手錶組合,禮品簡潔莊重,並由官方通訊發出簡訊與照片。
報導標題擬為:《省委表彰民族地區青年學術之星,李嘉玲代表受贈創新助研裝備》
三、輿論空氣釋放計畫
在頒贈後兩日內,由四川高校系統數位「學術型KOL」在朋友圈與校園內部論壇中轉貼轉述:「聽說嘉玲拿到省委送的手機手錶了,還是領導親自頒的……」
進而達成精準釋氣、抑制私送之效果。
【省委書記的政治技巧深意】
這一舉動不只是單純「送東西」,而是一種制度化、主動性的輿論引導,展現出四層用意:
保護嘉玲廉潔形象:所有物資皆為「制度性表彰」,與個人利害分割清楚。
阻斷灰色接觸機會:直接拔除送禮空間,防止灰色社交或非正當關係萌芽。
安撫妒忌與蠢動情緒:讓他人明確「不用你送」,堵死繞道投機空間。
維護黨的導向能力:讓人民群眾知道,黨看得見、護得住、導得好。
一位省直單位的年輕幹部私下感嘆:
「這才是真正的政治設計。對一個年輕學者的守護,不是單靠一句話,而是要用政治手段與制度空氣做一道透明但堅固的保護牆。省委書記的這句話,不只是送東西——那是送安全、送威望、送長久的空氣管理。」
#潤物細無聲 192
【省委書記追加指示:善用輿論導向,強化正面導引】
會議末尾,省委書記語調低沉而有力,目光掃過參會的宣傳口、公安系統與川大黨委負責同志,道:
「你們做宣傳的,也要用心。這次省委送的,是象徵。不是特權,是表揚;不是裙帶,是國家戰略的落實。」
「要善於引導輿論,把重點放在她『在國際特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這事兒上,這是大事,是黨的政策成果,是總書記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落地。要這樣說,群眾自然明白。」
「那些對她拿了手機、穿了好點衣服有意見的,就勸一勸、講一講。**不是不能有意見,但得講理。你也想拿?那你去寫篇一樣水準的論文啊!**我們要把這事兒,變成全校、乃至全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學習榜樣,別搞成猜疑與攀比。去辦!」
【會議後反饋與落地部署】
省委書記話音未落,川大黨委宣傳部長已暗暗記下三條:
迅速發文公告:校內主流公號即日發佈《榮耀時刻:我校李嘉玲同學論文登上國際特級期刊》,重點強調其科研過程的辛勞、內容之創新性與被引用的潛力。
召開學生座談會:由分管副校長與學工口主導,對於在網路留言或口頭有誤解者,採取「溫和引導+制度說明」方式開解。
建立嘉玲「論文成果公開研討機制」:主動將她的論文摘要製成公開講座PPT,讓嘉玲用最平實語言給同儕解說,用學術實力堵住流言。
【眾人佩服:這不只是政治,是藝術】
會後,一位分管高校工作的省政協委員悄聲對身旁同僚說:
「你不覺得很妙?這哪只是處理送禮,這是用一次小規模的物資處置,打出政策成果、民心引導、紀律防火牆三重效果,真正是『輿論設計的極致』。」
另一位市委常委也低聲點頭:
「換個角度,今天這會兒講的,其實就是『如何守住清廉名聲,同時把她推出去、樹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啊。」
#潤物細無聲 193
【講座之日:校園內場爆滿,網路同步熱議】
在省委宣傳部與川大黨委協調下,一場名為《從川西山村到國際期刊:一名本科生的科研旅程》的分享講座,定於週五下午在學術報告廳舉行。現場座無虛席,不少學生提前一小時就排隊入場,甚至有學生站在門外聽講。學校更安排官方平台進行同步直播,吸引逾萬人線上觀看。
當嘉玲步入會場,身著襯衫長褲,乾淨而端莊。雖然清瘦,但氣質極好,眉宇間毫無怯懦。她面對滿場師生,微微鞠躬,從容開講。
「我不是學霸,也不是天才,只是覺得,有些事,總要有人來做……」
她用極樸實的語言,娓娓講述從基層醫療需求出發,如何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查閱資料、主動向多位老師請教,甚至利用寒暑假深入偏鄉,搜集數據、觀察病例——一步步構思自己的研究主題。這不是靠機緣,而是靠堅持。
講到她收到國際審稿人來信那一刻,她語聲有些哽咽:
「我只是個來自雅安的學生,沒想過……我的工作,能被這麼多人看到。」
全場一片安靜,無人喧嘩。包括過去曾在網路發酸言的學生,此刻也低下了頭。
【網路轉向:從酸語到敬語】
講座結束後,川大學生論壇與BBS轉載節選影片。原本懷有誤解的聲音迅速被壓下,留言風向轉變:
「她講得比教授都好……」
「以前聽說她冷冷的,現在懂了,那不是冷,是專注。」
「我也來自農村,這種成功太勵志了。」
「佩服她退回所有禮物的清潔,我們誰有這種定力?」
一位過去曾在群組中炫耀家世、嘲諷嘉玲穿著的女學生,匿名留言:
「今天去聽了講座。說實話,我有點後悔當初那樣講她。」
【正面輿論升溫:中央媒體順勢跟進】
三日後,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一則短訊:
【青年科研力量的希望】
「近日,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學生因在國際特級期刊發表先進醫學研究論文引發關注。據悉,她出生於西部山區,成長於孤兒院,自學完成部分基礎醫學訓練,現已被中央重點實驗室特聘為青年研究助手。」
——這樣的青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光。
此帖短短一小時,轉發破萬。包括《新華網》與《央視新聞》也發佈嘉玲講座的節選片段,標題為:《她不是天才,但她是光》。
【省委書記閱報後評語】
消息上報至省委。書記閱畢,點頭道:
「這才是根基性的宣傳。不是造神,而是喚起群眾對真實奮鬥者的敬意。這一波導向做得穩、準、柔,值得其他單位效仿。」
他吩咐秘書:
「再交一份報告給王滬寧同志。我相信,他會明白這背後的政策意涵——科研崛起,要靠信仰感召與清廉制度雙輪並進。」
【嘉玲歸校後:更多邀請來了】
嘉玲並未因此而顯露驕態。她如常上課、參與實驗室研究。但她的電子郵箱中,來自中科院、清華、復旦的邀請逐漸增多——
請她赴會發表短講
請她加入青年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甚至有國家重點高校願意直接為她開設特聘博士通道
但她只淡淡說:
「我還沒決定去哪裡,我只想,還能再學些東西。」
#潤物細無聲 194
【中南海辦公廳夜間傳真件:送王滬寧同志親閱】
報告由中央宣傳部撰寫,標題為:
《關於四川高校女學生李嘉玲國際論文發表及其正面宣傳效應之彙總報告》
內文涵蓋:
國際期刊反饋摘要與學術反響
川大校內講座群眾反應與輿情變化分析
成都市公安部門對嘉玲個人安全保護機制報告
地方媒體正面導向手法與負面言論降溫效果評估
報告於夜間送抵中南海,呈送王滬寧同志親閱。
【王滬寧次晨在小型會議上發言,語錄如下】
「我昨天晚上看了那份彙報材料,寫得很實在,事情辦得也沉穩。你們四川這次宣傳節奏控制得好,沒有過猛,也沒有空泛。這種青年典型,既有成色,又不矯飾,是黨的宣傳應有的格局。」
他停了一下,又補了一句:
「她那句話——不是學霸,也不是天才,只是覺得有些事總要有人做——這是很重要的思想資源。請你們記下來,考慮列入後續青年典型文案選集。」
宣傳部一名幹部問道:「滬寧同志,是不是可以考慮安排她到中宣部系統做場內部座談?」
王滬寧說:
「不急,不要把人推得太高。她現在還沒畢業,我們不能打亂她正常的學業與科研節奏。中央不是為了用完一個人,而是要護得住這樣的人才體系。」
眾人皆記下。會議結束後,王滬寧親筆於報告封面批示:
「此事具有三重意義——基層人才自育的實例、正向輿論導引的範式、民族地區治理潛能的縮影。建議宣傳部整理經驗,納入青年工作典型案例。」
——滬寧
他略頓筆,又補寫:
「有些東西,不需要天天說,但要永遠有人記得。」
#潤物細無聲 195
#民族工作是大局中的大局
【王滬寧同志在中央內部會議進一步指示語錄】
王滬寧面色凝重地翻著資料,語氣平穩卻有力:
「我看了公安系統呈上的專報,針對那個賀姓企業主的行為,地方處理得快、準、狠。很好。這就是政治意識鮮明,風險管控得當。」
他抬眼,語速略緩:
「有的同志,還習慣以為這類事情只是『風紀問題』,是『個人道德選擇』。這種觀念要不得。李嘉玲同志是誰?是一個從民族地區出來、尚未畢業就登上國際期刊的青年學生,是中央宣傳工作當下所能凝聚的、最鮮明的基層自強正面形象之一。」
他頓了一頓,語氣低沉但堅決:
「你們要記住,她可以自己掏錢買手機、用點好衣服,買甚麼都不要緊,這是自食其力。但若讓她落入那些靠不正當手段聚財的份子手裡,被包養、被操控,被拍一張照片傳出去,那還了得?你知道外媒會怎麼寫?『中國民族地區連優秀的一本大學生都只能靠依附富商生存』——這就是他們要的話語。」
接著他語調略高,環視全場:
「這不是一個女生的私事,而是一場話語主權的戰爭!敵對勢力會把這種事炒作成:民族地區無未來、教育無意義、女性只能獻身。這對我們的治理信心,是釜底抽薪式的瓦解。」
全場肅靜。有人低聲喃語:「確實沒想到……」
王滬寧指著資料道:
「公安系統這次先勸後懲、再徹底掃蕩,辦得乾淨利落。我贊成這個做法。不是多大事,但背後的含義太大。還有,不要怕說出這件事。適當釋放我們打擊類似行徑的態度與決心,讓那些人清楚——不是『一個女學生』好接近,而是『黨的青年』不容侵犯。」
最後他補充:
「你們四川的同志,把這番話傳過去。負責人要再組織學一次。該強化的宣傳要強化,該悄悄收緊的防線也不能鬆。」
「我知道,有人心裡犯嘀咕:這事歸誰管?我不分管政法公安工作,這你們都清楚。但我要提醒你們,我兼著中央西藏工作聯絡小組的工作,川藏一體,川藏通氣,民族地區,沒有小事。」
他緩緩掃視全場,語氣沉著卻鏗鏘:
「一個民族地區出來的優秀女學生,如果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那就是黨的成就,是我們民族政策的成果結晶。反過來,如果這樣的人物出了風險,被操控、被牽連、被外界炒作,那不是個人問題,是政治問題,是我們工作滲透不到位、導向把握不牢。」
他微頓後又道:
「不要只看表面。有人說她不過一個學生,我說她是新時代民族地區教育成果的代表人物,是建構話語體系的前沿節點,是民心政治的敏感點位。」
接著語調放緩、神情堅定:
「民族工作是大局中的大局,不是哪個系統的責任,而是中央整體工作的統籌。川藏線路上的每一個基層故事,我們都要看懂,看透,看準。你們四川的同志,有這個覺悟嗎?現在是一個考驗。」
此時,會場一片肅然,無人作聲。數位中管幹部低頭默記,有人輕聲低語:「滬寧同志的視角,真是別人想不到的。」
#潤物細無聲 196
[四川省委緊急會議:落實王滬寧同志指示]
王滬寧同志的批示一送達四川省委,書記即刻召開機密會議,與省委常委、成都與雅安兩地書記、市長,以及教育、公安、統戰部門負責人全體到齊。
省委書記表情凝重:
「滬寧同志說得對,我們過去總以為保個人清白就是保平安,現在看,不夠。李嘉玲同志這個案子,不是學術人才問題,是民族地區發展成績能否站穩的標誌。搞不好,就成為敵對勢力的象徵性攻擊目標。」
「我看了她的事蹟——孤兒出身,民族地區,基層養成,自學考入一本,連發高水平論文。請問,哪一個環節不是我們過去政策積累的成果?萬一出了風險,我們全線潰退!」
他一拍桌案:
「學校、公安、統戰、宣傳四方必須聯動,從即日起,建立『李嘉玲同志綜合保護與形象強化工作專組』,日報制度,負責同志每天給我過一次。」
教育廳長、統戰部長聯袂請示:「我們怎麼講她?」
省委宣傳部長舉手發言:
「請問書記,我們宣傳怎麼定調?她自己低調,不想張揚。」
書記點頭,緩聲:
「低調是好品格,但這種人,不能讓社會去猜。你們要建構她的形象:不是靠裙帶、不是靠背景,靠的是黨的政策、基層的教育、公平的機會。」
他補充:
「把她講成:‘從民族地區走出的新時代青少年科研代表’,要凸顯國家培養的成果,這樣既讓她安全,也能堵住其他人胡說八道的嘴。」
學校內部會議:由書記掛帥,進入重點管控與正面宣傳並行模式
四川大學校黨委也在當晚召開會議,明確:
學生私下送禮一律勸退:輔導員、學院幹部逐一談話,主打「她不是靠物質收買的角色,你這樣做只會讓她困擾」。
指派導師聯絡人:由一位兼任副院長的女教授負責嘉玲對外學術應對,保證她接觸的會議、論壇、合作有明確路徑與風險屏蔽。
學校發聲平台統一口徑:凡有媒體採訪,主打「黨的政策培養人才」,避免一切「天才少女」「逆襲人生」之類的煽情報導。
西藏工作聯絡小組內部備忘錄:「民族地區養成模範人物,需持續追蹤」
數日後,中央西藏工作聯絡小組內部備忘錄指出:
「李嘉玲同志可作為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正向樣板,其背景、表現、態度具有高度政策整合代表性,應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度推廣,並同步設置輿情觀測、接觸審核、國際交往備案機制。」
王滬寧批示:「意見可行,請聯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建立一類清單,嘉玲列為優先保護名單第一號。」
#潤物細無聲 197
會議室中,王滬寧語氣平靜,但每一句話都帶著強烈的政治穿透力。他環視全場,繼續指出:
「各位同志,李嘉玲同志是在本科階段就能在國際特級期刊發表論文的人才。我問過主管科研的同志,這等級的成果,在全國一年也出不了幾篇。當然這有主客觀因素,今天不檢討這方面。我要說的是:你們想過沒有?這不是個人能力的表現而已,而是我們體制成果的象徵。」
他聲音一頓,語氣轉重:
「如果這樣的同志,被糖衣炮彈打垮,成了有錢人的玩物,成了境外勢力炒作的工具,那是什麼概念?那是對全國科研體制的一記耳光,是對我們所有青年科研人員的背叛與打擊!」
「我今天不是來談學術的。我談的是政治穩定、科研信仰與制度成果的保衛戰。她是我們政治體系下一次教育公平、科研導向與民族工作高度結合的樣本。樣本若毀,信心皆潰。」
隨後他點名:
「四川省委、省公安廳、教育廳、成都市局,這次行動迅速,風險評估精確,處理得體,我提議——根據相關規定,從優表揚,並將其納入中宣部正面教材典型案例儲備庫。」
會後,中央政研室、公安部教育整頓指導組、中宣部典型宣教處等部門同步收到備忘信號。王滬寧的語錄,經整理成內參送呈中央主要領導,最後一句加粗加框:
「科研成就,不容被私德敗壞毀滅;制度樣本,不容被市場腐蝕抹黑。——王滬寧同志於中央工作會議上的指示」
#潤物細無聲 198
指示傳達當日,成都市公安局召開了由黨委書記親自主持的專題會議,會場氣氛異常莊重。當王滬寧的講話內容被一條條宣讀,全場肅然。尤其那句:「科研成就,不容被私德敗壞毀滅;制度樣本,不容被市場腐蝕抹黑」,使不少幹警內心震撼。
黨委書記語氣堅決:
「同志們,這就是最高層的態度。我們之前的部署,不是謹慎保守,而是高度政治敏感。今天王常委親自點名肯定,這是莫大榮譽,也是更大壓力。我們要記住,李嘉玲不是一個普通大學生,她是體現民族政策、教育改革、科研導向、社會穩定的綜合樣本。任何風吹草動,不只會毀了一個人,而是可能讓外界否定我們的整個治理成效。」
另一位基層幹警站起來發言:
「過去我們覺得這些事離我們遠,今天才明白,保一個人,是保一個時代的信心,是捍衛整個民族地區的尊嚴。我們願意扛這個責任!」
於是當晚即下達新一輪保護方案升級命令,具體包括:
對李嘉玲日常出入路線重新優化、清場預演。
校園內部增設不干擾學習的隱蔽巡邏點。
針對可能試圖再接觸的「灰色人員」建立重點盯控清單。
對已介入干擾者及其企業,持續追蹤財務與聯絡線索,絕不放鬆。
黨委最後拍板:
「王常委的話,不只是指導,更是授權。我們公安系統,要守住這個樣本,也要保住這份信任。嘉玲同志的一切安危、名譽與成長,現在就是我們成都市公安局的第一號專項。」
全體起立,無需鼓掌,已有莊嚴肅穆的信念在心中升起。
#潤物細無聲 199
嘉玲並不知外界因她掀起的層層波瀾。
她依然每日清晨準時到實驗室,身穿洗得泛白的襯衣,頭髮束起,神情專注。對那些高級化妝品、名牌手機的誘惑,她一概不理。論文發表後,她收到不少訪問邀請、研究協作意向,甚至有國外高校表示願意提供碩博連讀機會,但她仍只一心一意投入現階段的研究主題。
科研樓外,一輛未標記的黑色警務車每日巡邏至實驗室後方,不動聲色。
學校內,原本鬆散的安全辦與市公安局特警小組,已暗中形成一套「學術人物重點保護機制」,被內部代號為「蓮」——象徵潔白出淤泥而不染。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指派三名幹警,以清華大學畢業、表現優異的「掛職學生幹部」身分,潛入校園工作小組,觀察嘉玲日常是否有異狀。他們每日登記「關注人物行動軌跡」,以嚴密制度守護她的人身與名譽安全。
某日清晨,嘉玲在圖書館外遇見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他低聲對她說:
「你是李嘉玲吧?我讀過你的那篇論文,不簡單。現在國內能有這種思路的人,不多。」
嘉玲一愣,有些警惕,但還是微笑致謝。對方沒多說什麼,隨即離開。
她不知道,那是中央黨校一位副研究員臨時奉命下校,親自觀察她「神智是否清明、精神是否堅韌、可否承受未來更大壓力」的非正式考察。
兩日後,王滬寧收到簡報:
「嘉玲同志日常節制、待人有禮,科研專注,未見驕氣,精神狀態穩定,言行皆可,未有絲毫攀附或浮華之兆,具備作為長期樣本的基礎。」
王滬寧批示:「記錄備查,日後可培養。」
不久後,中央政法系統另一支「關注青年樣本行為」觀察小組,也將她列入年度報告。報告如此記載:
「李嘉玲,四川籍,民族地區出身,社會資源極其薄弱,經援甚微,憑個人努力突破科研界限。其堅守公德、拒收不當利益、學術態度嚴謹,成為防腐倡廉教育中可資引用之優質案例。建議中央宣教部視情選擇時機進行正面報導,塑造典型。」
而四川省委則已擬好方案,若中央批准,將安排她以「青年科教代表」身份,赴港、澳或深圳與學術界、產業界對話,以示黨的民族地區教育成果之實。
#潤物細無聲 200
嘉玲聲名日隆,卻從不懈怠本職。她仍舊按部就班地修滿每門課,尤其重視專業基礎與政治理論。她的筆記本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都有清晰註記與旁批。她不追求花哨措辭,但語言總能準確扣準主旨,政治課次次滿分,導師甚至誇她「講話不多,一發言就是定音。」
但在那些教條文字與口號中,她心中卻總對「王滬寧」三字,保有一份難以解釋的感覺。
不是仰慕、也不是畏懼,而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連結。
她記得自己第一次真正記住這個名字,是在圖書館看到一份老舊報紙的掃描件——那是《人民日報》刊出的〈中國道路的文化自覺〉,作者署名:王滬寧。那句話,她默默抄在自己的筆記本邊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力量。」
那時她才大一,還沒做實驗,還沒發論文,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但那天,她看著窗外陰濕的成都天色,突然有了某種清醒感:原來真正深沉的力量,是文化裡的理性與堅持。
後來,新聞中開始頻頻出現這個名字——中央辦公廳、政治局常委、統戰會議、文化思想建設……王滬寧似乎一直在,卻從不主動發聲。他從不高調,卻總站在決策背後最深層的意識形態中。
嘉玲不自覺地被這種低調中的深邃吸引。不是情感上的迷戀,也不是學術上的模仿,而是一種對思想嚴密、政治清明的本能尊重。
有一回,她在新聞中看到他赴地方調研,畫面是一瞬而過,但她記住了畫面裡他沉思微皺的眉。那天她在日記本上寫了一句話:
「王滬寧不是站在我面前的指導員,但我總覺得,他像一種目光,注視著我這樣來自民族邊地、孤身在知識世界中行走的青年人,問我:你想走到哪裡去?」
她合上日記本,將那段感覺藏進心底。
她從未見過他,也無從見他。但每當實驗陷入失敗、論文數據紛亂,她心中就會浮起那種無形的目光——帶著一種鞭策,一種深遠的秩序,一種無聲的堅定。
她不知道,遠在北京的他,是否已知她的名字。
但她知道,自己會繼續走這條路——腳步謹慎,姿態從容,如他曾經在《政治的邏輯》中寫下的那句話:
「制度是冰冷的,但制度裡的人,必須帶有一種政治的溫度。」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一)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