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十八) [171-180]
2025 Aug 13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71
當李嘉玲的論文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正式刊出,並被歐美數家學術機構收錄為「重點觀察案例」後,四川省委將該成果以《重大科研突破報告》形式報送中央辦公廳與中央宣傳部。經層層傳閱,一份簡要材料最終擺在了王滬寧辦公桌上。
那日午間,王滬寧照例於辦公室簡餐後,讓秘書進來。
「嘉玲那篇論文的英文譯文,請人核對過沒?」
「核過了,交叉審了三輪,送總辦之前我們又壓了兩天。」
王滬寧點頭,語氣平平:「科學就是不能吹牛。」
他沒再說什麼,靜靜看完全份報告。手指在頁緣慢慢摩挲,最後以鋼筆,在李嘉玲的名字下又畫了一道線,旁邊圈住她所在實驗團隊的組長與指導教授姓名,交代秘書:
「寫個口頭轉達意見,交給中宣部:少渲染個人,強調集體,特別是基層科研條件艱難,黨的引領和制度保障。」
「關於李嘉玲本人?」
王滬寧頓了頓,說:「這孩子很穩定,不浮躁,不張揚,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好苗子。現在名聲起來了,第一要注意她的心理承受力,第二,不要讓人利用她做政治文章。」
「要不要另提給總書記?」
王滬寧低聲說道:
「嘉玲是總書記親自過問過的,我們得體點,不要老打牌子。有實績,自然有人記得她;沒實績,再多宣傳也守不住。」
他拿起那份報告,又翻了翻,眼神複雜。
「我聽說,現在大學裡風氣浮躁,尤其是女生之間,攀比嚴重?」
秘書點頭:「這次她拒收名牌包、還被誣陷拿樣本,學校做了內部整頓,公安也重新調配保衛力量。」
王滬寧淡淡說:「是時候考慮,讓她暫時出一次場了。」
秘書一驚:「公開露面?」
「不是媒體露面。安排她代表學校參加一次國內醫學青年論壇,內部場,管控好與會人員。讓她講一講怎麼踏實科研,怎麼耐住寂寞。別人吹她,我們就會失控;她自己講,說不定能定一個調子,減點噪音。」
「這樣……會不會給她太多壓力?」
王滬寧搖頭:「這孩子從小沒人撐傘,也沒人給路,是靠自己走上來的。她承得住。」
他看著窗外一會,忽然補了一句:
「我們這一代人,終究不能替她過她的人生。但能給她減些礙事的石頭。讓她走得遠一點。」
—
兩週後,一份題為《西部青年醫學人才論壇內部安排建議》的報告悄然流轉至四川省委宣傳部與省教育廳。其中特別強調:
論壇全程不對外公開轉播;
嘉玲的發言不得單獨剪輯發布;
所有與她互動的與會青年須事前篩選、背景審查;
她的出席,定位為「普通學生代表」,但會由上級統一安排講稿審閱。
這份「低調中的高規格」安排,引起地方官員高度警覺與迅速反應。而四川省委書記圈批簡明:
「中宣部和王常委的意思很明確。別讓她當神,也別讓她被毀。這就是現在最難的工作。」
#潤物細無聲 172
四川省委接獲王滬寧指示當晚,立即由省委辦公廳緊急召集相關部門開會,標題為《關於貫徹王滬寧同志重要指示之李嘉玲同學出席安排專題會議》。時間為晚上七點,地點設於省委六樓小會議室,門口有省警衛處設崗,手機不得帶入。
會議一開場,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直接宣讀王滬寧的原話:
「是時候考慮,讓她暫時出一次場了。不是媒體露面,是受控、內部、有主導權的場合,說說她怎麼科研,怎麼踏實,怎麼耐得住寂寞。」
他頓了頓,看著底下的人:
「這話你們要聽懂。不是要炒作,更不是立個偶像,是要『減噪音、定基調』。現在各種外部輿論、學校內部攀比、媒體挖掘,都到了個節點,中央意思是:主動發聲,穩住風向。」
廳內一片凝重。
接下來由省委副秘書長報告初步情勢評估:
學校方面意見明確,學業繁重,極力希望活動「點到為止」;
公安廳報告,論壇若對外公開,風險難控,建議全封閉、內部邀請制;
組織部提醒,嘉玲身份特殊,非黨員,不可涉及政治表態;
省網信辦補充,網路上已有多條「西部天才少女」「神秘高校女狀元」的短影片轉傳,需儘快設限,否則越壓越熱。
宣傳部副部長提出:「中央不讓渲染個人,那她到現場怎麼介紹?不能寫成『四川大學某女學生』吧?」
廳內沉默數秒,省委書記親自定調:
「寫:李嘉玲同志,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近一年在黨和國家關心下,克服家庭困難、科研條件薄弱等不利因素,取得突出成果,現作經驗分享。這話很克制,又有分量,中央要的是『人民培養出的青年典型』,不是明星。」
另一常委低聲說:「但她還是個女孩,還是學生,要不要請中央給一句明示?有些事我們不好拿主意。」
省委書記搖頭:「常委同志話已說到這一步,你們還要什麼明示?凡是沒有明說的,就是要我們自己擔責、保護好!」
他語氣轉嚴:
「你們記住,她不是來替我們『拿分』的,是我們來替中央『守住』這顆苗子的。出了事,不論誰責任,成都就甭想保住形象了。全省也要跟著臉紅。」
最後會議紀要中,列出五項最高機密指令(草案):
論壇場地:初擬為成都高新區某內部培訓基地,全封閉無信號;
與會者名單:須由省委組織部審查,限本省各重點高校青年教師及博士生代表,不得超過50人;
嘉玲發言:內容由省委宣傳部擬稿,經本人認可後由中央辦預審;
保衛措施:特警由原三級防衛升為一級戒護,會場全程禁錄;
校內穩控:論壇期間,四川大學須對全校發布統一口徑「正常學術交流」,嚴禁傳言擴散。
—
會議結束後已過晚十點,省委書記離場時語氣低沉地說:
「這孩子以後能走到哪,我們說了不算。但現在她落在我們手裡,出不得任何閃失。這不只是工作,是政治責任。」
眾人默然點頭。
#潤物細無聲 173
省委再次收到王滬寧口頭補充交代,時間在前夜十一點過後,經中辦值班人員直線通報省委辦公廳。內容不長,卻極具分量:
「如果有與會同志對嘉玲提出專業問題,讓她盡量回答。她答不出,沒有關係,你們不要亂做干預、遮掩,這不是維護領導權威。學術研究質疑辯難是正常的,這樣才是真金不怕火煉。」
消息送達省委後,連夜再次召開小組會議,會議主軸從「全封閉保護」調整為「有限開放、放手試煉」。這一轉向引發短暫爭議,但很快形成共識。宣傳部副部長語氣低了幾分:
「這話講得透徹。我們有時太怕出岔,反而捂出問題。她答不上來又怎麼樣?這才是真研究,不是領導講話稿。」
組織部年長的副部長輕輕搖頭,低聲道:
「滬寧同志這話,是放權也是信任。別人不敢說,她敢說『不懂』,這才是政治上的高度自信。」
省委書記則緩緩點頭,沉聲補一句:
「這孩子是以科研立身的。她不是政壇人物,不能硬包裝成完人。中央都看得開,我們哪來的膽子搞障眼法?」
—
會後紀要中增補三條調整意見:
論壇現場不再強行審定全場問答內容,可開放3至5位經初審學者現場提問,內容限於科研方法、論文細節與實驗設計,禁止帶政治暗示性提問;
嘉玲若答不上來,無須現場引導或救場,主持人僅簡單收束即可。此舉不僅遵照王滬寧指示,更展現四川對學術尊重;
會後不對外主動發布論壇實況紀錄,除非中央另有指示,由專人整理交中央內部參閱。
—
省委書記會後私下對幾位核心幹部說道:
「滬寧同志是真的有水平。細心、細緻,不浮不躁,不演戲。他不是要你把人扶上神壇,而是讓你看清楚這人是不是根基牢。別人要演,她得真做出來。」
—
這番評價,很快傳遍省委各線。
與此同時,論壇執行小組也開始低調進行如下準備:
調閱李嘉玲論文所涉之原始數據與方法,請省內醫科專家先行備審提問點;
特警學習嘉玲研究領域簡介資料,用於識別可疑人士是否假借專業進入現場;
四川大學指派一位醫學院副院長,陪同嘉玲進場,並於論壇後「以師長身份自然收尾」;
同步安排心理支持小組,嘉玲如表現過度緊張,或事後情緒有波動,可隨時介入輔導。
—
整個機構體系,開始進入一種微妙的集體調頻狀態:不再「保她」,而是「信她」。
#潤物細無聲 174
一、李嘉玲得知須公開發言後的心理狀態與備稿過程
消息並未透過學校正式文件,而是由特警隊長在例行早間交接後,語氣盡量平靜地轉述了省委安排。
她一愣,眉心微蹙,沒說話。
過了兩分鐘,她回頭,只問了一句:「是科研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特警低聲回道:「主要是學術成就,滬寧同志特別交代,能答就答,答不上也沒關係。」
嘉玲沉默了一會兒,點頭道:「那我準備材料。」
當日中午,她進圖書館閉門讀資料,一坐便是六小時。她筆記極細,逐段剖析自己的論文架構,特別標記可能被挑戰的統計方法與樣本控制技術。晚餐後,她寫了兩份草稿:一份是五分鐘開場致詞,一份是問題導引提要,全是手寫筆記。
深夜,燈未滅。嘉玲獨坐書桌前,一筆一畫抄寫著最後一頁筆記,上面寫著:
「誠以為知,不恥其疑;實事求是,不畏其難。」
—
二、論壇當天場景、保衛佈置、與會者名單與現場氣氛
活動安排在四川大學臨床醫學樓小型階梯教室,名為「青年學者論壇」,實則全場布控極嚴。
現場限邀50人,除四川大學醫學院核心教師與研究生外,另有來自西南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省科學院、重慶醫學院的專家十餘人。
公安技術組提前三天進場佈線,攝錄、通訊、備用出口、隱蔽保護均已預置。
主席台僅四人入座,李嘉玲排在第二席,右為省科學院副院長,左為醫學院教務長,主持人為四川省科協副祕書長。
場內氣氛極靜,無喧嘩,無擁擠。只有在她一進場那刻,所有人微微坐正,目光齊落。她穿深藍及膝長裙,無飾物,髮束整齊,神色平靜,手中只握著一疊資料。
—
三、現場提問與她的回應
第五十分鐘,主持人宣佈進入學術交流環節。第一位提問者是重慶醫學院微生物系主任,語氣溫和:
「李同學,我對妳那篇關於非典型肺纖維化病灶區段免疫反應延遲曲線建模很感興趣。想請問,妳在建模時選用的多變項指標是否考慮過時變交互效應?」
嘉玲微點頭,語速穩定,回答道:
「謝謝老師指正。我起初只考慮了交叉項,但模型解不穩。後來引入了時窗加權因子,使遲滯效應可以透過移動平均反應調節。具體公式我有寫在附錄C,可以稍後寄給您。」
全場鴉雀無聲,數位老師不自覺微點頭。
第二位提問者則較為尖銳,來自省醫科院:
「李同學,你用了A型樣本200份,B型樣本只有40份,樣本不均。為什麼不捨棄B型?」
她思考三秒,答:
「若捨棄B型,統計精準會上升,但實際臨床推導會失真。B型雖少,但是高風險類別,病程異化快,若不納入分析,會讓模型無法應對真實變異。」
對方頷首,說:「好,有道理。」
第三位老師提問過後,主持人主動收尾。全場鼓掌。並不熱烈,但節奏齊整。
—
四、校內外人物的反應:陳文彬、劉晴等
陳文彬也在場,靠邊角位置,穿得比平時素。他一直沒說話,論壇結束後,他轉身走出場外,站在校園大樹下抽了半支菸。旁人見了,問:「你認識她吧?」
他只淡淡說:「她不需要誰認識她。」
回到宿舍後,他發了一則朋友圈: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時不是背景、不是運氣,而是別人熬夜寫論文,我打遊戲輸還摔滑鼠。】
下面一條留言,是他初中同學:「你也知道啊。」
劉晴當天沒進現場,但從一位系上老師那裡聽說了嘉玲回答問題的場景,據說老師連連點頭。她默然不語,回宿舍後刷著手機,點進李嘉玲舊日微博,發現根本沒幾條內容,卻有幾百條新留言。
她低聲說了一句:「裝清高。」
但再沒多說話。
#潤物細無聲 175
當晚九點半,王滬寧在中南海小樓會見數位黨務工作人員,剛結束一場涉港簡報。他面色微倦,但神情如常。桌上一份薄薄的報告已被翻閱過多次,角落略微捲起。
他低聲問祕書:「論壇視頻有沒有?」
祕書答:「已送審,壓縮版本剛到,技術組挑了兩段主要答問。」
王滬寧點頭,吩咐:「放來看看。」
屋內安靜,只聽到投影設備啟動的嗡鳴聲。
螢幕上,李嘉玲坐姿筆直,雙手置於資料頁上,語氣平穩地回答提問,神態並無絲毫驕矜。講到統計模型時,她簡潔明確,邏輯清楚。提問人臉色本嚴峻,回應時已轉為欣賞。全場寂靜,但目光都集中於她身上,無人打斷。
視頻放畢。
祕書低聲問:「王常委,您的指示要補嗎?」
王滬寧輕聲:「不補。」
他合上手邊資料,停頓片刻,道:
「一,這孩子真有貨,不是包裝出來的。這點,比很多大學老師強。」
「二,不驕不躁,答不上也不慌亂,不遮掩,這是學術的本分。」
「三,四川省委處理得不錯,公安也有思路。但下一步,要注意了——她已經不只是科研人才,而是被社會關注的象徵性人物。」
祕書問:「要加強宣傳嗎?」
王滬寧搖頭:「不要推,也不要壓。順勢。」
他語氣不疾不徐,補了一句:
「這不是給誰做榜樣,是讓一些人看看——這就是我們說的:『在中國土壤裡培養出的現代新青年』。」
說罷,他將手中資料推回桌上,站起身來:「好了,這件事暫時不再提,讓她自己走。」
祕書低聲記下。
王滬寧走出會議室,背影從容,消失在晚間燈影之中。
#潤物細無聲 176
#從具體事件中看到戰略趨勢
6月某日上午,中央有關會議在京召開,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持,王滬寧同志親自出席並做開場發言。他語氣沉穩,條理分明,會議氣氛肅穆,台下數十位中央部委負責同志,悉數記錄。
在講話中,王滬寧專門提及一件看似局部、實則關聯全局的重要案例:
「四川雅安某鎮,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村牆上書寫『習近平好』四字;同一地區,一位普通漢族女教師自願留守山區,不僅教授文化知識,還帶領農民種葡萄、學修手機、養魚、上網帶貨,穩定收益模式。這些已屬可貴。但今天,我還要提第三件事。」
他頓了一下,抬眼看向會場眾人:
「那個孤兒,李嘉玲——一個在全村資助下完成初高中學業的孩子,如今在四川大學醫學專業未畢業,已能作為第一作者,於國際期刊發表高水準研究成果。你們想想,這三件事放在一起,是偶然嗎?」
王滬寧語氣轉為堅定:
「這就是黨的民族政策、科教興國戰略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邊遠民族地區交匯融合的縮影。」
「第一,是政治認同——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恩,是在真實生活中形成的,不是口號;
第二,是制度優勢——一位普通女教師,能憑制度支持轉變村落命運;
第三,是人才養成——一個貧困孤女能在中西部高校崛起,打破學術壟斷,代表著我們教育體系真正下沉、紮根。」
會場一時無語。多位與會幹部神情凝重,有人悄然在筆記上加重筆畫。
王滬寧接著說:
「我講這些,不是要做新聞稿,而是要大家知道——這不僅僅是扶貧成功、教育成功、科研成功,而是民族地區『國家治理效能』的有機成果。」
「這些面向,中央負責同志要深刻領會,要真正學會從具體事件中看到戰略趨勢,從一人一鎮,看到制度的生命力。」
末尾,他不動聲色地補上一句:
「下一步要怎麼做,我不多說,你們自己擬案,務必慎重、務實、有思想。」
會後,多位部委幹部留下繼續研議,有人小聲感嘆:「滬寧同志這次真是講透了。」又有人自言自語:「這不是簡單的榮譽,而是系統工程的鏡面反射。」
#潤物細無聲 177
#真正細緻地去理解去維護
在王滬寧接續發言的片刻,會場氣氛再度收緊。
他語調微緩,但字字有重:
「我再強調一點,相關的人、事、物——像李嘉玲這樣的青年模範、像那位畫牆的老人、那位教書育人的基層女教師,還有他們所在的社區與基層組織,都要嚴格注意保護。不是走形式,不是寫報告,而是真正地、細緻地去理解、去維護。」
他略停,眼神掃過在場部委、辦公廳與宣傳系統的負責幹部:
「以往的成果確實好,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要記住兩個字:慎終。」
「一,不可因為出了成績,就鬆懈麻痺,甚至任由外界渲染、包裝,走偏走形。
二,也不要因為一些地方幹部之間過去的小摩擦、小關係瑕疵,就影響對整體工作的判斷。
三,老百姓畫個像,寫幾句話,水平高低、筆法好壞,都是形式,心意才是根本。我們要看得準、拿得穩,別因為細節錯置了方向。」
語畢,全場沉默數秒。
某位中宣部司局級幹部低聲道:「這段話,是敲警鐘、也是打預防針。」
王滬寧補了一句:
「現在國際環境複雜,國內社會階層流動也敏感,真正能產生凝聚力與認同感的事物不多,這幾個案例,是我們體制自證有效性的寶貴素材。毀一件容易,保一件難。」
「切切注意,戒浮、戒躁、戒急功近利。」
有資深幹部在會後向同事悄語:
「滬寧同志這話,說的不是嘉玲一人,而是整套黨在社會治理與意識形態上的底牌。守得住這張牌,才守得住這個時代。」
#潤物細無聲 178
會議室一時寂靜,連空調的低鳴聲都彷彿暫時消散。王滬寧的語氣未見波瀾,卻如沉鐵落桌:
「那個盲眼老人,是誰帶起來的?是那位姓林的漢族女教師。她沒有上級安排,沒有政策激勵,是自己主動去的。她教那位老人怎麼分包集體分配的灘地,學著養魚,還給他介紹買飼料的路子。慢慢地,就擺脫了赤貧。」
他停了一下,輕輕一聲:
「這樣的幹部,非常、非常難得。」
一桌高層靜默聽著,王滬寧用極為平穩的語調說:
「這位女同志的行為,在群眾眼中,她不是哪個廳哪個局的工作人員,她的形象,就是黨的形象。就是我們黨在基層的投影,是黨的化身。這種人,是社會主義民族地區工作的精神支點。」
他接著道:
「那位老人受了恩惠,感念於心。他雖然眼盲,但一筆一劃,用手摸著寫下幾個字:『習近平好』。寫得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字不全、筆劃錯亂。」
「但那個鎮委的幾個基層幹部做得非常對。他們說,不要塗抹,也不要改正。理由很簡單——一來這是群眾真情實感,不該拿政治標準去矯正他們的方式;二來,萬一誰去塗了這幾個字,被分離勢力或境外媒體拍下視頻,截圖放網,斷章取義地說『牆上有人塗掉習總書記的名字』,那影響之大,可能比幾次外交挑釁還棘手。」
他語氣微頓,轉而肯定道:
「幾個農村鎮上的幹部,能有這樣的政治認識與敏感度,了不起。值得我們中共中央系統的幹部效法。」
他平視會場末端,對中辦與中宣系統幾位分管民族工作的同志交代:
「這件事,把我今天說的原話,逐字準確地,傳給四川省委,傳給成都與雅安相關市委縣委的書記。」
「讓他們知道中央是怎麼看待這些事的,也讓他們知道,中央看到了他們的努力。」
有人悄聲記下,一位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低聲讚道:「這是又一次把政治理性與群眾情感完美結合的經典表述。」
會後廳外,一位資深宣傳口官員感嘆:
「這不是只講話,是黨的記憶工程,是社會主義敘事的再釘鋼樁。這幾個字在牆上,比好多標語還穩。」
#潤物細無聲 179
這份摘報原本不厚,不過五頁,封面上標註:「關於四川青年學生李嘉玲在醫學論壇表現情況的報告」。資料送交總書記辦公室時,王滬寧親筆附了一句:
「該同志為此前中央民族與科教工作交匯部署之實例,其在醫學論壇的即席表達與應對,顯示出理論基礎與心理素質均已具備成熟表現,特請總書記審視。」
文件一送出,政研室內部有小聲竊語。一位年輕秘書低聲問:
「王常委這麼忙,這麼小的事,還要送上去?」
老秘書搖了搖頭,輕聲道:
「你不懂。這不是李嘉玲一人之事,是整個政治敘事的延續。從邊遠地區走出的青年模範,能在國際期刊和論壇發聲,那是黨的工程。這叫全局觀。」
兩日後,紅頭文件夾回傳。總書記的批示並未放在封面,而是親筆寫在王滬寧那段說明的最後一句下,畫了一道長線,接著兩個字:
「甚好。」
而在李嘉玲發表的論文摘要部分,總書記圈了兩段,並在段落邊緣加註符號,有些是簡單的「✓」,有一段則用鉛筆打了三角符號,表示留意重點。
這份文件從總書記辦公室回到王滬寧手中時,他靜靜翻閱,點點頭,沒說話,僅讓辦公室副主任送去一份影印件給中央宣傳部,簡短交代:
「由你們對外口徑準備作業,不渲染個人,但要體現時代精神。」
幾小時後,一封內部簡報經由特急信道發送至四川省委,附上批示、摘要影印與整份論壇材料。
省委書記在晚間會議中念出那兩個字時,全場靜默——「甚好。」兩字之輕,份量卻如千鈞。
#潤物細無聲 180
嘉玲在學校的卓越表現——尤其是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在論壇上沉穩答辯的消息一經傳開,不僅震撼了師長與行政體系,也在學生之間掀起一陣無聲的波瀾。
妒忌她的人,變多了。
這種妒忌與以往不同,不再只是針對那只名牌包——那個最早傳聞是「某某送她的」,後來又證實自始至終她沒有收、甚至沒拆開包裝的那只包——如今更深的,是針對她的安靜與專注,那份不需要討好、也不靠炫耀的穩定與光芒。
嘉玲總穿著簡單的灰白運動衫,頭髮整齊地紮起,進出教室與實驗室,不言多語,不參加活動。她不出現在朋友圈自拍裡,也不在飯後群聊裡分享生活——卻一次次在學術簡報、內部通報與正式報告裡,被點名、被肯定。
於是,有的女生開始在她面前刻意展示穿搭。用最新款的粉色手機結帳時特地抬手露出新買的手鍊,在走廊上大聲談論誰剛買了巴黎新季的包、誰剛去IFS剪頭髮……
甚至有一次,在實驗樓門口,一位衣著精緻的女生嘴角微翹,低聲對嘉玲身邊的女同學說:
「女生再會讀書,也不能不會生活呀。整天就知道做實驗,像機器人一樣,未免太無趣了吧?」
嘉玲聽見了,卻未有表情,眼神未停留,只是點頭示意,推門走入實驗室。
她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懂——只是從來不將這些事放在心上。
她記得的,是尚未驗證的實驗數據,是那場研討會上教授提醒她的一句話,是下週五即將進行的報告。
她的人生重心,與這些炫耀與揣測,是平行的兩條軌道。她自有沉靜,而沉靜,自有光芒。
潤物細無聲 (十九) [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