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十七) [161-170]
2025 Aug 12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61
一、藏區男孩第二封信:
這封信,是從甘孜州一所寄宿初中寄出的,信封上還沾著些許墨跡。
「姐姐你好,我是那個畫馬的男孩。你那封回信我已經讀了十遍。老師讓我唸給班上同學聽,大家都說你很厲害,說我們藏區也可以出大醫生。
我爸爸這次生病住院,我幫忙拿藥,看見醫生穿白衣服,講話又穩又快,我突然想,以後我也要那樣。雖然我成績還不好,但我會努力的,我把你的信壓在課桌墊下面,每次困的時候摸一摸就醒了。
還有,我畫了你的樣子(我照電視截圖畫的,對不起),老師說像。我想寄給你。希望你不要介意,我會保護這封信,不讓別人看見你。
祝你一直走下去,不回頭。」
嘉玲收到時,是深夜在實驗室外的信箱裡。她蹲下身,拆開信紙,看著那幅畫——黑白筆觸裡,她的眉眼被畫得極簡,眼神卻靜靜盯著遠方。
她沒說話,只將信紙壓在實驗桌燈下,閉眼良久,再睜開,重新翻開當日複習用的病理學講義。
二、老教師重逢
那天午后,校醫院舉辦院內教師座談,一位退休老教授特邀參加——正是嘉玲初入學時,代她補過生理學課的張老師。
張老師望著一排排年輕醫學生,終於在人群後方看見那個熟悉又沉默的身影。他走上前,低聲問:「還記得我嗎?」
嘉玲頷首,道:「張老師,謝謝您當年給我打過飯。」
那一年她剛來時,住進學生宿舍還沒發飯卡,老師便自己打了飯菜請她坐下。老師笑了笑,說:「現在不用人幫忙了吧?」
嘉玲望著他,只說:「我盡量不麻煩別人。」
張老師有些哽咽,拍拍她肩說:「但妳要記得,妳是我們四川大學的學生,不是什麼檔案裡的代號。如果有一天,妳太累,就來找我。別什麼都一個人撐。」
她沒有回答,只是輕輕點頭。
三、「被代表」的青年座談會
學校接到上級口頭通知,讓李嘉玲參加一場「青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通知沒有明說她要發言,但會場席次表上,她被排在「重點典型代表」第4席。
前一晚,學生處主任打電話:「嘉玲,明天的會你只要坐著,發不發言我們視情況決定。你不用講太多,只要……出現。」
嘉玲淡淡回應:「我明白,會準時到。」
會場那日,她一身乾淨白襯衫,沒化妝,眼神如常,坐定後沒有與任何人寒暄。幾位「青年企業家」與「基層幹部代表」熱烈發言,會場掌聲不斷。
主持人遞話筒給她時,嘉玲沉默兩秒,只簡短說:
「我學的是臨床醫學。學好專業,先別犯錯,再學救人。這是我現在的全部想法。謝謝。」
說完後,眾人一陣安靜,然後不約而同鼓起掌來。有人讚她樸素真誠,有人私下說她「情商不高但不做作」,但事後各方領導一致認為:「發言言簡意賅,極好!不失深度,也不惹事。」
會後她離場,悄然無聲。遠處特警已候在樹蔭下。她點了點頭,那警員自動落後兩步,守著她踏回實驗樓那不變的階梯。
#潤物細無聲 162
一、劉晴家長介入:學校處理「情緒摩擦」
事情過後第三日,學校接待處收到一封掛號信與一通電話,來自劉晴的父親——本地一所中學的教務主任。他語氣客氣但帶隱憂:
「小孩年紀輕,有時口沒遮攔。希望校方多給機會教育,不要過度處理。聽說對方背景比較……特殊,我們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這通電話當日即記錄在案,由學生工作部轉給學院黨支部與學工處。
校方並未立刻處分劉晴,而是安排了一次低調但明確的「提醒式談話」。由學工處副主任與醫學院輔導員共同進行。
「同學間若有誤解、衝突,學校有責任引導正向情緒處理,但動手就是原則問題,這與個人背景無關。」
「學業為重,若因情緒影響學業,最吃虧的還是自己。」
「李嘉玲同學並未提告,也未提出任何要求,這是一種克制與寬容。我們也希望妳有反省。」
劉晴低頭不語,神情複雜。談話結束後,她被安排至校心理中心「非強制性」諮詢兩次。名義上是情緒疏導,實則觀察後續動向。
校方記錄結語寫道:
「目前未發現持續性敵意或組織串聯,建議繼續以教育為主、觀察為輔;必要時通報公安機關,列入重點行為人觀察名單B類。」
—
二、嘉玲的專業進展與榮譽評選
嘉玲幾乎不參與社交活動,連學生會的邀請都婉拒。但在實驗室與實習病房,她逐漸被內部教師與研究人員高度重視。
她有幾項明確成績:
📘 1. 病理學研究成果
與學院副教授共同撰寫《四川盆地乙型肝炎患者病理切片演變趨勢初探》;
擔任標本切片製備與數據清洗主要執行者;
論文送審《中國臨床醫學期刊》副刊,已有初審回函,評價為「學生參與程度極高,屬實不易」。
🧬 2. 參與「省級拔尖醫學生培養計畫」
原本名額5人,嘉玲原未主動申請;
但因導師推薦與院系聯名背書,特批補送一人——即她;
擔任基層醫療下鄉義診的隨診記錄撰寫人員;
表現極為細緻,備註處甚至記錄病人說話節奏與精神狀況,受到高度肯定。
🏅 3. 榮譽評選
期末,校方舉辦「醫學生榮譽榜」評選。評選委員會收到一封特別建議信,來自成都某三甲醫院資深主任:
「這孩子我見過一面,記得她因一名小患者而獨自整理一份10頁紙的對照表格。她沉默,但內心有火。我推薦她——不是因為她的背景,而是她不辜負那背景。」
校方最終評定:優先列為校級「學術精進模範」人選,並報送省教育廳「青年醫學人才」獎學金備選。
學院紀要寫道:
「該生本人無異議,僅表示不參加公開表彰儀式。建議由導師代領。」
#潤物細無聲 163
#參閱第一集【潤物細無聲(一)】
#1
當王滬寧看到這份報告時,他正坐在中南海西樓的書房內。翻過前幾頁平淡的簡報後,當目光掃過「四川大學醫學院學生李嘉玲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的字眼時,他手指輕敲了兩下桌面,抬頭思索片刻,並未發表評論,只淡淡吩咐:
「抄送總書記辦公室。標註:這是總書記長期推動民族工作與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成果體現。」
語氣平穩,但辦公室秘書聽得出來,這是一種明確的「政治轉化」。意思是:這事不只是一個學生寫了論文,是體系成果的證明,是可以進入更高層論述、作為「黨管人才」與「邊疆民族培育」成功範例的。
兩日後,簡報由總書記辦公室返回,紙張上乾乾淨淨,無附註、無簽字,沒有評論。但在李嘉玲的名字下,以鋼筆劃了一條細線,不長不短,剛好覆蓋姓名正下方。
這種線條,在辦公桌上有專門意涵——
不屬肯定,也非批評,而是一種標記過、有印象、存檔留心的表態。
王滬寧閱後未再追問,僅讓秘書備份一份檔案,夾入「黨建與人才培育」類別內的內部資料卷宗,歸入「少數民族優秀青年培養案例」子目錄中,備未來參照或需要擴充報告時使用。
這一筆畫,無聲無息地,卻讓整條體制鏈條更加收緊:
保護、輿論控管、學業協調、甚至嘉玲未來的研究領域與畢業方向,皆不能有失控之處。
因為這不再只是一位「被保護的年輕人」——
她,已被劃入國家敘事的一條潛線中。
一、校內的改變:不言而喻的氣氛
四川大學醫學院的教研辦那日收到通知,要補交一份李嘉玲論文的詳細研究過程與指導記錄。主任拿著那封來自教育部「高教司綜合處」的信看了三遍,才發現語氣異常柔和,卻要求異常具體。
他知道,這不是普通論文,那是**「被畫了線的名字」**。
從此,她不只是學生,而是象徵,一種國家敘事中「從基層走出的典型力量」。
幾位課程指導教授私下聊天時說道:
「她的實驗設計寫得真不錯,但要說完全自己來的,也未免……」
「話不能說死,現在是要我們‘幫助’她成功,不是‘驗證’她靠自己成功。」
在這種氣氛下,不再有人問為什麼嘉玲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角落,也不再有人疑問為什麼每週的討論會她總可以不出席,因為她的軌道早已不在教學大綱裡了。
二、體系的籌劃:靜默而深遠的安排
科技部青創司下了一紙預告函,擬於次年啟動「邊疆人才科研起步基金」,第一批擬列5人推薦名單,李嘉玲在內。文件草案先在統戰部與教育部間來回,因為需「提前防備輿情風險」。
而組織部則向四川省委問道:
「這樣的青年,我們是否該列入預備幹部資料庫?」
四川省委統戰部回答精準:
「尚早。但可列入‘特殊關注類型’,按黨員發展流程檢討,嚴控審核節奏,必要時由省委統一組織談話。」
這些話語,嘉玲一概不知。但她的名字,已成為無數內部文件中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標籤。
三、她自己
她依然早起,吃清淡的食物,不穿名牌、不染髮,從不接陌生電話。
早晨進實驗室,夜晚走過運動場時,總會有人遠遠地看她,眼神帶著不確定的敬意或防備。她看見,也不理會。
當《柳葉刀》國際版主編寄來一封祝賀信,表示「願意在未來給予合作與邀稿」,她只是默默將信印出來,夾在實驗筆記本後方,一言不發。
她知道,不只是這封信,連她的沉默,也早已進入許多人日後準備報告的語料裡。
四、小結:她與線
她不知道那道筆劃;
也不知她未來的職稱、研究資源、學術邀約、黨籍審核,會因那筆「線」而無聲地變化。
她只知道,自己不說話、不主動爭、走得比別人快一點,手法穩一點,身體安靜一點,就能比以前的孤兒歲月過得安全一點。
她仍然夢見鎮上的老校舍,風從窗縫灌進來,書本吱嘎作響。
她仍然記得,自己是在那樣一個地方,學會了不說話,只做事。
她只是忘了,從那一夜總書記畫下筆劃起——
她的名字已不再只是她的名字。
#潤物細無聲 164
成都市公安局召開會議。特警大隊反映:
「李嘉玲同志在科研上出了驚人成績,我們聽說,連省科學院都佩服!我們連題目都看不懂。」
大家哄笑。
但一位副處長表示:
「這樣一來,聲名響了,保衛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公安局黨委:
「這個認識有深度。接下來要預擬可能方案。」
[會議場景:交錯於笑聲與警覺之間]
成都市公安局大禮堂,午後兩點三十分。特警大隊、警衛處、網安支隊與市局黨委代表齊聚。
特警大隊副隊長語氣誠懇而帶幾分自豪:
「同志們,李嘉玲這篇論文……我聽說國外的醫學期刊發表難度極高,還是第一作者,名字一掛,外網都有人討論。我們自己看,她那個什麼‘細胞通道調控蛋白的轉位模式’,我們是真看不懂,哈哈——」
會議室一陣哄笑,但笑聲裡,有一絲微妙的不安。
「可就是因為這樣,接下來她的風險係數就不一樣了。」
二、分析與憂慮:保衛工作再評估
網安支隊發言:
「她的名字現在已經被爬蟲工具收錄,甚至進入多個國外學術社群資料庫。這不是普通曝光,是深層網路資料鏈接,涉及多語言、跨平臺。這種資料我們無法完全刪除,只能預警。」
警衛處則補充:
「我們研判,現在的主要威脅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暴力襲擾,而是數位還原、行蹤追拍、資訊嫁接與虛構攻擊。尤其是有人會從‘她怎麼突然發表高端論文’這件事上下手,造謠背後有人‘寫手團隊’、‘利益輸送’。」
黨委一位老幹部點頭:
「這是典型的‘名聲高了,攻擊就來了’。」
三、黨委總結:有深度的認識
公安局黨委副書記總結發言:
「我看,這個認識是有深度的。科研成績是榮光,但對我們來說,是壓力。中央為何要她待在四川?就看中我們這裡環境穩定、人情內斂。現在聲音出來,別人難免關注,還有人會挑撥。保護她,不只是保人,是保一個政治安排、保一種敘事結構。這我們要清醒。」
四、接下來:預擬方案(會後紀要初稿)
會議通過,下令特警與網安擬定以下三案,供下週上報市委保密辦與省委統戰部:
低頻輪值型防護機制
針對課堂、實驗室、宿舍三點一線,保持隱性陪護,避免學生過度感知。
分域監控與預警算法強化
與百度、抖音、微博三家企業合作,啟動「局部人名追溯」技術預警,對嘉玲名字搭配「黑稿」、「攻擊詞」自動攔截與跟帖追蹤。
模糊代號行動代管策略
參考國安系統做法,未來所有內部文件對其名字改以「竹枝一號」代稱處理,避免關鍵資料在移轉中外洩。
五、餘聲未了:下班後碎語
晚間特警宿舍,隊員黃斌一邊擦槍一邊說:
「唉,我女朋友今天還問我,‘李嘉玲長什麼樣?’我說我也沒怎麼正眼看過,哈哈哈!」
另一人笑道:
「你敢看?看她一眼,我們每個小組要寫三頁報告。」
還有人感嘆:
「她這種命,我們碰一輩子都碰不上。你說好也好,說難也難……唉,命裡注定。」
眾人沉默片刻,然後有人補了一句:
「但我們保的是未來,不只是人。」
#潤物細無聲 165
一、市委指示:不能只當作保衛任務,要從全局高度思考
會議在成都市委五樓常委會議室召開,列席者包括市委書記、市委副秘書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宣傳部副部長、市統戰部協調專員等人。
市委書記語氣沉著,但鏗鏘有力:
「你們總是從‘怎麼防’來思考問題,但今天我要講,這件事要從『怎麼展現』來看。」
他頓了頓,看向公安代表,語氣稍重:
「出了這樣的科研成果,是整個成都市的光榮。中央讓她留在這裡,是信任我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工作有難度,就去阻止、遮掩。那叫因噎廢食!」
宣傳部副部長低聲補充:
「這種級別的論文,有些教授、副教授終身都發不出來。國外同行會來交流,媒體會來邀訪,不是能擋得住的。這是新階段的榮譽管理。」
市委書記繼續發話,轉向公安局代表:
「你們要把心態轉過來,不是她拖累了你們,而是你們要準備好,撐得起她的身分。未來可能參加論壇、接受國際訪問,甚至有外國大使想見她。你們的責任,不再是單純防範,而是保障這個城市對世界的體面。」
二、具體要求:公安要跟上,不要完全不懂!
語氣略嚴:
「你們保的人,是搞科研的,不是搞演藝的。不是每天巡樓就能保住,未來的場景會是她跟一堆國際醫學專家開會,而你們站在門口連他們說什麼都不懂——這像話嗎?」
他掃視全場,明言:
「**你們要補課。**必要時,組織內部醫學基礎知識培訓,至少知道什麼叫‘細胞轉位’、‘蛋白標記’,別讓外人覺得我們是護衛不是護城人。」
「這事,我已經交代黨校、成都醫學院、市科協聯合出方案,一週內開班。由公安局與統戰部挑人參加。你們要讓基層特警也知道自己保的是什麼樣的國家資產!」
三、公安局內部會議:轉變心態與部署培訓
當晚,公安局召開臨時黨委擴大會議。
一名中層幹警頗有感觸:
「其實我們也為她驕傲。就是以前都當成保密對象處理,怕她被拍、被說,現在一下子變成學術明星,我們得改腦子了。」
黨委副書記敲定任務:
「市裡這是給我們加壓也是給面子。我們不能再講‘怕什麼會’,而是要講‘怎麼護’。護得體面,護得有智商。」
「明天起,每組派一人到成醫參加三週輪訓,內容包括基本醫學術語、學術活動禮儀、學界風險評估。網安組同步跟上,建立國際資料交互警示模型。」
四、嘉玲是否察覺風向變化?
那幾天,嘉玲繼續在圖書館查資料,在實驗室做分析。她對校內或社會的喧囂始終冷眼旁觀,惟一的改變是——
特警在接送她時,不再拘謹,而偶爾會主動說話,例如:
「李同學,最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
她抬眼看了他一眼,回答:
「細胞極化的蛋白標定,我在驗證一種新模型,可能跟心肌缺血修復有關。」
他點點頭,不敢多問,但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敬意。
#潤物細無聲 166
市委交代:
「...我要你們去學,當然是增加負擔,我心裡有數。但是專業醫學研究,就有重大政治意義,你們幹保衛的同志一竅不通,怎麼防範有人假借研究名義,混進來傷害她?你們連壞人講的術語都不懂,怎麼把關?甚至竊取科研成果,你們也不知道哪兒重要,萬一資料重要部分被偷了,被壞份子牽連她,我們的保衛工作就全盤失敗。到時大家下崗回家,別怪我沒事先提醒。」
#潤物細無聲 167
[成都市委與省公安廳聯席會議實況(節錄)]
市委書記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極強的穿透力。他一字一句說完,全場鴉雀無聲,氣氛沉重得仿佛能壓垮鋼條。
「我讓你們去學,不是為了轉行當醫生,是讓你們清楚自己在守什麼。這是黨交代的戰略資產,是我們四川的未來!你們幹保衛工作的,一竅不通,那就不是守,是睜眼瞎。」
他掃視全場,目光逼人:
「你們想一想,今天她搞的是心肌修復,明天呢?可能就是國家生物戰略項目、醫工結合核心技術。這不是普通的學生,也不是普通的研究室。萬一有人混進來,假裝是外國學者、訪問專家、合作項目人員,你們不懂,怎麼審核?怎麼發現異常?」
宣傳部副部長小聲點頭,補上一句:
「前段時間某沿海高校,就有外籍博士後借項目之名,盜走資料,直到國外發表我們才發現。」
公安廳黨委書記面無表情:
「成都市委說的不是危言聳聽,是過去幾年真有的案例。我問你們,如果她的研究數據、模型設計、臨床樣本,被偷了、被買了、被毀了,我們怎麼報?我們怎麼向中央交代?」
他語氣轉重,堅定地說:
「到時候,李嘉玲受傷是小,科研成果失守、國家形象受損是大。那就是全盤失敗。你們別說是技術人員的事,只要你們不知道哪裡重要,你們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是保衛人員!」
幾名公安系統幹部低下頭,有人悄悄把筆記翻開,在「科研成果保護」「訪客背景審核」幾欄下快速補寫。
書記緩和語氣,但語意不變:
「是,我讓你們學醫學術語,是額外負擔,我心裡清楚。可這負擔,不是你們個人的,是我們整個黨的,是為了未來不出事、不丟人、不丟臉。」
他語重心長:
「她現在還在上學,等畢業、等國家要派她出席國際會議、加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那時候你們會明白,今天這些話不是多餘。」
最後一句話說完,全場肅然。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書記立即起身回應:
「我們明白了,書記。今晚就回去調整預案,擬定保衛小組知識強化機制,並與醫學院建立聯絡制度,請專人教我們重點術語、實驗環節、研究敏感點。責任到人。」
書記點點頭:
「很好。會議記錄下來,這是警鐘,也是開始。」
#潤物細無聲 168
會議結束當晚,省委書記的批示迅速轉達至成都市委、市公安局。
「成都公安同志思慮周密,先期部署,我很滿意。去學專業的同志,組織上要充分支援,給予特殊津貼。但不准馬虎從事,浪費時間。」
這份批示在公安系統內部迅速傳閱,許多幹警直呼「從來沒見過這麼高規格對待學習的指示」。
📍公安局內部即刻回應
市公安局黨委立即召開擴大會議,傳達省委指示。局黨委書記語氣鄭重:
「省委批示下來了,不但充分肯定我們思慮周密,還明確給我們背書——這不是臨時工作,是重大戰略任務。『學術語言保衛』,是我們公安系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但從今天起,要硬著頭皮上!」
他一揮手,命令下達:
組建專業學習小組:以特警骨幹、網安、情報、警務聯絡幹部為主體,分三梯次進入四川大學醫學院旁聽、短訓。
邀請協作教授團:與川大校方建立「機密科研保衛協同小組」,定期進行研究安全簡報、術語解說。
設立專案津貼:依照省委批示,凡參與學習任務者每月追加「專業安全準備津貼」,並作為晉升條件加分依據。
📍現場片段:幹警夜讀
次日清晨,公安局值班室內,幾位參與輪訓的幹警正圍著一份厚厚的PPT材料學習。
「這個『miRNA標靶調控』到底是什麼?」
「好像跟基因轉錄有關……但我聽說還會用老鼠做實驗?」
有年輕幹警開玩笑:
「咱這保衛工作,都快變成生物安全局了。再學下去,我們得去考研究生了。」
但也有人語氣轉為認真:
「我們不懂,她出事了,中央一句話——『為什麼沒識別早期風險?』你我誰擔得起?」
—
有位年資老成的副隊長,看著教材沉聲說:
「我們不是去研究論文的,是要知道實驗室裡哪個冰箱、哪台伺服器裡裝的是核心機密,知道哪些話是正常學術討論、哪些是假借學術之名套情報。學不學得會,是政治態度問題。」
全場默然。
📍公安系統外:市委辦公室內部反應
市委機要祕書看到省委批示,悄悄對另一位辦公室同仁說:
「看得出來,中央是真把這個女孩當成『樣板』來培養,技術護航是其次,政治背書才是核心。搞不好,幾年後她就得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代表新時代知識青年。」
另一人低聲接道:
「所以現在,就是不能出任何意外——包括名譽、心理、甚至朋友圈的輿論都要守住。」
兩人對望一眼,心領神會。
#潤物細無聲 169
當李嘉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後,她在四川大學內部的聲望不僅遠超同儕,更開始讓一部分人「難以接受」。
她成名的方式,實在太過「非典型」。
她不是學生會成員,不參加社團活動,不發朋友圈,不穿名牌,甚至不太笑。除了上課與實驗,她幾乎不與人交談。老師們私下稱她「科研機器」,學生們卻更願意用「冷臉學霸」、「特權之女」來形容她。
尤其是女生當中,忌妒悄悄在擴散。她明明什麼都不爭,卻什麼都得來。
有同系女生私下嘲諷:「靠背景吧?不然怎麼可能一篇文章就登國際頂刊?你以為我們老師想發都發得上?」
另一人接口:「她要是真的那麼厲害,怎麼會不參加任何學術交流會?是不是怕問問題問倒她?」
還有人翻出她曾拒收名牌包的事:「矯情,說什麼不收,其實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有人送她而已。」
更多人在宿舍裡翻來覆去地猜測:「她怎麼就能不靠關係拿下指導老師首推名額?我都陪笑三個學期了,老師還是推別人。」
嫉妒在無形中發酵,而李嘉玲毫不知情,或說,她根本不去關心。
但情勢,終究到了某個臨界點——
某次課堂實驗後,器材室少了一套重要樣本標本。管理員發現時已晚,立刻逐一盤問參與者。因李嘉玲是最後一位離開的學生,有人當著老師面說:
「不如問問李嘉玲吧?她最近研究不是很尖端?用點材料不為過。」
氣氛頓時凝固。
老師臉色微變,立即出聲:「這話不能亂講。李同學的研究,材料都有報備。你們有證據,就請拿出來,否則這是誹謗。」
但這場公開質疑已讓嘉玲察覺風向在變。
回宿舍後,她打開實驗紀錄,逐行複查了當日所用樣品與存放記錄,並寫信回報指導老師,請求實驗室加裝攝影監控,並將所有樣本改為雙重標註與簽收。
第二日清晨,她提前到校,對每個她熟識的實驗同學點頭致意,沒有多話,但眼神沉靜、堅定。這一舉動,反而讓原本謠言四起的幾位同學一時語塞。
事後,指導老師在系會議上主動提出此事:
「科研成績越高,越容易遭受非學術攻擊。我們做老師的,有責任保護每一位真正用心的學生,不能讓謠言毀掉前程。」
此言一出,校方內部氣氛一度震動。沒多久,學校正式發文,明令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嚴禁匿名指控,並私下警告了幾位散播言語的學生。
而在另一頭,公安系統亦接獲反映,開始研判「輿情對象轉為學術性騷擾」的潛在風險,並在嘉玲實驗樓所在區域,安排了「臨時資料安全保全員」,兼具技術背景與基礎保衛職能。
嘉玲並未就此動搖。
她只是夜裡,把那本期刊翻到封面頁,靜靜地看了一分鐘,然後合上,擱回最上層書櫃。
她知道,這一切不會因此結束。但她也知道,她的下一篇論文,正在路上。
#潤物細無聲 170
一、特警夜間聽課的寫實描寫與心境轉折
夜已深,四川大學醫學院的一間空教室燈光未滅。牆上的時鐘指向22:15,黑板上密密麻麻寫著""Nanotechnology"、"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NMSC"幾個字。
特警幹部謝誠軍低頭翻著課本,眉頭緊皺。他曾在特種部隊服役十年,躲過手榴彈、識破埋伏,卻從沒想過有天要去理解「內質網壓力」。
坐他旁邊的是剛轉進情報崗的年輕幹警劉一航,低聲道:「為什麼
納米顆粒(Nanoparticles)可以有助於靶向遞送(targeted delivery),降低全身毒性並提高治療效率?」
老謝嘆了口氣,沒接話,卻默默在筆記上寫下三個字:「高風險」。
講台上,川大指派的協作教授還在講解嘉玲論文中的關鍵方法學。這群穿便服的公安學員都不是來求學位的,但每一人背後,都是某個崗位的警戒線。
課後,特警隊長私下交代幾人:「這段講的,就是嘉玲同志的課程內容核心之一。如果有人在研討會、投稿平台提這些詞,你們要記下來,回報。懂不懂?」
眾人齊聲:「明白!」
二、國際學術代表團造訪,特警識別潛在風險的實戰演練
五月底,四川大學迎來來自德國、比利時、香港三地的青年研究代表團,包含數位博士後學者,對嘉玲論文展現濃厚興趣。
護衛行動升級,由市公安局和國安聯合組成小組,以科研交流名義滲透入會場,重點防控。
某日午間,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博士後在休息間詢問一位學生:「你們那位李同學,有在用哪些序列比對工具?她好像跳過了正常平台,直接做出了非公開數據庫的整合?」
暗號明顯。值勤特警與旁聽的網安聯絡人互望一眼,立刻發出指令,啟動隱密監控。
當晚回報市委的專報中寫道:
「此舉可能涉及嘗試測試資料保密制度之完整性,雖未直接接觸本人,已列為中風險關注對象,建議未來入境限制科研接觸等級,並加強資料鏈路之加密保護。」
三、嘉玲聽聞幹警在努力學術語言後,內心片段
傍晚自習室,嘉玲無意間聽說保護她的特警們近來排班異常,有人甚至在輪休時去旁聽免疫學的公開課程。
回到宿舍,她靜靜坐下,把水燒開,泡了一杯廉價綠茶。
她從小在鎮上長大,最初懂事那年,是鄰村的村醫讓她第一回知道「骨折」這個詞。那時她想:要是我能懂所有人的痛該多好。這念頭,把她一路推進了這個領域。
如今,為了保護她,公安同志居然也要開始理解「轉錄調控」?
她沒說話,只把那杯茶慢慢喝完。夜裡,她回到自習室,打開電腦,在桌邊放下一本印著「公安局教材內部用」的小冊子,是某位幹警忘帶的。
她默默幫他夾進紙條,上面只寫兩個字:
「謝謝。」
潤物細無聲 (十八) [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