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十六) [151-160]

            潤物細無聲 (十六) [151-160]

            2025 Aug 12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51

            那天是臨近傍晚,教學樓走廊上的人不多。嘉玲剛從閱覽室出來,背包一貫簡素,步伐安靜,低著頭。劉晴站在樓梯轉角,眼神定定地看她走近,嘴角微抿,眼中那股「壓了一週的東西」忽然就翻湧起來。
            她走上前一步,語速不快,但字句含刺:
            「名牌包背著感覺怎麼樣?一萬多哦……我們這些人得打幾份工才買得起。」
            嘉玲沒停下腳步,只是眼神掃了她一眼,淡聲一句:
            「妳想說的,應該不是這些吧。」
            劉晴一愣,有點沒料到她會回話,又恨那語氣不緊不慢、不卑不亢。
            「妳是不是覺得自己是什麼寶貝?特警跟著就了不起?也不看看自己是誰——」
            話還沒完,劉晴情緒上湧,一手用力推了嘉玲肩膀一下。
            嘉玲身子晃了晃,靠著牆穩住。這一瞬間——遠處角落一名便衣立刻跨步而出,走勢不急但氣場沉重,隔著一公尺,目光掃向劉晴。
            他沒有馬上說話,只是將身體稍微橫向擋住兩人,語氣冷靜:
            「同學,請冷靜一下,這裡是學校,也是公共空間。」
            劉晴神色驚愕,一時怔住。她不是沒猜過嘉玲有人保護,但沒想到這麼快、這麼近、這麼「真的有人」。
            另一側的走廊尾端,第二位便衣也悄然現身,並未靠近,只是注視現場,確認無其他異動。
            嘉玲站直了,拍了拍肩,沒有回望劉晴,只對便衣輕聲道:
            「我沒事。」
            她轉身離去,步伐照舊平穩,唯背影略顯沉靜。那位便衣則向劉晴略點頭,眼神中無明言的責備,轉身隨後而去。
            當晚,校方學工處接到特警大隊「行動備忘簡報」,事件未擴大、不立案,僅建議「將涉事學生納入心理輔導名單,並由院系輔導員約談提醒」。報告最後一句寫道:
            「此類突發情緒性接觸,未來應納入特殊保護對象周邊防控模擬預案。」
            【成都市公安局內部會議記錄摘要】(機密等級:內參)
            6月某日晚間8時30分,公安局社會秩序處、人防指揮中心、特警大隊、校園安全聯絡小組聯合召開緊急會議。背景為:四川大學內,一名普通女生劉晴因個人情緒推撞嘉玲,引發保護警力快速介入,事件回報至市公安黨委後,局領導高度重視。
            會議由副局長齊守誠主持。會議伊始,特警大隊簡要匯報:
            「事發突然而無預警,非蓄意針對。涉事女生僅為情緒衝動,但有潛在群體模仿風險,建議提前預警與心理防線介入。」
            校園聯絡小組回應:
            「問題已非單一人際摩擦,而是名牌包背後所引發的『炫富對比、情緒移轉』。我們也很清楚,這不是嘉玲的問題,是風氣問題、是價值錯序的外溢問題。」
            接著,一位資深幹警語帶沉重:
            「說實話,我們工資幹這麼多年,也買不起那種包。不是我嫉妒,是說明這社會讓很多年輕人感到不平。你讀再多書,不如家裡有錢,這話現在到處傳。再這樣下去,我們壓不住。」
            另一位年輕警員補充:
            「現在的任務不是單純『保護』,而是要抵擋整個社會環境中對嘉玲這樣的孩子造成的無形傷害。我們是在對抗一種風潮。」
            副局長齊守誠沉默許久,緩緩說道:
            「同志們說得沒錯,這不是哪個學生的錯,是我們整體社會要警惕的現象。當孩子之間開始拿『誰收過什麼名牌禮物』來計較,我們要警覺,那不只是攀比,而是體制信任的崩解之初。」
            他又頓了頓:
            「但也請大家記住,我們是執行部門,不能被情緒牽著走。不是因為包貴,我們才重視這次事件;是因為在這個包的背後,我們看到了裂縫。我們要把這裂縫補起來。」
            最後,會議拍板三項措施:
            加密保護小組輪值機制:擴編每日校園監控點,並建立「突發干擾應對小組」,每日預備人員至少兩組,以應對類似輕微肢體衝突事件。
            校園價值觀導向干預小組啟動:由公安局與高校思想政治部門聯合設計校園價值教育話題,融入心理疏導與輿情管理策略,針對「炫富」、「非理性羨慕」進行正面引導。
            內部幹警關懷對話機制:為一線特勤與便衣提供心理紓壓管道,並對部分表達挫折情緒的幹警開設「值勤心理支持時段」,由局人事處與市總工會協調資源進駐。



            #潤物細無聲 152

            一、局內分析備忘(限閱內參):
            主題:當前社會情緒變化與基層公安任務難度升高的關聯性研判
            成都市公安局於本週內部整理基層幹警意見與近期校園事件,提出初步分析如下:
            1. 「縣城婆羅門」語境滲透加劇青年間階級焦慮
            「縣城婆羅門」原為網民自嘲用語,意指部分出生於縣級市、但家庭資源優渥的青年憑藉父母社會關係,在升學、就業、甚至情感市場上優勢顯著。該詞背後實際承載:
            對「拼爹社會」的不滿;
            對制度公平性的質疑;
            對「逆襲無望感」的認同。
            調查顯示,該詞已由網上蔓延至大學生日常口語系統,有學生在座談中表示:「我們不是不努力,是生錯了地方」。此類語句對警校協作中的「穩情穩心」造成挑戰。
            2. 階層性羞辱感下的潛在對立心理
            嘉玲事件中,名牌包引起的紛爭並非物品本身,而是象徵意義──「她為什麼可以被寵,而我不行?」一位女學生在課後向校方反映:「我從小拼到大,到頭來還是比不過一個背景神秘的女生,這合理嗎?」
            此類語言可見:
            大學生社群正進入象徵資本比較期;
            原先「貧者自強」的敘事框架正被「資本決定論」蠶食;
            警方在介入「情緒性事件」時,需兼顧「象徵公平感」重建。

            二、幹警下班後的話題片段紀錄(非正式備忘)
            地點:公安局休息間、地下停車場、特警大隊車內
            時間:嘉玲被推撞事件後 48 小時內
            A幹警(年近四十):
            「你說這社會怎麼變了?以前我們說拼的是腦子、是幹勁,現在是誰家老子開公司,誰家包厢喝茅台。你讓年輕人怎麼信『正道』?」
            B幹警(便衣偵察組):
            「那個包我上網查了,市價一萬二起步,我老婆一年工資也就那樣。人家隨手就買來送女同學……不是我妒忌,我就是覺得,這火要是燒起來,我們怎麼撲?」
            C女警(負責校園聯絡):
            「那個姓劉的女生也挺可憐,一聽就知道心裡不平,咱不是說她做對了,但換成我,讀那麼多年書,結果人家憑一個『神秘身分』就風頭壓我一頭,我可能也悶得慌。」
            D特警小隊長:
            「我跟你說,這不是單純的事了。嘉玲是個乾淨的孩子,她沒做錯什麼。但現在不管她做什麼,周圍人都會帶濾鏡。這鏡子碎了,是社會的,不是她的。」
            E老幹警(快退休):
            「你別說,這事要不處理好,將來還真有可能出個『道德標靶』。我們要保她,也得保整個校園的公平感,兩頭都要顧。」



            #潤物細無聲 153

            一、敘事描寫:濃濃羨慕與暗湧忌妒
            雖然嘉玲始終沒有收下那個包,但那個包已經收下了整個學校的注意。
            它是暗紅色的,小巧、挺括、吊著銀色金屬吊牌,上面印著那個幾乎只出現在雜誌和電視上的外文品牌名。據說是陳文彬親自挑的,刷卡時連眉毛都沒抖一下。那天傍晚,有學生親眼見到特警小組攔下陳,簡短交談後,沒人看清他當時臉上的神情。
            但嘉玲收沒收,那已經不重要了。
            女生們的話題悄悄變了。
            「她連一根手指都沒動,就有人送包。」
            「公安都來管,她當然不收啦,但不收更有氣場啊。」
            「我如果是她,我會藏起來偷偷背。」
            「她到底是什麼人啊……」
            劉晴原本還能在朋友圈裡貼一貼自己暑假去三亞的照片,顯得有些小光環。現在誰還看那個?就連平常最八卦的小魏都說:「嘉玲可能是高幹家屬吧?不然特警憑什麼天天跟著她?」
            某天下課後,嘉玲獨自往教學樓另一側走去,陽光斜照,她走得很快、很輕,一身灰白校服毫不起眼。但在遠處窗邊的女生眼裡,那一刻她彷彿是唯一發光的存在。
            那女生沒說話,只是低頭翻了翻自己手機裡的購物App,默默將收藏夾裡那個899的仿品牌包刪了。

            二、觀察分析:成都青年間的「逆向羨慕」心理現象
            摘錄自《成都市青少年社情動態週報》第12期(內參)
            主題:名牌包事件引發學生羨慕與情緒位移問題簡析
            背景:
            本市某高校女生座談會及校內輿情監測中,接連出現「攀比難以自抑」「情緒傾斜」等現象,尤其針對李嘉玲同學與其周邊事件,呈現出「逆向羨慕」的心理結構。
            主要表現:
            道德轉移式自我安慰:
            部分學生表達「她一定有背景」「她不是真的靠自己」,藉此壓抑內在失衡情緒,避免自我否定。
            象徵物過度放大:
            對名牌包本身的討論遠超實際價值,顯示青年對階層象徵的高度敏感化與焦慮性認同。
            行為參照錯位:
            部分女生在談話中出現「我是不是也該主動接近有錢男生」等語句,反映校園價值觀正發生微妙偏移。
            建議處理:
            校方需設置「價值引導型」團體心理活動,對女生間的比較與焦慮進行情境討論式稀釋。
            公安、輿情部門應持續觀察與導引網上對「特殊對象」的過度關注,防止形成次級輿論漩渦。
            可考慮安排正向榜樣宣講,如來自基層、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公開發聲,重建多元成才想像。


            #潤物細無聲 154

            一、事件升溫:劉晴與嘉玲再次摩擦
            那天是週四下午,體育課結束後,學生們陸續回到教學樓。嘉玲照例走得獨自、迅速,仍是那套洗得發白的運動服,臉頰潮紅,並未多言。劉晴卻忽然上前攔住她,語氣低沉而尖銳:
            「你很得意是不是?被人送包,還裝得一副清高樣子。真當自己是什麼人了?」
            嘉玲頓了一下,目光微垂,沒開口。
            劉晴的聲音變得更重:「看不起人嗎?我告訴你,不就是有幾個人捧你嗎?真以為全世界都繞著你轉?」
            她說話時,四周已有數位學生駐足,氣氛緊張。就在這時,劉晴語氣突然一頓,手指幾乎碰到嘉玲的肩。
            三秒鐘後,一位便裝的公安女警從不遠處快步上前,低聲但堅定地制止:「同學,請不要再靠近了。」
            兩位特警也在轉角同步現身,其中一人手已落至對講機旁,眼神緊張。
            嘉玲依然沒說話,只是向後退了半步,低聲說:「我沒事。」
            但,氣氛已變。

            二、公安局:內部會議與立場轉變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國保支隊召開緊急內部會議。
            支隊長語氣嚴峻:
            「這次不是單純的肢體接觸。從輿情熱度、校園動向、到群體心理傾斜,已不是原先那種低風險警戒。」
            一位基層民警坦言:
            「再不報上去,出了狀況,根本扛不住。她的身份和保護級別,是全市聯動的政治安排,這種校園衝突沒法只靠我們壓住。」
            另一位特勤補充:
            「而且這不是單一對抗,而是『身份對比』轉為具象衝突的第一起。這背後是階層情緒的實體化,我們以往處理的是群體事件,這次是個人為核心的社會裂痕反映,不能再簡單標記為校園糾紛。」
            會議結論:立即報送市委政法委與省委辦公廳,並同時抄報省公安廳與宣傳部。
            文件標題為:《關於李嘉玲同學再度遭遇校園個體對抗事件之研判報告》,附上視頻截圖與涉事同學背景簡報。

            三、市委與省委初步迴響
            不到24小時,市委宣傳部回電口頭意見:
            「該案性質特殊,建議不要作為普通校園糾紛處理,否則將誘發網上新一輪過度揣測。嘉玲本身未主動挑起事端,更應避免她被塑造成輿論攻擊焦點。」
            省委辦公廳簡短批示:
            「嘉玲作為全省青年代表性典型,不能任由社會偏見與個體攻擊消解其形象資本。此類現象的處理,已涉及到全局性價值引導問題。」
            一位參與會議的政研室幹部語氣不無壓力地說:
            「我們不是為一個人調度,而是在保護整個青年象徵秩序。」


            #潤物細無聲 155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語氣嚴肅,「這事兒不好辦。
            第一,高校校園,要特別考慮政治影響。中央有文件,沒有極大惡性事件,我們不能主動介入,現在已經露相了。但這位李同志,是政治局常委同志關照的,認真說起來級別不比省一級領導人低,不能再出事兒,也不是她本人的錯;
            第二,青年學生,又是女娃,爭風吃醋,總不能直接逮捕,影響太惡劣。
            你們先放開思想,開個神仙會,說說怎麼辦。」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神仙會」紀要(節錄)】
            會議地點:成都市公安局三號會議室
            主持人: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國保支隊長、法制科、駐高校警務聯絡組代表
            會議性質:絕對保密,僅限口頭匯報與討論
            1. 曖昧的政治邊界
            主持人語氣低沉:
            「這事兒真是個結……高校校園,尤其是四川大學,屬於教育部口徑的『政治敏感區域』。中央2018年之後就明文下過文件,公安原則不進校園。現在劉晴這一下把我們捲進去了,還讓便衣亮了身份,這叫露相。」
            「但嘉玲這孩子,是中央領導有關注記錄的,根據我們掌握的密檔,她涉及的不是一人保護問題,而是一次政治象徵資產的試點性使用。所以,一旦再出事,是對全局保護體系的打臉。」
            一位基層大隊長壓低聲音:
            「從級別講,她的保護價值,不低於省常委家屬。但她自己一點特權沒有,天天背著書包自己去上課,群體心理早晚會出問題。」
            主持人點頭:
            「對,這是第三點。她是女娃,又是學生,這類情感、嫉妒、張力很正常,但我們不能用強制辦法壓。抓一個女學生,後果是什麼?微博微信立刻炒成性別不公、階級欺壓、校園白色恐怖。我們輸得不是一案,而是一線控制權。」
            2. 「神仙會」展開
            主持人沉聲說道:
            「現在誰都不能拍板。我們就今天先開個『神仙會』,思想放開一點,你們說說,有什麼辦法能穩得住。」
            國保支隊長:
            「我建議啟動『教育與分層勸解雙軌機制』。
            第一步,針對劉晴,由校方出面,以『情緒誤觸紀律紅線』為名,實施一次等級較低但明確記錄的校紀處置——比如取消一次評優資格。
            第二步,安排一位心理健康教師與其長談一對一,導出她個人學業發展與形象建構的正面方案,減緩對嘉玲的情緒聚焦。」
            法制科代表:
            「從司法層面,我們不宜立案也不宜備案。但要保留行政層級的內部記錄。萬一日後再犯,至少程序清楚。
            另可由校方發佈一份內部通知,強調維護『校園良好氛圍』、禁止人身攻擊與贈禮炫富,既點題,又不點名,營造柔性收束輿情的管控姿態。」
            駐高校警務組人員:
            「能不能考慮對嘉玲做一個階段性外派實習安排?說她成績突出,安排去某研究院輪訓半年,轉出一段時間,氣氛緩一緩,學生間的目光自然就散了。」
            3. 初步結論
            主持人總結:
            「好,這幾個想法都有價值。我看可以綜合起來,一邊讓學校動起來,自己處一處,分一分學生情緒;一邊我們暗中安排,準備幾條退路。實在不行,就往市委提一級處理。」
            頓了頓,語氣轉為沉重:
            「這叫政治精細化管理。她沒錯,我們不能讓她心寒。但別人也不能給她製造麻煩。我們的責任,是讓所有人都別出錯,包括自己。」



            #潤物細無聲 156

            會議室一片沉默。
            這是成都市委書記批示直接下達的一道「軍令」。文字並不多,但邏輯清晰,語氣堅定,毫不容許妥協:
            「我家娃兒也是學醫的,課業重,連結性高,調出去半年,課業學習出漏洞,成不了醫生,這不是她一人的問題,是政治任務基本就失敗了。」
            「中央一問,我們怎麼回答?真要培養青年模範,送北大清華都是一句話的事,中央要她在成都、在四川順利畢業,是有重大意義在。不能想退路!你們再想辦法。」
            市委辦主任低聲補了一句:
            「這是明講了。中央指定她留在本地完成轉化,是要『四川造、四川用』,『本地護、全局塑』。我們不能給她退,也不能讓她出問題。」

            【成都市公安局緊急回應會議】
            地點:成都市公安局紀律二科會議室
            與會單位:公安局領導、國保支隊、特勤大隊、駐校警務組、宣教處、政保科
            主持人語調轉嚴:
            「好,我們現在沒得選,市委已經定性了。第一,不准撤,第二,不准出事。第三,還得讓她活得自然,不能讓別人看出我們在保。」
            他頓了頓,語速加快: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是做防線,是做氣候。不是護著她,而是護著整個氛圍。要讓一個重點女學生,在風口浪尖、群體壓力、政治光環之下,不出事、不抑鬱、不遭忌妒、還得正面發光。各位,這活,真不簡單。」
            新三條指令擬定:
            轉向心理群體防控:
            宣教處立即聯合校方推動「勵志榜樣進校園」系列活動,把李嘉玲的形象拉高為正規文件框架內的勵志範本,不再讓她獨自面對傳言。
            加派心理干預教師對潛在衝突人員(如劉晴)定期談話,主打「調適情緒、塑造榮譽觀」。
            建立嘉玲「微型社交緩衝圈」:
            由政保科擇優挑選3–5名學生會、醫學院團幹部或家境適中女生,「友好安排」與其結伴課堂與社團活動。
            對這些人進行背景審查、定期談話,形成外圍護欄式陪伴層。
            防範次級傳播與潛在媒體介入:
            特警大隊進一步升級「環境偽裝」與「信號干擾點位布控」,防止偷拍、偷錄、AI還原試圖。
            國保與市網信辦合作,強化AI圖像溯源偵測,針對任何涉及嘉玲的新詞條、關鍵詞,提前預警。
            會議最後,公安黨委書記語氣空前嚴肅:
            「這是市委給我們的政治任務,不是安保問題,是政治維穩的信任考驗。我們要不是把她安全地、光榮地、平平穩穩地送出四川大學畢業校門,這筆帳,就會記在公安頭上。」
            他頓了一下,緩緩掃視全場:
            「我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什麼『退一步』、『送出去』。現在開始,退一步,就是整條戰線輸。」


            #潤物細無聲 157

            市委的批示一如既往地簡短、果決,但內含深意,足以讓公安與校方的整套「緩衝圈」計畫瞬間作廢。
            批示全文如下:
            「省委之前講過,有人就是不長記性。**不要安排特別學生保護她、圍著她!**一來製造更多特殊人,二來不會降低其他學生,尤其女生的敵意。其他技術面都可以,去辦。」
            這段批示,明顯針對公安與政保系統之前提出的「陪伴緩衝圈」、「心理勸導型社交圈」等設想。市委書記冷靜指出了其中的副作用——
            所謂的「緩衝」事實上會變相標記她的特殊性;
            給她安排人陪讀、陪課,更像變相分級特權制度;
            對同儕來說,尤其對女生,這就是不公平的象徵;
            反而激發敵意與孤立傾向,本想降溫,實則添火。

            【公安內部反應會議(當晚,市局七樓會議室)】
            公安局副局長臉色凝重,打破沉默:
            「市委講的是對的。我們以為是在護,實則是錯誤社交工程。嘉玲不是嬌貴小孩,她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抗得住。現在我們不該變成她的壓力來源。」
            政保科某年長幹部則低聲道:
            「這麼說來,以後我們只能藏著保,不能露著保。就像老電影一樣,保鏢要躲在幕後,連影子都不能有。」
            特警隊長補充:
            「現在的任務是『可見的不特殊,無形的全覆蓋』。這才難做。但沒辦法,我們不能成為她倒下的原因。」

            技術方案重新調整方向:
            ✅可行部分保留(市委允許):
            攝影機點位升級:校園、圖書館、實驗樓重點出入口重新布控。
            AI預警系統:對網路圖像、短視頻平台進行敏感詞與圖像反推掃描。
            便衣混班策略:撤銷陪讀型學生,但增設非明示性觀察人員,由公安內部選派年輕特勤員以學生身份掩護進入相關社團或課程中。
            ❌取消內容(被市委否定):
            同儕「緩衝圈」學生陪伴制度。
            心理團體輔導式干預(改為個案暗訪式)。
            明面上提升她為「校園榜樣」的大規模活動(避免引爆更多社會情緒與媒體觸角)。
            校方後續低調調整策略:
            醫學院內部通知,嘉玲個人情況由輔導員一人專責保密處理,不得擅自交流或記錄;
            各班班導師開會時被提醒「不要強化學生之間的比較心理,尤其在消費層面」;
            學校新宣傳標語改為「沉潛守正,才華自顯」,取代原本預定上牆的「跟嘉玲學習」字樣。

            嘉玲本人的感受:
            她察覺到:
            某些曾經頻頻邀請她參與的學生活動,突然轉為冷淡;
            社團聚會時,旁邊女生言語刻意疏離,笑聲之後總帶些輕薄或反諷;
            走過某些課間走廊時,總覺得背後有手機鏡頭匆匆掠過;
            一次圖書館後門出口,耳邊甚至聽見低聲:「就是那個嘉玲,送包的那個——」
            她不說話,也不回應。


            #潤物細無聲 158

            她不說話,也不回應。夜裡睡前,嘉玲關上房間的燈,只留書桌檯燈一盞。她望著牆上貼著的那句抄錄:「心中有黨,腳下有路」,神情一如既往地平靜。
            那個被她隨即退還的名牌包,從未出現在她手中。但她知道它的品牌、款式、價格——全校也都知道了。她不需要碰觸那個實物,就已經被實物的重量壓在流言的中心。
            她輕輕翻開抽屜,從最裡面抽出一張摺得整整齊齊的採訪請求回絕信件副本,還有一封來自藏區孩子的回信。她將後者重新折好,放進信封,然後深深地吐出一口氣,將信封收入最底層。
            她從未打開過那個包,也從未碰過那個包,但她知道,包雖未收,「帳」卻已記下。
            她從抽屜取出那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閱讀筆記,封面已略微磨舊。翻開來,她看見自己寫下的那句話:
            「看似無聲的選擇,其實是在一種結構中堅定地活著。」
            她靜靜地合上筆記本,輕聲說了句幾乎聽不清的話:
            「我沒有收,但她們不會相信。」


            #潤物細無聲 159

            嘉玲坐在書桌前,窗外天色已沉,成都市的夜燈透過薄紗窗映在地板上,彷彿一格一格的監牢。她低頭望著桌上的藥理學講義,手指輕輕劃過重點畫線的章節,但心思一時未能收攏。
            她並沒有哭,也不會去跟誰訴苦。從小在鎮上長大,無父無母,靠的是左鄰右舍的接濟和校工師傅們的關照,寄住在學校裡,吃的是營養午餐、穿的是好心人送來的舊制服。那時候下大雨,她一個人撐著傘從鎮邊小學走到鄉中學,鞋裡都是泥水,但從未抱怨。
            她心想,自己如今能坐在四川大學的教室裡學醫,日常有人保護,書桌前有盞穩定的燈光,實驗室裡的儀器比她在雅安市看過的展覽都先進,這樣的生活,已經是她人生最大的奇蹟。
            這些名牌包、誰喜歡誰、誰忌妒誰、誰在背後說些什麼……她暗自想了一句:「雞蟲得失,何足道哉。」
            她從來不是會追逐這些浮華的女孩,本性孤僻又剛強。她知道自己不是讓人喜歡的性格,也沒打算去討好誰。她覺得,人的尊嚴,不是別人給的,是守住自己的本分活下來、往前走。

            她重新坐直,把講義翻回剛才的那一頁,拿起筆,認真地在段落旁寫下筆記:
            「β受體阻斷劑作用於心肌細胞……」
            那一刻,她重新聚焦,仿佛將所有紛擾都封存於心底某一隅。她告訴自己,與其去辯白,不如更快考過這門課。學業,是她能緊握不放的繩索,是唯一不會背叛她的證明。



            #潤物細無聲 160

            四川大學的教學樓外,陽光從槐樹間灑下,一如往常。李嘉玲總是提前抵達教室,筆記本整齊、動作安靜。老師們對她的印象是「不太愛說話,但筆記極佳」,同學間雖議論紛紛,卻難以真正與她接近。
            她的成績幾乎是系上第一,尤其在藥理與組織學這類需高度專注的課程中,從不粗心。原因也簡單──她毫無社交,不逛街、不約飯、不參加社團,除了每日黃昏在操場慢跑幾圈,平日幾乎只往返於宿舍、教室與圖書館。即使偶爾有女生想找她聊天,也常在她淡淡一句「我還要讀書」後作罷。
            然而,她的沉靜並非冷淡,而是一種防守,一種深知自身分寸與目標的堅持。對她而言,走錯一步,便無回頭之路。她也不是不知道外界的視線與揣測,只是選擇以沉默應對。
            而在她身後,一直有幾位輪值的特警不遠不近地守著。最初幾週,特警們還有些神經繃緊,但久了,他們發現這工作竟出奇地安穩──不用貼身保護、不需干涉交際,只要守好路線、定時輪換即可。
            一位年輕特警甚至笑說:「這姑娘要是全國學生都學著她的樣子,我們防範壓力能少三分之一。」
            另一位資深幹警也點頭:「不給人添麻煩,不惹事,該讀書讀書,該運動運動,還知道繞過敏感場域,從不去鬧區,乾淨利落……說實話,像在陪一塊玉,靜靜守著,心裡還挺舒服的。」
            有時輪班空檔,他們甚至在不遠處的警車內讀書、準備晉升筆試,笑稱「嘉玲崗」是目前最適合學習和靜養的崗位。
            但每一位執勤特警都清楚──這樣的安穩,是一層極薄的冰,下面流動著的是無法言說的政治深流。他們從不鬆懈,只因她不尋常,背景特殊,牽動層層指令;但同時,也因她過分乖巧自律,更顯得風聲鶴唳格外諷刺。
            她從未要求什麼,也從未倚仗什麼,卻讓整個系統繃得緊緊的。那是一種無聲的壓力,也是系統本身對「意義」的自我提醒。
            與特警的無言默契
            午後時分,嘉玲依舊穿著洗得發白的實驗袍,自習結束後,沿著校園西側的小徑慢跑三圈。那是她每日必做的規律。她不戴耳機,不與人說話,只是平穩地跑著。站在遠處陰影裡觀察的特警習慣了她這種「不打招呼、也不讓人保護太近」的模式。
            有時她轉頭,看見新輪班的年輕警員站得太明顯了,只是略一皺眉,沒說話。那時老特警會低聲提醒:「退後三米,別讓她不自在。」
            這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像是對她沉默的回應,也像對她一種敬重。
            她也從不刻意裝作沒看見,偶爾在實驗室門口停下腳步,輕點頭,表示理解。有一次夜雨突至,她身上沒有傘,是其中一位警員走到圖書館門口,把折疊傘放在牆邊,再默默退開。她接過,沒言語,只是在轉身時,背影輕輕頷首。那名警員說:「那是我執勤十年來,收到最乾淨的感謝。」

            二、同學眼中的她
            同班的男生私下說她「像一把劍,削鐵如泥,卻從不出鞘」,女生則私語:「她從不妝容、也不聚會,但你就是會記得她……像一盞燈,不熱,但照得遠。」
            偶爾課堂上老師提問,她站起來答得一針見血,聲音低而穩。教室便靜了一秒,有人敬佩,有人壓力山大。一次課堂結束,有個男生追上來問她資料,嘉玲停下腳步,答得很清楚,但仍保持距離。對方略顯尷尬地笑:「你平常都不太跟人講話吧?」
            她只回答:「講話不急,先把事做好。」然後轉身離去。
            那男生後來說:「你跟她說話,好像跟系統對接,不會多講一句廢話,但每一句都準。」

            三、學校內部對她的評語
            校辦教務處定期彙整「優秀學生月報」,其中對嘉玲的欄目這樣寫道:
            李嘉玲,臨床醫學系二年級。成績穩居前列,學業自律,行止規範。無紀律處分紀錄,無社交風波,未參與校園活動,生活極度內斂。
            經由特殊保護單位協調,校內人員交接配合良好。雖背景特殊,但其本身言行謹慎,從不主動製造矚目,其安靜之姿對其他學生並無影響,反激起部分學風向學效應。
            建議列入長期觀察型模範生建檔,供未來制定高級人才保育計畫時參考。
            另一份學生事務口內部評語則更直接:
            「這孩子身邊全是風,但她自己像石頭一樣,無風自靜。這很難得,也很危險──看似沒問題,實則壓力長期沉積,我們要準備好給她喘息。」



            潤物細無聲 (十七) [161-17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中國代表權與蒙古加入聯合國

            • 2024 Oct 22

            國城講堂09 論日俄領土爭端、核武與烏克蘭及台灣的國家決斷、俄羅斯的營級戰術及導彈攻勢 20220326

            • 2024 Oct 05

            潤物細無聲 (二十五) [241-250]

            • 2025 Aug 30

            襄陽演習與蔣孝文在美超速

            • 2025 Aug 23

            不負韶華(十)[091~100]

            • 2025 Oct 31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

            • 2025 Aug 06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