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十六) [151-160]
2025 Aug 12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51
那天是臨近傍晚,教學樓走廊上的人不多。嘉玲剛從閱覽室出來,背包一貫簡素,步伐安靜,低著頭。劉晴站在樓梯轉角,眼神定定地看她走近,嘴角微抿,眼中那股「壓了一週的東西」忽然就翻湧起來。
她走上前一步,語速不快,但字句含刺:
「名牌包背著感覺怎麼樣?一萬多哦……我們這些人得打幾份工才買得起。」
嘉玲沒停下腳步,只是眼神掃了她一眼,淡聲一句:
「妳想說的,應該不是這些吧。」
劉晴一愣,有點沒料到她會回話,又恨那語氣不緊不慢、不卑不亢。
「妳是不是覺得自己是什麼寶貝?特警跟著就了不起?也不看看自己是誰——」
話還沒完,劉晴情緒上湧,一手用力推了嘉玲肩膀一下。
嘉玲身子晃了晃,靠著牆穩住。這一瞬間——遠處角落一名便衣立刻跨步而出,走勢不急但氣場沉重,隔著一公尺,目光掃向劉晴。
他沒有馬上說話,只是將身體稍微橫向擋住兩人,語氣冷靜:
「同學,請冷靜一下,這裡是學校,也是公共空間。」
劉晴神色驚愕,一時怔住。她不是沒猜過嘉玲有人保護,但沒想到這麼快、這麼近、這麼「真的有人」。
另一側的走廊尾端,第二位便衣也悄然現身,並未靠近,只是注視現場,確認無其他異動。
嘉玲站直了,拍了拍肩,沒有回望劉晴,只對便衣輕聲道:
「我沒事。」
她轉身離去,步伐照舊平穩,唯背影略顯沉靜。那位便衣則向劉晴略點頭,眼神中無明言的責備,轉身隨後而去。
當晚,校方學工處接到特警大隊「行動備忘簡報」,事件未擴大、不立案,僅建議「將涉事學生納入心理輔導名單,並由院系輔導員約談提醒」。報告最後一句寫道:
「此類突發情緒性接觸,未來應納入特殊保護對象周邊防控模擬預案。」
【成都市公安局內部會議記錄摘要】(機密等級:內參)
6月某日晚間8時30分,公安局社會秩序處、人防指揮中心、特警大隊、校園安全聯絡小組聯合召開緊急會議。背景為:四川大學內,一名普通女生劉晴因個人情緒推撞嘉玲,引發保護警力快速介入,事件回報至市公安黨委後,局領導高度重視。
會議由副局長齊守誠主持。會議伊始,特警大隊簡要匯報:
「事發突然而無預警,非蓄意針對。涉事女生僅為情緒衝動,但有潛在群體模仿風險,建議提前預警與心理防線介入。」
校園聯絡小組回應:
「問題已非單一人際摩擦,而是名牌包背後所引發的『炫富對比、情緒移轉』。我們也很清楚,這不是嘉玲的問題,是風氣問題、是價值錯序的外溢問題。」
接著,一位資深幹警語帶沉重:
「說實話,我們工資幹這麼多年,也買不起那種包。不是我嫉妒,是說明這社會讓很多年輕人感到不平。你讀再多書,不如家裡有錢,這話現在到處傳。再這樣下去,我們壓不住。」
另一位年輕警員補充:
「現在的任務不是單純『保護』,而是要抵擋整個社會環境中對嘉玲這樣的孩子造成的無形傷害。我們是在對抗一種風潮。」
副局長齊守誠沉默許久,緩緩說道:
「同志們說得沒錯,這不是哪個學生的錯,是我們整體社會要警惕的現象。當孩子之間開始拿『誰收過什麼名牌禮物』來計較,我們要警覺,那不只是攀比,而是體制信任的崩解之初。」
他又頓了頓:
「但也請大家記住,我們是執行部門,不能被情緒牽著走。不是因為包貴,我們才重視這次事件;是因為在這個包的背後,我們看到了裂縫。我們要把這裂縫補起來。」
最後,會議拍板三項措施:
加密保護小組輪值機制:擴編每日校園監控點,並建立「突發干擾應對小組」,每日預備人員至少兩組,以應對類似輕微肢體衝突事件。
校園價值觀導向干預小組啟動:由公安局與高校思想政治部門聯合設計校園價值教育話題,融入心理疏導與輿情管理策略,針對「炫富」、「非理性羨慕」進行正面引導。
內部幹警關懷對話機制:為一線特勤與便衣提供心理紓壓管道,並對部分表達挫折情緒的幹警開設「值勤心理支持時段」,由局人事處與市總工會協調資源進駐。
#潤物細無聲 152
一、局內分析備忘(限閱內參):
主題:當前社會情緒變化與基層公安任務難度升高的關聯性研判
成都市公安局於本週內部整理基層幹警意見與近期校園事件,提出初步分析如下:
1. 「縣城婆羅門」語境滲透加劇青年間階級焦慮
「縣城婆羅門」原為網民自嘲用語,意指部分出生於縣級市、但家庭資源優渥的青年憑藉父母社會關係,在升學、就業、甚至情感市場上優勢顯著。該詞背後實際承載:
對「拼爹社會」的不滿;
對制度公平性的質疑;
對「逆襲無望感」的認同。
調查顯示,該詞已由網上蔓延至大學生日常口語系統,有學生在座談中表示:「我們不是不努力,是生錯了地方」。此類語句對警校協作中的「穩情穩心」造成挑戰。
2. 階層性羞辱感下的潛在對立心理
嘉玲事件中,名牌包引起的紛爭並非物品本身,而是象徵意義──「她為什麼可以被寵,而我不行?」一位女學生在課後向校方反映:「我從小拼到大,到頭來還是比不過一個背景神秘的女生,這合理嗎?」
此類語言可見:
大學生社群正進入象徵資本比較期;
原先「貧者自強」的敘事框架正被「資本決定論」蠶食;
警方在介入「情緒性事件」時,需兼顧「象徵公平感」重建。
二、幹警下班後的話題片段紀錄(非正式備忘)
地點:公安局休息間、地下停車場、特警大隊車內
時間:嘉玲被推撞事件後 48 小時內
A幹警(年近四十):
「你說這社會怎麼變了?以前我們說拼的是腦子、是幹勁,現在是誰家老子開公司,誰家包厢喝茅台。你讓年輕人怎麼信『正道』?」
B幹警(便衣偵察組):
「那個包我上網查了,市價一萬二起步,我老婆一年工資也就那樣。人家隨手就買來送女同學……不是我妒忌,我就是覺得,這火要是燒起來,我們怎麼撲?」
C女警(負責校園聯絡):
「那個姓劉的女生也挺可憐,一聽就知道心裡不平,咱不是說她做對了,但換成我,讀那麼多年書,結果人家憑一個『神秘身分』就風頭壓我一頭,我可能也悶得慌。」
D特警小隊長:
「我跟你說,這不是單純的事了。嘉玲是個乾淨的孩子,她沒做錯什麼。但現在不管她做什麼,周圍人都會帶濾鏡。這鏡子碎了,是社會的,不是她的。」
E老幹警(快退休):
「你別說,這事要不處理好,將來還真有可能出個『道德標靶』。我們要保她,也得保整個校園的公平感,兩頭都要顧。」
#潤物細無聲 153
一、敘事描寫:濃濃羨慕與暗湧忌妒
雖然嘉玲始終沒有收下那個包,但那個包已經收下了整個學校的注意。
它是暗紅色的,小巧、挺括、吊著銀色金屬吊牌,上面印著那個幾乎只出現在雜誌和電視上的外文品牌名。據說是陳文彬親自挑的,刷卡時連眉毛都沒抖一下。那天傍晚,有學生親眼見到特警小組攔下陳,簡短交談後,沒人看清他當時臉上的神情。
但嘉玲收沒收,那已經不重要了。
女生們的話題悄悄變了。
「她連一根手指都沒動,就有人送包。」
「公安都來管,她當然不收啦,但不收更有氣場啊。」
「我如果是她,我會藏起來偷偷背。」
「她到底是什麼人啊……」
劉晴原本還能在朋友圈裡貼一貼自己暑假去三亞的照片,顯得有些小光環。現在誰還看那個?就連平常最八卦的小魏都說:「嘉玲可能是高幹家屬吧?不然特警憑什麼天天跟著她?」
某天下課後,嘉玲獨自往教學樓另一側走去,陽光斜照,她走得很快、很輕,一身灰白校服毫不起眼。但在遠處窗邊的女生眼裡,那一刻她彷彿是唯一發光的存在。
那女生沒說話,只是低頭翻了翻自己手機裡的購物App,默默將收藏夾裡那個899的仿品牌包刪了。
二、觀察分析:成都青年間的「逆向羨慕」心理現象
摘錄自《成都市青少年社情動態週報》第12期(內參)
主題:名牌包事件引發學生羨慕與情緒位移問題簡析
背景:
本市某高校女生座談會及校內輿情監測中,接連出現「攀比難以自抑」「情緒傾斜」等現象,尤其針對李嘉玲同學與其周邊事件,呈現出「逆向羨慕」的心理結構。
主要表現:
道德轉移式自我安慰:
部分學生表達「她一定有背景」「她不是真的靠自己」,藉此壓抑內在失衡情緒,避免自我否定。
象徵物過度放大:
對名牌包本身的討論遠超實際價值,顯示青年對階層象徵的高度敏感化與焦慮性認同。
行為參照錯位:
部分女生在談話中出現「我是不是也該主動接近有錢男生」等語句,反映校園價值觀正發生微妙偏移。
建議處理:
校方需設置「價值引導型」團體心理活動,對女生間的比較與焦慮進行情境討論式稀釋。
公安、輿情部門應持續觀察與導引網上對「特殊對象」的過度關注,防止形成次級輿論漩渦。
可考慮安排正向榜樣宣講,如來自基層、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公開發聲,重建多元成才想像。
#潤物細無聲 154
一、事件升溫:劉晴與嘉玲再次摩擦
那天是週四下午,體育課結束後,學生們陸續回到教學樓。嘉玲照例走得獨自、迅速,仍是那套洗得發白的運動服,臉頰潮紅,並未多言。劉晴卻忽然上前攔住她,語氣低沉而尖銳:
「你很得意是不是?被人送包,還裝得一副清高樣子。真當自己是什麼人了?」
嘉玲頓了一下,目光微垂,沒開口。
劉晴的聲音變得更重:「看不起人嗎?我告訴你,不就是有幾個人捧你嗎?真以為全世界都繞著你轉?」
她說話時,四周已有數位學生駐足,氣氛緊張。就在這時,劉晴語氣突然一頓,手指幾乎碰到嘉玲的肩。
三秒鐘後,一位便裝的公安女警從不遠處快步上前,低聲但堅定地制止:「同學,請不要再靠近了。」
兩位特警也在轉角同步現身,其中一人手已落至對講機旁,眼神緊張。
嘉玲依然沒說話,只是向後退了半步,低聲說:「我沒事。」
但,氣氛已變。
二、公安局:內部會議與立場轉變
當晚,成都市公安局國保支隊召開緊急內部會議。
支隊長語氣嚴峻:
「這次不是單純的肢體接觸。從輿情熱度、校園動向、到群體心理傾斜,已不是原先那種低風險警戒。」
一位基層民警坦言:
「再不報上去,出了狀況,根本扛不住。她的身份和保護級別,是全市聯動的政治安排,這種校園衝突沒法只靠我們壓住。」
另一位特勤補充:
「而且這不是單一對抗,而是『身份對比』轉為具象衝突的第一起。這背後是階層情緒的實體化,我們以往處理的是群體事件,這次是個人為核心的社會裂痕反映,不能再簡單標記為校園糾紛。」
會議結論:立即報送市委政法委與省委辦公廳,並同時抄報省公安廳與宣傳部。
文件標題為:《關於李嘉玲同學再度遭遇校園個體對抗事件之研判報告》,附上視頻截圖與涉事同學背景簡報。
三、市委與省委初步迴響
不到24小時,市委宣傳部回電口頭意見:
「該案性質特殊,建議不要作為普通校園糾紛處理,否則將誘發網上新一輪過度揣測。嘉玲本身未主動挑起事端,更應避免她被塑造成輿論攻擊焦點。」
省委辦公廳簡短批示:
「嘉玲作為全省青年代表性典型,不能任由社會偏見與個體攻擊消解其形象資本。此類現象的處理,已涉及到全局性價值引導問題。」
一位參與會議的政研室幹部語氣不無壓力地說:
「我們不是為一個人調度,而是在保護整個青年象徵秩序。」
#潤物細無聲 155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語氣嚴肅,「這事兒不好辦。
第一,高校校園,要特別考慮政治影響。中央有文件,沒有極大惡性事件,我們不能主動介入,現在已經露相了。但這位李同志,是政治局常委同志關照的,認真說起來級別不比省一級領導人低,不能再出事兒,也不是她本人的錯;
第二,青年學生,又是女娃,爭風吃醋,總不能直接逮捕,影響太惡劣。
你們先放開思想,開個神仙會,說說怎麼辦。」
【成都市公安局黨委「神仙會」紀要(節錄)】
會議地點:成都市公安局三號會議室
主持人: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國保支隊長、法制科、駐高校警務聯絡組代表
會議性質:絕對保密,僅限口頭匯報與討論
1. 曖昧的政治邊界
主持人語氣低沉:
「這事兒真是個結……高校校園,尤其是四川大學,屬於教育部口徑的『政治敏感區域』。中央2018年之後就明文下過文件,公安原則不進校園。現在劉晴這一下把我們捲進去了,還讓便衣亮了身份,這叫露相。」
「但嘉玲這孩子,是中央領導有關注記錄的,根據我們掌握的密檔,她涉及的不是一人保護問題,而是一次政治象徵資產的試點性使用。所以,一旦再出事,是對全局保護體系的打臉。」
一位基層大隊長壓低聲音:
「從級別講,她的保護價值,不低於省常委家屬。但她自己一點特權沒有,天天背著書包自己去上課,群體心理早晚會出問題。」
主持人點頭:
「對,這是第三點。她是女娃,又是學生,這類情感、嫉妒、張力很正常,但我們不能用強制辦法壓。抓一個女學生,後果是什麼?微博微信立刻炒成性別不公、階級欺壓、校園白色恐怖。我們輸得不是一案,而是一線控制權。」
2. 「神仙會」展開
主持人沉聲說道:
「現在誰都不能拍板。我們就今天先開個『神仙會』,思想放開一點,你們說說,有什麼辦法能穩得住。」
國保支隊長:
「我建議啟動『教育與分層勸解雙軌機制』。
第一步,針對劉晴,由校方出面,以『情緒誤觸紀律紅線』為名,實施一次等級較低但明確記錄的校紀處置——比如取消一次評優資格。
第二步,安排一位心理健康教師與其長談一對一,導出她個人學業發展與形象建構的正面方案,減緩對嘉玲的情緒聚焦。」
法制科代表:
「從司法層面,我們不宜立案也不宜備案。但要保留行政層級的內部記錄。萬一日後再犯,至少程序清楚。
另可由校方發佈一份內部通知,強調維護『校園良好氛圍』、禁止人身攻擊與贈禮炫富,既點題,又不點名,營造柔性收束輿情的管控姿態。」
駐高校警務組人員:
「能不能考慮對嘉玲做一個階段性外派實習安排?說她成績突出,安排去某研究院輪訓半年,轉出一段時間,氣氛緩一緩,學生間的目光自然就散了。」
3. 初步結論
主持人總結:
「好,這幾個想法都有價值。我看可以綜合起來,一邊讓學校動起來,自己處一處,分一分學生情緒;一邊我們暗中安排,準備幾條退路。實在不行,就往市委提一級處理。」
頓了頓,語氣轉為沉重:
「這叫政治精細化管理。她沒錯,我們不能讓她心寒。但別人也不能給她製造麻煩。我們的責任,是讓所有人都別出錯,包括自己。」
#潤物細無聲 156
會議室一片沉默。
這是成都市委書記批示直接下達的一道「軍令」。文字並不多,但邏輯清晰,語氣堅定,毫不容許妥協:
「我家娃兒也是學醫的,課業重,連結性高,調出去半年,課業學習出漏洞,成不了醫生,這不是她一人的問題,是政治任務基本就失敗了。」
「中央一問,我們怎麼回答?真要培養青年模範,送北大清華都是一句話的事,中央要她在成都、在四川順利畢業,是有重大意義在。不能想退路!你們再想辦法。」
市委辦主任低聲補了一句:
「這是明講了。中央指定她留在本地完成轉化,是要『四川造、四川用』,『本地護、全局塑』。我們不能給她退,也不能讓她出問題。」
【成都市公安局緊急回應會議】
地點:成都市公安局紀律二科會議室
與會單位:公安局領導、國保支隊、特勤大隊、駐校警務組、宣教處、政保科
主持人語調轉嚴:
「好,我們現在沒得選,市委已經定性了。第一,不准撤,第二,不准出事。第三,還得讓她活得自然,不能讓別人看出我們在保。」
他頓了頓,語速加快: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是做防線,是做氣候。不是護著她,而是護著整個氛圍。要讓一個重點女學生,在風口浪尖、群體壓力、政治光環之下,不出事、不抑鬱、不遭忌妒、還得正面發光。各位,這活,真不簡單。」
新三條指令擬定:
轉向心理群體防控:
宣教處立即聯合校方推動「勵志榜樣進校園」系列活動,把李嘉玲的形象拉高為正規文件框架內的勵志範本,不再讓她獨自面對傳言。
加派心理干預教師對潛在衝突人員(如劉晴)定期談話,主打「調適情緒、塑造榮譽觀」。
建立嘉玲「微型社交緩衝圈」:
由政保科擇優挑選3–5名學生會、醫學院團幹部或家境適中女生,「友好安排」與其結伴課堂與社團活動。
對這些人進行背景審查、定期談話,形成外圍護欄式陪伴層。
防範次級傳播與潛在媒體介入:
特警大隊進一步升級「環境偽裝」與「信號干擾點位布控」,防止偷拍、偷錄、AI還原試圖。
國保與市網信辦合作,強化AI圖像溯源偵測,針對任何涉及嘉玲的新詞條、關鍵詞,提前預警。
會議最後,公安黨委書記語氣空前嚴肅:
「這是市委給我們的政治任務,不是安保問題,是政治維穩的信任考驗。我們要不是把她安全地、光榮地、平平穩穩地送出四川大學畢業校門,這筆帳,就會記在公安頭上。」
他頓了一下,緩緩掃視全場:
「我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什麼『退一步』、『送出去』。現在開始,退一步,就是整條戰線輸。」
#潤物細無聲 157
市委的批示一如既往地簡短、果決,但內含深意,足以讓公安與校方的整套「緩衝圈」計畫瞬間作廢。
批示全文如下:
「省委之前講過,有人就是不長記性。**不要安排特別學生保護她、圍著她!**一來製造更多特殊人,二來不會降低其他學生,尤其女生的敵意。其他技術面都可以,去辦。」
這段批示,明顯針對公安與政保系統之前提出的「陪伴緩衝圈」、「心理勸導型社交圈」等設想。市委書記冷靜指出了其中的副作用——
所謂的「緩衝」事實上會變相標記她的特殊性;
給她安排人陪讀、陪課,更像變相分級特權制度;
對同儕來說,尤其對女生,這就是不公平的象徵;
反而激發敵意與孤立傾向,本想降溫,實則添火。
【公安內部反應會議(當晚,市局七樓會議室)】
公安局副局長臉色凝重,打破沉默:
「市委講的是對的。我們以為是在護,實則是錯誤社交工程。嘉玲不是嬌貴小孩,她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抗得住。現在我們不該變成她的壓力來源。」
政保科某年長幹部則低聲道:
「這麼說來,以後我們只能藏著保,不能露著保。就像老電影一樣,保鏢要躲在幕後,連影子都不能有。」
特警隊長補充:
「現在的任務是『可見的不特殊,無形的全覆蓋』。這才難做。但沒辦法,我們不能成為她倒下的原因。」
技術方案重新調整方向:
✅可行部分保留(市委允許):
攝影機點位升級:校園、圖書館、實驗樓重點出入口重新布控。
AI預警系統:對網路圖像、短視頻平台進行敏感詞與圖像反推掃描。
便衣混班策略:撤銷陪讀型學生,但增設非明示性觀察人員,由公安內部選派年輕特勤員以學生身份掩護進入相關社團或課程中。
❌取消內容(被市委否定):
同儕「緩衝圈」學生陪伴制度。
心理團體輔導式干預(改為個案暗訪式)。
明面上提升她為「校園榜樣」的大規模活動(避免引爆更多社會情緒與媒體觸角)。
校方後續低調調整策略:
醫學院內部通知,嘉玲個人情況由輔導員一人專責保密處理,不得擅自交流或記錄;
各班班導師開會時被提醒「不要強化學生之間的比較心理,尤其在消費層面」;
學校新宣傳標語改為「沉潛守正,才華自顯」,取代原本預定上牆的「跟嘉玲學習」字樣。
嘉玲本人的感受:
她察覺到:
某些曾經頻頻邀請她參與的學生活動,突然轉為冷淡;
社團聚會時,旁邊女生言語刻意疏離,笑聲之後總帶些輕薄或反諷;
走過某些課間走廊時,總覺得背後有手機鏡頭匆匆掠過;
一次圖書館後門出口,耳邊甚至聽見低聲:「就是那個嘉玲,送包的那個——」
她不說話,也不回應。
#潤物細無聲 158
她不說話,也不回應。夜裡睡前,嘉玲關上房間的燈,只留書桌檯燈一盞。她望著牆上貼著的那句抄錄:「心中有黨,腳下有路」,神情一如既往地平靜。
那個被她隨即退還的名牌包,從未出現在她手中。但她知道它的品牌、款式、價格——全校也都知道了。她不需要碰觸那個實物,就已經被實物的重量壓在流言的中心。
她輕輕翻開抽屜,從最裡面抽出一張摺得整整齊齊的採訪請求回絕信件副本,還有一封來自藏區孩子的回信。她將後者重新折好,放進信封,然後深深地吐出一口氣,將信封收入最底層。
她從未打開過那個包,也從未碰過那個包,但她知道,包雖未收,「帳」卻已記下。
她從抽屜取出那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閱讀筆記,封面已略微磨舊。翻開來,她看見自己寫下的那句話:
「看似無聲的選擇,其實是在一種結構中堅定地活著。」
她靜靜地合上筆記本,輕聲說了句幾乎聽不清的話:
「我沒有收,但她們不會相信。」
#潤物細無聲 159
嘉玲坐在書桌前,窗外天色已沉,成都市的夜燈透過薄紗窗映在地板上,彷彿一格一格的監牢。她低頭望著桌上的藥理學講義,手指輕輕劃過重點畫線的章節,但心思一時未能收攏。
她並沒有哭,也不會去跟誰訴苦。從小在鎮上長大,無父無母,靠的是左鄰右舍的接濟和校工師傅們的關照,寄住在學校裡,吃的是營養午餐、穿的是好心人送來的舊制服。那時候下大雨,她一個人撐著傘從鎮邊小學走到鄉中學,鞋裡都是泥水,但從未抱怨。
她心想,自己如今能坐在四川大學的教室裡學醫,日常有人保護,書桌前有盞穩定的燈光,實驗室裡的儀器比她在雅安市看過的展覽都先進,這樣的生活,已經是她人生最大的奇蹟。
這些名牌包、誰喜歡誰、誰忌妒誰、誰在背後說些什麼……她暗自想了一句:「雞蟲得失,何足道哉。」
她從來不是會追逐這些浮華的女孩,本性孤僻又剛強。她知道自己不是讓人喜歡的性格,也沒打算去討好誰。她覺得,人的尊嚴,不是別人給的,是守住自己的本分活下來、往前走。
她重新坐直,把講義翻回剛才的那一頁,拿起筆,認真地在段落旁寫下筆記:
「β受體阻斷劑作用於心肌細胞……」
那一刻,她重新聚焦,仿佛將所有紛擾都封存於心底某一隅。她告訴自己,與其去辯白,不如更快考過這門課。學業,是她能緊握不放的繩索,是唯一不會背叛她的證明。
#潤物細無聲 160
四川大學的教學樓外,陽光從槐樹間灑下,一如往常。李嘉玲總是提前抵達教室,筆記本整齊、動作安靜。老師們對她的印象是「不太愛說話,但筆記極佳」,同學間雖議論紛紛,卻難以真正與她接近。
她的成績幾乎是系上第一,尤其在藥理與組織學這類需高度專注的課程中,從不粗心。原因也簡單──她毫無社交,不逛街、不約飯、不參加社團,除了每日黃昏在操場慢跑幾圈,平日幾乎只往返於宿舍、教室與圖書館。即使偶爾有女生想找她聊天,也常在她淡淡一句「我還要讀書」後作罷。
然而,她的沉靜並非冷淡,而是一種防守,一種深知自身分寸與目標的堅持。對她而言,走錯一步,便無回頭之路。她也不是不知道外界的視線與揣測,只是選擇以沉默應對。
而在她身後,一直有幾位輪值的特警不遠不近地守著。最初幾週,特警們還有些神經繃緊,但久了,他們發現這工作竟出奇地安穩──不用貼身保護、不需干涉交際,只要守好路線、定時輪換即可。
一位年輕特警甚至笑說:「這姑娘要是全國學生都學著她的樣子,我們防範壓力能少三分之一。」
另一位資深幹警也點頭:「不給人添麻煩,不惹事,該讀書讀書,該運動運動,還知道繞過敏感場域,從不去鬧區,乾淨利落……說實話,像在陪一塊玉,靜靜守著,心裡還挺舒服的。」
有時輪班空檔,他們甚至在不遠處的警車內讀書、準備晉升筆試,笑稱「嘉玲崗」是目前最適合學習和靜養的崗位。
但每一位執勤特警都清楚──這樣的安穩,是一層極薄的冰,下面流動著的是無法言說的政治深流。他們從不鬆懈,只因她不尋常,背景特殊,牽動層層指令;但同時,也因她過分乖巧自律,更顯得風聲鶴唳格外諷刺。
她從未要求什麼,也從未倚仗什麼,卻讓整個系統繃得緊緊的。那是一種無聲的壓力,也是系統本身對「意義」的自我提醒。
與特警的無言默契
午後時分,嘉玲依舊穿著洗得發白的實驗袍,自習結束後,沿著校園西側的小徑慢跑三圈。那是她每日必做的規律。她不戴耳機,不與人說話,只是平穩地跑著。站在遠處陰影裡觀察的特警習慣了她這種「不打招呼、也不讓人保護太近」的模式。
有時她轉頭,看見新輪班的年輕警員站得太明顯了,只是略一皺眉,沒說話。那時老特警會低聲提醒:「退後三米,別讓她不自在。」
這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像是對她沉默的回應,也像對她一種敬重。
她也從不刻意裝作沒看見,偶爾在實驗室門口停下腳步,輕點頭,表示理解。有一次夜雨突至,她身上沒有傘,是其中一位警員走到圖書館門口,把折疊傘放在牆邊,再默默退開。她接過,沒言語,只是在轉身時,背影輕輕頷首。那名警員說:「那是我執勤十年來,收到最乾淨的感謝。」
二、同學眼中的她
同班的男生私下說她「像一把劍,削鐵如泥,卻從不出鞘」,女生則私語:「她從不妝容、也不聚會,但你就是會記得她……像一盞燈,不熱,但照得遠。」
偶爾課堂上老師提問,她站起來答得一針見血,聲音低而穩。教室便靜了一秒,有人敬佩,有人壓力山大。一次課堂結束,有個男生追上來問她資料,嘉玲停下腳步,答得很清楚,但仍保持距離。對方略顯尷尬地笑:「你平常都不太跟人講話吧?」
她只回答:「講話不急,先把事做好。」然後轉身離去。
那男生後來說:「你跟她說話,好像跟系統對接,不會多講一句廢話,但每一句都準。」
三、學校內部對她的評語
校辦教務處定期彙整「優秀學生月報」,其中對嘉玲的欄目這樣寫道:
李嘉玲,臨床醫學系二年級。成績穩居前列,學業自律,行止規範。無紀律處分紀錄,無社交風波,未參與校園活動,生活極度內斂。
經由特殊保護單位協調,校內人員交接配合良好。雖背景特殊,但其本身言行謹慎,從不主動製造矚目,其安靜之姿對其他學生並無影響,反激起部分學風向學效應。
建議列入長期觀察型模範生建檔,供未來制定高級人才保育計畫時參考。
另一份學生事務口內部評語則更直接:
「這孩子身邊全是風,但她自己像石頭一樣,無風自靜。這很難得,也很危險──看似沒問題,實則壓力長期沉積,我們要準備好給她喘息。」
潤物細無聲 (十七) [1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