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十五) [141-150]

            潤物細無聲 (十五) [141-150]

            2025 Aug 10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41

            一、國家語委會內部意見:語音可擬,情感難續
            在省委宣傳部提交計畫後,為避免錯誤操作,中央宣傳部文化科技司主動轉發至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委副主任辦公會中指出:
            「聲音模擬技術早已成熟,但要注意兩點:
            一、不可僅仿其語調,而忽略語言層級——嘉玲用詞簡潔明亮、時有哽咽頓句,有情緒律動,非普通語音模擬所能複製;
            二、這位女孩是醫學生,其語言養成與文科生不同,有專業中性語感。若將來塑為政治青年代表,需警惕技術包裝過度,變得像『虛構的朗讀女聲』,反失真誠。」
            最後結論是:「語音模擬可作為輔助工具,但一旦應用於朗讀回信、公開訪問,應明確標示『技術合成』,不得冒充真人。此乃語言誠信問題。」
            二、一位藏區老師的內心疑慮:我們的孩子,需要真實
            在嘉玲與藏區孩子的通信活動逐漸轉入制度化階段後,西藏某中學校長召集德育組、語文組、少先隊與政教幹部小會商議是否採用合成形象取代真實影像。語文組一位年輕教師婉轉表達不安:
            「我想說句實話,孩子們不是在信裡看到她長得多漂亮,而是在她說『我也會難過』『我失眠時就翻你們畫的信』的時候,覺得心安。
            如果換成一個沒有心跳的合成影像,我怕孩子們哪天會問我:『老師,她是真的人嗎?還是我們被安排來相信一個不存在的姐姐?』
            這樣不太好。」
            雖無人正面附和,但校長點頭後說:「那就緩一緩,先觀察。」
            三、嘉玲的內心:看到「虛擬自己」那一刻的靜默
            嘉玲並未正式知會即將出現的「合成形象」試驗版本。但一次在川大圖書館的閉門研討會中,當局以「影像研究用途」名義,向她展示了模擬自己面容與語調的合成影像。
            影像中,那張模擬臉龐說著:
            「我常常想念你們畫的山,也想念你們提到的小狗、爺爺,還有牧場上的風。我還記得你說那風像是能把人吹到遠方。你知道嗎?我真的好想去看。」
            嘉玲看完後,只說了一句話:
            「那不是我。」
            宣傳人員一時間靜默,有人輕聲道:「語調還能再調細一點。」
            嘉玲沒回應,只低頭把藏區孩子寄來的畫夾好。回去路上,她突然向陪同的女幹部說:
            「這麼多人對我好,我知道是因為我不能說錯話。但我會寫真話。那不會太過分吧?」
            女幹部愣住,勉強點頭,「……你知道分寸就好。」



            #潤物細無聲 142

            陳文彬來自成都本地,父親是小有名氣的建築企業老闆。他本人就讀四川大學電機工程專業,成績不俗,性格張揚但不惡意,對「冷門漂亮女學霸」特別容易產生興趣。
            他並非嘉玲同班,只是在校園討論區見過「她那篇獲獎心得是誰寫的」的相關討論,偶爾在圖書館遠遠看見。某日,他與朋友吃飯時隨口說:
            「我就送她一個包,Gucci新的,看看她會不會收。我就是想試試這種清冷類型是不是也會心動。」
            朋友笑說「你敢送,她敢收嗎?」
            陳文彬不以為意,當天就去春熙路大百貨,花一萬多元人民幣買了一個小型品牌包,還特別選了暗紅色。「不艷,但眼熟」,他這麼形容。
            兩日後,他透過系上某位女生側面打聽李嘉玲的課表,並在她某次下課後,於教學樓外面刻意「偶遇」,語氣輕鬆地說:「這個送你。」
            嘉玲沒有伸手,只說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不收禮物。」語氣沒有怒意,但也沒有任何笑容。
            他笑了笑,「那我放你桌子上?」
            「不。」她語氣轉冷,「謝謝你,我真的不收。」
            這一幕,看似普通,但早已被遠距監視的便衣與特警隊記錄。包尚未觸身,行為已然被界定為「風險事件」。

            二、特警系統的即時應對與上報節奏
            該事件觸發監控組的等級二應變。執勤特警第一時間將現場資料與影像回傳市公安局保護小組。專責紀要中寫道:
            「贈送物品價格超過萬元,為高價可疑行為,雖無明確攻擊意圖,但屬違反管控原則行為之一。目標未接受,處理果斷。」
            當日下午,市局保護指揮組召開短會。分管副局長詢問:「人背景查了嗎?」
            情報組回報:「父親陳樹邦,成都市建新實業總經理,有一定政治覺悟,但不涉灰色區域。兒子僅為私人氣盛,無串謀跡象。」
            副局長皺眉:「沒陰謀也有麻煩。這種人一出事,家裡不會沉默。該記一筆,不能放鬆。」
            會議結論為:
            向四川大學保衛處簡要通報,提醒其加強內部管理;
            不對學生公開警告,但特警保護層級暫時升級至「可變動追蹤視覺」,防止再接觸;
            向省委辦備案時,措辭為「無故接近、意圖建立私誼,造成保護壓力」。

            三、省委宣傳與統戰部的風險評估
            省委宣傳部獲報後,並未立即回應,而是主動通知統戰部「請一併研判風險」。統戰部副部長私下表示:
            「這不是送禮的問題,是階層感知錯位的問題。他覺得他是富二代,嘉玲只是地方女娃,送個包會動心,這叫什麼?潛意識的社會自信壓人。
            我們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正面形象,不能被『少年風流』干擾掉。要盯緊這類人,未來還可能出現。」
            最後,省委辦簡要批示:
            「此類事件不必放大,但保護體系要提高敏感度,必要時對此類學生展開教育引導。嘉玲本人處理妥當,值得表揚,不需干預。」



            #潤物細無聲 143

            當晚,陳文彬回家吃飯。父親陳樹邦見他悶悶不樂,隨口問了句:「包送出去啦?」
            陳文彬聲音不高不低:「她沒收,還挺冷的。」
            父親一愣,放下筷子,問:「你怎麼送的?她什麼反應?」
            兒子支支吾吾地說了過程,又提了幾個模糊不清的字眼——「她其實挺好看的」「像是有人盯著她」之類。
            陳樹邦沉默片刻,撥了個電話,聯絡一位市公安的朋友,話術小心地問起:「你們是不是有一個什麼特殊保護的女孩在川大啊?聽說有人送她包被盯了?」
            對方並未正面回答,只說:「老陳啊,有些事情不便細說。你家娃好好讀書,別胡來。她不是一般人,你懂的。」
            陳樹邦放下電話,久久沒說話。之後對兒子說:
            「你讀書行,是個寶。但有些人是給中央看的,不是給你調情的。別再碰。你這事,要是真被紀錄上了,哪天你考公、進國企,怎麼解釋?現在不是錢能解釋一切的時候了。」
            他語氣不重,但壓力極大。陳文彬雖不滿,卻聽得出來這是家中少見的嚴肅警告,情緒低落地回房。

            二、校內回應:導師「非正式約談」與系辦低調紀錄
            次週,系辦主任找陳文彬「聊聊」。氣氛和氣,但措辭極細:
            「你送禮這件事呢,我們不是說你有錯——大學生嘛,有感覺想表達,但這位同學目前情況比較特殊,學校也有責任維護她的學習與安寧。咱們就別再往來啦,好不好?」
            講話的老師還補了一句笑話般的話:「你要是非要送,就送給圖書館捐款,說不定她還能受益。」
            之後,系辦在內部會議中將此事列入「重點觀察學生」表,備註為:
            「具家庭背景、性格張揚,近期行為涉越線,尚無實質後果。需留意未來是否持續接觸特殊學生。」
            這份紀錄不會正式進入檔案,但會影響若干獎學金、黨校選拔、暑期實習安排等流程。導師心知肚明,卻不明說,只是在之後與他交流時語氣明顯變得疏遠。

            三、嘉玲夜間與輔導員的低聲對話:她的克制與思索
            那晚熄燈後,嘉玲與同寢的輔導員學姐小黎——學校安排的「特別陪伴人員」——坐在窗邊小聲說話。
            嘉玲輕聲道:「我是不是處理得太冷了?」
            小黎笑笑說:「你很好。這種事啊,一熱了,就多事。你不冷,他可不會自知分寸。」
            嘉玲低頭,看著指尖。
            「有時我也會想,他們是不是其實沒惡意。就是...他們的世界,覺得一個女孩子,出身不好,又安靜,應該就會心動。只是這樣想而已。」
            小黎看了她一眼,語氣軟下來:「你還是心軟。但這就是你特別的地方。」
            嘉玲沒回話。她不是沒有感覺,但她也明白——
            這份特別,不容私情。她既是受保護者,也逐漸成為了秩序的一部分。



            #潤物細無聲 144
            #太硬了她也會委屈

            【省委常委會議場景】
            週一上午,四川省委召開週例常委擴大會,統戰部、宣傳部、公安廳與教育工委均列席。會中,由統戰部簡報近期網路熱詞「縣城婆羅門」與成都高校的年輕人互動現象。最後,簡單提及一件小事——
            「四川大學一位電機系男生,家境富裕,向嘉玲同學送禮。未造成實質影響,已由公安介入提醒與校方勸導。」
            一聽到這句,省委書記抬眼看了看報告摘要,語氣不緊不慢地說:
            「之前不是才提過這詞?‘縣城婆羅門’……這不就來了嗎?一送包,警察就得緊張半天。你說他要是送給其他女孩子,也就罷了,偏偏找上我們保護的那位。」
            其他常委笑了笑,不接話。宣傳部長補充:
            「目前該生無持續接觸行為,已口頭提醒。社會輿論尚未擴散。」
            書記又慢悠悠補上一句:
            「不過,還是年輕學生嘛,也別太嚴厲。別進檔案,影響人一生不好。只是這類人啊,要提防。你今天制止一個,明天又來一個。怎麼管,得想個辦法。」
            副省長點頭記下。公安廳副廳長也表示:
            「我們考慮設計人臉比對與『交往風險預警』模組,學校周邊人員異常接近可即時預警。但也需要學校與學生工作系統配合。」
            書記聽完,點頭:
            「你們啊,要記得一點:她是個人,不是神像。不能讓她一點感情、一點人情都沒得接觸。太硬了,她也會委屈。你們的任務,是防範那種‘以為可以突破體制、靠人情走捷徑’的。年輕人嘛,還是得給條回頭路的。」
            會場氣氛一鬆,統戰部長悄聲對宣傳口同志說:
            「書記就是關愛年輕人,有深度。這種調性,我們宣傳工作也好做了,不會讓人覺得刻板。」
            二、【省委內部後續操作】
            教育工委會後立即召集四川大學黨委,交代此類學生須「隱性關注」,不納入處分名單,但相關導師應繼續保持交流,不讓事態擴大。
            公安與統戰口合作設立「潛在過熱關係資料庫」,定期彙整與特殊學生互動異常頻繁的對象(不限性別),分級標記,不做公開處理,但建立橫向通報。
            宣傳部重新編寫一份內參教材,名為《正確引導青年情感與社會接觸》,將李嘉玲案例列為正面事例,但抽離具名,作為下一輪全省高校輔導員培訓的輔助素材。
            三、【其他人私下反應】
            會後,廳級某幹部悄悄說:
            「書記說得對。現在的學生啊,以為有點錢就能通行無阻。但也不怪他們,社會氛圍就這樣。」
            另一位副書記則私下表示:
            「這事要是在網上鬧開了,會被說是『有錢也追不到官保』。不如先默默消化。書記處理得巧。」



            #潤物細無聲 145

            一、【李嘉玲事後得知此事的感受】
            這件事嘉玲不是當時知道的。她是在兩週後,某次公安特警送她回宿舍途中,與她熟悉的那位王姓特警,語氣半真半假地說了句:
            「以後別收男同學的東西啦,包不包的,我們都很難交差。」
            嘉玲愣了愣,眉峰微蹙,「我根本沒收過。」語氣清淡,但有股不容置疑的堅定。
            回到房間後,她獨自坐著,看了桌上那本《神經科學導論》。她並沒有打開手機看那位男生是否發過訊息。她也沒去問學校任何老師。
            那天晚上,她沒有寫日記。但她在筆記本上記下一句話——
            「當我還沒學會什麼是喜歡,就已經知道什麼叫防範。」
            第二天,她平靜地走進教室,照常上課。有人看她眼神略有一絲不安,她微笑,沒有說話。
            只有在某次護送她參加學術會議前,她對特警說:
            「對不起,你們的工作因我更難了。」
            警官回她一笑:「不是妳的錯,是這世道太熱。」

            二、【陳文彬的朋友圈轉向】
            起初,陳文彬只是覺得「好玩」。買包送人、被擋下,對一個從小被家庭資源浸潤的孩子來說,不是羞辱,而是驚訝。他甚至在室友面前調侃:
            「成都的公安比上海還敏感,女主角被當成國寶看了吧。」
            但事後,他不再聯繫嘉玲,也未收到回應。他的朋友圈開始轉變——
            一開始,是一則略帶酸味的轉貼:
            【清北博士應聘小學老師】
            「寒窗十載,不如拼爹。真話不敢講,假話寫得快。」
            過幾日,又貼了一段《1984》的引用:「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再過幾週,他發了一張夜晚圖書館的照片,配字:
            「有時候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不在那個『預先安排好的人生』裡。」
            室友提醒他:「最近管得緊,別亂說。」
            他淡淡一笑:
            「放心,我只是寫給自己看。有人連寫信都不能自由,還怕我幾句廢話?」
            他的情緒不是反叛,而是那種小地方孩子進城後,發現「自己以為的本事,其實別人不當回事」的自嘲。他開始更少說話,但學業仍舊認真,偶爾還會參加技術比賽。

            三、【嚴辦】
            王姓特警還想解釋兩句,卻已被同行的女幹警用眼神制止。因為這番話,經隨行人員例行口頭報告時,被上報到成都市公安局政治處。
            當晚,政治處黨委會上氣氛冷峻。黨委書記開門見山:「這傢伙,嚴辦!」
            他一字一頓,「嘉玲同志是中央和省委特別保護的對象,她的形象容不得任何輕率暗示。即便是『半開玩笑』,一旦被外人曲解,後果就是政治事故。」
            副書記補充:「我們護衛隊伍的嘴,比槍還要謹慎,不能讓一句戲言破壞整個政治任務。」
            命令迅速下達——王姓特警被立刻調離護衛崗,並送往內部紀律審查。



            #潤物細無聲 146

            【同學之間傳開的風聲與潛在妒忌】
            雖然公安方面做了妥善處理,但畢竟是在大百貨公開購物、學校也有學生看見陳文彬拎著那個鮮艷的紙袋,並於某次課間徘徊在醫學院教學樓外。
            消息就像熱水潤開了茶葉——一絲不說,大家還當日子無奇;一旦浮出,就各有滋味。
            一位女生在宿舍裡輕聲說:
            「一萬多耶,是某某家的限量款吧……說實話,她哪裡像會用那種包的人?」
            另一位則嘟囔:
            「可不就是嘛,我爸一個月都掙不到那麼多。怎麼她還能說自己清苦出身?」
            更有男同學在微信群發一張「相似款」網圖,寫著:
            「哇,果然是四川最被『關注』的女孩。」
            雖然無指名道姓,但一時之間,氣氛微妙起來。有老師聽聞後提醒學生:
            「大家要自重言論,不要憑空揣測他人,這不是學術風氣。」
            但越是這樣的「禁止」,越顯示「其中另有故事」。
            年輕人心裡明白,這背後不只是戀愛、炫耀,而是政治與身份的拉鋸——
            「她太特別了,特別到我們不敢靠近,但又忍不住議論。」
            【嘉玲的應對】
            李嘉玲察覺到了,從眼神、語氣到某次午休時忽然冷場的氣氛,她都敏銳地記在心裡。
            她沒有急著說什麼,只是在一次課後研討中,發言時刻意引用了自己過去的生活:
            「我們家鄉那邊冬天屋子裡只有一盞燈,照兩個孩子寫作業。電壓不穩,經常閃。能一路讀到今天,是很多人幫忙,而不是我自己有什麼資格。」
            台下靜了一瞬。
            有些同學低下頭,有些心中泛起複雜的敬意與歉意。
            而那天傍晚,她回到宿舍,把自己用過的一個簡單帆布書袋掛在牆上,寫了一張小紙條貼在包邊:
            「這是我最喜歡的包,它陪我走過整個高中。」
            簡單一句,卻如暗流微調。有女生看到後笑說:「她還是她啦。」妒意稍減。



            #潤物細無聲 147

            【劉晴的嫉妒與難以言說】
            劉晴家境中產,長相清秀,父母都是體制內人員,自幼被教導要「聰明穩妥,不失分寸」。她在四川大學電機系是少數幾位女生之一,向來被教授器重,也習慣了男同學們對她的客氣和關照。
            她自己並未向旁人明說,但大家早看得出她對陳文彬有點意思。
            她常笑稱:「男孩子嘛,要學得實在一點,別一天到晚買東買西裝樣子。」
            可當她聽說——準確地說,是在一個女生洗衣房的午后、從一位室友嘴裡「隨口提起」那句:「那個包……是一萬多,是陳文彬買來要送給那個醫學院女生的。」
            劉晴手裡的洗衣粉盒滑了一下,落在地上。「誰?」她語氣平靜卻泛冷。
            對方一邊彎腰撿盒子,一邊壓低聲音補充:
            「就那個……叫李嘉玲的。很神秘的那位。你沒見過嗎?戴眼鏡,不怎麼說話——」
            劉晴沒回話。那天她洗衣服洗得特別久,回到寢室後,將原本寫得差不多的課堂報告重寫了一遍,字跡鉛筆劃得特別重,紙都陷下去。
            【社交上的微妙動作】
            接下來幾天,劉晴的情緒明顯起了變化。
            她在小組討論裡故意略過嘉玲的名字不提;一次校內醫工交流活動原本需協調醫學與電機學生,她提議改為「院內優先對接」,被負責老師婉拒。
            她還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一些「真誠才是最貴的禮物」「現在的戀愛都變味了」這類語句,引來幾位女生點讚附和。
            室友悄悄問她:「你是不是在說嘉玲那件事?」
            她咬著牙擠出一句:「誰愛說誰說,我就不信一個沒背景的人,憑什麼有這麼多人護著。」
            【女生圈子的波動擴散】
            劉晴的態度影響了一小撮女生。有女生跟她一起上自習,走過醫學院樓下時小聲說:「唉,以後是不是我們都得等著別人送包,才算有價值?」
            這些話嘉玲沒有聽見,但有時從走廊的背影、路過的耳語裡,她感覺到一層層的寒意——不敵人意義上的攻擊,而是那種來自「同類」的,悄悄圍起的牆。
            嘉玲並未反擊,她只是更少說話、更早到教室、更少走廊間的停留。反而有幾位低年級女生主動靠近她,說:
            「學姐你那天分享特別受用,我也不是特別富裕出身,聽了特別踏實。」



            #潤物細無聲 148
            一、嘉玲如何在這場無聲的冷戰中自處與思索
            她習慣了冷靜,不是因為不會受傷,而是早就學會將情緒放進一個「不能讓人看到的抽屜」裡。
            回宿舍的路上,她走得比平時慢一點。有人在背後笑聲打鬧,她不回頭。一位藏區的小女孩寄來畫——又是雪山、羊群與草地,她看了幾秒,突然點開便籤,寫下幾行話:
            「山腳的路,有時看似沒人走過,但只要陽光照進去,你會發現有一排淡淡的腳印。那是走在最前面的人留下的。」
            這句話她沒有發出去。她反覆讀了三遍,然後刪掉,改寫了更簡單的話回那個女孩。
            二、陳文彬是否察覺到劉晴的敵意,或有何反應
            他察覺了。
            劉晴過去和他說話時眼睛總會看著他,近來卻老是低頭滑手機;一次課堂點名,她在他名字之後故意加一句:「有些人名氣大,老師要記清楚喔。」
            他沒回話。只是晚上,他在宿舍抽菸,跟室友嘟囔一句:「這學校有些人啊,像是沒事找事。」
            他原本是想「好玩一下」,但特警上門問話後,那包送不出去;微信裡李嘉玲冷靜婉拒,他也沒多說。
            後來,他在朋友圈發一張自拍,配文是:
            「想太多的社會,自由最難。」
            底下有人回:「陳哥這是在暗示什麼呢?」他沒回,但後來類似的文字出現得越來越多,轉向對「規則過多」「人人小心」的系統性暗示。
            三、校內某老師介入,試圖「安撫女生情緒、維護團結形象」的制度性回應
            校黨委知道了那件包的風波。學工處副書記召集了電機與醫學院幾位導師,私下討論。
            一位女老師建議:「是不是可以辦個女生主題座談會?用『理性消費』『內外兼修』做題目,順便淡化傳言。」
            副書記點頭:「主題要積極,語氣要柔性。不能直接點名李嘉玲,也不能提劉晴,務求自然過渡。嘉玲的身分還是比較敏感,讓她發言不太合適,但可以讓她坐在第一排。」
            會議結束後,導師私下找了劉晴,說話極有技巧:
            「晴晴啊,你平時表現很好,老師希望你幫忙帶帶班上的風氣。我們不是要誰壓誰,是希望同學們互相欣賞。」
            劉晴沒有回嘴,只是默默點頭。她心中知道這話的分量,但也曉得,「話已經說到這一步」,再說就成了不懂事。
            四、藏區某孩子來信談及校園孤立現象,讓嘉玲在內外信任間有新的體悟
            來信的孩子叫旦增,是初中生,信中這樣寫道:
            「嘉玲姐姐,我們班新來了一個從牧區轉來的小孩,他穿得比較舊,說話慢,同學們不太跟他玩。他給我看他畫的馬,我覺得挺好看的,可是他說沒有人看得懂。」
            嘉玲看完這封信,心頭一震。她想到自己的「抽屜」,想到那張送不出的畫,想到那個包和背後的笑聲。
            那天晚上,她寫了一封極長的回信,語氣溫和,卻語意堅定:
            「人有時候是慢一點才看得見真正重要的東西。你能看懂那匹馬,說明你已經做到了很多人還學不會的事。……我們都要學會在安靜裡,理解那些不容易說出口的東西。」
            她寄出這封信後,在日記裡記下一句:
            「也許我來這裡,不只是為了『讀醫』。也許這就是他們說的『使命』,只是沒有人告訴我,使命其實也會讓人孤單。」



            #潤物細無聲 149

            會議室的燈光偏白,牆上掛著「嚴明紀律、匡正風氣」的紅底標語。成都市公安局紀委臨時擴大會議準時開始,點名結束後,空氣像被拴住一樣安靜。
            紀委書記把文件夾扣在桌上,沒有寒暄,聲音直接壓進每個人的胸腔:
            「什麼叫『很難交差』?被護衛對象需要感恩戴德,跟你交差?**公安人員的角色到底清不清楚?**把自己的工作變成情感索取、口頭抱怨,性質已經不是一般作風問題,屬於政治問題。」
            他抬眼掃了一圈,眼神停在當事人的臉上:
            「還有,誰允許你們對嘉玲同志發任意牢騷怪話?她是保護對象,不是你們聊資場上的題材。收包那件事,屬於她個人的決定,省委交代,不得干預她的學習、生活和交友。該不該收,不是現場人員可以評論的。這叫紀律鬆弛,政治判斷力缺失。」
            翻頁聲清脆。他把處分決定念得一字不差、毫不拖泥帶水:
            「黨委研究決定:
            一、當事人王某:記大過兩次,降級使用,調離本局,分配至蒲江縣公安局基層所隊工作;家屬取消成都戶口,按規轉回原籍。
            二、當事人乙:轉傳不當評論,記大過一次,取消本年度一切評先評優資格,調離特警大隊。
            三、特警大隊直屬領導:予以通報批評,落實一崗雙責,一年內不得參評等次與職級套改。
            四、即日起全局開展三日作風整頓:逐條對照《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例》,重申『保護對象不與個人情感綁定、不向被保護者索取回應、不以困難為由推諉』等硬性規定,逐人簽字背記。
            五、兩名當事人於48小時內向局黨委、紀委書記處遞交書面檢查,在支隊層面作警示發言。」
            最後一行落地,整個會議室只剩筆尖摩擦紙面的聲音。有人下意識坐直,有人把已握潮的水杯擰緊再擰緊。
            紀委書記合上夾子,語氣轉得更冷:
            「公安機關不靠『感情賬』運轉。該護就護,該嚴就嚴。被保護的人不用對你『表示』,你要對黨紀法規負責。今天這件事,定性為嚴重政治事故的作風表現。誰還覺得冤,會後到紀檢組單獨談。」
            會議結束,紅頭文件帶著鮮明的號碼和鋼印,從會議室流向各處室。辦公樓走廊比往常更靜:檔案室的覆核單一份份蓋章,政工處把《保護對象接觸負面言行問責細則》放進每個中隊的夜讀資料;裝備室撤掉了兩名當事人的槍證、對講機領用權限;信息化科把王某的勤務標識改成了「外調準備」,流轉單據上多了「蒲江」兩個字。
            特警大隊內務板報上,新增一行黑字:「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被保護對象索要情緒回應與人情回扣;不得在任何場合發表與被保護對象相關的非工作性評議。」
            當事人王某在紀檢談話室裡,面前是兩張空白的檢查紙。他試著寫「工作壓力大」「容易誤解」,又一筆一筆劃掉,最後只剩下:「把本職工作變成情緒交易,是錯的。」筆尖在「錯」字上頓了很久,才收住。
            傍晚,隊裡的年輕人悄悄把那份處分通報拍進「作風整頓」學習群。群裡沒人說話,只接連彈出「已讀」。很快,支隊長在群裡貼出三行字:
            「今晚二十點,閉環學習。
            不討論個人,只討論紀律。
            誰再拿『交差』『感謝』做口實,停崗。」
            第二天清晨,金杯海獅照例在醫院側門緩巡。新調來的兩名隊員從車上下來,衣著整潔、神色克制。她走過時,他們只做標準點頭,不多看一眼、不多說一字。車內《勤務守則》攤在中控上,最上方那句話被螢光筆劃了三條線——
            「忠於職責,不求回應。」
            整個單位像被重新拴回正位:該嚴的更嚴,該靜的更靜。沒有人再拿「很難交差」當口實,因為每個人都更清楚——在這條線上,講的不是情理,是紀律與政治。眾人肅然。



            #潤物細無聲 150

            一、學校舉辦女生座談會當天的具體場景與發言
            主題是《內外兼修·青春有度》,由學工處與電機學院、臨床醫學院合辦,地點選在校圖書館東側的「群賢廳」,氣氛不緊不慢,布置不浮誇但格外整潔。台前投影幕打著淡粉色主視覺:「做智慧的女生,也是優雅的時代女性」。
            主持人是學工處的趙老師,開場語帶春風:「我們今天不談道德標準,也不談價值審判。我們只想聊聊——在一個多樣的社會裡,我們如何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會場前排坐著學生代表與幾位輔導員。李嘉玲坐第三排靠左,沒有被點名發言,也沒有主動舉手,神色如常。
            一位中文系的女生在發言時提到:
            「最近大家都在說一個名牌包的事,但我覺得,比包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面對生活裡的比較情緒……一個人值不值得羨慕,其實看她怎麼安靜地努力,不是她收到什麼。」
            話說完後,氣氛微微一頓,隨即掌聲響起。有人偷偷看了嘉玲一眼,她微微低頭,手指按著筆帽沒有作聲。
            最後,趙老師小結道:
            「世界總有人比你漂亮、比你有錢、比你更有名。但如果你能學會不被這些影響,慢慢打理自己,那你就是那個『最有分寸的人』。」
            座談會結束,現場播放了兩首輕柔的中英文女聲歌曲。大家各自散開,沒人再提那個包。

            二、陳文彬後來是否被上級「約談」,或如何調整行為
            是被「提醒性談話」了——由學院黨總支一位年輕男導師主持,語氣不重,但話很清楚。
            導師說:
            「文彬啊,你成績不錯,也挺有想法。但你要知道,有些人是全省、甚至全國層面的關注對象,我們學校是要護住的。不是說你做錯了什麼,只是提醒你——『可為』與『當為』,是兩回事。」
            陳文彬點頭,沒說多餘的話。他其實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事後,他微信朋友圈不再寫含糊的話,轉為轉發一些城市建設、科創趨勢的文章,加上評論如「我們的工程人,走得也可以很遠」。
            但幾位朋友私下聊起來說:「文彬變得更聰明了,不動聲色,但什麼都知道。」
            他心裡其實並不憤怒,只是更加確信:真正自由的空間,從來不在明面上。

            三、藏區那位畫馬的孩子如何受到嘉玲回信的影響
            他叫旦增卓瑪,住在甘孜州理塘縣附近的藏區小鎮。收到嘉玲那封回信的那天,他沒有馬上打開,而是放在書桌抽屜裡整整一天。
            第二天清晨,他走到學校後山,坐在石頭上拆開信紙,一筆一畫地讀完。
            「人有時候是慢一點才看得見真正重要的東西。你能看懂那匹馬,說明你已經做到了很多人還學不會的事……」
            讀完後,他沒有馬上掉淚,也沒有笑,而是回家取出之前那幅自己畫的馬,在右下角寫了一行字:
            「給看得懂的人。」
            幾週後,他主動報名參加學校圖書角布置志工活動,把自己的畫貼在牆上,署名為「班上集體創作」。同學們看到後,第一次主動問他:「那是真的馬嗎?是你家鄉的嗎?」
            他點點頭,說:「我家鄉冬天的馬不怕雪。牠們慢,但走得久。」
            那天晚上,他對父親說:「姐姐說,有些人,是為了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才在的。」
            父親沒太懂,只是拍了拍他肩。



            潤物細無聲 (十六) [151-16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潤物細無聲 (三十四) [331-340]

            • 2025 Sep 21

            不負韶華(三)[021~030]

            • 2025 Oct 10

            國城講堂01 論四大公投 試播集 20220101

            • 2024 Oct 04

            潤物細無聲 (九) [081-090]

            • 2025 Jul 28

            潤物細無聲 (三十二) [311-320]

            • 2025 Sep 14

            國城講堂04 論台灣經濟、產業與房價 20220121

            • 2024 Oct 04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