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

            2025 Aug 06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31

            【一】嘉玲某封具體回信內容與語氣描寫
            這封信她寫在夜裡,熄燈後借著那盞小夜燈,以一種幾近私語的筆觸寫下:
            「仁青加措:
            謝謝你上次寄來的畫,我貼在書桌旁了,那匹馬畫得真好,我們醫院的護士姐姐都說看了心情會變好。你說你最想去成都,那你一定要讀書,因為要讀書才能出山,不是逃,而是讓自己走出去,再回來幫你們。
            我在醫院學到,醫生不能怕血,也不能怕冷眼——很多病人一開始對我們不信任,說『這個娃娃怎麼這麼小』,但只要我一直站著,站在他們旁邊,他們就會慢慢相信了。
            你也是,只要一直走在讀書那條路上,別人會慢慢懂得你。」
            嘉玲 姐姐
            四川大學臨床實習 於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
            這封信語氣簡潔、克制,不多情、不煽情,但誠懇有力,裡頭的「讀書」「不能逃」「站著」這些詞彙,被文化線人員評為「具備高強度內在精神紀律,符合制度敘事的正向模本」,立即被掃描備檔,標記為「模範文稿」。
            【二】孩子們對信件的回應與朗讀場面
            當地小學在鄉黨委統戰幹事陪同下,舉行了「榜樣人物朗讀會」。在那間海拔三千六百米、牆上掛著太陽能板的小教室裡,教導主任將嘉玲的信複印二十份,分發下去。
            「好,仁青加措,妳來唸。」老師笑著說。
            仁青有些羞怯,但還是站起,朗聲唸起那句:「不是逃,而是讓自己走出去——」
            唸到一半,另一位男孩突問:「她真的不是我們這邊的人嗎?」
            全場一靜,老師頓了一下,說:「她是四川的,但她的心裡,有你們這個地方。」
            孩子們不再追問,繼續朗讀,而那個問題卻悄悄被記錄在統戰辦每日輿情觀察簡報中。
            【三】制度反應與回信草稿的管理過程
            這次的回信草稿最早由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吉措撰寫。她的開場本是:
            「我們這裡現在天氣很冷,但我看到姐姐的信後心裡很暖。」
            老師閱後,覺得語氣太「個人化」,擔心中央看到會覺得「感情導向過重」,便建議她修改為:
            「我們全班都受到姐姐來信的鼓勵,老師說要像妳一樣,做好學業、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另一位想寫信的男孩扎西頓珠,原先草稿中寫到:「我家現在搬到了冬牧場,牛多了,爺爺說我很會照顧牲口。」
            老師看完,有些遲疑,問:「你寫圖書館開張的事不好嗎?這樣看起來更有文化氛圍。」
            扎西不解:「可我沒去圖書館啊。」
            老師嘆口氣說:「那你就說你想去。」
            這些修改過的草稿,最後統一由鄉教育辦先行審閱,並向地區教育局請示「是否報統戰部門複核再寄出」。當地教育局的回應是:「可以發,但信封內不得再附其他個人物品或照片,避免個案渲染。」並一併抄送給地委常委一份。




            #潤物細無聲 132

            【省委宣傳部內部會議紀要摘要】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主持小範圍會議,閱畢文件後語氣審慎地說:
            「大學不是一般機關,是思想工作的重鎮,也是青年輿情的風向口。我們不能因為她的身份特殊,就讓整個制度顯得‘向個人傾斜’。這會誤導基層單位學什麼?」
            有人提到:「但也不能直接拿掉她,這會被說成壓制正能量。」
            副部長點點頭,語氣平穩:
            「所以,採並列第一。這是制度上的平衡,也是在尊重大學自主基礎上,對特殊情況的適度安排。」
            「同時要統一說法——‘因評選成績接近,評委一致同意並列第一’,不要讓她的名字變成唯一焦點。 」
            【四川大學校黨委接獲回復】
            成大校黨委收到省委指示後,書記一聲長舒:
            「明白了。他們是在給我們空間,也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度操作。」
            宣傳部副部長則立刻整理發稿口徑,對外文案草擬為:
            「本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閱讀心得徵文比賽中,來稿踴躍、評選嚴謹,兩位同學表現出色,最終經匿名評審、集體討論後決定並列第一。校方已將此結果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查。」
            —
            【校園氛圍片段】
            有學生看到榜單,有人笑說:
            「看吧,我就說她會中,但沒想到還有一個一起中,這下大家都服了。」
            另一位文學院女生小聲說:
            「她寫得好是真的,跟政治無關,語氣非常內斂——不誇張,反而讓人信服。」
            —
            【嘉玲的反應】
            嘉玲收到訊息那日,坐在校醫院外的小樹蔭下,靜靜翻開手機上的校內通訊。
            看到「並列第一」那一行,她默然數秒,然後在紙上寫下一行字:
            「榮譽從來不是屬於一個人的,哪怕只是一瞬間的肯定,也該記得這是在誰的土地上被寫下來的。」
            她將那張紙折起來,夾進《治國理政》的書頁間,悄然合上。
            【頒獎當日:校內氛圍與現場情境】
            六月的陽光明亮而不炙熱,四川大學思修講堂外懸掛著橫幅:「學思踐悟二十大,青春建功新時代——全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心得頒獎會」。
            現場學生、教師代表、校團委、宣傳部、書記線領導悉數到場。兩名「並列第一」得主被安排並肩坐在前排,嘉玲坐左側,身著極簡白襯衫,姿態安靜,眼神略顯清澈卻克制。
            當司儀念出得獎人名時,全場報以熱烈掌聲。掌聲中,不少人目光朝她投去,有敬意、有好奇,也有微妙難解的探尋。
            她起身時,後排某位同學悄聲道:
            「果然是她,但這次處理得聰明,並列,沒人能說話。」
            主席台上,校領導將獎狀親手交予二人,並特別說道:
            「兩位同學來自不同學科背景,但都能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青年視野與家國關懷,展現出四川大學學子的風骨與深度。」
            —
            二、【媒體報導語氣:高度政治但刻意均衡】
            當日晚間,校團委微博與《四川觀察》平台發布消息:
            【四川大學舉辦治國理政讀書心得評選,兩位同學並列奪魁】
            …其中來自臨床醫學院的李同學以其樸素文字呈現一名青年學子對人民健康、民族團結的深層關切,讓評審深受感動;另一位文學院的曾同學則展現深厚文本分析與敘事力。兩者殊途同歸,共同展現大學教育的多元成果。
            微信公號中有一篇輕評論小文,標題為:《一場並列,兩種光芒》。
            文章寫道:
            「不是每一份獎勵都要有明確的唯一,有時候,制度給出的溫柔轉圜,是對價值的一種雙重肯定。」
            媒體用語刻意平衡,既不突出嘉玲的身份,又不遮掩她的存在。
            —
            三、【嘉玲內心的反應與她是否察覺背後博弈】
            在她內心,這場結果並不意外。她知道,這已不是單純的文章評選,也不僅是獎與不獎的問題。
            她領獎後未直接回寢室,而是獨自走到江邊小徑,坐在石椅上,手裡翻著那篇獲獎文章。她曾刻意壓低語調、不使用煽情句型,連對個人遭遇的描寫都只用一句話含蓄提過:「我們常說堅定信念,但信念往往是在懷疑中誕生的。」
            她心中明白:
            「我能得獎,不是因為我說了最多真話,而是我剛好站在了一個所有人都需要一個安靜樣板的位置。」
            她知道,這場看似公正的評比,其實是一次集體的慎重安排:平衡、輸出、無人落單,也無人能太高。
            但她仍低聲對自己說:
            「那也要寫得更好。因為別人說的是政治,而我說的是自己。」
            她抬起頭來,看見河對岸的圖書館燈光亮起。



            #潤物細無聲 133

            一、【私下互動:並列第一者的初次對話】
            頒獎會結束後,眾人漸散。那位文學院的曾同學主動靠近嘉玲,在校圖書館旁一段綠蔭步道上兩人第一次私下交談。
            曾同學語氣平實,略帶一點思量後的坦率:
            「妳的文章,我在複審環節讀過,是編號21。當時我就猜可能是妳。那句『信念誕生於懷疑』寫得不俗。」
            嘉玲輕點頭:
            「那不是句口號。我真的這樣想。那天寫稿時心情不太好。」
            曾同學看她一眼,半開玩笑地說:
            「我們文學院搞文字的,早習慣怎麼寫才得分高。但你這種『硬學科寫文』的人,有時反而寫得真。」
            兩人相視而笑,氣氛並不緊張。
            但曾同學補了一句:
            「只是——說真的,你這麼特殊,得第一,會讓別人不好受。」
            嘉玲平靜地回答:
            「我知道。這不是我能控制的部分。」
            這一刻,她其實已意識到,她的筆、她的文字,與他人的筆,已不再處於同一場比賽裡。
            二、【獲獎後政治與安全系統再度調整】
            頒獎翌日,《四川日報》文化通訊員與公安系統內參記者聯絡迅速。嘉玲這一「並列第一」在中央與省委層面引起短暫評估會議。
            成都公安局一位副局長在特勤會上語重心長:
            「這位同學現在已非單純學生,而是公共符號之一。其思想傾向不偏激、敘事不出界,但我們要留意,她已進入一種『被認同性』的高位階段。會被更多群體主動靠近、試圖對接。」
            特警內部行動計畫微調——不再每日近距離伴護,而改為定點守望與「半掩護跟蹤」結合,確保保護但不過度暴露。
            同時,文化線一名副調研員提醒:
            「她的文字正在產生『引導氣場』,並非政令式,而是一種情感路徑模仿。這比口號更有傳染性。要高度關注她下一次的公共書寫會引起哪些群體共鳴。」
            三、【嘉玲內心:「自我寫作」與「被寫作」的拉扯加深】
            回到寢室後,嘉玲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拿出那份「得獎文章」,標題是:
            《信任與秩序之間——我讀〈治國理政〉的幾點感觸》
            她重新讀了一遍,並在空白處寫下一句:
            「我不知道這文章屬於我,還是屬於他們需要我成為的那個人。」
            她心裡很清楚:
            寫作是一種選擇;
            被看到是一種命運;
            而她的每一句,現在不再只是表達,而是被閱讀、被分析、被傳播的 「信號」。
            但她也默默決定:如果這注定成為一場多方關注的「被書寫」,那麼她至少要確保,裡面有她真正相信的字句。
            那晚,她開始著手另一篇筆記,題為:
            《如果我不是我——一個青年與話語權的對話筆記》
            這不是投稿用的稿子,只是一篇放進抽屜裡、不打算給誰看的——屬於她自己的,文字。



            #潤物細無聲 134
            #她的故事把出身不決定命運這句話講活了

            會議室燈光柔亮,氣氛卻極其凝重。四川省委統戰部召開的是一次針對青年階層意識形態動向的緊急閉門討論會。會議桌中央,一份由情報小組整理的資料赫然放著,首頁標題醒目:
            《關於「縣城婆羅門」話題在青年網路輿論中的擴散與反應簡報》
            統戰部副部長簡要朗讀了其中幾段:
            「即使你是學霸、頂尖大學畢業生,都可能因為出身不好,在求學或求職的道路上敗給了『縣城婆羅門』……他們倚靠父母資源一路綠燈,消費與大城市中產媲美……」
            他抬頭,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說:
            「這種敘事,把個人奮鬥與體制信心拆解開,極其有害,尤其對我們重點大學的學生心理造成深層影響。這不是單純的抱怨,而是一種結構性挫敗感的投射。任其發酵,遲早會波及青年思想基本盤。」
            這時,省委統戰部長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穩重如磐:
            「我們需要對這種錯誤思想進行有效反擊,但不是靠硬說教。是要有人,活生生的例子,讓大家看到希望還在制度內部、在奮鬥之中。」
            他頓了一下,拿起另一份資料,語氣忽然柔了幾分:
            「李嘉玲這個女娃……從雅安來,無父無母,憑自己一路拼上來,現在成為大學生、成為治學典範、得到省委關懷,甚至寫信感動西藏孩子。這就是最有力的回答。她就是我們的反例、我們的正面力量。」
            有人低聲贊同:「確實,她的故事把『出身不決定命運』這句話講活了。」
            統戰部長再補一句,語氣轉為堅定:
            「她不是什麼宣傳工具,而是我們這套體制尚有溫度與通道的證明。她讓青年明白,不靠『婆羅門』,也能出頭天。她的存在,說明我們先期對她的保護不是額外照顧,而是制度自證的必須之舉。」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

            隨後會議決議:
            擬定對「縣城婆羅門」言論的分析通報,納入省委意識形態月報;
            在不過度宣傳個人的前提下,適度整理嘉玲成長與學習歷程,供教育系統開展青年「向上流動敘事」的教學模版;
            通過統戰系統內部管道,引導青年社團與高校自媒體關注類似事例,實現敘事上的「自然對位」與「正面接替」;
            啟動新一輪“厚植青年信念工程”規劃,將嘉玲故事視為潛在文化節點素材進行研究性試點應用。
            會議結束後,統戰部辦公室一位年輕副主任私下寫下一句備忘:
            「一個孤女的書寫,撐起我們當前治理敘事的道德中心——這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的需要。」
            會議最後,四川省委統戰部長緩緩起身,環視全場。他目光沉穩,語氣不疾不徐,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慎重:
            「今天我們不是在討論一個女孩,也不是單純分析網上一個流行語,而是辨識一種新型情緒結構的政治風險。
            『縣城婆羅門』這種說法,看似自嘲,實則帶有對體制公平性的質疑。能不能讓群眾相信制度仍可穿越出身障礙,是我們統戰工作的底線。」
            他舉起桌上的兩份材料,一份是《縣城婆羅門話題觀察簡報》,一份是《李嘉玲人物影響分析》。
            「李嘉玲,是我們當前敘事中最具有自然說服力的節點。她不是造神、不是包裝,而是制度之下的真實個體。這樣的人物若不保護、不引導,若任由社會流言消耗、偏見侵蝕,將是我們工作的失職。」
            部長向秘書點點頭:「會議結論整理好,今天下午報省委值班辦。」
            當日晚間,省委辦公廳收到報告後迅速整理摘要,送呈主要領導批示。
            翌日清晨,省委書記親自在報告上批示:
            「統戰部嗅覺敏銳,能在潛在風險形成前提出對應方案,工作細緻,值得肯定。
            關於此案,請持續跟進,適時與宣傳、教育部門溝通聯動,形成合力,
            同時注意保護典型,不宜讓社會過度聚焦個人,影響其正常學習與心理。
            ——×××(署名)」

            報告下發後,統戰部內部再次召開工作小組例會,部長補充交代:
            「我們的任務是——把典型用對地方,用對時機,也用得其所。
            不能把她當話題用完就丟,也不能讓她被過度消費。現在要做的,是在制度敘事和青年心理之間,給她建立緩衝層。」
            副部長立即提議:
            設立專人對接高校黨委與學生處,保持對李嘉玲情況的日常掌握;
            由省內高等教育宣傳工作協調小組研擬“向上流動真實案例”指導方案,試點推廣嘉玲事例;
            明年初統戰口內部刊物《同心》專題,考慮以「新敘事與青年信念工程」為封面,研擬發表一組觀察文章。
            一場青年敘事與體制自證的博弈,就此潛行。



            #潤物細無聲 135

            一、教育廳與高校的後續引導策略調整
            省委批示下達後,四川省教育廳迅速召集四川大學與成都其他主要高校的黨委書記進行閉門會議,由一位廳領導親自主持。會上直言:
            「省委的態度很明確,不是要捧她成名,而是要藉由她這個事例,重新構建學生對公平與制度的信心。
            請各高校黨委要善用這一‘具體而微’的真實典型,在不曝光、不刻意造勢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正面能量。」
            四川大學隨即內部決定:
            將李嘉玲的成長歷程納入「勵志學子計畫」素材庫,不署名,作為學院新生導引週的潛在教材之一。
            學生工作部安排資深心理輔導老師與她定期晤談,不強加任務,亦不刻意回避,保持柔性關注。
            黨委宣傳部對涉嘉玲報導實施「低熱度守門」機制,避免熱搜、流量型標題推送。

            二、統戰系統的「非正式拜訪」
            大約在省委批示一週後,統戰部內部決議:由一位退休老幹部以「校友聯誼身份」與李嘉玲進行一次輕描淡寫的拜訪。
            這位老同志名義上是來「談人生規劃」,實則觀察她的心理與語境是否有偏移。
            午后茶敘中,老幹部笑著說:
            「我那時候念醫學,哪有什麼獎?大家就一個信念:醫者有根。像你這樣的人,不僅治病,也讓人心裡安穩。年輕人要記住——不是靠背景,而是靠根。」
            嘉玲靜靜地點頭,沒多話。茶喝到一半,她忽然問:
            「我是不是哪裡說錯話了?有人跟我提過,不要寫得太多、太感性。」
            老幹部微微一愣,隨即和氣地笑:
            「沒有錯。只是……制度需要有人慢一點走,也需要有人回頭看。妳是回頭看的那一個。」
            兩人這場看似尋常的會面,被記入《統戰內情動態週報》第十三期,標題為:「×校學生心理狀況良好,無抗壓異動。」

            三、媒體深度報導被婉拒的經過
            一家央媒旗下新媒體平台,曾因閱讀心得比賽匿名評審結果而察覺李嘉玲身份,擬寫一篇以〈她走過的路〉為題的專訪文章,已與她透過輔導員取得初步聯繫。
            然而,當採訪提綱送至四川省委宣傳部時,被迅速擋下。
            理由是三點:
            「此人為多部門共識下保護對象,暫不適宜作集中報導。」
            「尚有數條線正在觀察中,過早定調不利敘事彈性。」
            「須提防大眾情緒對‘苦學逆襲’的二次撕裂與懷疑。」
            媒體雖理解,但仍略感失望。該編輯部將原計畫文章題目改為〈有些名字,不一定出現在版面上〉,轉寫為一篇評論散文,隱晦致敬,未具名。



            #潤物細無聲 136

            成都市公安局於接獲媒體內部打聽李嘉玲身分之消息後,旋即召集特警大隊、政治處、情報指揮中心舉行閉門會議,由副局長主持,主題為:「應對媒體介入,確保現行保護體系穩定。」
            會中,實際執行保護任務的特警大隊中層幹部發言直率、語氣嚴肅:
            「這不是一兩個新聞報導的問題,是我們日常跟線保護體系會不會失靈的問題。她現在行動範圍多數是校園、醫院與定點住所,我們才能低度可見。媒體一來,就會有攝影、訪談、曝光,路線圖就失控了。」
            另一名小組長更進一步指出:
            「別看是正規媒體,真訪到她,接著就有自媒體跟進,有人拍她背影、用AI還原臉部、揣測過往家庭。
            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要每天跟車、增加視覺防線、甚至可能調用便衣輪值。全成都市的警力不是只為一人服務,但到時候非得擠出人手不可,會出現防護錯層。」
            特警大隊的會後紀要中,正式建議如下:
            請市局與宣傳部門協調,婉拒所有媒體主動接觸。
            必要時由省委宣傳口統一口徑對外回應,將其定位為「內部學生成就故事,不對外授訪」。
            若仍有媒體繞路行動,建議啟動「潛在干擾通報機制」予上級公安部門與四川省網信辦。
            副局長在會後批示:
            「此案早已非單純安保,涉及信號輸出與基層穩定信任,特警意見極具現場價值。由政治處統一出函,向宣傳部門正式建議限制報導。」
            同日傍晚,市公安局向四川省委宣傳部送交了一份《媒體介入預警與現場反饋建議》報告,內部標註「建議高關注」。
            標題下的備註行寫道:
            「一旦她的姓名正式登上媒體頭條,後果將難以全面控制。」



            #潤物細無聲 137

            在公安局本部六樓會議室的封閉會議紀要彙整完成送交黨委後,成都市公安局黨委旋即召開緊急專題指導會議。黨委書記親自主持,與會者包含政治處、特警大隊代表、督察室與警務督導專員。
            文件一念完,場內肅靜。
            黨委書記首先點名特警代表小組提出的警力壓力與防護錯層發言,聲音不高,語氣極其沉著:
            「同志在會上提出,擔心有人拍她背影、用AI還原臉部、揣測過往家庭。
            這說明什麼?說明你們真正關注到科技進步對我們公安工作提出的新挑戰,這是非常好的。請政治處把這段話記錄入案,提出的幹警予以通報嘉獎,這種敏銳性是我們公安應有的前瞻反應能力。」
            場內輕微鬆動,有人低頭記錄,但書記語氣忽然轉為銳利:
            「但後面那一段——
            『這意味著要每天跟車、增加視覺防線、甚至可能調用便衣輪值。全成都市的警力不是只為一人服務,但到時候非得擠出人手不可,會出現防護錯層。』
            我問一句,這是實事求是的反饋,還是畏苦怕難的情緒?」
            無人作聲。
            「黨委再強調一遍:會調動多少人手,會不會出現漏洞,不是你們基層一線需要去考慮、說話的問題。
            這個女孩是中央、省委聯動指示的對象,是成都市輸出治理典型的一張名片。
            你們不是在保護一個學生,是在穩定一個敘事,撐住一個制度信號。
            不要再讓『我們人手不夠』這樣的語句出現在會議上,這不是態度問題,是立場問題。」
            會場陷入一片沉重靜默。
            書記停頓數秒,又補充道:
            「你們覺得累,可以輪班;但不能鬆動。感覺壓力大,是正常的。國家也在轉型,我們這條線,就是要在新情況下撐住每一塊落點。這些話,請政治處記清楚,作為幹部警示教材,會後整理。」
            會後動作:
            政治處向所有中層分隊下發警務心態指導手冊《職責與立場:高風險任務的態度原則》;
            特警大隊內部小組談話,對發言幹警做「態度糾正與正向引導」;
            督導室開始重新評估現有保護計畫中的「心理承受力分層指派原則」;
            全局內部正式列編《AI深度還原影像對實地安防的干擾模擬教材》,作為未來干預訓練之一。



            #潤物細無聲 138

            【嘉玲察覺行動邊界再度被收緊】
            自從那次領獎後幾日,嘉玲身邊的氣氛起了細微變化。
            她原本能偶爾獨自前往川大圖書館二樓南角落,那裡空曠,光影斜斜,很適合她讀信、寫回覆。但如今,連續兩次,她剛走入館內,特警便默默出現,衣著便裝,站在書架旁邊無聲翻閱雜誌。她知道那不是巧合。
            她有時能聽見交頭接耳的微語:「拍她的帳號封了沒?」「今天校門口那個人是哪個平台的?」……即使沒點明,她聽得出,是關於她的話。
            她不動聲色,回寢時仍微笑,習慣性地道謝。但日記裡,她寫下:
            「有人說,保護是形影不離。我懂。但我也懷念,站在校醫室陽台,一個人看月亮的時候,不用擔心背後多一雙眼。」

            📍中央政法委收到「地方心理波動反饋專報」
            公安部督察局向中央政法委報送《近期成都特警執行專護任務心態變化簡報》一份,標題不顯眼,內容卻精細:
            警務人員普遍表示忠誠任務,但出現「工作邊界模糊、評價不清、壓力過重」的隱性反應;
            有幹警在內部反饋:「我們是在保護一個人,還是在表演一個樣板?」
            專報建議:中央層面需明確「典型人物政治性與生活性之分際」,以減輕地方一線壓力轉化為潛在消極執行。
            政法委某副主任批註:「地方工作很細,但政策語言未能疏導一線情緒,這是治理柔性的問題。保護不能演變為壓迫,要有人文策略。」

            📍成都市公安局導入「影像干擾遮蔽網」新措施
            面對AI還原等新風險,公安局科信科提出:
            「傳統目標遮擋手段已不足以應對社交媒體取角及補算技術。」
            於是迅速部署三項技術:
            隨行遮蔽紗影技術
            利用特製黑傘與人流動線角度計算,讓嘉玲在進出校園或會場時,自然地被擋在「影像死角」。
            同步流量混淆器
            特定區域內,監測到社交平台即時上傳流量時,自動派出人流增加干擾素材,如學生模擬拍照,擾亂AI辨識線索。
            偽跡模擬布控實驗
            少數場合部署與嘉玲體型接近之特警女性,穿相近服飾進出校園側門,作為干擾樣本,以分散媒體揣測方向。
            此舉被公安部評為「創新性應對非傳統治安風險的典範措施」。



            #潤物細無聲 139

            [媒體誤發「特寫剪報」事件爆發]
            某日中午,《西部城市畫報》在其微信公眾號推送一篇題為〈我們的未來:她們的樣子〉的圖文專題。第二張圖片,標註為「四川大學李姓女同學於校園中讀書剪影」,圖片模糊且無露臉,角度類似此前嘉玲獲獎報導的內部剪報中某張圖。
            然而,校方與公安看圖後驚覺:該照片正是四川大學校辦提供給省委內參的未發佈圖片,原本只限內部簡報流轉。嘉玲當時身著深藍外套、背著一個特製防護包,這正是公安根據現場預判為她設計的保護標誌。外泄風險極高。
            📍公安部門即刻處置
            中午 12:37,成都市公安局特勤大隊率先通知技偵中心,對該圖片進行數位比對與擴散分析。14 分鐘後,公安部網安局成都分支下令:
            「對該圖進行平台封禁並要求微信團隊刪除快照,限制轉傳。
            對原始發稿記者進行詢問;
            與報社總編進行緊急約談,協調發布『自查聲明』,內容不提具名、不得再度提及照片來源。」
            下午 2:12,該文章從公眾號頁面下架。平台同步通知使用者「內容因違反規範已被處理」,但有截圖已流入微博。
            📍成都市公安局內部交辦
            公安局黨委於傍晚召開專案小組會議,一位副局長冷聲道:
            「這張圖,本來是作為四川省對口援藏成效中的青年典型內報,只在省委辦、宣傳口、統戰系統中傳過三層。怎麼會出現在一個市屬畫報上?內控有問題,外溢就可能被還原。」
            他隨後斥責:
            「現在AI都能根據背影復原臉部,她背後那段小徑、欄杆花紋、甚至光影方向,都是可比對的。這不是單純泄密,而是技術層次的治理挑戰。」
            最後指示三項立即行動:
            所有嘉玲剪報照片,回收清冊,重新分級審視;
            圍繞嘉玲素材發出**「文化輿情精確警示通報」**,通知本地圖文編輯群體;
            要求校方「適時澄清為學生合影資料、與個人無關」,維持對嘉玲真實面貌的「語境模糊」。
            📍嘉玲得知消息的反應
            當晚,嘉玲透過輔導員口中聽說此事。她默默點頭,沒有多說。回寢室後,她翻出那張原始剪報,那是她領獎當日,主治醫師替她剪下的留念副本。她曾將那一幕視為「安全感的證明」。
            此刻,她盯著那背影良久,在日記本上寫下:
            「也許我一直以為,有人在保護我。今天才發現,保護的邊界,連我自己都看不清。」
            📍藏區班級中的反應
            幾日後,有孩子在書信中問她:「報紙上的人,是妳嗎?」
            學校老師收到信後,開會討論。語文教研組長建議:
            「我們可以用這個話題,辦一次寫作課。主題是:你心目中的嘉玲姐姐,不需要知道她長什麼樣。」
            教育局也收到簡報後,表示肯定:「非常好,要讓孩子學會愛,不需要知道長相。」但也補充:
            「下次,老師要記得事先講清楚,不要讓孩子直接問『是不是她』。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



            #潤物細無聲 140

            省委宣傳部討論會議:「合成樣貌」計畫雛形
            事件發生後第三日,四川省委宣傳部召開小型閉門會議。出席者包括分管副部長、文化科技應用處長、圖資管理專員與來自川傳(四川傳媒學院)的影像技術專家。會議主題是:
            《關於建立青年典型形象資料的合成應用預備方案》
            科技處長開場陳述:
            「AI技術日新月異,任何剪影、側臉、背光圖樣都有可能被還原。嘉玲同學的資料雖仍屬內部傳播,但從這次媒體烏龍可看出,控制力有限、迴避效應不穩。
            我們建議嘗試建立一個『官方合成樣貌模組』:結合她實際神情、語調、氣質,建構一個適用於演講、朗讀、剪影圖像的虛擬形象。由官方統一釋出。」
            會中展示了一個以AI建構的「嘉玲形象模型」草圖,表情溫婉、聲線柔中帶堅,五官與本人無法精確對應,但符合大眾對“中國新時代青年”的審美與精神期待。
            文化科技應用處補充:
            「這個模型可以用來朗讀信件、參與未來專題片剪影,也適合在偏遠地區播放。特別是藏區孩子們更需要穩定、連續的形象建立——不是靠新聞照片,而是靠一個可持續存在的、情感投射穩定的嘉玲。」

            📍省委書記的批示與思索
            宣傳部將上述計畫匯報上省委書記辦,附上一句建議:
            「擬啟用『合成樣貌』制度,以因應中央未定調前之階段性形象建構需要。敬請指示。」
            省委書記批示翌日上午傳回:
            「此項思路很有前瞻性,宣傳部同志們有眼界,口頭表揚一次。
            但要提醒一點:這位女娃,不會永遠是基層醫學生。她太優秀,將來中央也未必希望她永遠低調。
            合成形象可保留,但不可取代現實成長。等中央層級節奏明朗,再作取用,不宜操之過急。」
            該批示成為全省「青年典型形象管理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討論點。

            📍後續佈局:合成形象擱置,但技術庫保留
            宣傳部旋即召開內部專題整理會議,決議:
            技術架構保存備案,命川傳專家團隊建模完成,但不得對外公開;
            未來教材或公益廣告中,若需使用嘉玲形象,原則採用「剪影+語音變聲」模式,確保模糊真實輪廓;
            藏區播放影片中不標註真名或照片,統一使用「李同學」、「姐姐」等通稱,以減低具體化風險。



            潤物細無聲 (十五) [141-15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歷史講堂 04 國家建國史——北越

            • 2024 Oct 05

            國城講堂13 論裴洛西訪問亞洲、三星先於台積電宣布量產3奈米晶片、英國脫歐後對中國外交政策 20220731

            • 2024 Oct 05

            烏坵海戰

            • 2025 Aug 08

            潤物細無聲 (三十四) [331-340]

            • 2025 Sep 21

            國城講堂03 論罷免制度、地方派系 20220116

            • 2024 Oct 04

            潤物細無聲 (九) [081-090]

            • 2025 Jul 28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