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十三) [121-130]
2025 Aug 05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21
一、制度反應:信件異常流轉被成都市公安局發現
嘉玲收到未經程序的藏族男孩手寫信後,因其信封未蓋章、字跡帶有藏語拼音拼寫錯誤,信件在校內郵件系統流轉中引起注意。一名特警幹警例行抽查時,發現郵資不符且無單位寄件記錄,隨即上報。
成都市公安局在收到報告後,將信件複印建檔,並通報四川省公安廳與成都市委政法委。副廳長閱件時未作批評,反而語氣沉著地說:
「這就說明她開始有真正的接觸與反應了,也說明孩子們信她。比統一格式的感謝信,更真誠得多。」
但廳機要處仍依規將此事通報林芝市公安局與教育系統。
林芝方面極為緊張。地區教育局、公安處、鄉級派出所與學校召開多方會議,追查信件來源。索朗平措的哥哥被輔導約談,未作嚴重處理,只予「教育提醒」。校方對於索朗平措則未公開點名,但私下將其調離寫信小組,並增派教務處副主任每週審查學生信件往來紀錄。
—
二、文化互動:嘉玲持續回信,兩人語境逐漸融合
嘉玲收到信後,深知來信未經制度核准。她沒有使用醫院公文或團委信封,也沒有通過正式管道回覆。她寫了一封短短的手寫信,內文極簡:
「你寫得真好,我知道你有很多事想說。
狗狗會不會咬破書?我小時候村裡有一隻狗叫‘米米’,牠常偷咬鞋。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草地和拉巴的事。」
她將信裝入一個平裝童書《中國的地圖》,用自己名義寄出,寄到哥哥就讀的中學收發室,並在信封上註明「給索朗哥哥的弟弟」。
幾週後,她又收到一張素描紙,畫著幾隻羊、山坡、一個小小的人影。背面寫著:
「我弟說你以前住過成都。那裡是不是總是下雨?我們這裡太亮了,有時眼睛睜不開。你讀醫,會看得見很小很小的東西吧?我覺得你一定很細心。」
這樣的信件往返成為嘉玲實習生活中最私人、最真實的片段。她從不主動向人談起,但每次信到,她都會靜靜收起來,放進自己的白色布書袋。
—
三、中央文化系統某部門收到簡報後的處理
在例行的「西南涉藏文化工作月報」中,成都市委政法委簡要提及了嘉玲與某偏遠地區兒童通信往來之事。簡報用詞謹慎,稱其為「青年先進人物與基層群體形成文化互動的非制度性溢出現象,尚屬可控」。
中央某文化部門副主任讀後在簡報邊緣寫下手註:
「此類情感性文化紐帶具有潛移默化效應,應納入‘新時代對口支援情感工程’視角審視,切勿急於割斷。」
另一位官員則口頭補充道:
「現在很多東西要靠講故事,她自己不知道,但她在替我們講一個故事,一個人與遠方的孩子慢慢相信彼此、寫信的故事。」
最後形成回批意見:
原則上不干預通信內容,但要求地方教育部門做好‘無害內容引導’;
不得因個別學生書信溢出而採取壓制性措施,防止產生對比與恐懼感;
視情況納入文化敘事工程素材庫,後續交由宣傳系統研判是否可用。
四、藏區反應: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悄然波動
信件原撰寫人索朗平措的家人收到「鄉裡派出所上門問話後不作筆錄、只口頭談話」的通知,感到不安。學校方面主動安排一次「溫和談話」,校長語氣緩和:
「平措,你是個好孩子,老師們也覺得你寫得很好。只是以後這樣的信,我們可以一起商量怎麼寄,好不好?」
索朗點頭,但回家後對弟弟說:
「她真的會回信嗎?我是不是給她添麻煩了?」
弟弟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是偷偷把嘉玲回信的那句「米米會咬鞋」抄在自己的課本封底。
#潤物細無聲 122
一、中央層級:王滬寧批示全文與上層回應
在《西藏自治區黨委關於學生私自寄信事宜情況說明》內報件上,王滬寧批示語氣銳利,字跡清楚:
「
彼此寫信的事,很好。這是潤物無聲、化育人心的實例。
至於那封‘私自發信’,負責同志不要制裁小孩。
這會引起極其惡劣的影響,會被過度解讀為打壓情感、消解信任。
極不利當前整體對口支援與西藏政策佈局。請妥善引導、注意分寸。
孩子寫信,是出於真情。你們區黨委約談小孩,極不妥當。
這不是基層治理,是生硬干預,會引起極壞的輿情效應。
當前涉藏工作最忌過度管控情感表達,此舉傳開後,會讓外界認為我們在打壓人心來往。
我強調:不要再有類似動作,不許任何單位因『未經批准通信』對學生進行訓誡或紀律處理。
情感工作,不是靠紀律手段推進的。
」
批示蓋有「中央辦公廳轉送重要領導意見」紅章,抄送至中央統戰部、西藏自治區黨委、教育部、中央宣傳部與四川省委書記辦。
二、西藏自治區黨委緊急調整策略
西藏黨委立即召開地區層級的專項檢討會。主持人第一句即重述:
「王同志用了四個詞:真情、生硬、打壓、傳開——我們誰能承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
地區分管宣傳與教育工作的副書記承認,對小學生索朗平措進行「約談提醒」,初衷是「維護穩定敘事與信息安全」,但方式過於直接,已下令撤回備查紀錄。
會後立即下達數條具體整改措施:
撤銷對涉信學生的所有行政處置記錄;
向學生及家長表示「理解與關心」,並補發學校推薦信作為激勵;
要求區教育廳設立專門窗口,「以非紀律形式」指導類似書信事宜;
所有涉藏教育系統通訊案例,今後需「先報請宣傳統戰系統共同評估、不得擅自干預」;
—
三、省級與學界反應
四川省委文化口收到批示後,一名老幹部嘆道:
「王常委看得深,點得準。基層有時愛從『穩』出發,卻忘了感情的『通』。孩子不是不穩定因素,而是情感連結資源。這是我們統戰的根。」
成都市一名公安幹警在備忘中寫道:
「我們看著嘉玲的信一封封送出,其實知道這些文字比大喇叭還有力量。現在中央明確定調,不壓情、慎介入,反倒是給我們守護工作一個清晰邊界。」
#潤物細無聲 123
一、【藏區黨委內部檢討會:措辭分歧與政治氣氛】
地點:林芝市黨委二號樓地下一層會議室,時間緊急通知、晚間召開。
主持人是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多年處理涉外涉教事件,開場即重聲王滬寧批示內容。
會議氣氛緊繃,有幹部低聲辯稱:「我們不是懲處,只是提醒。」
另一名來自教育口的女幹部不滿道:
「提醒誰?提醒一個十歲孩子不要寄信?這能寫進會議紀錄嗎?人家中央說了,這樣會打壓人心,還要爭?」
有人提到:信中提及「醫院燈光很白」「這邊沒電腦」,怕引起政治誤讀。
但會議主持人反駁:
「怕什麼?這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怕說出實情的人,是我們,不是那個小孩。再搞下去,真會出事。」
最終會議決定三件事:
全區通報「此事警示」;
立即安排一封由學校發出、但語氣寬鬆的「關心信」,回應學生與家庭;
所有未經宣教備案之學生通信,不得「一刀切禁止」。
—
二、【四川省文化戰線調整對嘉玲通信的觀察尺度】
在省委宣傳部下屬文化研究室的一場內部會上,有人提到:
「她的信我們一直有備份。不是為了監控,而是因為內容太乾淨太真誠,簡直像教材。」
一位文教口處長提醒:
「但現在中央已明示,不能干涉孩子,也不能影響她繼續寄信。
但我們文化部門要有所預案,萬一哪封信提到敏感詞?萬一孩子誤解、或外界斷章取義?誰來負責?」
一名年輕幹員建議:「我們可以研究這些信件的語氣演化,視為『青少年敘事潛能的觀察樣本』。」
會後形成內部意見小結:
嘉玲信件可作為敘事教育資源整理,但不主動對外使用;
不轉入政治教育教材,不主動宣傳;
建議文改委設專人持續收錄,但不影響嘉玲本人創作自由;
不列入黨刊試刊樣本,避免過度標榜;
—
三、【中央宣傳部將事件視作「潤化敘事工程」的潛在素材】
中央宣傳部宣教司收到資料副本與王滬寧批示後,內部一位副司長提出:
「這件事情是『情感治理』的活教材。不是模範人物建構,而是制度敘事的情緒補強。」
有人提議:
嘗試將其作為「新時代人文表達」案例,納入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選修模塊;
或由央視少兒頻道以「藏川童信往來」為腳本,編製短劇;
或策劃《來自遠方的筆跡》微紀錄片,交由新華社製播,淡化人物身分,強調地區共情。
但副司長最後裁示:
「先觀察,現在任何主動渲染都可能被解讀為統戰工具化,不如讓它自然發酵,時間一到,才會有最合適的敘事節點。」
#潤物細無聲 124
【四川省委書記口頭交代】
在一次關於基層醫療教育保障的工作彙報會上,四川省委書記聽取公安廳與政法委對嘉玲近期表現的簡要報告。簡報提到她與藏區孩童通信互動良好、實習期間工作認真,並未提出額外請求。
省委書記沉吟片刻,對身旁一位秘書說道:
「這娃兒,是雅安的吧?你去提醒雅安市委,這是他們出來的人才。現在她人在成都,表現也出色,這個時候家鄉不能沒表示。送點女孩子用得上的東西,不要讓她在成都就忘了家鄉。」
他抬頭看向與會的組織部副部長,又補了一句:
「這不是搞特殊照顧,是體面、是禮數,也是延續一份鄉土情感。家鄉的關懷,在當下這種氣氛裡,更顯得珍貴。去辦。」
—
【雅安市委組織實施】
會議結束後,口頭指示迅速傳至雅安市委秘書長辦公室。次日,市委辦召集宣傳部、婦聯、教育局與統戰部開小會研究「適當表示關懷」之具體做法。
一位婦聯副主席說:
「她是醫學生,實習正忙,我們送太貴重、太張揚的也不好。也不能只送『學習資料』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
最後定下來,分兩批辦理:
第一批由婦聯牽頭,送出:
幾條質地上乘的純棉內搭與小披巾(成都早晚有涼氣);
一盒茶樹精油與睡眠眼罩;
一本手帳筆記本,扉頁寫有:「家鄉惦記你,願你平安成長。」
第二批則是由一位嘉玲中學時代老師自願帶隊,趁到成都開會時親自轉交,口頭帶上市委關懷之意。
—
【嘉玲收到包裹】
某日午休時分,校醫院傳達室通知有快遞。嘉玲拆開紙箱,裡頭物品包得細緻,字條上寫:
「你如今在別處,我們都知道。別人讚你,是光彩;我們想你,是本份。——雅安市婦聯 敬上」
她盯著那句話看了一會兒,然後靜靜把筆記本放進書包,把披巾掛在診間椅背,轉身繼續備藥查房。
#潤物細無聲 125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
一、【藏區小學將嘉玲信件列為「榜樣人物朗讀會」核心素材】
地點:林芝市巴宜區第三小學,一間地板稍翹的藏式教室。陽光斜照在牆邊,一張印有藏漢雙語的橫幅掛出:「溫暖的遠方來信——榜樣朗讀會」。
朗讀會由教導主任親自主持。孩子們輪流站上小講台,讀出嘉玲信中的一段段文字:
「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最想學的是什麼。我想,也許是怎麼把藥片吞進去不嗆到?我小時候也常怕這個。
不過現在我在學醫,以後可以讓小朋友都不怕吃藥。」
有小女孩朗誦時聲音顫抖,念完後緊張地鞠了一躬,引起全場掌聲。
一位坐在後排的藏族老師低聲說:「她的信,不是那種指導式的,孩子們能聽懂。」
在會後,部分學生主動要求「抄寫她的話」,甚至有人說要「寫回信告訴姐姐我們也會努力讀書」。
—
二、【回信草稿由哪位學生發起撰寫,如何被老師「適度引導」】
起初,是五年級的多吉主動提出要寫回信。他的漢語不算流利,但他堅持用自己寫的句子起頭: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很像我姐姐寫的字。」
班主任看到後一度感動,但還是提醒:「要不要說說我們現在的學習情況?也讓她知道我們過得好。」
於是,信件最初的草稿經過集體討論,增添了這段話:
「我們學校開了圖書角,裡面有你捐來的書。我們都會小心翻,怕弄破。」
老師在修改時盡量保留學生語氣,只是在語序與部分措辭上加了些簡化字注音。
草稿交給教導處後,打印三份,一份裝訂備檔,一份送給地區教育局,另一份擬備正式投遞。
—
三、【教導主任與教育局討論「是否送審草稿」的制度反應;另有學生被勸改主題】
收到信草稿後,教導主任與教育局一位業務科長進行非正式討論。
教育局官員略顯保守:
「這信寫得好,但你們讓學生自己提筆,是不是先報一下市裡宣傳部比較穩妥?」
主任回說:
「王滬寧同志都批示了,說不能打壓孩子。我們不能再讓孩子覺得『說真話要先請示』。」
但為求穩妥,還是照程序送了區宣教部門存檔,不標榜、不發布,只是「轉呈中央統一掌握」。
同時,另一位六年級男孩達瓦原先要寫信描述「這週放牧回來腳破了,爸爸罵我不顧羊」,還想問嘉玲:「你見過真的羊嗎?」
班主任看了後,思索再三,婉轉引導:
「你可以寫羊,也可以寫圖書館。比如你今天看到的書、你想看的內容,姐姐可能更關心這些。」
最後,達瓦仍提到放牧,但只用一句輕描淡寫地寫道:
「我早上餵羊後來學校,在圖書館看了一本講太空的書,我想你在的地方一定有更多這樣的書。」
【教導主任被地區統戰部「約談」但獲口頭肯定】
在回信寄出後第三日,林芝地區統戰部一名副科長以「了解基層文化互動情況」為由,約談該校教導主任。
約談氣氛不冷也不熱。對方不點名批評,只說:
「你們學校這個回信活動……挺有創意的。不過,凡是對外互動的事,還是得讓宣傳口和教育口提早知道、協同把關。別讓孩子無意中說錯話,給別人遞了話柄。」
教導主任先默默點頭,然後輕聲說:
「我們挑信內容很小心了,沒提物資,也沒講困難。」
對方笑了一下,語氣放軟:
「是,我知道你們用心了。王常委也講了,不要懲罰孩子。現在看,是正面示範。但你也明白,我們要把這樣的事情『正確地好』,不能『亂地好』。」
末了,教導主任收到一份「統一宣講指引」,並被口頭告知:下次如有對外互動,請先「三部會簽」。
—
二、【嘉玲收到孩子們回信後的心境轉變】
初夏傍晚,她在校醫院值夜班空檔,終於打開那封從林芝寄來的厚信。
學生們的字體歪歪扭扭,有的信紙還泛著明顯的印油味與指印。她翻到那句: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很像我姐姐寫的字。」
她停了很久。旁邊護士輕聲提醒她輪到輸液查房了,她點點頭,卻又回身,將信摺好、放入白袍內袋。
當晚,她沒有如往常那樣寫日記。她只在一張便利貼上記下幾句話:
「世界很遠,但名字很近。
我不敢許諾,但我願寫下。」
她寫完後,用膠帶黏在辦公桌抽屜內側。
—
三、【中央簡報評估納入「文化軟實力工程小樣本」】
公安部文化與社會態勢研究中心在收到地方報送材料後,擬定一份內部簡報《關於藏川書信互動的觀察報告(試擬樣本)》。
報告由四位專員聯合起草,列出:
地方自發書信互動具備「柔性輸出」潛力;
藏區學生反應純真可感、內容可控;
嘉玲本人回信不涉政治評議,具「純淨性文化內容價值」;
建議探索「榜樣人物書信工程」作為未來定向交流試點。
該報告提交文化部與中辦調研組同步存查,並註明:
「若後續持續性良好,可擬納入文化軟實力工程第一批觀測樣本,以『青年-邊區-回信』三線交叉方式作為測評基礎。」
報告最後一句話,被中辦某青年組長畫了紅線:
「她不需被塑造,只需讓她寫下去。」
#潤物細無聲 126
一、【嘉玲的反應:靜默中的回應】
當天夜裡,回到寢室後,嘉玲獨自坐在書桌前,攤開那本帶有雅安市致詞的手帳。她沒立刻寫字,只是靜靜地用指尖撫過扉頁那行字:
「別人讚你,是光彩;我們想你,是本份。」
她一向不喜外露情緒,此刻卻微微咬唇。她在筆記本扉頁下方,悄悄寫下:
「成都的夜空比雅安乾淨一些,但風還是家鄉的軟。謝謝你們。我會記得。」
寫完後,她關上本子,緩緩關燈。窗外校園微風輕過,銀杏葉沙沙響動。
—
二、【其他學生的反應:一種莫可名狀的距離】
次日午間,嘉玲照常進入臨床科實習的診間。診間護理師問她:
「昨天有人看到你抱了個箱子回來,是不是家裡送的?」
嘉玲淡淡點頭:「是以前學校的老師幫忙帶來的,沒什麼特別。」
但這簡短回答未能止息流言。學生間傳起悄悄話:
「她好像家裡背景不簡單耶,不是說她是貧困生嗎?」
「你不知道嗎?她寄東西去藏區那事,有領導關注的。」
「我看她也不怎麼跟人講話,倒是每天都有人幫她送便當。」
這些聲音不大,卻在教學樓的轉角、樓梯口悄悄蔓延。有人用敬意看她,有人心懷猜測。更多人,是默默與她保持距離。
嘉玲對此無聲。但主治醫師某日在巡診後低聲提醒:
「你這陣子太引人注意了。別理會那些風聲,自己腳下走穩才是真的。」
嘉玲輕聲答:「我知道了。」
—
三、【特警大隊內部反應:進一步調整保護策略】
特警伴護小組早已注意到這些微妙變化。一名年長幹警對搭檔低聲說:
「這樣下去不行,群體觀感在變。我們的『靜默保護』策略得升級了。」
他們在當晚簡報中建議:
調低外在干預強度,避免形成「特別照顧」形象;
安排身分不明顯的人員輪值守候;
申請心理輔導小組成員匿名探訪,觀察她情緒是否出現異常。
市局政保處對此做出快速批示,重申:
「保護不是保密任務,更不是排斥群體的界線劃分。現在的重點,是維持『常人感』,而非製造『特異感』。」
#潤物細無聲 127
【四川省委書記閱覽禮品報告後的指示】
省委辦秘書送上一份雅安市委關於慰問嘉玲的「生活用品包」報告。末尾附註「全部選用雅安當地企業產品」。
省委書記閱畢,眉頭微皺,淡淡說:
「這個太輕了。」
他輕拍文件封面:
「不是說東西不夠用,而是這件事的分量,不能這麼處理。」
在場人員正欲記錄下他語氣轉緩的一句:
「這不是慰問,是表達家鄉的惦念與形象。你們這樣交上來,不夠看,也沒感情。」
他停了一下,目光從資料上抬起:
「找你們辦公室幾個年輕的女同志來琢磨,重新準備一套禮單,不是多花錢,是要體貼。讓人看得出來——我們當地方親人,是怎樣想她的。」
他手一指:
「比方說她臨床實習,要站整天,有沒有適合的鞋子?女孩子晚上宿舍裡會不會冷?護腰貼、眼罩、睡眠香氛、寫信用的信紙信封,還有她讀書喜歡什麼題材?她不開口,我們得主動替她想。」
—
【雅安市委辦後續反應】
當天下午,雅安市委辦緊急召開小組會議,召集幾位曾在高校工作過的女幹部參與物資設計討論。
一位年輕幹部說:
「我妹妹也在川大,我看嘉玲這個年紀的女生,現在都用那種有插畫的便條本寫字——是不是可以選幾款不太張揚的?」
另一人提議:
「可不可以做一個家鄉口音的錄音小禮盒?她可能有時聽不到鄉音,會想。」
「既然她沒有家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封『家鄉寄語』的信?由市委署名,但語氣可以親切一點——像是親人。」
另一位年輕女幹部提出:
「實習會累人,尤其醫學生,她可能夜裡睡不好。我建議準備一套舒眠用品——眼罩、香氛包、小夜燈。還有記憶棉的鞋墊,她站診一天,腳會痛的。」
還有人說:
「我們可以加一本精裝相冊,第一頁放一張雅安城景,然後空白頁讓她自己貼東西。她沒人可寄照片,我們就讓她替自己留。」
會議室的氣氛不再官樣,開始出現真實的暖意。
—
【省委書記再批語氣】
報告經重新打包送至省委。書記閱畢,這回沒有發火,只是略點頭。
「嗯,這樣就像話了。」
他最後補了一句,聲音不大,卻意味深長:
「這娃兒走在我們前面,我們不能落在她後頭。」
#潤物細無聲 128
一、【誤解與對話:一次悄然的釋懷】
那天傍晚,嘉玲在實習樓梯口與外院一位名叫林婉柔的女生擦身而過。對方突然停下,語氣冷淡道: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跟我們不一樣?」
嘉玲有些錯愕,側過身來看她。
「不是這樣的。」
林婉柔顯得有些激動:「你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也不說話,還總有一堆人圍著你。你知道嗎?這讓其他人怎麼看?」
嘉玲沒有立刻回話,只是輕聲問:「你覺得我是為了讓別人看嗎?」
那瞬間的沉默有點尷尬。林婉柔臉上閃過一絲複雜。
「我只是……不想再被當透明人了。」
嘉玲望著她,語氣沒有情緒,卻像冰水潤過石頭:
「我從來沒想過要誰替我注意。你看到的是我沉默,但我也看到過你默默幫人排隊、在討論群裡提醒別人交作業……大家其實都在努力,只是方式不同。」
林婉柔怔住了,轉過頭去,輕聲說:「對不起。」
嘉玲點頭,「沒關係。」
兩人之間那條冰冷的線,終於有了一個裂口。
—
二、【臨床實習:困難中的堅持】
那週的急診值班中,一位患有罕見膠原病的女孩持續高熱,主治醫師讓嘉玲協助量體溫。她戴好手套,一次成功,但孩子一直哭鬧。家屬突然語帶抱怨:
「你們怎麼派個小姑娘來?她懂嗎?」
嘉玲收針後,站直身體,冷靜說:「我是學生,但操作前已經報告過,並經醫師核准,操作過程完全標準。若您有不滿,我可以再請醫師處理。」
她並沒有爭辯,只是陳述。那位母親愣了一下,後來竟主動說:
「對不起,我只是太焦急了……妳做得很好。」
嘉玲微微頷首,沒有多話。
她一如既往,踏實、安靜,不炫耀、不解釋。每一晚的手記仍寫著當天的病歷重點、醫師的語氣與病人的表情,但夾頁中,也悄悄夾了一張紙條——是那位患兒畫的一隻藍色兔子,上面寫:
「謝謝你,嘉玲姐姐。」
—
三、【特警觀察:悄然的同理與理解】
晚間交接班時,幹警黃誠在日誌裡簡單記錄:
「她今天比平常多說了幾句。面對病患時非常堅定。保護任務仍照原樣實施,但她心理抗壓力之強,令人意外。」
搭檔補了一句:「你有時會不會覺得,她不是我們保護她,她是自己撐住自己。」
黃誠看著監控中那個披白袍、在走廊低頭記錄的身影,輕輕說:
「她的堅持,比我們想的還重。」
#潤物細無聲 129
【嘉玲收到家鄉慰問物資的日子】
那天傍晚,嘉玲剛從實習醫院回到宿舍。走廊上站著兩名學院輔導員,旁邊是三名學生會幹部——他們正在簽收快遞。一看見她,他們低聲商量一下,讓出位置,把一個紙箱遞給她。
「嘉玲,這是你家鄉寄來的東西,簽收一下。」
她愣了一下,低頭看見紙箱上貼著清楚的字樣:
寄件人:中共雅安市委辦公室 / 雅安市婦聯
她沒有說話,只是靜靜簽名,把箱子抱回宿舍。宿舍裡的另外三位室友剛剛洗完頭,坐在各自書桌前吹頭髮,看見她進來,一人抬頭笑問:「收到啥?你們家鄉好溫暖喔~」
嘉玲沒有立即拆,只是把箱子輕放在床尾,點了點頭。然後說:「市裡的。」
她打開箱子時動作很輕,像是怕驚動什麼。裡面一層柔和藍白色的防震棉包著幾樣細緻物品:香氛包、純棉寢衣、厚底鞋墊、一只小夜燈、一本封面印有「雅安雲景」的硬皮相冊——最上面壓著一封信。
嘉玲坐下,拆開那封信。信紙是粉米色的,字體端正卻不生硬,第一句寫道:
「我們不認識妳,但我們都很掛念妳。」
她看了一會兒,沒翻第二頁,便將信重新摺起。沒哭,只是閉了閉眼,把信放進相冊裡。然後她站起來,走到陽台邊站了一會兒,像是在等風吹乾某些東西。
那天夜裡,嘉玲沒有說太多話。室友們注意到她洗了很久的臉,然後把那本相冊放進書櫃最深處,再也沒拿出來。
—
【特警日誌記錄摘選:當日晚間報備】
報告單位: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第八小組
時段:當日20:00–22:00
觀察事項:嘉玲收到雅安市委慰問物資,精神狀態穩定,未有異常舉動。晚間與同宿舍室友互動平淡,表情平靜,無明顯喜形於色。
判斷:嘉玲情緒處於穩定抑制中,未見外顯波動。但根據觀察,極有可能形成內心階段性感動與複雜情緒堆積。
建議:建議上級部門評估是否由心理輔導小組介入方式做「非明面式關懷」,或由實習醫院方面安排適度照顧,避免孤感強化。無需大動作,但不能無視。
#潤物細無聲 130
一】省委書記收到特警報告後的批示
雅安市委的彙報與成都公安轉來的《特警觀察日誌摘錄》被一併送至省委書記辦公室。傍晚,他翻閱至「極有可能形成內心階段性感動與複雜情緒堆積」那一段,放下茶杯,沉思良久。
接著,他低聲吩咐秘書:「給雅安說一聲,她是孤兒,要顧到細緻處,但別太文藝、別讓人感覺她被特別『標記』出來。再者,讓婦聯的同志多用心,別整些虛花的禮物,要有生活感、也有情感份量。」
他又提筆在文件空白處寫下批示:
「特警觀察有價值,說明她不是麻木的,也不是習慣於被動接受。對這樣的孩子,關懷要走在她前頭、但腳步不能重。請雅安市委再做補充方案,報我備查。」
文件蓋上紅章,轉交政法委與統戰部副書記一併過目。
【二】嘉玲往後數日對物資的細微行為變化
那幾天嘉玲依舊早出晚歸,只是回宿舍後不再立即投入書本,而是多了一個習慣:會在晚間十點後,用那盞新收到的小夜燈,靜靜坐在桌前,把那本「雅安雲景」相冊翻開片刻。
她沒有主動談起,但室友觀察到,她有時會在相冊空白頁貼上一張實習醫院的醫師工作卡影印件,或者夾入一小段剪報——都是些醫療新聞,或者藏區報導。
某晚,她在洗衣間洗一件淺粉色的寢衣,隔天便穿上那件在院內巡房。那是雅安市婦聯寄來的其中一件衣物,樣式簡單但溫柔。主治醫師王教授見了,點頭笑說:「妳穿這個,不像學生,更像剛下班的年輕醫生。」
嘉玲僅輕聲回了一句:「是家鄉寄來的。」
那一瞬間,她語氣是驕傲的,卻也藏著一點說不出口的鄉愁。
【三】她與主治醫師私下談論是否該繼續寫信給藏族孩子
某天下午巡房結束,王教授留她稍等。
「嘉玲,我聽說妳有持續回信給那邊的孩子。」王教授並未批評,只是語氣平和。
「是,老師。」她停頓一下,「他們寄來的內容都很單純。大部分是關於學校和生活的。我的回信也只是說,讀書要緊,身體要顧。」
王教授點點頭,慢慢說:
「我不是擔心妳說錯什麼——妳不會。我是擔心別人怎麼看妳說的話。現在妳的身分有點特殊,你明白吧?」
嘉玲低頭,微微點頭。
「不過,」王教授又說:「我個人覺得,如果妳寫的,是心裡真正的體會,那就是好的。只是,妳得準備好:有一天,那些信可能會被別人拿來看,不是孩子的眼睛,而是別的大人。」
嘉玲靜靜地說:「我知道。但我還是想寫。」
王教授看了她一會兒,說:「那妳就寫。但記得,妳不只是自己一個人,很多人也在看著妳怎麼做。」
她沒有回應,只是微微點頭,像是在答應,也像是在承擔。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