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潤物細無聲 (十三) [121-130]

            潤物細無聲 (十三) [121-130]

            2025 Aug 05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21

            一、制度反應:信件異常流轉被成都市公安局發現
            嘉玲收到未經程序的藏族男孩手寫信後,因其信封未蓋章、字跡帶有藏語拼音拼寫錯誤,信件在校內郵件系統流轉中引起注意。一名特警幹警例行抽查時,發現郵資不符且無單位寄件記錄,隨即上報。
            成都市公安局在收到報告後,將信件複印建檔,並通報四川省公安廳與成都市委政法委。副廳長閱件時未作批評,反而語氣沉著地說:
            「這就說明她開始有真正的接觸與反應了,也說明孩子們信她。比統一格式的感謝信,更真誠得多。」
            但廳機要處仍依規將此事通報林芝市公安局與教育系統。
            林芝方面極為緊張。地區教育局、公安處、鄉級派出所與學校召開多方會議,追查信件來源。索朗平措的哥哥被輔導約談,未作嚴重處理,只予「教育提醒」。校方對於索朗平措則未公開點名,但私下將其調離寫信小組,並增派教務處副主任每週審查學生信件往來紀錄。
            —
            二、文化互動:嘉玲持續回信,兩人語境逐漸融合
            嘉玲收到信後,深知來信未經制度核准。她沒有使用醫院公文或團委信封,也沒有通過正式管道回覆。她寫了一封短短的手寫信,內文極簡:
            「你寫得真好,我知道你有很多事想說。
            狗狗會不會咬破書?我小時候村裡有一隻狗叫‘米米’,牠常偷咬鞋。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草地和拉巴的事。」
            她將信裝入一個平裝童書《中國的地圖》,用自己名義寄出,寄到哥哥就讀的中學收發室,並在信封上註明「給索朗哥哥的弟弟」。
            幾週後,她又收到一張素描紙,畫著幾隻羊、山坡、一個小小的人影。背面寫著:
            「我弟說你以前住過成都。那裡是不是總是下雨?我們這裡太亮了,有時眼睛睜不開。你讀醫,會看得見很小很小的東西吧?我覺得你一定很細心。」
            這樣的信件往返成為嘉玲實習生活中最私人、最真實的片段。她從不主動向人談起,但每次信到,她都會靜靜收起來,放進自己的白色布書袋。
            —
            三、中央文化系統某部門收到簡報後的處理
            在例行的「西南涉藏文化工作月報」中,成都市委政法委簡要提及了嘉玲與某偏遠地區兒童通信往來之事。簡報用詞謹慎,稱其為「青年先進人物與基層群體形成文化互動的非制度性溢出現象,尚屬可控」。
            中央某文化部門副主任讀後在簡報邊緣寫下手註:
            「此類情感性文化紐帶具有潛移默化效應,應納入‘新時代對口支援情感工程’視角審視,切勿急於割斷。」
            另一位官員則口頭補充道:
            「現在很多東西要靠講故事,她自己不知道,但她在替我們講一個故事,一個人與遠方的孩子慢慢相信彼此、寫信的故事。」
            最後形成回批意見:
            原則上不干預通信內容,但要求地方教育部門做好‘無害內容引導’;
            不得因個別學生書信溢出而採取壓制性措施,防止產生對比與恐懼感;
            視情況納入文化敘事工程素材庫,後續交由宣傳系統研判是否可用。
            四、藏區反應: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悄然波動
            信件原撰寫人索朗平措的家人收到「鄉裡派出所上門問話後不作筆錄、只口頭談話」的通知,感到不安。學校方面主動安排一次「溫和談話」,校長語氣緩和:
            「平措,你是個好孩子,老師們也覺得你寫得很好。只是以後這樣的信,我們可以一起商量怎麼寄,好不好?」
            索朗點頭,但回家後對弟弟說:
            「她真的會回信嗎?我是不是給她添麻煩了?」
            弟弟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是偷偷把嘉玲回信的那句「米米會咬鞋」抄在自己的課本封底。



            #潤物細無聲 122

            一、中央層級:王滬寧批示全文與上層回應
            在《西藏自治區黨委關於學生私自寄信事宜情況說明》內報件上,王滬寧批示語氣銳利,字跡清楚:
            「
            彼此寫信的事,很好。這是潤物無聲、化育人心的實例。
            至於那封‘私自發信’,負責同志不要制裁小孩。
            這會引起極其惡劣的影響,會被過度解讀為打壓情感、消解信任。
            極不利當前整體對口支援與西藏政策佈局。請妥善引導、注意分寸。
            孩子寫信,是出於真情。你們區黨委約談小孩,極不妥當。
            這不是基層治理,是生硬干預,會引起極壞的輿情效應。
            當前涉藏工作最忌過度管控情感表達,此舉傳開後,會讓外界認為我們在打壓人心來往。
            我強調:不要再有類似動作,不許任何單位因『未經批准通信』對學生進行訓誡或紀律處理。
            情感工作,不是靠紀律手段推進的。
            」
            批示蓋有「中央辦公廳轉送重要領導意見」紅章,抄送至中央統戰部、西藏自治區黨委、教育部、中央宣傳部與四川省委書記辦。

            二、西藏自治區黨委緊急調整策略
            西藏黨委立即召開地區層級的專項檢討會。主持人第一句即重述:
            「王同志用了四個詞:真情、生硬、打壓、傳開——我們誰能承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
            地區分管宣傳與教育工作的副書記承認,對小學生索朗平措進行「約談提醒」,初衷是「維護穩定敘事與信息安全」,但方式過於直接,已下令撤回備查紀錄。
            會後立即下達數條具體整改措施:
            撤銷對涉信學生的所有行政處置記錄;
            向學生及家長表示「理解與關心」,並補發學校推薦信作為激勵;
            要求區教育廳設立專門窗口,「以非紀律形式」指導類似書信事宜;
            所有涉藏教育系統通訊案例,今後需「先報請宣傳統戰系統共同評估、不得擅自干預」;
            —

            三、省級與學界反應
            四川省委文化口收到批示後,一名老幹部嘆道:
            「王常委看得深,點得準。基層有時愛從『穩』出發,卻忘了感情的『通』。孩子不是不穩定因素,而是情感連結資源。這是我們統戰的根。」
            成都市一名公安幹警在備忘中寫道:
            「我們看著嘉玲的信一封封送出,其實知道這些文字比大喇叭還有力量。現在中央明確定調,不壓情、慎介入,反倒是給我們守護工作一個清晰邊界。」



            #潤物細無聲 123

            一、【藏區黨委內部檢討會:措辭分歧與政治氣氛】
            地點:林芝市黨委二號樓地下一層會議室,時間緊急通知、晚間召開。
            主持人是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多年處理涉外涉教事件,開場即重聲王滬寧批示內容。
            會議氣氛緊繃,有幹部低聲辯稱:「我們不是懲處,只是提醒。」
            另一名來自教育口的女幹部不滿道:
            「提醒誰?提醒一個十歲孩子不要寄信?這能寫進會議紀錄嗎?人家中央說了,這樣會打壓人心,還要爭?」
            有人提到:信中提及「醫院燈光很白」「這邊沒電腦」,怕引起政治誤讀。
            但會議主持人反駁:
            「怕什麼?這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怕說出實情的人,是我們,不是那個小孩。再搞下去,真會出事。」
            最終會議決定三件事:
            全區通報「此事警示」;
            立即安排一封由學校發出、但語氣寬鬆的「關心信」,回應學生與家庭;
            所有未經宣教備案之學生通信,不得「一刀切禁止」。
            —

            二、【四川省文化戰線調整對嘉玲通信的觀察尺度】
            在省委宣傳部下屬文化研究室的一場內部會上,有人提到:
            「她的信我們一直有備份。不是為了監控,而是因為內容太乾淨太真誠,簡直像教材。」
            一位文教口處長提醒:
            「但現在中央已明示,不能干涉孩子,也不能影響她繼續寄信。
            但我們文化部門要有所預案,萬一哪封信提到敏感詞?萬一孩子誤解、或外界斷章取義?誰來負責?」
            一名年輕幹員建議:「我們可以研究這些信件的語氣演化,視為『青少年敘事潛能的觀察樣本』。」
            會後形成內部意見小結:
            嘉玲信件可作為敘事教育資源整理,但不主動對外使用;
            不轉入政治教育教材,不主動宣傳;
            建議文改委設專人持續收錄,但不影響嘉玲本人創作自由;
            不列入黨刊試刊樣本,避免過度標榜;
            —

            三、【中央宣傳部將事件視作「潤化敘事工程」的潛在素材】
            中央宣傳部宣教司收到資料副本與王滬寧批示後,內部一位副司長提出:
            「這件事情是『情感治理』的活教材。不是模範人物建構,而是制度敘事的情緒補強。」
            有人提議:
            嘗試將其作為「新時代人文表達」案例,納入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選修模塊;
            或由央視少兒頻道以「藏川童信往來」為腳本,編製短劇;
            或策劃《來自遠方的筆跡》微紀錄片,交由新華社製播,淡化人物身分,強調地區共情。
            但副司長最後裁示:
            「先觀察,現在任何主動渲染都可能被解讀為統戰工具化,不如讓它自然發酵,時間一到,才會有最合適的敘事節點。」



            #潤物細無聲 124

            【四川省委書記口頭交代】
            在一次關於基層醫療教育保障的工作彙報會上,四川省委書記聽取公安廳與政法委對嘉玲近期表現的簡要報告。簡報提到她與藏區孩童通信互動良好、實習期間工作認真,並未提出額外請求。
            省委書記沉吟片刻,對身旁一位秘書說道:
            「這娃兒,是雅安的吧?你去提醒雅安市委,這是他們出來的人才。現在她人在成都,表現也出色,這個時候家鄉不能沒表示。送點女孩子用得上的東西,不要讓她在成都就忘了家鄉。」
            他抬頭看向與會的組織部副部長,又補了一句:
            「這不是搞特殊照顧,是體面、是禮數,也是延續一份鄉土情感。家鄉的關懷,在當下這種氣氛裡,更顯得珍貴。去辦。」
            —
            【雅安市委組織實施】
            會議結束後,口頭指示迅速傳至雅安市委秘書長辦公室。次日,市委辦召集宣傳部、婦聯、教育局與統戰部開小會研究「適當表示關懷」之具體做法。
            一位婦聯副主席說:
            「她是醫學生,實習正忙,我們送太貴重、太張揚的也不好。也不能只送『學習資料』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
            最後定下來,分兩批辦理:
            第一批由婦聯牽頭,送出:
            幾條質地上乘的純棉內搭與小披巾(成都早晚有涼氣);
            一盒茶樹精油與睡眠眼罩;
            一本手帳筆記本,扉頁寫有:「家鄉惦記你,願你平安成長。」
            第二批則是由一位嘉玲中學時代老師自願帶隊,趁到成都開會時親自轉交,口頭帶上市委關懷之意。
            —
            【嘉玲收到包裹】
            某日午休時分,校醫院傳達室通知有快遞。嘉玲拆開紙箱,裡頭物品包得細緻,字條上寫:
            「你如今在別處,我們都知道。別人讚你,是光彩;我們想你,是本份。——雅安市婦聯 敬上」
            她盯著那句話看了一會兒,然後靜靜把筆記本放進書包,把披巾掛在診間椅背,轉身繼續備藥查房。



            #潤物細無聲 125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

            一、【藏區小學將嘉玲信件列為「榜樣人物朗讀會」核心素材】
            地點:林芝市巴宜區第三小學,一間地板稍翹的藏式教室。陽光斜照在牆邊,一張印有藏漢雙語的橫幅掛出:「溫暖的遠方來信——榜樣朗讀會」。
            朗讀會由教導主任親自主持。孩子們輪流站上小講台,讀出嘉玲信中的一段段文字:
            「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最想學的是什麼。我想,也許是怎麼把藥片吞進去不嗆到?我小時候也常怕這個。
            不過現在我在學醫,以後可以讓小朋友都不怕吃藥。」
            有小女孩朗誦時聲音顫抖,念完後緊張地鞠了一躬,引起全場掌聲。
            一位坐在後排的藏族老師低聲說:「她的信,不是那種指導式的,孩子們能聽懂。」
            在會後,部分學生主動要求「抄寫她的話」,甚至有人說要「寫回信告訴姐姐我們也會努力讀書」。
            —

            二、【回信草稿由哪位學生發起撰寫,如何被老師「適度引導」】
            起初,是五年級的多吉主動提出要寫回信。他的漢語不算流利,但他堅持用自己寫的句子起頭: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很像我姐姐寫的字。」
            班主任看到後一度感動,但還是提醒:「要不要說說我們現在的學習情況?也讓她知道我們過得好。」
            於是,信件最初的草稿經過集體討論,增添了這段話:
            「我們學校開了圖書角,裡面有你捐來的書。我們都會小心翻,怕弄破。」
            老師在修改時盡量保留學生語氣,只是在語序與部分措辭上加了些簡化字注音。
            草稿交給教導處後,打印三份,一份裝訂備檔,一份送給地區教育局,另一份擬備正式投遞。
            —

            三、【教導主任與教育局討論「是否送審草稿」的制度反應;另有學生被勸改主題】
            收到信草稿後,教導主任與教育局一位業務科長進行非正式討論。
            教育局官員略顯保守:
            「這信寫得好,但你們讓學生自己提筆,是不是先報一下市裡宣傳部比較穩妥?」
            主任回說:
            「王滬寧同志都批示了,說不能打壓孩子。我們不能再讓孩子覺得『說真話要先請示』。」
            但為求穩妥,還是照程序送了區宣教部門存檔,不標榜、不發布,只是「轉呈中央統一掌握」。
            同時,另一位六年級男孩達瓦原先要寫信描述「這週放牧回來腳破了,爸爸罵我不顧羊」,還想問嘉玲:「你見過真的羊嗎?」
            班主任看了後,思索再三,婉轉引導:
            「你可以寫羊,也可以寫圖書館。比如你今天看到的書、你想看的內容,姐姐可能更關心這些。」
            最後,達瓦仍提到放牧,但只用一句輕描淡寫地寫道:
            「我早上餵羊後來學校,在圖書館看了一本講太空的書,我想你在的地方一定有更多這樣的書。」
            【教導主任被地區統戰部「約談」但獲口頭肯定】
            在回信寄出後第三日,林芝地區統戰部一名副科長以「了解基層文化互動情況」為由,約談該校教導主任。
            約談氣氛不冷也不熱。對方不點名批評,只說:
            「你們學校這個回信活動……挺有創意的。不過,凡是對外互動的事,還是得讓宣傳口和教育口提早知道、協同把關。別讓孩子無意中說錯話,給別人遞了話柄。」
            教導主任先默默點頭,然後輕聲說:
            「我們挑信內容很小心了,沒提物資,也沒講困難。」
            對方笑了一下,語氣放軟:
            「是,我知道你們用心了。王常委也講了,不要懲罰孩子。現在看,是正面示範。但你也明白,我們要把這樣的事情『正確地好』,不能『亂地好』。」
            末了,教導主任收到一份「統一宣講指引」,並被口頭告知:下次如有對外互動,請先「三部會簽」。
            —

            二、【嘉玲收到孩子們回信後的心境轉變】
            初夏傍晚,她在校醫院值夜班空檔,終於打開那封從林芝寄來的厚信。
            學生們的字體歪歪扭扭,有的信紙還泛著明顯的印油味與指印。她翻到那句:
            「你是我見過最遠的人,但你的字很近,很像我姐姐寫的字。」
            她停了很久。旁邊護士輕聲提醒她輪到輸液查房了,她點點頭,卻又回身,將信摺好、放入白袍內袋。
            當晚,她沒有如往常那樣寫日記。她只在一張便利貼上記下幾句話:
            「世界很遠,但名字很近。
            我不敢許諾,但我願寫下。」
            她寫完後,用膠帶黏在辦公桌抽屜內側。
            —

            三、【中央簡報評估納入「文化軟實力工程小樣本」】
            公安部文化與社會態勢研究中心在收到地方報送材料後,擬定一份內部簡報《關於藏川書信互動的觀察報告(試擬樣本)》。
            報告由四位專員聯合起草,列出:
            地方自發書信互動具備「柔性輸出」潛力;
            藏區學生反應純真可感、內容可控;
            嘉玲本人回信不涉政治評議,具「純淨性文化內容價值」;
            建議探索「榜樣人物書信工程」作為未來定向交流試點。
            該報告提交文化部與中辦調研組同步存查,並註明:
            「若後續持續性良好,可擬納入文化軟實力工程第一批觀測樣本,以『青年-邊區-回信』三線交叉方式作為測評基礎。」
            報告最後一句話,被中辦某青年組長畫了紅線:
            「她不需被塑造,只需讓她寫下去。」


            #潤物細無聲 126

            一、【嘉玲的反應:靜默中的回應】
            當天夜裡,回到寢室後,嘉玲獨自坐在書桌前,攤開那本帶有雅安市致詞的手帳。她沒立刻寫字,只是靜靜地用指尖撫過扉頁那行字:
            「別人讚你,是光彩;我們想你,是本份。」
            她一向不喜外露情緒,此刻卻微微咬唇。她在筆記本扉頁下方,悄悄寫下:
            「成都的夜空比雅安乾淨一些,但風還是家鄉的軟。謝謝你們。我會記得。」
            寫完後,她關上本子,緩緩關燈。窗外校園微風輕過,銀杏葉沙沙響動。
            —
            二、【其他學生的反應:一種莫可名狀的距離】
            次日午間,嘉玲照常進入臨床科實習的診間。診間護理師問她:
            「昨天有人看到你抱了個箱子回來,是不是家裡送的?」
            嘉玲淡淡點頭:「是以前學校的老師幫忙帶來的,沒什麼特別。」
            但這簡短回答未能止息流言。學生間傳起悄悄話:
            「她好像家裡背景不簡單耶,不是說她是貧困生嗎?」
            「你不知道嗎?她寄東西去藏區那事,有領導關注的。」
            「我看她也不怎麼跟人講話,倒是每天都有人幫她送便當。」
            這些聲音不大,卻在教學樓的轉角、樓梯口悄悄蔓延。有人用敬意看她,有人心懷猜測。更多人,是默默與她保持距離。
            嘉玲對此無聲。但主治醫師某日在巡診後低聲提醒:
            「你這陣子太引人注意了。別理會那些風聲,自己腳下走穩才是真的。」
            嘉玲輕聲答:「我知道了。」
            —
            三、【特警大隊內部反應:進一步調整保護策略】
            特警伴護小組早已注意到這些微妙變化。一名年長幹警對搭檔低聲說:
            「這樣下去不行,群體觀感在變。我們的『靜默保護』策略得升級了。」
            他們在當晚簡報中建議:
            調低外在干預強度,避免形成「特別照顧」形象;
            安排身分不明顯的人員輪值守候;
            申請心理輔導小組成員匿名探訪,觀察她情緒是否出現異常。
            市局政保處對此做出快速批示,重申:
            「保護不是保密任務,更不是排斥群體的界線劃分。現在的重點,是維持『常人感』,而非製造『特異感』。」


            #潤物細無聲 127

            【四川省委書記閱覽禮品報告後的指示】
            省委辦秘書送上一份雅安市委關於慰問嘉玲的「生活用品包」報告。末尾附註「全部選用雅安當地企業產品」。
            省委書記閱畢,眉頭微皺,淡淡說:
            「這個太輕了。」
            他輕拍文件封面:
            「不是說東西不夠用,而是這件事的分量,不能這麼處理。」
            在場人員正欲記錄下他語氣轉緩的一句:
            「這不是慰問,是表達家鄉的惦念與形象。你們這樣交上來,不夠看,也沒感情。」
            他停了一下,目光從資料上抬起:
            「找你們辦公室幾個年輕的女同志來琢磨,重新準備一套禮單,不是多花錢,是要體貼。讓人看得出來——我們當地方親人,是怎樣想她的。」
            他手一指:
            「比方說她臨床實習,要站整天,有沒有適合的鞋子?女孩子晚上宿舍裡會不會冷?護腰貼、眼罩、睡眠香氛、寫信用的信紙信封,還有她讀書喜歡什麼題材?她不開口,我們得主動替她想。」
            —
            【雅安市委辦後續反應】
            當天下午,雅安市委辦緊急召開小組會議,召集幾位曾在高校工作過的女幹部參與物資設計討論。
            一位年輕幹部說:
            「我妹妹也在川大,我看嘉玲這個年紀的女生,現在都用那種有插畫的便條本寫字——是不是可以選幾款不太張揚的?」
            另一人提議:
            「可不可以做一個家鄉口音的錄音小禮盒?她可能有時聽不到鄉音,會想。」
            「既然她沒有家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封『家鄉寄語』的信?由市委署名,但語氣可以親切一點——像是親人。」
            另一位年輕女幹部提出:
            「實習會累人,尤其醫學生,她可能夜裡睡不好。我建議準備一套舒眠用品——眼罩、香氛包、小夜燈。還有記憶棉的鞋墊,她站診一天,腳會痛的。」
            還有人說:
            「我們可以加一本精裝相冊,第一頁放一張雅安城景,然後空白頁讓她自己貼東西。她沒人可寄照片,我們就讓她替自己留。」
            會議室的氣氛不再官樣,開始出現真實的暖意。
            —
            【省委書記再批語氣】
            報告經重新打包送至省委。書記閱畢,這回沒有發火,只是略點頭。
            「嗯,這樣就像話了。」
            他最後補了一句,聲音不大,卻意味深長:
            「這娃兒走在我們前面,我們不能落在她後頭。」



            #潤物細無聲 128

            一、【誤解與對話:一次悄然的釋懷】
            那天傍晚,嘉玲在實習樓梯口與外院一位名叫林婉柔的女生擦身而過。對方突然停下,語氣冷淡道: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跟我們不一樣?」
            嘉玲有些錯愕,側過身來看她。
            「不是這樣的。」
            林婉柔顯得有些激動:「你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也不說話,還總有一堆人圍著你。你知道嗎?這讓其他人怎麼看?」
            嘉玲沒有立刻回話,只是輕聲問:「你覺得我是為了讓別人看嗎?」
            那瞬間的沉默有點尷尬。林婉柔臉上閃過一絲複雜。
            「我只是……不想再被當透明人了。」
            嘉玲望著她,語氣沒有情緒,卻像冰水潤過石頭:
            「我從來沒想過要誰替我注意。你看到的是我沉默,但我也看到過你默默幫人排隊、在討論群裡提醒別人交作業……大家其實都在努力,只是方式不同。」
            林婉柔怔住了,轉過頭去,輕聲說:「對不起。」
            嘉玲點頭,「沒關係。」
            兩人之間那條冰冷的線,終於有了一個裂口。
            —
            二、【臨床實習:困難中的堅持】
            那週的急診值班中,一位患有罕見膠原病的女孩持續高熱,主治醫師讓嘉玲協助量體溫。她戴好手套,一次成功,但孩子一直哭鬧。家屬突然語帶抱怨:
            「你們怎麼派個小姑娘來?她懂嗎?」
            嘉玲收針後,站直身體,冷靜說:「我是學生,但操作前已經報告過,並經醫師核准,操作過程完全標準。若您有不滿,我可以再請醫師處理。」
            她並沒有爭辯,只是陳述。那位母親愣了一下,後來竟主動說:
            「對不起,我只是太焦急了……妳做得很好。」
            嘉玲微微頷首,沒有多話。
            她一如既往,踏實、安靜,不炫耀、不解釋。每一晚的手記仍寫著當天的病歷重點、醫師的語氣與病人的表情,但夾頁中,也悄悄夾了一張紙條——是那位患兒畫的一隻藍色兔子,上面寫:
            「謝謝你,嘉玲姐姐。」
            —
            三、【特警觀察:悄然的同理與理解】
            晚間交接班時,幹警黃誠在日誌裡簡單記錄:
            「她今天比平常多說了幾句。面對病患時非常堅定。保護任務仍照原樣實施,但她心理抗壓力之強,令人意外。」
            搭檔補了一句:「你有時會不會覺得,她不是我們保護她,她是自己撐住自己。」
            黃誠看著監控中那個披白袍、在走廊低頭記錄的身影,輕輕說:
            「她的堅持,比我們想的還重。」



            #潤物細無聲 129

            【嘉玲收到家鄉慰問物資的日子】
            那天傍晚,嘉玲剛從實習醫院回到宿舍。走廊上站著兩名學院輔導員,旁邊是三名學生會幹部——他們正在簽收快遞。一看見她,他們低聲商量一下,讓出位置,把一個紙箱遞給她。
            「嘉玲,這是你家鄉寄來的東西,簽收一下。」
            她愣了一下,低頭看見紙箱上貼著清楚的字樣:
            寄件人:中共雅安市委辦公室 / 雅安市婦聯
            她沒有說話,只是靜靜簽名,把箱子抱回宿舍。宿舍裡的另外三位室友剛剛洗完頭,坐在各自書桌前吹頭髮,看見她進來,一人抬頭笑問:「收到啥?你們家鄉好溫暖喔~」
            嘉玲沒有立即拆,只是把箱子輕放在床尾,點了點頭。然後說:「市裡的。」
            她打開箱子時動作很輕,像是怕驚動什麼。裡面一層柔和藍白色的防震棉包著幾樣細緻物品:香氛包、純棉寢衣、厚底鞋墊、一只小夜燈、一本封面印有「雅安雲景」的硬皮相冊——最上面壓著一封信。
            嘉玲坐下,拆開那封信。信紙是粉米色的,字體端正卻不生硬,第一句寫道:
            「我們不認識妳,但我們都很掛念妳。」
            她看了一會兒,沒翻第二頁,便將信重新摺起。沒哭,只是閉了閉眼,把信放進相冊裡。然後她站起來,走到陽台邊站了一會兒,像是在等風吹乾某些東西。
            那天夜裡,嘉玲沒有說太多話。室友們注意到她洗了很久的臉,然後把那本相冊放進書櫃最深處,再也沒拿出來。
            —
            【特警日誌記錄摘選:當日晚間報備】
            報告單位: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隊第八小組
            時段:當日20:00–22:00
            觀察事項:嘉玲收到雅安市委慰問物資,精神狀態穩定,未有異常舉動。晚間與同宿舍室友互動平淡,表情平靜,無明顯喜形於色。
            判斷:嘉玲情緒處於穩定抑制中,未見外顯波動。但根據觀察,極有可能形成內心階段性感動與複雜情緒堆積。
            建議:建議上級部門評估是否由心理輔導小組介入方式做「非明面式關懷」,或由實習醫院方面安排適度照顧,避免孤感強化。無需大動作,但不能無視。



            #潤物細無聲 130

            一】省委書記收到特警報告後的批示
            雅安市委的彙報與成都公安轉來的《特警觀察日誌摘錄》被一併送至省委書記辦公室。傍晚,他翻閱至「極有可能形成內心階段性感動與複雜情緒堆積」那一段,放下茶杯,沉思良久。
            接著,他低聲吩咐秘書:「給雅安說一聲,她是孤兒,要顧到細緻處,但別太文藝、別讓人感覺她被特別『標記』出來。再者,讓婦聯的同志多用心,別整些虛花的禮物,要有生活感、也有情感份量。」
            他又提筆在文件空白處寫下批示:
            「特警觀察有價值,說明她不是麻木的,也不是習慣於被動接受。對這樣的孩子,關懷要走在她前頭、但腳步不能重。請雅安市委再做補充方案,報我備查。」
            文件蓋上紅章,轉交政法委與統戰部副書記一併過目。
            【二】嘉玲往後數日對物資的細微行為變化
            那幾天嘉玲依舊早出晚歸,只是回宿舍後不再立即投入書本,而是多了一個習慣:會在晚間十點後,用那盞新收到的小夜燈,靜靜坐在桌前,把那本「雅安雲景」相冊翻開片刻。
            她沒有主動談起,但室友觀察到,她有時會在相冊空白頁貼上一張實習醫院的醫師工作卡影印件,或者夾入一小段剪報——都是些醫療新聞,或者藏區報導。
            某晚,她在洗衣間洗一件淺粉色的寢衣,隔天便穿上那件在院內巡房。那是雅安市婦聯寄來的其中一件衣物,樣式簡單但溫柔。主治醫師王教授見了,點頭笑說:「妳穿這個,不像學生,更像剛下班的年輕醫生。」
            嘉玲僅輕聲回了一句:「是家鄉寄來的。」
            那一瞬間,她語氣是驕傲的,卻也藏著一點說不出口的鄉愁。
            【三】她與主治醫師私下談論是否該繼續寫信給藏族孩子
            某天下午巡房結束,王教授留她稍等。
            「嘉玲,我聽說妳有持續回信給那邊的孩子。」王教授並未批評,只是語氣平和。
            「是,老師。」她停頓一下,「他們寄來的內容都很單純。大部分是關於學校和生活的。我的回信也只是說,讀書要緊,身體要顧。」
            王教授點點頭,慢慢說:
            「我不是擔心妳說錯什麼——妳不會。我是擔心別人怎麼看妳說的話。現在妳的身分有點特殊,你明白吧?」
            嘉玲低頭,微微點頭。
            「不過,」王教授又說:「我個人覺得,如果妳寫的,是心裡真正的體會,那就是好的。只是,妳得準備好:有一天,那些信可能會被別人拿來看,不是孩子的眼睛,而是別的大人。」
            嘉玲靜靜地說:「我知道。但我還是想寫。」
            王教授看了她一會兒,說:「那妳就寫。但記得,妳不只是自己一個人,很多人也在看著妳怎麼做。」
            她沒有回應,只是微微點頭,像是在答應,也像是在承擔。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烏坵海戰

            • 2025 Aug 08

            不負韶華(九)[081~090]

            • 2025 Oct 25

            被統一的台灣

            • 2025 Oct 31

            不負韶華(十一)[101~110]

            • 2025 Nov 05

            韓戰對中華民國的影響

            • 2025 Aug 12

            歷史講堂 05 國家滅亡史——東德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