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潤物細無聲 (十二) [111-120]
2025 Aug 02 AI小說創作
#潤物細無聲 111
當晚,省委書記在閱完文宣部與公安廳聯合提交的「李嘉玲信件交流影響報告初稿」後,輕輕將文件合上,緩緩道:
「這個娃兒,是出於真心。但我們不能只看動機,要看效果。西藏地區的孩子看了信之後受感動,那是好事。但相關同志要設想一個問題:如果其他地方也開始盯著『嘉玲姐姐給哪個村寫信』,那是不是在無意中促成一種資源性攀比?」
他語氣並不責備,反而帶著一種堅定的預警節奏:
「還有一種可能——你們都沒提。假設哪一天她寫信時,哪怕無心,說了一句:『希望你們哪天也能像成都一樣有這樣的醫院』。這句話如果讓當地幹部聽了不舒服,會不會被誤解為批評?我們不怕她說真話,但怕被別人別有用心地用來放大。」
會議室內一片寂靜。文化口一位副部長小聲說:
「我們現在是做正面引導,但確實,孩子寫信回來,有說『嘉玲姐姐好幸福』這樣的語句,可能會被上綱。更怕的是有人往『我們這裡為什麼沒有』這個方向去想……」
省委書記點點頭,目光銳利:
「你們幾個口子:政法、宣傳、教育,包括公安,三天內各自出一份評估稿。內容要講清楚兩點:一,這類交流在群眾心中會產生哪些心理投射;二,基層幹部怎麼看這件事,會不會產生壓力或誤會。」
「不是為了打壓她,而是要讓這個事,行得正、走得遠。」
最後補上一句:
「對好苗子,不是只靠表揚。要想讓她成長為我們需要的人,就要先幫她看見那些她自己看不到的影子。」
#潤物細無聲 112
一、四川省公安廳〈關於李嘉玲與西藏地區通信互動可能影響的初步評估〉(內部研判稿)
一、基本情況回顧
李嘉玲同志於實習期間,陸續收到來自西藏林芝某村多位兒童的手寫感謝信,並以真名親筆回覆,語氣溫和、情感真摯。通信內容均為激勵、問候與學業生活分享,未發現政治不當用語。
二、潛在影響預判
民族區域政治敏感性提高:藏區地方若將此類書信轉化為象徵性事例公開宣傳,恐引起其他同級貧困區域效仿,產生「單點連線」的溢出效果,非公安系統可獨立控控。
地方基層壓力隱形增長:若信中出現間接比較或引發「對照式失落」情緒,易被基層幹部理解為「上級關注偏頗」,或對當地政府執行力產生質疑。
嘉玲本人風險升高:若群眾過度聚焦其個人道德象徵地位,反而可能產生「偶像化」與「焦點化」風險,給其生活與心理帶來額外負擔。
三、建議處置方向
不宜干涉其通信行為,但建議由學校輔導系統加強話語引導,適時與其對話。
建議設置一匿名審閱小組,評估回信內容,提醒可能的語境誤區。
若出現超出控制的關注熱度,公安廳可適度與網信部門配合,對外低調處理,避免輿情放大。
二、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關於李嘉玲藏區通信事件的正面與輿情風險雙向評估報告〉
一、正面效益
弘揚主流價值,展現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情操與時代精神。
有效構建漢藏青少年之間的文化共感與交流信任,為民族工作提供鮮活素材。
二、潛在輿情風險
若進一步報導不加控管,可能形成「個人英雄敘事」失衡局面,削弱制度導向。
若藏區媒體片面引用其回信,作為「他方施捨」的象徵,恐招致部分群體情緒反彈。
三、宣傳策略建議
不公開、不消音、不放大、不封堵:「不造成裂痕、不製造英雄、不塑造對立」為原則。
可考慮作為黨建或教育線內部學習材料,但不作面向社會之主動報導。
持續追蹤回信語境與民間反應,遇特殊語句(如「我們這裡比你們幸福」、「你們怎麼這麼辛苦」)須第一時間做出語意澄清或回應準備。
三、四川省教育廳〈關於李嘉玲通信行為的師生互動及校園效應初步觀察報告〉
一、校內回饋初步觀察
學生普遍認為嘉玲具備「真性情」,但也有極個別聲音質疑其「是否想成為某種典型」。
教職員保持正面評價,但普遍謹慎,不主動討論。
學生會內部曾有過對「她是否過度突出」的輕微討論,目前未形成組織性意見。
二、教育層面建議
建議指導其導師或實習主管與其私下溝通一次,表達理解與支持,並提醒注意「話語自覺」。
可考慮由學生工作部門編制一份「校園交流與民族尊重溝通準則」,涵蓋語言邊界與情緒倫理,作為全校普及材料,避免針對嘉玲個人。
#潤物細無聲 113
一、省委參閱用分析匯總稿(擬稿)
文件編號:川秘〔2025〕內研提報第23號
機密程度:內參四級
主題:李嘉玲與西藏林芝通信互動事件整體評估及潛在處置建議
一、背景情況回顧
李嘉玲同學自赴川大臨床實習以來,與林芝某村部分青少年持續通信。內容健康、語氣溫和,偶有情感性抒發,未涉政治敏感敘述。惟西藏地區回信數量與情感強度呈升高趨勢。
二、整體風險評估
評估項目 可能風險 負責單位觀點 處置難度
1. 輿情延燒 民間對個人關注過熱、出現「偶像式敘事」 宣傳部:應防過度報導 中等
2. 地方攀比情緒 其他民族地區或貧困村可能提出「為何她未與我們通信?」 公安廳:涉統戰心理動態 偏高
3. 地方幹部壓力 若信中有任何善意比較或地方描述,恐被誤解為批評 教育廳:須加強語境訓練 偏高
4. 嘉玲自身心理承受 過多期待或被抽象化,恐生隱性壓力 公安與心理部門:需輔導支撐 中等偏上
三、處置方向建議
繼續讓通信自然發展,不介入、不禁止,但建立**「校內低密度話語引導體系」**。
要求公安部門持續跟蹤通信內容,維持柔性審閱不留痕。
宣傳部門與外宣單位採「去個人名、保事件性」原則,不進行公共報導。
教育部建議導師建立「傾聽-對話-引導」機制,不單向指導。
二、嘉玲內心反應草稿(擬像場景)
某夜值班後,她拖著疲憊身軀走回宿舍,收到藏區孩子回寄的小相框與一小段藏語詩句。她想了很久,回信只寫了短短幾句:
「……妳說妳這陣子特別認真學字,是為了以後能寫得讓我看懂。這句話讓我眼眶熱。
我想,如果我們能一直寫下去,哪怕只是小事情,也是一種勇氣吧。」
她沒有告訴任何人,但心裡開始有些疑惑:這樣寫,會不會惹事?我會不會不小心,又讓某些人費心?她站在臨床大樓外的小石階上,望著夜色中來去的白衣人影,忽然想起某個中央級學者對她說過的話——
「你記住,這個時代最怕的不是說錯話,是被不允許說真話。」
她靜靜站了很久。然後轉身回診間,記下病人用藏語說出的那句話:「你笑的時候,像山上的燈。」
三、特警與學校行動紀錄(精細微調版)
任務紀錄摘要:特勤川警〔乙類護送項目・內控指標代號 1147-CGJ-LJ-5〕
風控調整點一:自藏區小孩回信增加後,原來每日接近下課前的護衛模式改為間斷性內部輪哨法,由學生會保衛聯絡員協助提供「人群中自然穿插點」,避免形成明顯尾隨感。
風控調整點二:針對近來有不明外院人員試圖與嘉玲接觸,特警隊內部引入一名具有心理學背景的年輕女幹警,僅作遠距觀察與「柔性提示干預」,原則為不主動攔阻、不創造誤會、不引起標記效應。
輔導機構同步觀察: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已與特警有非正式連結,建立「學生情緒波動匿名提示表」,如出現「非典型沈默時段」、「情緒反彈幅度過大」等警訊,將同步提示公安部門。
#潤物細無聲 114
一、嘉玲接到一封讓她真正落淚的藏族來信(擬信原文)
李姐姐您好——
我今天考試寫了整張卷子,我還畫了一棵樹,老師說我寫得不像樹像雲。
你以前問我冬天會冷嗎?會的,但有羊。
我阿爸說你們城市裡燈不會熄,可我覺得你也會累。
有一天我夢到你走進我們家院子,穿白衣、頭髮亮亮的,我說你來幫我妹妹看咳嗽,你笑了。你說一句話:「要自己長大,不用怕。」
我記住了。阿爸不認字,但我每天唸給他聽。他說:「這個姐姐不是仙女,是會醫的好人。」
還有,我妹妹現在不咳了,我們把你照片貼在米缸邊,阿媽說這樣她煮飯不會忘記說謝謝。
你還會寫信嗎?如果你不寫了我也不怪你。阿媽說人有大的地方的事。
——來自林芝的索朗玉珍
她坐在校醫院窗邊讀完,沉默地捧信半晌,淚珠沒聲地落下幾滴。夜班護士假裝沒看到,只遞來一張紙巾。她說:「我沒事。這不是委屈,是一種……走進別人的命。」
二、她導師與她就「制度與真情能否並存」的一場輕聲談話
那天查房結束得早,主治醫師夏主任叫住她,在辦公室倒了兩杯水,語氣輕得幾乎像聊天:
「嘉玲,最近藏區的信你還回嗎?」
嘉玲一愣,但點頭:「回。不多,一兩週一封。都寫得很……小心。」
「妳知道學校和衛健部門都在看。」
她低頭:「知道。」
「妳寫這些,是為她們好,還是為自己?」
這問題刺中她某處,她沉默了一下:
「開始是為她們。現在……也是給我自己一點確定——我沒有完全關掉自己。」
夏主任點點頭,沒再追問,而是語氣轉為慢而沉:
「能走這條路,很難,但不代表要讓所有溫情都收起來。只要妳心裡有數,界限內行得穩,情誼不是錯。」
嘉玲望著主任,忽然開口:
「您不怕我一不小心……寫了什麼不合適的話?」
夏主任微微一笑:
「妳怕了,就不會寫出來。」
三、中央有關部門留意事件,並首次形成內參摘要送呈
中央辦內參第C-0457號(涉民族事務)
標題:關於四川籍青年醫學生李嘉玲與藏區兒童通信互動情況的觀察報告
主送單位:中辦調研室、中央統戰部綜合三局
內容摘要:
根據四川省委政法委等單位逐日報送材料,近期四川大學附屬醫學實習生李嘉玲,與西藏林芝一貧困地區之部分青少年建立通信互動,並持續數月未停。內容以問候、鼓勵與生活描寫為主,無發現政治敏感敘述。
綜合評估:
有助穩定民族邊疆地區兒童對內地青年專業形象的正面認知;
可作為柔性統戰心理支持範例觀察;
惟當地反映對李同學高度認同與情感依附,可能產生偶像化、資源期待感及不平衡心理反應,應予觀察。
初步建議:
不干預通信自然發展,但持續信息過濾;
提請四川省委對其校內輿情予以控溫,防止情感渲染走形;
可在合適時機引入「群體性回應」轉化機制,避免對個人形成集中關注壓力。
附: 李嘉玲致藏區兒童之信函節錄、圖片掃描件兩張(機密等級二級,須憑證閱覽)
#潤物細無聲 115
[嘉玲突然報名參加四川大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閱讀心得寫作比賽]
這件事傳得很快,但卻沒人能說得準,是誰先知道的。
那日是週四,學校學工部下發通知,開設「第二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閱讀心得寫作比賽」,屬於全校層級的「政治素質提升系列活動」之一,向全體本碩博學生開放。
報名表交來時,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輔導員看了一眼,怔了片刻。
報名人:李嘉玲。
輔導員先是拿給院系黨總支書記看,書記也愣了,最後表情變成謹慎地點頭:「收下來,先不聲張。這件事,可能要…慢慢看。」
學工部將報名名單匯總後,通知轉呈校黨委宣傳部時,一名年輕幹事低聲問:「她不是一直不參加這類公開活動嗎?這突然……」
一旁的老幹部輕輕說:「她是什麼都沒參加過,這是第一次。也正因為是第一次,才要比別人更留心。」
很快,成都市公安局校園安全小組收到內部通報。負責的伴護幹警在小組會議上說:
「我們不干預她的個人選擇,但這是一次標誌性行為——她主動站進來了。」
—
她的報名動機與內在思緒
這天夜裡,她在圖書館三樓角落,坐著筆記電腦前,兩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平鋪打開。她看得極慢,像是要從字裡行間挑出一條線,把自己的心縫合起來。
她打開word檔案,敲下第一句話:
「我不是一個容易抒發信仰的人。但我也不想讓別人替我解釋我的沉默。」
接著她寫下第二句:
「有時候,看清楚制度如何運轉,不是為了讚頌它,而是為了知道它可以怎麼保護人。」
那夜她寫了三千多字。不是論證式的讚揚,也不是隱喻式的迴避,而是某種純粹又不失層次的冷靜筆調,混合著個人經歷與對話中點滴的理解。她寫到了秩序,也寫到了人心;寫到了行動,也寫到了不被說出口的選擇。
—
校方與上級單位的反應
省委宣傳部聽說她參賽時,先是一驚,再是沉默。負責文化線的處長說:
「這比她寫給藏族小孩的信更值得關注。她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灌輸的人,這是她自己走過去的。」
四川大學校黨委書記在黨委擴大會議中指示:
「她的稿子要提前送審,注意導向,但不要改太多。她這樣的學生,可能比我們想的更懂那本書。」
《我不想讓別人替我解釋我的沉默》
——李嘉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閱讀心得全文內容(摘錄)
我是一個孤兒。
從小到大,習慣不多說話,因為不清楚哪句話會帶來後果,也不清楚哪些沉默能換來喘息的空間。
直到上了大學,我仍然不擅表態,也不願在集體裡爭奪話語。我以為這樣就能避免錯誤。但這幾年,我漸漸明白:不說話,本身也會被詮釋成立場。
書裡談治理,談制度,談人民立場。這些對我來說,不是口號,而是日常的細節。
有一次,我在實習醫院裡護送一位突發癲癇的藏族男孩就診。當時家長不在場,醫生問我:「你幫他簽一下知情同意書可以嗎?」
我愣住了。我沒有權利。但那一刻,我也理解了什麼叫做“代表”——不是權力的代表,而是信任的代表。
我寫信給他,說:「你要好起來,這世界會有人記得你。」
他回信畫了一頭牛,寫:「我長大想當醫生,也想像妳一樣幫人。」
書裡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曾讓我懷疑,因為我不知道誰代表我。但當那孩子的字跡躍然紙上時,我突然懂了——
如果我自己都不發聲,那誰能代表我?
所以,我報名了這次比賽。不是因為我已經知道答案,而是因為我正在學會提問。
國家治理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能不能讓一個不愛說話的女孩,終於願意開口說:「我也是其中一份子。」
(全文共計3,247字,全文於省委宣傳部內部列為「典型範本」保存。)
匿名評審制度下拔得頭籌
本次比賽依照規定,所有參賽作品須先匿名編號,再由來自各學院的政治理論專家、輔導員與文化教師組成的評審團進行多輪打分。
嘉玲的作品初評即獲全票進入複審,評審委員在看完全文後留下高度評語:
「深刻,不標語化,文字有分寸,思想極清明。」
「她不是套用語言,而是在用經驗詮釋制度,這是極稀有的寫法。」
「假如是出自一個平凡學生之手,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自覺政治成熟’。」
最終,在未揭身份前,她以總分97.6名列第一,遠高於第二名的92.3分。
#潤物細無聲 116
校黨委常委會討論紀要(節錄)
主題:關於李嘉玲同學匿名參賽並獲得第一的處理與對外敘述安排
會議時間:XX月XX日
與會人員:校黨委書記、副書記、宣傳部長、學生工作部主任、組織部副部長、教務處副處長等共9人
會議進入第二階段議題時,氣氛逐漸微妙。
黨委副書記首先說道:
「她確實寫得好,分數領先不少,匿名流程也無可挑剔。但問題是——她的身份已經特殊。她若在這種比賽又拔得頭籌,學生會怎麼看?會不會覺得全校資源都往她一人身上傾斜?這很微妙。」
學生工作部主任也附和:
「這段時間學生之間對她已經有不少揣測了,雖說都沒人敢講明,但這次若還讓她站出來領獎……怕是會形成新的對立情緒,尤其是外院學生和團學幹部那邊。」
但組織部一位年輕常委卻表示:
「可這是匿名評審,是我們自己定的規則,現在因為她得分高就要改結果,豈不是更坐實了‘內定’的說法?反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她寫得好。」
此時,宣傳部副部長語氣稍緩,轉向更細節的判斷:
「嘉玲是醫學專業,是理科,往年這類敘事型寫作比賽,基本是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新聞系的同學得獎,對他們將來參加宣講團、考研、進體制都有直接幫助。若這次再給她,文科師生那邊,會不會覺得空間被擠壓了?」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校黨委書記翻閱著嘉玲的原文打印稿,緩緩說:
「她這篇文章的語氣、敘事節奏、邏輯鋪陳……確實不一般。她沒有濫用語彙,也沒有利用身份。說實話,從一個醫學生寫出這樣的東西,是我們應該鼓勵的學風。問題不在她本身。」
他放下稿紙,語氣稍嚴:
「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我們整個評獎與公示制度有沒有經得起檢視,而不是用平衡思維反過來為難表現好的人。」
—
但另一位常委仍堅持:
「我不反對她得獎,我反對的是不加包裝地直接公布。她是特殊典型,這不是她的錯,但這也是政治現實。這樣的安排,需要整體敘述策略。」
—
會議最終未能完全達成共識,決議如下:
第一名仍為李嘉玲,結果不變,堅守匿名評審原則。
公布方式上,採用**“等額第一”**方案,將第二名文科學生一併列為「特別推薦獎」;
領獎當天由一位校級領導陪同講話,語氣強調「青年敘事多樣性」與「不同專業對理政理解的貢獻」。
會後,宣傳部成立敘事協調專組,負責後續媒體稿件與內部穩定輿論。
校黨委常委會議室氣氛略顯凝滯。
先前的幾輪爭論後,一位資歷較深的常委翻著筆記本,忽然開口:
「這個比賽讀的書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她是中央點過名、省委密切關注的對象。說句實話,我們也無法自行裁斷什麼最合適……我建議,報省委決定。」
有人輕輕「嗯」了一聲,有人緊抿嘴唇未言。
片刻沉默後,校黨委書記緩緩點頭:
「只能這麼辦。不是我們沒擔當,而是她這個人現在,已經不是一般的學生,我們這個決定無論往哪裡站,都牽連太廣了。」
宣傳部副部長立刻補上一句:
「那就按程序走,文件材料我來整合。寫得簡潔一點,只列出三個選項:維持評審結果、增加並列第一、延後公布——讓省委自己選。」
書記頷首:
「嗯。另附她全文,還有匿名評分數據,連原始稿件都掃描一份送過去,讓他們看到,這不是我們私心。」
—
當天下午,成大校黨委辦公室以「特急」方式將材料送至四川省委宣傳部綜合處,附「涉重大政治典型評獎」字樣。
三日後,省委宣傳部召開專題協調小會,一位廳級領導看完全文後只說了一句:
「寫得不錯。她的確不是在賣弄自己。」
然後抬頭說:
「但這事要帶點設計,不要搞得像什麼都圍著她轉。安排個統一口徑,別讓基層學校抓不到尺度。」
#潤物細無聲 117
一、校內老師因誤解信件內容,試圖「好心干預」,引起一次嚴肅談話
事情發生在一場課後的例行教研會上,李嘉玲並未在場。
公共衛生系某副教授李某,平素關心學生,當時語氣並不嚴厲,只是說:
「我前天看她那信……說是鼓勵,其實文字上太濃了,寫得太像個榜樣。她還只是個學生,還沒畢業。我看是不是該找她談談,提醒她別太進入角色……」
會議室短暫沉默。坐在末位的臨床醫學教學組長陳主任放下手裡的筆,語氣平平道:
「李老師,這事已經不單純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通信了。學校是知道情況的,有關部門也在跟進。這個節點,沒有授權,任何‘好心’都容易產生誤讀。」
李老師一怔:「我是擔心她呀,年紀輕,萬一哪天寫錯了什麼——」
陳主任沒有馬上回應,而是頓了幾秒:
「萬一寫錯的那一天,你知道會是哪一條線處理。你勸她少寫一點,但孩子們寫來的信,怎麼辦?你願意一封一封回?」
李老師啞然。另一位黨支部老師低聲補上一句:
「她不是在扮演角色,是還沒學會怎麼保護自己。比我們想得都清楚。」
此後,「不介入但知情」成為系內默契。
二、西藏基層幹部讀信後的真實反應(內部通訊節錄)
地委辦內參通訊號 TCD-ZN-37號
主題:對四川籍學生通信引發兒童心理與家長期盼情形的基層觀察
摘錄:
本月例行入戶走訪中,某村支部書記發現三戶兒童家庭將李嘉玲所寄照片、信件與原寄書籍裝框上牆,並稱為「城市裡來的親姐姐」。
某村婦聯幹部反映,已有少數家庭希望「再有這樣的姐姐幫孩子」,亦有詢問是否能申請與她通信或轉介物資。
支部書記意見如下:
群眾反應多為善意,但確有情感集中依附的苗頭;
建議縣裡統一安排類似“回信激勵”形式,避免個體被神話或政治誤解;
請地委報上級部門,是否有統籌精神引導與後續建設性介入之必要。
附語:我們地方群眾有感恩之心,但也要知道如何把感恩轉為前行,而非等候。此為長遠之道。
三、特警內部擬草《藏區回信社交風險評估綱要(草)》初稿片段
成都市公安局特勤科內部草案概要(不作外傳)
文件名稱:《藏區回信社交風險評估綱要(草)》
目標:建立青年人物與邊疆地區群眾間非正式交往之潛在輿情影響評估體系。
重點條目試擬如下:
一、書信內容監評指標
是否存在潛在地區對比心理誘因(城市/邊疆);
是否出現超出個人角色的道德代言傾向;
是否有「資源回饋」心理默示語句;
二、回信接收者心理狀態觀察
是否出現強依附字眼(如「姐姐是光」等);
是否以書信內容影響地方對基層幹部信任;
三、建議行動
可研擬「由地方教師代為回信」之漸進過渡計劃;
必要時考慮由高校文學院或心理學院設計**“集體書信回應模版”**;
對外語言不主動宣傳,但須建立內部應答話術統一框架。
#潤物細無聲 118
《榜樣人物朗讀會・冬前第一場》
朗讀會在那曲地區某鄉中心小學的「文化活動室」舉行,實際上是一間鋪著舊藍地毯、擺了二十張塑膠椅的教室。牆上貼著毛邊的手繪標語:「學習榜樣精神,傳遞溫暖書信。」
主持人是教導主任達瓦次仁,他不是語文老師,普通話仍有濃重藏語腔調,但朗讀時十分認真,連聲調都慢慢調整,努力地發出每個字的邊緣。他舉著一張覆了透明膠的複印信稿,念道:
「……孩子們,我相信你們已經很努力了。能夠繼續讀書,就是一種光。即使我們在不同的地方,走過的雪地也許不一樣,但我們都會記得,第一次翻開書時,那種乾淨的感覺……」
幾個低年級的孩子睜大眼睛,有的還在默默模仿嘴型。
高年級學生裡,幾位女生已背誦了信中的幾句,聽到「書時那種乾淨的感覺」時,互相看了一眼,像是交換密碼。教室外有三名縣教育局的觀察員在暗中記錄,有一人私語:「這封信的文字真是寫得不錯,簡單但打動人心。」
朗讀完畢,一位六年級女生站起來,輕聲說:
「我也想像姐姐一樣,當醫生,回來幫我們這裡的老人看病。她說她小時候也有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只能看天聽風……我也一樣。」
另一位男孩怯怯地舉手:「老師,她下次還會寫信給我們嗎?」
達瓦次仁頓了下,看向教育局觀察員,對方點了點頭。他才微笑說:「我們會一起寫一封集體回信,再寄給李嘉玲姐姐。」
接下來是集體誦讀,選自信中的一段話:
「讀書時光雖苦,但比寒冷更能讓人堅強。希望你們帶著字走路,把雪地當成紙,把未來寫下來。」
孩子們聲音不整齊,卻帶著顫動的力道。
會後,有孩子跑到活動室後方,偷偷翻看那一張張已被塑封的信件與照片。他們的指尖總是小心翼翼,不敢真的觸碰,只是靠得近一點,再近一點。
門外的山風正起。遠處的國旗在晨光裡慢慢升起,而孩子們站在風中,看著紙上那位陌生卻親切的「城市姐姐」,彷彿真能牽住一條來自遙遠地方的線。
#潤物細無聲 119
#那我就不能說放羊了嗎
《回信草稿・措辭的第一次學習》
朗讀會結束後,孩子們遲遲不願離開活動室。坐在最後一排、頭髮總是綁得很緊的六年級女生丹增卓瑪低聲對身邊的次央說:「如果我們不寫回信,她會不會以為我們不喜歡她送的書?」
沒等老師開口,她已從書包裡掏出那本包著塑膠封套的練習本,攤在膝蓋上,開始寫。
她握筆方式不太規矩,寫得慢卻認真,一筆一劃:
「嘉玲姐姐您好。我們聽老師讀了妳的信,很開心。我也很想成為像妳一樣會寫字又會看病的人。我們很用功……」
寫到一半,她停了下來,咬著筆尾,低聲問:「老師,要不要跟她說我們早上沒熱水洗臉?」
老師拉珍看了一眼,沒有立刻回答。這時,教導主任達瓦次仁走了過來,輕聲說:
「你可以寫你們生活的樣子,但要寫得有光一點。不是要隱藏,而是要讓她看到你們也很堅強。」
他蹲下身子,用一種指導而不直接修改的方式說道:「比如可以說:『這裡早上天氣冷,我們用雪水洗臉,有時臉會紅紅的,像蘋果。』這樣說也是真的,而且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愛?」
丹增卓瑪臉紅了點,點點頭。
她擦掉原來的句子,又寫上:
「我們早上用雪水洗臉,臉會紅紅的,像你們城裡水果店裡的蘋果。」
老師和教導主任對望了一眼,心裡都明白:這句話會被留下,會出現在即將送出的那封回信裡,也可能出現在某份通報材料中。
但對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學習「怎麼寫信給看得懂的人」,而不是「寫給離得很遠的陌生人」。
教導主任與地區教育局的「草稿送審討論」
回信草稿收齊的當晚,達瓦次仁主任將三份主要草稿掃描後,用縣裡配發的紅色文件傳輸系統,發送至林芝市教育局教研組。
隔日上午,一場以「學生對外信件措辭安全研商」為題的閉門視訊會議,在市教育局二樓的小會議室內召開。
局裡一位副主任開場語氣柔和卻不失立場:
「這件事很小,但也很大。這不是普通的書信往來,是和四川一位『特殊身份的女學生』對話。我們這裡,凡是涉藏對外,哪怕只是文字交流,也必須把握『語氣友善、內容正面、不引申問題』三項原則。」
達瓦主任連忙點頭:「我們已做了初步引導,刪了有關缺電、冬天沒夠的被子之類的描述,保留了學習進步與感恩回饋的部分。」
另一位基教科幹部則提出疑慮:「那個孩子寫她弟弟冬天沒鞋穿,用塑膠袋包腳。雖然我們知道是真的,可這種句子,給四川那邊的人看了……他們會怎麼理解?會被轉成什麼標題?」
沉默了一下,另一位年紀稍長的督導員開口:
「我的建議是:不是刪,而是改寫成更具象、但無指責意味的方式。比方說,把『沒鞋』改成『我們小孩子愛光腳,媽媽就說包一包就行』。同樣的意思,少了悲情,多了生活感。」
達瓦次仁認真記錄。最後,會議決定草稿需再度「統一措辭後,由市教育局蓋章」,方可代表全校回信。
會後,他走出會議室長長吐了口氣,心裡想著:這不是作文課,卻比作文還要難寫。
二、男孩想寫放牧生活,被勸改為「圖書館新開了」
十歲的索朗平措,是班上少數寫得一手漂亮藏文草書的孩子。他主動請纓,也寫了封信:
「嘉玲姐姐,我每天都去放羊。草地上風吹得羊毛閃亮。爸爸說我像我的叔叔,是個會看天氣的人。我希望你哪天能來放牧的地方玩。羊很多,風也很大。我們可以一起數羊睡覺。」
拉珍老師看完這封信後笑了,但沒有馬上表態。傍晚,她把索朗留在教室裡,語氣溫柔地說:
「你寫得很棒。但你記不記得,這封信不是寫給你朋友索朗扎西,是寫給一個城裡的姐姐。」
索朗眨眼點頭。
老師繼續說:「她住在高樓裡,從窗戶看不到羊。她更想知道你有沒有書可以看,有沒有在學什麼新東西。」
孩子有些失落:「那我就不能說放羊了嗎?」
拉珍遲疑了一下,轉而提議:
「你可以寫:『學校新開了一個圖書角,我放完羊回來會翻翻裡面的書。書上有的字我不懂,但我會慢慢學。』你覺得怎麼樣?」
索朗低頭想了一下,點點頭。但在信的最後,他偷偷加了一句:
「有時我也會把書帶到草地上,羊不吃書,牠們只吃旁邊的草。」
老師看到了,沒刪。她心想:如果有哪位領導願意看到這句,應該會微笑吧。
#潤物細無聲 120
一、教育局統一信件格式與措辭後正式回信四川
林芝市教育局在收到各校回收草稿與指導紀要後,決定由教研室語文組牽頭,統一潤筆、調整語序,將信件統整為「集體感謝信」的形式,一方面強化集體主體性,另一方面避免個別情緒描述引發誤讀。
修改後的開頭段落為:
「親愛的嘉玲姐姐:您好!我們是西藏林芝的一群中小學生,您送來的書籍和用品我們已經收到了,非常感謝您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在學校裡會好好學習,不辜負您寄來的每一份心意。」
信中段落穿插數名學生的姓名與簡要表述,但都經過語意統整,例如:
「有的同學說,新的圖書角裡有以前沒看過的書,很開心。」
「也有同學說,用上了您寄來的筆記本,寫字變得更工整了。」
最後署名為:「林芝市部分學生 敬上」,信紙下方蓋有教育局鮮紅公章,並通過成都市中間單位轉呈至嘉玲所在的院系團委。
教育局也同步撰寫《青少年涉外來信處理流程補充意見(試行)》,並提交給自治區教育廳備案。
二、嘉玲收到「統一過後的信件」時的反應
某天下午實習結束後,團委負責人低調將一封裝於淺棕色行政信封的公函遞給嘉玲:「你的回信到了,我們轉給你,不過內容是集體的,統一過稿的,你了解一下就好。」
嘉玲在值班宿舍裡靜靜拆信。字體是電腦排版,語氣溫和規整,字句之間帶著謹慎的禮貌與刻意的陽光。
她讀到「我們會用這些文具,好好學習」那句時,微微一頓,眼神飄忽了一下。她記得自己原信中寫過:「你們如果有困難也可以告訴我,我不一定幫得了,但我會記住。」
但那類語句並未出現在回信中。
她默默摺好信紙,收進包裡。隨後翻開自己的小筆記本,沒有立即寫回信,而是寫下一行字:
「他們變得整齊了,是不是我太亂了。」
她沒有落款,也沒有繼續寫下去。
三、一名藏族孩子偷偷寫了第二封信,請同學幫忙寄出
索朗平措仍惦記著自己的原始信件。他並不明白為什麼老師要改那麼多字,也說不上來什麼叫「對外文字的影響」,他只記得嘉玲姐姐曾說過:「我想像你在草地上的樣子,有點風,羊走得慢。」
於是,在家裡他偷偷寫了一封信,重新用鉛筆寫了原本版本——還加了兩行:
「我們家的狗叫拉巴,牠也會陪我看書。但我覺得牠聽不懂。」
他不敢交給老師。他知道村裡有個哥哥,在縣裡念中學,週末會搭貨車回家。他鼓起勇氣請哥哥幫他寄,沒說太多細節,只說:「一位四川的姐姐幫我們寄了東西,我要回信謝她。」
哥哥有些遲疑,但收下了。他後來將信用普通平信方式寄出,沒有蓋章,沒有報備。
—
這封信,幾週後才抵達嘉玲手中。寄件地址是用藏語音譯拼音寫的,含糊、模糊、不標準。但也因此,沒有被系統識別為「涉藏信件」,漏過了流程,被送進了嘉玲個人信箱裡。
嘉玲看著這封鉛筆寫成、帶著手汗與糾錯痕跡的信,靜默地捧著看了很久。她嘴角微動了一下,然後第一次,在信紙上寫下:
「謝謝你偷偷寫來的信,我收到了。我知道這封信沒有誰叫你寫,是你自己想的。這樣很好,我也會偷偷回你。」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