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1)
        • 訪談對話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4)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7) 王世杰 (1) 蔣中正 (9)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6)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1)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2) 反攻大陸 (2) 聯合國 (2)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2)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1)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3)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1)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1) 史慕德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八二三炮戰

            20220821 第八次線上讀書會

            八二三炮戰

            2024 Nov 11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2022年8月21日(日)

            8月是臺灣的戰爭月!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有一連串的武裝衝突,最大規模的戰鬥,就是1958年8月23日的「八二三戰役」。這場戰役是近代臺灣人捍衛臺灣的關鍵時刻,恰巧在2022年的8月,中國又對臺灣發動近在咫尺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 本月份臺灣歷史學會的線上讀書會「從國史館檔案看臺美關係」第八場,就要帶大家來看這場重要的衝突,重點包括:
            一、八二三戰役的起因?
            二、八二三戰役的過程?
            三、八二三戰役中美國的角色?
            四、八二三戰役中國的目的?
            五、八二三戰役之後的影響?
            六、八二三戰役給今天臺灣人的啟示?


            八二三戰役是1949年迄今,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國共之間最激烈的武裝衝突。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武裝衝突?臺灣的歷史反而沒有做很清楚的說明。
            八月對臺灣來講,實在是一個不平凡的月份。在今年的8月初,因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訪臺,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軍演的規模,以及離臺灣接近的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為什麼中國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動軍事演習?其實衡諸接近70年前的歷史,大家會發現歷史是驚人地相似。


            1959年8月23日的八二三戰役,如果要認真討論的話,有所謂的遠因跟近因。遠因當然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為了反攻大陸,因此不斷堅持要對中國大陸沿海的島嶼保持實質的控制,這樣的控制,主要是為了要做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臺灣很多人認為說,要控守大陸沿海的島嶼,是為了維持跟中國大陸的臍帶,維持跟中國大陸的連繫,這一點是多年以來存在於臺灣的一種誤區。因為對中華民國政府跟對蔣中正總統來講,臺灣跟澎湖就是中華民國的領土,而且是中華民國唯一合法的領土,對他來講,不會因為只控有臺灣跟澎湖,會形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問題。他之所以要控守中國大陸沿海的島嶼,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於作為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因為從臺灣要發起對中國大陸的登陸,第一是船舶數量不夠,沒有辦法在一次登陸足夠的部隊,形成局部的優勢。第二就是從臺灣啟運,航渡的時間很長,這一點一定會被中共所偵知,就會大幅減低成功的可能。因此如果保有外島,從外島登陸,相對來講,航渡的時間跟距離可以大幅地縮短,也就減少中共準備並且予以防禦的機率,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就是純粹的軍事目的。那在平常,外島也可以作為對中國大陸武裝滲透、偵查跟突擊的基地,所以說控守外島的目的,完全是軍事上的。中共方面當然也非常清楚,所以從1949年以後,中共軍事的重點,就是不斷地拔除中華民國所控守的外島。

            很多人說,中共把金門、馬祖留給蔣中正,是為了避免要讓臺灣澎湖成為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這個完全不存在於中共真正的戰略當中。從1949年之後,在中共的軍事壓力跟包圍之下,中華民國陸續放棄了海南島、廣東沿海的島嶼、浙江沿海的島嶼。也就是說,並不是說中華民國從1949年就只有剩下臺澎金馬,而是包括了海南島,以及福建、浙江、廣東沿海很多島嶼,後來都在中共的壓迫、包圍跟攻擊之下逐漸失去,有些是我們主動撤守,有些是被他們所奪取,因此這點是中共的具體戰略。
            它不斷地拔除中華民國所據守的外島,一方面是減輕它東南沿海所遭受的軍事威脅,也是降低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可能。最大的衝突當然就是1955年年初,中共發動三棲進攻,攻擊大陳列島中的一江山島,這個戰役持續了兩天,中共全勝,一江山被中共所奪取。美國方面擔心整個大陳列島都會遭到中共所奪取,這對中華民國的民心士氣,以及美國的顏面,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美國強勢地要求希望中華民國能夠撤守大陳島。
            當時蔣中正總統乘機要求說,撤守大陳島對中華民國的民心士氣影響非常大,希望如果要撤守大陳島的話,交換條件是美國同意協防金門跟馬祖,這點是他的要求。美國方面的衡量,雖然認為金門馬祖第一難以固守,第二金門馬祖的存在會增加中華民國跟中共衝突的機率,第三就是有金門馬祖的話,中華民國就會始終存有反攻大陸的願望,反攻大陸就會讓兩岸國共之間再次爆發戰爭,爆發這個戰爭,美國介入的可能性是極高的,但是美國實在不想再次介入中國的內戰,所以美國用各種方式阻止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意圖。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美國不支援蔣中正撤守大陳的話,大陳勢必會被中共所奪取,美國評估對自由世界的民心士氣是一個很大的影響,不只限於中華民國,因此大陳的撤守是必然的。但是中華民國自己是沒有能力撤守大陳的,所以必須要美國來協助撤守大陳,所以蔣中正總統就順勢把一切責任都甩鍋到美國的身上,就是你既要協助我撤守大陳以外,你要我同意撤守大陳,你必須要同意協防金馬,作為一種交換。那美國方面最後予以接受,所以在1955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的時候,派遣軍隊保衛他認為對保衛臺澎有必要的所有領土,當然當時來講,所有領土指的就是金馬。那中共就把美國協防金馬這件事情,從過去的戰略模糊,從「福爾摩沙決議案」之後就變成是戰略清晰,所以中共就開始加強了對於金馬的軍事部署。也就是說,美國的戰略清晰,換來了中共的積極對應。

            中共認為說,你美國如果真的要協防金馬的話,當然中方也必須要強化攻奪金馬的軍事準備,所以中共從1955年開始,大規模廣泛地增加福建的交通建設。最有名的建設就是從江西的鷹潭鋪設了一條鐵路,叫做鷹廈鐵路。鷹廈鐵路作為一個對廈門重要的運補路線,也就是增加在廈門,也就是金門方面的軍事部署。鐵路完成之後,對中共的後勤補給跟調兵遣將,就大有助益。
            到了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的時候,在福建方面,中共第一線的部隊差不多已經超過30萬,整個福建跟浙江的部隊超過90萬,這個是遠遠超過金門的守軍。所以它攻打金馬,特別是以攻打金門為目的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也有非常積極的軍事準備。那後來它是因為打不下來,才編了一套理由說其實它沒有真的要打金門,是打一打,維持所謂的內戰架構,把金門留在蔣介石手裡,就等於是把他跟中國拉在一起。這個完全是後來的解釋,一切的史實都不能夠支持這種對中共的顏面單方面有利的論述。

            金門就在這樣子的軍事對峙之下,度過了1955年、1956年、1957年。但是為什麼在1958年8月爆發了真正的衝突?這個原因說來非常有趣。一個是因為蔣中正想要利用金門作為前線基地反攻大陸,這一點他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所以當時國軍有三分之一的地面部隊是放在金門,而不是用來防衛臺灣。中共當然也看得很清楚,你把這麼多的陸軍放在金門,當然就是必要的時候要登陸中國大陸。所以拔掉這個眼中釘,就是拔掉蔣中正一艘不沉的登陸艦。所以金門炮戰發生的原因,主要在於蔣中正想用金門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所以就讓金門當然成了炮火的集中地。所以金門人如果要抱怨說,為什麼會有八二三炮戰?炮彈如雨飛來,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大家知道他們應該怪誰?金門淪為戰地,始作俑者就是蔣中正想用金門作為登陸大陸的基地。中共發動這場戰爭,也絕對不是因為臺灣宣布臺獨,而是在於蔣中正對大陸實施最大的一個挑釁,就是反攻大陸。所以今天有人說現在的臺灣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挑釁,老實講,再大也都不會比當時的反攻大陸來得大。

            (1)
            這裡有一件史料,這是1958年10月31日的極機密文件,蔣中正指示當時的參謀總長王叔銘「獨立反攻行動第一期作戰方針與目標」。這已經是八二三炮戰之後,金門已經被轟了40幾萬發炮彈,但是蔣中正還是指示:「獨立反攻行動第一期作戰之方針,以攻略廈門為主目標。」也就是說,廈門就是我們反攻大陸的主目標。那要攻掠廈門當然要從哪裡發動?就一定是金門,這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說,金門這個地方就是活該倒楣,你就是剛好在廈門的對面,當時我們攻打的目標主要就是廈門,因為廈門是一個良港,攻略了廈門之後,後續的軍需品要上岸是相對容易許多。所以金門成了炮戰的焦點,主要就在於中華民國的目標是要攻略廈門。
            第二個目標反而是來自於中國。中國其實在1950年代的時候,特別是在1956年之後,利用許多理由,要跟美國進行正式的官方接觸。也就是說,中共想要搞兩個中國。因為1950年代的時候,中華民國是美國唯一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當時美國跟中華民國是有邦交的。這在之前的讀書會談到,中華民國當時的人還很勇敢地在1957年砸掉了美國大使館,創下世界第一,就是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美國大使館被駐在國的人民砸掉。當時美國的一個中國,承認的是中華民國,也就是臺北的政權,但是當時中共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執行,就是要跟美國進行官方接觸,這個官方接觸並不以美國跟臺北斷交為前提,而是就要立刻展開這個官方接觸。他的官方接觸的理由,要官方接觸,總要找一件事情來談;要找什麼事情來談,跟臺灣今天最熱的柬埔寨新聞有異曲同工之妙在。1954年、1955年之後,中共拿來跟美國官方接觸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在中共手中的美國人。在韓戰換俘之後,中共找出來談判的基本籌碼,就是在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淪陷,還留在中國大陸的美國人,這大概有60幾個。韓戰之後,美軍在韓戰作戰,在韓戰停戰談判中,美方要求共方交出美軍的戰俘,戰俘如果是活的,還生還的,當然要盡快釋放回美國;如果陣亡的,或者是在戰俘營裡面不幸過世的,也要把他們的遺體交還給美方。至於失蹤的,韓戰停戰談判裡面,雙方有一個基本的默契,就是共方原則同意,積極地協助美國尋找失蹤的美軍的下落。那美方當然也基於人道,也表示願意積極地尋找共方失蹤軍人的下落,只要共方開口,但是共方當然是不可能在乎它的人命,所以共方也沒有提出它的失蹤人員名單,交給美方跟大韓民國方面。反而是美方提出了許多失蹤人員的名單,要求共方尋找,這個尋找的工作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中斷,還在持續中。
            在1950年代中期的時候,中共方面就跟美方提出:你們之前提出來的這些失蹤軍人的名單,有些被我們找到了,有些人是逃兵,從戰場上逃離,逃到我們這邊來了,所以我們也安排他們在中國大陸居住。這些居住在這裡的人,有些很樂意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有些在這裡住了一陣子之後,他想回美國,北京方面的立場是來去自如,但是怎麼樣把他們交給你們,這個我們必須要經過協商。因此美方從1950年代中期,就跟中方開始進行這些美國的軍人以及平民返回美國的談判。因為如果是軍人逃兵,根據美軍的軍法,還是有罪的,但是當然還是要經過一個宣判有罪,再予以赦免的程序,而且相關的身分、姓名,也需要經過確認,這個就給中方一個跟美國進行官方接觸的機會。
            那中方在那個時候要用這樣的理由跟美方進行官方接觸,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就是在搞兩個中國。後來在英國跟日本的壓力之下,又加入了第三個談判的內容,就是一部分的人道物資的貿易。那美國認為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物資,或者是可以用於軍事的物資,予以禁運,這是當時美國的政策,可是英國跟日本當時跟中國大陸貿易的金額愈做愈大,那是1950年代,而且英國跟日本還對美國施加壓力,希望美國也可以協助這些貿易,而且美國如果能夠進一步開放,當然對英日貿易是有好處的。也就是說,中共用英日的貿易,要英日去當說客,希望美國也能夠跟中國大陸進行一些貿易。基於整個自由世界團結的角度,美國也沒有完全拒絕,所以從1950年代中期,就用這些議題開始在進行談判。
            所以我跟大家報告,從1990年代初期,中共開始跟臺灣這邊進行談判,也是從紅十字會的金門談判,談判人的安全往來到貿易開始,它這個邏輯是完全一樣的。
            既然願意談,那到底要談什麼?怎麼談?就成了第二個焦點。當時中共提議選擇一個第三國,由這個第三國的外交官進行談判。當時選擇的是波蘭的首都華沙,就是美國駐華沙大使館跟中共駐華沙大使館,兩個大使館的兩國大使進行會談,所以這稱為大使級談判。這個大使級談判,有的時候談得很認真,達成了一些協議,所以有一些人從中國大陸回到美國。有的時候談得沒有什麼進展,就只是進行了本月份的談判,雙方禮貌性的會面,沒有什麼結果。後來美國方面遭到中華民國強烈的抗議,說這個大使級談判隱含了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所以提出嚴格的抗議。這個嚴格抗議的結果,後來美國也覺得這個大使級談判,有可能會讓美國在整個東亞反共的決心受到質疑,特別是受到韓國跟南越的質疑,所以從1957年的年底,這個大使級談判就形式上來講,就等於是停止了。
            1958年6月30日中共跳出來了,《人民日報》刊出了大篇的文章,然後它也透過其他國家正式向美國提出說,要趕快恢復大使級談判,不然的話,有什麼意外的行為中方無法負責。也就是說,它隱含著要以戰逼談的目的。
            這個時候,中共就已經開始在東南沿海加強軍事的部署,這個軍事部署,也讓美國偵測出來,也就代表說,它是玩真的。它要恢復談判,除了談過去那些事情之外,也希望你美國來跟我們談談現在這個局勢緊張的問題,所以它要把局勢弄得緊張,這樣你才有談的動機。於是臺灣海峽的情況就開始緊張起來。
            1958年7月下旬,中華民國跟中共在汕頭上空發生空戰,結果中華民國輸了,0:2,被中方擊落了兩架偵察機,所以中方士氣大振,美方也意識到可能即將發生重大的衝突,也開始在進行軍事準備。


             (2)
            接下來這個史料是1958年2月17日,當時的參謀總長王叔銘跟美國的臺灣協防司令竇亦樂,他是陸軍少將,進行的談話紀錄。
             (2)
            竇亦樂向王叔銘報告,他參加在夏威夷召開的太平洋會議,在小型會議中向太平洋總部提出的一些問題。
            (2)
            其中在兩棲運輸力的問題上,他要求美方給中華民國更多的兩棲運輸,因為要負擔支援外島實在很吃力,希望可以運輸到一個師。這個其實就是為了協防外島。當時因為外島的狀況很緊張,中方從年初開始,就逐漸在增加兵力,再加上鷹廈鐵路的完成,所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史敦普(Adm Felix Budwell Stump)也同意向美當局爭取。
            (2)
            竇亦樂將軍說,他提出外島問題時,史敦普將軍說這是政治問題,禁止他的發言,但是他解釋他是假定可能發生的狀況,他們的態度則轉趨積極,意思就是從戰略模糊轉為戰略清晰。
            (2)
            竇亦樂個人的看法是,現在共匪在猜測,如果外島有戰事,美方的反應會是什麼?這一點在心理上對共匪極不利。也就是說,美國認為我們讓他們去猜測,對他們在心理上是很不利的,這也就是後來戰略模糊、戰略清晰始終就是各自做一點的起源,一直到今天其實都還是這樣。

            (3)
            當然在那個時候,美國在1958年2月8日,王叔銘跟當時美軍顧問團的團長叫做鮑恩,鮑恩是陸軍;鮑恩說,你們放在外島的部隊實在太多了!現在你們的陸軍有21個師,外島就放了7個師,澎湖有1個師,臺灣自己只有10個師,這點可見你們在外島的兵力是有點太多了。
            (3)
            那我方就是笑而不答。為什麼笑而不答?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反攻大陸。也就是說,美方、中方、臺方其實都很清楚,金門就是要反攻大陸的基地。那美方當然不想看到你反攻大陸,可是它知道外島遭到中共的威脅很嚴重,所以它也提升了對中華民國的軍援,讓你能夠更加有能力地去補給外島、固守外島,這在中共看來,這個就是美國的戰略清晰,所以面對這個戰略清晰,它就更想要來試探說,到底美國的底線是在哪裡。所以這一切因素的混合作用,就讓八二三炮戰在這種中方一方面要想以戰復談,臺灣則是想反攻大陸,美方則是戰略逐漸從模糊變清晰,三方面的力量之下,讓這場戰爭就在1958年8月發生了。
            所以我認為中方現在在臺灣海峽這麼大的動作,其實也是在逼談—也可能是在逼美國跟他們談,也可能是在逼我們跟他們談。衡諸歷史,老實說,戰的目標通常都是為了要逼談,沒有戰的威脅,你也沒有談的動機。


            (4)
            真正的事情在什麼時候發生呢?在8月8日那天發生。在這之前,中東出狀況,伊拉克在1958年7月14日發生了政變。伊拉克發生政變這件事情,引起蘇聯跟中共的干預,在7月17日,中共就承認了伊拉克的新的政權。接下來,黎巴嫩也發了政變。所以美國認為說,伊拉克跟黎巴嫩這兩個國家有可能會被赤化,因此美軍開始集中到中東去,防止伊拉克跟黎巴嫩在政變之後,被共產勢力乘勢介入。因此這就給中共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它調兵遣將已經相當久了,現在中東有狀況,對它來講,正是一個動手的好時機,所以當時它就密切注意這個事情的發展。

             (5)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史料,這是當年8月10日的新聞。當天新聞的標題是,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說,匪沿海集結空軍,蓄意加重緊張情勢,然後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當時中華民國還在聯合國有會籍,也加入了這個緊急的討論。所以從8月10日開始,隨著中東情勢的緊張,戰局就逐漸明顯起來。
            8月23日,中共認為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成熟。剛好當天中華民國的國防部長俞大維訪問金門,金門防衛部歡迎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會餐。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吉星文將軍,還有趙家驤、章傑三位副司令官,還有金防部所有的高階將官,統統都聚集在防衛司令部的翠谷餐廳舉行歡宴。中共得到了這個情報,於是就在8月23日的晚上6點半,發動了大規模的炮擊。這個炮擊,中方已經準備完整,當時他們的炮的數量,相較於金門的守軍,有6比1以上的優勢,所以馬上就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破壞,在幾個小時之內,中方就射擊了大約5萬多發的炮彈。因為出於奇襲,所以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我曾經做過金門當時參戰的臺籍士官兵的訪談,當時金門的部隊其實是完全沒有得到戰爭的任何預警。當然戒備是已經有所提升,但是天天提升戒備,老實講,其實就跟沒有提升是很類似的。所以就在1958年8月23日,中共終於將武力的威脅付諸於實際的戰爭,於是戰爭就真的爆發了。

            (6)
            戰爭爆發之後,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來看這個1958年8月24日的史料,就是炮戰發生後,當時蔣中正立刻約見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如何加強中華民國三軍的力量以及協防外島的談話。
            (6)
            當時莊萊德就跟他表示,美國政府對於金馬外島的態度,已經由杜勒斯國務卿跟外交委員會的主席摩根的函件中表明,也就是說行政跟立法部門共同對這個危機發表聲明。所以各位就可以理解裴洛西議長來臺訪問的重量。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在臺灣有難的時候——這些人講話,是代表臺灣有難,不是他們講話造成臺灣有難,而是他們意識到臺灣有難,他們才會採取行動。當時他們說,8月22日蔣中正先生給他們一封信,就是在炮戰前一天他們看到,「我們確實已經因為你所提及的中共擴增軍力的跡象而感到不安,代表他們可能想嘗試以武力奪取金門或馬祖」。也就是說,美國的認知就很清楚,中共這次炮擊,就是要以武力奪取金門跟馬祖。美方的意思是,如果有任何人認為倘使中共企圖以武力改變這種情勢,那是不可能的。
            (6)
            接下來莊萊德大使說,蔣先生認為,如果美國政府能對外島的協防,發表一個簡單的聲明,這是一個嚇阻的力量。莊萊德大使說,1955年2月1日大陳撤退的時候,艾森豪總統曾以密電向你蔣先生保證美軍協防金門馬祖的決心,也就是說,當時已經跟你講好了,大陳撤退的時候,我們幫你撤退大陳,交換我們協防金門馬祖。也就是說,美方在8月24日當天,其實透過這封函件,已經向中華民國方面表明了一定會協防金門跟馬祖。其實八二三炮戰一發生的時候,這一點,美方就已經立刻保證了會進行協防。



            在美國方面也立刻召開了會議。當時美國海軍初步提出了一個意見:第一,立刻增強美國在這個區域的戰力,所以當時在地中海準備要處理伊拉克跟黎巴嫩的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紛紛得到命令,立刻航赴遠東。當時在美國的紀錄裡面,有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為首的航空母艦叫埃塞克斯號;現在的第二代埃塞克斯號最近也在臺灣附近海域活動;埃塞克斯號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刻從地中海奔往臺灣海峽,沿路是以27海浬的最大航速航行。當時美國海軍給它的命令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抵達臺灣海峽,所以在這個航行的過程中,它停止了一切的飛行訓練,因為航空母艦要進行飛行訓練的時候,必須要航向逆風的方向,才能夠讓飛機進行起降的訓練,那如果要一路直航的話,就沒有辦法朝逆風的方向停下來,甚至朝相反的方向航行來實施飛行訓練。所以從8月24日開始,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特別是遠從地中海的艦隊,就以最快的速度向臺灣海峽集中。也就是說,美國方面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就是先增強美國在這個地方的戰力;第二就是對準備前往外島的補給船實施護航,就是只要中華民國要對金門補給,美國就實施護航,這是海軍的意見。然後太平洋司令部說,總統下令,如果金門被攻擊的時候,要出動美軍,必須要做好相關的準備。
            所以其實美軍在八二三炮戰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做好協防的準備,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美國不協防金馬,這個是完全錯誤的。但是當時華府要駐臺的臺灣協防司令部跟美軍顧問團方面,先不要把美國的計畫完全跟中華民國政府告知,以免中華民國完全把整個防禦甩鍋給美國。除非艾森豪總統正式做出政治上的宣布,不然站在軍方的角度,軍方當時得到的命令是不要把完整的計畫向臺北方面透露。所以各位看看這跟今年8月初發生的情勢有沒有類似的地方?
            但是當時蔣中正總統方面很歡迎美國方面對金馬的關切,但是希望第一個,希望美國發表公開聲明,宣布對金門的攻擊視為對臺灣的攻擊,然後希望美國直接派船艦運補金門,就是說中華民國不要出船艦,直接出美國的船艦,因為我們的船不夠多嘛,所以你們美國幫我們出船,然後希望全面地防衛金門。
            在美國航空母艦朝臺海集中的時候,其實美國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正式地派出船艦接近金門,美國認為,如果說要協防金門,就算是以美國的軍事準則來講,要參加一場戰爭,必須要在建立絕對優勢的戰力之後,才能夠展開行動。當時航空母艦雖然陸續前來,但是數量還不夠多,美方認為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數量還不足以防衛金門,一定要等到第六艦隊的航空母艦也來了之後,才有辦法真正防衛金門,所以在這段時間暫時保持低調。也就是說,即使是在70年前,美國都認為要協防金門,還不只是協防臺灣,所需要動用的兵力其實都是相當大的,那當然更不要說是現在。所以美方一時之間,就保持比較低調的態度。那中華民國這邊,就是坐待美國派船,所以從8月23日到之後的一個禮拜,金門完全處於被攻擊的狀態,不論是美方還是中方,就是臺灣方面,都沒有派船去進行有效的運補。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事實。


            (6)
            8月24日當天,史慕德中將,當時他是美軍協防司令部的司令,他是海軍中將,他說,當天五角大廈聯合參謀首長會議之中,已經下達一切命令,並且對臺灣海峽地區的注意跟優先支援,而且已經向蔣中正報告,要把一種新型的秘密武器—響尾蛇飛彈,要運到臺灣。
            (6)
            史慕德報告說,華府本來不准他去外島,後來准許了,他可以去外島,也可以發布新聞,表示美方對外島也是高度關切的。美方也希望蔣中正總統能夠再參觀一次第七艦隊。那這個時候,為什麼美方希望蔣中正再去參觀一次第七艦隊?因為蔣中正參觀第七艦隊,一方面顯示說他就是中美聯軍的統帥,這個對中共來講有嚇阻作用,也某種程度暗示說他具有某些指揮第七艦隊的一種權限,這對中共當然是一種嚇阻,也代表美國跟臺北方面的團結。另外一方面,也代表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很OK的,因為參觀第七艦隊要出海,以當時來講,他已經70幾歲了,參觀第七艦隊代表蔣中正身體健康,充分具有指揮的能力,這當然對民心士氣也是一種鼓勵。那蔣中正當場就表示說,如果安排好的話,他隨時都可以參觀第七艦隊。也就是說,在這種軍情緊張的時候,最高領導人的行動,其實是一個非常高的政治訊號,他如果那個時候能夠出現在部隊,特別是那種部署在前線的海軍部隊,被認為是一個對民心士氣很高的鼓舞。所以大家回過頭來看看今年8月初的時候,中共飛彈的威脅,當時我們最高領導人在做什麼,藉此做一個對比。


            有朋友問說,當時沒有運補,是因為做不到還是不想做?
            其實是因為做不到,所以不想做。因為當時我們對金門的運補,還沒有辦法克服中共的炮火跟海軍的封鎖,蔣中正認為貿然運補,只會折損反攻大陸的這些船艦。換句話說就是一方面做不到,所以不想做,所以就讓金門的部隊在那邊挨炮。



            (7)
            接下來再看8月30日那天的戰況,就是一週以後,這時候美國派了陸軍部部長布魯克來到臺北。這個史料是蔣中正跟布魯克的談話紀錄。
            (7)
            布魯克跟蔣中正做相關的分析。他說第一階段就是猛烈的炮擊;第二階段就是陸海空三軍圍困孤立,斷絕海上補給,日久之後,守軍就一定會癱瘓而崩潰;第三個就是兩棲部隊攻佔。他說: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如何解除敵人對金門的圍困,金門各島被圍困已經一週了,能運進的補給品極少,敵人在圍頭、蓮河、大嶝三處之炮兵陣地予我威脅極大,料羅機場及灘頭均在其射程之內,大二擔之傷患無法後撤,對士氣的影響很大。這是當時的史料。美方的分析就是第一階段猛烈炮擊;第二階段就是海空圍困,士氣就會逐漸降低;第三階段就兩棲攻佔。那一個禮拜下來,金門的狀況是相當嚴重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八二三炮戰好像一直是我們佔優勢,那完全不是事實。

            大家看到這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將來臺灣是不是也是這樣?猛烈的攻擊、海空圍困、然後士氣崩潰,最後兩棲攻佔?所以中方也在演練,如果可以這樣圍困金門,如果美國也搞不定金門,國民黨自己也搞不定金門,那將來說不定可以加以擴大,由小而大,一江山拿下來以後,打大一點的金門;金門打下來以後,就打大一點的臺灣,是同樣的概念。

            (7)
            那美方的建議是什麼呢?美方的建議是說,接下來他們判斷,因為共匪有鐵路的運輸供應彈藥,所以持久的炮戰他們一定是佔優勢。所以當時蔣中正認為,一定要破壞敵人的後方交通線,包括鐵路、公路,以中斷敵人的彈藥供應。第二個就是轟炸破壞金門當面之敵人空軍基地,以解除敵人空軍之威脅。這是蔣中正對美國提出現在要做這兩件事情,一個是要轟炸鐵路公路,一個是要轟炸空軍基地,但是他沒有講到補給!美國就已經跟他講,這個地方補給已經斷了一個禮拜,狀況嚴重,結果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人是在說要把對面的鐵路公路炸一炸,對面的空軍基地炸一炸。那補給呢?美國陸軍部長來,他想要聽到的是你們怎樣去補給那個地方,結果你們自己反而不談應該要怎麼補給。這是怎麼回事啊?

             (7)
            美方只好換個方法說。布魯克部長分析美國的民意發展,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因為目前中東局勢很緊張,美國全國注意力都集中在那裡,怕蘇聯跟共匪發動大戰。第二個階段,八月初赫、毛兩匪在北平會談之後的時局發展,美國人民之注意力逐漸轉到遠東。第三個階段,就是8月23日共匪炮擊之後,就更暴露他挑戰的野心。
            布魯克部長就說:美國政府首長,自艾森豪總統以下,所得到的情報都是很準的,該採取的步驟也都有,但是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總統所作的決策,必須得到全國上下的支持,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時間跟我們的人民做宣傳,讓國會有辦法去說服人民,我們才有辦法去協助。也就是說,最近艾森豪總統講的話,就是他正在讓人民了解並且支持他的立場。
            布魯克的話也就是在暗示說,我們美國要支援是可以,但是問題是我們要等民意同意,才可能支援。民意沒有同意,基本上就不可能支援。看這個檔案就很清楚:必須要讓民眾了解並支持其立場,才有可能真的來支援,不是說隨時就有辦法,要支援就支援,必須要民意。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美國要來支援是可以,但是需要時間,這段時間還是要你們自己站得住腳跟,自己有辦法補給才行。這一點其實是八二三炮戰,美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
             (7)
            布魯克部長說,現在必須要把當前的嚴重局勢及金馬臺澎不可分離的情形,以最有效及戲劇性的方式向美國宣傳。意思就是說,美方根本不知道你們在幹嘛!我們現在要出兵打仗,還是需要有民意支持,這點是非常重要。
            所以回到臺灣今天的情勢,我覺得我個人在看這些歷史的時候,最大的體會就是說,其實是美國當時在軍事絕對優勢的階段,老實說,第一個,都需要時間調兵遣將;第二個就是需要有民意的支持;第三個,盟友作戰,目標必須要相互配合,也就是說,美方希望你順利補給金門,不然金門遲早會被人家打爛;但是我們反而是希望說,你們去轟炸大陸那些鐵路、公路、機場,那不就是反攻大陸了嗎?所以對我們來講,至少對蔣中正總統來講,其實金門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反攻大陸。而且他跟布魯克說要去轟炸大陸的鐵路、公路、機場,他是要美國的軍隊去幫他炸。如果是國軍要去轟炸大陸的話,他何必去跟美國的陸軍部長講?他自己派就好了。但是美國就看得出來,他連船艦都沒在派了,怎麼可能有辦法去轟炸大陸?所以這是在八二三炮戰一開始的時候,雙方的戰略分歧。那真正吃苦的,就是挨轟的金門軍民。

            這個時候,美國看到這個狀況深覺嚴重,8月29日,艾森豪決定美國一定要出來護航,下令海空軍要展開行動,對中華民國的船艦護航到金門水域3海浬以內。為什麼是3海浬?因為當時美國承認的領海是3海浬,所以金門水域以外3海浬,就是中華民國的領海。也就是說,美國可以在公海上進行護航,但是到距離金門3海浬以內,3海浬這條線以內就是屬於中華民國的領土,美國認為中華民國應該負責最後這短短3海浬的任務,也是給中共一個面子。
            實際上,從臺灣航行到金門上百海浬,美國負責百分之97,而且這最後3海浬,老實說也不會有中共的船艦在這裡面活動,所以美方就是一個政治姿態。在8月29日,白宮就決定派遣船艦,對中華民國船團護航到金門水域3海浬以外。



            (8)
            因此到了9月3日當天,蔣中正接見海軍中將史慕德,他是協防司令,美國聯合參謀首長會議已經指定他了,檢討之後發現,過去的這些軍事計畫其實都不怎麼管用,所以都沒有估計到敵人可能會採取8月23日採取的行動。
            (8)
            所以史慕德在9月3日這一天就跟蔣中正報告說: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馬公跟金門之間的運輸,這是最核心的概念。第二個核心概念是中美混合作戰中心的建立。第三個就是中美聯合計劃的積極展開。這是1958年9月3日這一天,就是炮擊開始大約10天之後。
             (8)
            因為史慕德是海軍,他就說,他已經跟海軍總司令梁旭昭及中國海軍總部幕僚密切聯繫,已經都講好要進行相關行動。金門存活的關鍵點,就在這份史料裡面:他說他們已經擬訂詳細護航計劃,下次船團發航,即由美軍護航,這次就確定了,因為8月29日艾森豪已經下令,所以9月3日他就來跟蔣中正報告說,下次就有美軍來護航了。然後八吋榴炮預定在9月4日上午到達馬公,而且會速運金門。史慕德中將也向蔣中正保證:「美國海軍將士均已躍躍欲試,戰志旺盛,必能達到護航之任務。」所以大家看到1958年9月3日,這是一個轉捩點,當天美國協防司令史慕德晉見蔣中正,跟他報告說:下次就是美軍來護航了,美軍都準備好了,一定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這裡面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這個史料裡面記載史慕德將軍晉見蔣中正的時間是9月3日;這個是國史館正式的文件,絕對不會是造假的;他們見面的時間是下午5點30分。所以國軍在八二三炮戰裡面曾經講說,有一個很有名的海戰,叫做九二料羅灣海戰,這個海戰裡面有一艘軍艦,被認為是立了大功,叫做沱江艦,現在也被命名為國軍新一代的飛彈巡邏艦。這個九二料羅灣海戰和沱江艦,國軍說這場海戰我們大勝,可是重點是,如果9月2日的這場海戰大勝的話,那9月3日為什麼史慕德跟蔣中正的會談內容完全沒有講到這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講得很清楚了:美軍即將要展開護航。如果中華民國海軍已經達成大勝的話,第一個是完全沒有提到這件事情;第二個,美軍的護航是不是相對來講,就不會有那個「美國海軍將士均已躍躍欲試」這件事情?所以換句話說,有時候國軍公布的戰史,透過國史館史料的研究,有時候可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


            我這邊有一本書,是《1958年臺灣海峽危機》,這個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算是我們的正史之一,在民國74年12月出版。在這本書的第135頁講得非常地清楚,他說:中華民國政府在8月30日獲告美國決心護航船團之後:他們就卻步不前,不積極推動運補工作,一方面只是假裝努力運送補給品登陸而已。137頁提到,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說,臺灣協防司令部正要求加緊行動,但中方卻沒有採取行動來顯示其打開封鎖的迫切性,他說,蔣總統孤寂自處,只聽到他想要聽的軍事思想,但是他又很渴望美方的忠告跟意見,希望史慕德每天或兩天內能夠都見到他一次。所以老實說,這是還蠻慘的事情。第138頁說,9月5日太平洋區司令部同意駐臺官員的判斷,就是中華民國其實沒有全部出動,當時太平洋艦隊的報告說,補給的未能維持,並不全由於中共炮火,中華民國國軍海軍未能、亦不願利用他們所有的資源,這才是不能把必要的彈藥或其他補給品運補外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美方一直都覺得我們沒有很認真在補給金門,只希望美方來介入,所以美方看到這個狀況,認為實在是沒辦法忍受。(9)


             (10)
            所以這邊有一個史料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是1958年9月5日的《中央日報》,〈艾森豪總統警告共匪〉,艾森豪正式宣布:「對臺安全如有必要,美軍立即協防金馬」。也就是美方終於把話講明:如果沒有洋人的介入,守住金馬是很難的了。艾森豪同時還表示說,因為在9月1日當天,中共官方宣布把它的領水範圍擴大到12浬,可是美方不承認,所以他說:美即運送補給至距大陸3浬處。也就是說,美國的護航,是護航到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3浬之處,也就是公海航行權,在那個時候美軍就表示了,是絕對要有自由的,我高興在公海怎麼航行、怎麼護航,是我美國的事情。《中央日報》是當時中國國民黨的黨報,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美軍協防金馬」,這毫無問題,可是反而後來,現在我們的宣傳,好像對美國協防金馬這件事情都已經忘記了!我認為這是很不對的事情。不是說我們要討好美國,而是說金馬就是美國協防,才有辦法守下來的啊!

             (11)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9月9日發布的新聞:〈美艦協同我國船團護航補給金門 成功 第七艦隊將持續執行護航任務 奉命如遭匪攻擊即予全力還擊 馬祖補給亦將同樣護送〉。所以大家看到,9月9日美國就協同我國船團護航補給金門成功,這是金門在八二三炮戰後第一次成功得到海上補給。而且第七艦隊也說,如果遭匪攻擊,就以全力還擊,意思就是為了協防金馬,中共如果攻擊美艦,美國就會全力還擊。從這之後,八二三炮戰實際上結果就等於已經定了。
            9月7日當天,當美艦出現的時候,中共是沒有開炮的,因為美艦護航,中方也不想跟美國發生衝突,中方的炮轟就慢慢地減少。到了10月6日,中方就發出無線電廣播說,如果美方停止護航,中共就停止炮擊。也就是說,真正在10月6日中共停止炮擊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護航。所以最後結果是誰終止了八二三炮戰?就是美國!
            美國一方面強力地協助中華民國保衛金門,所以美艦協同我國船團護航補給金門,另一方面,在9月15日,美國也宣布願意跟中共恢復進行大使級談判,也就是說,從1957年年底停止之後,到了1958年9月15日,美國又恢復跟中共在華沙進行大使級會談,所以中共也覺得也有收穫。因此中共在10月6日宣布,如果美方不再護航,中共就停止炮擊的一個下臺階。10月6日他們的發言,在網路上都可以查得到,那是毛澤東的得意文字,是蠻嘻笑辱罵的一篇文章(1958年10月06日告台灣同胞書)。

             (12)
            接下來再來看1958年11月17日的一份史料,當時的參謀總長王叔銘跟美軍顧問團團長杜安簽署「關於金門及馬祖島群之軍事防禦協議書」。也就是美國正式用書面進行協防金馬的行動。各位在我們今天的讀書會之後,大家就再也不要說美國不協防金馬。這是在1958年11月17日正式簽署的公文書,從這個文書可以看到,他寫說如果可行的話,雙方的兵力要加以改進,分別在金門跟馬祖增加下列武器等等。兵力是蠻多的,而且必要的時候,甚至還要部署地對地的飛彈,也要強化金門島群的裝甲兵,至少要增加一個戰車營。
            所以蔣中正總統也還蠻高興的,因為打了這一場仗,雖然犧牲了一些人,但是得到美國正式願意協防金門,金門的火力也得到了補強。所以這次的臺海危機,雖然金門挨了這麼多的炮彈,但是他覺得他要到他要的東西了。我們一開始跟大家講,他要固守金門的目的是為了反攻大陸,現在美國正式願意用這個書面跟他協議協防金門,換句話說,他這個反攻大陸的基地就穩了,而且美國還要幫他補充金門的這些大炮、戰車,這些東西將來都是必要的時候可以拿去反攻大陸用的。所以蔣總統非常高興,認為這次臺海危機,他其實收獲也不少。
            那我就要跟大家講,今年,2022年這次臺海危機,我們有沒有辦法像當年蔣總統一樣,拿到這麼多的東西?這個就留給大家去思考了。
             (12)
            這個協議書後面又有講什麼呢?它說繼續摩托化兩個步兵營,就是把我們的步兵增加車輛的配置,但是美方要求金門的部隊要減少,所以之後受到美援部隊的減少,要不少於一萬五千人。也就是說,美國增加你的武器、火力,但是希望你的人數要減少,以免補給困難。那蔣中正總統覺得,反正人在我手上,將來我還可以派回去,你也不能拿我怎麼樣,但是那些大炮、戰車,老實講,臺灣沒有辦法製造,拿到了就是拿到了。

             (13)
            在整個金門炮戰裡面,美國到底給了我們多少東西?這個檔案是1958年11月22日,美軍駐臺協防軍援司令部司令致國防部長的文件。史慕德將軍說,他列送美國在過去數月中協助貴國所採取之主要行動,隨函列表檢送美軍主要部隊增援此一地區之行動摘要。他提出他的幾項觀察,第一個就是:「該項努力並非始於八月廿三日,此一緊急情勢僅使貴國業已發展之部隊獲得一次表現其高度有效戰力之機會,及使在此一情勢中需要之美軍部隊能展示其戰備與機動之程度。……在此共同努力方面,人員與資源均損耗甚鉅,然吾人亦藉此獲得寶貴之聯盟作戰經驗,且加強吾人各方面之關係。」也就是說,這次臺海危機也不是白白發生的,當時美方也還是非常有建設性地,認為說其實他們還是學到很多事情。
             (13)
            那美方到底對我們有多少援助?這個檔案裡面有一個表列。當時根據美方的統計,他們當時出動的部隊數量是相當多的:空軍方面,首批空軍增援部隊於奉令後24小時內抵達臺灣。早期增援部隊包括F-86D、F-100及F-104等空軍部隊,自太平洋及美國集結此間。對此地區戰力之主要增加,乃混合空軍打擊部隊自美戰術空軍司令部抵達此間,其裝備有F-100、RB-50加油機、RF-101偵察機及O-130等機,派了507管制警報大隊來進行管制跟警報。由美國空軍分擔臺灣之空防。
            海軍方面,第七艦隊之航空母艦實力大增,其中一艘母艦係來自地中海,剛才有跟大家報告。臺灣巡航部隊增加數艘驅逐艦及船塢登陸艦,第七艦隊增加數艘驅逐艦,陸戰隊第十一號航空大隊重新部署於臺灣,以加強防空並參與艦隊及護航作業。
            所以之前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說,臺灣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由國軍自力防守,從來沒有接受過外國軍隊的部署跟協防,這可以說完全是胡說八道!我們國防部的高級官員竟然講出這樣的話,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些都是國史館典藏的史料,也沒有一個立委會拿這些去質詢他。

             (13)
            對補給船團的戰鬥空巡,由美國空軍、陸戰隊及海軍擔任。
            陸軍方面,勝利女神飛彈營自美國移駐本地區,配合國軍90MM高炮部隊,加強臺灣北部地區之空防。空中再補給經理連為外島之空中再補給提供訓練及作業方面之協助。工兵連參與飛彈基地之緊急構築。

             (13)
            美軍當時還送來什麼裝備?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到美國送來移交或借給國軍的裝備,包括陸軍提供的無座力炮、八吋榴炮、155榴炮、155加炮、戰防炮、戰車、水陸兩棲運輸車、登陸艦…這些都是。另外大家注意到有一項:「50萬個沙袋【金門構築工事用】」,也就是說,金門連裝沙的沙袋都要從美國運來,這個協防是非常徹底的。槍炮這些東西我們做不出來就算了,連沙袋都是來自於美國的援助,美國真的是蠻夠意思的。
             (13)
            另外還有海軍陸戰隊的LST兩棲登陸艦,還有空軍的F-100、F-86戰鬥機,還有響尾蛇飛彈裝備,這些都是正式援助我們的。這些文件都是我們國軍的正式文件,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室民國106年3月30日才註銷密等,結果現在我們國防部副部長說從來沒有美軍在協防我們。

             (14)
            八二三炮戰中,到底我們的損失有多大?到底死了多少人?多年以來我們其實也都諱莫如深。臺灣人對臺灣的歷史其實都不知道。傳統歷史教育對八二三炮戰到底犧牲了多少人,從來就沒有人知道。我們現在透過國史館的極機密文件解密來跟大家講。這是民國47年第八次跟第九次作戰會談紀錄,時間是1958年10月16日出席人員是蔣中正總統跟高階將領等等,毫無疑問這是正史的史料。這份資料裡面記載金門炮戰期間國軍傷亡損耗檢討,裡面提到金門炮戰期間(8月23日至10月7日)全軍傷亡共2,611員。計陸軍2,306員,海軍188員,空軍110員,聯勤7員。金門地區共傷亡2,412員。炮戰中傷亡,除第一天受匪奇襲共傷亡380員,損失較重外,其後平均每日為47員。陣亡440員、負傷1,972員。(其中輕傷歸隊1,471員、住院501員。)純損失(陣亡及重傷)941員,佔金門總兵力1.1%。
             (14)
            過去臺灣歷史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八二三炮戰到底犧牲了多少人。這裡面講到純粹的損失,就是陣亡及重傷,是941人。傷亡裡面,軍官是236人,士官1,044人,士兵1,136人。
            (14)
            大家會關心這裡面臺籍到底有多少人,臺籍嚴格講就是新老兵統計裡面的新兵,是954人,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理解說臺籍傷亡的人數大概就是這個數字。然後傷亡的人數最多的是步兵,有999人;但是損耗比率以通信兵最高,有210人,高達9.5%,因為通信兵擔任傳遞及線路修護,暴露機會較多,所以傷亡非常慘重。這邊是人員傷亡,物資的損耗因為後來美國都照數補給,所以就沒有特別討論這個問題。
             (14)
            這次的軍事會談裡面,特別談到勝利女神飛彈營的部署:
            「美飛彈營現況:
            (1)番號―防空炮兵第七十一團第二飛彈營。
            (2)部隊於十月八日抵臺,各連於十日進駐基地,裝備於十月六日及十二日抵臺,十六日可全部進入基地。
            (3)隸屬於美駐臺陸軍司令部,受第十三航空隊之作戰管制。
            (4)預定於十月二十五日完成作戰準備。」
            這個文件就是說美軍進駐臺灣,包括勝利女神飛彈營。這邊為什麼特別提出勝利女神飛彈,因為它是有攜帶核子彈頭能力的武器,所以特別要跟蔣中正報告說,10月6日這個具有攜帶核武能力的飛彈進駐臺灣。所以現在還有人說沒有美軍進駐臺灣,只有國軍在防守臺灣,這真的是胡說八道的事情。
             (14)

             (14)
            接下來這裡面又說到:「現每日有四艘至六艘中字艦負責金門運補,經常保持二艘在灘頭下卸。」這是說美國開始在護航,不用再擔心。另外美國還送來377枚響尾蛇飛彈,其中9枚壞掉。這都是美國當時援助給我們的最先進的武器。
             (14)
            當時蔣中正總統也特別指示說,你們這個仗,照我這個總司令來看,打得實在是不太好。他說:「三軍間合作不夠密切,尤以海軍為然。」他為什麼特別點海軍?重點就是運補表現不好。但是實際上海軍也是背黑鍋,因為海軍不出動,其實也是為了要保留反攻大陸的實力,不能送到金門的中共炮火前面。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他沒有辦法運補金門,難道他有辦法反攻大陸嗎?反攻大陸的時候中共不會開炮嗎?所以老實講,這個反攻大陸真的都是在開玩笑的。在一開始的那份史料(文件一),他說他要以廈門為主要的進攻目標,問題是廈門已經被中共擺了這麼多大炮,八二三炮戰那些炮火就是從廈門跟廈門附近發射出來的啊!人家在廈門就部署了那麼多的大炮了,他怎麼會認為他有辦法去登陸廈門?廈門的大炮炮轟金門,我們就沒辦法去運補金門了,金門是在我們的手上,我們都還沒辦法完整地運補金門,因為共軍的大炮的轟擊,那現在我們要去登陸在他們手裡的廈門,是不是比運補金門更難?所以八二三炮戰最大的目的,其實就是說反攻大陸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各位朋友可以瞭解這個概念嗎?所以從八二三炮戰,我們可以發現,台灣人對於過去真的史料了解的真的很少。



            (15)
            最後我們來看這一份史料,〈金門炮戰作戰檢討總講評〉,這是從47年7月中旬到10月6日止,這份也是真正的史料。跟大家報告,八二三炮戰我們正式的定位是到10月6日為止。這是由王叔銘上將進行的總講評。他說,「44天中,匪炮發射474,910發,金門本島,平均每1平方公里,著彈1,472發;大二擔全面積1.07平方公里,共著彈112,139發。」這個情況可以說是相當慘烈。
             (15)
            他的講評主要是針對我們缺點的檢討。老實講,那個年代對於檢討還是做得蠻好的,到了後來蔣經國時代,反而這方面的檢討相當的少。他的檢討做得很仔細,他說這次作戰,「心戰工作不夠理想,作戰全期中,我們的心戰工作對外既沒有做好,對內可說根本沒有做。」那我們大家反省一下今年8月的臺海危機,情況是怎麼樣。
             (15)
            他又說:「後方未能配合前方,…當外島戰事發生時,臺灣本島究竟是戰時還是平時,迄無明確的規定,以致由於意識上的不清楚,影響到行動上的不積極。」從這裡來看,王叔銘算是一個相當有擔當的人,他的意思是,當時所謂的戒嚴,根本就沒有什麼軍事用處。很多人說,戒嚴是為了要反共保臺,可是當時的參謀總長王叔銘將軍說,真正開戰的時候,反而根本沒有在規定到底是戰時還是平時。意思就是說,你們所謂的戒嚴,連在戰時都沒有什麼真正的用處,那平常在戒嚴是戒什麼意思?所以我認為這一點也是後來王叔銘並沒有被蔣經國重用,也沒當上國防部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現在臺灣人可能也沒幾個人聽過他。這些外省的高階將領,反而都是郝柏村特別有名,王叔銘就沒什麼人知道,實際上就是因為他敢講話,對不對?臺灣從民國38年開始戒嚴,到民國47年真的開戰,外島戰事發生的時候,本島到底是戰時還是平時,居然沒規定!不過這也要幫蔣中正講句公道話,蔣中正也還讓他的部屬在他前面講這種話,其實還蠻難能可貴的。
             (15)
            王叔銘還提出一點:「人事保密不嚴:匪在火線指名喊話時,對我團長以上主官姓名大都相符,足徵我人事保密不夠理想,今後在人事保密方面,必須採取嚴格措施,加強執行。」意思就是中共在那邊點我們的名,他們都知道。王叔銘在這邊講這種話,他是掃到負責情治的蔣經國的面子。所以這就是現在大家根本沒有聽過誰是王叔銘,也沒有以他為名的道路、紀念館、紀念堂…,都沒有,因為這個人就是敢講話,但是這個問題是真的很重要而且情況也很嚴重。
            他又說,動員根本沒有照計畫完成準備。那個時候是民國47年,他說:「按年度動員計畫,本已完成後備軍人128,549的召集準備作業,但是因為經費和應召人員所需服裝裝具,均未按照計畫完成準備。」所以現在臺灣一天到晚還有人在講說教召如何如何,民國47年那個時候的社會氣氛,結果參謀總長說沒辦法完成準備,今天臺灣的這個環境,各位覺得,如果真的開戰了,還有辦法動員嗎?在上一次真正的臺海危機的時候證明動員是很困難的,很難達成預期的期望。所以今天臺灣一大堆人在講動員、兵役、教召,印證臺灣過去台海危機的歷史,大家可以做更多的思考。

             (15)
            接下來他又說,戰場情報不足。怎麼樣不足法?他說:「作戰之勝敗,完全有賴於情報工作的正確與否。…在這次炮戰中,情報非常缺乏,深感不敷應用。除空中偵照及監察通信獲得部份情報外,其他各部隊的情報工作都不合理想,尤其對匪軍的裝備、編制、兵力、士氣、紀律、指揮官性格、學識能力、軍民情感等,根本上都無從知悉,以致作戰計畫無正確有價值的情報作基礎。」意思就是說,我們根本是在盲人騎瞎馬在打仗。我們現在跟匪軍在打仗,結果對匪軍根本一無所知,那怎麼打?所以他講這個話,是相當沉重的指責。到今天狀況有沒有比較好?我不知道。但是有沒有這樣子的檢討?我看是不多。
             (15)
            他又指出幾項錯誤,包括:「對匪之可能行動缺乏正確的判斷。幕僚未能及時提供部隊之實際情況,以供上級下決心之參考。幕僚未能瞭解上級企圖,參謀作業紊亂,造成下級部隊之作業困難。參謀作業未能與有關部隊事實協調與督導以致影響部隊之行動。」另外,他特別點名海軍:「對上級命令未加詳細研究,甚至誤解,致兵力運用與部署未能適切,以適應作戰情況。對影響海軍兵力運用因素,未能直接反映。」他沒有點空軍,表示他覺得海軍的問題是特別多的。

             (15)
            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傳說,就是我們所謂的八吋炮轟垮了廈門火車站,所以打贏了八二三炮戰?但是我們的參謀總長不是這樣講的。他說:「以未經訓練成熟之八吋榴炮增援金門,以致開始使用時,未能充分發揮效能。以六○七炮兵營迅速編組,接收八吋榴炮,增援金門,對反炮戰火力之增強,固具有主宰戰場及鼓舞士氣的意義,然因換裝訓練為時短暫,即將其投入戰場,對火炮運用技術方面,自難期嫻熟。」
            所以各位,有沒有真的轟垮廈門車站的事情?參謀總長已經講得很委婉了,根本就沒有。老實講,他講的是合理的,八吋榴炮9月4日才剛從澎湖運到金門來,哪有可能那麼快就可以操練得很純熟?所以王叔銘參謀總長已經講了,其實訓練很短暫就投入戰場,「難期嫻熟」,意思就是根本沒有什麼多大的戰力。不過這個也很合理因為那根本就是剛剛才配賦的武器,怎麼可能很快就操作得熟練?所以打不到是很正常的事情。回應到今天的臺海危機,老實說,現在如果美國很快地運很多的武器給我們,我們會不會也有很難很快就操作嫻熟的問題?其實也是同樣的概念。
             (15)
            王叔銘還說:「空投包裝尚須研究改良:空投包裝不好,前方部隊對空投作業從未作適時適切之檢查報告,直到利用炮戰間隙,實施白天空投時,才發覺傘沒有開,而且掛傘繩鈎均有問題。當時前方也不通知後方,以致造成無可估計的損失。…運補沒有注意協調連繫:「作戰初期海軍運補工作,中下級幹部很勇敢,但高階層之間,上下級之間,中美之間,協調連繫都不夠,甚且事事講困難,處處怕困難,而不設法去克服困難,以致引起美方及軍種間之不滿,使愛護我們的盟友感覺遺憾,甚至影響國際間人士對我海軍之聲譽。」所以他就講得很直接了,海軍根本不運補。而且「事事講困難,處處怕困難,而不設法去克服困難,以致引起美方及軍種間之不滿,引起美方及軍種間之不滿。」這些話講得很重,但是老實講,中華民國那時候有敢講這種話的軍人,那今天有嗎?
             (15)
            然後他又說到後勤補給:「後勤補給是維持作戰的生命線,部隊戰力之能否維持或提高,要看後勤支援知是否適切有效後勤作業,最重要的是科學的辦事精神和方法,確實的數字計算非常重要,決不能含糊籠統。此次炮戰中對有關補給數字統計不夠,或者統計的數字欠確實,均為影響後勤補給作業的基本缺點。」還有「國軍作戰計畫雖經預擬有四十八種之多,但究竟有幾種可以適切使用?我們應該時加檢討」這些都講得很透徹。計畫那麼多,到底能不能用?管不管用?其實他也在暗示說,其實我們並沒有像對外宣傳的那樣,打得這麼好。但是當時就是為了一些政治的目的,必須要這樣講。
             (15)
            最後再來看這一段。因為我們的讀書會是講臺美關係,這一段講中美合作的內容非常重要:「自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匪瘋狂炮擊金門以後,不到一星期,美國艾森豪總統及杜勒斯國務卿,曾先後連續發表了三次嚴正堅定的聲明,並迅速給予我以有效的支援,如陸軍飛彈營、陸戰航空隊,和空軍新型機群的迅速調駐我基地,增強防空,鞏固我後方安全。第七艦隊及時採取行動,對我補給船團實施海上護航,以及調派空投連協助我空投作業,以減少空投損耗,同時軍援武器裝備和物資,主動加速撥運,增強我國軍戰力。凡此種種,都是炮戰開始,杜勒斯國務卿發表有力聲明後,緊接著所採取的行動。在此時期,自美軍協防部,以至國軍軍中的各級相對顧問,更是上下一體,全心全力與我誠懇合作,無論情報交換、作戰通信、兵工修護、運輸補給、傷患醫護,以至人員補充,即使是最細微的事,也都一一為我們考慮到,適時提供建議。所以此次金門炮戰的輝煌勝利,可說是建立在中美合作無間的行動上。」
             (15)
            所以我們國軍的檢討也是非常徹底,八二三炮戰就是建立在美國跟中華民國合作無間的行動上,這個是非常清楚。這也提醒我們,即使在七十年前,美國的軍力相對於中共還是絕對的優勢的時候,中共打金門,我們就需要美國協力的支援才有辦法應對,那將來呢?
             (15)
            所以王叔銘將軍也提出,他說我們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基地擴修的問題:「自去年九月七日,美空軍及陸戰航空隊進駐本島,事先我方未能獲知其全盤計畫,因基地容量與機場設備之不足,在支援上深感迫促,使基地驟形擁擠,增加警衛與疏散的困難。如臺灣戰爭全面爆發,此點殊堪顧慮。為未雨綢繆計,應根據此次經驗,考慮今後協防兵力情況,對基地擴修問題,協調美方預為籌劃。」他說,美軍來協防的時候,我們這裡沒有基地,或基地不夠,讓他們形成很大的困擾。那今天美軍還有沒有在協防臺灣?臺灣還有沒有美軍?還有沒有協防司令部?沒有嘛!那現在中國的軍力跟八二三炮戰的時候比,是大還是小?大太多了!所以王叔銘將軍已經講了,將來如果臺灣戰爭全面爆發,我們的基地要怎麼讓支援的美軍進來?「殊堪顧慮啊!」民國48年的檢討就很清楚,美軍來協防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們的基地就是不夠他們用啊!那個時候中共還沒有辦法有打飛彈到臺灣來的能力,今天美軍如果真的進入臺灣,是不是一樣還是有基地的問題?而且那時候已經有美軍顧問團在臺灣了,都還會出現基地不夠的問題,那今天呢?如果美軍真的進來協防,基地夠用嗎?基地安全嗎?所以老實說,現在這個問題,只有比那個時候更嚴重而已,但是現在有人在解決嗎?完全沒有人在管這塊。老實說,將來美軍如果真的要協防,光這個問題就搞不定了。
            接下來他又指出:「在此次炮戰中,匪軍有優點也有缺點,為了認清敵人,從而打擊敵人,我扼要的提出報告,藉供參考。(一)匪的作戰構想:共匪炮擊金門的作戰構想,是配合中東情勢,為圖在國際政治談判中遂其討價還價的敲詐陰謀,並且為進入聯合國的政治陰謀鋪路。如果能夠在炮戰中將金門癱瘓,或侵佔部分外島,乃是共匪一舉數得的如意算盤。現在共匪雖已失敗,但研究其作戰構想及所採取行動,確是具有主動而適應他的全球性戰略的。」
             (15)
            當時他敢這樣公然誇讚敵人,但是這個分析是非常中肯的。後來到了蔣經國時代,就沒人敢這樣說話,就算在內部會議都沒人敢講這種話。
            「對策:今後我們的作戰構想,一定要和政治經濟外交等互相配合,無論是攻是防,都要適應情勢,爭取主動。 (二)匪的心戰措施:共匪發動炮戰之前,在心戰上先掀起反美、進犯臺灣,與離間中美情感的宣傳高潮。炮戰中更積極利用我們部隊長陷於匪區的眷屬,指名喊話,或用各種傳單書信,隨炮彈射到我方,企圖影響我方戰志。又用一週停火、兩週停火、隔日停火種種宣傳伎倆,掩護失敗,並離間中美,其心戰方法技術是無孔不入,是積極主動的,這是共匪心戰的優點。對策:由於在匪軍中隱藏著反『黨』反『主義』的份子,其知識水準較高、技能較好、年事較大的匪幹或飛行人員,戰鬥意志容易動搖。加以去年共匪推行『人民公社』,廣泛展開迫害人民的暴行。這些都是共匪難以克服的危機。我們今後應針對匪此類弱點,週密計劃,採取主動積極的手段,以直接間接各種不同的方法,實施心戰以打擊之,同時還要加強我之心防措施。」
            大家看這一段:「發動炮戰之前,在心戰上先掀起反美、進犯臺灣,與離間中美情感的宣傳高潮」,2020年,臺灣有沒有人在反美?有沒有人在離間中美情感?所以聯繫到今年發動軍事演習,這是不是一連串的?有沒有既視感?然後「炮戰中更積極利用我們部隊長陷於匪區的眷屬,指名喊話」,這是不是很清楚?我方的退役將領跑到中國去,在那邊聽演講,這是不是比那時候的指名喊話又更進了一層?「離間中美的心戰方法技術無孔不入」,先心戰,後炮戰,這在接近70年前就是這樣,那今天呢?從2020年到今天2022年,是不是一連串的,也是同樣的這種步數?從裴洛西訪臺,有沒有人一天到晚在講這些有的沒有的東西?匪的心戰措施,看起來這些套路、邏輯,有沒有既視感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麽要研究歷史,就是有這個必要性。

            (15)
            再看這一段,這是比較軍事性的檢討:
            「(四)匪的一般優缺點
            1、優點:
            (1)共匪使用火炮的數量,計有各型火炮五百六十一門之多,而我們用於反炮戰的火炮,僅有一百一十四門,約為五與一之比,匪佔絕對優勢。
            (2)共匪由於鷹廈鐵路及有關之戰備公路均已完成,交通設施良好,人員、武器、彈藥、裝備、各種補給運輸,都比我們方便容易。
            (3)共匪於炮戰中,配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通信部隊,擔任各級通信勤務,因之通信靈活,防情傳遞迅速。
            (4)共匪在沿海地區均已普遍裝設雷達,我們的海空軍活動,幾乎全部在其涵蓋之中,且其火炮的射擊命中精度亦相當良好,判斷共匪已經充分使用空照、聲測、光測、電子偵測及其他測候器材。
            (5)匪炮兵能夠充分運用攻勢,統一、集中、奇襲等戰術原則。
            (6)共匪岸炮與出擊的艦艇,能夠充分協調合作,其魚雷快艇或其他艦隻,能憑藉岸炮的火力掩護進出,和利用夜暗天候,對我們的艦隊偷襲或各個擊破。
            大家看到他講匪的優點,這是70年前,那現在匪有沒有這些優點?第一個它兵力優勢;第二個它運輸優勢;第三個它情報優勢;第四個它可以充分掌握我們海空軍的活動,可以統一、集中、奇襲。它70年前就有這些優勢,我相信現在只有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重點是什麼,我跟大家報告:大家看真正在做事的人,就是在看別人的優點。但是現在臺灣的大內宣,是不是一天到晚在講中國那邊的缺點?我們知道匪的優點,才有辦法不被它傷害,光知道它的缺點有什麼用?而且它的缺點它可能會改進。所以我認為歷經了幾十年,這些事情還是蠻重要的。
             (15)
            王叔銘將軍真的是一個忠勇奮發,而且有頭腦的軍人,但是大家看到他講這些話,所以後來沒有被重用,也沒當上國防部長,這個就是中華民國的問題。
            接下來看他做的結論:「綜上檢討,我們在此次炮戰中,固已發揮了不少的優點,但也發現許多的缺陷。戰爭是最無情的,平時任何細微的疏忽,或者措置上稍有不當,一經戰火考驗,便會暴露弱點,甚至需用許多生命、物質、金錢去挽救。舉例來說,一個工事位置選擇不適當,或構築欠堅強時,就很容易遭到敵火的破壞,而招致無謂的損害。一般通信線路未予埋設,戰時便會因通信中斷,而使指揮及連絡不靈。諸如此類。在平時看來好像無所謂,但其後果都往往影響到作戰整個的成敗。所以平時多準備,戰時少流血,是不易的道理。
            不過軍事上的最高要求,固然是要『多算勝』,要有萬全的準備,但實際上卻很難做到萬全。因為準備二字在敵我之間,始終是相對的,我們雖然無時無刻不在準備,可是敵人也決不會有絲毫的放鬆,於是戰備的競賽便永無止境,戰備的要求便永難滿足。所以我們在未戰之前,一定要盡全力去準備,既戰之後,無論戰果大小,均應澈底檢討缺點,只有坦白的承認錯誤,勇敢的改進過失,只有以不斷的檢討改進,才能奠立不敗的基礎。這便是我今天特別要向本大會提出這一總檢討報告的用意。」


            各位這個就是我們用國史館史料來看八二三炮戰的總結,各位是不是以前從來沒有聽人講過這些事情?但是這些就是真確的史料。我想就以王叔銘總長當時的檢討作為我們今天的結論。因為時間的關係,美國在八二三戰役之後政策的變化,還有我們反攻大陸政策的變化,在九月份的讀書會時候繼續再講。

            因為八二三炮戰之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又訪臺,到了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也訪臺。所以只要是臺灣有難,美國政要就會來臺灣,而不是美國政要來,造成臺灣有難。所以我們只要看到美國政要突然來,就代表臺灣有難。

            八二三炮戰之後杜勒斯來臺,因為美方認為我們的反攻大陸政策是這次大戰的主因,所以希望我們能對反攻大陸的政策做一些調整。結果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外交家葉公超先生,做出了當時他人生中的非常重要的決斷,對於當時蔣中正跟杜勒斯的聲明的一段文字有所調整。目前看來他的調整是非常的恰當,但是從此也種下了他個人之後被撤職查辦的原因。之後蔣中正從此又別出心裁,想出更多新奇的反攻大陸計畫。我想以後我們在爾後的讀書會裡面再跟大家做報告,今天因為時間也蠻晚的,我們今天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的參與。不曉得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有朋友問為什麽現在國軍好像很怕自己的兵熟練軍事裝備?
            我覺得主要是怕發生意外,因為這些裝備、試射實彈都有危險性,訓練如果不是那麼扎實,在裝備老舊的情況下就很擔心發生意外,擔心發生意外所以訓練當然就不容易確實。


            有朋友問說這次中國宣稱發射16枚飛彈,其中5枚台美日都沒有偵測到,這個可信度高嗎?
            我認為他們有發射飛彈,但我方沒有偵測到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譬如說他發射的是極音速的超低空飛彈,然後他也沒有公布彈著點,老實說的確有可能是沒有偵測到,這個當然是有可能,這個不是不可能,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畢竟他們在飛彈的技術也發展了數十年了,也他們最自豪的軍事成就之一,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講中國如何發展兩彈一星,這也是影響台灣命運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轉折。


            有朋友問說役期四個月,當然最好什麼碰都不要碰。
            其實就算志願役很多也都是沒有在碰,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武器裝備非常老舊,像前幾個禮拜國軍在實施天雷操演,所使用的武器跟大砲還是823砲戰的時候美軍所運來的火砲,當然安全上就會有很多的顧慮,所以我覺得這點也是不能苛責。


            有朋友問說疑美論或棄台論,這樣的觀念在當年與現在有沒有什麼變化?
            比較八二三砲戰當時的情況,還有對將來的台灣危機,我認為現在局勢一定比當時更為險惡,因為當時有正式的協防條約,還有美軍的全力支援,加上我方的實力是遠比現在來的強,中方的實力也遠比現在來的弱,此消彼長,老實講未來如果再發生台海危機,這個狀況絕對是更加的險惡。再加上現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是當時所沒有的,當時現在台灣的親中的氛圍在當時也是沒有的,所以我覺得現在如果再發生台海危機的狀況,絕對比當時更為險惡。

            蘇起的疑美論或美國棄台論,當然老實說長期以來,就是因為我們為了要表現我們自己的優越,所以把美國的協助跟貢獻略而不談,大家看一下八二三砲戰就看得很清楚,幾乎是誰在打誰是主力?根本就是美國,沒有美國的運補、沒有美國的支援,可以說根本沒辦法從事這些活動。可是我們為了要表示我們很勇敢,我們就很少提美國、甚至後來完全不提美國這一段,長久以來都不提美國當然大家就會覺得是美國棄台,所以老實說最後這個死路都是自找的。這樣各位可以理解嗎,台灣總在打量自己的小目標,不太去思考跟美國接軌。老實說台灣對美國的誤解真的太多了。


            有朋友問說民主黨始終有國務院等級的幕僚在提棄台論?
            我覺得共和黨其實也很多人在提棄台論,美國的左派右派兩黨都很多人在提棄台論,台灣自己就一定要證實自己不能被棄也不會被棄,然後自己也不想棄自己,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樣在社會上反制這些反美的挑弄?
            我認為目前來講幾乎是零,沒有人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怎麼樣能夠透過這些史實的揭露,我認為這是我可以做的事情,像有跟我臉書的朋友就知道,去年的現在還有人在跟我爭論斯卡羅,現在過了一年老實講也沒人在講斯卡羅,可是那些東西老實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還是會真的影響台灣人對美國的觀感,我覺得這是一定的。所以像這個八二三砲戰大家記得是1958年,之前讀書會提到1957年台灣就發生了砸美國大使館的事件,那各位會覺得說砸美國大使館對中共發動台海危機沒有促進的作用嗎?一定有的嘛,對不對。



            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今天就進行到這裡,非常謝謝大家在周日晚上對這麼冷門的議題有興趣,跟我們一起來討論國史館的史料。我相信將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共同對台灣現在過去非常重要的歷史做更多的了解,特別是大家看會不會覺得很有既視感?覺得很有既視感的按一下那個舉手。看這些歷史真的是超有既視感,像我每天在史料裡面這樣游啊游,我覺得是超有既視感的,所以我覺得多一些台灣人,越多人理解這些事情,我覺得對我們台灣的未來,說不定能夠產生一些振衰起義的作用。今天我們就到這邊,謝謝各位的參與。






            文件來源:
            文件一:〈籌筆—戡亂時期 (三十)〉,《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400-00030-005

            文件二:〈外交—蔣中正王叔銘等與各國代表談話紀錄〉,《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120-004

            文件三:〈外交—蔣中正王叔銘等與各國代表談話紀錄〉,《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120-005

            文件四:〈總統事略日記47.08〉,《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101-00001-008

            文件五:〈總統事略日記47.08〉,《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101-00001-009

            文件六:〈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代表談話紀錄(二十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84-013

            文件七:〈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代表談話紀錄(二十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84-015

            文件八:〈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代表談話紀錄(二十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84-019

            文件九:謝永湉譯,蘭德公司(Rand Co.)編撰,《一九五八年臺灣海峽危機》,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

            文件十:〈總統事略日記47.09〉,《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101-00002-004

            文件十一:〈總統事略日記47.09〉,《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101-00002-007

            文件十二:〈美國協防臺灣 (四)〉,《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51-011

            文件十三:〈美國協防臺灣 (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48-016

            文件十四:〈中央軍事報告及建議 (七)〉,《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50-009

            文件十五:〈金馬及邊區作戰 (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100-009
            • 八二三炮戰
            • 金門砲戰
            • 第二次台海危機
            • 一江山島
            • 華沙大使級談判
            • 王叔銘
            • 莊萊德
            • 杜勒斯
            • 蔣中正
            • 第七艦隊
            • 史慕德
            • 美軍協防台灣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國城講堂12 論中國「台灣海峽內海論」、美國聯準會升息、台灣教改廣設高教問題 20220706

            • 2024 Oct 05

            歷史講堂 02 國家滅亡史——南越

            • 2024 Oct 05

            國城講堂10 論巴基斯坦外交關係、北韓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台灣海防問題 20220426

            • 2024 Oct 05

            韓戰、杜魯門與中華民國

            • 2024 Oct 25

            從國史館檔案看日本首相訪台

            • 2024 Oct 05

            歷史講堂 01 中華民國建國史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