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不負韶華(十)[091~100]

            不負韶華(十)[091~100]

            2025 Oct 31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91

            現場決斷,親自擔責
            案件偵破後,幾名沒有父母出面的被救兒童由福利院和教育局臨時安置。
            其中一名七歲小男孩,天生聾啞,因為無親無靠,甚至姓名都說不清,只會在紙上畫個小人。
            嘉玲在現場見到這孩子,特別動容。細心檢查發現,他的衣服上還縫著半片紅布,證明本是極度貧困家庭出身。
            現場有幹部低聲議論:「這種孩子,父母大概也是窮到沒法管,只能丟了。」
            嘉玲當即一擺手,鄭重宣佈:
            「這孩子今後歸我李嘉玲監護,戶口直接設在縣教育局,由我負責。暫時叫他李威。以後遇到什麼問題,找我。」

            親自安排醫療,借力四川大學人脈
            嘉玲知道,隆林縣的醫療條件有限,這種先天性聾啞很難有專業治療。
            於是她親自聯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恩師、國內頂級的聽力康復專家。
            當晚安排專車護送李威,還讓特警全程陪同。
            臨行時,她特地蹲下來,用溫和的語氣、手語安慰孩子:「到四川,有叔叔阿姨幫你看病,阿姨會一直做你的家人。」
            老師專家全力支持
            四川大學老師、華西醫院的醫生們見是嘉玲「帶來的孩子」,都格外上心,親自組成專家團隊會診。
            初步檢查後,專家表示:「有可能通過人工耳蝸手術,恢復部分聽力。如果能早期康復訓練,孩子將來可以正常學習生活。」

            四、後續社會迴響
            嘉玲讓教育局將此作為「隆林縣孤兒救助典型案例」全縣宣傳,鼓勵更多基層幹部和群眾「遇見孤兒,不推不躲,勇於承擔」。
            當地媒體、抖音短視頻都在傳:「咱縣李書記把孤兒當親生,把孩子戶口直接設在教育局,還送到成都看病,這種領導咱心服口服!」

            嘉玲心境
            嘉玲在日記裡寫道:
            「當年如果沒有人救我,我早就完蛋了。今天遇到這孩子,就是老天託付給我一個責任。只要有能力,哪怕只救一個,也算對得起自己的命運。」
            嘉玲當眾承諾,毫不猶豫
            在教育局、公安、福利院、醫院、縣政法委聯合會議上,嘉玲親自對幹部、媒體和老鄉們公開表示:
            「李威這孩子送到成都治療,政府能補助的就用政策,其餘一切費用、路費、手術費、康復費,都由我李嘉玲個人承擔。萬一成都醫治不了,要送北京、上海,也都是我來負責,不用大家操心!」
            她說話時語氣平靜,語速很快,像平時安排公務一樣乾脆。現場一片靜默,大家心裡都清楚,這筆錢不是小數字,但李書記一句話,大家都記在心裡。

            消息傳開,基層震動
            會議結束沒多久,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縣裡、百色市、甚至周邊鄉鎮傳開了:
            「聽說李書記自己掏腰包,救那個可憐的啞巴孤兒,要送成都看病,還說再貴也出得起!」
            「人家有權還有良心,這種領導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鄉村微信群、抖音視頻、菜市場、學校、甚至醫院裡,人人都在討論。
            老太太們感嘆:「李書記這人,心腸比黃金還好!」
            年輕人感慨:「換了別的官,有幾個能這樣說話?」

            官場反饋,領導敬服
            縣委書記、縣長聽聞後,私下對同僚說:「你說這人不升官誰升官?我們見過多少領導,誰肯真掏腰包救孩子?」
            市裡宣傳部、組織部也主動下鄉了解,認為嘉玲這舉動,極大提升了基層幹部的公信力和人民形象,適合做為全市全區的「先進典型」宣傳。
            嘉玲的低調與堅持
            有幹部私下問嘉玲:「這孩子要是治不好,錢都花了怎麼辦?」
            嘉玲淡然回:「治不好就治不好,無所謂!」
            對孩子的安排,她親自簽字備案,還專門讓律師和教育局、福利院公證備查,完全依法合規。

            形成全縣新風尚
            很多鄉鎮幹部、教師、醫生也受到觸動,有的主動參與孤兒認領、困難家庭幫扶行動。
            在村裡、學校、福利院,「李嘉玲書記掏錢救娃」成了人人稱道的美談。
            「隆林這個地方,有個李嘉玲,她不但治黑除惡,還自己拿錢救苦救難。這樣的官,哪裡還找?」——這句話成了當地老人、老師、群眾送給外來人的標準介紹。



            #不負韶華92

            初到成都:陌生與適應
            李威剛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面對陌生的城市、白衣的醫生護士,緊張得縮在角落,不願吃飯,也不讓人靠近。
            華西醫院專門派了兒童心理師安撫他,送來玩具、小餅乾。
            嘉玲雖人在隆林,仍每天用微信視頻與老師、醫生聯繫,反覆叮囑:「這孩子怕生、愛哭,有事就直接給我打電話。」
            嘉玲的老師親自來到病房,摸著李威的頭,用溫和的普通話和一點點手語安慰:
            「孩子,這裡都是阿姨叔叔,大家會幫你治好身體,阿姨(指著嘉玲照片)讓我每天照顧你。」
            李威看見照片裡嘉玲的微笑,終於點點頭。

            專家團隊會診:希望與突破
            華西醫院耳鼻喉、神經內外科、康復醫學、心理學多學科聯合會診。
            發現李威屬於「感音性聾」,有一定植入人工耳蝸的適應條件。
            嘉玲多次打電話和老師、專家討論,並簽字同意一切必要手術與治療費用。
            手術方案敲定後,醫生向嘉玲報告:
            「這孩子年紀小,恢復機會最大。如果後期康復跟上,有望學會說話、正常上學。」
            嘉玲聽完,長長鬆了一口氣。

            手術過程:緊張與感動
            手術當天,嘉玲特地從隆林趕到成都,早晨守在病房。
            手術長達五個小時,華西頂尖專家親自主刀,醫護人員全力以赴。
            嘉玲在手術室外獨自靜坐,臉上寫滿擔憂。老師端來茶水,她只淡淡說:「要是我小時候也有人這樣管我,就好了。」
            手術結束,醫生告知:「一切順利!」嘉玲終於露出笑容。

            康復訓練:艱辛與堅持
            李威術後需要長期康復。語音康復老師、心理師耐心教他發音、認字、表達。
            起初李威膽怯、不敢開口,只能發出模糊的聲音。老師、嘉玲都不氣餒,每天輪流陪伴。
            嘉玲即使回到隆林,仍用視頻鼓勵:「阿姨在這裡陪你,乖,跟著老師學,勇敢一點!」
            漸漸地,李威能用手語比劃自己的名字,甚至學會模仿老師喊出接近「媽媽」的音節。康復老師感動落淚。

            醫院和老師的感動
            華西醫院全院傳為佳話:「這個孩子背後有個‘李書記媽媽’,遠在廣西,每天都在牽掛他。」
            有年輕醫生主動加入志願隊伍,陪李威畫畫、做手工,幫助他打開心扉。
            社會關注,群眾熱議
            四川、廣西的媒體、志願者協會得知此事後,主動發起募捐和探視,呼籲全社會關愛孤兒與殘障兒童。
            隆林縣、百色市教育局、福利院定期派人前來慰問,送上書籍和玩具。
            階段性成果
            三個月後,李威能用電子設備感受外界聲音,開始簡單開口發音。
            他用稚嫩的聲音、在手機視頻裡對嘉玲發出簡單音節,嘉玲當場落淚。

            嘉玲心中的自白
            嘉玲回到隆林,在夜裡寫下日記:
            「世界上所有孩子都該有一個家。如果我能多做一點,也許這個世界會多一點光亮。」



            #不負韶華93

            罕見病例,專家高度重視
            華西醫院小兒耳鼻喉團隊發現,李威的聾啞屬於極為罕見的先天性感音神經型聽力障礙,又伴隨心理創傷、語言發育遲滯。
            團隊主任醫師表示:「過去十年,華西醫院僅遇到過兩名損傷狀況類似的患兒,這次的病例難度更高,社會背景也極特殊。」
            全程記錄,細緻分析
            從術前評估、心理疏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到長達數月的康復訓練、親屬遠端陪伴(由嘉玲視頻參與)、跨省協作,專家們做了全程影像、文字、數據記錄。特別關注「孤兒心理支持」、「遠端家庭監護」、「基層黨政力量介入康復」等中國特色社會因素。
            學術成果,國際發表
            嘉玲作為主要監護人和方案設計者,以「基層政務+醫學社工協同」身份參與論文討論,親自回顧了從發現、救助、治療到康復的全鏈條經驗。
            團隊將治療經過、康復成效、社會干預、政策意義、兒童心理變化細緻寫成論文,並附有嘉玲對中國西南地區孤兒救治政策建議。
            論文投稿至國際一流醫學期刊《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獲匿名審稿人高度評價:「這是一個極具中國特色、具有全球意義的社會醫學樣本。」
            最終順利發表,一時在醫學界、社會學界、教育界引發廣泛討論。

            國家層級重視,體制影響
            論文發表後,教育部、衛健委及中國科學院專門召開視頻座談會,邀請嘉玲和華西醫院團隊分享經驗,認為這是「中國兒科醫學實力展現及社工協同救治特殊兒童」的典範。
            有領導批示:「基層幹部能進入國際學術前沿,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展示國際影響力。」
            嘉玲聲名再起,帶動基層創新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部主動邀請嘉玲宣講「孤兒特殊監護制度」經驗。
            華西醫院小兒耳鼻喉科主任在接受央視專訪時說:「廣西隆林縣李嘉玲同志是本校校友,我們學科跨界合作的典範,是中國基層最有情懷、最有能力的地方官之一。」

            地方群眾自豪感
            隆林縣的教師、醫生、村幹部都在朋友圈曬出新聞:「你看我們李書記,不光抓黑除惡,還能和大醫院一起發國際論文!」
            老鄉們熱議:「這孩子真有福氣,李書記更是我們廣西的驕傲!」
            嘉玲的低調
            面對媒體採訪,嘉玲淡然表示:「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是全社會的力量成就了一個孩子,也成就了我們的團隊。」
            私下,嘉玲心想:「每天搞論文,三點半睡覺,七點半起來,累死了!」


            #不負韶華94
            #被孩子們圍住喊李媽媽

            官方通報,隆重其事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宣傳部、衛健委聯合下發通報:《關於表彰李嘉玲同志等人國際醫學論文發表的決定》。
            通報中稱:「本次科研成果,是我區基層幹部與國家醫學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勇攀學術高峰、造福民生的重大標誌。對推動邊境地區兒童健康事業和特殊困難兒童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示範和引領作用。」
            隆林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會議,教育、醫衛系統組織學習傳達,醫院門口懸掛紅幅:「熱烈祝賀李嘉玲書記醫學論文國際發表!」
            基層官場熱議,紛紛效仿
            縣裡其他單位領導私下議論:
            「這可是咱縣第一次有人名字出現在國外大雜誌上,還是黨政幹部帶頭,厲害!」
            「李書記真不愧是‘特保’,啥都敢衝、還能搞學問,咱們也要學點新本事!」

            鄉間民間的樸素反應
            老鄉們聽說「李嘉玲又得了一個大獎」,一開始沒人明白論文是啥,只聽村幹部說是什麼「科研人才成果」。
            在農貿市場、衛生院、村頭樹下、微信群裡,議論紛紛:
            「這又是啥新成績?論文是啥?能換豬肉不?」
            「我看還是她救娃那事有本事,這寫文章的事,咱老百姓也不懂。」
            「電視裡說是國外也知道她了,以後咱隆林的娃,去大醫院也有人認識了唄?」
            有熱心的村幹部解釋:「這意思就是,咱縣幹部和外省大醫院一起想辦法,把個啞巴娃娃救好了,這事讓全國、全世界的醫生都知道,這才叫本事!」

            孩子家屬與受助者的感慨
            李威在成都康復期間,嘉玲每月去看一次。福利院老師跟孩子說:「你李媽媽不光救了你,還讓你成了全國有名的‘科研娃娃’!」
            被救助的其他孩子家長來信:「我們老家都知道,隆林有個李嘉玲,是幫孩子出名的好書記!」
            基層群眾的新自信
            村裡老人對外地親戚自豪:「我們隆林現在名氣大了,有個‘大科學家’當書記,還發了什麼洋文章,聽說以後娃娃有病,別的地方的醫生都認識咱們!」

            嘉玲自己的態度
            嘉玲依舊低調:「讓全世界知道咱們隆林,也不壞。最重要是孩子救活了,大家心裡踏實。論文只是附帶的事。」
            鄉間偶遇,趣味問答
            這天,嘉玲到德峨鎮督查鄉村廚房衛生和學生營養午餐,剛下車,便被幾個熱心大媽和小販攔住。
            一位大媽笑著拉住嘉玲的手:
            「李書記啊,你那什麼…論文發到國外了,這回是不是可以讓學校多添兩個菜?娃兒天天還說想吃點肉!」
            一旁的小販也湊趣:
            「李書記,我聽村幹部說你那論文是世界上最好的,得了獎要不要請大家喝湯圓?」
            年輕的老師也半開玩笑地問:
            「李書記,咱隆林出名了,是不是以後午餐標準能再漲一漲?」
            嘉玲笑對群眾,親切回應
            嘉玲哈哈一笑,毫無官架子,逗趣回應:
            「論文啊,就是寫點經驗讓醫生、老師們學著用。娃兒們想加菜,得靠大家伙兒齊心合力,把咱們的成績報上去,明年再多爭點項目和經費。大家放心,只要有錢,菜一定加!等我下回得獎,先請大伙兒喝碗湯圓!」
            現場一片歡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書記!」
            「李書記講話還是這麼實在!」
            「加不加菜都行,有你在,娃兒有福!」

            嘉玲帶頭查廚房、加菜
            嘉玲隨即又到學校食堂,親自查看午餐標準,叮囑廚工:
            「最近學校有點名氣,營養可不能降!這是咱隆林出名的根本。」
            校長忙點頭:「放心,李書記!最近有社會捐贈,我們已經每週多添兩道新菜,娃兒們都開心!」
            群眾自豪,議論紛紛
            村裡群眾又傳開了:
            「李書記論文能不能加菜咱不懂,她有啥好事都會想着我們娃兒!」
            「哪個幹部能像她這樣和咱唠家常?怪不得省裡都誇她!」
            結尾
            嘉玲走在田間地頭,被孩子們圍住喊「李媽媽」,她笑著揮手,心裡也感到踏實:
            「能讓大家笑著問論文加菜,說明這官沒白當!」



            #不負韶華95

            新州鎮一家飯館裡,酒過三巡,一名本地漢子拍桌搖頭:
            「我說啊,李書記還真是傻!你想想,她那樣的人,要嫁個市裡領導,省裡委員,還是什麼北大清華的教授,有啥難的?結果倒好,跑去認個聾兒子,今後還誰敢娶她?女人啊,圖個啥嘛!」
            周圍桌上的人一聽,紛紛議論:
            「你這話倒也有點理。她又漂亮又有本事,咋就不給自己留點後路?」
            「唉,我聽說還有人勸她,叫她別管這事,她偏不聽。」
            這時,有人不服氣,端著酒杯反駁:
            「你說傻,那是你沒見過人家心裡多硬氣!李書記認孤兒,是憑良心。咱這窮地方,有幾個領導會拿自己的錢救娃?你倒是說說,有幾個能做到?」
            旁邊的老鄉插話:
            「別的不說,你家有難的時候,不也找過李書記幫忙?人家有本事有良心,認個娃咋啦?沒聽說嗎?那娃還上了大醫院、出國際大新聞哩!」
            還有人起哄:
            「人家就算不嫁,也輪不到你操心,能當咱們書記,已經是老天爺保佑了!以後孩子都叫她‘李媽媽’,有什麼不好的?」
            場面一度熱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又有人搖頭感嘆:
            「現在這世道,講良心的不多了。李書記這人,不管嫁不嫁得出去,這口碑在,啥都值了!」
            飯館老闆娘也湊過來笑著說:
            「只要她還在隆林,咱就放心!論嫁不嫁人,誰管得著呢?有她這樣的官,娃娃們才有出息!」
            大家哈哈大笑,舉杯道:
            「來,為李書記,乾一杯!以後有事還得找她!」

            漢子喝得臉紅脖子粗,還是不服氣:
            「你們想想看,李書記還這麼年輕,長得又漂亮,學歷又高,要是嫁個大領導的兒子,隨便就能一路高升,啥都有了。可她非要認個聾兒子,這不就是拖累自己?還要我說,這就是不會過日子!」
            聽他這麼說,酒桌上的人一時也沒反駁,大家互相看了看,有人點頭:
            「唉,也對哦,有關係誰不想用?傻不傻?」
            「帶個聾兒子,以後人家家裡肯定不願意,這不是找難受嗎?」
            這時,旁邊桌上一個年輕女老師放下筷子,語氣嚴肅:
            「你們這些男人啊,就會想著撈好處。可你們想過沒,要是全天下的女人都光往高處爬,不管人間冷暖,這世道還有人敢管閒事?換了你,敢不敢認個孤兒,還是殘疾的?你們不是都只顧自己?」
            她一番話,讓酒桌上一時沉默。
            老闆娘也插嘴:「李書記有能耐,敢管難事,將來要嫁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人家是看得開。」

            正好有一位老村醫在旁邊喝湯,慢慢說道:
            「你們年輕人別光看眼前。誰沒老的時候?李書記這麼做,良心過得去。再說了,人家有今天,不靠男人,不靠關係,靠的是本事和心腸。以後有出息的,才記得她。」
            有人聽了,也轉過勁來:
            「是哦,現在這個社會,好人太少。像李書記這樣,有權還管實事,比那些只會拉關係的領導強多了!」
            「她要真能救一個娃,算是積大德。嫁不嫁人算什麼?人家想嫁誰還不行嗎?」
            飯館裡氣氛轉暖,有人打趣:
            「你這漢子要是真有本事,就去學學人家李書記,救個娃試試?別光說風涼話!」
            眾人哄堂大笑,有人又舉杯:
            「別說了,還是給李書記乾一杯,人家是咱隆林的臉面!」

            漢子還是固執:
            「你們別不信,我表哥在南寧,領導的兒子要找媳婦,個個都挑著呢!人家李書記這條路,本來條件那麼好,學歷、人脈、樣貌樣樣都行,誰娶了不得發達?可現在認個殘疾兒,將來想嫁都難——就說那省裡市裡的領導家裡,誰會同意?」
            酒桌上,不少人都沉默,想想現實,好像也說得有道理。
            這時,一個婦女突然開口:
            「你只知道領導、發達,你家有難的時候,不是還得指望有良心的人出手?李書記那是心裡有數,不用男人就能過出個樣來。你有她的能耐嗎?」
            一個老村幹部也悄聲補一句:
            「咱隆林幾十年,頭一回有領導拿自己錢幫娃娃看病,還帶去成都。這不叫本事,還有啥叫本事?」
            酒桌氣氛又轉了:
            「你有她的本事,你也能隨便嫁誰,誰敢挑你?」
            「再說現在這世道,好人難得,咱還想讓她多當幾年領導,娃娃才有出息呢!」
            老闆娘端著菜,笑著收場:
            「李書記那種人,要真想嫁,想找誰找誰。要是咱村娃娃將來有出息,還不是多虧她?吃飯吃飯,別光說風涼話!」
            漢子聳聳肩,也只好悶聲喝酒。



            #不負韶華96

            正當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時,角落裡一位頭髮花白、穿著舊夾克的老頭悠悠開口,聲音不大卻字字入耳:
            「你們這些後生娃,眼皮子淺!李書記那是什麼人?她是中央特保,要升官,早就是一句話的事。誰還用得著什麼裙帶關係、巴結領導兒子?你們還在這裡算計人家前程——人家就是不稀罕!懂嗎?」
            酒桌立刻靜下來,有人還想辯嘴,老頭抬手示意:
            「我在縣裡幹了一輩子,像她這樣的背景,你見過沒有?那是上面一句話,南寧、廣州、北京,哪個位子不行?她要不是有心腸、念人情,會留在咱這窮地方?你們該想的是,咱隆林有這樣的書記,是造化,不是啥包袱!」
            一席話說得眾人面面相覷,不少人露出敬佩神色。
            有年輕人低聲自語:「難怪……難怪那麼多大事都能壓下去……」
            飯館裡頓時氣氛一變,更多人帶著敬意點頭:
            「還是老領導看的透,咱有這樣的書記,真得珍惜!」
            老闆娘端菜過來,也笑道:
            「李書記哪天真走了,還不知道多少人捨不得呢!」
            老幹部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你們再瞧瞧,李書記身邊那個長得水靈的女秘書,叫李曉芸。你們只知道她年輕漂亮,脾氣好,其實是成都帶來的女特警,人家正科級領導!一般縣裡哪能有這樣的護衛?你們再想想,這是甚麼來頭?」
            大家一愣,立刻七嘴八舌:
            「怪不得,每次李書記下鄉,李曉芸都在旁邊,眼睛特別利索!」
            「我聽我家娃說,學校搞活動,李曉芸在場邊站著,笑起來像大明星,動起來比男的還快。」
            「還有人說,縣城一中晚自習鬧事,有個混混闖校園,結果被李曉芸三下五除二撂倒,當場就送派出所了!」
            更有婦女議論:
            「她不是普通秘書,有次我看她換輪胎,動作那叫一個利落!」
            「她下鄉時還給娃娃講防拐騙,說得頭頭是道,我家孫女說長大了也想當女警察!」

            漢子們也有點佩服,語氣軟了:
            「有這麼厲害的人保護李書記,難怪前陣子出那麼多事,她一點不慌。」
            「這兩個人走到哪,咱隆林就安穩到哪!」
            老幹部收尾:
            「這些都是上面下來的‘特種兵’,你們別再拿一般人那點心思猜她了!咱隆林現在出了名的人物,有啥不好?」
            現場氣氛輕鬆起來,甚至有年輕人小聲說:
            「要是能見識下李曉芸換輪胎、打壞人,我也服氣!」
            「這樣的女書記、女特警,咱隆林一輩子就遇這麼一回,得好好珍惜!」
            幾杯酒下肚,又有漢子湊上來壓低聲音,神神祕祕地說:
            「你們知道不?李書記坐的那輛金杯海獅,裡頭藏著衝鋒槍!我小舅子是修車的,親眼見過,那是真槍,遇到黑惡勢力敢衝上來,現場就能把人撂倒。」
            邊上的年輕人眼睛一亮,半信半疑:
            「真的嗎?海獅裡能放槍?那不跟裝甲車一樣了?」
            「啥警察,人家是專門打黑的,南寧下來的特案隊,聽說公安部的名單都有她!」

            這時一個帶著眼鏡的老鄉補充:
            「還有,金杯裡裝的高級對講機,不光能聯絡縣裡,聽說直接連南寧,必要時還能通北京公安部。出事了,按一下按鈕,幾分鐘直升機都能來!」
            一時間,飯館裡眾人面面相覷,議論紛紛:
            「難怪那次打人販子,武警來得那麼快,原來是這麼回事!」
            「咱隆林有這陣仗,別說黑社會,就是外地的壞人也得掂量掂量!」
            老幹部坐在一旁,搖搖頭笑:
            「你們就喜歡傳神話,雖說有點誇張,可也不是全假。總之有她在,咱這地方還真讓人安心!」
            有年輕人起鬨:
            「不信下次咱就等在醫院門口,看她坐車來不來,說不定還能瞧見衝鋒槍!」
            「那高級對講機長啥樣?能不能跟北京說話啊?」
            眾人笑成一團,飯館裡一片熱鬧。


            #不負韶華97

            話音剛落,忽聽外頭「嘎」地一聲,金杯海獅穩穩停在飯館門口。剛才還在討論的漢子一抬頭,只見車門打開,嘉玲帶著幾個穿著校服的中學生下車。
            店裡一陣騷動,剛還議論她的那群人瞬間都站了起來,有的笑著,有的趕忙把煙掐掉。
            「李書記來啦!這是又帶娃娃們來吃好東西了?」
            「這幾個是咱縣裡的‘小狀元’嘛?」
            嘉玲一進門,臉上帶著淡淡笑意,朝大伙點點頭,語氣親切:
            「大家都在啊!今天不是公事,是我們幾個娃兒這回月考都拿了好成績,我說請他們吃頓飯,讓他們也長長見識、吃點好東西。」
            老闆娘笑得合不攏嘴,立刻招呼:
            「李書記,您想吃啥,今兒都給您娃娃備好了!」
            「幾位小同學,想吃什麼儘管說!」
            孩子們有些拘謹,嘉玲拍拍他們的肩膀:
            「別害羞,今天這頓飯,就是給你們鼓勁的。以後考得更好,書記還請你們去市裡最大的飯店!」

            眾人圍攏打趣,話家常:
            有熟人湊過來調侃:
            「李書記,您來得正好,大家剛還說起您坐的這輛金杯海獅,說裡頭裝著什麼秘密武器呢!」
            嘉玲一笑,半開玩笑:
            「什麼武器呀?最多是裝著娃娃們的課本、文具。你們想多啦!」
            大家哈哈大笑,氣氛一片熱烈。
            飯館裡的溫情畫面:
            有人趁機給孩子夾菜,還有人小聲問:
            「小同學,這頓飯李書記請的,壓力大不大啊?」
            孩子們紅著臉搖搖頭:「李書記平時可和氣了,就是上課要求高點。」
            嘉玲看在眼裡,溫和地補一句:
            「吃飯的時候,不准討論成績,吃飽最要緊。以後日子長著呢,誰都有機會!」
            眾人心服口服,議論轉向稱讚:
            有人感慨:
            「這才是真官啊!娃娃考好了帶著出來吃飯,還有啥比這親民?」
            還有人對剛才的漢子說:
            「你說這樣的書記還愁嫁?全縣老少都認她,誰家不服?」
            幾個年輕漢子見嘉玲美貌端莊,又親切隨和,忍不住紅著臉低聲商量:
            「你說,要不咱們找李書記合個影?這一輩子哪還有這機會?」
            「我手機都準備好了,就怕人家不肯。」
            一個膽子大的鼓起勇氣,走上前,期期艾艾地問:
            「李書記,咱能跟您合個照嗎?您這麼年輕漂亮,咱都想讓家裡人看看——這可是真正的領導!」
            嘉玲笑意盈盈,毫不見外,揮手招呼:
            「合照當然沒問題啦!一個一個來,最後一起合個影,今天可是我們隆林的小狀元們的光榮時刻!」
            於是,店裡的人都圍過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還有那幾個考得好的學生,大家笑著站成一排。老闆娘也從廚房裡跑出來湊熱鬧。
            有人忙著找角度,有人給大家喊「三二一——茄子!」

            拍照時,眾人打趣:
            「李書記這笑,比電影裡的明星還漂亮!」
            「以為是哪個城裡來的大美人!」
            一個年輕人感嘆:
            「這模樣、這氣質,真是天仙下凡也不過如此!能跟李書記合張影,值了!」
            嘉玲輕鬆調侃:
            嘉玲微笑回應:
            「天仙不敢當,能和大家合個影,才是我最大的福氣!」
            飯吃到尾聲,嘉玲叫來老闆娘,輕聲說:
            「這頓多少錢?」
            老闆娘忙把發票遞上:
            「一共三百塊錢。」
            嘉玲點點頭,從包裡掏出錢來,正要遞給老闆娘,老闆娘卻猶豫了一下,小聲問:
            「李書記,是不是開個發票給縣委,或者教育局報賬?這是娃娃們的集體活動嘛。」
            嘉玲擺擺手,笑著說:
            「不用,我自己請娃娃們吃的飯,報什麼賬?大家都辛苦,錢我自己出,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這時,旁邊幾個老鄉聽見了,立刻湧過來:
            「李書記,您這是給娃娃做榜樣,這錢不能讓您自己掏!」
            「這麼多年,哪有領導請娃娃吃飯還自己花錢的!」
            老闆娘也為難地推回去:
            「李書記,這是您的好意我們心裡明白,可這飯錢哪能讓您掏?這不合規矩啊!」
            嘉玲堅持,語氣溫和但堅決:
            「今天我是以姐姐、家長、朋友的身份請娃娃吃飯,不是以書記的身份。這點小錢,算不得什麼,你們要是再推來推去,下次娃娃們都不敢跟我出來吃飯了!」
            有老人家感慨地說:
            「現在這樣的領導不多了,真是咱們隆林的福氣!」
            老闆娘只好接下錢,卻悄悄對店裡夥計說:「等下多送點水果和點心給娃娃們,算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眾人見李書記一片誠意,也就不再勉強,反倒心裡暖暖的,等嘉玲帶著孩子們離開後,飯館裡的人還在議論:
            「這樣的領導,難怪娃娃都服氣!」
            「人家是真把咱當一家人看!」

            嘉玲結完帳,帶著娃娃們離開。飯館裡一下子炸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越說越帶勁:
            「還是現在這書記像話!哪像前任那位,一來飯館就點最貴的酒、最貴的菜,一堆人跟著,桌子都擺不下。」
            「你們還記不記得,前兩年鄉裡開個會,來的那幾個領導,一頓飯吃掉八千多,還說是工作需要,都報到縣裡賬上去了。」
            「那時候光陪酒的人就三撥,光茅台就喝了七八瓶,吃完一拍屁股走人,剩下的菜還不如給我們留點。」
            有年輕人嘆道:
            「現在李書記請娃娃吃飯,自己掏錢,還特地挑這家便宜實在的小館子。人家真把錢花在刀刃上,不像過去,一吃一喝報公賬,回頭還要咱百姓交稅補窟窿。」
            一個年長的村民感慨:
            「領導的風氣變了,底下的人自然也收斂些。你們瞧瞧,現在公務用車都低調了,哪像以前連鎮委都開奧迪A8,還專門停在門口擺場面。」
            又有老人憶苦思甜:
            「過去鄉下一辦紅白喜事,領導們來就是吃喝,弄得村裡人家還得借錢!現在李書記一來,哪還敢亂收禮,反倒是自己帶禮物、帶學習資料給娃娃們。」
            大家議論紛紛,語氣裡既有感慨,也有對新風氣的珍惜:
            「就衝這一點,咱隆林這幾年能出個清官,好事!」
            「希望以後領導都跟李書記學學,別光會揩公家的油。」
            最後,還有人打趣收尾:
            「下回誰敢亂報賬吃喝,咱就拿李書記的事跡去縣裡告他!」
            全場大笑,飯館裡一片暖意與暢快。
            嘉玲心想:怎麼我帶幾個孩子就要三百塊?是不是有人把酒錢加到我這兒來了?



            #不負韶華98

            縣委書記語氣誠懇又帶點試探:
            「嘉玲同志,您現在管的事情多、走的地方遠,這金杯海獅也開了很多年了,又舊又小,說句心裡話也不太氣派。我們正好新配了一輛奧迪A8,要不就當您的專車,出門也體面,咱縣裡也有面子。」
            旁邊幾個領導連連點頭,有的還低聲補一句:
            「對啊李書記,現在外頭都在看咱隆林,領導出門不能太寒酸!」
            嘉玲面對縣委書記的熱情,臉上帶著誠懇的笑意,語氣平和又真摯:
            「謝謝書記和各位領導的關心。其實我自己是學醫出身,下鄉視察的時候,常有老鄉拉著我看病,問健康問題。金杯海獅雖然舊,但裡頭空間大,我都放著些常用的診療器材、藥箱、簡單的急救包。要是哪天真遇上急事,方便得很。」
            她話鋒一轉,輕描淡寫:
            「如果換成奧迪轎車,後備箱小、空間窄,有時還真不如這輛舊金杯順手。還請領導們多體諒,我是真的想把工作做得更踏實些。」
            縣委書記和在座領導一聽,都恍然大悟,有人還讚歎道:
            「還是嘉玲同志有遠見,醫生下鄉,診療器材才是‘專車’上最重要的東西啊!」
            另一位幹部附和:
            「這車舊點沒關係,只要把群眾的事辦好了,比什麼都強!」
            嘉玲微笑頷首,氣氛自然輕鬆下來。大家心裡更是敬佩這位既有本事、又不擺官架子的年輕女領導。

            嘉玲面上只是平靜微笑,話語真誠:
            「醫生下鄉,還是得準備些診療器材。金杯海獅雖舊,但實用、方便。謝謝領導的好意,真的不用換了。」
            但她心裡卻是另一番盤算。其實嘉玲心裡很清楚,隆林地處邊境,雖然掃黑已經初見成效,地方風氣比以前清朗許多,但黑惡勢力根子深,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鏟除。何況,她身份特殊,身邊帶著的成都來的特警和公安骨幹,武器裝備都得靠金杯這種空間大的車輛才能攜帶齊全。金杯的側拉門,危急時還能迅速上下車,撤退或反擊時發揚火力都方便;遇上突發情況,車子堅實耐用,比一般小轎車更有安全感。
            不過這些話,她從不會在領導、同事、群眾面前提起——既是保密,也是謙遜。她只在心裡默默記住:
            「防人之心不可無,安民之責更要有。外頭越是和氣、親民,暗裡更要留有餘地,保自己,也保團隊。」


            #不負韶華99

            嘉玲的內心掙扎:
            李威經過幾個月的治療,聽力逐漸恢復,身體也強壯起來。嘉玲親自帶他從成都回到廣西,一路上細心照料。到了縣城,卻面臨新的難題。
            夜裡,她坐在教育局辦公樓簡單的單人間裡,望著桌上李威的醫學報告和戶口本,心事重重。
            「我這裡又小又簡陋,每天加班到深夜,也無法照顧一個孩子。放他去福利院住,他剛剛能聽懂話,和別的孩子溝通又困難;留在身邊,對他成長未必好……到底該怎麼辦?」
            嘉玲拿起手機,想聯繫成都的老師、或縣裡的婦聯、教育局,最後又放下。她明白,這孩子雖然已經登記為自己監護,但到底是個特例,不可能長期跟著領導、在辦公樓裡生活。她怕自己太忙,給孩子帶來孤單和壓力,也怕放手太早,讓他再次被社會邊緣化。

            方案討論:
            和領導同事討論。 嘉玲隔天找來教育局、婦聯、民政的幾個核心骨幹小會,說明情況,徵求意見。
            婦聯主任建議:「可以找一戶條件好、心地善的家庭做‘愛心寄養’。」
            教育局副局長建議:「要不設個‘愛心班’,專門輔導這些特殊孩子?但需要經費、人手。」
            民政局長補充:「如果嘉玲同志放心,咱們可以輪流幫忙照顧,或者安排專人陪伴。」
            嘉玲自省。 嘉玲聽大家建議,仍然不放心,決定先暫時讓李威隨自己生活——白天上學,晚上則睡在縣城福利院,由她親自安排飲食、復健。
            群眾反饋。 很快,李威在縣裡成了「小明星」。老師、醫生、甚至飯館老闆都願意主動幫忙。福利院的院長感動地說:「李書記,您看得比誰都遠。這孩子以後還是要融入社會,不如從身邊人做起,慢慢過渡。」

            嘉玲最後決定,發動「全縣優秀家庭愛心寄養」行動,挑選願意長期陪伴特殊兒童的家庭,不僅做為照顧李威的預備,也幫助更多福利院的孩子。自己則定期探訪,作為「名義監護人」負責法律與經費問題。
            夜深人靜,嘉玲看著熟睡的李威,輕聲自語:
            「照顧一個孩子,是最大的責任。我不能永遠陪著你,但一定要讓你有個真正的家,有一條能靠自己走下去的路。」
            李威從成都治療歸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隆林和周邊縣市。縣城裡,不僅學校、福利院的人在談論,就連集市、飯館、田頭茶棚都在議論:「那個耳朵聽不見的孩子,給李書記治好了,還是親自當監護人帶回來的!」
            許多鄉親感慨:
            「這樣的領導,咱們窮一輩子都沒見過。」
            「只要娃娃有福氣遇到好人,窮苦人也能改命!」
            新聞和故事甚至傳到百色市和周邊的靖西、西林等縣。越來越多困難家庭,開始主動找教育局、婦聯求助,說要給孤兒、困難娃娃申請醫療資源、寄養計劃。

            而社會底層的另一股暗流,也在悄悄改變。
            黑幫和灰色勢力原本仗著無人管、官員可收買,橫行一方。如今見李嘉玲掃黑鐵腕,還能「以德服人」、「以醫濟人」,又和中央、公安、武警關係密切,外地媒體、市領導常來考察,社會上正氣漸長。
            一位本地「老大」在夜市擺攤時對手下低聲說:
            「這李書記不簡單,咱們不是沒見過掃黑的,能抓能打都不少,可像她這樣會做事、還能做善事、讓全縣百姓死心塌地的,這是要徹底改風氣了。咱們再不換條道子,遲早得栽。」
            手下問:「老大,咱改什麼?」
            老大低聲道:
            「多想辦法弄點正經生意,別老惦記那些拐娃娃、賭錢、偷車的勾當。聽說政府要搞人工智能、農村產業,咱也學學直播賣貨,混口飯吃,風聲這麼緊,老路子走不通了!」
            有些人甚至主動「自首」或申請參加政府扶貧、就業項目,還有前「混混」乾脆在網上報名贊助「愛心寄養家庭」計畫,爭取「洗白」自己的人生。
            全縣的社會氣氛,正在悄然轉變。
            民間流傳著一句話:
            「要想過好日子,不是跟著誰混,而是跟著李書記學本事、學做人!」



            #不負韶華100

            縣人民醫院外科門診,嘉玲的名字早已成了“招牌”。 每到出診日,不光是隆林本地的病人,還有靖西、田林、西林、甚至百色市區的人大清早就坐著客運趕來。有時候掛號處的隊伍從診室門口排到醫院大門。
            老鄉們口口相傳,說「李醫生有仙術」「李書記是閻王爺都搶不贏的神醫」。還有會講故事的老頭在蛇場鄉衛生院前說書:
            「你們曉得不,前些日子有個漢子腦血管破了,老醫生都說沒得救,李醫生一刀下去,從閻王爺手裡把人硬生生搶回來!閻王爺見了她,都得說一句:‘李同志,您工作辛苦了,這人我不帶走了!’」
            旁邊一群人聽得哈哈大笑,還有人說:
            「隆林要是多幾個李醫生,哪裡還怕生病喲!」
            「我娃要是考上大學,就要像李醫生一樣當醫生!」
            診室裡的嘉玲一如既往,耐心看診、問病、解釋。 有的病人專門帶著自家種的花生、紅薯、土雞蛋來送,嘉玲每次都微笑謝絕,只收一顆青橄欖當吉祥,留作診室紀念。
            有年輕護士低聲問:「李書既,這麼多人說您是神醫,您信不?」
            嘉玲笑道:
            「神醫沒有,醫術靠的是勤學苦練。鄉親們信我,是因為咱們用心了。」

            一天嘉玲在克長鄉市場,一群老鄉湊過來,大聲說:
            「李醫生,您是咱隆林的福星,咱都信您!」
            大家說著說著,就有民間歌手順口編出歌詞來——
            「隆林有個李嘉玲,能醫能管又能拼;閻王爺來要人命,李醫生搶得更快靈!」
            全院裡外,氣氛熱烈歡快,這“神醫”段子一天比一天傳得遠,連省城媒體都來採訪。

            在隆林縣人民醫院的手術室裡,嘉玲戴著放大鏡和頭燈,正為一位六旬貧苦老鄉進行白內障摘除與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
            術前,她耐心解釋:
            「白內障就是水晶體混濁,咱這裡氣候熱、長年種田,老人家得這個不少。最管用的辦法還是換個人工水晶體。不過,外面醫院人工水晶體價格不便宜,有的還要自費,我這裡只收醫院的標準價,多一分都不收。」
            老鄉家屬感激得直掉眼淚:
            「李醫生,外面說這個要好幾萬,我們交了錢也怕醫生治不好,還要坐車跑遠。你這裡要不是只收公價,窮人根本看不起這病啊!」
            嘉玲微微一笑:
            「我是外科醫生出身,眼科的事其實不是最專業。但鄉下缺人,只要能做、做得安全,就不能讓鄉親等瞎。你們就放心交給我。」
            術後,病人恢復良好,不但能重新下田、認人、讀報,還主動幫鄰居介紹病友:
            「去找李醫生,便宜又靠譜,比城裡的三甲醫院還貼心!」

            幾個月下來,隆林縣的白內障手術病人越做越多,甚至靖西、田林、德保、百色市裡的老人都打聽著來隆林掛號。醫院裡經常排著長隊。
            嘉玲堅持:
            「我只領醫院工資,人工水晶體的錢一分不多要。沒什麼提成——多做一台,都是鍛煉自己本事;少收點錢,也是積德積福。」
            醫院的護士和年輕醫生議論:
            「李醫生這樣幹,要是在市裡、南寧、柳州,哪個醫生不是坐專車、拿大提成?只有她這樣把窮人當自己親人。」
            百姓的評價越來越響亮:
            「隆林有個李醫生,治病救人比親娘還好!」
            「別說眼睛瞎,就算命都沒了,她都能給搶回來!」
            甚至百色市和自治區衛健委都主動來考察這種“低價、公益、提高手術量”的基層經驗。


            不負韶華(十一)[101~11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八爪章魚,權力者挑選反對者的八個原則

            • 2025 Oct 21

            不負韶華(十一)[101~110]

            • 2025 Nov 05

            潤物細無聲 (十四) [131-140]

            • 2025 Aug 06

            中國代表權與蒙古加入聯合國

            • 2024 Oct 22

            從國史館檔案看日本首相訪台

            • 2024 Oct 05

            被統一的台灣

            • 2025 Oct 31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