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八)[071~080]
2025 Oct 22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71
政法委內部討論:「贖罪也要看社會影響」
省政法委專案組召開會議。刑偵處處長翻著全洪案卷,眉頭緊鎖:
「這案子從法律上講,情節極惡,按理就是死緩甚至死刑。」
但辦案組副組長低聲補充:
「不過他這次關鍵時刻供出所有同夥,交代人販子、越南黑幫名單,還捐出全部犯罪所得給本地孤兒院、福利院,社會反響不小。按中央最近‘以德懲惡、立功減刑’的精神——也不是沒有空間。」
老法官翻翻批示:
「黨報都點評了‘救濟弱勢、懲罰有度’,這種‘立功贖罪’模式,對偏遠地區治理也算新典型。判死緩容易,判二十年還能用他‘現身說法’以儆效尤,倒也有操作餘地。」
法庭判決:「以功抵罪,從重從寬」
法院最終判決:
全洪因組織拐賣婦女兒童、情節惡劣,原本應判死緩;
因主動供出跨境集團、認罪悔罪情況明確,又繳出全部贓款(共計一千五百萬元),用於本地社會福利事業,取得顯著社會效果;
最終改判二十年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法官宣判時,特別點名全洪「悔罪態度好,社會危害彌補較大」。
社會輿論:褒貶不一,官場觀察
縣裡微信群、村民議論:
有人說:「都是有錢人才有命,普通人哪有機會‘贖罪’?」
也有人感嘆:「不管怎樣,這麼多孤兒、福利院孩子能受益,總是好事。」
官場私下則更現實:「這案子其實是‘政法委人情分寸’。誰都明白,寬嚴並濟、善惡有度,才是活路。」
陳龍的警覺與思考
陳龍聽到這消息,內心一凜:
「這社會,還真是能人有活路。全洪本該沒命,關鍵時刻能‘立功’、能‘贖罪’,只要錢花得巧,人脈疏通得好,總有一線生機。」
他暗自慶幸自己早早鋪好後路:「該砸錢就砸錢,名聲、善舉,都是保命符。」
嘉玲與官場自省
嘉玲聽聞後,只是淡淡搖頭:「社會就是這麼複雜,但只要錢真進了福利院、孩子真受益,法律也只能如此。真正的公道,還在每個人的選擇裡。」
#不負韶華72
嘉玲發現,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隆林縣裡的電瓶車數量激增。可不少老鄉貪圖方便,紛紛將低速電瓶車「升級」:加大電池、擴馬力、裝遮陽棚,還有直接拆除限速器的。這些自製「山區超跑」風馳電掣,尤其在集市、學校門口、小巷裡橫衝直撞,交通事故頻發。
有一次,嘉玲剛出醫院門口,就親眼見到一輛電瓶車急轉彎失控,帶著一對母女直接撞倒在地,萬幸沒有傷及要害。現場圍觀的群眾議論紛紛,有人甚至抱怨:「書記,現在電瓶車太快,娃娃上學都怕。」
嘉玲心知事態嚴重,立刻召集公安、交警、教育局、鄉鎮幹部聯席會議。她語氣嚴厲:「這種非法改裝,早晚要出大人命!再拖就是瀆職!」
會議上,她明確三項鐵腕措施:
全面排查、拆改:聯合公安、交警,逐村逐戶登記電瓶車,嚴查違規改裝,對不合格車輛一律拆解、報廢,不許流入市場。
嚴厲懲罰、公開曝光:對違規經營和違規改裝商家,從重罰款,責令停業,名單、照片在村委會和微信群、縣廣播電台、學校門口公開曝光。
交通安全教育進村寨、進校園:結合最近幾起事故案例,讓受害家庭現身說法,組織全縣學生和家長簽署交通安全承諾書。對違規駕駛的成年人,依法拘留、罰款,絕不姑息。
嘉玲親自帶隊,下鄉巡查。有一次,抓到一位老漢用自製「超級電瓶三輪」拉著全家五口人去趕集,還開玩笑:「這是新出的‘隆林巴士’嗎?」結果當場下令扣車,還用手機拍照上傳微信群,說:「這不是本事,是違法!」
群裡年輕人發土味段子調侃:「李書記查得比交警還兇,隆林電瓶車賽道全線收檔!」
幾家電瓶車改裝小作坊老闆私下抱怨:「再這樣下去,飯碗都沒啦!」
但村裡的老人、家長紛紛叫好:「李書記這回是為咱老百姓積大德!娃兒安全最要緊!」
甚至還有孩子模仿嘉玲,在學校操場演「抓電瓶車」,笑成一片。
嘉玲笑道:「小朋友,長大了可不能違規哦!要當安全模範!」
這場鐵腕整治,讓隆林縣的電瓶車事故數量大幅下降。縣裡交警統計半年後發現,涉及電瓶車的傷亡事故同比下降八成,學校門口再也沒人「飛車搶道」。
隆林老鄉口耳相傳:「這女書記,管天管地,連電瓶車都不放過!」但說完,誰都笑著豎大拇指。
#不負韶華73
全洪突然表示想求見嘉玲,說還有機密事項交代。
嘉玲心想沒有甚麼好怕的,前往市公安局特別拘留所。市公安局知道「李書記」早已是威震全自治區的人物,不敢怠慢。
單獨會面,壓力與敬畏
探監室燈光昏暗,監獄領導恭敬地將嘉玲請進,全洪早已被帶來,坐在小桌前,見嘉玲進門,渾身顫抖,竟以頭撞桌,重重磕了三下:
「李書記,救命之恩,大恩大德,全洪沒齒難忘!」
嘉玲一怔,抬手制止:「你冷靜點,有什麼話慢慢說。」
全洪低聲傾訴,「最後一份心意」
全洪淚眼婆娑,壓低聲音,顫聲道:
「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是李書記你給了我一條命。聽說你一直惦記著給縣醫院買台什麼達文西手術儀器,這事全縣甚至市裡都知道。我之前做各種生意,正規非正規渠道也賺了不少,以前隨便買了一批黃金保值,這幾年金價大漲,估計現在也有一千五百多萬,沒被查到。現在就放在……(低聲報出地點)。」
「這錢本來就是髒錢,全洪這一生作惡多端,也沒臉留什麼後人。我想把它全交給李書記,為縣裡、為孩子、為百姓做最後一件事。也算給自己積點德,死也瞑目了!」
嘉玲驚愕與深思
嘉玲聽得心頭一震,既沒料到全洪如此「磕頭謝恩」,更沒想到他會提出這筆錢作為「臨終贖罪」。
一方面,她清楚這錢來自犯罪被告,按理應全部上繳國庫,不能私自動用。
另一方面,她又深知——這筆錢若用來購置醫療設備,的確能救無數人命,對基層醫療、對百姓、對醫院都是天大好事。
此時此刻,嘉玲只覺萬分為難——法理與情理、紀律與民生、規矩與善意,在心頭反覆角力。
她沉聲道:「這件事很大,我得仔細想想,不能輕易做決定。你先把具體位置寫下來,其他的我會依法處理。」
全洪淚如雨下,只是不斷磕頭:
「李書記,全洪這輩子沒幹過一件好事,就求你成全這回……」
嘉玲獨自離開,內心掙扎
離開監獄時,嘉玲心情無比複雜。
窗外天色昏黃,她在車上靜靜沉思——
「如果這錢能救人,真該用嗎?如果不用,就讓它塵封、流失?」
「可我身為政法委領導,能不能為了醫院開這個先例?萬一留下把柄,自己前功盡棄?」
她知道,這是一場真正的抉擇,也是身為領導者、醫者、清官,最無法逃避的人性試煉。
#不負韶華74
玉玲登門,話裡藏針
這日傍晚,嘉玲剛結束門診,辦公室門口就有特警低聲稟報:「書記,玉玲同志求見,自稱有急事。」
嘉玲微一沉吟,讓人領進來。
玉玲今日格外打扮得端莊得體,語氣溫柔,笑意盈盈,客氣道:
「李書記,今天來是為了代一位本地企業家表個心意——我們縣的陳總,最近得知縣醫院想引進一台高端的達文西手術儀器,這是全縣的大事。陳總願意無償捐助一千五百萬元,專項用於儀器購置,只盼能為隆林百姓出一份力。」
她一邊說,一邊遞上事先準備好的捐贈申請書和“愛心企業”材料。
臉上恭敬,言語中卻極為謹慎——既不居功,也不談條件,禮數周全。
嘉玲心生疑竇,禮貌應對
嘉玲一邊聽,一邊心裡暗自起疑:
這捐款來得蹊蹺,金額時機太剛好,背後必然有貓膩。
陳龍在本地口碑複雜,如此主動行善,未必單純。
但面上仍然溫和,收下資料,淡淡道:
「企業家願意支持民生大事,是好事。這事要經過審核、財務、公示等程序。還請轉達謝意,具體流程等院方和縣裡會有正式回覆。」
玉玲見嘉玲不動聲色,也不強求,微笑道:「一切聽書記安排,陳總就想出力,不求留名。」隨即起身告退。
密令查底,展現領導謹慎
玉玲走後,嘉玲第一時間喚來李曉芸——那位身手不凡、背景清白的女特警。
「曉芸,這筆捐款來得不尋常。我懷疑有人想洗底。你帶幾個可靠人,今晚就查查陳龍過去三年的所有財務往來,特別是現金流、資產、地下金庫,看看有沒有未申報的可疑資金,別驚動對方,也不能打草驚蛇。」
李曉芸點頭:「明白!書記,今晚就查。」
嘉玲補充一句:「要查得乾淨,要有證據。咱們既要用好善舉,也不能讓壞人借這種事漂白自己,更不能讓國家資產出了問題。」
獨自思忖,權衡利弊
夜深時分,嘉玲獨坐窗前,心思如潮水翻湧:
「世道複雜,善惡本就難分。若這錢真是惡所得,該怎麼辦?可如果拒之門外,百姓的希望、醫院的進步又是一場空……」
她心頭明白,這是又一道最難的考題——
如何在法理、人情、善惡之間,做出一個既無懈可擊、又真正有益於百姓的抉擇。
李曉芸憑藉公安系統敏銳的嗅覺和嚴密的行動,悄悄查閱陳龍的行蹤、賬戶、私人聯絡記錄,很快發現一條異常——
玉玲和陳龍除了在公開場合「企業家與縣婦聯名義」多次同框,私下聯繫也極為頻繁,甚至有數次深夜同車出入郊區別墅、酒店,時長極久。
綜合各類側面證據,李曉芸斷定:兩人不僅關係密切,極可能有私情。
她一邊驚詫於消息敏感,一邊更加小心,把所有調查資料親自帶回只交給嘉玲。
嘉玲的決斷:權力場上的沉默
嘉玲聽完彙報,眉頭微皺。她早已知曉玉玲的複雜身分——既是縣委書記的妾、又與地方黑道富商勾連,如今親自送來「善款」,更顯事態難測。
但她只是沉默片刻,平靜道:
「這件事你要嚴守秘密,不能和任何人提起,哪怕再信得過的同事、朋友,一句都不許走漏。所有材料,鎖進你辦公桌的最裡層,不許留電子痕跡。」
李曉芸低聲答應,神情更加肅然——她明白,這種「祕密」一旦外流,不僅是地方官場大亂,甚至會惹出不可預測的後果。
官場智慧:裝蒜與紀律
嘉玲沒有表現任何異樣,更沒有在工作會議、私人交流中提及半句玉玲與陳龍的關係。
她心裡清楚——
「這種事,不管官、黑、還是情,都不是明面能動的東西;一旦有人落井下石、借題發揮,只會攪亂全局,讓所有正事都難以推進。」
「自己來這裡,是要做事,不是要參與宮鬥。該查的查,該辦的辦,該裝聾作啞,就要會裝蒜。」
對下屬的提醒與信任
臨別時,嘉玲特意叮囑:
「這不是怕誰,是保護你,也保護我們這點事業。官場有時候,知道太多沒用的事,就是災難。」
李曉芸重重點頭,心中暗下決心:只為書記辦事,永不多嘴。
#不負韶華75
嘉玲回到辦公室,獨自端起茶杯,目光凝重地望向窗外。
「陳龍這人,黑白兩道都混得太深。現在主動送錢,看似做善事,實則多半另有所圖——這筆錢一旦收下,他將來有事,必然拐彎抹角要我回報。哪怕當下再乾淨,將來‘還人情’就是大麻煩。官場最大的忌諱,就是被人拿住‘把柄’。這種錢,不可不慎。」
她思索良久,又想到全洪:
「全洪已經被定罪,至少還要在牢裡坐上十年八年。那筆錢既已註明來源,是‘悔過贖罪’,只要走合法流程、專項用於醫療事業,既不欠人情,也容易對外交代。」
她心中權衡——
陳龍的錢,來路雖然可能洗白,卻藏著一層深不見底的官商交易和未來風險。
全洪的錢,雖然也是“髒錢”,但正是罪犯主動贖罪、依法追繳,不僅名正言順,還可作為“以惡轉善”的典型案例。
「善惡之間,本就模糊。但底線就是:用錢辦事,不能給自己留尾巴,更不能讓惡人因此換來好處。」
嘉玲眼神一凝,下定決心:
「該拒絕的要堅決拒絕,該公開、依法的錢,一分不少也一分不多。這才對得起百姓,對得起自己這個位置。」
她心裡更明白:
「人情、關係、利益,誰也躲不開。但只要守住底線,不做虧心事,就能走得長遠。」
深夜急診,壓力如山
夜色濃重,縣人民醫院的燈光仍未熄滅。急診室門口突然傳來一陣慌亂——一名農婦,腦底動脈瘤破裂,情況萬分危急。值班醫生立刻撥通嘉玲的電話。
她剛剛從鄉下回來,鞋上還沾著泥,眼裡布滿血絲。剛一進教育局辦公室,聽到病情,來不及換衣服,衝進手術室。
極限手術,身心俱疲
手術室裡,嘉玲強撐著疲憊的身軀,步步為營,刀下分毫不差。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嘉玲的手指微微顫抖,但每一步操作都堅實果斷。終於,動脈瘤夾閉成功,病人脫離危險。
手術後的孤獨反思
她脫下手術衣,走出手術室,只覺眼前發黑,勉強靠牆站定。
護士關切地端來熱水,她擺擺手,獨自走到醫院長廊盡頭的窗邊,望著漆黑夜色。
心中波濤洶湧——
「再這樣下去,我遲早累死在手術台上。今天是我,明天呢?萬一哪天沒人頂得上,這些病人怎麼辦?沒設備、沒人手,靠一腔熱血能撐多久?」
嘉玲苦笑,身為醫者與領導的雙重責任壓在肩頭,她第一次清晰地感到自己也有極限。
下定決心,設備必須到位
她暗下決心——
「再難也得把達文西手術儀器買到手,不只是為我一個人,更是為全縣百姓、為這些沒人可救的重病人……死了,一切都無用;活著,才有希望。」
她知道,正是這一刻的孤獨與堅持,讓她更加明白,領導就是要用最難的選擇,換最真的安全和福祉。
深夜守候,眾心如一
醫院大門外,夜已深沉,但燈火未滅。
幾十位病人的親友,從各村騎摩托、步行趕來,三三兩兩站在醫院廣場、長椅上,或坐或立,眼裡滿是焦灼和疲憊。
有老人雙手合十,低聲念叨:「菩薩保佑,李醫生保佑。」
有孩子裹著毯子靠在父親懷裡,昏昏欲睡。
還有熱心鄰居提來熱茶、饅頭,大家傳遞著簡單的安慰。
每隔一陣子,就有人問護士:「裡頭怎麼樣啦?李醫生還在裡面嗎?」
樸實鄉情,守望互助
有漢子低聲說:「我們隆林這幾年能救命,全靠李書記、李醫生,她要累倒了,咱這山裡人哪有命活?」
一位老人紅著眼眶:「我孫子上次摔斷腿,也是李醫生半夜親自接回來的。人說當官的冷,其實她最熱心!」
小賣部大媽自發煮了薑湯,一杯杯送到守夜的人手裡。誰都沒走,誰都在等著那扇手術室的燈熄滅。
手術結束,歡呼與感恩
終於,清晨將至,手術室燈光漸暗。
嘉玲面色蒼白地走出來,護士大聲宣佈:「手術很成功,病人暫時脫離危險,謝謝大家支持!」
人群瞬間爆發出低低的歡呼與長舒的歎息。
有人跪地磕頭,有人熱淚盈眶,一個大叔忍不住喊出聲來:「李醫生,您是咱們隆林的大恩人!這醫院有你,咱就有希望!」
感激與傳頌,點亮偏鄉
有婦女悄悄把一束野花放到醫院門口,低聲對孩子說:「等你長大,也要學李醫生,有用的人生才有福氣。」
這一夜,縣人民醫院外的燈光格外亮。
第二天,整個鄉鎮都在傳:「昨夜又是李醫生救了人,咱山裡還是有大好人!」
#不負韶華76
百姓自發奔走呼籲
手術之夜後,消息迅速傳遍全縣。村裡微信群、鄉鎮廣播、菜市場閒談,都在議論:
「李醫生再不換新設備,遲早會累倒!」
「人命關天,這點錢該省嗎?」
「這年頭,能治大病的醫生,能有幾個?」
幾位農婦、老人自發組織簽名,村長、村支書帶頭去縣衛健局遞交請願:「大家願捐錢、願做義工,就想幫醫院快點買下那台新設備!」
醫院內部的團結與反思
院長、科主任們也在辦公會上討論:「不能總靠李醫生硬撐!這種高強度手術,全市三甲醫院都沒幾個人能長年獨立操作。再拖下去,人才守不住,病人也會流失。」
有年輕醫生主動請纓:「我們願意跟李醫生學新技術,但設備不到位,怎麼學?領導再不推動改革,醫院遲早還是老樣子!」
輿論與媒體發酵
地區媒體很快跟進報導:
《隆林縣深夜守候——基層醫生的責任與壓力》
《急需高端醫療設備,百姓自發請願呼聲高漲》
「李嘉玲書記兼醫生,帶領隆林醫療事業進入新時代?」
新聞很快傳到市裡、省裡,衛健部門領導也開始討論追加專項經費。
嘉玲推動改革、公開透明
嘉玲召集院班子、縣領導、群眾代表,公開宣布:
「大家的善款、企業家和社會力量的捐助、政府專項資金,全部進行公開透明管理,將購置最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儀器。新設備到位後,我本人帶隊培訓年輕醫生,讓技術能留下、人才能壯大。醫院改革,從硬件到管理都會同步推進!」
她特別強調:
「感謝每一個出力的百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全縣人民自己的醫院。今後任何一分善款、每一筆採購,都接受社會和媒體監督。」
百姓歡呼、醫護振奮
村民們聽了現場廣播,有人當場落淚:「有這樣的書記、醫生,咱隆林山裡也能像省城一樣看大病啦!」
年輕醫生們重燃鬥志:「只要有好設備、好師父,咱們不出山也能學到最先進技術!」
社會影響與未來展望
全縣醫療改革成為自治縣標杆,省裡、市裡多家媒體競相報導。
基層「群策群力、共建醫院」成新模式,許多偏遠地區紛紛來取經。
大家不知道的是,嘉玲已經下定決心,決定動用全洪的秘密資金。
#不負韶華77
達文西手術儀器到院,全城轟動
新設備運抵縣人民醫院那天,院裡院外擠滿了老鄉。人群早早守在門口——
有的帶著孩子,有的攙扶老人,還有剛剛被嘉玲救過的病患家屬,送來大紅橫幅和土特產,場面熱烈。
當工人把嶄新的達文西手術儀器推進手術室時,院長幾乎熱淚盈眶,年輕醫生們紛紛掏出手機拍照。
有人高聲喊道:「李醫生,您是咱隆林的大恩人!」
更多鄉親自發鼓掌,幾位老人甚至帶頭磕頭感恩:「我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好的設備,真是祖宗保佑!」
醫院振奮,基層改革新氣象
院方召開簡短儀式,嘉玲只說一句話: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全縣百姓、醫院同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後要用好這台儀器,救更多人的命,也要帶出更多本地醫生!」
年輕醫生感動地說:「有了這設備,咱再也不用把命運押在一個人身上,隆林醫院也能站起來!」
全縣微信群、朋友圈、媒體都在刷屏:「李嘉玲又辦了一件大事!」
嘉玲的孤獨與超脫
人群散去,夜色下嘉玲獨自走在醫院長廊,窗外燈火閃爍。
她心裡很清楚——
這一切,得來不易,也可能帶來各種非議、風險。
但不論官場如何,她只是憑良心做事,真正救人。
嘉玲低聲自語:
「上級要辦我,就讓他辦! 這官不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一個人,沒在怕的。能留下一間更好的醫院,對得起百姓,就夠了。」
她目光堅毅,心境反而前所未有地清明與坦然。
改革者的背影
夜深時分,嘉玲望著新儀器閃爍的紅燈,心頭默念——
「世道再亂,終歸要有人堅持。」
「我活著,只為一件事——做對得起天地、百姓、良心的人。」
#不負韶華78
專案小組赴縣,調查起因
省政法委專案小組抵達隆林縣人民醫院。查帳、調取資金流、約談會計、走訪群眾,一切按規定進行。很快發現:
新購達文西手術儀器的資金,來源是「重犯全洪」交代的犯罪贓款,未經層層上報審批,而是直接由縣級統籌用於醫療器械購置。
這種做法雖有「地方黨政一把手批准」、民意支持,但從制度來看,屬於“先斬後奏”,程序有重大瑕疵。
內部討論:法理與民情的兩難
調查結束,專案小組小會室內,組長眉頭緊鎖:
「依法依規,犯罪所得應全部上繳國庫,由上級統一分配。李嘉玲同志這麼做,算‘違規挪用贓款’,是個大問題。」
副組長嘆口氣:
「可是,這設備一落地,隆林醫療水平一躍成全市之首,媒體連日來都是‘百姓自發請願、基層醫者獨撐大局’。要是硬查、硬辦,恐怕群情激憤,還壓不住輿論。」
法制科長低聲補一句:
「不止這樣,桂西現在基層治理重點在‘穩’,特別是李嘉玲同志反黑、扶貧、救醫,大功一樁樁在民間、在媒體。辦她,怎麼交代?」
領導沉吟,舉棋不定
組長抿著茶,沉思良久:
「從法理講,必須處理。但從大局、民心講,不能動。況且此舉也沒有私利,全部用於民生。」
「也許……需要上報省裡、甚至問中央主要領導的態度。」
他最終輕聲道:
「此事暫緩結論。所有材料封存,上報省政法委和分管副省長,靜待指示。」
民間輿論的反作用力
調查期間,群眾、病患家屬自發到醫院門口守候。
有人激動表示:
「李書記救過多少人命,憑啥辦她?」
「儀器是救命的,全洪那錢不用,還讓它爛掉?上面領導要真心為老百姓想,就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微信群裡、網評下,都是:「不能寒了幹實事的人心!」
嘉玲冷靜自處,不卑不亢
嘉玲主動配合調查,提供所有流程、文件,面對質詢只淡淡道:
「一切行為,完全公開、專項、專款專用,無任何私利。如果上級認為應該問責,我本人無怨無悔。但請求所有款項不得收回,確保設備服務百姓,這是我唯一的請求。」
她語氣平靜,心裡卻毫無懼色:「這官不當也罷,來這世上一場,不枉做過幾件對得起百姓的事。」
領導層的最終抉擇(預埋懸念)
專案小組上報材料後,省政法委、分管副省長討論熱烈,始終難下結論。
有領導拍板:「功過不能相抵,但大功大過,不能一刀切!此案要留意輿情和上級政治風向。」
嘉玲的未來命運,暫時懸而未決,成為全桂西官場和輿論關注的焦點……
#不負韶華79
調查期間,嘉玲向市委請假,表示想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SD 是一種進階的內視鏡技術,用於切除早期胃癌或十二指腸癌。透過將內視鏡深入消化道,醫師便能在腸胃壁的黏膜下層進行精準切割與剝離,使腸胃道早期癌症病人不需被手術刀劃破肚皮,就能獲得治療。
市委常委會收到嘉玲的請假申請,不少領導私下頷首稱許。教育口的分管副市長笑道:「隆林這女書記,手藝了得還不滿足,還主動要求到華西醫院進修ESD,這可是連不少省級醫院主任都沒完全掌握的先進技術!」
政法委書記轉頭低聲說:「這回咱們市裡的醫療水平,又要靠她帶一波升級了。她學回來,以後偏遠縣城早癌都能微創處理,百姓可受益了!」
嘉玲的心情記述:
嘉玲提交假條的時候,特別標註了進修內容與計劃目標:
「本次進修預計一個月,地點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外科。計劃研習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掌握臨床操作流程及並發症處理。返崗後將在隆林縣人民醫院帶教,提升本地消化道腫瘤診療水準,造福邊疆群眾。」
組織部門馬上配合辦理相關手續。市委書記在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基層幹部有這種學習熱情,黨和政府必須全力支持。李嘉玲同志不僅行政能力強,專業本事更是響噹噹。等她學成回來,我們市裡還要召開現場推廣會!」
市裡的醫院同行私下傳開話題——
「李嘉玲書記要去華西學ESD?她手術本來就比誰都細,這一學,隆林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到大醫院開刀了!」
「有本事的醫生當書記,還自己花時間去進修,這可真是幹部裡頭少有的‘全能型’!」
群眾反應也很真實——
微信群裡村醫留言:「李書記學回來,咱鄉下也能治大病啦!」
小賣部老闆開玩笑:「書記這麼能學,老天真給咱們送了一個仙女醫生下來!」
嘉玲內心暗記:
「我學醫不只是為了治病,更是為了讓最基層的老百姓有更多選擇。只要我能學會一項先進技術,帶出來一支團隊,就能少讓一個鄉親走彎路,受病苦。我是書記,更是醫生。」
在全縣上下和醫療同仁的關注中,嘉玲踏上前往華西醫院的進修之路。
——這一切,也再一次讓她成為基層“帶頭學習”的標竿人物。
#不負韶華80
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氣氛緊繃
會議室內,氣氛異常凝重。
政法委書記語氣強硬,正色道:
「制度是底線!李嘉玲同志做的確有成績,但程序違規事實清楚。如果人人效仿,國家和黨的紀律還有何威信?黨建、法治、財政制度都要垮了!」
統戰部強調政治影響
統戰部部長站起來,沉聲反駁:
「不能只算‘法紀帳’,還要算‘政治帳’!隆林的基層工作,全靠李嘉玲一手撐起。‘火箭筒都打不死’的傳說全桂西都在講,結果倒在黨的處分下,群眾怎麼想?基層統戰、幹部積極性一下子全垮了!」
三、組織部懷疑中央意圖
組織部部長則更謹慎,低聲提醒:
「大家別忘了,李嘉玲同志身份特殊,是中央特保人物,傳聞中央書記處有人直接批過條子。誰知道是不是中央在試探我們治理能力?我們處分下去,惹中央不高興,廣西官場誰來擔責?」
自治區黨委書記權衡定奪
自治區書記望著眾人,語氣沉穩:
「你們說的都對。這事已經超過我們廣西的權限和分寸,不能妄動。材料如實上報中央,讓中央拍板。咱們該負責的程序要清楚,該維護的大局要穩住。大家守住口風,嚴防輿情外洩!」
自治區政府主席態度強勢,點破本質
在常委會氣氛膠著之際,自治區政府主席語氣平靜,卻話語分量極重:
「同志們,你們說制度、說紀律,沒錯。但這樣的縣級幹部,我在廣西跑遍了,也沒見過第二個!她頂得住壓力,能帶隊伍、能創業績、還能救命,咱們缺的是這種人!
你們說要處分她,可想過沒有——一處分下去,別說基層官員寒心,群眾反彈會有多大?你們怕群眾包圍醫院、舉牌子,那才是真的維穩壓力!」
自治區政府主席敏銳點出“中央測試”思維
自治區政府主席語氣一轉,更深一層提醒:
「再說——我就不信中央沒動過這心思。李嘉玲什麼背景、什麼來歷,難道真只是個掛職醫生?我看,多半是中央特意下來,讓她幹幾件‘出格的事’,就是為了看看我們廣西能不能給能人一個發揮空間,能不能守住民心、維住大局。
真要把她罰了,中央要問:‘你們只會照本宣科?讓能幹事的人寒心?百姓鬧起來又不會安撫?’這才是真的麻煩!」
自治區黨委書記定調:以穩為主,報中央、靜觀其變
自治區黨委書記一錘定音:
「我的意見很明確:先不上報批評、不主動懲處、不散佈消息,一切材料如實上報中央,咱們等指示。
同時,內部自查自省,把相關程序補齊。絕不能讓這件事變成‘維穩事故’、‘基層幹部寒心潮’,那才是全省官場的大敗筆!」
他特意叮囑:
「省委辦公廳、政法委、組織部,都要嚴防消息外洩。誰在這個節骨眼上傳了小道消息,問誰的責任!」
常委們無言,氣氛陡然緩和
一時間,會議室氣氛緩和下來,沒人再提“必須處分”。
眾人都知道,這已不是“執行條文”的問題,而是“政治分寸”和“官場自保”的考驗。
廣西官場暗流涌動,卻又空前沉默,每個人都在等中央的動向。
定調:層層上報、靜候中央
案卷與報告當天連夜起草,所有部門按政治敏感事件加密處理,嚴防傳聞發酵。
廣西自治區黨委內部短時間內風聲鶴唳,所有幹部私下傳閱,各懷心思。
省會內外,官場與媒體、基層與群眾,關於「李嘉玲案」的討論暗流湧動。
作者註:廣西壯族自治區相當於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相當於他省的省委書記,是第一號人物,「自治區政府主席」相當於他省的省長,一般是黨委副書記,第二號人物。
不負韶華(九)[08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