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不負韶華(七)[061~070]

            不負韶華(七)[061~070]

            2025 Oct 21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61

            中央政法委內部會議
            京城初夏,一場關於「百色隆林爆炸案」的非正式內部會議悄然召開。
            主持人並未照常宣讀案情細節,而是語氣微沉,直接說道:
            「關於李嘉玲同志,大家要有大局觀。她是中央特保人員,檔案上有總書記親筆畫線,是組織直屬對象,不是一般幹部能議論的。」
            「不要猜、不要問」的權力氛圍
            一位副秘書長補充:
            「有同志還想追查技術細節、背景問題,在這裡明說——不要猜、不要問。中央對她的安全、聲譽和行動有最高保護。
            她能扛、敢扛,後面有我們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能量。這不是你我該操心的層次。」
            下方一片沉默。會議室裡資深老幹部面面相覷,年輕人若有所思,誰都知道,這種話一出口,哪怕你是公安部專家、技術中樞,這條線也絕對不能碰。

            三、政治大局壓倒一切
            會議結尾,主持人重申:
            「黨有黨的大局。所有人都要配合,不允許在此案上有額外聲音。
            誰要是還想查這案子的‘真真假假’,就是不識時務,不懂規矩!」
            會後,相關內部文件只發有限範圍「絕密」通報,所有工作組被要求簽署保密承諾,不得對外談論「現場軍火來源」等技術細節。
            組織生態的「默契」與敬畏
            從此,體制內的老幹部們低聲說:「李嘉玲同志,是寫進黨中央筆記裡的人物,不只是因為能力,還因為她是‘標誌性旗幟’。誰敢碰紅線,哪怕是黨員,也沒命吃這碗飯!」
            年輕專家熊坤此時才明白:「所謂大局,就是有些人,連中央都會用全部力量保護。他們不是辦案邏輯里的‘人’,而是國家、民族、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組織「大局意識」下的故事流傳
            這種吹風很快在整個廣西政法、公安、宣傳、組織、教育體系內部傳遍。所有跟李嘉玲打過交道的幹部、專家、老師,都清楚:
            「這是中央自己要的人物,有事衝她沒用,該怎麼配合就怎麼配合。」
            「某些她身上的故事,以後只能成為體制內‘口述傳奇’,永遠不會出現在正式文件裡。



            #不負韶華62

            資深領導的「大局意識」闡釋
            辦公室窗外華燈初上。中央政法委專題小組會議室裡,氣氛凝重。
            一位頭髮花白、經歷多屆領導班子的資深常委低聲而有力地說:
            「大家老盯著技術細節不放,這不是不敬業,也不是不忠誠,但是缺乏真正的政治大局觀。」
            他環視四周,語氣加重:
            「先別說李嘉玲同志的特例,單講現在國際形勢——美國鬧出那麼大動靜,政治網紅都能在學校裡被暗殺。
            我們黨中央最重視什麼?就是穩定、就是國家形象!咱們中國必須是世界的壓艙石!」

            統戰宣傳的現實壓力
            他敲了敲桌子,語調低沉:
            「你們有沒有想過,假如這事公開,讓國內外都認定中國基層官場可以被黑幫用火箭筒隨便攻擊?那我們全黨、全社會的信心還有嗎?國際社會會怎麼看?
            東盟、南亞、中亞,多少國家盯著中國,想找咱們的破綻!我們要給全世界看的,不是技術細節,是中國‘穩定有序’的形象!」
            敘事選擇的權力邏輯
            資深領導話音轉緩:
            「有些同志太年輕,老認為什麼都要‘說真話、查到底’才是對國家好。你們沒經歷過90年代的動盪,不懂什麼叫‘敘事權’。
            黨中央定下的底線,不只是為了官場、也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是維護中國幾億群眾的信心和大國的面子。」
            「別給我用‘專業技術’的標準挑戰政治敘事,這不是技術官僚能碰的東西。你可以留底,你可以悄悄反映,但決不能讓社會、國際抓住中國‘亂’的話柄!」

            年輕幹部的無聲與領導層的默契
            會議室裡,一些年輕專家臉色複雜,有人內心糾結,也有人心頭釋然;
            資深幹部們則彼此會意點頭,對這種「穩定壓倒一切」的組織邏輯早已心知肚明。
            其中一名常年負責對外宣傳的副秘書長低聲補充:「敘事是一種力量,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穩定,是我們寫給全世界最硬的一篇‘中國故事’。」
            體制敘事的現代寓言
            會後,有人低聲議論:
            「在這裡,最難學會的不是辦案、不是查證,而是什麼時候該閉嘴、什麼時候該‘講政治’。」
            「這不是誰膽子大,而是誰最懂規矩。」



            #不負韶華63

            鄉村市集上的傳奇
            在隆林縣城和各鄉鎮的市集、理髮店、飯館茶館裡,只要聊到近來縣裡的變化,總有人開口說:
            「你們說現在的李書記,真是沒見過這樣的官。孤兒院那幫娃都叫她‘李媽媽’,只要孩子被欺負,她能衝到富戶家裡當場發火,富戶都低頭賠禮。」
            「有人說她是醫生出身,還給人接生救命,誰家難產都想找她。」
            「聽說她連打黑的本事都有,前幾年那個賣女孩的全洪,不是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嗎?還救了那麼多娃回來!」
            誇張與神話色彩
            有人誇張地說:「那天鄉下有黑社會想害她,聽說都準備了大炮!結果怎樣?她不但沒事,還下車救了歹人一命。老天保佑,這書記是真有大福氣!」
            有孩子湊趣:「我同學說,李書記走哪兒哪兒太平,有壞人都得繞道走。」
            老人附和:「這人是天上派來的,什麼苦她都不怕,孤兒都掛她名下,誰敢欺負?」

            溫情與正義交織
            「那個慧慧娃在學校被富戶閨女欺負,李書記當場讓人家富戶下跪認錯,還捐了好多錢給窮孩子,現在咱們村裡的窮孩子都敢抬頭做人!」
            「還有那個帶貨的潔盈,也是李書記親自教的,現在賺錢不比外出打工差!」
            「前幾天,市裡又來檢查,領導都要她做經驗介紹。」
            無人知其背景,眾說紛紜
            有人壓低聲音:「這書記肯定來頭不小,聽說是大城市派下來的。有人說她是省領導的親戚,也有人說是中央派的‘女諜’。不管怎樣,有她在,咱老百姓有底氣。」
            「有次外地記者來問她哪裡人,她笑笑說是四川雅安的。誰知道雅安是哪裡?反正不是這裡的人,可比這裡的人還像親人!」

            成為“公義化身”的民間敘事
            市集上、家長裡短,流傳著新故事:
            「李書記有三寶:一是心狠手辣專治惡人,二是心軟如水疼孤兒,三是腦子靈活能辦實事。」
            「有她在,壞人怕,窮人安心。她辦的事都公平得很,不像以前,家裡沒錢的永遠吃虧。」
            「你說這樣的書記還能留幾年?要是能當一輩子就好了!」
            兒童的敬慕與仰望
            福利院的孩子說:「等我長大了,也要當書記,像李媽媽一樣保護大家。」
            學校裡的小孩玩遊戲,常常推舉“誰演李書記”,要模仿她講話、教大家讀書識字。
            村社巷議,「新包公」在民間
            最終,村村寨寨、巷子裡都傳:「這李書記,是咱們的新包公!不怕權、不怕錢、不怕黑道,心裡只有公道和窮人!」



            #不負韶華64

            全縣學校大整頓,教育成績領跑全市
            嘉玲主政不到一年,先從食堂衛生、師德評比、孤兒掛課、優秀教師表彰、理科教材改革、網課推廣,一路查改,硬是把縣裡基層學校的教學、紀律、設施全部拉上新台階。
            全市教育局專項考核,隆林縣各項指標排全市第一;全省通報裡,小縣也殺進了前列。
            市委書記親點嘉玲「帶頭做標兵」,各地兄弟縣市都來參觀學習。
            老百姓街談巷議:「這一任女書記,真是從娃娃抓到老師,從教學管到食堂,沒得挑!」

            請示市委:回歸醫生本行
            工作剛一穩住,嘉玲主動請示百色市委、隆林縣委書記:
            「領導,組織派我下來,是臨時掛職。可我本職是臨床醫學、外科副主任醫師,若完全脫離臨床,將來回四川也怕專業生疏。能否在縣人民醫院、鄉衛生院掛個門診,週末或晚上兼診,服務群眾,也不丟專業?」
            市委領導笑道:「李書記這要求太正當啦!你還能帶動醫療隊伍,樹立行業風氣,有啥不行?」
            「李書記」變回「李醫生」,基層沸騰
            醫院張貼出告示:「每週三下午、週五夜間於各鄉鎮衛生院流動,李嘉玲副主任醫師(縣委常委、教育局代理黨委書記)特設外科門診。」
            掛號窗口被擠爆,百姓議論紛紛:「書記親自看病,這不就是咱縣裡的‘神醫’?誰不想試試?」
            老太太們奔走相告:「娃讀書能找李書記,病了也能找她,咱縣有福氣啦!」

            診室現場,「醫者仁心」再顯
            嘉玲診室裡,既有小孩發燒,也有農民工外傷,還有手術後複診的老病號。
            她語言溫和,醫術嫻熟,偶爾還幫病人家屬講講健康知識、科普飲食衛生,贏得滿屋人敬佩。
            一些因貧困不敢看病的農民,特別是女性,聽說是「李醫生」坐診,也鼓起勇氣前來。
            「李醫生一出手,該免的費用全免,該用的藥決不貴,醫德醫術都過硬!」
            老鄉新話題,「官醫雙全」成傳奇
            市場裡、街頭巷尾議論:「別人是領導就不幹專業,她是領導還親自當醫生,怪不得咱縣這麼快變化!」
            小學生作文裡寫:「李書記是我們的大家長,也是能給人看病的醫生阿姨。」
            一時間,“李嘉玲”三個字成了老百姓心中「能管事、懂專業、最貼心」的多面榜樣。
            縣醫院同事與體制內迴響
            醫院同事驚嘆:「書記來看病,一點官架子都沒有,手術技術、診療風度全是大醫院的水平!」
            兄弟縣市領導紛紛請她做「黨建+行業專業」的標桿經驗介紹。

            全能門診:基層疑難,無所不應
            鄉鎮衛生院資源有限,專科醫生短缺,大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急診外傷全靠嘉玲應對。
            有農民拉著患肺病的老母親前來:「李醫生,鄉下看不了,聽說你什麼都會,求你救命!」
            嘉玲耐心問診、開藥、甚至自己動手做檢查,一一解釋病情,指導飲食起居。
            小孩高燒抽搐,家屬嚇壞了,她現場急救,退熱搶救,安撫家長。
            外科急救,生死關頭
            有一次山村來了一位被鋤頭劃破大腿的壯漢,血流如注。嘉玲駕輕就熟,現場止血縫合,手法乾淨俐落,短短幾分鐘便將性命保住,連同來的鄉醫都連聲稱奇:「這是真正的大醫生,咱見都沒見過這麼利索的技術!」
            還有孕婦難產,嘉玲一邊聯絡轉院,一邊現場接生,最終母嬰平安。
            疑難雜症,「有她就有希望」
            有老漢腿腫十年,跑遍縣市都治不好,來找李醫生,經她詳細檢查、調整藥物,症狀明顯好轉,老漢感激得掉眼淚:「要不是李醫生,這條腿早沒了!」
            一位少年長期頭痛、失眠,嘉玲耐心聆聽、細查,原來是營養和用眼習慣問題。她不僅給開藥,還教家長科學養護,孩子慢慢康復。

            醫者仁心,群眾口碑再起
            有患者家裡困難,嘉玲從不推諉,該減免的費用全免,必要時還幫忙聯系社福資源。
            她下班後還會主動走村入戶,看看孤寡老人、重病戶,有時甚至帶些藥品和營養品。
            「有李醫生在,咱窮人也能安心看病,遇到急事都不怕!」
            民間傳奇,「李醫生等於半個縣醫院」
            飯館裡、大巴車上,村民總說:「咱縣裡最厲害的就是李醫生,啥病都難不倒,救命、開刀、哄娃、教學,樣樣行!」
            許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甚至有人特地坐車兩小時,只為掛她一個門診號。

            同事敬佩、帶動基層醫療
            年輕醫生、護士都把她當偶像學習,許多人因她影響決定留在基層發展。
            嘉玲也親自培訓鄉鎮衛生院醫護,手把手帶教基層醫生處理急診、慢病、婦幼等多項技能。



            作者註:1. 中國醫師體系分為執業醫師與助理醫師:
            助理醫師:通常要求有中專或大專醫學專業背景,通過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即可從事基層醫療工作,但只能在一定範圍和上級醫師指導下行醫。
            執業醫師:需要本科或以上醫學教育背景,並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醫師證書後可獨立行醫。
            2. 醫師職稱等級(專業技術職務)
            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後,還會依照臨床經驗、考核與學術成果晉升職稱,通常分為:
            初級:住院醫師(含醫師、助理醫師)。中級:主治醫師。副高級:副主任醫師。正高級:主任醫師。
            嘉玲以年齡應該屬主治醫師,但因有特殊科研成果,特別提前晉為副主任醫師,約等於台灣的主治醫師。



            #不負韶華65

            緊急求助,危及生命
            夜幕剛剛降臨,革步鄉衛生院急診室突然衝進來一群鄉民,一名三十多歲的壯漢滿身冷汗、面色慘白,腹部劇痛,已經幾近昏迷。隨行家屬聲音顫抖:
            「李醫生,快救命!這是我哥,在地裡干活突然肚子疼,吃藥沒有用,現在人都快不行了!」
            現場醫生初步檢查,懷疑是急性闌尾炎穿孔甚至腸破裂出血,情況極度危險。再不搶救必死無疑。
            醫院條件有限,夜間手術困難重重
            嘉玲剛好在鄉裡調研,聞訊趕來,馬上判斷:
            患者已出現休克,血壓下降,意識模糊,若等到管壁壞死及闌尾穿孔破裂,膿液便滲入腹腔,造成有致命性的腹膜炎。
            夜班醫生年資較淺,手術團隊臨時召集,血庫不足。
            器械有限,鄉下路遠,轉院根本來不及。
            她當機立斷:「我來主刀,現在馬上手術,所有人按急救流程準備!」

            手術現場,分秒必爭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執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很容易,但在這偏遠鄉村,嘉玲只能執行open appendectomy。
            她敏捷做好Lanz 切口,有膿液立即吸出、以紗布吸乾;分層切開腹腔,發現闌尾已經壞死穿孔,她在極其有限的器械下,迅速切除病灶,清洗腹腔,精細縫合出血點。
            嘉玲一邊手術,一邊細聲鼓勵護士、年輕醫生:「沒事,有我在,大家一起努力!」
            患者幾度瀕臨心臟驟停,她都穩定搶救、緊急止血,最終將生命拉回。
            清晨五點,手術結束,患者脈搏逐漸回升,甦醒過來第一句話:「李醫生,謝謝你……」

            群眾感動,傳為佳話
            患者家屬當場跪地磕頭,滿臉熱淚:「李醫生是大菩薩!我們家窮,沒本事去大城市,是你救了命!」
            現場圍觀的醫護、等候的鄉親們也無不動容——
            有護士悄悄抹淚:「李醫生主刀時,我第一次見她手那麼穩,心那麼大。」
            手術結束後,嘉玲脫下手套,滿臉汗水,輕輕拍拍助手肩膀:「我們是醫生,守著基層,沒有人能放棄一條命。」
            民間口碑再起,「救命神醫」
            很快,這件事在鄉裡傳遍——「李醫生夜裡救人,不怕困難,不怕責任,真是咱們農村的救命神醫!」
            老鄉們送來自家種的蔬菜、土雞蛋,一家老小逢人就說:「這一生都記得李醫生的大恩大德!」
            嘉玲心想:「好在在成都練過幾次open appendectomy!」



            #不負韶華66

            一場手術結束後,天色已亮。嘉玲換下手術衣,獨自一人走到醫院側樓的樓梯間。清晨的光線透過窗戶,打在水泥牆上,格外清冷。
            她脫下口罩,深深吸了一口氣,整個人像剛從水裡撈起來一樣,手還有微微的顫抖,但心裡卻異常平靜。
            身體很累——昨晚通宵未眠,雙腿都有些發軟,指尖還隱隱作痛。可是嘉玲卻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踏實與愉悅:
            ——那種只有「拯救了一條生命」的人才會懂的輕盈,從指尖一直流進心底。
            她靜靜地坐在樓梯最末一級,望著窗外漸亮的天色,內心喃喃:
            「這世上很多事,確實只有自己能扛。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沒人護著我長大,也沒人替我做決定。可現在,每救活一個人,每幫一個孩子,每管好一所學校——就像給自己的人生又補回一塊。」
            她想起剛到基層時的種種不易,想起那些貧苦的病人、孤兒院裡膽小的孩子,還有剛才手術臺上奮力拼搏的自己,忽然覺得,越是忙碌、越是身陷困難,越能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嘉玲微笑起來,雖然雙眼布滿血絲,臉龐疲憊,卻比任何時候都顯得年輕。
            「原來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只要還有人需要我,哪怕再累也快樂。」
            一陣微風吹進樓道,帶來田野的泥土香氣。嘉玲抱膝坐著,靜靜地,讓這份踏實和溫暖,把夜裡所有的緊張與疲倦都慢慢消融。
            ——哪怕全世界沒人能懂她的孤獨,至少這一刻,她深知自己的價值。

            望著清晨的天光,腦海裡閃過無數求學的畫面。
            她想起在四川大學醫學院時,自己如何早起晚睡,勤奮用功,除了游泳校隊練習以外,幾乎沒有任何課外活動、社團、班遊...
            那時候,同學們常調侃:「學這麼多,將來?」
            她總是笑笑,沒有解釋。心裡明白——「多學一分,就多一分底氣。醫生只有到臨床一線才知道,人的病痛沒那麼分明,有時就是需要你什麼都能應付。」
            現在回頭看,果然沒錯。
            「幸虧自己在川大和住陪時打下扎實基礎,什麼科都不怕。要是在大醫院,有分科專家互相會診,有檢查儀器幫忙。可在這偏鄉,遇到的全是雜症怪病,大人小孩、婦女老人、皮膚眼睛,一天什麼病人都來。真要是技術不硬、見識不夠,誰能救得了這麼多命?」
            她想到剛才那場大手術、還有平日門診裡的各種疑難雜症,心裡既慶幸又感慨——
            「讀書不僅是給自己一條路,更是給所有需要你的人一條命。」

            她靜靜地在心裡告誡自己:
            「以後無論多忙多累,只要還能學一點、練一手,就不要偷懶。專業技術是醫生的命根子,哪怕在最小的地方,遇到最難的難題,也能挺得住。」
            嘉玲露出微笑,把疲憊藏進心裡,默默起身,拍了拍衣服。
            ——只要還有能力,還能幫到人,就沒什麼可後悔的。



            #不負韶華67

            醫學前沿的震撼
            夜深人靜,嘉玲難得有空,翻閱專業期刊。
            她被一篇介紹日本新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的論文吸引——
            儀器精密靈活,對外科醫生的體力和技術要求大大降低,
            手術成功率顯著提升,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
            日本鄉村醫院引入該設備後,很多以前做不了的大手術,現在鄉醫生也能勝任。
            嘉玲看完論文,既感到「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激動,也對偏遠山區醫生的局限無比共鳴。

            二、現實的困難
            她馬上查詢國內相關代理和價格,發現一台入門型設備至少要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對大城市三甲醫院只是普通開支,對這座經費拮据的縣醫院來說,卻是天文數字。
            院長苦笑:「這點錢全院一年藥品都不夠,地方財政又緊張。省裡也有更大醫院等著爭設備,這種先進儀器我們小地方哪輪得到?」
            財務科更是連連搖頭:「補貼下不來,項目報不上,院裡今年光水電都難結清⋯」

            三、嘉玲的思考與自責
            夜裡,嘉玲獨自坐在辦公室,看著窗外黑暗,心中反覆權衡:
            「這台設備要是真能買到,多少命能救下來?多少年輕醫生能不用再熬壞身體?基層患者能不再因為設備落後而延誤治療?」
            她也明白,基層醫療發展,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沒資金、沒人脈、沒政策傾斜,一切全靠自己去推動。
            心裡不免有些自責:
            「自己身為領導、也是醫生,雖然拼盡全力改進了這麼多,可偏鄉與外界的差距還是太大。每一次看到先進技術、遇到資金瓶頸,都覺得能力有限,還有很多人等著我來改變⋯」

            四、籌資的決心初現
            她心頭一橫:「不管多難,總要想辦法。既然能為孩子改教材、能為醫院爭取經費,就不信這一台設備買不到!」
            她開始列清單——
            能否爭取教育、醫療結合的專項資金?
            可否聯絡公益基金會、衛健委、愛心企業?
            群眾、校友、甚至她自己能否捐款?
            她清楚,這條路很難,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努力。

            五、堅定與溫柔
            嘉玲將專業期刊小心合起來,輕聲自語:
            「過去那些難關都挺過來了,這一次,不會比拯救一條命更難。」
            她抬頭望著牆上“救死扶傷”的條幅,眼裡浮現一絲堅定。



            #不負韶華68

            嘉玲帶隊去鄉下調研,路途顛簸,在金杯海獅車上還不忘翻閱一篇醫學論文"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s) during Myocardial Injury"。下車時一張飄落,一旁幾位老鄉湊過來,好奇問道:
            「李書記,你看的是啥?我們認得是外文啊!」
            嘉玲合上論文,笑著舉給大家看:「這是我在學一點新知識。這裡寫的是‘低氧誘導因子’,就是說,人在心臟受傷、心肌梗死時,細胞缺氧,身體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來自我保護,幫助修復心臟。」
            老鄉聽得一頭霧水,有人追問:「這和咱農村有啥關係?」
            嘉玲耐心解釋:「比方說,咱們這裡有人突發心臟病,如果能早一點搶救,或者以後醫院能用上這些新發現的藥物、技術,就能多救一條命。其實,世界上很多最先進的醫學,最後都是幫助咱老百姓。」
            有人恍然大悟,點頭:「難怪你老說要學新東西,原來是想著咱們以後有啥病能救得上!」
            嘉玲笑道:「就是這個意思。做醫生,做書記,都得不斷學習,把新本事用到大家身上,這才對得起這份責任。」
            這一幕讓車裡氣氛格外親切。老鄉們議論紛紛:「咱書記是有學問的,還惦記著咱農村的病人,真不一樣!」
            有人悄聲說:「有這樣的人做領導,咱心裡踏實!」
            老鄉們還在熱議嘉玲剛剛解釋的「心臟保護新科技」。有個年輕婦女忍不住問:
            「李書記,像我們家裡老人,冬天冷了愛心口疼,這是不是你說的那種‘心肌梗塞’?」
            嘉玲點頭,順手拿出隨身攜帶的健康宣傳冊,一邊走一邊講:
            「對,咱農村這種情況不少。要是老人突然胸悶、出汗、喘不上氣,或者疼到背、胳膊,千萬不能拖,得馬上送醫院。這叫‘心肌梗死’,要搶救得早,才能救回來。」
            她又補充:「像我剛才看的新研究,將來可能有新藥幫助病人心臟修復,不過現在最重要的,還是早發現、早送醫。大家記住啦!」

            這時村醫也趕來聽講,嘉玲主動約他到村衛生室聊專業:
            「咱們以後有空多學點新知識——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這些,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毛病,提前篩查,能救大命!」
            村醫感激地點頭:「李書記,你這學問高,又肯教我們,咱村裡老百姓有福了!」
            一旁的外地幹部也在記筆記,有人悄悄說:「這才是真正‘兩腳泥’的醫生書記。」
            傍晚調研結束時,老鄉們送上一籃籃雞蛋和新鮮青菜作為答謝。嘉玲笑著接受,但囑咐:「雞蛋留給村裡有病的老人,咱幹部得以身作則!」
            眾人齊聲笑起來,氣氛溫馨,嘉玲在基層的形象更加深植人心。



            #不負韶華69
            權力變局下的恐懼與盤算
            夜裡,陳龍坐在煙霧繚繞的會所包間裡,心事重重。
            自從嘉玲來了,縣裡一切局勢已然天翻地覆——公安、教育、醫院、群眾,都對她言聽計從,黑道、白道都收斂三分。
            陳龍自問:「現在的李嘉玲,勢頭這麼猛,別說隆林全縣,連市委、市公安局、衛健委都要看她臉色。
            ——萬一哪天她升成縣委書記,或者直接進市委,那時候,她就不是我能碰的了。」

            「做大政績,早日升遷」的現實盤算
            陳龍心裡明白:
            「這種領導,是臨時掛職,是上面鍛煉人才的‘刀子’。等她做出幾個大成績,省裡、市裡必然獎勵,送她去更大的地方,才能平衡各方利益。」
            「只要她一升走,縣裡還是我們本地人的地盤,無論政界、商界,日子都好過。」
            於是他想:「與其對著幹,不如暗中幫她——
            只要幫她做出一兩件震動省市的大事,讓上級領導注意、褒獎、提級,
            她順理成章離開隆林甚至百色,對我百利而無一害!」

            謀士與親信的反應
            手下心腹半信半疑:「老大,你不是一直想壓著李書記嗎?怎麼反過來幫她?」
            陳龍冷笑一聲:
            「人要識時務。現在的風向,已經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咱們這些本地人、老江湖,和她對抗就是死路。倒不如幫她衝一衝政績,把她‘順勢送走’——她飛黃騰達,我們平安無事,雙贏!」
            行動部署,準備「獻功」
            陳龍開始悄悄調動手下、社會關係:
            主動推動縣裡幾個重點基建、公益項目加快進度,確保讓嘉玲「一炮而紅」。
            甚至暗中通過認識的媒體、商界,放大嘉玲改革成效,製造「輿論熱點」。
            內部還安排人寫表揚信、群眾建議,推動「設備購置」、「醫療創新」等專案上報省市,直接點名李嘉玲為“先進個人”。

            內心自嘲與現實無奈
            夜深時,陳龍舉杯自嘲:「自己這一輩子都在算計,沒想到有一天得靠幫女人做官保命。可這世道,誰讓她有真本事,有大後台呢?」
            但他也明白,
            「只要能把她‘送走’,自己還有翻身的機會。最怕的,就是這種人坐死在縣裡,一待十年八載,那才是真正的絕路!」
            基層官場與黑白勢力的「送神」心理
            這種盤算很快在縣裡政商、黑白兩道悄然流傳:
            「能人來了,不怕她有本事,就怕她不走。」
            「提拔、送走,是最安全的出路。」
            「這年頭,不但要會攬權,還得會‘獻功送神’。」



            #不負韶華69

            暗室密謀,指令清晰
            陳龍夜裡在會所包間裡,幾個親信正襟危坐。他語氣陰沉、神色卻無比精明:
            「這李嘉玲,我看得明白,是個真本事、真想做事的人。你們說,這種人最怕什麼?就是有抱負卻受限,最煩心的,就是明知能改變的事卻做不成。」
            他用手指敲著茶几,逐字逐句:
            「你們現在什麼都不要管,給我去查——
            一、她在哪裡掛過職、做過什麼;
            二、每個崗位有沒有留遺憾、沒辦成的事,
            三、特別是那種‘錢能解決’的難題,不要是政策、不要是體制,只要錢能砸開的,都給我盡快查回來!去!我等著聽回話。打聽的錢不要省,消息務必要確實!」

            情報網動員,銀子不手軟
            手下皺眉:「龍哥,這得花不少錢啊,各路人都要‘意思意思’……」
            陳龍擺手打斷:「錢算什麼?只要打聽出哪些事能成,花個萬兒八千都是小事!你就給我一句話——消息要真,要能讓她感激你、用得上你。其他的都不是事。」
            佈置分工,點穴式打聽
            「阿勇,你去衛健、教育、婦聯,問她推過哪些項目,還有什麼‘理想清單’沒落地。」
            「小胡,你認識省城的人,給我翻她過去在成都、南寧的掛職經歷,看有沒有人記得她說過‘可惜沒錢’的話。」
            「其他人,別偷懶!去找醫院、學校的老領導、老會計、後勤、醫生護士,別管大事小事,記住——凡是她心裡惦記、卻因經費卡住的,全要搞清楚!」
            手下四散,消息暗流
            一幫人各自行動,打電話、請客、遞紅包、套交情,
            有的從醫院食堂大媽嘴裡聽八卦,
            有的蹲在學校門口「裝家長」聽老師閒聊,
            甚至在城裡、鄉下酒店門口買醉套話,
            也有人偷偷查閱政府會議記錄,問老領導「有沒有哪些經費困難」……
            消息網絡鋪開,一夜之間,整個縣裡都有人在暗地裡「查李書記的遺憾」。

            陳龍自信等待,腦海謀局
            陳龍獨自在窗邊吸煙,嘴角浮起一絲冷笑:
            「要讓這種女書記記你一功,還怕她日後升了官不還這個人情?這年頭,硬碰不如借力,辦成她辦不到的事,叫她離了我都難。」
            他心裡明白——真正的聰明人,不是「多做惡」,而是知道「何時行善,善中藏利」。



            #不負韶華70

            情報送達
            夜裡,會所包廂燈光幽暗,小陳快步進門,壓低聲音對陳龍稟報:
            「龍哥,消息打聽到了——李書記最近一直惦記著給縣醫院添台達文西手術儀器,說是能救大命、提高手術水準。可醫院經費根本不夠,要一千五百萬,領導都發愁了。」
            陳龍一聽,眼睛一亮,放下酒杯,興奮得幾乎拍桌:
            「天助我也!這種事就是機會!一千五百萬算什麼?比起咱這條命,九牛一毛!」
            鄉土情報網的「細緻」
            小陳補充:「這消息是醫院一個老護士說的,說李書記每次查房都會提,還翻國外期刊給年輕醫生看,私底下也跟院長嘆過氣,沒錢辦不成。老護士還說,這是李書記下鄉來最大的心病。」
            陳龍點頭,心裡迅速盤算:「越是她親口提過、越是真遺憾,幫她圓了這個願,這人情就結死了!」

            當機立斷,佈局出手
            他立刻吩咐:
            「阿勇、會計,你們去準備一千五百萬。別用咱的公司名頭,找個乾淨點的殼捐款,再搭個‘愛心醫療基金’的旗號,把這事辦成!」
            「小陳,盯緊醫院,等儀器一買到手,風頭一炒熱,馬上找媒體推上省市新聞,標明‘在李嘉玲書記領導下,隆林縣醫療實現跨越’,記得,功勞全給她,不要露咱名字!」
            謀略深心,利人利己
            陳龍心裡明白:
            這種大善舉,必定「名留人心」——嘉玲會記他一份大恩情,上級也更快注意到她的能力和實績。
            只要這筆錢能讓嘉玲順利“升遷離開”,自己不但脫身,還能贏得“愛心企業家”美名,一舉兩得。
            他轉身看向手下,語氣輕快:
            「天大的事也怕錢砸不開?告訴你們,錢花得值,做人最怕沒路可走,給能人鋪條道,咱自己才有活路!」

            行動在即,江湖與官場交織
            陳龍嘴角浮起一絲冷笑:
            「才一千五百萬?我以前一年打點省裡市裡到縣裡,都不止這個價。現在幫一個縣委常委圓心願,也就這點投入。這點錢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重點根本不在錢。」
            他心裡門兒清:
            「關鍵是,她收不收?李嘉玲這種人,最難猜。你說她清廉吧,但她又不是死守規矩的書呆子;你說她有私心吧,到現在連一包煙都不收。要是她認真較真,這事不僅成不了,還容易惹火上身。」
            「但要是她真心想做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善款,還真可能照單全收——畢竟又不是塞她自己腰包,是救命救病的正經用途。只要把路鋪得正,媒體、政府都說不出話。」
            他一邊盤算,一邊又覺得有趣:「人啊,最怕沒得選。現在給她一條路,看她敢不敢走——只要她接了這份‘人情’,以後不管飛多高,都得記住今天誰幫過她。」

            他擺手吩咐手下:
            「你們記住,這錢要捐得乾乾淨淨,發票、合同、監督流程都要過硬。別讓人抓到把柄。萬一她不收,就當做善事積德;要是收了,將來用得上這層關係,那才叫值!」
            他吐出一口濁煙,心裡更篤定:「這一招不只是砸錢,更是砸一個‘未來的籌碼’。李嘉玲,你到底接不接?」
            陳龍又點上一根煙,心裡把前後算盤打得清清楚楚:
            「退一萬步講,就算買不到李嘉玲的人情,這錢也不是白花。只要這事傳出去,縣裡、市裡,甚至省城,多少人得說我陳龍是個有良心的企業家?這年頭,名聲是救命稻草——黑白兩道都得講。」
            他低頭琢磨:
            「誰沒個萬一?將來真有事,要是有人站出來說‘陳總過去做過不少善事’,檢察院、法院也要掂量掂量,社會輿論也會有個說法——總比人人喊打強百倍!」
            「做生意、混社會,有的時候‘好人’這頂帽子,就是最後的保命符。等到關鍵時刻,說不定就這一筆‘功德’救了老子的命!」
            他嘴角揚起一絲自信又帶點苦澀的笑:
            「這年頭,誰還分得清純粹的善惡?錢砸下去,該得的人情得,該留的名聲也留。李嘉玲不領情,百姓、領導、輿論自然有話可說。無論如何,老子都不會吃虧!」

            幾天後,一份匿名愛心捐贈申請悄悄送到縣醫院。
            ——「本地某企業願出資一千五百萬元,專項用於購置達文西手術儀器,獻禮隆林縣基層醫療事業,建議儀器命名為‘嘉玲醫生手術平台’。」



            不負韶華(八)[071~08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歷史講堂 02 國家滅亡史——南越

            • 2024 Oct 05

            潤物細無聲 (十三) [121-130]

            • 2025 Aug 05

            潤物細無聲 (五) [041-050]

            • 2025 Jul 28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六) [251-260]

            • 2025 Sep 01

            潤物細無聲 (二十八) [271-280]

            • 2025 Sep 06

            舊金山和約簽訂前的討論

            • 2024 Oct 04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