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七)[061~070]
2025 Oct 21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61
中央政法委內部會議
京城初夏,一場關於「百色隆林爆炸案」的非正式內部會議悄然召開。
主持人並未照常宣讀案情細節,而是語氣微沉,直接說道:
「關於李嘉玲同志,大家要有大局觀。她是中央特保人員,檔案上有總書記親筆畫線,是組織直屬對象,不是一般幹部能議論的。」
「不要猜、不要問」的權力氛圍
一位副秘書長補充:
「有同志還想追查技術細節、背景問題,在這裡明說——不要猜、不要問。中央對她的安全、聲譽和行動有最高保護。
她能扛、敢扛,後面有我們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能量。這不是你我該操心的層次。」
下方一片沉默。會議室裡資深老幹部面面相覷,年輕人若有所思,誰都知道,這種話一出口,哪怕你是公安部專家、技術中樞,這條線也絕對不能碰。
三、政治大局壓倒一切
會議結尾,主持人重申:
「黨有黨的大局。所有人都要配合,不允許在此案上有額外聲音。
誰要是還想查這案子的‘真真假假’,就是不識時務,不懂規矩!」
會後,相關內部文件只發有限範圍「絕密」通報,所有工作組被要求簽署保密承諾,不得對外談論「現場軍火來源」等技術細節。
組織生態的「默契」與敬畏
從此,體制內的老幹部們低聲說:「李嘉玲同志,是寫進黨中央筆記裡的人物,不只是因為能力,還因為她是‘標誌性旗幟’。誰敢碰紅線,哪怕是黨員,也沒命吃這碗飯!」
年輕專家熊坤此時才明白:「所謂大局,就是有些人,連中央都會用全部力量保護。他們不是辦案邏輯里的‘人’,而是國家、民族、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組織「大局意識」下的故事流傳
這種吹風很快在整個廣西政法、公安、宣傳、組織、教育體系內部傳遍。所有跟李嘉玲打過交道的幹部、專家、老師,都清楚:
「這是中央自己要的人物,有事衝她沒用,該怎麼配合就怎麼配合。」
「某些她身上的故事,以後只能成為體制內‘口述傳奇’,永遠不會出現在正式文件裡。
#不負韶華62
資深領導的「大局意識」闡釋
辦公室窗外華燈初上。中央政法委專題小組會議室裡,氣氛凝重。
一位頭髮花白、經歷多屆領導班子的資深常委低聲而有力地說:
「大家老盯著技術細節不放,這不是不敬業,也不是不忠誠,但是缺乏真正的政治大局觀。」
他環視四周,語氣加重:
「先別說李嘉玲同志的特例,單講現在國際形勢——美國鬧出那麼大動靜,政治網紅都能在學校裡被暗殺。
我們黨中央最重視什麼?就是穩定、就是國家形象!咱們中國必須是世界的壓艙石!」
統戰宣傳的現實壓力
他敲了敲桌子,語調低沉:
「你們有沒有想過,假如這事公開,讓國內外都認定中國基層官場可以被黑幫用火箭筒隨便攻擊?那我們全黨、全社會的信心還有嗎?國際社會會怎麼看?
東盟、南亞、中亞,多少國家盯著中國,想找咱們的破綻!我們要給全世界看的,不是技術細節,是中國‘穩定有序’的形象!」
敘事選擇的權力邏輯
資深領導話音轉緩:
「有些同志太年輕,老認為什麼都要‘說真話、查到底’才是對國家好。你們沒經歷過90年代的動盪,不懂什麼叫‘敘事權’。
黨中央定下的底線,不只是為了官場、也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是維護中國幾億群眾的信心和大國的面子。」
「別給我用‘專業技術’的標準挑戰政治敘事,這不是技術官僚能碰的東西。你可以留底,你可以悄悄反映,但決不能讓社會、國際抓住中國‘亂’的話柄!」
年輕幹部的無聲與領導層的默契
會議室裡,一些年輕專家臉色複雜,有人內心糾結,也有人心頭釋然;
資深幹部們則彼此會意點頭,對這種「穩定壓倒一切」的組織邏輯早已心知肚明。
其中一名常年負責對外宣傳的副秘書長低聲補充:「敘事是一種力量,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穩定,是我們寫給全世界最硬的一篇‘中國故事’。」
體制敘事的現代寓言
會後,有人低聲議論:
「在這裡,最難學會的不是辦案、不是查證,而是什麼時候該閉嘴、什麼時候該‘講政治’。」
「這不是誰膽子大,而是誰最懂規矩。」
#不負韶華63
鄉村市集上的傳奇
在隆林縣城和各鄉鎮的市集、理髮店、飯館茶館裡,只要聊到近來縣裡的變化,總有人開口說:
「你們說現在的李書記,真是沒見過這樣的官。孤兒院那幫娃都叫她‘李媽媽’,只要孩子被欺負,她能衝到富戶家裡當場發火,富戶都低頭賠禮。」
「有人說她是醫生出身,還給人接生救命,誰家難產都想找她。」
「聽說她連打黑的本事都有,前幾年那個賣女孩的全洪,不是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嗎?還救了那麼多娃回來!」
誇張與神話色彩
有人誇張地說:「那天鄉下有黑社會想害她,聽說都準備了大炮!結果怎樣?她不但沒事,還下車救了歹人一命。老天保佑,這書記是真有大福氣!」
有孩子湊趣:「我同學說,李書記走哪兒哪兒太平,有壞人都得繞道走。」
老人附和:「這人是天上派來的,什麼苦她都不怕,孤兒都掛她名下,誰敢欺負?」
溫情與正義交織
「那個慧慧娃在學校被富戶閨女欺負,李書記當場讓人家富戶下跪認錯,還捐了好多錢給窮孩子,現在咱們村裡的窮孩子都敢抬頭做人!」
「還有那個帶貨的潔盈,也是李書記親自教的,現在賺錢不比外出打工差!」
「前幾天,市裡又來檢查,領導都要她做經驗介紹。」
無人知其背景,眾說紛紜
有人壓低聲音:「這書記肯定來頭不小,聽說是大城市派下來的。有人說她是省領導的親戚,也有人說是中央派的‘女諜’。不管怎樣,有她在,咱老百姓有底氣。」
「有次外地記者來問她哪裡人,她笑笑說是四川雅安的。誰知道雅安是哪裡?反正不是這裡的人,可比這裡的人還像親人!」
成為“公義化身”的民間敘事
市集上、家長裡短,流傳著新故事:
「李書記有三寶:一是心狠手辣專治惡人,二是心軟如水疼孤兒,三是腦子靈活能辦實事。」
「有她在,壞人怕,窮人安心。她辦的事都公平得很,不像以前,家裡沒錢的永遠吃虧。」
「你說這樣的書記還能留幾年?要是能當一輩子就好了!」
兒童的敬慕與仰望
福利院的孩子說:「等我長大了,也要當書記,像李媽媽一樣保護大家。」
學校裡的小孩玩遊戲,常常推舉“誰演李書記”,要模仿她講話、教大家讀書識字。
村社巷議,「新包公」在民間
最終,村村寨寨、巷子裡都傳:「這李書記,是咱們的新包公!不怕權、不怕錢、不怕黑道,心裡只有公道和窮人!」
#不負韶華64
全縣學校大整頓,教育成績領跑全市
嘉玲主政不到一年,先從食堂衛生、師德評比、孤兒掛課、優秀教師表彰、理科教材改革、網課推廣,一路查改,硬是把縣裡基層學校的教學、紀律、設施全部拉上新台階。
全市教育局專項考核,隆林縣各項指標排全市第一;全省通報裡,小縣也殺進了前列。
市委書記親點嘉玲「帶頭做標兵」,各地兄弟縣市都來參觀學習。
老百姓街談巷議:「這一任女書記,真是從娃娃抓到老師,從教學管到食堂,沒得挑!」
請示市委:回歸醫生本行
工作剛一穩住,嘉玲主動請示百色市委、隆林縣委書記:
「領導,組織派我下來,是臨時掛職。可我本職是臨床醫學、外科副主任醫師,若完全脫離臨床,將來回四川也怕專業生疏。能否在縣人民醫院、鄉衛生院掛個門診,週末或晚上兼診,服務群眾,也不丟專業?」
市委領導笑道:「李書記這要求太正當啦!你還能帶動醫療隊伍,樹立行業風氣,有啥不行?」
「李書記」變回「李醫生」,基層沸騰
醫院張貼出告示:「每週三下午、週五夜間於各鄉鎮衛生院流動,李嘉玲副主任醫師(縣委常委、教育局代理黨委書記)特設外科門診。」
掛號窗口被擠爆,百姓議論紛紛:「書記親自看病,這不就是咱縣裡的‘神醫’?誰不想試試?」
老太太們奔走相告:「娃讀書能找李書記,病了也能找她,咱縣有福氣啦!」
診室現場,「醫者仁心」再顯
嘉玲診室裡,既有小孩發燒,也有農民工外傷,還有手術後複診的老病號。
她語言溫和,醫術嫻熟,偶爾還幫病人家屬講講健康知識、科普飲食衛生,贏得滿屋人敬佩。
一些因貧困不敢看病的農民,特別是女性,聽說是「李醫生」坐診,也鼓起勇氣前來。
「李醫生一出手,該免的費用全免,該用的藥決不貴,醫德醫術都過硬!」
老鄉新話題,「官醫雙全」成傳奇
市場裡、街頭巷尾議論:「別人是領導就不幹專業,她是領導還親自當醫生,怪不得咱縣這麼快變化!」
小學生作文裡寫:「李書記是我們的大家長,也是能給人看病的醫生阿姨。」
一時間,“李嘉玲”三個字成了老百姓心中「能管事、懂專業、最貼心」的多面榜樣。
縣醫院同事與體制內迴響
醫院同事驚嘆:「書記來看病,一點官架子都沒有,手術技術、診療風度全是大醫院的水平!」
兄弟縣市領導紛紛請她做「黨建+行業專業」的標桿經驗介紹。
全能門診:基層疑難,無所不應
鄉鎮衛生院資源有限,專科醫生短缺,大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急診外傷全靠嘉玲應對。
有農民拉著患肺病的老母親前來:「李醫生,鄉下看不了,聽說你什麼都會,求你救命!」
嘉玲耐心問診、開藥、甚至自己動手做檢查,一一解釋病情,指導飲食起居。
小孩高燒抽搐,家屬嚇壞了,她現場急救,退熱搶救,安撫家長。
外科急救,生死關頭
有一次山村來了一位被鋤頭劃破大腿的壯漢,血流如注。嘉玲駕輕就熟,現場止血縫合,手法乾淨俐落,短短幾分鐘便將性命保住,連同來的鄉醫都連聲稱奇:「這是真正的大醫生,咱見都沒見過這麼利索的技術!」
還有孕婦難產,嘉玲一邊聯絡轉院,一邊現場接生,最終母嬰平安。
疑難雜症,「有她就有希望」
有老漢腿腫十年,跑遍縣市都治不好,來找李醫生,經她詳細檢查、調整藥物,症狀明顯好轉,老漢感激得掉眼淚:「要不是李醫生,這條腿早沒了!」
一位少年長期頭痛、失眠,嘉玲耐心聆聽、細查,原來是營養和用眼習慣問題。她不僅給開藥,還教家長科學養護,孩子慢慢康復。
醫者仁心,群眾口碑再起
有患者家裡困難,嘉玲從不推諉,該減免的費用全免,必要時還幫忙聯系社福資源。
她下班後還會主動走村入戶,看看孤寡老人、重病戶,有時甚至帶些藥品和營養品。
「有李醫生在,咱窮人也能安心看病,遇到急事都不怕!」
民間傳奇,「李醫生等於半個縣醫院」
飯館裡、大巴車上,村民總說:「咱縣裡最厲害的就是李醫生,啥病都難不倒,救命、開刀、哄娃、教學,樣樣行!」
許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甚至有人特地坐車兩小時,只為掛她一個門診號。
同事敬佩、帶動基層醫療
年輕醫生、護士都把她當偶像學習,許多人因她影響決定留在基層發展。
嘉玲也親自培訓鄉鎮衛生院醫護,手把手帶教基層醫生處理急診、慢病、婦幼等多項技能。
作者註:1. 中國醫師體系分為執業醫師與助理醫師:
助理醫師:通常要求有中專或大專醫學專業背景,通過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即可從事基層醫療工作,但只能在一定範圍和上級醫師指導下行醫。
執業醫師:需要本科或以上醫學教育背景,並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醫師證書後可獨立行醫。
2. 醫師職稱等級(專業技術職務)
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後,還會依照臨床經驗、考核與學術成果晉升職稱,通常分為:
初級:住院醫師(含醫師、助理醫師)。中級:主治醫師。副高級:副主任醫師。正高級:主任醫師。
嘉玲以年齡應該屬主治醫師,但因有特殊科研成果,特別提前晉為副主任醫師,約等於台灣的主治醫師。
#不負韶華65
緊急求助,危及生命
夜幕剛剛降臨,革步鄉衛生院急診室突然衝進來一群鄉民,一名三十多歲的壯漢滿身冷汗、面色慘白,腹部劇痛,已經幾近昏迷。隨行家屬聲音顫抖:
「李醫生,快救命!這是我哥,在地裡干活突然肚子疼,吃藥沒有用,現在人都快不行了!」
現場醫生初步檢查,懷疑是急性闌尾炎穿孔甚至腸破裂出血,情況極度危險。再不搶救必死無疑。
醫院條件有限,夜間手術困難重重
嘉玲剛好在鄉裡調研,聞訊趕來,馬上判斷:
患者已出現休克,血壓下降,意識模糊,若等到管壁壞死及闌尾穿孔破裂,膿液便滲入腹腔,造成有致命性的腹膜炎。
夜班醫生年資較淺,手術團隊臨時召集,血庫不足。
器械有限,鄉下路遠,轉院根本來不及。
她當機立斷:「我來主刀,現在馬上手術,所有人按急救流程準備!」
手術現場,分秒必爭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執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很容易,但在這偏遠鄉村,嘉玲只能執行open appendectomy。
她敏捷做好Lanz 切口,有膿液立即吸出、以紗布吸乾;分層切開腹腔,發現闌尾已經壞死穿孔,她在極其有限的器械下,迅速切除病灶,清洗腹腔,精細縫合出血點。
嘉玲一邊手術,一邊細聲鼓勵護士、年輕醫生:「沒事,有我在,大家一起努力!」
患者幾度瀕臨心臟驟停,她都穩定搶救、緊急止血,最終將生命拉回。
清晨五點,手術結束,患者脈搏逐漸回升,甦醒過來第一句話:「李醫生,謝謝你……」
群眾感動,傳為佳話
患者家屬當場跪地磕頭,滿臉熱淚:「李醫生是大菩薩!我們家窮,沒本事去大城市,是你救了命!」
現場圍觀的醫護、等候的鄉親們也無不動容——
有護士悄悄抹淚:「李醫生主刀時,我第一次見她手那麼穩,心那麼大。」
手術結束後,嘉玲脫下手套,滿臉汗水,輕輕拍拍助手肩膀:「我們是醫生,守著基層,沒有人能放棄一條命。」
民間口碑再起,「救命神醫」
很快,這件事在鄉裡傳遍——「李醫生夜裡救人,不怕困難,不怕責任,真是咱們農村的救命神醫!」
老鄉們送來自家種的蔬菜、土雞蛋,一家老小逢人就說:「這一生都記得李醫生的大恩大德!」
嘉玲心想:「好在在成都練過幾次open appendectomy!」
#不負韶華66
一場手術結束後,天色已亮。嘉玲換下手術衣,獨自一人走到醫院側樓的樓梯間。清晨的光線透過窗戶,打在水泥牆上,格外清冷。
她脫下口罩,深深吸了一口氣,整個人像剛從水裡撈起來一樣,手還有微微的顫抖,但心裡卻異常平靜。
身體很累——昨晚通宵未眠,雙腿都有些發軟,指尖還隱隱作痛。可是嘉玲卻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踏實與愉悅:
——那種只有「拯救了一條生命」的人才會懂的輕盈,從指尖一直流進心底。
她靜靜地坐在樓梯最末一級,望著窗外漸亮的天色,內心喃喃:
「這世上很多事,確實只有自己能扛。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沒人護著我長大,也沒人替我做決定。可現在,每救活一個人,每幫一個孩子,每管好一所學校——就像給自己的人生又補回一塊。」
她想起剛到基層時的種種不易,想起那些貧苦的病人、孤兒院裡膽小的孩子,還有剛才手術臺上奮力拼搏的自己,忽然覺得,越是忙碌、越是身陷困難,越能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嘉玲微笑起來,雖然雙眼布滿血絲,臉龐疲憊,卻比任何時候都顯得年輕。
「原來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只要還有人需要我,哪怕再累也快樂。」
一陣微風吹進樓道,帶來田野的泥土香氣。嘉玲抱膝坐著,靜靜地,讓這份踏實和溫暖,把夜裡所有的緊張與疲倦都慢慢消融。
——哪怕全世界沒人能懂她的孤獨,至少這一刻,她深知自己的價值。
望著清晨的天光,腦海裡閃過無數求學的畫面。
她想起在四川大學醫學院時,自己如何早起晚睡,勤奮用功,除了游泳校隊練習以外,幾乎沒有任何課外活動、社團、班遊...
那時候,同學們常調侃:「學這麼多,將來?」
她總是笑笑,沒有解釋。心裡明白——「多學一分,就多一分底氣。醫生只有到臨床一線才知道,人的病痛沒那麼分明,有時就是需要你什麼都能應付。」
現在回頭看,果然沒錯。
「幸虧自己在川大和住陪時打下扎實基礎,什麼科都不怕。要是在大醫院,有分科專家互相會診,有檢查儀器幫忙。可在這偏鄉,遇到的全是雜症怪病,大人小孩、婦女老人、皮膚眼睛,一天什麼病人都來。真要是技術不硬、見識不夠,誰能救得了這麼多命?」
她想到剛才那場大手術、還有平日門診裡的各種疑難雜症,心裡既慶幸又感慨——
「讀書不僅是給自己一條路,更是給所有需要你的人一條命。」
她靜靜地在心裡告誡自己:
「以後無論多忙多累,只要還能學一點、練一手,就不要偷懶。專業技術是醫生的命根子,哪怕在最小的地方,遇到最難的難題,也能挺得住。」
嘉玲露出微笑,把疲憊藏進心裡,默默起身,拍了拍衣服。
——只要還有能力,還能幫到人,就沒什麼可後悔的。
#不負韶華67
醫學前沿的震撼
夜深人靜,嘉玲難得有空,翻閱專業期刊。
她被一篇介紹日本新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的論文吸引——
儀器精密靈活,對外科醫生的體力和技術要求大大降低,
手術成功率顯著提升,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
日本鄉村醫院引入該設備後,很多以前做不了的大手術,現在鄉醫生也能勝任。
嘉玲看完論文,既感到「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激動,也對偏遠山區醫生的局限無比共鳴。
二、現實的困難
她馬上查詢國內相關代理和價格,發現一台入門型設備至少要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對大城市三甲醫院只是普通開支,對這座經費拮据的縣醫院來說,卻是天文數字。
院長苦笑:「這點錢全院一年藥品都不夠,地方財政又緊張。省裡也有更大醫院等著爭設備,這種先進儀器我們小地方哪輪得到?」
財務科更是連連搖頭:「補貼下不來,項目報不上,院裡今年光水電都難結清⋯」
三、嘉玲的思考與自責
夜裡,嘉玲獨自坐在辦公室,看著窗外黑暗,心中反覆權衡:
「這台設備要是真能買到,多少命能救下來?多少年輕醫生能不用再熬壞身體?基層患者能不再因為設備落後而延誤治療?」
她也明白,基層醫療發展,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沒資金、沒人脈、沒政策傾斜,一切全靠自己去推動。
心裡不免有些自責:
「自己身為領導、也是醫生,雖然拼盡全力改進了這麼多,可偏鄉與外界的差距還是太大。每一次看到先進技術、遇到資金瓶頸,都覺得能力有限,還有很多人等著我來改變⋯」
四、籌資的決心初現
她心頭一橫:「不管多難,總要想辦法。既然能為孩子改教材、能為醫院爭取經費,就不信這一台設備買不到!」
她開始列清單——
能否爭取教育、醫療結合的專項資金?
可否聯絡公益基金會、衛健委、愛心企業?
群眾、校友、甚至她自己能否捐款?
她清楚,這條路很難,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努力。
五、堅定與溫柔
嘉玲將專業期刊小心合起來,輕聲自語:
「過去那些難關都挺過來了,這一次,不會比拯救一條命更難。」
她抬頭望著牆上“救死扶傷”的條幅,眼裡浮現一絲堅定。
#不負韶華68
嘉玲帶隊去鄉下調研,路途顛簸,在金杯海獅車上還不忘翻閱一篇醫學論文"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s) during Myocardial Injury"。下車時一張飄落,一旁幾位老鄉湊過來,好奇問道:
「李書記,你看的是啥?我們認得是外文啊!」
嘉玲合上論文,笑著舉給大家看:「這是我在學一點新知識。這裡寫的是‘低氧誘導因子’,就是說,人在心臟受傷、心肌梗死時,細胞缺氧,身體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來自我保護,幫助修復心臟。」
老鄉聽得一頭霧水,有人追問:「這和咱農村有啥關係?」
嘉玲耐心解釋:「比方說,咱們這裡有人突發心臟病,如果能早一點搶救,或者以後醫院能用上這些新發現的藥物、技術,就能多救一條命。其實,世界上很多最先進的醫學,最後都是幫助咱老百姓。」
有人恍然大悟,點頭:「難怪你老說要學新東西,原來是想著咱們以後有啥病能救得上!」
嘉玲笑道:「就是這個意思。做醫生,做書記,都得不斷學習,把新本事用到大家身上,這才對得起這份責任。」
這一幕讓車裡氣氛格外親切。老鄉們議論紛紛:「咱書記是有學問的,還惦記著咱農村的病人,真不一樣!」
有人悄聲說:「有這樣的人做領導,咱心裡踏實!」
老鄉們還在熱議嘉玲剛剛解釋的「心臟保護新科技」。有個年輕婦女忍不住問:
「李書記,像我們家裡老人,冬天冷了愛心口疼,這是不是你說的那種‘心肌梗塞’?」
嘉玲點頭,順手拿出隨身攜帶的健康宣傳冊,一邊走一邊講:
「對,咱農村這種情況不少。要是老人突然胸悶、出汗、喘不上氣,或者疼到背、胳膊,千萬不能拖,得馬上送醫院。這叫‘心肌梗死’,要搶救得早,才能救回來。」
她又補充:「像我剛才看的新研究,將來可能有新藥幫助病人心臟修復,不過現在最重要的,還是早發現、早送醫。大家記住啦!」
這時村醫也趕來聽講,嘉玲主動約他到村衛生室聊專業:
「咱們以後有空多學點新知識——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這些,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毛病,提前篩查,能救大命!」
村醫感激地點頭:「李書記,你這學問高,又肯教我們,咱村裡老百姓有福了!」
一旁的外地幹部也在記筆記,有人悄悄說:「這才是真正‘兩腳泥’的醫生書記。」
傍晚調研結束時,老鄉們送上一籃籃雞蛋和新鮮青菜作為答謝。嘉玲笑著接受,但囑咐:「雞蛋留給村裡有病的老人,咱幹部得以身作則!」
眾人齊聲笑起來,氣氛溫馨,嘉玲在基層的形象更加深植人心。
#不負韶華69
權力變局下的恐懼與盤算
夜裡,陳龍坐在煙霧繚繞的會所包間裡,心事重重。
自從嘉玲來了,縣裡一切局勢已然天翻地覆——公安、教育、醫院、群眾,都對她言聽計從,黑道、白道都收斂三分。
陳龍自問:「現在的李嘉玲,勢頭這麼猛,別說隆林全縣,連市委、市公安局、衛健委都要看她臉色。
——萬一哪天她升成縣委書記,或者直接進市委,那時候,她就不是我能碰的了。」
「做大政績,早日升遷」的現實盤算
陳龍心裡明白:
「這種領導,是臨時掛職,是上面鍛煉人才的‘刀子’。等她做出幾個大成績,省裡、市裡必然獎勵,送她去更大的地方,才能平衡各方利益。」
「只要她一升走,縣裡還是我們本地人的地盤,無論政界、商界,日子都好過。」
於是他想:「與其對著幹,不如暗中幫她——
只要幫她做出一兩件震動省市的大事,讓上級領導注意、褒獎、提級,
她順理成章離開隆林甚至百色,對我百利而無一害!」
謀士與親信的反應
手下心腹半信半疑:「老大,你不是一直想壓著李書記嗎?怎麼反過來幫她?」
陳龍冷笑一聲:
「人要識時務。現在的風向,已經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咱們這些本地人、老江湖,和她對抗就是死路。倒不如幫她衝一衝政績,把她‘順勢送走’——她飛黃騰達,我們平安無事,雙贏!」
行動部署,準備「獻功」
陳龍開始悄悄調動手下、社會關係:
主動推動縣裡幾個重點基建、公益項目加快進度,確保讓嘉玲「一炮而紅」。
甚至暗中通過認識的媒體、商界,放大嘉玲改革成效,製造「輿論熱點」。
內部還安排人寫表揚信、群眾建議,推動「設備購置」、「醫療創新」等專案上報省市,直接點名李嘉玲為“先進個人”。
內心自嘲與現實無奈
夜深時,陳龍舉杯自嘲:「自己這一輩子都在算計,沒想到有一天得靠幫女人做官保命。可這世道,誰讓她有真本事,有大後台呢?」
但他也明白,
「只要能把她‘送走’,自己還有翻身的機會。最怕的,就是這種人坐死在縣裡,一待十年八載,那才是真正的絕路!」
基層官場與黑白勢力的「送神」心理
這種盤算很快在縣裡政商、黑白兩道悄然流傳:
「能人來了,不怕她有本事,就怕她不走。」
「提拔、送走,是最安全的出路。」
「這年頭,不但要會攬權,還得會‘獻功送神’。」
#不負韶華69
暗室密謀,指令清晰
陳龍夜裡在會所包間裡,幾個親信正襟危坐。他語氣陰沉、神色卻無比精明:
「這李嘉玲,我看得明白,是個真本事、真想做事的人。你們說,這種人最怕什麼?就是有抱負卻受限,最煩心的,就是明知能改變的事卻做不成。」
他用手指敲著茶几,逐字逐句:
「你們現在什麼都不要管,給我去查——
一、她在哪裡掛過職、做過什麼;
二、每個崗位有沒有留遺憾、沒辦成的事,
三、特別是那種‘錢能解決’的難題,不要是政策、不要是體制,只要錢能砸開的,都給我盡快查回來!去!我等著聽回話。打聽的錢不要省,消息務必要確實!」
情報網動員,銀子不手軟
手下皺眉:「龍哥,這得花不少錢啊,各路人都要‘意思意思’……」
陳龍擺手打斷:「錢算什麼?只要打聽出哪些事能成,花個萬兒八千都是小事!你就給我一句話——消息要真,要能讓她感激你、用得上你。其他的都不是事。」
佈置分工,點穴式打聽
「阿勇,你去衛健、教育、婦聯,問她推過哪些項目,還有什麼‘理想清單’沒落地。」
「小胡,你認識省城的人,給我翻她過去在成都、南寧的掛職經歷,看有沒有人記得她說過‘可惜沒錢’的話。」
「其他人,別偷懶!去找醫院、學校的老領導、老會計、後勤、醫生護士,別管大事小事,記住——凡是她心裡惦記、卻因經費卡住的,全要搞清楚!」
手下四散,消息暗流
一幫人各自行動,打電話、請客、遞紅包、套交情,
有的從醫院食堂大媽嘴裡聽八卦,
有的蹲在學校門口「裝家長」聽老師閒聊,
甚至在城裡、鄉下酒店門口買醉套話,
也有人偷偷查閱政府會議記錄,問老領導「有沒有哪些經費困難」……
消息網絡鋪開,一夜之間,整個縣裡都有人在暗地裡「查李書記的遺憾」。
陳龍自信等待,腦海謀局
陳龍獨自在窗邊吸煙,嘴角浮起一絲冷笑:
「要讓這種女書記記你一功,還怕她日後升了官不還這個人情?這年頭,硬碰不如借力,辦成她辦不到的事,叫她離了我都難。」
他心裡明白——真正的聰明人,不是「多做惡」,而是知道「何時行善,善中藏利」。
#不負韶華70
情報送達
夜裡,會所包廂燈光幽暗,小陳快步進門,壓低聲音對陳龍稟報:
「龍哥,消息打聽到了——李書記最近一直惦記著給縣醫院添台達文西手術儀器,說是能救大命、提高手術水準。可醫院經費根本不夠,要一千五百萬,領導都發愁了。」
陳龍一聽,眼睛一亮,放下酒杯,興奮得幾乎拍桌:
「天助我也!這種事就是機會!一千五百萬算什麼?比起咱這條命,九牛一毛!」
鄉土情報網的「細緻」
小陳補充:「這消息是醫院一個老護士說的,說李書記每次查房都會提,還翻國外期刊給年輕醫生看,私底下也跟院長嘆過氣,沒錢辦不成。老護士還說,這是李書記下鄉來最大的心病。」
陳龍點頭,心裡迅速盤算:「越是她親口提過、越是真遺憾,幫她圓了這個願,這人情就結死了!」
當機立斷,佈局出手
他立刻吩咐:
「阿勇、會計,你們去準備一千五百萬。別用咱的公司名頭,找個乾淨點的殼捐款,再搭個‘愛心醫療基金’的旗號,把這事辦成!」
「小陳,盯緊醫院,等儀器一買到手,風頭一炒熱,馬上找媒體推上省市新聞,標明‘在李嘉玲書記領導下,隆林縣醫療實現跨越’,記得,功勞全給她,不要露咱名字!」
謀略深心,利人利己
陳龍心裡明白:
這種大善舉,必定「名留人心」——嘉玲會記他一份大恩情,上級也更快注意到她的能力和實績。
只要這筆錢能讓嘉玲順利“升遷離開”,自己不但脫身,還能贏得“愛心企業家”美名,一舉兩得。
他轉身看向手下,語氣輕快:
「天大的事也怕錢砸不開?告訴你們,錢花得值,做人最怕沒路可走,給能人鋪條道,咱自己才有活路!」
行動在即,江湖與官場交織
陳龍嘴角浮起一絲冷笑:
「才一千五百萬?我以前一年打點省裡市裡到縣裡,都不止這個價。現在幫一個縣委常委圓心願,也就這點投入。這點錢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重點根本不在錢。」
他心裡門兒清:
「關鍵是,她收不收?李嘉玲這種人,最難猜。你說她清廉吧,但她又不是死守規矩的書呆子;你說她有私心吧,到現在連一包煙都不收。要是她認真較真,這事不僅成不了,還容易惹火上身。」
「但要是她真心想做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善款,還真可能照單全收——畢竟又不是塞她自己腰包,是救命救病的正經用途。只要把路鋪得正,媒體、政府都說不出話。」
他一邊盤算,一邊又覺得有趣:「人啊,最怕沒得選。現在給她一條路,看她敢不敢走——只要她接了這份‘人情’,以後不管飛多高,都得記住今天誰幫過她。」
他擺手吩咐手下:
「你們記住,這錢要捐得乾乾淨淨,發票、合同、監督流程都要過硬。別讓人抓到把柄。萬一她不收,就當做善事積德;要是收了,將來用得上這層關係,那才叫值!」
他吐出一口濁煙,心裡更篤定:「這一招不只是砸錢,更是砸一個‘未來的籌碼’。李嘉玲,你到底接不接?」
陳龍又點上一根煙,心裡把前後算盤打得清清楚楚:
「退一萬步講,就算買不到李嘉玲的人情,這錢也不是白花。只要這事傳出去,縣裡、市裡,甚至省城,多少人得說我陳龍是個有良心的企業家?這年頭,名聲是救命稻草——黑白兩道都得講。」
他低頭琢磨:
「誰沒個萬一?將來真有事,要是有人站出來說‘陳總過去做過不少善事’,檢察院、法院也要掂量掂量,社會輿論也會有個說法——總比人人喊打強百倍!」
「做生意、混社會,有的時候‘好人’這頂帽子,就是最後的保命符。等到關鍵時刻,說不定就這一筆‘功德’救了老子的命!」
他嘴角揚起一絲自信又帶點苦澀的笑:
「這年頭,誰還分得清純粹的善惡?錢砸下去,該得的人情得,該留的名聲也留。李嘉玲不領情,百姓、領導、輿論自然有話可說。無論如何,老子都不會吃虧!」
幾天後,一份匿名愛心捐贈申請悄悄送到縣醫院。
——「本地某企業願出資一千五百萬元,專項用於購置達文西手術儀器,獻禮隆林縣基層醫療事業,建議儀器命名為‘嘉玲醫生手術平台’。」
不負韶華(八)[07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