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0)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不負韶華(六)[051~060]

            不負韶華(六)[051~060]

            2025 Oct 21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51

            中央專案組空降,調查風聲鶴唳
            嘉玲遇襲驚動自治區黨委,自治區公安廳立即通報中央政法委。
            北京很快派出專案組,由一位副部級領導帶隊,直飛百色。
            ——縣公安局、縣委書記、市委分管政法的常委,全體嚴陣以待,深怕自己問責、仕途受損。
            ——媒體風聲鶴唳,社交平台短暫有傳言,旋即刪除。

            嘉玲冷靜應對,主動隱去火箭筒細節
            調查組抵達後,嘉玲親自向領導彙報案情。
            她語氣鎮定:「當時現場有爆炸,疑似非法自製爆炸裝置。現場發現重傷嫌犯一名,經調查其有涉黑、走私紀錄,正擴大偵查來源。至於軍火一說,我們現場並未發現有明顯武器殘骸,也沒有目擊證人。」
            ——特警、村民、現場群眾早已被“統一口徑”:“只聽到爆炸,不知道是什麼。”
            專案組多次追問:「現場真沒看到大型軍火?」
            嘉玲斬釘截鐵:「沒有。應為爆炸物改裝,現場殘留極少。」

            中央領導的猶豫與無奈
            專案組對“火箭筒”風聲略有耳聞,暗中調查痕跡。
            但嘉玲組織的現場錄像、群眾證詞、醫院記錄全無“軍火”字樣。
            ——唯一重傷嫌犯全洪,尚在重症監護,暫時無法供詞。
            ——其他涉案人等均供稱“有爆炸,沒見武器”。
            中央領導私下感慨:「這要是鬧大了,國際影響、社會震動不可想像……既然地方沒追查到軍火,暫時也只能按爆炸案處理。」

            官場微妙氛圍與嘉玲的「自保智慧」
            縣裡官員、公安局長,事後對嘉玲心服口服:「這李書記是真有見識。要是火箭筒一事鬧到全國,誰都脫不了身,連自治區黨委都得倒霉!」
            嘉玲深知:「穩定壓倒一切,地方不能給中央添亂。只要把惡勢力掃乾淨,案子過去就好。」
            基層群眾議論、現代官場現實
            老百姓私下議論:「聽說那壞人買來大炮,還想炸死書記,結果自己先炸成重傷,這回真是惡有惡報!」
            也有明白人低聲讚道:「李書記會做事,也會做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才是咱老百姓的福氣!」
            嘉玲的內心獨白
            夜深人靜,嘉玲自省:「身在官場,什麼該說、什麼該隱藏,得有分寸。有些事,只有自己知道。正義要做,安定更重要。」

            廣西自治區黨委書記的驚愕與焦慮
            當天夜裡,自治區書記翻看最新專報,臉色鐵青,心頭波濤洶湧:
            「什麼?自治縣出現軍火?還是火箭筒!還打到我們的黨委書記頭上?這事若是傳出去,還要不要臉?這比新聞裡的加薩走廊還亂,外媒記者要是知道,國際社會都以為我們管不了廣西!」
            對中央震怒的預判
            他心裡如數家珍:「出現一起爆炸案,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已經派人來。要是坐實軍火、反坦克武器,這一條線要問責多少人?省公安廳、市公安局、縣公安局、邊檢、武警、黨委班子,哪個能全身而退?恐怕自己也難免挨刀!」
            「全區政法委、政法委書記、軍分區,誰都跑不掉!這比一把手腐敗、賣官都要命!」
            對嘉玲的敬佩與感慨
            當他得知嘉玲硬說沒有火箭筒,只是爆炸物、現場沒查獲軍火,並將所有證據、口徑嚴絲合縫地做了「去軍火化」處理,內心無比感慨:
            「這才是組織放心的人才!遇事不亂,會為黨分憂,懂什麼能報、什麼要壓。真要是換個頭腦簡單的,抓個火箭筒就上報,中央震怒,廣西上下都要人頭落地!」

            官場自保的潛規則與現實
            自治區黨委書記心中清楚:「中央最忌地方鬧出國際影響大案。誰能讓組織省心,誰就有未來。這次李嘉玲同志不僅掃黑有力,更是心思縝密、胸有大局,是我廣西百色的頂樑柱,也是全省的幸運!」
            他暗自下決心:「不僅要保她,還要提拔她!」
            後續佈局與地方維穩
            自治區黨委書記連夜打電話佈置:「全區宣傳口徑一致,媒體只許用‘爆炸案’,一律不得提軍火、火箭筒;公安、政法、宣傳部門,各自做好群眾輿論、基層安撫,不留死角。」
            「只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一次就算過關!」
            對未來的思索
            他心頭一鬆,暗自想道:「大亂中能出大才,這李嘉玲以後的路,一定不止於廣西。中央能把這樣的人才空降到基層,是有深意的。咱們要學會‘識人用人’,更要學會保人!」



            #不負韶華52

            邊疆群眾軍事常識豐富
            豬場鄉、沙梨鄉一帶,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親戚當過基幹民兵,有的還參加過當年的中越邊境反擊戰。
            ——不少五十歲以上的壯漢、婦女,年輕時都訓練過81杠、56半、甚至手裡摸過火箭筒。
            每當村頭閒聊,就有人回憶:「那年咱們參加民兵集訓,打過五四式、扛過火箭筒。這東西別說打汽車,軍用裝甲車被命中也是開花,炸成一堆廢鐵!」
            火箭筒威力的口耳傳誦
            這回黑幫竟敢用火箭筒襲擊書記,消息傳開,全鄉議論紛紛:
            有壯漢搖頭感慨:「這要是真打中了,一車人沒命,書記絕對活不了。那種距離,美軍坦克都扛不住那玩意兒!」
            旁邊婦女附和:「我們當年打靶,離五十米都不敢亂站。李書記這回是命大,真有神佛保佑啊!」

            群眾感恩與敬佩
            老鄉們越說越覺得這次「大難不死」非同小可,
            有人點香拜神:「這種天大的事要感謝老天爺!咱們書記是福將,老天保佑的好人!」
            年輕人則說:「這種領導才有膽、有能、有命,咱百色的福氣!」

            群體心理共識的形成
            不管是老民兵還是普通鄉親,一致認定“女書記是上天保佑、有大福氣”,這種信念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在鄉間發酵——
            有老人斷言:「遭這麼大災還能救人,老天都看著呢!」
            有村婦自豪:「有這樣的書記,咱這片地能出大好事!」
            地方官場與群眾反響交融
            甚至縣裡基層幹部、鄉鎮書記也私下議論:「這種地方要不是基層群眾懂軍火,外人哪知道這是啥大事!要不是嘉玲心細、命硬,恐怕咱們都要丟烏紗帽了。」


            作者註:
            1.81杠:即「81式自動步槍」,俗稱「八一杠」。56半:即「56式半自動步槍」。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世紀中後期使用的兩種主力步槍。
            2.基幹民兵通常由退役現役人員、在地方有專業技能或裝備(如船舶、重型設備)之民眾,及編入地方人民武裝部管理之預備役人員構成。民兵訓練常以5年為一週期進行規劃;各地會要求每年不得少於1/5的基幹民兵參加集中訓練,集中訓練日數通常以「至少15天」等為基準(實務上依地區任務與資源有所不同)。
            3.中共因為政權性質,非常重視武力。想參加民兵的人,在政治成分上有一定要求,需要由黨挑選,通過政審,不是任何人都能加入。在基礎訓練和武器操作的純熟度上,比國軍一般新訓嚴格、苛刻許多。



            #不負韶華53

            村頭閒談,民兵記憶浮現
            豬場鄉的傍晚,老鄉們在榕樹下乘涼,一壺老茶幾張竹凳,總有人提起當年參加基幹民兵訓練的光景。
            一位花白頭髮的老民兵陸有富,笑著說:
            「那年我剛二十出頭,縣裡點名,說誰家有年輕人都要參加基幹民兵訓練,防‘敵特破壞’。我們一幫後生娃,分到縣武裝部操場,扛著81杠、56半,起早貪黑地跑操、打靶,打得肩膀都青一塊紫一塊。」
            另一位婦女黃阿妹也接話:
            「你們男人操槍,我們女人也沒閒著。縣婦聯組織我們學醫護,有時還跟著訓練打靶,手裡端著五四手槍,心裡也是怕得要死。後來還讓我們認識各種彈藥,學防空、防火箭彈襲擊。」

            戰爭記憶,邊境動員
            有人提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的緊急動員——
            村支書回憶:
            「那年全鄉都進入備戰狀態,晚上不敢開燈,白天上山打柴都得留人巡邏。縣裡下來文件,基層民兵隨時待命。隔壁幾個村,還真有民兵組織上前線運糧送彈。」
            老民兵嘆道:
            「我們沒直接打過仗,可有幾個從前線回來的,說子彈呼嘯、炮彈開花,誰都不敢多說一句大話。邊境有段時間還經常誤入地雷區,大家都學會了地雷排查。」
            武器訓練,火箭筒成“家常”
            大家說起武器,更是眉飛色舞。
            「你別看那火箭筒大,其實發射起來很簡單,拉一下保險,對準目標就打出去了。那時候訓練用的目標都是廢舊的農用車,打一下就成廢鐵堆,威力大得很。」
            「有一年還發過老式的‘無後坐力炮’,發射時那動靜,全村的人都來看熱鬧。女人娃娃都知道,那東西炸啥啥沒了。」
            婦女們補充:
            「訓練完還發紀念章,後來誰家出事,村裡民兵一呼百應,抓壞人、救火、抗洪,樣樣都行。」

            民兵精神,家國傳承
            老民兵語重心長:「現在年輕人多數都外出打工,像我們這種基層民兵的經歷不多見了。可真到要保鄉衛國、護家救人時,還是得靠咱們懂這些的。」
            村裡的孩子們聽得兩眼放光,有人悄聲說:「有機會我也要參加民兵,學開槍、救人,保護村子!」
            往事回望,與現實對接
            火箭筒襲擊案發生後,這些老民兵特別感慨:
            「這麼多年從沒聽過真有人敢拿這東西打咱們幹部,虧得書記命大,咱們這點民兵經驗也派上用場,第一時間就知道有多危險,趕緊疏散群眾。」
            「女書記是有福分的人,也是我們老一輩最欣賞的那種領導——肯衝在前面,不忘百姓死活。」


            作者註:當兵時作者就是無後坐力炮的炮排排長。不過該武器當時屬淘汰裝備,因此從未發射實彈過。



            #不負韶華54

            人物故事:民兵班長黃世龍的經歷
            黃世龍年輕時就是村裡的民兵班長。
            ——他身材魁梧,眼神凌厲,雖然如今六十多歲,但說起當年仍像小伙子一樣神氣:
            「那時我們每個禮拜都要訓練,最累的一次是凌晨接到急報:有越南人偷越邊境,縣武裝部連夜點名,讓我們帶著槍趕去邊界巡邏。我第一次真上了子彈,手心直冒汗,可一想到村裡的老婆娃娃,心一橫,膽就壯了!」
            有一年汛期,大水沖斷村外橋樑。黃世龍帶領民兵連夜搶險,泡在泥水裡三天三夜,救了二十多個被困鄉親。
            還有一次,村裡抓到小偷,黃世龍帶著民兵圍住糧倉,等派出所趕來移交。
            老鄉們說:「我們村不怕亂,因為有世龍這樣的民兵在!」

            重大事件:民兵參與邊境反擊戰保障
            1979年春天,越南邊境忽然傳來砲聲。全村民兵全部集合,縣裡武裝部發給每人一套綠軍服、一支半自動步槍,連同鄉鎮幹部一起,開赴邊境負責彈藥、糧食、傷員轉運。
            陸有富至今還記得:「我們頂著炮火,把一車車糧食、彈藥送到前線。身後的天空一片火光,可想著‘保家鄉’,再怕也不敢退。」
            有婦女組織傷員照護組,為從前線撤下來的傷兵熬粥,包紮傷口。
            「有的民兵回來時只剩一隻耳朵,卻還說‘沒事,還能聽見’。」
            家國情懷:民兵精神代代相傳
            每年村裡開春動員會,老民兵總會站在隊伍最前列,給年輕人講訓話:「咱這裡是國門,過去拼過命,現在也不能丟人。你們在外頭打工、開車賣貨,遇到難事,記得有一身民兵底子,啥都不怕!」
            村裡最小的民兵、剛剛十八歲的小夥子馬強說:「我爺爺、我爸都當過民兵,他們教我打槍、識地形、夜裡巡邏。我要是能學上一半本事,也不會給村裡丟臉。」
            婦女也不示弱,黃阿妹指著自家孫女:「別以為民兵是男人事,我們女人也會用機槍,救人不落後!」

            基層民兵與今天“女書記”的聯繫
            這次火箭筒襲擊案後,老民兵主動到縣裡找嘉玲請示:「李書記,您放心,我們這幫老兵現在還能動彈,誰敢亂來,我們民兵先上!」
            嘉玲笑著點頭:「多虧有你們守著,這個地方才安定。只要還有你們在,黑道再囂張也翻不起浪。」
            老民兵眾口一詞:「我們不怕死,就怕沒人領頭。您能救命、能帶路,咱就跟著幹!」
            民兵往事成為村裡新傳奇
            每逢鄉村集會、農忙閒暇,孩子們就圍著老人,聽那些**“當年民兵抓壞人、救鄉親、扛機槍守國門”**的故事。
            而現在,大家又多了一個故事:「我們村的女書記,遇到火箭筒都沒事,救敵人也救自己人,是咱們新一代的‘民兵班長’!」



            #不負韶華55

            童年苦難,決心反哺弱者
            夜深人靜時,嘉玲常會想起自己幼年時的苦日子——
            無父無母,自己寄養在鎮上兒童院,小小年紀便見慣社會冷暖。
            最驚險的一次,是被人販子哄騙,險些被賣去成都做三陪。若不是當時的鎮委書記及時出手,自己的命運早已天差地別。
            這段記憶成為她心底的痛,也成為今日大權在握時“絕不讓孤兒流落、被拐、受害”的堅定承諾。

            制度創舉:孤兒戶籍歸於自己
            於是嘉玲召集民政、公安、婦聯等部門專題會議,當眾宣布:
            「從今往後,全縣兒童院、福利院的孤兒,不論年齡、來歷,戶籍統一掛在我李嘉玲名下,由我作法定監護人。凡轉戶、領低保、醫保、入學、住院,一律需經我本人親筆簽字審批。」
            「我要用我的名字,給孩子們最安全的保護,讓任何壞人、機構、甚至基層官員想動孤兒的心思,都先過我這一關!」
            部門領導一片震動。
            民政局長嘆道:「從沒見過這麼兜底的書記,是真把孤兒當自己孩子!」
            鄉村百姓盛讚“嘉玲當爹娘”
            消息很快傳遍村鎮,群眾議論紛紛:
            「以前孤兒最可憐,稍不留神就被人販子盯上,現在有李書記親自罩著,看誰還敢亂來!」
            「領低保、轉戶籍、上學看病,全部要書記蓋章,誰敢為難?」
            老婦人感慨:「這姑娘自己苦出身,所以心最軟最公道。」
            孩子們也傳頌:「我們是李書記的娃,沒人敢欺負!」

            基層公務員的敬佩與感慨
            派出所、婦聯、學校工作人員都感到輕鬆:「有困難直接找李書記,無人敢推諉,也沒人敢搞‘小動作’。」
            有民政幹部悄聲道:「這回孤兒保下來,百姓服,組織也安心。嘉玲這種領導,是我們基層的主心骨。」
            民間口碑、傳奇延續
            不久後,鄉親自發做了一塊“孤兒之母”木匾,送到縣政府大門口。
            ——嘉玲雖然婉拒,內心卻分外欣慰。
            「能讓孩子們有依靠,比什麼都值得。」

            週末例行走訪——不落一處
            每逢週末、假日,嘉玲一定親自駕車或帶著幾位貼身女特警,逐一視察縣裡各孤兒院、福利院。
            進門第一件事,就是彎腰摸摸孩子頭髮,拉著手詢問:「今天吃得飽嗎?有沒有人欺負你?」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還親自幫忙擦臉、洗手,檢查指甲、衣服衛生,強調:「乾淨的孩子最漂亮!」
            衛生細節嚴格、生活管理溫柔
            嘉玲堅持:「孩子們雖然苦,但日子一定要過得整潔、有尊嚴!」
            對照護人員反覆叮嚀:「床單每週消毒,廚房每餐記錄,病號單單獨登記。」
            發現孩子生病、受傷,馬上安排醫院檢查,有的甚至親自陪診。
            孩子房間裡,文娛玩具、書籍一應俱全,還親自為院裡配齊積木、繪本、乒乓球拍。
            學習督導與“掛課”追蹤
            嘉玲特別關注大一點的孩子的學業——
            每次來必帶學校的老師、輔導員,逐個抽查課本和作業。
            強調理科、語文是「出路之本」——「只要願意學,書記都給你報最好的網課、請老師一對一輔導。」
            發現有「上學掛課」的孤兒(名義上有學籍,實際不上課),當場調查原因:
            是學校推諉?
            老師歧視?
            還是家庭或心理問題?
            ——每個情況,都記下來,限期處理。

            溫情互動與勉勵成長
            嘉玲會陪小孩一起玩積木、畫畫,有時親自教跳繩、踢毽子,贏了給獎勵,輸了還假裝撒嬌逗孩子笑。
            年長一點的孤兒,她親自談話:「過去我和你們一樣,是孤兒,只要肯學肯幹,一樣能考大學、當幹部!」
            孩子們聽得兩眼放光,紛紛爭著表態:「我一定學好數學、學好漢字!」
            群眾與院方傳頌“真心領導”
            福利院老師感慨:「從沒見過哪個領導這麼親力親為。孩子遇到什麼事,打電話就能見到嘉玲書記本人!」
            全縣百姓流傳:「別人當官是升官,嘉玲當官是管娃!」
            孩子們更悄悄記在心裡:「長大要做李書記那樣的人!」



            #不負韶華57

            查處「掛課」事件:嘉玲現場鐵腕
            有一次,嘉玲發現福利院名冊上有個女孩叫黃小慧,明明年齡已該上初二,卻三個月沒到校,學籍仍在。
            她馬上讓特警查明情況,親自帶小慧到學校。
            學校教導主任開始推諉:「孩子成績跟不上,性格孤僻,老師沒法帶動……」
            嘉玲板起臉:「她孤僻是你們的事還是她的錯?只要我一天做監護人,你們一天就得盡責!學校不能再推了,該配心理輔導就配,該補課就補,老師態度要換,否則我換老師。」
            現場所有教師臉色大變,馬上表態:「李書記您放心,我們一定帶好!」
            當天,黃小慧第一次坐進新教室,校長特批為她找了一位和善的女老師輔導。
            嘉玲對她說:「別怕,有什麼難處就告訴書記。我小時候也孤單,但你要堅強,有一天也能走出去。」
            這事馬上成了學校和福利院的傳奇——
            「書記親自查掛課,一點不含糊!」

            孤兒逆襲高考:嘉玲的“得意門生”
            德峨鎮福利院的男孩曾志偉從小膽小怕事,初三時還常因自卑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嘉玲一來就發現:「他數學特別好,卻不敢說話。」
            她找來數學老師單獨輔導,給曾志偉買了全套網課,還經常親自講解難題,鼓勵他參加縣裡的數學競賽。
            這年高考,志偉一舉考上了廣西大學,是縣裡第一個“孤兒院本科生”。
            嘉玲在公眾場合頒獎時,感動落淚:「我也曾是孤兒,是你們讓我相信,命運可以靠自己改寫!」
            全縣學校、福利院把這事當勵志故事反覆講述——
            「只要有李書記做後盾,哪怕是孤兒也能考大學!」

            孩子們自發的“家長會”
            端午節那天,福利院孩子們自發排練節目,邀請嘉玲參加“家長會”。
            有的獻上手工小禮物,有的現場朗誦「感謝李媽媽」的小詩,還有孩子畫了畫像,上面寫著:“我們的家長,李嘉玲。”
            嘉玲笑著、紅著眼眶給每個孩子擁抱。
            她說:「這是我這輩子收到的最好的禮物。只要你們健康長大,比什麼都值得。」
            院長和工作人員也感動:「別人過節送禮,這是孩子們親手做的,李書記是真正的‘大家長’!」

            夜間巡查與女特警對話
            有時夜裡,嘉玲一個人帶著李曉芸(成都來的女特警)巡查孤兒院,
            ——她會細細檢查門窗、床單衛生,順手關掉走廊燈、輕聲走進幼兒房看看孩子們睡得安穩不安穩。
            李曉芸說:「書記,您這麼操心,他們長大一定記得一輩子。」
            嘉玲微笑:「孩子們什麼都缺,但不能缺安全感和希望。有了希望,他們才不會再被世界拋下。」
            孤兒院成長新傳奇
            一年後,福利院出了多名縣級三好學生,還有一名女孩子參加廣西少兒詩朗誦比賽拿了獎。
            ——村裡、縣裡都傳開了:“李書記撐腰的娃,沒一個學壞!”
            有老百姓感嘆:「有這樣的官,咱們娃再難都不怕。」



            #不負韶華58

            劉慧慧被欺負,老師不敢管
            縣城小學裡,富戶彭明輝的女兒彭雪,仗著家裡有錢,常常排擠、欺負孤兒劉慧慧。班主任怕得罪有錢人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他孩子也跟著起鬨。
            劉慧慧幾次偷偷掉淚,老師勸她:「要忍一忍,等畢業就好了。」
            這事傳到嘉玲耳中,她當即責成學校調查,並親自找到慧慧問情況。

            嘉玲親自上門,敲開彭家大門
            得知情況屬實,嘉玲並沒有請彭明輝到政府談話,而是親自帶著婦聯主任、班主任直接上門。
            ——彭家裝修氣派,彭明輝正和朋友打牌,見到縣裡女書記親來,臉色立變,忙起身迎接:「李書記,有什麼事吩咐?」
            嘉玲語氣平靜卻不容置疑:「今天不是來喝茶的,是來談你女兒的問題。你的孩子在學校欺負孤兒,作為父親,你要負責任。孤兒沒家世靠山,就該被欺負嗎?」
            當場教育、公開批評
            現場,嘉玲當著彭家和鄰居的面,嚴肅指出:
            「全縣孤兒的監護人是我李嘉玲,有人欺負,就是欺負我;
            如果連你們這樣有錢人家都不懂道理,怎麼讓窮孩子安心讀書?
            教育不分貧富,欺淩比貧窮更可恥!」
            彭明輝臉紅脖子粗,還想推託:「小孩子不懂事……」
            嘉玲打斷他:「父母的榜樣最重要。你家再有錢,也得學會尊重別人!」
            她當場責令彭雪道歉,並讓彭明輝承諾:「今後出現類似問題,要親自到學校公開檢討。」
            婦聯主任、班主任都鬆了一口氣:「李書記這樣處理,咱們可再也不怕得罪誰了!」

            全鎮熱議,“女書記敢懟大戶”
            這件事立刻在鎮上傳開:
            「你聽說沒有,李書記去富戶家批評他女兒,把彭明輝都說得低頭認錯!」
            「這下知道了吧,孤兒背後是李書記,誰也不敢再欺負!」
            老師、家長私下議論:「有李書記撐腰,咱們普通娃再也不用怕有錢有勢的了!」

            劉慧慧的轉變
            劉慧慧從此敢抬頭做人,學業和性格漸漸開朗起來。
            她悄悄給嘉玲寫信:「謝謝您像媽媽一樣保護我。我也要像您一樣勇敢。」
            嘉玲收到信後,微笑不語,只是更加堅定:「只要有我一天,這縣裡的娃誰都不敢欺負!」

            富戶低頭,主動捐款
            彭明輝幾天悶悶不樂,因為四鄰八舍都知道他被李書記當面訓斥,臉面難堪。他轉念一想:
            「書記為孤兒出頭,眼裡不揉沙子,我再傲慢下去,還不被全鎮人戳脊樑骨?倒不如順水推舟,做個‘明事理’的人。」
            於是,彭明輝主動聯繫學校,捐出五萬元設立“陽光助學獎學金”,專門獎勵品學兼優、家境困難的學生,還親自到學校門口掛紅布條、發獎狀。
            全鎮熱議,“李書記壓得住有錢人”
            消息很快傳遍大街小巷,老鄉們議論紛紛:
            「你看,李書記出面一說,富戶都乖乖捐錢,真有本事!」
            「以前這些有錢人只會攀權勢,現在懂得回饋了——還不是書記治下的新風氣?」
            「她是能讓人服氣的官——既敢懟人,也不失人情味!」
            老師家長紛紛點贊
            學校老師感慨:「有李書記,咱教書的底氣都足了,再也不用怕有權有錢的家長鬧事。」
            家長們嘆服:「這樣的領導,能管事又有度量,真是為咱們老百姓著想!」

            孤兒與貧困學生受益,風氣大變
            劉慧慧和其他困難學生第一次收到“陽光獎學金”,不僅得到物質幫助,更覺得臉上有光,學習勁頭十足。
            孩子們私下討論:「有李書記在,我們誰也不怕被欺負了!」
            嘉玲的細緻與遠見
            嘉玲得知後,並未邀功,只淡淡囑咐學校:「獎學金要公開透明,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
            她心裡明白:「批評是為了立規矩,引導更是為了讓人知錯能改、行善有道。官場要剛中帶柔,百姓才服氣,地方才能長治久安。」


            #不負韶華59

            病房鐵窗、利劍高懸
            全洪剛蘇醒,只覺全身插著管子、手腳冰冷,兩腕已經上銬。床邊站著公安刑警,一臉嚴峻:
            「全洪,你的案子早就報到省廳。拐賣婦女兒童,入省打黑名單多年,如今又惡劣到敢用軍火攻擊黨政幹部,這是全國都震動的大案。你要清楚,判決不是看你說什麼,是看我們怎麼寫。」
            兩條路,一念之差
            刑警冷冷把兩份口供丟在床前:「這裡有兩條路,你自己選。」
            第一份:「這是李書記特地給你的活路——只說你撿到當年邊境反擊戰未爆彈,沒上報自己鼓弄。這樣算‘危害群眾生產安全’,因為沒有群眾死傷,按新法頂多判半年。」
            條件是:「必須徹底認罪,交代所有跨國同夥,並詳細列出拐賣的婦女兒童名單、去向,把所有犯罪所得全部捐給縣社福機關,給孤兒院做善款。同意的話,就在這裡簽名蓋手印。」
            第二份:「你要是嘴硬、不認,這裡有另一份。就寫你走私軍火,聯合越南黑幫,蓄意謀殺中國黨政一把手。你以為你能跑?我跟你說,省政法委、中央專案組早盯上你三年了。這案子往上一送,不出三個月你就得見閻王!」

            全洪心態崩潰,嘉玲以“人情法度”收場
            全洪眼淚簌簌流下——他混跡江湖多年,從沒見過這種局面:
            ——既無生路,也無死路,只有服從法外有情,還能保條命。
            他顫聲說:「我認……我全認。李書記救過我一命,我全交代……不敢再違天理了!」
            公安交代,現場震撼
            刑警當場將口供翻頁:「說清楚,哪些人是同夥,女人賣到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哪個中介,什麼名下……你今天說的每一個字,都能救一個人。」
            全洪邊哭邊認:「全寫,全寫!我求你們把我女兒放了,放我老婆一條生路……」
            刑警不動聲色:「這不在你手裡,寫乾淨了,李書記可以考慮。」

            嘉玲的“辦案哲學”
            案件後來在縣裡迅速流傳,大家都說:「李書記既有鐵面,也有慈悲,黑道都服,官場也服。」
            法不外乎人情,情不離法度。拐賣惡行難赦,但只要能救人、挽回損失,就給悔改之機,這才是官場最高明的做法。
            受害婦女兒童陸續被找回,孤兒院有了新資金,基層百姓齊聲叫好。
            省公安廳專案組討論
            案發後,廣西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專案組火速進駐隆林,組長、政委和刑偵技術骨幹齊聚縣公安局會議室。
            組長看完嘉玲的“兩份口供”操作紀錄與全洪的完整認罪材料,深吸一口氣:
            「這案子,換在別的縣,早就上報‘走私軍火謀害幹部’,全國輿情要炸鍋,省裡、市裡一堆官員都要丟烏紗帽。李嘉玲這種操作,既留了官場顏面,又極大化社會正義,把損失降到最低。」

            內部肯定,專業討論
            刑偵副組長說:「她不是只會護官帽,她是真懂刑事政策、兼顧群眾利益。
            ——讓全洪供出完整販賣鏈,還讓黑錢捐給福利機構,這步棋,十年也難見一回。」
            技偵人員補充:「這個李書記不是那種‘清流官’,是能辦實事、能搞定惡人的狠角色。案發現場第一時間穩定輿情,善後安排無一漏洞。」
            另一名女幹警低聲說:「她的背景不一般,據說中央特批,難怪能如此手腕。」

            與市、縣公安溝通
            專案組政委親自找縣公安局長說明:
            「這案子省廳已經認可李書記處置,報中央專案組時只強調打擊跨國販賣人口、社會治理成效,不需過多渲染攻擊幹部情節。」
            「李書記的辦案紀錄,我們會在省廳內部推廣。你們縣裡日後有困難,可以多請她參加‘黨風廉政會’做經驗介紹。」
            縣公安局長長出一口氣,感激道:「這下不怕了,有李書記壓陣,省廳也支持,基層才安心!」
            省廳專題報告、上級領導批示
            很快,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以“隆林專案”為範例,向自治區政法委、公安部報送總結材料,
            ——專題強調:「在複雜邊境地區,基層一把手以柔克剛、依法治亂、社會救濟與犯罪打擊並行,極大化了社會穩定和民眾滿意度。」
            自治區政法委副書記批示:「李嘉玲同志做法可為全區參考。涉黑、涉惡案件辦理要兼顧法律、社會、政治多重效果,善用政策彈性,實現‘社會治理與人心’雙贏。」

            專案組會議結束後的私下感慨
            會議結束後,刑偵組長私下和骨幹聊天:
            「這些年見過不少清官、狠官、圓滑官,很少見到這麼能文能武、敢擔當又懂操作的‘女書記’。以後要多與她配合,這種人是咱們公安的貴人。」
            「她要是升到市裡、省裡,一定是政法系統的頂樑柱。」
            一眾幹警紛紛點頭,心服口服。


            #不負韶華60

            熊坤是中央政法委派駐工作組裡唯一的年輕爆破物專家,碩士出身,專攻軍火與現場殘留物鑑識。他到現場後,迅速發現——
            火箭筒爆炸留下的破片,有明顯的標記,並非所謂“1979年邊境反擊戰遺留未爆彈”;
            現場泥土、草皮的散佈特徵,也不完全符合“誤操作自爆”,更像是有目標攻擊車輛失誤爆炸。
            他當場翻閱省公安廳的案卷,發現裡面「過於簡化」,明顯是“指標性辦案”,心裡暗暗皺眉。
            工作組內部討論
            熊坤在工作組例會上,低聲向組長提出:「現場物證與省廳報告有明顯不符,極可能是當地有人故意隱瞞真相。這樣上報,萬一中央問責,咱們工作組也難辭其咎。」
            組長低頭不語,旁邊的資深組員只是冷淡提醒:「這類案子,層級高,牽涉廣。你新來的,多看少說。」

            突然來電,氣氛驟變
            會議還未結束,組長手機響起,是公安部副部長直線。
            電話內容全程保密,但大家隱約聽到:「……配合地方,注意政治效果……李嘉玲同志一切按原案處置……」
            掛斷電話,組長神色鄭重:
            「剛接到指示,現場處置一切以政治效果為重,不追究技術細節,物證不必再補錄。各組回報按省廳口徑,不得擅自發表意見。」
            熊坤的內心掙扎與體會
            熊坤年輕氣盛,本想一展所學,但見領導與公安部態度堅決,只能按下疑問。他心裡明白:
            真正的“爆炸”不在現場,而在官場;
            在這樣的體制裡,有些真相註定只能成為“內部資料”,從不會見報。
            他默默把現場照片、檢驗報告存入私人加密檔案,心想:「此案不是我的戰場。從此要懂得官場分寸,技術與政治,永遠不可能分開。」

            工作組的氣氛與“潛規則”
            會議結束後,組內老人拍拍熊坤肩膀:「小熊,這種案子,不是你該操心的時候。該怎麼寫怎麼寫。多學點‘人情世故’,你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熊坤點點頭,默默收起現場證據盒。
            ——他知道,這才是中國政法體制下「技術官僚」真正的成人禮。



            不負韶華(七)[061~07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潤物細無聲 (二十五) [241-250]

            • 2025 Aug 30

            國城講堂06 論俄烏戰爭與台灣安全 20220227

            • 2024 Oct 05

            李登輝時代臺灣的軍購

            • 2024 Oct 02

            國城講堂05 論蔣經國與轉型正義 20220220

            • 2024 Oct 05

            國城講堂07 再論俄烏戰爭與台灣安全 20220306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