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三)[021~030]
2025 Oct 10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21
夜裡,百色市公安局聯合特警出動,根據線人舉報,破獲一個專門盜竊中高檔轎車的集團。案發現場堆滿大眾帕薩特、豐田凱美瑞等拆散的零件,幾個現行犯罪嫌疑人當場被制服,有人當場試圖脫身,結果被特警按在泥地裡帶走。
審訊不到三個小時,交待出來的頭目竟然和「陳龍」手下的某個骨幹直接掛鉤。
公安局馬上組織專案組,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很快又挖出數條汽車拆解、零配件銷贓線路——其中一條,正是陳龍平時用來「洗錢」的舊貨市場。
消息傳出,圈內震動。
有人悄悄給陳龍帶話:「龍哥,不好了,那個帕薩特的案子出事了,咱們的人在裡面被帶走了,警察說要‘一條龍’查到底!」
陳龍當場臉色慘白,手機差點掉到地上。他最怕的就是「打蛇打到七寸」:汽車偷拆、販賣本是灰色產業鏈中最難收拾的一環,平時倚仗地頭蛇人脈、上下打點,沒想到這回出事的竟是自家心腹。
「怎麼會這麼快?」陳龍失聲自語。
「他們不是只查教育、政法那邊?怎麼連汽車都盯上了?……」
陳龍立刻派人去疏通關係,卻發現這次查案的領導班子全是市公安局副局長(四川來的女幹部)親自坐鎮,流程異常嚴格,誰都插不上手。
「以前只要花錢就能搞定,這次是動真格了……」
「這女書記、女副局還真不是一般人……」
他越想越心驚,冷汗一層接一層:「要是這條線真的查下去,連累的不止我一個,下面那幫人,怕是個個都要出事!」
—
消息一傳開,不僅陳龍,整個縣裡的灰色產業鏈都暗流湧動。有人準備跑路,有人開始銷毀帳本,有人打算「咬出」老闆求自保。
—
這一夜,陳龍輾轉難眠,心裡明白:「這次不是做做樣子。只怕真要完了。」
#不負韶華22
嘉玲在隆林縣公安局參與案件專班會議。她細細看完卷宗,又請偵查隊把幾名主犯直接帶到訊問室。
此時,縣局領導、技偵、法制、交警都到場旁聽。
她一邊翻著審訊記錄,一邊冷靜詢問:「說說你們車是怎麼來的,在哪兒拆的,零件往哪兒送?」
主犯起初還心存僥倖:「領導,我就是掙點辛苦錢,沒動過大錢,零件都給市場小販了……」
嘉玲打斷他,語氣溫和但不容置疑:「你不用裝糊塗。這類車大件搬運、藏匿都需要固定場所,零件又不是菜,一拆就是半間屋子。你們和舊貨市場誰有對接?誰幫你們洗貨?是不是還有外省的銷路?」
見對方猶豫,嘉玲索性把一疊資料丟在桌上——上面有四家本地二手配件店的進貨清單、帳號、聯繫方式。
「這些舊貨市場,是不是你們對接的?你們知不知道,這兩年4S店零件價錢暴漲,普通車主修車、換件都捨不得去原廠,你們這批貨就這麼賣出去?」
主犯臉色大變,不敢再嘴硬,開始交代出貨流程、上下游的管道——
「我們其實是有人放消息,專偷熱門車型,拆下來的零件直接拉到指定舊配件行,還有外地大買家開著貨車來提貨。這樣能避過很多查車……」
嘉玲繼續追問:「收貨的人都認識?錢怎麼結算?還有沒有流出本省的線路?」
她有條不紊梳理每一條供應鏈、銷贓路線,特別記下「某某二手市場」和「外省聯絡人」的信息。
「你們這一行最怕的就是銷贓不出去——這次市場帳號、倉庫流水我們已經都查到了。你現在交代清楚,還有自保機會。不說,等我們一鍋端的時候,你一個人擔全罪,別人什麼都撇乾淨。」
辦案人員見嘉玲問案,一個個肅然起敬:這女書記查案抓要害,對汽車行業、灰色供應鏈門兒清,幾句話就問到點子上。
現場一位交警心裡暗服:「這領導不是一般的‘空降’,明顯有真本事!」
—
最後,嘉玲總結指示:「重點深挖二手零件市場,查帳、查貨、查人,一個也不放過。二手市場的進出貨數據必須和我們現場證據逐一對上,涉及外省線索立刻聯絡刑偵支隊和省廳協作。」
她心想:「汽車零件這一行,就是最容易查出真金白銀的‘黑色現金流’。只要捏住這條供應鏈,不光能抓人,還能徹底斷掉地方黑產的命根。」
#不負韶華23
審訊室裡燈光慘白。
王明剛進來時,還低著頭咬牙不語,眼中滿是警惕和絕望。
嘉玲沒有像其他幹警一樣高聲威嚇,只讓人遞來一杯溫水,自己在桌前靜靜坐下,語氣平和:「王明,你的孩子在市裡讀中學吧?成績很不錯,老師說他特別用功,有希望考上重點大學。」
王明渾身一震,臉上閃過一絲脆弱。
嘉玲語氣更柔:「你知道嗎?像你們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只要咬咬牙,未來就能翻身——現在大學錄取越來越公平,尤其國家特別照顧貧困地區,孩子只要有本事,清華、北大都能去。」
她頓了頓,輕聲說:「你兒子將來進大學,考研進體制,可能就是你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出路。你這個當父親的,如果肯配合調查,爭取立功減刑,沒幾年就能出去,到時候說不定還能參加你兒子清華的畢業典禮……那時候,你兒子還會驕傲地叫你一聲爸爸。」
王明眼眶發紅,雙手顫抖。
他喉嚨發啞:「我……我不想拖累我兒子,我……我就這一個親人了……」
嘉玲目光平靜:「現在就是你唯一能保住孩子未來的機會。你願意一個人扛下所有罪名,讓他一輩子抬不起頭,還是選擇坦白,把事說清楚,幫他清掉這條黑路?只要你認罪立功,法官一定會給你減刑,你的兒子,也不會因為你的選擇而恨你。」
王明終於再也忍不住,大聲痛哭,淚如雨下。
「我說……我都說……龍哥(陳龍)怎麼聯絡的,市場怎麼洗錢,車是怎麼運的,還有誰在幫……」
整個審訊室氣氛一鬆,陪審員和幹警都看著嘉玲,眼中閃過敬佩和震撼——這不是威逼恐嚇,而是用最樸素的人性敲開了一個硬漢的心防。
—
嘉玲靜靜地記下每一條供詞,最後拍拍王明的肩:「把一切都交代清楚,給自己和孩子一個乾淨的開始。」
王明淚流滿面,像個孩子一樣點頭。
他不知道未來有多艱難,但他知道,至少給兒子留了一條光明的路。
王明認罪那晚,案件進展的彙報很快送到了百色市委常委辦公室。
市政法委書記翻著卷宗,邊看邊搖頭低聲嘆:「還真沒看走眼。李嘉玲一來就查教育,又查公安,一下子把人家孩子的底細摸得清清楚楚,問案能直接打到人心裡去。」
旁邊組織部的老領導苦笑:「我以前還以為中央又是派個學術型的書呆子,來這裡鍍層金、過過水。沒想到這位女書記真是下了狠功夫。比我們這些‘油子’還要細緻老道。」
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感慨:「中央這次動真格的,不是來裝樣子的。給的權力、給的人、給的資源,都是頂格配置。再看這位李書記,外面說她是醫生,實際比公安還專業,比教育局還有人情味,這種人做‘一把手’,地方誰敢不服?」
有市委常委私下對熟人感慨:「你看她,政法教育雙重身份,查學生情況順手拈來。這下連打黑帶打人情牌,一舉斷根。這不是我們那些開會拍桌子的老幹部能比的。」
消息在百色官場迅速傳開——
「中央這次是真的認真,派下來的是真正‘做事’的人,不是來混資歷的。」
「這種空降,不僅是督導,更是要換血!」
—
於是,地方上大大小小的部門,無論明裡暗裡都開始自查自糾,誰也不敢再存僥倖:「有這麼個領導壓陣,誰還敢鬆懈?」
而民間也開始傳開:「這女書記不光查案厲害,對孩子、對老師也有人情味,怕是來真的要動大手術。」
#不負韶華24
這天一早,隆林各族自治縣公安局收到省公安廳明確指令:「本局今後由李嘉玲同志直接領導,相關重大案件,統一歸口嘉玲調度辦理。」
指令剛下,公安局內部一陣嘩然。有人驚訝:「從來沒見過省裡直接把地方公安局‘劃給’一個外來書記領導,這回是真的要動真格!」
就在這時,線報反映——縣裡幾家鄉鎮市場長期流通的“名牌”食品,實為地下黑工廠製造,大量摻假、以次充好。多年來地方多次查處未果,背後一直有保護傘。
嘉玲獲報後,親自主持部署專案組。她帶著刑偵、食藥警、工商等多部門人員,連夜突查縣城東郊一處僻靜廢棄倉庫。
現場,黑工廠髒亂不堪,大量假冒包裝、原料堆積如山,數名犯罪分子正在分裝偽劣食品,見警察衝進還試圖反抗,被現場特警果斷控制。
辦案民警激動地說:「這一窩端,查到的假貨比過去幾年加起來還多!」
短短一天內,團夥主犯悉數落網,偽劣食品被徹底查封,相關黑心商販也一網打盡。
消息一出,群眾拍手叫好,社會輿論一片讚譽。
嘉玲馬上將戰果上報,省廳、市委第一時間通報表揚:「李嘉玲同志直接指揮,隆林公安成功搗破重大製假案件,對保障邊疆群眾食品安全、提升基層執法權威,做出突出貢獻。特此嘉獎!」
縣公安局警員私下感慨:「這是第一次感覺上面有人撐腰,不用擔心‘打了白打’、‘抓了又放’。這書記真有辦法,也給我們臉上爭了光!」
有人激動地說:「有這樣的領導,咱隆林公安也能真正辦大案,保群眾平安!」
—
消息在隆林傳開,群眾和幹警們私下議論:「這回是真的換了人、換了風氣。李書記是衝著辦實事來的!」
「現在辦案不怕‘打草驚蛇’,也不用擔心被壓下來,咱公安有底氣了!」
#不負韶華25
這陣子,縣裡幾個鄉鎮學校悄悄流傳:「新來的李書記很怪,什麼紅包都不要。」
有一次,某中學校長帶著一份厚厚的「見面禮」到辦公室,嘉玲只是淡淡一笑,輕聲道:「你們這是心意,錢就留下作為建設經費吧。現在最缺的是廚房和教學設備,這些錢統統歸到食堂帳裡,別讓孩子們餓著。」
校長尷尬之餘,也鬆了口氣——心想:「人家這種來歷,也不是為幾個錢來的,咱只要守好本分,不出事就行。」
不僅如此,嘉玲也沒有追究前任書記、老校長的過往賬目,只是口頭交代:「大家以後規矩一點,不收也不送,能改善孩子們吃飯、學習就是最大的本事。」
這樣一來,原本流向個人或「灰色操作」的紅包、回扣、材料費,陸續被用在廚房、餐廳、操場、教室的改善上。
不出一個月,幾個鄉小學、初中,學生們明顯感覺——午餐飯菜好了許多,肉多了、蛋多了,甚至飯後還能吃到一塊水果。老師們吃飯時也再不發愁,廚工笑著說:「以前省著省著都沒油水,現在終於能給孩子們炒點像樣的菜了。」
孩子們圍著食堂,七嘴八舌:「你看今天的菜,比過年都好吃!」
有女生高興地說:「書記來了以後,我們天天有肉吃了!」
老師們暗自議論:「這才是真正做實事的領導。不聲不響,卻比誰都厲害——讓孩子吃飽,比什麼都強!」
自打來到隆林,嘉玲就沒在外面租房,也沒有「返鄉探親」的計劃。
她簡單打包幾件行李,直接住進了縣教育局辦公樓三樓的一間宿舍。宿舍不大,一張辦公桌、一張單人床、幾本資料書,還堆著案頭的卷宗和調查材料。牆角有個熱水壺,夜深了就泡點茶,對付一宿。
從成都隨行而來的特警們一開始高度戒備,每天按規程查水源、糧食、通道,輪流夜巡,防備一切突發事件。但很快,他們發現:
——嘉玲根本沒有「個人行動」,每天就是在辦公、下鄉、回辦公樓,一切行蹤都極其規律、簡單。
——沒有家人要照顧,也沒什麼私人朋友來往;偶爾深夜伏案,反而勸手下去休息。
「這樣的領導,真是……像個不知疲倦的機器。」特警隊長私下感慨。
「安全工作比在成都還容易,封閉樓裡只要輪崗就行。」
有時夜裡交接班,特警們在樓道小聲說笑,偶爾也會偷閒在走廊盡頭的窗戶前抽根煙,眺望遠處隆林的山嶺燈火。
「有這樣的書記,咱這班人出任務也踏實。她沒啥私心雜念,真是來辦事的。」
—
嘉玲則一如往常,夜深時會翻翻資料,有時記下辦案心得,有時靜靜望著樓外的夜色。她心裡明白:「既然沒有家,哪裡都是家。」
唯一放在枕頭邊的是一張童年舊照片——照片裡沒什麼人,只是一間老屋和一棵樹,提醒自己「從哪裡來,不要忘了為什麼來。」
—
一時之間,嘉玲的作風悄悄傳開——「新書記不收紅包,專心管吃飯」,
大家從疑惑、謹慎,到真正佩服:「這是來做事的,不是來撈錢的!」
#不負韶華26
省委組織部正式下文,李嘉玲被任命為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常委,權力進一步提升,成為縣裡事實上的「第二號人物」。
消息傳來,縣委書記臉上笑容未減,心裡卻如坐針氈。
——中央空降的女書記,不僅直接分管政法、教育,還提進常委班子,這在本地幾乎是破天荒的事。他作為「地方老油條」,對這種異常安排格外敏感。
表面上,嘉玲對縣委書記極為尊重,每次會議都主動讓他發言,私下也總是客客氣氣,從不爭功搶事。但正因為她「有禮有節」「滴水不漏」,書記反而愈發不安。
那晚,書記在辦公室裡轉來轉去,終於壓低聲音,把二姨太玉玲叫到一邊:「你幫我瞧瞧——這新來的李嘉玲,什麼來頭?怎麼中央這麼器重她?是不是衝著我來的?」
玉玲素來見過世面,眉頭一挑,低聲道:「老爺,這女書記城府深,行事又光明正大,怕不是一般的‘技術官僚’。您看,前兩任空降的哪個不是露兩手就混資歷?她卻把學校管得像模像樣,公安、政法也是親力親為……這種人,您就得處處小心了。」
書記有些心煩:「她每次都很謙讓,也從沒衝撞我,越這樣我越覺得不對勁。」
玉玲安慰他:「她能耐歸能耐,但畢竟是外來的,人生地不熟,手下還沒幾個真心人。老爺只要守住陣腳,和她面子上和氣些,暗裡把人盯住,別給她抓到把柄,就能過去一陣子。您也別自己嚇自己,省委一調,誰都可能再換……」
她又低聲提醒:「不過咱家裡、親信身邊的事,這陣子都要格外謹慎,別讓她抓到機會。中央既然點名提她進常委,就是給她鋪路——您千萬別和她正面衝突。」
書記長歎一聲,只覺官場無常:「這年頭,老幹部還真不比得上年輕人了。連自己的女人都比我看得透……」
玉玲貼身給他倒了杯熱茶,低聲笑道:「老爺只要穩得住,外人再厲害也進不了您的門。」
這天傍晚,書記心事重重地坐在書房,腦中盤算著如何應對新晉常委李嘉玲。思來想去,他忽然想到大姨太娟娟——這女人原是中學老師,溫婉識大體,進退有度。雖然前些日子因為誤會受了點罪,心裡也有怨,但畢竟聽話,且有些書卷氣。
他把娟娟叫來,語氣比以往溫和許多:「這陣子你在屋裡反省得怎麼樣?」
娟娟戰戰兢兢答:「老爺教誨的道理,我都記在心裡。只求能有機會替老爺效力,補過前錯。」
書記點點頭,語氣放柔:「你是有點文化的人,平日和女同志、老師們打交道比一般人得體。最近縣裡來了個新女書記,叫李嘉玲,你聽說過沒?這人不簡單,省裡點名扶植,已經提進常委班子。」
娟娟小聲:「聽說過,大家都說她很有本事,很親民。」
書記低聲吩咐:「妳過去是老師,有些交情,現在又是我們家裡的人。你去想辦法和李嘉玲套套近乎,看看她平時怎麼想事、和哪些人親近,適當的時候幫我說點好話,拉拉關係。有什麼新消息隨時回來告訴我。」
娟娟心裡一驚,知道這是重用自己的信號,但也是一份微妙的風險。她小心翼翼地應下:「我明白,一定好好辦事,替老爺分憂。」
書記拍拍她的手,溫聲:「你辦好這事,過去的事我都不再計較。」
—
娟娟被放出來後,雖然身上還有未痊癒的傷痕,但臉上終於恢復些許生氣。她換上得體的衣裙,略施薄粉,打算以老師身份拜訪嘉玲,順勢從教育系統入手,既為老爺探探虛實,也想為自己在縣裡尋條新路。
#不負韶華27
娟娟第一次見到嘉玲,是在縣教育局三樓的小會議室。那天是縣裡專門召集女教師座談的日子,氣氛比正式會議輕鬆許多。娟娟穿著得體的素色連衣裙,頭髮簡單束起,臉上微施薄粉,既不過分高調,又有一絲書卷人的斯文。
進門時,嘉玲正和幾位鄉鎮女校長、教研員輕聲交談。她坐在最靠窗的位置,身形端直,眉宇間有種醫生特有的專注和冷靜。她的聲音溫和,不時低頭記錄每位老師的發言。
娟娟輕輕坐到會議桌一側,仔細觀察——
教育女同志的小圈子氣氛
平時這些女教師彼此並不親近,但今天,大家因為新書記在場,都顯得格外拘謹。一位五十來歲的老校長小聲談著食堂改造,另一位年輕女老師則說到教學壓力和生活困難,語氣裡滿是試探和小心。
有的女同志不時用眼角偷瞄嘉玲,顯然對這位「外來女領導」既好奇又敬畏。有幾個原本與娟娟熟識的女教師見她來了,微微點頭示意,但也不敢過於親熱,只在心裡揣摩她如今「身份」。
嘉玲的談吐與氣場
輪到娟娟發言時,她謙遜自介:「我是縣裡中學的一名老師,這幾年身體有點小毛病,回來工作不久。今天能和各位姐妹一塊向領導彙報,感到很榮幸。」
她話音一落,嘉玲抬頭看了她一眼,目光裡沒有輕蔑,也沒有多餘的熱情,只是淡淡一笑:「歡迎你回來,也感謝你堅持在一線教書。教師是最值得尊敬的行業。」
這句話說得真誠而自然,讓娟娟心裡一鬆,其他女教師也跟著點頭稱是。
現場細節
討論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嘉玲始終態度溫和,不高高在上,對每個人都耐心傾聽,提問時點到為止,不追根究底。但當有人反映學校紅包、餐飲問題,她就會現場記錄下來,明確表示「近期將專項整治」。有女教師悄悄議論:「這書記不說狠話,但每次記錄下的,過兩天肯定見動靜。」
休息時,娟娟藉著遞水的機會,主動向嘉玲自我介紹:「李書記,我以前也帶過初三,對教學和學生心理有點經驗,如果局裡有什麼需要,還請您多指教。」
嘉玲微微一笑,禮貌回應:「你願意回來工作就好。教學一線最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有什麼困難也可以直接來找我,不用客氣。」
娟娟觀察到——**嘉玲雖然年輕,卻毫無張揚,說話做事極有分寸,既沒有派頭,也沒有私下拉攏小圈子的意思。**她話不多,但每個細節都落在實處。
女教師之間的微妙反應
會後,幾位女教師小聲談論:「這新書記真不一樣,跟男領導比,沒那麼多架子,也不會隨便允諾。但你只要提的事,她肯定過幾天就落實。」
有人又竊竊私語:「娟娟過去和領導家有點瓜葛,這下不知道能不能重新站穩腳跟……」
娟娟心裡明白,這場會議她只能算剛剛「露面」,要真正取得嘉玲信任和關注,還需要更多實際作為和時間。但她也感受到,嘉玲這個人,遠比她想像中更難以「套近乎」——既溫和可親,又有一層堅硬的隔閡,令人尊敬又難以捉摸。
她低頭自語:「這樣的人,要麼絕不被人左右,要麼……真能改變這地方的風氣。」
#不負韶華28
嘉玲主動請教育局整理出全縣經濟最困難、學業仍努力的學生名單。沒過幾天,她就親自帶隊,一校一校下鄉走訪。
在貧困小學
有天一早,她出現在克長鄉的山村小學,腳下泥路未乾,穿著便裝,帶著簡單資料本。
校長、老師事前毫無準備,見領導竟然主動登門,一時間又驚又慌。
嘉玲進教室,和幾名成績優異、家境清寒的學生一一交談。她不僅問生活困難、家庭情況,還現場詢問他們的學習需求,甚至蹲下身陪小學生們做練習題。
菜市場、學校門口的議論
午飯後,鄉鎮小學門口,幾個老師和家長邊等孩子邊小聲嘀咕:
「你們聽說沒?李書記到現在還沒在外頭買房子,一直就住在教育局三樓那個小房間裡。下班也不走,天天都在辦公室加班到半夜。」
一位老教師搖頭嘆道:「我在學校幹了二十年,哪見過這樣的領導?以前那些書記,不是下班喝酒就是回家陪娃娃。她是沒家人還是怎的?」
有家長壓低聲音:「我聽人講,這李書記背景可大了!說不定是哪個中央大領導的女兒,派下來鍍金的。」
另一位女老師則笑說:「哪有這麼簡單?人家真要是權貴子弟,能這麼拼命天天下鄉?聽說她是孤兒,讀書考出來的。」
也有人不以為然:「說不清楚,中央派來的,現在公安、教育兩條線都在她手裡,哪有這麼大的權?要不是真的有背景,誰敢給她那麼多權力?」
基層幹部飯桌上的揣測
晚飯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和幾個鄉鎮校長喝茶:
「我打聽過,這李書記可不是一般來頭。她年紀輕輕就做到正處,四川那邊聽說也有點勢力。中央要不是真的想做點事,哪裡會讓她這樣的人直接進常委?」
有人回應:「她來了後,我們這些‘慣例’都斷了。紅包也收不了,打點也沒用。說實話,我倒覺得這人不貪,只會幹活。」
村民議論
菜市場裡賣菜的大媽也湊熱鬧:「李書記自己都不吃好的,飯也是跟廚房一樣的菜。昨兒還幫廚房洗菜,真不像當官的……不過,說不定背後真有大靠山。這世道啊!」
—
議論之間,無人能說清嘉玲的底細,只覺得她來得神祕,做事雷厲風行,生活簡樸自律——越這樣,越讓人敬畏,也讓傳說越來越多。
「你們缺什麼?是書還是衣服?還是吃飯的錢?」她一問一答,記得分明。
改善教學環境
看到學校教室牆體破舊,黑板殘舊、課桌搖晃,嘉玲當場拍板:「下個月要把教室窗戶修好,新課桌椅全換。鄉裡的學生不能比城裡孩子差!」
聽見這話,校長和老師激動得直點頭。小學生們更是驚奇地張大嘴巴:「這個書記阿姨,比以前的領導都好說話!」
直接修改教材
這天,嘉玲又注意到學校用的理科教材太過死板、很多例題與實際生活脫節。她回到辦公室,連夜親自撰寫適合本地農村生活的應用題,第二天送到學校試用。
「你們試試這種題型——把身邊的東西當作數學、科學題材,學起來容易理解,也不怕枯燥。」
老師們大受啟發,連連稱奇:「這還是頭一次有領導親自改教材!」
鄉村百姓議論紛紛
很快,這些「新鮮事」在全縣傳開。菜市場裡,大媽們熱烈討論:「這新書記真是個稀奇,還下鄉管娃娃功課!」
有老鄉搖頭感慨:「以前的書記來,就在台上講講話,拍個照就走了,這個倒真下去看娃娃。」
村裡老師、學生家長更是交口稱讚:「領導不僅送來桌椅,還親自教娃娃解題目!」
甚至有小學生回家驕傲地說:「我們今天的題目,是書記阿姨親自出的!」
部分幹部的驚訝與私下議論
而教育局內,老幹部們私下議論:「這位書記什麼都親自來,還改教材——別說咱們這,省裡的領導都不敢這麼幹。也不知她到底想做多大動靜……」
—
嘉玲在基層一時成了傳奇。學生、家長、老師都覺得她「不像領導,像家人」;而官場內部則警惕地感受到一股「新風吹來,誰也躲不掉」的壓力。
#不負韶華29
基層老師飯後閒聊
下午,幾個老師在操場邊晒太陽,邊聊邊問:
「你們有人見過四川大學的畢業證嗎?到底有多厲害?這李書記看著比我們都年輕,怎麼一來就管這麼多事?」
「我聽說四川那邊山高水遠,考進大學更難,出來的人特別能吃苦。她是四川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這得多厲害?可惜我們這裡沒幾個人去過成都,更不知道那學校怎樣。」
有人低聲補一句:「別說學校了,這李書記說自己沒家人,也沒親戚。你們覺得可能嗎?有這種人嗎?我看還是有點來頭,只是不說罷了。」
鄉村百姓的傳奇化想像
村頭茶館裡,有老人小聲問:「這女書記,到底是啥背景?四川那麼遠,誰認得她?說不定是上面下來的‘特務’,專抓壞人。」
有人搖頭:「我看像是高官子女下來鍛煉的。不然怎麼那麼多權?連公安局都給她調了。」
還有年輕人打趣:「別瞎猜,說不定她是北京大首長的外甥女,咱們小地方哪摸得清人家的底細!」
教育局辦公室裡的私語
有年輕女幹部悄悄和同事說:「我查過,她確實是四川大學畢業,還是醫生出身。但怎麼突然跑來管我們這窮地方?她到底圖個啥?」
對方嘆道:「這種人不是我們能猜的。只要她不貪不鬧,日子就能過下去。你看她這作風,咱們少點閒事就好。」
隨著各種無根據的揣測和誇張的傳聞在縣裡流傳,嘉玲本人在群眾眼中愈發神祕莫測,也正因如此,縣裡大小人等對她既敬畏、又警惕,誰也不敢輕易得罪或攀附。
打工歸來的鄉親在村口閒聊:
「你說那個李書記,是不是大領導的家裡人?不然怎麼可能公安、教育都能一把抓?」
「你別笑,外面都說她姓李,會不會是李強總理的姪女?現在首都姓李的領導多了,咱這窮地方一來就把場面整那麼大,肯定不是普通人!」
有個剛從廣東回來的年輕人搖頭:「別說,李希常委也是姓李,要是他們親戚,誰還敢管咱這種小官場?」
旁邊老頭插話:「都別亂猜了,這種人你見她笑過沒有?我看她做事雷厲風行,比男人還有辦法!」
眾人聽了都笑起來,但沒一個人敢把這話帶到面上——
「領導的身世,不是我們問得起的。」
學校裡,女老師們茶餘飯後:
「我們廣西的老師,不少都跑廣東打工,誰有熟人能打聽四川的事?這麼多領導,誰知道她是不是和北京、上海有親?」
「外面說她是醫學院的博士,我看像是中央特意挑出來下放鍛煉的。咱們這兒沒人能問出來,還是自己謹慎點吧。」
教育局辦公室裡,行政人員私下議論:
「你看她這種人,哪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住辦公樓、不交朋友,天天加班……要不是高層的親戚,誰願意吃這苦?」
「別亂說,管好自己飯碗就行。」
這種帶著敬畏的謠言和揣測,漸漸在縣城、鄉鎮、學校甚至基層幹部之間流傳——
——「越是神祕,越不敢得罪;越是有權,越要防著。」
——「她背後到底是誰?反正不是我們能問的,也不是我們能惹的。」
#不負韶華30
那日午後,嘉玲剛剛結束對克長鄉一處鄉村小學的視察,正與幾名老師在教室外交流。一陣驚慌的喊聲從村頭傳來:「不好了!村東那個梁家媳婦要生了,流了好多血,生不下來!」
老師們瞬間慌了神。大家都知道,這裡離縣醫院和鄉衛生院都遠,村衛生室平時有個頭疼腦熱還能湊合,遇上難產就真的性命攸關。
梁家是村裡最窮的一家,媳婦懷孕也沒有依規定期產檢。
嘉玲聞言,立刻放下手中的本子,簡單交待一聲:「我學過醫!」
快步跟著村民趕到產婦家中。
屋裡昏暗擁擠,產婦滿頭大汗,已經虛弱呻吟,幾個婦女圍著,急得直哭:「怎麼辦啊,還沒生下來……」
嘉玲沉著吩咐:「大家都先讓一讓,幫我把燈打亮,準備些熱水、乾淨布單,村裡有消毒酒精嗎?」
她俐落地消毒雙手,一邊安慰產婦,一邊迅速檢查胎位、脈搏,發現情況緊急但可順產。
她默想住培時期在華西醫院婦產科的接生經驗,語氣鎮定:「大家聽我的,深呼吸,跟我數……」
現場指揮、施力,終於幫助產婦順利生下嬰兒。新生兒一聲啼哭,眾人如釋重負,屋裡立刻爆發一片歡呼。
產婦的丈夫和婆婆跪地連聲道謝:「李書記,真是我們全家的救命恩人!」
嘉玲只是淡淡一笑:「這是我應該做的。以後有困難,大家也要記得互相幫忙,平時孕婦都要多檢查,不能拖……」
嘉玲接生後,見產婦雖然暫時無礙,仍十分虛弱,立刻吩咐隨行特警:「把車開過來,咱們金杯海獅裡有氧氣,有急救包,直接送縣醫院!」
現場村民一片譁然——誰也沒想到,平時領導坐的公務車會親自用來救鄉下人。
嘉玲親自扶著產婦和新生兒上車,並叮囑產婦家屬:「帶著身份證,費用不用擔心,醫院那邊我會提前打招呼。」
等車發動前,她從隨身包裡掏出一千元現金遞給產婦婆婆:「這是給產婦的營養金,記得多買點牛奶、雞蛋補補身子。」
婆婆和丈夫跪地感謝,產婦虛弱卻不住流淚:「李書記,妳就是我們家的再生父母!」
嘉玲輕聲:「別謝我,以後日子還長,有困難再找政府。你們好好把孩子帶大,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特警開車疾馳,一路護送母子到縣醫院,醫生早已等候,第一時間進行全面檢查與後續治療,母嬰平安。
這件事很快在村裡、學校、縣城流傳開來——
「那個女書記不光管學校、查案件,還會接生救人,這是真有本事!」
——「不是領導的女兒,是神仙下凡!」
——「有她在,咱們村都踏實!」
甚至連縣城也傳來消息,大家紛紛傳頌:「你聽說沒?李書記幫村裡難產的媳婦接生了,母子平安!」
「這樣的幹部,多少年沒見過啊!」
「咱這李書記可真是活菩薩,救人一命還掏錢送醫,連自家車都給咱老百姓用!」
「往年領導來視察,光知道照相,這回是真心為老百姓著想!」
「她不但有本事,還有人情味,這種領導,就該長留我們廣西!」
嘉玲因此一夜之間名聲大振,群眾的信任和感恩到達頂點,基層官場裡的嫉妒、警惕、敬服之情也越來越濃。
—
#作者註:「住陪」全名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近年中國醫師教育體制中的關鍵改革之一,目標是使畢業醫學生在進入實際臨床崗位前能有較系統、標準化的臨床訓練。一般規定為三年規培(即三年住培)為主流(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這三年中包含不同科室的輪轉訓練。相當於台灣的PGY,但所負責任和獨立空間更大。
不負韶華(四)[031~040]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