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二)[011~020]
2025 Oct 07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11
這天清晨,嘉玲帶著市教育局和縣委領導,一行人走進岩茶鄉中心小學。剛進校園,幾個低保學生正在操場上跑步,廚房裡傳來陣陣鍋煙味。
嘉玲走進校廚房,親自檢查衛生設施,發現灶台老舊、炊具殘破,柴火灶四周漏雨、積水。她當場拍板:「這個廚房,必須馬上修繕,灶台、炊具全部換新!資金我今天現場審批,施工由縣教育局明天安排。」
校長和村支書一聽,連聲稱謝。嘉玲又注意到廚房裡站著一位瘦弱的中年婦女,正手忙腳亂地洗碗。村幹部低聲介紹:「她叫藍金花,家裡特困,孩子在咱們學校讀書,之前一直沒穩定工作,偶爾來學校幫忙。」
嘉玲聽罷,轉身對隨行幹部說:「這樣的人,最值得幫。從今天起,金花就是學校正式聘用廚工,工資按照職工標準發放,社保也一併辦理。她家有什麼難處,鄉政府要特別關心。」
藍金花聞言,愣在原地,隨即淚如雨下,竟要跪下磕頭感謝。嘉玲一把扶起她,語氣堅定:「金花,這是組織的安排,是縣委、市委書記專門關心的事。我只是來傳達和執行。你把飯做好,把孩子帶好,就是對大家最大的回報。」
金花哽咽著連聲道謝,周圍的家長和老師們都為之動容。有村民小聲感慨:「這新來的書記,心真細,也真會辦實事!」
當天學校廣播裡反覆播放:「感謝市縣領導關心我們學校,關心每一個困難家庭!」
嘉玲安排好廚房修繕和金花的工作後,並沒有急著離開。她帶著鄉黨委書記、校長,一間間教室細細走訪。每到一間教室,她都主動和老師、學生聊家常、問冷暖。
在三年級教室,嘉玲發現牆上貼著孩子們畫的「我的家鄉」。有的孩子畫了自家土房、牛羊,有的畫山路、竹林。嘉玲細心詢問一個苗族小女孩:「你家離學校遠嗎?每天走多久?」
小女孩羞澀地說:「我要走一個多小時,媽媽早上陪我,晚上老師送我回家。」
嘉玲看向老師,語氣溫柔:「你們辛苦了。我也是山裡娃,知道這種日子多難。你們把孩子帶到學校,就是最大的功德。」
她又和老師細談教學情況:「孩子們基礎怎麼樣?教材有沒有短缺?還有沒有誰因為貧困輟學?」
老師反映:「有幾個孩子家裡特別困難,平時只能吃乾飯拌鹽。前幾年還有學生因為交不起費輟學,這兩年政策好很多,但教學器材還缺得厲害。」
嘉玲馬上記在本子上,現場要求教育局下週補齊缺口,又鼓勵老師:「只要你們還願意留下來,組織就會想辦法幫你們解決難題。你們是民族的脊樑,是這些孩子的希望。」
隨後,她讓孩子們自由發言。幾個膽子大的小男孩說:「我們想有個新的操場,想有電腦!」
嘉玲笑著點頭:「新操場我和縣長商量,一定給你們修好。電腦、網課也要一步步推進,讓你們山裡的孩子和城裡的娃娃一樣,有知識、有機會。」
課間,她和孩子們一起合影,還主動陪著小女孩繞操場散步。臨走時,嘉玲鄭重對全體師生說:
「你們有困難,一定要告訴學校、告訴政府。我就是從你們這樣的山裡走出來的——知識會改變命運。你們好好讀書、老師好好教書,政府一定會陪著你們一起走下去!」
老師們被深深鼓舞,不少人私下議論:「這位女書記不像別的領導只是來走過場,她真的把咱們的困難、孩子的未來放在心上。」
孩子們更是充滿希望,有的當天回家就跟家人說:「書記阿姨答應給我們修新操場了!我以後也要像她一樣讀大學,幫助別人!」
#不負韶華12
嘉玲一到豬場鄉中學,消息很快傳開。學校門口、操場邊上,三三兩兩的鄉親們早已等在那裡,許多是放下農活、牽著小孩來湊熱鬧。
遠遠看見隊伍裡走來一個穿深藍洋裝、身形修長的年輕女子,眾人一時還沒反應過來。
忽然有人嘖嘖道:「咦,這個新來的書記怎麼是個女的?還這麼標緻?」
另一個大媽打趣:「哪像咱過去那幾個領導,個個都是肚子大的糙老爺們,這位看著像哪家讀書人!」
年輕人起哄:「女書記有本事不?會不會說我們這裡的土話啊?」
一群人哈哈大笑,孩子們也竄來竄去,好奇地打量。
嘉玲聽見議論,只是莞爾一笑,毫不在意。她主動用當地話跟村民打招呼:「大家好,我是李嘉玲,今天專門來看看咱們豬場鄉的學校和娃娃們,有什麼事直接跟我說,不要見外。」
鄉親們一聽,先是一愣,隨即又是一陣熱烈竊笑:「哎呦,這女書記嘴巴還挺利索!」
有人忍不住拍手:「這樣的幹部才好,年輕漂亮,還會跟咱老鄉拉家常!」
也有年輕的女教師悄聲說:「第一次見這麼有精神的領導,以前都是男的,說話我們也插不上嘴。」
有的老人不無擔心:「女娃當大官,能管得住底下這些事不?別被人欺負了。」
嘉玲聽得真切,只是微笑點頭:「只要為大家辦實事,男女都一樣。大家以後有事可以直接來縣裡找我,或者給村幹部帶話。」
現場氣氛越來越輕鬆,鄉親們紛紛湊上來提問題——有問學校食堂、有問補助發沒發到位、有問孩子怎麼考高中。
嘉玲耐心聆聽,一一記錄,最後說:「咱們的事情,我記在心裡。以後我常來,大家都能看到變化。」
嘉玲走進操場,鄉親們簇擁而來,紛紛圍住這位年輕女書記。有個背著竹簍的壯族大媽最先開口,帶點羞澀又認真地問:
「李書記,我家孫子成績不錯,就是家裡太窮,每天吃不飽,有補助能不能多點?」
嘉玲溫和地點頭,請她坐下,親自記下名字和情況:「孩子是讀幾年級?家裡還有誰?如果有特殊困難,你隨時讓學校、村委找我,我來協調社會救助。娃娃只要願意學,政府肯定不讓他餓著肚子。」
旁邊一位父親忍不住插嘴:「我兒子去年考試成績本來不錯,但說評分不公,沒拿到獎學金。這到底怎麼回事?」
嘉玲轉頭,當場把校長和年級主任叫過來,語氣誠懇:「這些問題,我都想查清楚。學校評分獎學金必須公開透明,有問題要及時糾正。如果真有偏心,下次我親自來監督評分、分配。」
聽得周圍家長一陣竊笑:「這女書記說話有板有眼,咱老百姓聽著踏實!」
有學生壯著膽子跑過來,小聲說:「李阿姨,我們體育課沒有球,能不能給我們買幾個新的籃球、排球啊?」
嘉玲笑著摸摸他的腦袋:「行,體育器材、圖書、電腦這些都記在我的小本本上。只要大家好好學習、天天鍛鍊,我們一定給你們創造更好的條件。」
一位年輕女教師鼓起勇氣向嘉玲提問:「李書記,我們老師工資雖然按時發,但住房不好,教學資料也不夠,能不能多給基層老師一點支持?」
嘉玲鄭重地點頭:「老師們條件最艱苦,付出最多。只要你們還堅守崗位,政府一定想辦法幫你們解決後顧之憂。我也會向市裡爭取教師周轉房、教輔資源,請大家給我點時間。」
操場邊還有幾個小女孩躲在角落竊竊私語。嘉玲走過去,微笑著蹲下來問:「你們有什麼想跟阿姨說的嗎?」
一個膽子最大的說:「我們想考城裡高中,可家裡沒錢,聽說女孩子出去不安全……」
嘉玲溫柔地拍拍她肩膀:「阿姨小時候也是從山裡走出來的。你們只管努力讀書,安全、資助都會有人管。女孩子有夢想,就一定要走出去。你們的路,阿姨來幫你們鋪!」
村民們聽了,議論紛紛——有人感慨:「這女書記說話親切,比過去那幾個只會念稿子的官強多了!」
現場氣氛溫暖,嘉玲一路微笑、細心傾聽、耐心回應,每一個承諾都用心記錄。還有孩子主動追上來遞上一張畫,上面寫著:「謝謝李書記,我們會努力學習,長大幫助家鄉!」
人群裡,一個頭髮花白的大娘好奇地問:「書記是哪裡來的啊?聽你說話不像我們這邊口音。」
嘉玲微笑著回答:「我是四川雅安人,家裡在川藏邊界。那裡有藏族、羌族,也有漢族,大家一起生活、一起過年,很熱鬧的。」
周圍頓時熱鬧起來,有人驚訝道:「哎呦,那可遠了!藏族跟我們苗族、壯族一樣不一樣?」
嘉玲溫和地解釋:「其實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勤勞過日子,愛家鄉,愛自己的傳統。比如我們那兒過年也跳舞、唱歌、喝酥油茶,和咱們壯族、苗族的芒篙節、花山節一樣熱鬧。就是吃飯口味不太一樣,愛吃辣、愛喝奶茶。」
有個壯族小伙子忍不住問:「那你們藏族女娃娃結婚要不要彩禮?嫁人遠不遠?」
嘉玲笑道:「我們那兒民族多,風俗也多。有的要彩禮,有的像羌族只要喝一碗酒。也有姑娘嫁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我現在從四川來到廣西——家鄉很想念,可我覺得來到這裡,也像家裡一樣親。」
這時,一位老師插話:「那書記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走山路上學?」
嘉玲點頭:「是啊,我小時候每天清晨天沒亮就得背著書包走半山坡,冬天還得踩著積雪。只要願意讀書,不管是哪個民族、哪個地方的孩子,都一樣能有出息。」
眾人一聽,更加親近,不少老人感慨:「你看看人家書記,也是吃過苦的,現在這麼能幹。咱們這兒的孩子要是有你一半能耐就好了!」
現場笑聲與討論聲交織,不少學生和家長都圍過來繼續提問。嘉玲用家鄉的經歷、異地的故事,把自己和這片土地上的群眾緊緊連在一起。
#不負韶華13
見書記落落大方,越來越多鄉親湊上來,有老人好奇問:「那你在四川家裡過的是什麼日子啊?是不是跟我們這裡差不多?」
嘉玲笑著說:「我沒有父母,從小幫鄰人種玉米、種辣椒、放牛。小時候家裡窮,冬天沒暖氣,夏天要上山砍柴。和大家差不多,都吃過苦。」
有人追問:「你們那兒的娃娃放牛會唱歌嗎?我們苗寨的孩子放牛都唱山歌!」
嘉玲笑道:「會呢!我們那邊孩子放牛的時候也愛唱歌,有時候還學藏族的長調。其實山裡的孩子都很會唱。」
這時一個女學生鼓起勇氣問:「書記阿姨,你是學什麼的呀?」
嘉玲點點頭,溫柔地說:「我是學醫的,學的是臨床醫學,還做過外科醫生。」
一聽這話,人群一片嘩然,大家面面相覷:
「哎呦,書記還是醫生?這可少見咧!」
「外科醫生?那要多會讀書!是不是會做手術?」
「那你在我們這裡要是誰家生病,是不是能幫忙?」
嘉玲笑著解釋:「會一點兒。以前在醫院做過外科手術,也給老人家看過病。不過現在是來幫大家把學校、把村裡的事辦好,不會搶我們鄉衛生院醫生的飯碗!」
有位帶著孩子的媽媽小聲問:「那書記,以後我們孩子想學醫,你能不能幫他推薦?」
嘉玲鄭重點頭:「誰家孩子想學醫,只要肯努力,我一定幫忙推薦,也可以幫你們聯繫醫學院的老師。有什麼困難,讓老師、學校、村委跟我說。」
大家嘖嘖稱奇,對這位既年輕漂亮、還是醫生出身的女書記,越發敬佩。
村裡的老人感嘆:「難怪領導說你是中央派來的,原來這麼有本事!」
小學生們議論紛紛:「我以後也要像李書記一樣,會看病、還能幫助大家!」
就在大家嘖嘖稱奇時,一位瘦小的壯族婦女擠到前排,懷裡抱著個面色蠟黃的小男孩,緊張地說:「書記啊,你真是醫生嗎?我娃最近一直咳嗽,晚上發燒,吃藥也不見好。能不能給他看看?」
現場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望向嘉玲。
嘉玲沒有一絲猶豫,蹲下來溫和地招呼小男孩,把脈、摸額頭,又輕輕問:「喉嚨疼不疼?咳嗽有痰嗎?有沒有流鼻涕?」
小男孩小聲回答,嘉玲熟練地翻看嘴唇、看手指指甲、觸診胸部,然後對婦女說:「這個季節孩子容易感冒,有可能是支氣管炎。暫時不要亂吃抗生素,回家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如果明天還發燒,就要帶到鄉衛生院拍個胸片。晚上別讓孩子受涼,蓋好被子。」
婦女聽得仔細,連聲道謝:「謝謝書記,謝謝領導!」
這時旁邊又有人大著膽子問:「李書記,我家老頭子這陣子腿腫走不動,是不是腎出了毛病?有什麼土法子能治?」
嘉玲仔細詢問病情,又現場講解:「腿腫有很多原因,年紀大了常見的是心臟、腎臟或血管的問題。土法子只能緩一時,建議你們去縣醫院檢查個血壓、驗個腎功能。平時要少鹽少油,不能熬夜,也不能一直坐著不動。這樣問題才能慢慢減輕。」
周圍鄉親聽得津津有味,還有人追問腰痛、頭暈、孩子近視怎麼辦……嘉玲耐心一一解答,有時用當地方言解釋,有時用樸素的例子幫大家理解。
一位老人感慨:「這領導不光能管事,還懂醫道,心裡裝著我們老百姓!」
現場氣氛熱烈,大家紛紛稱讚:「有這樣的書記,咱山裡娃和老人都不怕沒人管嘞!」
女教師們則被嘉玲的專業和耐心深深打動,暗暗把她當成榜樣,有人當場立志:「以後我要學嘉玲書記,多讀書、多幫人。
#不負韶華14
學校門口,幾個身穿迷彩舊服、黝黑壯碩的基幹民兵湊在一起,看著校園裡的場景低聲議論。
其中一人曾當過武警,在隊裡訓練過邊境緝私,看人特別細。
「你們注意沒?李書記下車的時候,旁邊那兩個年輕人一直沒離開半步。」
「穿便裝,臉冷冷的,也沒說什麼話。看動作像部隊出身,不像一般領導身邊的司機警衛。」
另一個民兵接茬:「我看了,那兩個人走路帶風,警惕性極高。李書記進教室,他們就在門口轉悠,一直掃視四周。」
當過武警的那個點點頭:「這不是一般公安的架勢,像咱以前接過的警衛任務。能有這種護衛陣仗,說明書記身分不簡單,縣委書記、市委書記都沒這種待遇!」
還有民兵竊竊私語:「你們沒發現,今天校門口來的幾個武警和特警,全都站得筆直,一看就知道有任務。中央派下來的書記,這規格太高了!」
「聽說市裡下來的那些領導,平時都不敢直接來我們豬場鄉,這回李書記一來,帶著這麼一隊人,連地方黑道都得收斂三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佩服,也越發心存敬畏:「以後有啥事,可別惹到這位李書記頭上,人家有中央撐腰、身邊還有高手,看著是個女娃子,其實誰都惹不起!」
—
這時,一位民兵總結道:「有這樣的領導,咱們邊境也踏實些。黑道要收斂,壞人不敢亂來,這才是給老百姓撐腰。」
金杯海獅面包車在者浪鄉小學門口嘎吱一聲停下,灰舊車身一點都不起眼。幾個老鄉正拉著孩子在樹蔭下納涼,看見下來的是市裡新來的女書記,紛紛議論起來。
「哎呦,這就是那個李書記啊?怎麼坐個這麼破的車來?」
「以前鎮委書記來,都是黑色奧迪A8,一堆警車開路,聲勢大得很。」
「這女書記還自己拉個書包,像個老師,身邊也沒幾個跟班。」
有個愛開玩笑的漢子嘖嘖稱奇:「現在領導都這麼樸素了?不像以前那種官氣十足的樣子,難怪老百姓說她親民!」
另一個年輕人補充:「不光車舊,你們看她下車就自己拎水壺,跟我們村裡女老師一個樣!」
一群村民說笑著,看著嘉玲自顧自走進校園、一路和孩子們打招呼。有人點頭感慨:「這樣的領導,沒官架子,咱們的事她多半會放在心上。」
也有人低聲嘀咕:「別小看她,聽說這女書記不簡單,專抓貪官,還帶來不少幫扶資金。人家中央派下來的,辦事可比那些開A8的厲害多了!」
—
校園裡,孩子們圍過來,嘉玲笑著拍拍孩子頭:「今天坐的是咱學校的車,和大家一起,也更踏實嘛。」
鄉親們見狀,更覺得這位女書記接地氣,心裡暗暗生出一份敬重與親近。
#不負韶華15
中午時分,者浪鄉小學的廚房裡一片忙碌,幾個廚工正為學生準備午飯。忽然水龍頭「哧啦啦」亂噴,水流忽大忽小,怎麼都擰不緊。校工抓耳撓腮,一群廚房師傅圍著犯愁。
這時,嘉玲剛巡查教室回來,聽見動靜,走進廚房問明情況。校長連連搖頭:「水龍頭壞了好幾天了,修理工還沒聯繫上,這下做飯都費勁……」
嘉玲卷起袖子,俐落地檢查了一遍水閥、出水口和接口,現場指導:「先把總閥關掉——這裡卡了一個小石子,還有接頭生鏽,水壓不穩。」
她用小螺絲刀取下水龍頭,用帶來的工具仔細清理雜物,重新裝好墊圈,並調整出水口的方向和緊固件。
不到十分鐘,水龍頭重新裝好,一擰開,水流平穩、乾淨利落。
幾個廚工驚訝得張大嘴巴,連聲道:「哎呀,李書記,您還會修水龍頭!太能幹了!」
有廚工開玩笑:「早知道您來,咱學校都省下請修理工的錢啦!」
一旁的校工紅著臉不好意思:「書記手真巧,比我們專業!這下每天洗菜、煮飯都方便多了。」
嘉玲笑著說:「其實很簡單,多學一點科學知識,遇到什麼問題都能想辦法解決。咱們的孩子也要學會動手,學會觀察生活裡的小毛病,將來不管走到哪裡都有本事。」
現場一片誇讚,不少孩子和老師都圍過來看熱鬧,家長們議論紛紛:
「這女書記,能幹不擺架子,還能修東西,真不簡單!」
「有這樣的領導,難怪上頭看重!」
水龍頭修好,嘉玲洗乾淨手,看著廚房裡一籃新鮮蔬菜,忽然靈機一動:「咱這兒的食材真不錯,要不我給大家做幾道川菜嚐嚐?」
廚工和老師們一聽,還以為她開玩笑,沒想到嘉玲早已俐落地系上圍裙,拿起菜刀:「來,這青椒、土豆切絲,雞蛋打一碗,油辣子還有沒?我教大家做個川味土豆絲,還有家常炒蛋。」
只見她動作乾脆,青椒切得細細長長,土豆絲下鍋翻炒,手腕一抖就是漂亮的鍋氣。又教大家怎麼放鹽、少加水,臨了加一勺自帶的花椒辣油,香氣瞬間四溢。
廚房裡一時熱鬧起來,幾個女廚工驚訝不已:「李書記刀功這麼利索,炒菜還真有一手!」
有老師小聲感嘆:「川菜原來這麼簡單就能做,味道還真不賴!」
飯菜盛好,大家擠在灶台邊,端著碗現場就嚐起來。孩子們搶著嘗新,咬一口辣土豆絲,驚呼:「哎呀,又辣又香,比家裡的好吃多啦!」
廚工笑著說:「從沒見過領導給我們親自炒菜,真是長見識了!」
連學校的老校工都讚嘆:「這女書記,真是啥都會!吃這一頓,感覺心裡都熱乎了。」
一時間,廚房裡飯菜飄香,大家圍著灶台邊聊邊吃,歡聲笑語不斷。有人忍不住調侃:「今天這叫什麼會?叫書記親民請客會!」
嘉玲笑著說:「有機會我還教大家做幾道川菜,等下次有辣子雞、魚香肉絲,大家都來動手!」
—
這頓熱氣騰騰的「川味家常飯」讓全校師生、家長鄉親都開了眼界——
「沒想到中央下來的女書記,能這麼接地氣,跟我們一樣會做飯、會過日子,真是咱們自家人!」
消息很快傳遍村裡,大夥兒都說:「這一回,咱們真是遇到個好書記了!」
#不負韶華16
農貿市場的中秋月餅稽查
中秋前夕,隆林縣最大的農貿市場裡,人聲鼎沸,月餅攤一字排開。嘉玲帶著縣市場監管、公安、衛健部門的幹部,低調來到市場。她穿著樸素,一身常見的藏青色外套,和身邊的群眾幾乎沒什麼兩樣。
一個老苗族大媽在路邊小桌子上賣月餅,月餅一個只要五塊錢,外包裝簡單,堆在籃子裡。嘉玲走過去,溫聲問道:「阿媽,這月餅是自己做的還是買來賣的?」
大媽用略帶口音的普通話說:「自家做的,賣便宜一點,大家都吃得起。書記要不要嚐嚐?」
嘉玲微笑點頭,現場從大媽手裡接過一個月餅,親自拆開外包,當眾切成四份。她招呼衛健部門的人員過來簡單檢查外觀、聞氣味,又看了下生產日期和成分。然後,嘉玲當著在場群眾的面,自己夾了一小塊,細細嚼了一會兒,嚴肅點頭:「沒問題,口味很好,很有家的味道!」
圍觀的鄉親都愣了一下,有人小聲說:「李書記連我們吃的月餅都要自己先試,這是真關心我們的老百姓咧!」
有一個後生用壯話笑著說:「李書記,你這樣吃得安逸不?不怕肚子疼啊?」
嘉玲大方回應:「我既然是你們的書記,自己不敢吃的,怎麼能讓大家吃?放心,有問題我第一個來找。」
眾人哄然大笑,有人說:「書記就是有膽量!」還有小販開玩笑:「書記不嫌棄我們的月餅,明年我還做!」
縣市場監管局長記錄下情況,悄聲對嘉玲道:「這種五元月餅,我們回去再送化驗室檢驗,今後加強抽檢。」
嘉玲點點頭,現場宣佈:「只要是給我們老鄉吃的東西,尤其是這種便宜的月餅,一定要嚴格檢查,絕不能讓大家吃虧!」
現場小插曲
一個苗族姑娘從人群裡擠出來,把手裡繡花包遞給嘉玲:「李書記,這是我親手繡的月亮花,送你,謝謝你幫我們試月餅。」
嘉玲接過來,感動地說:「你們的心意我收下了。中秋大家一起平安團圓,就是最好的禮物。」
嘉玲帶著稽查小隊,短短一週跑遍隆林全縣十幾個鄉鎮,從集市、學校門口,到偏遠村落的小鋪子,每見到最便宜的月餅就買一個,當場拆包試吃。許多月餅糯米皮厚,餡料單薄,有的偏甜、有的甚至有點酸,她全都一一嘗過,還不忘記下每家商號的名稱和生產地址。
到最後一天,嘉玲一邊招呼群眾,一邊開玩笑:「我這幾天吃了幾十個月餅,真是吃到怕了!以後一個月,誰都不要再給我送甜的東西了!」
旁邊一位壯族大叔笑著用方言調侃:「李書記,妳是我們全縣最厲害的月餅檢測員!吃得比縣城的胖子還兇!」引得圍觀老鄉哈哈大笑。
一位賣月餅的老大娘感動得紅了眼眶:「我這輩子頭一回看見有書記跟我們一樣吃五塊錢的月餅,還到處吃。這種書記,咱們老百姓遇到算是有福氣了!」
還有學生們跟著起鬨:「李書記,您以後要不要考個月餅專家證書?」
嘉玲樂呵呵地回答:「只要大家吃得放心,哪怕我長胖幾斤都不怕。等明年中秋,誰家有新花樣,記得叫我來試試!」
現場一片笑語盈盈,甚至有壯族老鄉即興唱起山歌調侃:
「李書記吃月餅,吃到頭髮長;
百姓齊聲讚,幸福又安康!」
一時之間,「吃月餅的李書記」傳遍鄉間集市,連外鄉來賣貨的商販也道:「有這樣的幹部,怪不得隆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做咧!」
嘉玲心裡雖覺得油膩發甜,但見到鄉親們一張張信任的笑臉,只覺再多的辛苦都值了。
#不負韶華17
結束廚房裡的熱鬧後,嘉玲隨校長一同走進初中部的教室。這是下午的英語課,老師在黑板上寫著單詞和短語,講得很細,學生們卻普遍表情吃力,有的低頭抓耳,有的乾脆偷偷走神。
下課鈴一響,嘉玲主動留在教室,溫和地邀請幾個學生留下來聊天:「今天英語課大家聽得懂嗎?」
一個男孩不好意思地搖頭:「李書記,英語太難了,聽不懂……單詞背過就忘,句子也說不順。」
嘉玲點點頭,請大家放輕鬆:「你們覺得最難的是哪一部分?是單詞還是發音?還是寫句子?」
有學生說:「單詞記不住,背完就混了;還有口語練得少,說不出來。」
還有一個女生坦誠:「我們從小都是壯話、苗話和普通話,英語聽著特彆扭。家裡也沒人能幫忙,有的同學一到考試就很害怕。」
嘉玲繼續追問:「學校有沒有英語角?有沒有網課或者錄音可以幫著大家多練口語?」
英語老師嘆氣說:「資源有限,山裡的孩子沒環境練聽力,教材也就一本書。網課用不了,設備差,還有的家長覺得學英語沒用,不支持孩子多花時間。」
嘉玲細細記下,溫聲安慰大家:「英語學習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咱們少數民族地區。但只要有興趣,每天堅持一點點,就會進步。今後我會幫大家聯繫網上資源,還可以請大學生志願者定期來這裡陪大家開口練習。你們有什麼學習困難,隨時和老師、校長、還有我反映。」
她鼓勵大家:「別怕學不好,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進步。咱們這裡出過很多靠英語走出去的孩子,只要努力,誰都行。」
幾個孩子聽得雙眼閃亮,有男生暗下決心:「我一定多練,多問老師,將來也要考出去!」
嘉玲最後叮囑老師:「要想辦法讓英語課活起來,多鼓勵孩子大膽說,哪怕說錯了也沒關係。等我下次來,和大家一起上英語角,好不好?」
孩子們齊聲:「好——!」
#不負韶華18
當天下午,嘉玲在校辦公室坐下,請老師拿來全校學生名冊,逐一核查出勤情況。她仔細一看,發現初二(2)班有四名女生從春季開始就「長期請病假」,每次假條都寫得含糊——要麼是「家裡有事」,要麼是「生病在家」,但從未有醫院證明。
嘉玲微微皺眉,溫和問道:「這四個孩子怎麼總不來上課?有沒有人去家訪過?」
校長和政教主任相互推搪,聲音低了下來:「家長說孩子身體不好,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說回鄉下親戚家照顧老人……實際上我們也不太清楚情況……」
嘉玲心裡警鈴大作,卻不動聲色,順手將四個名字抄在便條上。她沒有當場追問,只是點頭說:「我會抽時間去看看,大家先照常工作。」
等辦公室只剩下幾名核心下屬,嘉玲輕聲吩咐身邊的李曉芸:「曉芸,這四個女生的情況不對。你帶人低調打聽一下,查查這裡最近有沒有可疑外來人員活動——是不是又有販賣婦女兒童的團夥在動手腳。」
李曉芸是嘉玲在成都時的老護衛,年紀不大,身形幹練,眼神裡滿是正氣。如今作為公安系統提級調來的正科女警,行動力強,對這種事格外敏感。
她立刻起身,目光堅毅:「嘉玲同志,你放心,我現在就去查。一定查清楚這幾個孩子的下落,有消息隨時彙報你。」
嘉玲點點頭,眼神裡既有擔憂也有一絲堅定:「如果真的有拐賣集團,務必聯合鄉里公安和民兵隊,保護孩子安全,寧可小題大做,也不能出差錯。」
李曉芸當即行動,帶著兩名女警分頭走訪家屬、村組和鄰近幾個集市。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一線疑點,就絕不放過!」
嘉玲的直覺並沒錯。這一帶,與中越邊界僅百餘公里,山林起伏,交通隱秘。多年間,一條隱蔽的人口販運路線在暗中猖獗——
**人販子集團專盯貧困家庭、留守少女。**一旦目標鎖定,或以高薪誘惑,或直接拐騙脅迫。女孩們被賣到南寧、柳州,甚至遠至廣州、深圳,有些則直接「出口」到越南,在邊境小鎮成為外國觀光客的消費品。這條黑鏈早已延伸至境外,利潤驚人,網絡複雜,買辦、蛇頭、保護傘層層勾結。
本地群眾普遍貧困,部分家庭默認女兒外出打工,甚至有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求能換點現錢糊口。有人失蹤後,報警無門,民間傳言:「有女不敢養大,有錢不敢露白。」
**人販子集團裝備精良,行動兇殘。**公安系統早有紀錄,這幾年多次圍捕,對方卻配有衝鋒槍、手槍,遇險即開槍威脅,甚至直接跨境潛逃。每逢大行動,邊境地區消息靈通,村寨一夜空無一人。
而且,省裡多年來對這類案件都「模糊處理」——上面壓力大,下面查不到,輿情只提「打拐有力,形勢穩定」,實則常年無法徹底根除。
連縣政法委內部都有人私下嘆息:「這裡山高路遠,情報又亂,黑道比地方官還熟悉地形。想抓一兩個小頭目不難,想一網打盡,談何容易。」
**嘉玲一旦介入,勢必驚動整個黑色利益鏈。**而她比誰都清楚,這不是一樁「偶發個案」,而是沉積多年的社會毒瘤。
只有動用中央、武警、公安、政法委多條線,才能真正撼動這些盤根錯節的販運集團。
此時,嘉玲站在破舊的校辦公室裡,望著名冊上缺席的女孩,心裡格外沉重——
「如果不徹底打掉這條黑鏈,這些孩子、這個地方,永遠都走不出苦難。」
#不負韶華19
嘉玲自幼無父無母,兒時流落在四川雅安的山鄉,被好心鄰居接濟著長大。她沒有兄弟姊妹,也從未真正感受過家庭溫暖。小時候,別的孩子過年團圓、父母相伴,她只能一個人躲在角落看書或抄習功課,夜裡聽著村口狗吠,獨自抱膝,心裡一片蒼涼。
長大以後,她雖然成績優異,被一路選拔為特優生、模範生,但心裡始終隔著層冰:「沒有誰等我回家,成不成功、死不死,其實沒什麼區別。」
這種孤僻而剛強的性格,使她遠比同齡人冷靜、理智、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無論再苦再險的環境,她都能一咬牙撐過去,哪怕身陷險境,也不會輕易妥協。
有時深夜,嘉玲獨自伏案,看著窗外漆黑山巒和遠處微光,她會自言自語:「人這一輩子,說到底不過是一場孤獨的長跑。既然無牽無掛,也就沒什麼能讓我退縮的了。」
正因如此,在這廣西異地,不管遇上什麼大案要案、黑惡勢力,她都決定一往無前,不怕死,不怕失敗,也不求任何人的體諒和理解。
在最危急、最需要承擔的時候,這種近乎「悲劇式」的淡泊和無畏,反而成了她最鋒利的武器——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把該做的事做到底。」
她也從未對外人提過自己身世,只有偶爾在深夜裡,對最信任的戰友輕描淡寫一句:「我這人沒什麼親人、沒什麼怕失去的,遇到什麼都能抗,放心讓我去辦事。
嘉玲坐在車上,望著窗外濕熱的山林和泥濘小道,心中不禁浮現出川藏邊境的回憶——那裡山高路遠、民族眾多,但中央每年投入的維穩經費、武警兵力、精英幹部都數倍於廣西。
她心裡很清楚:「在雅安、康定,一有風聲,武警、特警就能全線佈控,國家意志壓到基層村寨,沒人敢輕舉妄動;而這裡,明明是國門口,卻常年缺人手、缺資金、缺裝備,甚至缺信息,什麼都只能靠地方自己想辦法。」
她知道,中央對西藏、新疆的「維穩重地」定位,帶來的是絕對的高壓和高投入,從基礎設施到社會治理都有「不惜代價」的決心——
但廣西不一樣。這裡鄰近越南,外交「和諧友好」是大原則。邊境政策要顧及國際形象、民族團結、貿易往來,很多事都要求「穩妥處理」。
於是,管控寬鬆、打擊有限,黑惡勢力、人口販子、跨境犯罪就有了可乘之機,盤根錯節。
她苦笑一聲:「論困難,這裡比川藏邊境還複雜得多。那裡是中央的眼皮下,這裡卻像被遺忘在大山和國界之間,多少年下來,留下多少無解的結。」
她心裡更加堅定:「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有人真正把事辦好。不能等上面發話、不能光靠文件,還得靠我們這些‘被派下來的人’,一點一滴地啃下來。」
想起那些失蹤的女孩,還有無數像她小時候一樣困苦的孩子,嘉玲緊了緊手裡的筆記本——「如果這一仗能打下來,或許才真正算是為國家、為這片土地做了一點有用的事。」
#不負韶華20
這天下午,陳龍正和玉玲密談工程招投標的細節。忽然手下低聲稟報:「龍哥,縣裡來了新書記,據說是個女的,還兼管政法委和教育局。」
陳龍本就習慣留意政府動向,這一聽,臉色立刻凝重起來。
「教育局黨委書記直接兼政法委?這種安排我這些年還是頭一回聽說。一般這種‘空降’、跨系統帶隊,多半是上頭有任務,有要抓的‘大老虎’或要掃的‘大黑’。」他心裡清楚,只有真正能“代表中央意志”的人,才可能一下子打破傳統權力格局。
又有手下匯報:「縣公安局副局長也換人了,是四川來的女副局,跟這個新書記關係密切。公安局下面的幾個刑偵大隊,現在都在開閉門會議。」
陳龍更是冷汗直冒。他多年的江湖經驗,對這種「異地調人」、「核心崗位同時換血」再熟悉不過——這意味著,舊勢力將被徹底排除,真正的大行動要開始了。
他心裡閃過無數念頭:
「早知道去年就該收手……現在想跑怕也晚了……」
「黑道那邊也有風吹,幾個寨主已經斷了聯繫,看來連他們也慌了。」
「女書記、女副局,聽說四川來的人都不好惹。公安、政法一條線,後面還不知道有沒有武警……」
陳龍一邊計算手頭未結的項目,一邊猶豫要不要先把玉玲安排出國,自己則收拾善後。
「這回不是一般的‘查一查、抓一抓’——怕是要來一場‘清洗’。過去仗著人熟、路熟、上下都打點好,這次恐怕沒那麼容易過關了。」
他暗自決定,從今天起一切收斂,讓所有“灰色生意”立即斷鏈,錢款走安全路線,帳面全部做乾淨,對外暫時消失蹤影。
同時,陳龍還派人打聽新書記的更多底細:「四川來的,外科醫生出身?沒背景根本坐不上這個位子。看來是中央死盯著這片地兒,要動真格了。」
一絲恐懼和不安,終於爬上了陳龍精明狡黠的臉上。——
「這次,輪到我們小心點了。」
第二天,陳龍召集幾個心腹,在自家會所的包廂裡低聲密談。他嚴肅下令:「最近全線收斂,手頭所有灰色項目該停就停,帳都做乾淨。你們下面的人都盯緊了,別再出半點事端!」
一個操縱走私的頭目皺眉:「龍哥,這麼多貨剛壓進來,說斷就斷?再說碼頭和邊防那邊還有帳沒結……」
「對,黃賭那邊也難——客人都約好了,這會兒一收,消息要是漏出去,豈不是打草驚蛇?」
「兄弟們剛投錢開的新場子,工人都安置好了,這一下全停,損失不小啊!」
有個管事的還勸道:「龍哥,咱這種風聲不是第一次了。前幾年市裡抓過一批,還不是過陣子就鬆了?再說下面的線都打點過,有什麼好怕的?」
另一人甚至低聲:「四川來的人再厲害,人生地不熟,到這裡也得先摸底。咱們是土生土長的,路子都在咱手裡,沒那麼容易讓他們鬧大。」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表面自信,實則各懷鬼胎。誰都不想自己利益受損,更怕一旦真收手,損失難以彌補。
陳龍心裡明白,這些人早就被「利」綁死,斷鏈根本不是一句話能做到的。他眉頭緊鎖,語氣異常低沉:「你們都給我打起精神來。這次跟以前不一樣——上頭動真格,咱們再硬也別和槍對著幹。誰要出事,不要怪我沒提醒!」
但底下人嘀咕:「龍哥你也別太緊張了,真有大事上頭自然有人打招呼,咱們照平時辦就成……」
—
陳龍看著這一幫人,心中滿是苦澀:這種盤根錯節的局面,真要「收斂」談何容易?不是怕,而是想停也停不下來——一斷,多少人跟著鬧事,多少利益撕扯,多少舊帳一夜翻出……
他長嘆一聲:「船大難掉頭,咱這回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可這回要是栽了,怕是誰都撈不回來了。」
不負韶華(三)[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