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2)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7)
        • AI小說創作 (52)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6)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11) 王世杰 (1) 蔣中正 (14)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7)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2)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4) 反攻大陸 (3) 聯合國 (3)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3)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3)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2)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3) 史慕德 (4) 段茂瀾 (1) 法國 (1) 越南 (1) 黎鐵漢 (1) 李彌 (1) 黃杰 (1) 孤軍 (1) 雷德福 (1) 海南島 (1) 麥克阿瑟 (1) 劍魚號 (1) 彭孟緝 (1) 黃少谷 (1) 周書楷 (1) 馬康衛 (1) 魯斯克 (1) 蔣宋美齡 (1) 保君達 (1) 于焌吉 (1) 烏坵海戰 (1) 山海艦 (1) 臨淮艦 (1) 唐守治 (1) 聯合國代表權 (1) 東山島戰役 (1) 孫立人 (1) 王滬寧 (51) 蔣孝文 (1) 宋子安 (1) 孫義宣 (1) 戴倫 (1) 八爪章魚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不負韶華(二)[011~020]

            不負韶華(二)[011~020]

            2025 Oct 07 AI小說創作

            #不負韶華11

            這天清晨,嘉玲帶著市教育局和縣委領導,一行人走進岩茶鄉中心小學。剛進校園,幾個低保學生正在操場上跑步,廚房裡傳來陣陣鍋煙味。
            嘉玲走進校廚房,親自檢查衛生設施,發現灶台老舊、炊具殘破,柴火灶四周漏雨、積水。她當場拍板:「這個廚房,必須馬上修繕,灶台、炊具全部換新!資金我今天現場審批,施工由縣教育局明天安排。」
            校長和村支書一聽,連聲稱謝。嘉玲又注意到廚房裡站著一位瘦弱的中年婦女,正手忙腳亂地洗碗。村幹部低聲介紹:「她叫藍金花,家裡特困,孩子在咱們學校讀書,之前一直沒穩定工作,偶爾來學校幫忙。」
            嘉玲聽罷,轉身對隨行幹部說:「這樣的人,最值得幫。從今天起,金花就是學校正式聘用廚工,工資按照職工標準發放,社保也一併辦理。她家有什麼難處,鄉政府要特別關心。」
            藍金花聞言,愣在原地,隨即淚如雨下,竟要跪下磕頭感謝。嘉玲一把扶起她,語氣堅定:「金花,這是組織的安排,是縣委、市委書記專門關心的事。我只是來傳達和執行。你把飯做好,把孩子帶好,就是對大家最大的回報。」
            金花哽咽著連聲道謝,周圍的家長和老師們都為之動容。有村民小聲感慨:「這新來的書記,心真細,也真會辦實事!」
            當天學校廣播裡反覆播放:「感謝市縣領導關心我們學校,關心每一個困難家庭!」

            嘉玲安排好廚房修繕和金花的工作後,並沒有急著離開。她帶著鄉黨委書記、校長,一間間教室細細走訪。每到一間教室,她都主動和老師、學生聊家常、問冷暖。
            在三年級教室,嘉玲發現牆上貼著孩子們畫的「我的家鄉」。有的孩子畫了自家土房、牛羊,有的畫山路、竹林。嘉玲細心詢問一個苗族小女孩:「你家離學校遠嗎?每天走多久?」
            小女孩羞澀地說:「我要走一個多小時,媽媽早上陪我,晚上老師送我回家。」
            嘉玲看向老師,語氣溫柔:「你們辛苦了。我也是山裡娃,知道這種日子多難。你們把孩子帶到學校,就是最大的功德。」
            她又和老師細談教學情況:「孩子們基礎怎麼樣?教材有沒有短缺?還有沒有誰因為貧困輟學?」
            老師反映:「有幾個孩子家裡特別困難,平時只能吃乾飯拌鹽。前幾年還有學生因為交不起費輟學,這兩年政策好很多,但教學器材還缺得厲害。」
            嘉玲馬上記在本子上,現場要求教育局下週補齊缺口,又鼓勵老師:「只要你們還願意留下來,組織就會想辦法幫你們解決難題。你們是民族的脊樑,是這些孩子的希望。」
            隨後,她讓孩子們自由發言。幾個膽子大的小男孩說:「我們想有個新的操場,想有電腦!」
            嘉玲笑著點頭:「新操場我和縣長商量,一定給你們修好。電腦、網課也要一步步推進,讓你們山裡的孩子和城裡的娃娃一樣,有知識、有機會。」
            課間,她和孩子們一起合影,還主動陪著小女孩繞操場散步。臨走時,嘉玲鄭重對全體師生說:
            「你們有困難,一定要告訴學校、告訴政府。我就是從你們這樣的山裡走出來的——知識會改變命運。你們好好讀書、老師好好教書,政府一定會陪著你們一起走下去!」
            老師們被深深鼓舞,不少人私下議論:「這位女書記不像別的領導只是來走過場,她真的把咱們的困難、孩子的未來放在心上。」
            孩子們更是充滿希望,有的當天回家就跟家人說:「書記阿姨答應給我們修新操場了!我以後也要像她一樣讀大學,幫助別人!」



            #不負韶華12

            嘉玲一到豬場鄉中學,消息很快傳開。學校門口、操場邊上,三三兩兩的鄉親們早已等在那裡,許多是放下農活、牽著小孩來湊熱鬧。
            遠遠看見隊伍裡走來一個穿深藍洋裝、身形修長的年輕女子,眾人一時還沒反應過來。
            忽然有人嘖嘖道:「咦,這個新來的書記怎麼是個女的?還這麼標緻?」
            另一個大媽打趣:「哪像咱過去那幾個領導,個個都是肚子大的糙老爺們,這位看著像哪家讀書人!」
            年輕人起哄:「女書記有本事不?會不會說我們這裡的土話啊?」
            一群人哈哈大笑,孩子們也竄來竄去,好奇地打量。
            嘉玲聽見議論,只是莞爾一笑,毫不在意。她主動用當地話跟村民打招呼:「大家好,我是李嘉玲,今天專門來看看咱們豬場鄉的學校和娃娃們,有什麼事直接跟我說,不要見外。」
            鄉親們一聽,先是一愣,隨即又是一陣熱烈竊笑:「哎呦,這女書記嘴巴還挺利索!」
            有人忍不住拍手:「這樣的幹部才好,年輕漂亮,還會跟咱老鄉拉家常!」
            也有年輕的女教師悄聲說:「第一次見這麼有精神的領導,以前都是男的,說話我們也插不上嘴。」
            有的老人不無擔心:「女娃當大官,能管得住底下這些事不?別被人欺負了。」
            嘉玲聽得真切,只是微笑點頭:「只要為大家辦實事,男女都一樣。大家以後有事可以直接來縣裡找我,或者給村幹部帶話。」
            現場氣氛越來越輕鬆,鄉親們紛紛湊上來提問題——有問學校食堂、有問補助發沒發到位、有問孩子怎麼考高中。
            嘉玲耐心聆聽,一一記錄,最後說:「咱們的事情,我記在心裡。以後我常來,大家都能看到變化。」
            嘉玲走進操場,鄉親們簇擁而來,紛紛圍住這位年輕女書記。有個背著竹簍的壯族大媽最先開口,帶點羞澀又認真地問:
            「李書記,我家孫子成績不錯,就是家裡太窮,每天吃不飽,有補助能不能多點?」
            嘉玲溫和地點頭,請她坐下,親自記下名字和情況:「孩子是讀幾年級?家裡還有誰?如果有特殊困難,你隨時讓學校、村委找我,我來協調社會救助。娃娃只要願意學,政府肯定不讓他餓著肚子。」
            旁邊一位父親忍不住插嘴:「我兒子去年考試成績本來不錯,但說評分不公,沒拿到獎學金。這到底怎麼回事?」
            嘉玲轉頭,當場把校長和年級主任叫過來,語氣誠懇:「這些問題,我都想查清楚。學校評分獎學金必須公開透明,有問題要及時糾正。如果真有偏心,下次我親自來監督評分、分配。」
            聽得周圍家長一陣竊笑:「這女書記說話有板有眼,咱老百姓聽著踏實!」
            有學生壯著膽子跑過來,小聲說:「李阿姨,我們體育課沒有球,能不能給我們買幾個新的籃球、排球啊?」
            嘉玲笑著摸摸他的腦袋:「行,體育器材、圖書、電腦這些都記在我的小本本上。只要大家好好學習、天天鍛鍊,我們一定給你們創造更好的條件。」
            一位年輕女教師鼓起勇氣向嘉玲提問:「李書記,我們老師工資雖然按時發,但住房不好,教學資料也不夠,能不能多給基層老師一點支持?」
            嘉玲鄭重地點頭:「老師們條件最艱苦,付出最多。只要你們還堅守崗位,政府一定想辦法幫你們解決後顧之憂。我也會向市裡爭取教師周轉房、教輔資源,請大家給我點時間。」
            操場邊還有幾個小女孩躲在角落竊竊私語。嘉玲走過去,微笑著蹲下來問:「你們有什麼想跟阿姨說的嗎?」
            一個膽子最大的說:「我們想考城裡高中,可家裡沒錢,聽說女孩子出去不安全……」
            嘉玲溫柔地拍拍她肩膀:「阿姨小時候也是從山裡走出來的。你們只管努力讀書,安全、資助都會有人管。女孩子有夢想,就一定要走出去。你們的路,阿姨來幫你們鋪!」
            村民們聽了,議論紛紛——有人感慨:「這女書記說話親切,比過去那幾個只會念稿子的官強多了!」
            現場氣氛溫暖,嘉玲一路微笑、細心傾聽、耐心回應,每一個承諾都用心記錄。還有孩子主動追上來遞上一張畫,上面寫著:「謝謝李書記,我們會努力學習,長大幫助家鄉!」
            人群裡,一個頭髮花白的大娘好奇地問:「書記是哪裡來的啊?聽你說話不像我們這邊口音。」
            嘉玲微笑著回答:「我是四川雅安人,家裡在川藏邊界。那裡有藏族、羌族,也有漢族,大家一起生活、一起過年,很熱鬧的。」
            周圍頓時熱鬧起來,有人驚訝道:「哎呦,那可遠了!藏族跟我們苗族、壯族一樣不一樣?」
            嘉玲溫和地解釋:「其實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勤勞過日子,愛家鄉,愛自己的傳統。比如我們那兒過年也跳舞、唱歌、喝酥油茶,和咱們壯族、苗族的芒篙節、花山節一樣熱鬧。就是吃飯口味不太一樣,愛吃辣、愛喝奶茶。」
            有個壯族小伙子忍不住問:「那你們藏族女娃娃結婚要不要彩禮?嫁人遠不遠?」
            嘉玲笑道:「我們那兒民族多,風俗也多。有的要彩禮,有的像羌族只要喝一碗酒。也有姑娘嫁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我現在從四川來到廣西——家鄉很想念,可我覺得來到這裡,也像家裡一樣親。」
            這時,一位老師插話:「那書記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走山路上學?」
            嘉玲點頭:「是啊,我小時候每天清晨天沒亮就得背著書包走半山坡,冬天還得踩著積雪。只要願意讀書,不管是哪個民族、哪個地方的孩子,都一樣能有出息。」
            眾人一聽,更加親近,不少老人感慨:「你看看人家書記,也是吃過苦的,現在這麼能幹。咱們這兒的孩子要是有你一半能耐就好了!」
            現場笑聲與討論聲交織,不少學生和家長都圍過來繼續提問。嘉玲用家鄉的經歷、異地的故事,把自己和這片土地上的群眾緊緊連在一起。



            #不負韶華13

            見書記落落大方,越來越多鄉親湊上來,有老人好奇問:「那你在四川家裡過的是什麼日子啊?是不是跟我們這裡差不多?」
            嘉玲笑著說:「我沒有父母,從小幫鄰人種玉米、種辣椒、放牛。小時候家裡窮,冬天沒暖氣,夏天要上山砍柴。和大家差不多,都吃過苦。」
            有人追問:「你們那兒的娃娃放牛會唱歌嗎?我們苗寨的孩子放牛都唱山歌!」
            嘉玲笑道:「會呢!我們那邊孩子放牛的時候也愛唱歌,有時候還學藏族的長調。其實山裡的孩子都很會唱。」
            這時一個女學生鼓起勇氣問:「書記阿姨,你是學什麼的呀?」
            嘉玲點點頭,溫柔地說:「我是學醫的,學的是臨床醫學,還做過外科醫生。」
            一聽這話,人群一片嘩然,大家面面相覷:
            「哎呦,書記還是醫生?這可少見咧!」
            「外科醫生?那要多會讀書!是不是會做手術?」
            「那你在我們這裡要是誰家生病,是不是能幫忙?」
            嘉玲笑著解釋:「會一點兒。以前在醫院做過外科手術,也給老人家看過病。不過現在是來幫大家把學校、把村裡的事辦好,不會搶我們鄉衛生院醫生的飯碗!」
            有位帶著孩子的媽媽小聲問:「那書記,以後我們孩子想學醫,你能不能幫他推薦?」
            嘉玲鄭重點頭:「誰家孩子想學醫,只要肯努力,我一定幫忙推薦,也可以幫你們聯繫醫學院的老師。有什麼困難,讓老師、學校、村委跟我說。」
            大家嘖嘖稱奇,對這位既年輕漂亮、還是醫生出身的女書記,越發敬佩。
            村裡的老人感嘆:「難怪領導說你是中央派來的,原來這麼有本事!」
            小學生們議論紛紛:「我以後也要像李書記一樣,會看病、還能幫助大家!」

            就在大家嘖嘖稱奇時,一位瘦小的壯族婦女擠到前排,懷裡抱著個面色蠟黃的小男孩,緊張地說:「書記啊,你真是醫生嗎?我娃最近一直咳嗽,晚上發燒,吃藥也不見好。能不能給他看看?」
            現場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望向嘉玲。
            嘉玲沒有一絲猶豫,蹲下來溫和地招呼小男孩,把脈、摸額頭,又輕輕問:「喉嚨疼不疼?咳嗽有痰嗎?有沒有流鼻涕?」
            小男孩小聲回答,嘉玲熟練地翻看嘴唇、看手指指甲、觸診胸部,然後對婦女說:「這個季節孩子容易感冒,有可能是支氣管炎。暫時不要亂吃抗生素,回家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如果明天還發燒,就要帶到鄉衛生院拍個胸片。晚上別讓孩子受涼,蓋好被子。」
            婦女聽得仔細,連聲道謝:「謝謝書記,謝謝領導!」
            這時旁邊又有人大著膽子問:「李書記,我家老頭子這陣子腿腫走不動,是不是腎出了毛病?有什麼土法子能治?」
            嘉玲仔細詢問病情,又現場講解:「腿腫有很多原因,年紀大了常見的是心臟、腎臟或血管的問題。土法子只能緩一時,建議你們去縣醫院檢查個血壓、驗個腎功能。平時要少鹽少油,不能熬夜,也不能一直坐著不動。這樣問題才能慢慢減輕。」
            周圍鄉親聽得津津有味,還有人追問腰痛、頭暈、孩子近視怎麼辦……嘉玲耐心一一解答,有時用當地方言解釋,有時用樸素的例子幫大家理解。
            一位老人感慨:「這領導不光能管事,還懂醫道,心裡裝著我們老百姓!」
            現場氣氛熱烈,大家紛紛稱讚:「有這樣的書記,咱山裡娃和老人都不怕沒人管嘞!」
            女教師們則被嘉玲的專業和耐心深深打動,暗暗把她當成榜樣,有人當場立志:「以後我要學嘉玲書記,多讀書、多幫人。



            #不負韶華14

            學校門口,幾個身穿迷彩舊服、黝黑壯碩的基幹民兵湊在一起,看著校園裡的場景低聲議論。
            其中一人曾當過武警,在隊裡訓練過邊境緝私,看人特別細。
            「你們注意沒?李書記下車的時候,旁邊那兩個年輕人一直沒離開半步。」
            「穿便裝,臉冷冷的,也沒說什麼話。看動作像部隊出身,不像一般領導身邊的司機警衛。」
            另一個民兵接茬:「我看了,那兩個人走路帶風,警惕性極高。李書記進教室,他們就在門口轉悠,一直掃視四周。」
            當過武警的那個點點頭:「這不是一般公安的架勢,像咱以前接過的警衛任務。能有這種護衛陣仗,說明書記身分不簡單,縣委書記、市委書記都沒這種待遇!」
            還有民兵竊竊私語:「你們沒發現,今天校門口來的幾個武警和特警,全都站得筆直,一看就知道有任務。中央派下來的書記,這規格太高了!」
            「聽說市裡下來的那些領導,平時都不敢直接來我們豬場鄉,這回李書記一來,帶著這麼一隊人,連地方黑道都得收斂三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佩服,也越發心存敬畏:「以後有啥事,可別惹到這位李書記頭上,人家有中央撐腰、身邊還有高手,看著是個女娃子,其實誰都惹不起!」
            —

            這時,一位民兵總結道:「有這樣的領導,咱們邊境也踏實些。黑道要收斂,壞人不敢亂來,這才是給老百姓撐腰。」
            金杯海獅面包車在者浪鄉小學門口嘎吱一聲停下,灰舊車身一點都不起眼。幾個老鄉正拉著孩子在樹蔭下納涼,看見下來的是市裡新來的女書記,紛紛議論起來。
            「哎呦,這就是那個李書記啊?怎麼坐個這麼破的車來?」
            「以前鎮委書記來,都是黑色奧迪A8,一堆警車開路,聲勢大得很。」
            「這女書記還自己拉個書包,像個老師,身邊也沒幾個跟班。」
            有個愛開玩笑的漢子嘖嘖稱奇:「現在領導都這麼樸素了?不像以前那種官氣十足的樣子,難怪老百姓說她親民!」
            另一個年輕人補充:「不光車舊,你們看她下車就自己拎水壺,跟我們村裡女老師一個樣!」
            一群村民說笑著,看著嘉玲自顧自走進校園、一路和孩子們打招呼。有人點頭感慨:「這樣的領導,沒官架子,咱們的事她多半會放在心上。」
            也有人低聲嘀咕:「別小看她,聽說這女書記不簡單,專抓貪官,還帶來不少幫扶資金。人家中央派下來的,辦事可比那些開A8的厲害多了!」
            —

            校園裡,孩子們圍過來,嘉玲笑著拍拍孩子頭:「今天坐的是咱學校的車,和大家一起,也更踏實嘛。」
            鄉親們見狀,更覺得這位女書記接地氣,心裡暗暗生出一份敬重與親近。




            #不負韶華15

            中午時分,者浪鄉小學的廚房裡一片忙碌,幾個廚工正為學生準備午飯。忽然水龍頭「哧啦啦」亂噴,水流忽大忽小,怎麼都擰不緊。校工抓耳撓腮,一群廚房師傅圍著犯愁。
            這時,嘉玲剛巡查教室回來,聽見動靜,走進廚房問明情況。校長連連搖頭:「水龍頭壞了好幾天了,修理工還沒聯繫上,這下做飯都費勁……」
            嘉玲卷起袖子,俐落地檢查了一遍水閥、出水口和接口,現場指導:「先把總閥關掉——這裡卡了一個小石子,還有接頭生鏽,水壓不穩。」
            她用小螺絲刀取下水龍頭,用帶來的工具仔細清理雜物,重新裝好墊圈,並調整出水口的方向和緊固件。
            不到十分鐘,水龍頭重新裝好,一擰開,水流平穩、乾淨利落。
            幾個廚工驚訝得張大嘴巴,連聲道:「哎呀,李書記,您還會修水龍頭!太能幹了!」
            有廚工開玩笑:「早知道您來,咱學校都省下請修理工的錢啦!」
            一旁的校工紅著臉不好意思:「書記手真巧,比我們專業!這下每天洗菜、煮飯都方便多了。」
            嘉玲笑著說:「其實很簡單,多學一點科學知識,遇到什麼問題都能想辦法解決。咱們的孩子也要學會動手,學會觀察生活裡的小毛病,將來不管走到哪裡都有本事。」

            現場一片誇讚,不少孩子和老師都圍過來看熱鬧,家長們議論紛紛:
            「這女書記,能幹不擺架子,還能修東西,真不簡單!」
            「有這樣的領導,難怪上頭看重!」
            水龍頭修好,嘉玲洗乾淨手,看著廚房裡一籃新鮮蔬菜,忽然靈機一動:「咱這兒的食材真不錯,要不我給大家做幾道川菜嚐嚐?」
            廚工和老師們一聽,還以為她開玩笑,沒想到嘉玲早已俐落地系上圍裙,拿起菜刀:「來,這青椒、土豆切絲,雞蛋打一碗,油辣子還有沒?我教大家做個川味土豆絲,還有家常炒蛋。」
            只見她動作乾脆,青椒切得細細長長,土豆絲下鍋翻炒,手腕一抖就是漂亮的鍋氣。又教大家怎麼放鹽、少加水,臨了加一勺自帶的花椒辣油,香氣瞬間四溢。
            廚房裡一時熱鬧起來,幾個女廚工驚訝不已:「李書記刀功這麼利索,炒菜還真有一手!」
            有老師小聲感嘆:「川菜原來這麼簡單就能做,味道還真不賴!」
            飯菜盛好,大家擠在灶台邊,端著碗現場就嚐起來。孩子們搶著嘗新,咬一口辣土豆絲,驚呼:「哎呀,又辣又香,比家裡的好吃多啦!」
            廚工笑著說:「從沒見過領導給我們親自炒菜,真是長見識了!」
            連學校的老校工都讚嘆:「這女書記,真是啥都會!吃這一頓,感覺心裡都熱乎了。」
            一時間,廚房裡飯菜飄香,大家圍著灶台邊聊邊吃,歡聲笑語不斷。有人忍不住調侃:「今天這叫什麼會?叫書記親民請客會!」
            嘉玲笑著說:「有機會我還教大家做幾道川菜,等下次有辣子雞、魚香肉絲,大家都來動手!」
            —

            這頓熱氣騰騰的「川味家常飯」讓全校師生、家長鄉親都開了眼界——
            「沒想到中央下來的女書記,能這麼接地氣,跟我們一樣會做飯、會過日子,真是咱們自家人!」
            消息很快傳遍村裡,大夥兒都說:「這一回,咱們真是遇到個好書記了!」


            #不負韶華16

            農貿市場的中秋月餅稽查
            中秋前夕,隆林縣最大的農貿市場裡,人聲鼎沸,月餅攤一字排開。嘉玲帶著縣市場監管、公安、衛健部門的幹部,低調來到市場。她穿著樸素,一身常見的藏青色外套,和身邊的群眾幾乎沒什麼兩樣。
            一個老苗族大媽在路邊小桌子上賣月餅,月餅一個只要五塊錢,外包裝簡單,堆在籃子裡。嘉玲走過去,溫聲問道:「阿媽,這月餅是自己做的還是買來賣的?」
            大媽用略帶口音的普通話說:「自家做的,賣便宜一點,大家都吃得起。書記要不要嚐嚐?」
            嘉玲微笑點頭,現場從大媽手裡接過一個月餅,親自拆開外包,當眾切成四份。她招呼衛健部門的人員過來簡單檢查外觀、聞氣味,又看了下生產日期和成分。然後,嘉玲當著在場群眾的面,自己夾了一小塊,細細嚼了一會兒,嚴肅點頭:「沒問題,口味很好,很有家的味道!」
            圍觀的鄉親都愣了一下,有人小聲說:「李書記連我們吃的月餅都要自己先試,這是真關心我們的老百姓咧!」
            有一個後生用壯話笑著說:「李書記,你這樣吃得安逸不?不怕肚子疼啊?」
            嘉玲大方回應:「我既然是你們的書記,自己不敢吃的,怎麼能讓大家吃?放心,有問題我第一個來找。」
            眾人哄然大笑,有人說:「書記就是有膽量!」還有小販開玩笑:「書記不嫌棄我們的月餅,明年我還做!」
            縣市場監管局長記錄下情況,悄聲對嘉玲道:「這種五元月餅,我們回去再送化驗室檢驗,今後加強抽檢。」
            嘉玲點點頭,現場宣佈:「只要是給我們老鄉吃的東西,尤其是這種便宜的月餅,一定要嚴格檢查,絕不能讓大家吃虧!」

            現場小插曲
            一個苗族姑娘從人群裡擠出來,把手裡繡花包遞給嘉玲:「李書記,這是我親手繡的月亮花,送你,謝謝你幫我們試月餅。」
            嘉玲接過來,感動地說:「你們的心意我收下了。中秋大家一起平安團圓,就是最好的禮物。」
            嘉玲帶著稽查小隊,短短一週跑遍隆林全縣十幾個鄉鎮,從集市、學校門口,到偏遠村落的小鋪子,每見到最便宜的月餅就買一個,當場拆包試吃。許多月餅糯米皮厚,餡料單薄,有的偏甜、有的甚至有點酸,她全都一一嘗過,還不忘記下每家商號的名稱和生產地址。
            到最後一天,嘉玲一邊招呼群眾,一邊開玩笑:「我這幾天吃了幾十個月餅,真是吃到怕了!以後一個月,誰都不要再給我送甜的東西了!」
            旁邊一位壯族大叔笑著用方言調侃:「李書記,妳是我們全縣最厲害的月餅檢測員!吃得比縣城的胖子還兇!」引得圍觀老鄉哈哈大笑。
            一位賣月餅的老大娘感動得紅了眼眶:「我這輩子頭一回看見有書記跟我們一樣吃五塊錢的月餅,還到處吃。這種書記,咱們老百姓遇到算是有福氣了!」
            還有學生們跟著起鬨:「李書記,您以後要不要考個月餅專家證書?」
            嘉玲樂呵呵地回答:「只要大家吃得放心,哪怕我長胖幾斤都不怕。等明年中秋,誰家有新花樣,記得叫我來試試!」
            現場一片笑語盈盈,甚至有壯族老鄉即興唱起山歌調侃:
            「李書記吃月餅,吃到頭髮長;
            百姓齊聲讚,幸福又安康!」
            一時之間,「吃月餅的李書記」傳遍鄉間集市,連外鄉來賣貨的商販也道:「有這樣的幹部,怪不得隆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做咧!」
            嘉玲心裡雖覺得油膩發甜,但見到鄉親們一張張信任的笑臉,只覺再多的辛苦都值了。



            #不負韶華17

            結束廚房裡的熱鬧後,嘉玲隨校長一同走進初中部的教室。這是下午的英語課,老師在黑板上寫著單詞和短語,講得很細,學生們卻普遍表情吃力,有的低頭抓耳,有的乾脆偷偷走神。
            下課鈴一響,嘉玲主動留在教室,溫和地邀請幾個學生留下來聊天:「今天英語課大家聽得懂嗎?」
            一個男孩不好意思地搖頭:「李書記,英語太難了,聽不懂……單詞背過就忘,句子也說不順。」
            嘉玲點點頭,請大家放輕鬆:「你們覺得最難的是哪一部分?是單詞還是發音?還是寫句子?」
            有學生說:「單詞記不住,背完就混了;還有口語練得少,說不出來。」
            還有一個女生坦誠:「我們從小都是壯話、苗話和普通話,英語聽著特彆扭。家裡也沒人能幫忙,有的同學一到考試就很害怕。」
            嘉玲繼續追問:「學校有沒有英語角?有沒有網課或者錄音可以幫著大家多練口語?」
            英語老師嘆氣說:「資源有限,山裡的孩子沒環境練聽力,教材也就一本書。網課用不了,設備差,還有的家長覺得學英語沒用,不支持孩子多花時間。」

            嘉玲細細記下,溫聲安慰大家:「英語學習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咱們少數民族地區。但只要有興趣,每天堅持一點點,就會進步。今後我會幫大家聯繫網上資源,還可以請大學生志願者定期來這裡陪大家開口練習。你們有什麼學習困難,隨時和老師、校長、還有我反映。」
            她鼓勵大家:「別怕學不好,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進步。咱們這裡出過很多靠英語走出去的孩子,只要努力,誰都行。」
            幾個孩子聽得雙眼閃亮,有男生暗下決心:「我一定多練,多問老師,將來也要考出去!」
            嘉玲最後叮囑老師:「要想辦法讓英語課活起來,多鼓勵孩子大膽說,哪怕說錯了也沒關係。等我下次來,和大家一起上英語角,好不好?」
            孩子們齊聲:「好——!」



            #不負韶華18

            當天下午,嘉玲在校辦公室坐下,請老師拿來全校學生名冊,逐一核查出勤情況。她仔細一看,發現初二(2)班有四名女生從春季開始就「長期請病假」,每次假條都寫得含糊——要麼是「家裡有事」,要麼是「生病在家」,但從未有醫院證明。
            嘉玲微微皺眉,溫和問道:「這四個孩子怎麼總不來上課?有沒有人去家訪過?」
            校長和政教主任相互推搪,聲音低了下來:「家長說孩子身體不好,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說回鄉下親戚家照顧老人……實際上我們也不太清楚情況……」
            嘉玲心裡警鈴大作,卻不動聲色,順手將四個名字抄在便條上。她沒有當場追問,只是點頭說:「我會抽時間去看看,大家先照常工作。」
            等辦公室只剩下幾名核心下屬,嘉玲輕聲吩咐身邊的李曉芸:「曉芸,這四個女生的情況不對。你帶人低調打聽一下,查查這裡最近有沒有可疑外來人員活動——是不是又有販賣婦女兒童的團夥在動手腳。」
            李曉芸是嘉玲在成都時的老護衛,年紀不大,身形幹練,眼神裡滿是正氣。如今作為公安系統提級調來的正科女警,行動力強,對這種事格外敏感。
            她立刻起身,目光堅毅:「嘉玲同志,你放心,我現在就去查。一定查清楚這幾個孩子的下落,有消息隨時彙報你。」
            嘉玲點點頭,眼神裡既有擔憂也有一絲堅定:「如果真的有拐賣集團,務必聯合鄉里公安和民兵隊,保護孩子安全,寧可小題大做,也不能出差錯。」

            李曉芸當即行動,帶著兩名女警分頭走訪家屬、村組和鄰近幾個集市。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一線疑點,就絕不放過!」
            嘉玲的直覺並沒錯。這一帶,與中越邊界僅百餘公里,山林起伏,交通隱秘。多年間,一條隱蔽的人口販運路線在暗中猖獗——

            **人販子集團專盯貧困家庭、留守少女。**一旦目標鎖定,或以高薪誘惑,或直接拐騙脅迫。女孩們被賣到南寧、柳州,甚至遠至廣州、深圳,有些則直接「出口」到越南,在邊境小鎮成為外國觀光客的消費品。這條黑鏈早已延伸至境外,利潤驚人,網絡複雜,買辦、蛇頭、保護傘層層勾結。
            本地群眾普遍貧困,部分家庭默認女兒外出打工,甚至有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求能換點現錢糊口。有人失蹤後,報警無門,民間傳言:「有女不敢養大,有錢不敢露白。」
            **人販子集團裝備精良,行動兇殘。**公安系統早有紀錄,這幾年多次圍捕,對方卻配有衝鋒槍、手槍,遇險即開槍威脅,甚至直接跨境潛逃。每逢大行動,邊境地區消息靈通,村寨一夜空無一人。
            而且,省裡多年來對這類案件都「模糊處理」——上面壓力大,下面查不到,輿情只提「打拐有力,形勢穩定」,實則常年無法徹底根除。
            連縣政法委內部都有人私下嘆息:「這裡山高路遠,情報又亂,黑道比地方官還熟悉地形。想抓一兩個小頭目不難,想一網打盡,談何容易。」
            **嘉玲一旦介入,勢必驚動整個黑色利益鏈。**而她比誰都清楚,這不是一樁「偶發個案」,而是沉積多年的社會毒瘤。
            只有動用中央、武警、公安、政法委多條線,才能真正撼動這些盤根錯節的販運集團。
            此時,嘉玲站在破舊的校辦公室裡,望著名冊上缺席的女孩,心裡格外沉重——
            「如果不徹底打掉這條黑鏈,這些孩子、這個地方,永遠都走不出苦難。」



            #不負韶華19

            嘉玲自幼無父無母,兒時流落在四川雅安的山鄉,被好心鄰居接濟著長大。她沒有兄弟姊妹,也從未真正感受過家庭溫暖。小時候,別的孩子過年團圓、父母相伴,她只能一個人躲在角落看書或抄習功課,夜裡聽著村口狗吠,獨自抱膝,心裡一片蒼涼。
            長大以後,她雖然成績優異,被一路選拔為特優生、模範生,但心裡始終隔著層冰:「沒有誰等我回家,成不成功、死不死,其實沒什麼區別。」
            這種孤僻而剛強的性格,使她遠比同齡人冷靜、理智、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無論再苦再險的環境,她都能一咬牙撐過去,哪怕身陷險境,也不會輕易妥協。
            有時深夜,嘉玲獨自伏案,看著窗外漆黑山巒和遠處微光,她會自言自語:「人這一輩子,說到底不過是一場孤獨的長跑。既然無牽無掛,也就沒什麼能讓我退縮的了。」
            正因如此,在這廣西異地,不管遇上什麼大案要案、黑惡勢力,她都決定一往無前,不怕死,不怕失敗,也不求任何人的體諒和理解。
            在最危急、最需要承擔的時候,這種近乎「悲劇式」的淡泊和無畏,反而成了她最鋒利的武器——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把該做的事做到底。」
            她也從未對外人提過自己身世,只有偶爾在深夜裡,對最信任的戰友輕描淡寫一句:「我這人沒什麼親人、沒什麼怕失去的,遇到什麼都能抗,放心讓我去辦事。

            嘉玲坐在車上,望著窗外濕熱的山林和泥濘小道,心中不禁浮現出川藏邊境的回憶——那裡山高路遠、民族眾多,但中央每年投入的維穩經費、武警兵力、精英幹部都數倍於廣西。
            她心裡很清楚:「在雅安、康定,一有風聲,武警、特警就能全線佈控,國家意志壓到基層村寨,沒人敢輕舉妄動;而這裡,明明是國門口,卻常年缺人手、缺資金、缺裝備,甚至缺信息,什麼都只能靠地方自己想辦法。」
            她知道,中央對西藏、新疆的「維穩重地」定位,帶來的是絕對的高壓和高投入,從基礎設施到社會治理都有「不惜代價」的決心——
            但廣西不一樣。這裡鄰近越南,外交「和諧友好」是大原則。邊境政策要顧及國際形象、民族團結、貿易往來,很多事都要求「穩妥處理」。
            於是,管控寬鬆、打擊有限,黑惡勢力、人口販子、跨境犯罪就有了可乘之機,盤根錯節。
            她苦笑一聲:「論困難,這裡比川藏邊境還複雜得多。那裡是中央的眼皮下,這裡卻像被遺忘在大山和國界之間,多少年下來,留下多少無解的結。」
            她心裡更加堅定:「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有人真正把事辦好。不能等上面發話、不能光靠文件,還得靠我們這些‘被派下來的人’,一點一滴地啃下來。」
            想起那些失蹤的女孩,還有無數像她小時候一樣困苦的孩子,嘉玲緊了緊手裡的筆記本——「如果這一仗能打下來,或許才真正算是為國家、為這片土地做了一點有用的事。」



            #不負韶華20

            這天下午,陳龍正和玉玲密談工程招投標的細節。忽然手下低聲稟報:「龍哥,縣裡來了新書記,據說是個女的,還兼管政法委和教育局。」
            陳龍本就習慣留意政府動向,這一聽,臉色立刻凝重起來。
            「教育局黨委書記直接兼政法委?這種安排我這些年還是頭一回聽說。一般這種‘空降’、跨系統帶隊,多半是上頭有任務,有要抓的‘大老虎’或要掃的‘大黑’。」他心裡清楚,只有真正能“代表中央意志”的人,才可能一下子打破傳統權力格局。
            又有手下匯報:「縣公安局副局長也換人了,是四川來的女副局,跟這個新書記關係密切。公安局下面的幾個刑偵大隊,現在都在開閉門會議。」
            陳龍更是冷汗直冒。他多年的江湖經驗,對這種「異地調人」、「核心崗位同時換血」再熟悉不過——這意味著,舊勢力將被徹底排除,真正的大行動要開始了。

            他心裡閃過無數念頭:
            「早知道去年就該收手……現在想跑怕也晚了……」
            「黑道那邊也有風吹,幾個寨主已經斷了聯繫,看來連他們也慌了。」
            「女書記、女副局,聽說四川來的人都不好惹。公安、政法一條線,後面還不知道有沒有武警……」
            陳龍一邊計算手頭未結的項目,一邊猶豫要不要先把玉玲安排出國,自己則收拾善後。
            「這回不是一般的‘查一查、抓一抓’——怕是要來一場‘清洗’。過去仗著人熟、路熟、上下都打點好,這次恐怕沒那麼容易過關了。」
            他暗自決定,從今天起一切收斂,讓所有“灰色生意”立即斷鏈,錢款走安全路線,帳面全部做乾淨,對外暫時消失蹤影。
            同時,陳龍還派人打聽新書記的更多底細:「四川來的,外科醫生出身?沒背景根本坐不上這個位子。看來是中央死盯著這片地兒,要動真格了。」
            一絲恐懼和不安,終於爬上了陳龍精明狡黠的臉上。——
            「這次,輪到我們小心點了。」

            第二天,陳龍召集幾個心腹,在自家會所的包廂裡低聲密談。他嚴肅下令:「最近全線收斂,手頭所有灰色項目該停就停,帳都做乾淨。你們下面的人都盯緊了,別再出半點事端!」
            一個操縱走私的頭目皺眉:「龍哥,這麼多貨剛壓進來,說斷就斷?再說碼頭和邊防那邊還有帳沒結……」
            「對,黃賭那邊也難——客人都約好了,這會兒一收,消息要是漏出去,豈不是打草驚蛇?」
            「兄弟們剛投錢開的新場子,工人都安置好了,這一下全停,損失不小啊!」
            有個管事的還勸道:「龍哥,咱這種風聲不是第一次了。前幾年市裡抓過一批,還不是過陣子就鬆了?再說下面的線都打點過,有什麼好怕的?」
            另一人甚至低聲:「四川來的人再厲害,人生地不熟,到這裡也得先摸底。咱們是土生土長的,路子都在咱手裡,沒那麼容易讓他們鬧大。」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表面自信,實則各懷鬼胎。誰都不想自己利益受損,更怕一旦真收手,損失難以彌補。
            陳龍心裡明白,這些人早就被「利」綁死,斷鏈根本不是一句話能做到的。他眉頭緊鎖,語氣異常低沉:「你們都給我打起精神來。這次跟以前不一樣——上頭動真格,咱們再硬也別和槍對著幹。誰要出事,不要怪我沒提醒!」
            但底下人嘀咕:「龍哥你也別太緊張了,真有大事上頭自然有人打招呼,咱們照平時辦就成……」
            —

            陳龍看著這一幫人,心中滿是苦澀:這種盤根錯節的局面,真要「收斂」談何容易?不是怕,而是想停也停不下來——一斷,多少人跟著鬧事,多少利益撕扯,多少舊帳一夜翻出……
            他長嘆一聲:「船大難掉頭,咱這回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可這回要是栽了,怕是誰都撈不回來了。」



            不負韶華(三)[021~030]
            • 王滬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2024 Oct 26

            國城講堂02 論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 20220108

            • 2024 Oct 04

            國城講堂14 論裴洛西訪台灣及韓國、中國軍事演習造成的影響及台灣的因應 20220810

            • 2024 Oct 05

            襄陽演習與蔣孝文在美超速

            • 2025 Aug 23

            潤物細無聲 (二十七) [261-270]

            • 2025 Sep 05

            歷史講堂 03 國家建國史——新加坡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