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1)
        • 訪談對話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4)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7) 王世杰 (1) 蔣中正 (9)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6)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1)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2) 反攻大陸 (2) 聯合國 (2)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2)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1)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3)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1)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1) 史慕德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韓戰、杜魯門與中華民國

            20220319 第三次線上讀書會

            韓戰、杜魯門與中華民國

            2024 Oct 25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時 間:2022年3月19日(六) 19:30─21:30
            主題:從史料看臺美關係(3)

            194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領袖全力押寶共和黨,認為共和黨才反共,進而支持國民黨剿共。結果押寶失敗,民主黨的杜魯門當選。杜魯門認為中國國民黨政府已經無可救藥,再支援蔣和國民黨,只有浪費美國的資源,同時讓中共和蘇聯會綁得更緊。因此,蔣杜之間的關係陷入極低潮。然而,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之後,蔣杜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杜魯門和美國政府的態度逐漸轉向同情。1950年6月韓戰爆發,杜魯門決定重新援助中華民國和蔣中正個人。可以說,「臺灣」和「韓戰」為中華民國帶來新生。
            本次讀書會將從國史館館藏檔案,帶大家一起來看:
            一、蔣中正對1948年美國大選的看法
            二、「臺灣」的獨特地位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和蔣中正個人帶來的利多
            三、杜魯門對華政策轉變的因素
            在韓國剛選出新任總統、烏俄戰爭方興未艾之際,讓我們從歷史鑑往知來。


            美國對中華民國採取支持和友善的態度。但是中華民國最大的問題,一個是內部政治的統一,另外一個是軍事制度的建立,這兩件事情其實跟美國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內部政治的統一,主要靠的是日本,因為日本在對中國革命,特別是中華民國推翻清廷的革命,其實日本是出力最大的一個國家。在中華民國成立了之後,日本在中華民國的內政,其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後來孫中山到了廣州建立中國國民黨,對北洋政府採取反抗的態度,但是他自己認為實力不足,所以迫切需要人家的幫助。他當時訴求幫助的對象是蘇聯,所以日本跟蘇聯對於中華民國的早期歷史,其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的影響不大。

            美國真正對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影響,其實是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蔣中正總統對美國總統的主要印象,也是開始於羅斯福。為什麼是羅斯福呢?因為羅斯福對於中日戰爭,從1937年開始之後,羅斯福一開始是不予介入,但是私底下他採取同情的態度,所以對中華民國有很多的支持。但是因為當時日本還跟美國保持正式的邦交關係,而且美國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保持中立,所以美國並沒有參加中日戰爭,而是在私底下對中國提供貸款以及軍事物資的援助,也派遣志願人員來到中國,協助中國對日抗戰。這個就跟今天美國對於烏克蘭跟俄羅斯戰爭的態度,其實是非常類似的。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兩天之後,德國跟義大利對美國宣戰,所以美國正式進入了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羅斯福開始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夥伴,於是決定全力對中國實施援助,而且要派遣美國的將領來中國。因為中國南部密切跟印度和緬甸接壤,印度跟緬甸是英國的重要戰區,當時盟國的態度是希望中國能夠派軍隊協助英國防禦緬甸,進而防禦印度。中國方面當然表示樂觀其成,而且也願意派出一部分的部隊。但是因為要跟英國協同作戰,而且既然已經跟美國結為同盟,美國就派遣將領前來中國,一方面作為羅斯福的軍事代表,另外一方面,協助指揮在印度跟緬甸的中國軍隊。這個派來的人,大家都知道,就是史迪威。史迪威很早就來到中國,他的中文非常好,但是跟蔣中正的關係很差。羅斯福在史迪威的影響之下,認為蔣中正只想截留美援的物資打內戰,對付中國共產黨,那蔣中正認為史迪威對他非常不尊重。美援物資呢,雖然羅斯福對中國非常的同情,但是美援物資因為運輸的困難,其實來到中國的數量也不多。而且少數的來到中國的美援物資,多數也不是用於中國的國內戰場,而是用在緬甸跟防禦印度,所以在二次大戰的時候,中國跟美國的合作,老實說,沒有非常密切。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期,美國的軍需生產也逐漸上了軌道,物資的生產量非常大,再加上歐洲戰場逐漸出現勝利的曙光之後,援華物資就逐漸增加。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隨即就爆發了國共內戰。國共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的總統已經換成了副總統杜魯門。羅斯福是民主黨總統,他在1945年4月突然腦中風過世了,就由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蔣中正就直接跟杜魯門打交道。杜魯門在國共內戰爆發的時候,他是派遣曾經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就相當於陸軍總司令的馬歇爾將軍前來調停國共內戰,這一點就讓蔣中正直接跟杜魯門起了非常大的歧見。因為杜魯門認為美國是調停國共內戰的調停人,所以他不能夠偏袒任何一方,因此他在調停的過程當中,他就停止了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支援,表示說我如果支援國民政府的話,那共軍勢必不可能接受調停,所以美國作為調停方,就停止了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支援。

            當然美國也不會支援共方。不過共方當時第一個有蘇聯的支援,所以美國不支援它,對共方來講,老實說,沒什麼影響。再加上抗戰那個時候,其實中共已經在華北建立了基本的控制區,所以它可以藉此發展它的力量。而且透過華北作為基地,在蘇聯支持下,中共進佔東北,因此國共內戰爆發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講,就是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基本的控制區,已經出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也就是說,其實在那個時候,中國等於已經分成像現在南北韓這樣的格局。中國共產黨不是完全是打游擊,而是有正式的根據地,建立政府的一個政權。在這個情況之下,中共產黨就利用它在控制區的人力、物力,加上蘇聯的支援為基礎,跟國民黨展開了內戰,它的目標當然是透過內戰的方式,解放整個中國─照它們的說法。

            對蔣中正來講,就面對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因為美國現在來調停,他不能夠純然拒絕美國的調停,因為拒絕美國的調停,只會讓美國討厭他,那就更沒有機會得到援助。但是要接受美國的調停,就必須要接受美國停戰的要求;那如果要接受美國停戰的要求的話,國民政府對於中共的控制區,就不能夠發動主動的攻擊。那他如果不把中共的控制區消滅掉的話,那中共就會繼續作戰;但是如果掃平中共的控制區,姑且不論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就等於沒有停戰,沒有停戰就得罪美國。所以蔣中正跟杜魯門的關係,一開始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說老實話,這個也是中國命運的轉捩點,因為一方面來講,美國是站在一個和平的觀點,希望能夠調停國共之間;但是中共是站在蘇聯的立場;蘇聯它最高明的地方是,它支援中共,但是它不出現在國共之間,也就是說,它不扮演調停的角色,它扮演在幕後支援的角色;它不把和平當一回事,也不認為二次大戰之後,中國的內戰是什麼需要結束的事情。但是美國它有它的道德意識,它認為國共持續內戰,中國人民遭受苦難,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美國就出來調停;出來調停,就希望蔣不要再採取軍事行動;那蔣不採取軍事行動,中共控制區不能解決,而且還會繼續壯大,中共就會繼續對國民黨發動攻擊。

            因為中共它不靠美國,所以美國的憤怒,中共根本不在乎,美國的憤怒只有蔣中正一人承受。那後來美國當然對於中共屢屢違反停戰協議也非常不滿,但是美國不滿就不滿,它也不能對中共怎麼樣,因為中共不拿美國的支援,美國再不滿頂多就是不跟中共發展關係,無法影響中共,這樣而已。但是國民政府就吃大虧了,這當然也是因為國民政府對美國的依賴,讓它必須要接受美國的影響。但是接受美國的影響,又對它當時所能夠採取的軍事作為是不利的。美國到1946年也認為調停大概沒什麼希望,所以後來也就中止調停。因此美國的調停,在國共內戰的初期是有影響,但是美國後來發現調停無效,而且國共也不再接受美國的調停,所以到1946年的年底、1947年,大概調停基本上就中止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國共內戰國民黨會打敗仗,是因為美國的調停,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美國的調停很早就結束了,它知道國共雙方不接受,而且它調停也心力交瘁,沒有辦法達成真正結束內戰的目的。當然中共方面現在證實,也認為美國表面上是調停,實際上是暗助國民黨這個說法,也不能完全說錯,因為在這段時間,其實美國也還是對國民黨有提供一定程度的財政跟經濟的支援,這對軍事當然有一定的影響,而且美國也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軍事物資交給中華民國這邊。中共認為美國的調停還是偏國民黨這邊,那國民黨這邊認為美國的調停,雖然有些物資過來,但是不斷約束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

            但是我們在這邊要認清一點就是說,其實美國的調停在1946年基本就結束了,所以後面國民政府的失敗,特別是經濟的失敗、政治的失敗等等,說實話,跟美國的調停是沒有關係的,不能把這個責任推到美國身上。

            當然美國這個調停的失敗,後來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其實有很大、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知道美國對臺灣有六項保證,其中有一項就是美國不做兩岸之間的調人,這個大家聽起來好像很莫名其妙,實際上來講,就是源自於80年前美國調停國共內戰的失敗,國共雙方都不信任美國,因此一直到80年後的現在,美國還是強調:美國不做兩岸之間的調人。但是到了今天來講,如果兩岸簽訂和平協定的話,美國介於其間,或許對臺灣的安全保障會比較有利。

            1948年,美國要舉行大選,蔣中正就希望杜魯門最好就下臺,因為他對杜魯門非常不滿―杜魯門一方面對蔣中正跟國民政府有非常多的批評,認為蔣根本沒有停戰的誠意,另外一方面,他派了馬歇爾,也跟蔣中正處處處不來。當時杜魯門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他的競選對手就是共和黨,共和黨是由杜威出來代表,杜威在當時採取的立場,是很貼近國民黨跟中華民國的立場,就是反對共產黨,主張雅爾達密約這些東西是不能被承認的。


            (1)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歷史文件,這個是1948年2月,當時駐美大使顧維鈞電呈蔣中正的電報:
            「華盛頓顧維鈞(二月)十三日電呈報:美杜威州長發表演說,譴責雅爾達密約及美現行對華政策。達夫脫參議員則主張軍援我政府,俾我可在東北抵禦共軍。
            原呈稱:『昨晚紐約杜威州長與達夫脫參議員演說,均對我國問題有所表示,大要如下:
            (一)杜威謂:(甲)在遠東方面,美政府曾與史大林訂立有損中國之秘密協定,使蘇聯能霸佔東北與華北。(乙)美國政府現行政策應予推翻。該項政策結果,不特已將中歐二千萬人民擲於蘇聯鐵幕之下,且正迅速將中國四萬萬人民送入同一掌控。
            (二)達氏謂,在戰爭初期,吾人咸知蔣委員長為遠東最偉大之愛國志士,亦係美國最好友人。現美親共份子則對蔣委員長百般指責,但蔣委員長實係今日中國制止共產黨蔓延之唯一希望,且援助中國復原,是否實可見效,或成問題,但吾人決可仿希臘先例,予中國政府以軍械予彈藥,俾可在東北抵抗共軍。余認為以美本身和平而論,遠東較歐洲尤為重要,吾人若於歐洲耗費數千億元,希以抵禦共產,而同時容許共黨掌握太平洋西岸,則一切努力均將虛擲云。』」
            (2)


            蔣中正對這個內容,當然是挺開心的,所以蔣中正就決定說,還是要支持杜威,不要支持杜魯門,共和黨才是對中華民國友善的,杜魯門最好還是下臺好了。

            各位朋友覺得這個跟現在的情況是不是很相近?我們可以說蔣中正是杜粉,這是很清楚的。當時中華民國駐美代表機關是駐美大使館,國防部也派了人在美國,一方面也認為蔣中正支持杜威,另外一方面看到當時的氣氛。

            (2)
            所以當時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第二份文件。第二份文件是1948年6月,這是國防部第二廳情報司,就是現在的聯二,還有外交部的情報司,他們報告給蔣中正的重要情報。他們報告說:「杜魯門已經在3月擔任民主黨的候選人,但是他的聲望不及共和黨的杜威,按本年美國總統競選一般推測,共和黨可獲勝利。民主黨秉政已16年,人民對此不免厭倦,黨內糾紛瀕生,為共和黨之絕好機會。」他們判斷民主黨是沒救了,共和黨是會贏的。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是1948年6月,他們報告蔣中正:共和黨必勝,民主黨必敗。

            蔣中正當然就很高興,根據美國方面的資料,蔣中正就決定金援杜威,給他政治獻金。說老實話,這一點在當時,雖然美國沒有明確的法律禁止,但是畢竟等於是介入了美國的政治競爭,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因為當時我們說杜魯門因為派馬歇爾來,而且民主黨的政策被蔣中正所不喜歡;那杜威他是比較支持國民黨的,他認為應該要取消雅爾達密約,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決定還是支持杜威好了。

            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事與願違。現在在國史館的檔案蔣中正文物〈事略稿本〉裡面,我們看到民國37年,就是1948年11月4日,蔣中正在他的日記寫說:
            (3)
            「晨五時即起,證實杜魯門蟬聯美總統,杜威落選,而參眾兩院議員,民主黨亦皆佔多數。公謂:『此誠出人意料之外也。殆即民主制度之特點歟。於此可見美國人民畏戰之心理矣。』當電杜魯門總統賀之曰:『欣聞閣下再度當選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本人謹代表中國政府暨人民,欣向閣下申致最誠摯之祝賀。』
            朝課後,召見陳立夫副院長,與談對美外交。旋又召見陳布雷秘書長,商討改組政治會議事。務使舉黨一致,破除派別,共赴國難,復興革命也。」

            他心裡實在是很難過,因為杜魯門又連任,而且杜魯門對他其實是相當有意見。而且後來中華民國贊助杜威的事情又外洩,所以美國輿論譁然,認為中華民國干預美國的內政,讓杜魯門對中華民國還有蔣中正個人,都更為不滿。


            1948年杜魯門當選總統之後,在1949年1月就任,這次他是正式勝選就任,他覺得他要走他自己的路;因為他上一任是承繼羅斯福的任期,這次1948年正式當選。這時候其實蘇聯已經在全世界展開了冷戰,他反對的是共產黨,但是他不想捲入中國的內戰,他積極支援希臘跟土耳其的反共內戰,證明了杜魯門並不是一個親共的領袖。杜魯門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概念,叫做杜魯門主義。其實杜魯門主義一直承繼到今天,就是美國現在的外交政策的基礎。杜魯門在1947年3月12日發表一個演說,後來被認為是杜魯門主義的開始。他說:「世界上存在兩種生活方式的鬥爭,第一種方式是多數人的意志,特徵是自由體制、代議政府、自由選舉、保障個人人身、言論和信仰,與免於政治壓迫的自由;第二種生活方式的基礎,卻是以少數人的意志強加在多數人身上,它依恃的是恐怖和壓制,控制著報章和電臺,操控選舉,並且壓制人身自由。美國支持所有國家對抗共產黨,也就是第二種生活方式。」

            這是杜魯門當時的訴求。所以照理說,杜魯門應該是要支持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抗共產黨,實際上美國也積極支援希臘跟土耳其的反共內戰,但是後來他為什麼對國民政府放棄?因為杜魯門發現―他自己的認知;杜魯門當時派遣魏德邁將軍來到中國,結果得到的報告就是中華民國非常的腐敗,國民政府非常的糟糕。所以反共的杜魯門為什麼對中華民國這麼敵視?因為他認為,中華民國的失敗、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了,再援助國民政府多少物資,都會被貪官污吏跟這些敗軍交給共產黨,所以援蔣等於援共,因此我們要反共,反而不能夠援蔣;援助愈多,反而是美國援助了共產黨。

            1949年12月29日,美國公布了NSC48號文件,提出美國無意以軍事介入的方式,援助臺澎金馬。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這個回到我們今天,就覺得臺灣不能被認為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不然的話,國際政治是非常現實的。這個說法,其實在1950年這個非常困難的時候,出現這樣的事實,對中華民國來講,是非常難堪的。也就是說,中華民國在最困難的時候,反而美國棄中華民國而去。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灣,臺灣當時的國際法地位,讓英國覺得不可以隨便把臺灣交給中國。這個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因為臺灣如果確定是屬於中國的領土,那當然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可是當時因為對日和約還沒有簽訂,所以英國的態度非常獨特,英國認為,中國即將就等於中共,所以如果把臺灣認為是中國的,那就等於是要把臺灣交給中共,這樣等於共產主義多一塊土地,所以英國認為不可以貿然地把臺灣交給中國。實際上因為中國即將等於中共,所以臺灣反而地位不應該太快確立。這樣其實對美國來講,美國在1950年1月5日,已經承認中華民國對臺灣的統治,反而英國獨彈異調。
            英國的說法,當然聽起來對中華民國來講是非常刺耳,因為它等於是說,中華民國據有臺灣是有疑問的,但是在那個時候,反而成為中華民國寄居臺灣的一道非常奇特的護身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臺灣不要交給中共的話,那對中華民國當時來講,現實上是比較有利的。但是如果說臺灣不屬於中國,或者是地位未定的話,那中華民國能不能持有臺灣呢?英國就認為,應該由聯合國來干預臺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避免單獨的表態―英國說,臺灣不屬於中華民國,會得罪美國;但是如果說,英國認為臺灣應該歸還中共,這也會得罪美國,都很麻煩,所以最好是由聯合國出面。那聯合國裡面,英國是有否決權的,所以必要的時候,它可以選擇維持它自己的意見,還是支持美國。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說,對美國和英國來講,保臺勝於保中華民國,更勝於保蔣。為什麼呢?因為臺灣是土地,所以保臺其實就是讓共產黨少一塊土地。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一個政權,在當時英國跟美國看起來,地位上不如臺灣這塊土地。至於說蔣中正本人,那他地位當然就更低了,因為臺灣是土地,不能給共產黨;那臺灣不能給共產黨,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一個政權,所以相對來講,它也是可以調整或取代的。就算維持中華民國,也不一定要讓蔣中正當領袖。所以臺灣的重要性大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重要性大於蔣中正。

            因此臺灣對蔣中正來講,怎麼樣能夠在臺灣建立他的威信,避免被美國跟英國出賣,這一點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臺灣是他個人人身安全跟行使政權統治的基礎,所以與其被國際間明白地判給中國,暫時維持模糊,還比較符合他的利益。也就是說,先求不交給中共,再求歸屬中華民國,這一點其實是當時蔣中正的一個策略。


            他的這種策略,他的手下也不是沒有看出來。當時在總統府的秘書室擔任秘書室主任的周宏濤,他看到了蔣中正對於杜魯門的厭惡,但是杜魯門已經是美國總統了,厭惡他也沒有用,他就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告訴蔣中正說,其實杜魯門對我們的不爽,是有道理的,那我們與其單獨譴責杜魯門,不如我們自己內部要自立自強,而且這個自立自強不是嘴巴講自立自強,我們要用實際的作為來自力自強。周宏濤說什麼呢?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重點了。在國民政府遷到臺灣來幾個月,1950年2月12日,他寫了一個建議,交給蔣中正,這個就包括他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檢討,也討論臺灣政治跟行政的問題。

            (4)
            這個史料在說什麼呢?他說:「美國對華政策,據白皮書以及羅斯福見聞秘錄中所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期,已開始其對我政府不友好之態度。」但是他直言不諱,他說,這個原因是因為「我內政上之失敗」,就是說,美國對我們不好,不要怪美國,是因為我們中華民國內政上的失敗,尤其是經濟。「有謂我政府已漸腐敗,只知爭奪權位,依賴美國戰勝日本,以保持彼等在國內之權勢。」他的意思是說,美國認為我們中華民國內政失敗,只知道爭奪權位,只依賴美國戰勝日本,來保持在中華民國國內的權勢,他說這是「美國認為我們」,其實老實說,他是用一種非常委婉的方式說「這就是事實」。美國為什麼對我們不太友好?杜魯門為什麼對我們不太友好?因為我們內政失敗。老實說,在民國39年,能有這樣的人對蔣中正有這樣的建議,是很不容易的。
            他說:「一個不能獲得人民擁護的政府,不值得支持,所以有扶植第三種力量,即自由份子之抬頭,希望能由彼等取現政府而代之,而其中心目的,仍在不放棄中國。而美國不放棄中國的政策,是在羅斯福總統時代決定的,而為以後民主黨所繼續執行,可知並非少數官吏之操縱,而是民主黨的既定政策。民主黨政府推行居中偏左政策,民主黨要員,多屬左傾份子,對社會立法,企業管理,物價統制等,以平民利益為對象,行溫和的社會主義,故與我國政府政治經濟上之各種設施對照之下,使彼此思想上的距離,日益遠離。」

            各位可以看到,當時周宏濤對民主黨的這個描述,是不是持續了80年,還是臺灣人對民主黨的印象?但是他其實講得很委婉,就是說,民主黨的政策都是以平民利益為對象,跟我國政府政治經濟上之各種設施對照,距離愈來愈遠,意思就是我國政府沒有注意到平民的利益,也就是我國跟平民的利益愈來愈遠。所以這都是一種勸諫的方法,蔣中正也看下去了。周宏濤繼續說:「美國的政策希望中國能和平建設民生,但是當初美國對共產黨及其他黨派,有扶植以為政府之有效反對黨,作為策勵督促政府之用,但不知道共產黨受蘇聯操縱,是美國走偏了路。」老實說,當時話也只能講到這樣。
            (4)
            「美國政府對我政府內政上不滿之點,至今仍為民主黨所堅持,作為不能援華之理由。本年十一月美國會將改選三分之一,根據最近美國國內經濟狀況判斷,因為歐美的政治傳統,外交政策不能作為競選之目標,一般人民對國外事件漠不關心,還有厭戰心理,民主黨仍有勝算之可能。」這段話好像是在講今天,因為今年11月,美國國會也是要改選。當時他的意思就非常委婉地說,民主黨還是有可能勝選的,所以也不要認為民主黨就沒有機會了。「即使共和黨稍佔優勢,亦不能改變政府之政策。」所以這一點來講,我們還是要非常務實地看待民主黨跟共和黨。

            (4)
            這裡他又說到:「美國對臺灣有另一種看法,即中國政府之在臺灣,帶有對日戰爭之盟國佔領性質。」這其實是他個人的想法,但是他還是要加一個帽子說「美國對臺灣的看法」;意思就是其實國民政府的高級官員也知道,當時對臺灣是帶有對日戰爭之盟國佔領性質。「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1月5日的聲明中說『臺灣交給蔣委員長管轄』」,意思就是杜魯門也沒有對你這麼不友好,他也說臺灣是給你呀!這是非常務實的看法,因為當時美國總統就是杜魯門,你一直在希望杜魯門下臺,這是沒有用的,還不如我們務實一點看待美國政府。而且實際上來講,杜魯門是對你很友善的,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太意氣用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說:「我們不能不與利害相共的國家,有政治經濟上的聯繫,但爭取外援,必先使自己內政上能有堅強的把握,否則外援雖來,而過去大陸上的失敗可能重演。」老實說,我個人認為,為什麼我們要在今天談這個,在72年前的這份文件,我認為今天也一樣適用。他雖然講得很委婉,但是強調的就是,第一個,我們要跟利害相共的國家有政治經濟上的聯繫;第二個,爭取外援一定要讓自己的內政上有堅強的把握,這個才是自立自強的要點。
            (4)
            接下來周宏濤就不客氣了,他提出「現時必須之改革辦法」,他說:「臺灣過去受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在政治上,人民并未享其應得的權利。而在此時期內,治安之良好,行政之清廉,衛生與教育之普及,幣制與物價之穩定,使人民能安居樂業。今日中央政府遷臺以後,治安敗壞,盜賊橫行,物價高漲,地方行政、公營事業,均非復舊觀,而官吏浪費侈奢之現象,與日治時代適得其反,戰時行政之緊張與節約俱鮮,更與臺灣五十年來儉樸之風尚,尤相違背。」意思就是我們來到臺灣以後,實在是很糟糕。
            (4)
            「臺灣之政治,依臺民而言,猶未解放,而經濟上反失去過去安定之生活,衛生、道路、交通俱不如前,商業上,尤受大陸商人經濟競爭之壓迫,著著俱退。今日臺北最繁華發達之街道,俱為平津幫與上海幫所設之商鋪,此種情形,長此繼續,其危險實甚。」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問題,貪污腐敗,治安敗壞,加上大陸商人對本地商人的壓迫,意思就是省籍問題。「雖然美國拒絕臺灣託管成獨立之議,但今日臺灣有其中央所選之領袖,有其中央所訓之軍隊」―這個「其」是指美國,如果美國選一個領袖,有美國所訓練的軍隊,「倘于外敵壓境之時,民變復起,則豈止『二二八』之情形而已」。就是說,現在如果還是這樣腐敗不進步的話,臺灣有美國所選的領袖,有美國訓練的軍隊,如果現在中共來打的話,就不只是二二八事件而已,中華民國就真的要被趕到海裡去了。
            當時中華民國的高官裡面有這樣的人,非常重要,而且蔣中正還繼續重用他,沒有把他抓起來,代表他當時還是比較願意用一種反省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後來到了蔣經國時代,目前看到的文件,就沒有人敢跟蔣經國用這樣的口氣跟態度在講這些直指國民政府問題的話。
            周宏濤還說:「美國雖然拒絕由駐日盟總或聯合國,或者公民投票的方式,在臺灣建立一個非中國人的政權的建議,但是這還是不信任中國政府的表示。但是以後美國是否對臺灣有繼續推行此種政策之事,殊難逆料。所以美國政府在1950年2月9日聲明中說:『此後中國政府,如能使用一切資源,確實促進經濟政治的穩定,並在臺灣被進攻時,予以有效的防衛,則經濟援助自會源源而來。』」其實這就是美國的態度,你只要能夠有效地防衛自己,經濟援助才會源源而來。如果你在被攻擊的時候無法防衛自己,當然就得不到經濟援助。所以當時國民政府的高官其實也很清楚,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態度,很大一部分是源於中華民國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是不要意氣用事,不要認為共和黨得勢,還是美國人畏戰,就會改變他們的政策,而是重點是我們自己內部一定要調整,一定要強化。
            (4)
            他也提出了政治方面有哪些建議,他說:「臺灣過去革命運動,莫不以歸向祖國為其宗旨,而今光復以後,此種愛國精神反而不顯。」就是人民已經不想歸向祖國了,為什麼呢?「全因政府所重用者,多為過去附敵之紳士,以及地方豪強之徒」,就是暗指二二八事件的時候,用這些流氓,所謂的忠義服務隊,「而忠心祖國耿耿之士,反默默而無聞」,當時歡迎祖國的人,像林茂生這些人,反而都遭到非常悲慘的待遇。所以這樣的話,「光復之意義何在」?

            所以他提出,為挽回民心計,最重要的第一點是:慎選各級地方黨部之主持人選,加強組織,深入農村,吸收忠貞人士。如以地方黨部目前之信譽,不足以號召,則不妨成立某種政治團體,以愛國反共抗俄為其宗旨組織之。」意思就是國民黨的招牌不要用了!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大膽的建議。蔣中正其實不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史料裡面曾經記載,蔣中正知道國民黨實在已經不可救藥了,國民黨這個名號已經臭不可聞,所以他自己曾經想過要成立一個叫做中國民主革命黨這樣的概念,他自任黨魁,然後把國民黨留給李宗仁他們就好了。但是後來當然沒有落實。當然周宏濤還提出很多其他建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民政府怎麼辦呢?有沒有採取這些改革的措施?其實部分是有採取,這個我們在前兩個月的讀書會有看到,國民政府退到臺灣來之後,其實已經想到了,再不改革內部,就得不到美國的支持。光責怪美國哪個黨親共,還是哪個黨比較支持我們,這種純粹是屬於己願他力的概念,是沒有用的。因此國民政府在人事上也做了一些調整,譬如說,重用吳國楨,請他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但是他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之後,馬上又跟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陳誠發生了衝突。可以看到在1950年2月的時候,國民政府內部的局勢,還是蠻險惡的。


            1950年6月,爆發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韓戰。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杜魯門總統這時候發揮了世界領袖的精神力量,決定美國要援助大韓民國對抗侵略,同時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從此之後挽救了中華民國。但是他怎麼挽救中華民國?這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史料,這個史料可以說是中華民國國祚命脈之所繫。如果沒有這份文件,我相信中華民國很早就不存在這個世界上了。也就是說,我認為這份史料應該要放到我們的課本裡面。

            (5)
            這是1951年1月30日,美國駐華代辦第13號照會。這個文件可以說對中華民國的生存來講,極其重要。我們一段一段來看。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準備依照第八十一屆國會修正之第三二九號法案,供給中華民國以若干軍事物資,用以防衛臺灣,抵抗可能之攻擊。」這段話的意思是,美國決定援助中華民國,供給若干軍事物資,用來防衛臺灣―所以換句話說,是臺灣保衛了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保衛臺灣?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所以美國供給物資,是要你防衛臺灣。所以我們剛才講,在美國心目中,臺灣的地位大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地位大於蔣中正個人。也就是說,純粹是因為中華民國當時在臺灣,所以保衛臺灣這件事情,才讓你中華民國有辦法得到美國的物資。當時美國援助你的物資,不是讓你保衛海南島的,也不是讓你保衛其他外島,什麼舟山群島、大陳島、金門、馬祖,都不是,是「保衛臺灣」。所以這份文件對臺灣的歷史,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
            接下來它說:我們有很多規定,如果你們沒有辦法履行這些規定,那以後我可能就不供應你了。這些規定是什麼呢?第一個,「中國政府須將物資用於保持其內部安全或正當自衛。」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要反攻大陸,對不起,那些物資不能拿來用,我不是給你反攻大陸的。正當自衛的意思,也代表你不能夠把這些物資拿來鎮壓臺灣人,像二二八事件那種事情是不可以的。上兩次的讀書會我們就有看到,美國對中華民國鎮壓臺灣人非常不滿。
            第二,「中國政府須採取中美兩國政府就案商定之各項安全措施,俾美國政府所供應之秘密軍品、人員協助及情報等,不致洩露或蒙受其他損害。」意思就是說,以前援助給你們的,統統都是被中共拿去了,現在我們願意再援助你們,拜託一下,不要再洩露出去了。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美國援助臺灣,這個精神還有沒有存在?
            第三,「中國政府接受美國政府人員在中國政府管制區域內,依照本協定履行美國政府之責任,並給予適當便利,使其得以視察所施援助之進展,證實所供應之物資用於原定用途,並執行依照本協定雙方應予同意之任務。此項人員包括臨時指派人員在內,在其對於中國政府之關係上,構成美駐華大使館之一部份,受美國駐華外交首長之指導與管轄。」
            這裡面所講的「管制區域內」,其實就是默認臺灣就是在中國政府的管制之下,所以這份文件雖然不長,但是重要性是在於默認中華民國可以在臺灣行使主權。雖然他在言詞上這麼不客氣,但是當時對中華民國來講,是如獲至寶。因為這份文件的精神,所以後來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至於到現在的《臺灣關係法》,這個精神還是永久長存。大家記得,1950年1月30日。
            「證實所供應之物資用於原定用途」這句話,其實是蠻不客氣的。他的意思是,「不要被污掉了」,其實就暗示說常常不是用於原定用途。所以在上兩次讀書會我們有看到,他派了符立德的訪問團,還有後來蔡斯當面對蔣中正的質疑,其實都是這樣的精神。
            (5)
            「此項人員包括臨時指派人員在內,在其對於中國政府之關係上,構成美駐華大使館之一部份,受美國駐華外交首長之指導與管轄。」意思就是說,美國對於中華民國的軍援,都還是由美國國務院來管理;軍事是服從於外交的,一定是「受美國駐華外交首長之指導與管轄」。這個精神到現在來講,還是不變。所以美國現在對臺的軍售,都還是由國務院宣布。前幾天吳釗燮部長說美國即將對臺軍售,這點其實是正確的,因為國務院是美國的外交部,我們的外交部跟美國國務院對等,所以得到了美國國務院即將對臺軍售的訊息,由我們這邊的外交部發布,這是正確的,而不是由國防部發布。很多人說吳釗燮嘴巴太快了,應該由國防部發布,這個是完全忽略了現代國家外交指導軍事,美國對臺軍售,以及外交一般原則。

            第四,「中國政府對於依照上述規定所供應之物資,或任何其他可能充作軍用之物資,無論其來源及其取得之時間或方法如何,如未事先獲得美國政府之證實,證實該項物資並非美政府本身所需要,亦非美政府於推行對外軍援計劃時所需要,概不得予以轉讓、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予以處理。」也就是說,美國拿來的物資,除非是得到美國的同意,或者是美國已經不要了,不然你不可以隨便把它轉讓、出售,或用其他方法處理掉。這個還是在防止貪污的問題,而且也不希望臺灣拿去援助給別的國家,破壞美國在亞洲的整體政策。因為後來越南、印尼、寮國、柬埔寨各國的反共運動,中華民國都給予支持,都很想拿物資去,但是因為這條卡住了,你就不能動用這些美援的物資,去插手其他國家的事務。
            老實說,這個對中華民國的主權是很大的損害,因為物資給你了,其實就是中華民國的所有物,怎麼還有這麼多限制?
            (5)
            所以最後美國說:「美國政府對於本文換文不欲即予公開,並盼中國政府亦同樣不予公開。」就是說,我這個公文就不公開了,我希望你們也不要公開。因為他們也知道這裡面對中華民國的主權,是有很多損害的地方,所以他們沒有打算要公開,但是希望中華民國也不要公開。

            這份文件就是說,美國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決定依照第81屆國會修正的法案,給予我們軍事物資,防衛臺灣,抵抗可能的攻擊,而且它會派人來,協助這些物資的運用。所以這份文件就是後來美國協防臺灣的聖旨。有了這份文件,我們可以說,中華民國才得以在臺灣真正地生存下來。雖然簡簡單單,沒有多少個字,但是它其中的含義,可以說是今天,到了2022年,美國對臺灣政策的精神。這個就是杜魯門,雖然他曾經譴責國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腐敗的政權,雖然他派了馬歇爾來調停,讓蔣中正所不喜歡,可是在韓戰爆發之後,在1951年,他基於整個亞洲的戰略局勢,當然也跟美國自己的政策利益有關,所以最後決定還是要供給中華民國軍事物資,防衛臺灣抵抗可能的攻擊,而且派人來履行美國政府的責任。這一點來講,還是今天臺灣命運的關鍵。

            蔣中正因此對於杜魯門的態度也全盤改變了,因為杜魯門願意支持,第一個就是中華民國統治臺灣,就是前面1月5日的文件,杜魯門支持臺灣交給蔣委員長管轄,也拒絕駐日盟總或聯合國,或者公民投票的方式,在臺灣建立一個非中國人的政權,這裡講非中國人的政權,當然就是臺灣人的政權。所以杜魯門對蔣中正還是很夠意思的,一方面把臺灣承認蔣中正統治,另外一方面,軍事力量前來協助。雖然這個確立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統治的這個現實,讓臺灣獨立變得不再可能,但是這個在當時來講,保障了臺灣免於陷共。因為如果光靠中華民國的力量,能不能在當時保衛臺灣?從周宏濤的這份長篇的報告就知道,內政的腐敗,財政的困窘,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在美國的支援之下,我們才能有今天。所以蔣中正跟杜魯門的恩怨情仇,在1951年這個時候,可以說到了一個相對來講結算的階段。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在中國大陸的時代,杜魯門就開始支援蔣中正反共,支援國民政府對抗共產黨,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這個就是現在在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人,最常爭論的問題。



            問1:美國在調停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中共會受到蘇聯的支援?
            老實講,這是後來美國感到非常後悔的地方。因為中共受到蘇聯的支援,後來美國也知道這件事情,所以後來美國一直覺得對中華民國有一份虧欠。在中華民國失去中國大陸之後,在1949、19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在國會裡面有一個檢討就是說:誰失去了中國?這個就考慮到中共會受到蘇聯的影響。不過當時美國在調停的時候考慮到一件事情,就是中共有可能成為跟蘇聯採取不同路線的國家,也就是採取所謂的狄托主義。因為當時南斯拉夫也是在蘇聯的支持之下,成立了共產政權,但是南斯拉夫的共產黨領袖狄托,後來跟史達林決裂,走不一樣的路線。照理說,以南斯拉夫這麼小的國家,蘇聯要拔除它是很容易的,但是史達林居然沒有除掉狄托,所以一度南斯拉夫跟西方國家的關係算是比較好,美國也曾經軍援南斯拉夫。所以當時美國認為中共也有可能像南斯拉夫一樣,如果說過度支援蔣中正,只有讓中共跟蘇聯抱得更緊。那蔣中正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大陸已經沒有機會了,所以反而跟中共保持友好,讓美國可以在中共的決策裡面發揮影響力,讓中共不要這麼親蘇聯,這是當時美國的盤算。這個對不對,當然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美國當時的確是這樣在想的。那各位認為,美國到今天有沒有一樣的看法?特別是在今天烏俄戰爭的時候,美國有沒有這種想法,就是說,不要過度地讓中共太接近俄羅斯,我想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這一段歷史,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且當時中共非常策略性的放出一個訊息,就是中共當時放出一個訊息給當時美國在南京的駐華大使館,這個說法是說,周恩來是中共的第二號人物,他打算要跟美國發展良好的關係,因為中共要建立新中國,已經是馬上就要成真的事情,這個新中國必須要跟美國維持良好的關係,但是周恩來因為這樣的立場,遭受到裡面親蘇派的攻擊,所以中共內部的路線有些分裂。那美國得到了這份文件,認為可信度很高,所以不要過度地打擊中共內部的親美派。這一點來講是策略,也就是說中共內部的親美派不能死掉,必須要給他們一些credit,要讓他們有一些基礎,所以美國不能純然地對中共非常不利。而且中共內部既然有這樣的分裂,所以美國也要相機利用。

            後來證明這個應該是無稽之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臺灣,是不是常常有人一直在說中共內部在分裂?然後哪一派可能比較親美?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後來史料證明,中共當時放出這個訊息,說周恩來是親美派,所以遭到親蘇派的攻擊,讓美國誤信為真,或者是認為這個可能性還是有,所以我們不要過度讓中共內部的親美派太沒有聲音,所以我們不要對中共太過敵對,還是要保留一點接觸的管道,其實這種立場一直持續到1950年6月。1950年6月因為爆發了韓戰,中共為了要打韓戰,所以全面一面倒親蘇,美國才暫時收回認為中共內部還會有親美派存在的想法。但是後來到了1960年代末期,這種說法又出來。所以今天大家看到,中共就是很善於放這種訊息,讓人覺得他們內部是有溫和派、有比較不同於現在政策的這種反對的派系,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相機利用。實際上來講,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會瓦解、惑亂對方陣營。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

            問2:當時蔣政權是如何影響美國大選?
            當然沒有那個實力,不過蔣政權當時是有想辦法幫杜威州長,就是共和黨候選人做廣告,因為當時電子媒體還不普及,主要是靠廣播做廣告,也有支援他的競選經費。當時美國沒有法律禁止,但是這是美國政治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後來杜威敗選之後,讓杜魯門知道了,杜魯門就非常地憤怒。而且跟大家報告一點,當時有人是利用想要贊助美國親中華民國勢力為理由,把很多的資金轉移到了美國,那這些資金的下落,有些是不明的。所以就是以支援美國、遊說美國政治人物為名,行搬空之實。

            所以影響美國大選,恐怕是某些人用來拿錢的一個藉口、一個理由。所以我們看到2020年美國選舉,臺灣有特定的人士,對美國的特定政治勢力是非常地支持,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事情在重演?

            今天我們看到烏俄戰爭,當年杜魯門一開始對中國內戰的態度,其實跟現在的拜登對烏俄戰爭的態度是蠻接近的,他們是希望戰爭不要發生,但是如果一方具有堅定抵抗的意志,那麼美國的態度就會為之轉變。所以我們剛才看周宏濤的建議也是,如果說你能堅決地抵抗,「中國政府如能使用一切資源,確實促進經濟政治的穩定,並在臺灣被進攻時,予以有效的防衛,則經濟援助自會源源而來」,各位看到,這就是美國的政策,只要把中國這兩個字換成烏克蘭,把臺灣兩個字也換成烏克蘭,這就是今天的狀況。


            問3:剛才的文件上說,民主黨很重視平民的利益,那共產黨在起家的時候,也是打著平民的旗幟在發展。同樣都是注重平民的利益,那民主黨又非常反共,是不是表示民主黨非常早之前就已經識破共產黨打著平民的旗號,這只是一個幌子而已?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其實在對日抗戰的時候,當時民主黨很多人的確是認為中共是土地改革者。因為他們那時候派人到延安去,看到那個地方官吏是比較清廉的,人民生活比較平等,比重慶的狀況是好很多。這也是後來美國國內在國共內戰的時候,有些人對共產黨是抱持同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後來中國共產黨就完全倒向蘇聯一方,蘇聯就展現了侵略的本質,在東歐、在各地大舉擴張,那中共就等於是跟蘇聯綁在一起。所以後來民主黨的態度就改變了,在國內你或許有辦法讓人民生活比較平等,但是在國際上,你就是蘇聯的夥伴,是蘇聯侵略跟共產主義擴張的幫兇,所以後來民主黨的觀念就有所改變。
            美國認為共產主義怎麼對它裡面的人,雖然可能在經濟上比較平等,但是在政治上跟思想上是壓制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大過對於經濟平等的好處。也就是說,美國反對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在於政治立場跟對言論自由各方面的壓制,這方面,民主黨跟共和黨是一致的,所以後來它就採取比較反共的態度。
            為什麼共產黨的地方治理相對於國民黨比較清廉,這在當時延安時期,其實中國共產黨在許多方面是強調政治、軍事跟黨務是一體的,在各地實施非常嚴格的土地改革,消滅地主和富農,讓農民全部為政權而生產。這一點是他們能夠持續發動內戰,戰爭能夠持續下去的重要原因。因為對民眾的控制非常嚴密,在這個控制嚴密之下,也包括經濟的控制,在當時的確是比較清廉,各種特定的派系還是軍隊掌握經濟資源跟貪污自肥的情況,在對日抗戰跟後來內戰期間,這一點共產黨是贏過國民黨。現在當然不用講,但是在那個時候,關鍵時刻,毛澤東跟其他的領導還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共產黨的地方治理相對於國民黨比較清廉,第一個是讓他們贏取了政治上的聲望,第二個是讓他們在美國得到了相當的支持,第三個,最重要的就是讓它們更有效地動員跟控制人民,這個是後來它們在國共內戰會贏的一個最核心的因素。


            文件來源:

            文件一:〈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二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34-013

            文件二:〈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二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549-026

            文件三:〈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45-004

            文件四:〈各方建議 (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23-021

            文件五:〈美國軍事援助 (四)〉,《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47-007

            • 杜魯門
            • 蔣中正
            • 史迪威
            • 馬歇爾
            • 國共內戰
            • 顧維鈞
            • 周宏濤
            • 第七艦隊
            • 藍欽
            • 葉公超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國城講堂13 論裴洛西訪問亞洲、三星先於台積電宣布量產3奈米晶片、英國脫歐後對中國外交政策 20220731

            • 2024 Oct 05

            國城講堂14 論裴洛西訪台灣及韓國、中國軍事演習造成的影響及台灣的因應 20220810

            • 2024 Oct 05

            歷史講堂 02 國家滅亡史——南越

            • 2024 Oct 05

            奧運名稱「中華台北」的由來

            • 2024 Oct 11

            歷史講堂 03 國家建國史——新加坡

            • 2024 Oct 05

            國城講堂05 論蔣經國與轉型正義 20220220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