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使用說明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與酥餅教授對談---深音廣播
    • YouTube頻道 (20)
      •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11)
        • 訪談對話
          • 期刊論文與著作 (1)
            李登輝 (1) 蔣經國 (4) 軍購 (2) 幻象2000 (1) 戰鬥機 (1) 鄧小平 (1) 和平統一 (1) 和平協議 (2) F4幽靈機 (1) 美國軍售 (1) 勇虎戰車 (1) 舊金山和約 (1) 台灣地位未定論 (1) 杜勒斯 (5) 顧維鈞 (3) 葉公超 (7) 王世杰 (1) 蔣中正 (9) 開羅宣言 (1) 聯合國託管 (1) 日本戰爭賠償 (2) 以德報怨 (2) 藍欽 (6) 齊世英 (1) 公投 (1) 核四 (1) 轉型正義 (2) 俄烏戰爭 (3) 民族自決 (1) 上海合作組織 (1) 中國 (2) 美國 (1) 歐盟 (1) 罷免 (1) 地方派系 (1) 政治家族 (1) 統戰 (1) 房價 (1) 量化寬鬆 (1) 社會住宅 (1) 國防產業 (1) 中美貿易戰 (1) 矽盾 (1) 國防安全 (1) 黨國體制 (1) 烏克蘭 (3) 俄羅斯 (3) 疑美論 (1) 刺槍術 (1) 制空 (3) 民團 (1) 古巴導彈危機 (1) 印度 (1) 印太戰略 (1) 反分裂法 (1) 台海戰爭 (1) 制海 (2) 登陸戰 (1) 反艦飛彈 (2) 北約 (2) 日俄領土爭議 (1) 核武 (1) 巴基斯坦 (1) 中巴友好關係 (1) 伊朗 (1) 沙烏地阿拉伯 (1) 北韓 (1) 中索安全合作架構協定 (1) 台灣香港移民政策 (1) 台灣海峽內海論 (1) 聯準會升息 (1) 教改 (1) 廣設大學 (1) 技職體系 (1) 裴洛西 (2) 半導體 (1) 英國脫歐 (1) 南韓 (1) 中國軍演 (1) 中華民國建國 (1) 袁世凱 (1) 孫中山 (1) 南越 (2) 北越 (2) 越戰 (2) 新加坡 (1) 馬來西亞 (1) 英國 (1) 越南民主共和國 (1) 東德 (1) 西德 (1) 兩德統一 (1) 日本首相 (1) 安倍晉三 (1) 佐藤榮作 (1) 岸信介 (1) 吉田茂 (1) 中日戰爭賠償 (0) 中日和約 (2) 沈劍虹 (1) 中國代表權 (2) 反攻大陸 (2) 聯合國 (2) 中華台北 (1) 徐亨 (1) 嚴家淦 (1) 國際奧會 (1) 奧林匹克運動會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1) 聯合國2758決議案 (1) 蒙古國 (1) 外蒙古 (1) 蔣廷黼 (1) 外蒙入聯 (1) 俞國華 (1) 韓戰 (2) 聯合國否決權 (1) 茅利塔尼亞 (1) 甘迺迪 (1) 陳誠 (3) 艾森豪 (3) 符立德 (1) 杜魯門 (3) 艾奇遜 (2) 美援 (1) 美軍協防台灣 (3) 美軍顧問團 (3) 神諭計畫 (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3) 尼克森 (1) 麥克尼 (1) 蔡斯 (1) 鍾華德 (1) 周至柔 (1) 大陳島 (2) 日內瓦會議 (1) 外島 (1) 控蘇案 (1) 美國侵臺案 (1) 羅柏遜 (1) 紐西蘭提案 (1) 沈昌煥 (1) 福爾摩沙決議案 (1) 史迪威 (1) 馬歇爾 (1) 國共內戰 (1) 周宏濤 (1) 第七艦隊 (3) 潘公展 (1) 對日和約 (1) 五二四事件 (1) 俞鴻鈞 (1) 劉自然事件 (1) 八二三炮戰 (1) 金門砲戰 (1) 第二次台海危機 (1) 一江山島 (1) 華沙大使級談判 (1) 王叔銘 (1) 莊萊德 (1) 史慕德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從1954年艾森豪特使符立德訪台看當時台美關係的幾個面向

            20220111 第一次線上讀書會

            從1954年艾森豪特使符立德訪台看當時台美關係的幾個面向

            2024 Oct 23 從國史館檔案看台美關係
            從1954年艾森豪特使符立德訪臺看當時臺美關係的幾個面向
            一、背景:為什麼要討論這段歷史
            二、符立德是誰和特使團成員
            三、從現有紀錄中看蔣符會談重點
            四、幾項史料研究

            先跟大家講為什麼要來看這一段,主要是有幾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有很多朋友在討論一部公視的戲劇《茶金》,聽他們說裡面提到很多美援跟當時的臺美關係有關係的歷史,這段歷史對臺灣來講是非常重要,但是歷來的了解、研究的人,其實不算很多,一般人更是有很多錯誤的看法。我個人因為做一些科技部的計畫,也從事臺灣近現代史的研究,對這個地方非常有興趣,發現在國史館的文獻裡面,其實就有許多足以釐清現在臺灣人對於臺美關係的一些迷思,或者是歷史上的不清楚的地方的機會,所以我們今天就有這個讀書會。

            今天我們讀的是一個在1950年代初期的歷史,這段歷史是當時蔣中正跟美國相關的一些交涉跟談話的紀錄。這個歷史對臺灣人來講,影響很大,但是臺灣一般來講,反而很少人特別去關注,所以我們今天就特別以這一段歷史來做為討論的對象。

            我們今天的子題,是從1954年,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派了一個特使,這個特使的英文名字叫做Van Fleet(James Alward Van Fleet,1892.3.19-1992.9.23),我們的中文的文件都把他翻譯成符立德。艾森豪派了一個特使團,由符立德率領,來到臺灣。我們主要由這段歷史,來看當時臺美關係的幾個面向。

            為什麼要討論這段歷史呢?首先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1945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為生病去世之後,就由杜魯門接任總統。杜魯門跟羅斯福一樣,都是民主黨的政治人物。民主黨其實傳統上從20世紀以來,一直到今天,民主黨的總統是特別喜歡當世界警察,就是要伸張正義,唯一比較例外的大概只有卡特,不過卡特是推動人權外交的,這在我們中華民國臺灣是很少提的部分。那共和黨的總統,其實是喜歡結束戰爭。

            在杜魯門接任總統之後,二次大戰結束,但是杜魯門支持希臘、土耳其這兩個國家的反共內戰,因為他認為說要支援反共,才會趕快結束內戰,而且也避免蘇聯的擴張,因此這就稱為杜魯門主義。大家如果對杜魯門主義有興趣的話,在我個人的拙作《國家的決斷》裡面曾經有跟各位介紹。杜魯門當時很想趕快結束國共內戰,但是杜魯門的態度認為,繼續支持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只會加深中國的苦難,延長中國的內戰。因為他對蔣中正政府跟當時中華民國的貪污腐敗、軍事無能,非常的反感。並不是他不想反共,而是他認為讓蔣來反共是沒有效果的,不但沒有辦法遏止共產黨,反而會讓內戰的時間更加延長,並不是杜魯門不反共。臺灣人一向認為杜魯門不反共,所以他不支持蔣中正,不支持國民政府,讓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來,其實這個就因果關係來講,是有點錯置的。杜魯門不是不反共,只是他不支持蔣中正反共。為什麼他不支持蔣中正反共?因為他認為蔣中正沒有能力反共。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當時在國共內戰的時候,國民政府面對中共龐大的軍事壓力,因此蔣中正就派他的夫人宋美齡到美國去,要求美國能夠給中華民國更多的援助。但是杜魯門跟他的國務卿艾奇遜就認為,援助國民政府愈多,反而落入共產黨手裡的是愈多,這樣的話,對反共的大業是更為不利。因此美國如果真的要反共,反而不能援助太多給中國國民黨的政府。這點大家當然很難理解,特別是臺灣傳統的歷史教育,但是這的確是當時杜魯門跟艾奇遜兩個人心裡的想法。那對中國來講,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國民政府軍事上愈輸,就愈不會得到美國的援助;因為援助你就會流入中共手中,美國愈不想援助,愈輸就愈沒有援助,沒有援助就愈輸。所以中國大陸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國民政府的軍事迅速地瓦解。

            那杜魯門的態度,他當時是反共的,並不想跟中共交好,但是也不想跟中共為敵,因為他身邊的幕僚,包括國務卿艾奇遜,很多美國的人士都認為,中共是有可能像南斯拉夫的狄托政權一樣,是有可能跟蘇聯唱反調的,所以美國縱使基於反共的態度,不要跟中共交好,但是,也不要完全跟中共為敵,或者是說把中共徹底地趕到蘇聯的那一邊。這是當時他們的想法。那如果還繼續援助國民政府的話,一方面援助國民政府愈多,只是愈壯大共產黨的力量,說起來這是非常可悲的一種認知。另外一方面,繼續援助國民政府,因為他們認為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已經不得人心了,已經失去人心,愈援助國民政府,反而會破壞美國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更不利於把中共從蘇聯身邊拉開。因為中共是跟國民政府為敵的,美國愈援助國民政府,那中共只好更靠向蘇聯那一邊。因此基於第一個,不要讓更多的援助流入中共手中;第二個,避免得罪中國人民;第三個,避免把中共更加趕到需要蘇聯援助的方向,當時的美國認為,沒有必要給國民政府,就是蔣中正領導的政府太多的援助。這個是美援對整個中華民國的大前提。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韓戰爆發了以後改變。韓戰爆發之後,美國這個世界警察的警察魂上身了,因此決定援助大韓民國對抗北韓的侵略軍,杜魯門就決定援助中華民國。這可以說是中華民國絕處逢生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可以說徹底挽救了國民黨跟蔣中正。杜魯門對臺灣命運的影響,就我個人認為,其實全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一條杜魯門路,我認為都不過份。因為如果沒有杜魯門在韓戰爆發之後宣布協防臺灣,在1950年6月25號韓戰爆發之前的1950年4月、5月,當時美國駐臺總領事館已經研判,中共將會在夏天進攻臺灣,而且臺灣一定會被攻下,所以當時美國已經希望在臺灣的美國僑民,如果沒有留下的絕對必要,趕快離開臺灣,甚至認為攻臺的時間,臺灣淪陷的時間,根據現在的文件,就是在1950年的7月5日。

            當然,如果當年沒有發生韓戰,中共把當年那些用來援助北韓的軍力資源拿過來臺灣海峽這邊攻臺的話,那的確我認為美國的評估是非常合理的。但就是因為發生了韓戰,因此杜魯門決定協防臺灣,所以從此之後,就讓中共的攻臺一直就拖延到了今天。所以各位都知道,在攻打大韓民國的時候,北韓的領導人是金日成,金日成先生的孫子叫做金正恩,所以現在我們臺灣人對金日成、金正恩這些人,其實我覺得我們的看法也不必完全跟美國一樣。雖然說他們的意識形態跟我們不一樣,但是總的看來,如果沒有他們發動攻韓,可以說臺灣的確有非常大的可能,會像美國領事館所預估的一樣,在1950年代就淪陷。

            當然美國決定援臺之後,美援就繼續恢復,這個美援包括軍事援助跟經濟援助。杜魯門開始援助臺灣,援助中華民國之後,讓蔣中正在臺灣的統治,也就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可以說就鞏固下來。但是在1952年,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總統艾森豪上來了,他想要結束韓戰,於是引起了蔣中正非常大的疑慮,因為杜魯門參加韓戰,挽救了中華民國,但是艾森豪想要結束韓戰,讓蔣中正非常擔心美國會不會從此又對亞洲事務放手不管,因此他非常希望能夠了解艾森豪對於亞洲的新的看法。於是就形成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艾森豪派特使前來面見蔣中正,其實一方面是艾森豪想要向蔣中正說明美國的亞洲政策,一方面也想要近距離觀察蔣中正跟他的政府的一切作為,因此就有了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議題的大的背景。

            其實共和黨跟民主黨對臺灣的未來,或是說對臺灣的政策,可以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三心二意。一方面美國政府不希望共產黨多獲得土地,但是又不想捲入中國的內戰。老實說這兩件事情其實是有點矛盾的,因為如果它不想捲入中國內戰,就不應該插手臺灣的事務;但是如果它不插手臺灣事務的話,共產黨要多獲得土地,是非常有機會的,就像1950年那個情況一樣。所以面對這個矛盾的目標,老實說,美國的政策從那個時代到現在,都還有這樣的影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70年前的這段歷史,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在,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臺灣人去回顧,甚至說去反思我們今天的處境,跟當年到底有沒有類似之處。

            剛才講到共和黨跟民主黨他們對臺灣的前途三心二意,一方面不希望共產黨多獲得土地,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想捲入中國的內戰。前者想要共產黨不獲得土地,美國只有幾個做法,第一個就是支持中華民國,如果不支持中華民國的話,就要接管臺灣,這個其實在二二八事件的時候,在那段時間其實美國不是沒有想過要接管臺灣,這個曾經對接管臺灣的一些設計,就是臺灣今天的美屬派振振有詞的一些依據。其實美國是說它不是說要支持中華民國,就是接管臺灣,要不然就是交給聯合國託管,這都是不讓共產黨獲得土地,又不想捲入中國內戰的做法。因為它支持中華民國,基本上就會捲入中國內戰,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給聯合國託管;但是要交給聯合國託管,又會面臨各方面的問題,所以對於支持中華民國,要嘛就是接管臺灣,要嘛交給聯合國託管,同時又不要完全跟中共翻臉,對這四件事情,美國每一項都做一點點。

            老實說,從那時1950年代到今天2022年,我認為美國的政策跟這個沒有明顯的差別,就是它沒有像臺灣絕大多數人認為,它有一個非常確定而且不變的對臺的戰略,而是既不想讓共產黨多獲得土地,又不想捲入中國內戰,這兩件事情其實是有點矛盾的,為了達成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目的,它對中華民國也支持一下,但是對於臺灣的許多事情也給予關心,然後在那個時候交給聯合國託管,它也有所準備,必要的時候,它也打算從臺灣抽身,從臺灣抽身,這個時候當然就面對中共可能增加土地的問題,所以它也保留了跟中共交好的準備。所以它其實是每件事情都在做準備,每件事情都做一點點。

            艾森豪因為是這樣的政策,所以他就要派一個特使來到臺灣,基本上有四個目的:第一個是探聽蔣中正對於共和黨新政府的看法,可以說蔣中正在當時來講,還是蠻有國際地位的,這個坦白說是這樣。第二個就是溝通,因為蔣中正跟他在很多議題上其實是有很大的歧見,很多人說臺灣人好像是要叫美國爸爸,實際上,如果說美國是爸爸,中華民國是兒子的話,那這個兒子其實是一個很不孝的兒子。第三個就是傳達美國的政策,美國的政策除了支持中華民國之外,在艾森豪的時代,已經基本上認為要接管臺灣可能性不大,但是對於臺灣的內部,美國還是保持高度的關切,這個關切的程度,甚至就我一個學政治學的人看來,也到了侵犯中華民國主權的地步。但是中華民國的主權,如果沒有美國,也沒有辦法留下來,因此對於美國如果要侵犯中華民國的主權,或者是對中華民國的主權有某些頤指氣使的態度,老實說也沒有什麼話好說的。但是美國的這種態度,雖然說就我個人看來,美國對中華民國頤指氣使的態度,往往在很多情況下,是中華民國生存發展之必須,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但是畢竟這種態度不是非常被人喜歡,所以今天在臺灣我們看到,有非常龐大的族群對美國是持著非常反感的態度。

            所以艾森豪派特使來臺有四個目標,第一個是探聽蔣的態度,第二個是跟蔣溝通,第三個是傳達美國的政策,第四個是表示對中華民國的支持,這一點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美國每次派特使或者是什麼重要的人物來臺灣,其實說老實話,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持溝通、傳達、探聽的目的。

            美國的政策當然就想說從剛才那幾個目標面面俱到,又不想共產黨多獲得土地,又不想捲入中國內戰,這是它的指導原則,因此在這個指導原則下的策略就是,一方面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但是又對中華民國的內政非常關切,甚至有一些具體管理的舉動,但是另外一方面,對於交給聯合國也保持著相當程度的準備,然後也跟中共眉來眼去。這點是當時的實況。

            第二個就是在歷史上對臺灣影響重大,也是大家最關切的議題之一,就是美援。
            第三個就是美軍顧問團。為什麼要了解美軍顧問團?這個跟臺灣的安全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在臺灣傳統上來講,我一直認為部分臺灣人過度高估了白團,就是日本顧問團的影響力,低估了美軍顧問團對臺灣的決定性影響。就現在的研究,美軍顧問團有軍政雙重的功能,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
            第四個要跟大家介紹一個對臺灣影響非常重大,但是歷史課本或者近現代史很少提的,就是在1954年左右,英國向美國提議,有一個叫做神諭計畫,這個神諭計畫是什麼?本來英國的態度,是希望就把臺灣問題交給聯合國來談判解決,要嘛是聯合國託管,要嘛是聯合國主持之下進行民族自決。老實說,英國的做法如果是付諸實現,對臺灣的命運就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對於英國的這個提議,雖然認為可行性不高,因為中華民國一定反對,但是也不想完全拒絕英國的提議,而是保留作為一個備案。在1950年代初期,中共對中華民國駐守的外島發動軍事攻擊的時候,當時英國就叫紐西蘭提案,希望聯合國出來調停,讓中共跟中華民國在外島地區停火,把外島軍事衝突交給聯合國來解決。也就是說,本來英國的態度是把整個臺灣都交給聯合國來解決,當然美國認為基本上不太可能,英國就有一個折衷方案,就說目前整個臺灣交給聯合國來解決恐怕還沒那麼快,但是中華民國據守的外島,先交給聯合國來調停,如果這個可以的話,在談整個臺灣的問題相對來講就比較容易。所以英國的外交的這種功力,還是很了不起,它有一個大的目標,大的目標沒有辦法完全達成,就先從小的目標開始試探。那美國對於英國的這個計畫非常動心,認為由紐西蘭出來提案,要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在外島的衝突事件,軍事衝突,是非常合適的,一方面美國不用擔負這麼沉重的政治責任,另外一方面,也對全世界所有其他地方的武裝衝突提供一個示範。因為那時候聯合國創立還不到十年,所以如果把國際衝突都交給聯合國來進行討論,這個就是聯合國能夠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因此紐西蘭得到英國的授意,紐西蘭要提案,英國跟美國已經講好了,所以把外島衝突交給聯合國來進行討論甚至協商,這個是美國跟英國當時的計算。

            那誰是最反對這個提案的?就是蔣中正。蔣中正一眼就看出美國跟英國的打算,所以當時他堅決拒絕這個提案,這在艾森豪特使前來的時候,他就表達了這個態度;美國想把這個提案付諸實現,蔣中正就表達強烈的抗議跟不滿。美國後來為了要安撫他,所以最後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當然《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不完全是因為神諭計畫--也就是把外島交給聯合國,但是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那今天的《臺灣關係法》或者是相關的這些安全承諾,恐怕都有很大的問題。這一點為什麼要特別提出,恐怕是臺灣很多認為美國會無條件協防臺灣的人,我認為可以好好來看看這段歷史。因為那個時候是冷戰時期,而且美國的力量還具有絕對的優勢,尚且有這些政治考量,那到了今天,恐怕要有更多的思考。之後我們還會介紹美國對外島的態度,包括大陳島撤退,協防金馬等等。這個其實又顛覆了很多臺灣的朋友的認知。

            在了解這些前面的過程後,我們再來看符立德的特使團在做什麼。符立德其實是美國的陸軍上將退役,在來到臺灣擔任特使的時候,他已經退役了,可是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他是艾森豪的西點軍校同班同學,都是西點軍校1915年班畢業的,是艾森豪非常好的朋友。他在陸軍裡面一路發展,到了韓戰後期,他接任美國第八軍團司令,第八軍團就是美國在韓戰裡面最大的陸軍作戰單位。

            這邊跟大家介紹一下美國對外軍事衝突,以韓戰來講,它在韓境作戰最高指揮官,是稱為聯合國軍指揮官。聯合國軍指揮官本來是麥克阿瑟將軍,後來麥克阿瑟將軍得罪杜魯門,就被杜魯門拔掉換成李奇威將軍。後來李奇威將軍又由克拉克將軍接任。李奇威將軍在任的時候是聯合國軍司令官,在權力上來講,他可以指揮在韓國所有的聯合國陸海空軍。在聯合國陸海空軍裡面,當然最大的是美軍,美軍派去的軍隊有陸軍、海軍、空軍跟海軍陸戰隊,那陸軍又是最多的軍種,陸軍的指揮官就是范佛利特將軍,就是符立德將軍。但是他對韓戰也感到有一些不太滿意,對美國的軍事行動、軍事政策、軍事戰略,是有些意見的,所以在韓戰結束之後,他就退役了,以上將的身分,很早就退役了,並沒有因為他在韓戰中指揮作戰,在美國社會中有很高的聲望就去從政。

            艾森豪當了總統之後,覺得他的同班同學有一點委屈,所以就特別在1954年的時候,請他擔任總統艾森豪的特使,前來亞洲進行訪問,一方面代表艾森豪,地位當然非常崇高。因為艾森豪當時身體有點微恙,所以沒有前來亞洲。不過後來艾森豪還是發現蔣中正對於他派來的特使不是很滿意,所以後來又派了副總統尼克森來到臺灣安撫蔣中正。但是後來蔣中正還是不太滿意,所以後來艾森豪親自來到臺灣安撫蔣中正,他也是唯一訪問過中華民國的美國總統。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尼克森是當過美國總統的人裡面,來過臺灣次數最多的人,他一共來過八次。

            這個特使團有哪些人?基本上符立德是總統的特使,當時他是一個平民身分,但是他的特使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員,是美國國防部的次長,叫做麥克尼,麥克尼也曾經打過仗,他跟著特使團,等於是副團長的身分,跟著符立德來到臺灣,對臺灣進行各種考察。其實麥克尼對於中華民國的軍政發展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考察,他對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的不滿,所以他提出了10個問題,這10個問題以英文來講,長達數十頁,因為這中間有很多的解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說老實話,他以外國人士的身分,對中華民國政府提出這麼尖銳的問題,老實說是不太符合外交的慣例跟他的身分。但是我們也知道,當時的中華民國也沒有辦法有太多的聲音,所以只好對麥克尼所提出的許多問題都一一加以回覆,這也是在外交上非常特殊的狀況。
            (1)
            由麥克尼提出的問題,現在在國史館的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美國對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的關切程度,以及他們最在乎的地方,其中一項就是臺籍人士的待遇,還有就是軍隊管理的作風。這個理論上來講,並不是跟軍事直接有關的事,但是在這個退役將軍的特使團,其實這變成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方。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美國其實是有希望利用軍事的援助,進一步更加深入地,不要說掌控,但至少影響臺灣的各種事務,甚至於說是導正臺灣的各種事務。當然他們的導正有他們的標準。

            接下來看現有的紀錄,他們到底在談什麼。從現有的紀錄,符立德來臺灣,他在臺灣停留的時間非常長,特使團跟蔣中正的會談就有11次之多,可以說是非常重視。蔣中正也知道這個特使團非同小可,所以雙方的會談多達11次。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跟臺灣,雖然說現在臺美關係有所改善,可是我們看到美國的特使團訪臺,大概停留的時間跟當年有邦交的時期、美援時期來講,顯然是無法同日而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正式的外交真正的架構跟樣態是什麼,那沒有正式的邦交,所謂的務實外交,終究還是沒有辦法跟真正正式的外交相提並論。所以我們從現有的紀錄可以看他們討論的重點。而且我們可以看到蔣政府在回答特使團的問題,是集合全政府的力量在回答。


            有朋友問說美軍顧問團跟白團最大的差別?
            老實說,白團其實只是一個教官團,我們安排他們在一些指參教育裡面從事課程。基本上來講只有這個目的。美軍顧問團其實是實際下到部隊裡面去進行各種訓練。美軍顧問團其實也兼顧監督美援物資的運用,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美軍顧問團甚至還協助我們指導戰術計畫。

            (2)
            從這個1953年10月6日的文件,當時美國已經開始恢復援助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的團長叫做蔡斯,這次參加的還有美國的一位將軍,叫做鍾華德,還有蔡斯的副手叫做布蘭德;我們這邊的隨員包括王世杰,周至柔是參謀總長。從這個文件裡面就可以看出當時美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美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時鍾華德來到臺灣,他是駐華大使館的代辦,當時還沒有派大使,他就來面見蔣中正,第一個說美國眾議員來臺,總統招待盛意。接下來就討論軍備預算,就是說明明是中華民國的軍費預算,但是必須要由美國軍援的金額來規定。就是美國現在來到的軍援預算給多少錢,我們才根據美軍軍援的錢來編我們自己的國防預算。
            (2)
            所以最後結果,美方派了這幾個人,說貴方軍費預算尚未能跟軍援方案密切配合,美軍顧問團為求貴國國軍軍費軍援款項作協調及有效的使用,所以任何的建議,就是要了解貴方軍費預算的詳細項目跟數字,要加以審慎研究。這個在外交上意思就是說,你們的軍費預算、國防預算要給我們來看一下,要我們審慎研究,不然是不能通過的。雖然是很喪權辱國的感覺,但是這就是當時的狀況。
            那蔣中正當然就只好低聲下氣地跟這兩個人解釋。老實說一個大使館的代辦,其實位階是很低的,蔡斯雖然是兩顆星的將軍,但不管國家大小,兩者地位是差蠻多的。蔣中正就只好解釋說,我國的慣例如何如何,所以必須要配合美國軍經援助款項制定軍費預算當然現在就還沒有編好。
            (2)
            這個時候,鍾華德是外交官,他就講得比較客氣,他說這個援助的數字,到底我們美國要援助你們多少,現在華府還在指示,但是以前顧問團的建議就是說,你們國防部制定,由你們國防部跟我們顧問團研討之後,再送你們的經濟安定委員會審核,再送經濟安定委員會討論,再送行政院,再由行政院送你們的立法院,就是你們的國會。意思就是說,你們要編多少錢,還是要先來問一下我們美軍顧問團。顧問團研究之下,發現你們的預算問題很多,他就講得很婉轉,說有些項目是要節省,但是有些項目又沒有編,就是該編的沒有編,有些東西又編太多。
            (2)
            這個時候就請蔡斯來解釋一下,蔡斯就很不客氣了,他就說你們有很多的問題,當著蔣的面說,最重要的,就是你們的預算要對士兵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是看起來,有些真的是失之於浪費,有些付諸闕如。所以貴方如果在提交之前先跟我們顧問團商討一下,結果會比較好。蔡斯的意思就是說,你們的預算該編的沒有編,不該編的亂編,如果你們真的很厲害也就算了,問題是你們現在又要靠我們美援,我們美援錢沒有過來,你們又編不出來,你們如果不用靠我們,我們當然也懶得來跟你們講這個。
            (2)
            (2)
            後來蔡斯又說,舉例來講,你們的預算項目中有150萬用於防禦工事,130萬用於餵馬,實在太多了。蔣中正也算是大人有大量,就說這個就修正。
            (2)
            蔡斯又說,軍糧分發與軍隊中的伙食管理極壞,如食米之運送、碾米、分發,仍有弊端與浪費情事,估計約有一億半的費用因為軍隊伙食管理不良而未發生效用,因伙食影響士兵之健康甚鉅,故特提出建議改善。這真的是很嚴厲的指責。在外交場合,特別是對另外一國的領袖,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但是蔣中正就說歡迎這個建議,但是希望有詳細的報告。蔡斯又說,希望用臺北的軍營作一示範部隊徹底改善,士兵可以每天吃肉,意思就是說美軍顧問團發現你們吃飯實在是吃得太差了,連米都煮不好,更不要說吃肉。這邊他就講得委婉一點,說上次大戰的時候,美軍的伙食也是很差,所以當時的參謀長艾森豪,就是我們現在的總統,厲行改善,才達到現行的標準。
            (2)
            至於軍隊伙食方面,顧問團願竭全力協助改進。意思就是說,我們美軍顧問來到你們中華民國,先不要講打仗,你們是連伙食都讓我們顧問團看不下去;我們幫你們,不是說操作武器裝備以外,連伙食都要幫你們顧到。
            所以這跟白團有絕對的差別,美軍顧問團連這個都要管,也覺得這個不管的話,給了武器也是沒有用的。皇帝不差餓兵,肚子餓怎麼打仗。這雖然是小事,但是從側面就可以看出,美軍顧問團當時在臺灣是非常權威。但是說實話,他們關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不提,我們也沒辦法解決。
            (2)
            蔡斯順便又跟蔣中正報告說,軍事演習,美軍顧問團有要去講評,資料已經交給周至柔。第二個,大陳防務最近已有改善,麥唐納准將已赴金門視察,將來另有報告。從這個史料就可以看出說,美國有沒有不協防外島?
            (2)
            顧問團正努力使外島之防務亦獲得美軍援的支持,現正在聯合參謀首長考慮中。僅建議尼克森訪問時,請總統再次提出商討。如果要求美國第七艦隊將外島包括在防區之內是最好的。這是蔡斯講的,他說他已經很盡力,顧問團已經很盡力在協助中華民國防禦金馬,將來有可能也納入。蔡斯為什麼要說這些?剛才他講那麼多不客氣的話,你們是連米都煮不好,這真的是很沒面子,不要說是中華民國總統、參謀總長,就算是訓斥他的部下,這也算是蠻直接的。所以他後面當然就要給一些相對比較緩和的說法,第一個是我國高層都會陸續來訪,第二個就是我也很努力讓外島的防務也納入美軍的支援,我也派人到外島去看,意思就是說,我剛才講的那些話都是好話,並不是刻意攻擊你們,實際上我是好意。這就是外交,美國軍事跟外交的結合。所以他講這些話就是外交的套路跟細微的訣竅。這就是我希望大家對真正的外交跟兩國的來往,能夠多從史料著手,不要總是你說、我說、大家說,總是認為其他國家就是這麼單一,像是一個人一樣,那其實都跟事實距離蠻遠的。

            蔡斯接下來又說,請總統指定時間,我還要再來跟你報告。蔣中正就說,你準備好了之後,我隨時都聽你的報告。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剛才講那些話,我不但不生氣,而且我還是表示對你是非常重視的。平心而論,蔣中正在這方面還是有一國領袖的格調,雖然面對蔡斯一個美軍的少將,他可是一國的領袖,還是相當顧及到他的身分地位。我個人認為,蔣經國在這一點就做得不如他爸爸,是差蠻多的。所以大家看到,蔡斯,美軍顧問團團長,當場批評,當場告狀你們的米煮得太差。這是在1953年10月6日的事情。

            (3)
            接下來看另外一段史料。符立德在1954年5月13日來到臺灣,第一次的會談紀錄。當時參加的人員是麥克尼,他是國防部的次長;華爾滋上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葉公超。就我個人的研究,葉公超大概可以說是中華民國遷臺以來,最好的外交官,真的是一個有為有守,而且非常聰明的一個外交人員。符立德來了之後,他說他這次要做一般性的訪查,下次來的時候就可以來比較久。蔣中正就說,如果你有意見的話,你隨時都可以來跟我談,如果你明天去南部,回來之後再談。符立德就說我帶了麥克尼。蔣中正就說他對麥克尼也久仰大名,他在1945年也曾經前來,對於促成中美海軍協定很有功勞。外交的套路或是基本模式,就是先要寒暄一下,如果說來的這個人跟這個會見的人,曾經有一些過往的淵源或交誼,這個寒暄就很容易進行。大家可以看到,符立德跟蔣中正其實是不熟的,沒有什麼寒暄,可是麥克尼曾經來過,所以帶麥克尼來也是有這個含意。同樣的,政府的幕僚就必須要幫首長準備訪客的相關資料,讓老闆可以找到寒暄的話。我們在派人出訪的時候,譬如我們現在主要出訪的領導人,他可能沒有跟對方領導人有什麼淵源,這有時候是沒有辦法強求的,那我們就要派一個跟對方領導人有一點淵源的人當隨員,這樣在旁邊跟著講話就不會冷場,我們從這些史料裡面就可以看到,這就是真正的外交。所以研究史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3)
            接下來看他們談了什麼。符立德說,我是來代表艾森豪總統來看各友邦的軍事力量跟軍援的情況,這是我最重要的目的。蔣中正就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說1953年的年底,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司令雷德福來臺灣的時候,蔣中正拿了一個軍援案給他,叫做開案,不曉得雷德福有沒有跟你講?符立德就說,雷德福跟我講過這件事情,可是沒有告訴我詳細的內容。所以今天早上你們的國防部有給我一份,現在我正在研究當中。
            (4)
            這個開案其實是蔣中正讓美國非常不爽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當時對中華民國的軍演,考慮到中華民國的人力、財力等等,包括說連飯都煮不好的情況,美方說:你們的陸軍21個師就夠了。蔣中正就說,21個師不夠,應該要有24個師。這中間就差了百分之十以上,所以雙方就有一些爭執。後來在雷德福來到臺灣訪問的時候,蔣中正突然拿出一張紙給雷德福說,我希望美國可以援助中華民國36個師的武器裝備,還有多少架飛機,然後30萬噸的軍艦等等。結果雷德福說,之前貴國不是說要24個師嗎?蔣中正說,對不起,不是,那是之前的軍援案;就是除了在那24個師之外,我們希望美國再給我們36個師的裝備。各位覺得美方聽到這個的反應是什麼?當然是覺得不可思議!加起來60個師。我們原來只給你們21個師,你現在突然要跟我要60個師,這不是多了好幾倍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這麼多要做什麼?一定是要反攻大陸嘛!所以雷德福當時是連那張紙條都不想接下來。蔣中正說,對不起,請你參考一下。雷德福說,這不是正式文件,就是不願意接蔣中正這張紙。那其實是很大的侮辱。但是如果站在臺灣跟美方共同的立場的話,這種討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後來雷德福很勉強地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正式的文件或正式的要求的話,只是一個朋友間的提議或者是討論,我可以把這張紙帶回去。蔣中正也只好接受了。

            所以老實說,為什麼臺灣老一輩的一些特定族群的人,會這麼的討厭老美,老實講就是因為這些老美的態度。但是老美這些態度,老實說,到底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必要?今天我們來看,是自有評價。那雙方討論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反攻大陸的這個開案,就是軍備援助的規模。剛才大家看到,蔡斯1953年的時候說,你們連預算都編得不怎麼樣,該編的不編,不必編的編一堆,到這個時候是1954年,意思就是美方對中華民國國防規劃的能力並沒有那麼認同,結果你現在又要很多武器,你說美方怎麼會覺得有道理?所以說老實話,這雖然是70年前的歷史,各位想想,跟今天的中華民國臺灣,有沒有可以反思的地方?所以為什麼要看這個70年前的史料?我覺得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就是鑑往知來。以前就這個樣子,那現在呢?
            (3)
            接下來會談的重點,符立德就直接提示了,作戰致勝之最大因素為人民的志願,在希臘、韓國兩國,人民都決心反共,終乃克敵,自由中國的人心亦復如此,所以希望很大。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經過了70年。然後重點在這一句:「亦為人民有此意志,美國才願援助,援助才能生效。」
            (3)
            所以回應剛才一開始講的,在中國大陸的時候,美國不想援助,因為援助了就會交給共產黨,所以愈援助,只是愈壯大共產黨的力量。那現在美國願意援助中華民國,可是特別提醒:人民有反共的意志,美國才要援助,援助才能生效。這雖然是已經70年前的文件,我認為對於今天的臺灣,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3)
            後來藍欽大使也加入寒暄。第三個重點來了,蔣中正總統就說,希望符將軍注意外圍各島。藍欽大使剛去大陳,藍欽說:我非常感謝葉公超部長的建議,並且陪我同行。葉公超與余等,我們雖然不是軍人,但是我們也有些意見。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也不是很滿意;這個就是一個委婉的外交辭令:「我們雖非軍人,亦曾產生若干意見」,這個就是說,我們對你們的政策也有點不滿。蔣中正當然一聽就懂,就跳過去了,他說希望符立德將軍也可以到外島去視察。所以第三個重點就是外島問題。葉公超就說,希望符立德將軍也可以去外島,符立德就跟葉公超說,謝謝你的建議,希望你安排妥當之後,我就要去。所以可以看到,這些外國人對葉公超是非常尊重的,這在外交辭令裡面,中華民國在現場地位最高的是蔣中正,真正的外交慣例來講,雖然符立德地位也很高,但是畢竟他是美國的特使,所以在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人在場的時候,外交禮儀上,他應該只跟我們最高領導人對話,但是他還轉過去跟葉公超講話,一方面代表對葉公超的尊重跟重視,一方面也暗示對蔣中正不滿意,氣氛沒有那麼融洽。
            當然葉公超是非常得到美國人的信任跟尊重,最後,也是他被蔣中正拔掉的一個直接的原因。後來葉公超在蔣中正的日記裡面被指為「葉逆」,差一點就要把他抓起來了。後來是陳誠出來保他。後來葉公超就被冰凍起來,沒有再擔任什麼重要的工作。

            (1)
            符立德後來就帶了人在臺灣全島到處看,他來的時間很短,但是會談的次數很多,行程也排得很滿。然後就有一個文件出來了,這個文件是「符立德將軍代表團 麥克尼先生所提各項問題十件之答解」,一共有57頁之多。
            (1)
            這個文件裡面包括的內容,第一個是有關陸軍的問題,符立德說:「請說明貴國為何一定要八個軍與廿四個師,並請特別指定說明貴國不同意顧問團所核准僅有六個軍與廿一個師之根據。」這主要是軍事方面的質疑。其他還有海軍的問題、空軍的問題,雖然都很不客氣,國防部還是摸著鼻子一一答覆。麥克尼因為他是國防部次長,對軍事上提出問題無可厚非。從文件也可以看到美國的關心,對各方面的細節,其實了解得非常詳盡。

            所以今天可以再次跟大家強調:沒有美國,就沒有臺灣。沒有美國,絕對沒有現在的臺灣。
            (1)
            他的第五個問題「有關人事問題」,他就問了:現在你們的軍事機構裡面不能夠擔任現職的人,數量很多,那怎麼辦?我們就說我們都有安排,民國41年就退伍了14,449人,民國42年就退伍了9,286人。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他們保衛臺灣,其實在民國41年、42年,就已經有兩萬多人被要求退伍了,怎麼保衛臺灣?不是說這些人活該,而是說很多人常常很喜歡吹牛,從史料上就可以知道什麼人在吹牛。再看安置的情況。我們跟美國說:「這些退伍的軍人,安置於後方各行政機關、學校充任公役者4,028人。開墾荒地,設立五個大同合作農場及臺糖農場安置從事農墾者4,652人。送痲瘋病院者190人。…」所以說老實話,這些軍人也是很可憐,兩萬多人退役,感染痲瘋病的接近百分之1。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這些臺灣在過去發展的史料一直都有,但是很少人去注意。很多人說他們保衛臺灣,其實很多人在1950年代初期,就已經在美軍顧問團的要求下退伍了。然後這些人退伍以後,就安排去當工友、開墾荒地,甚至還有被送痲瘋病院的。可見當時這個外來政權對於臺灣人,還有他們帶來的人,都不是很好。
            (1)
            美軍顧問團還關切到臺灣的後備兵訓練計畫,問說為什麼不把更多的臺籍人士編入正規軍?意思就是說,你們國軍都是中國大陸來的人。
            (1)
            再問到訓練問題,說到訓練彈藥為什麼這麼少,就是暗指說軍援物資其實都沒有運用得很妥善。
            (1)
            除了軍事方面,其中附件七「有關使用臺灣本省人力問題」,這個在當時國民政府是一個最大的禁忌,其實在當時來講,大家都知道,都是中國大陸來的人扮演主要的角色,美軍顧問團就問:你們怎麼對待臺灣的人?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軍官中之各階級,未予臺籍人士平等之機會一節,是否屬實?如確有此事,請說明理由。」這件事情要美國人來關心!所以各位可以理解,為什麼臺灣特定政治立場的人、特定族群的人,這麼討厭老美。
            (1)
            接下來又問:「對臺籍人民的支持與效忠,你們政府認為已經達到什麼程度了?有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計畫?如果反攻大陸的時候,你們要用臺灣人去打仗,他們會效忠嗎?」換句話說,真的也只有美國,才在那時候,讓臺灣人的權益居然要靠美國軍人,才有辦法給我們挽救一下。「你們臺灣人支持你們嗎?臺灣人的待遇公平嗎?」那個時候在臺灣,誰敢問?還是要靠美國人。因為是美國人,所以政府也只好乖乖的,至少敷衍也要敷衍一下。美國人當然也知道有一些我們可能是敷衍,但是只要回答了,他將來就能拿來說:你要這樣照著做。所以從這些史料就可以看到,美軍顧問團並不只有軍事的目的。那為什麼他們要這麼關心臺灣的社會、臺灣的民情?其實這個意思就是說,萬一有朝一日,還是需要對臺灣的政治做更多的介入,也不能說完全都不了解。這就是美國這種政策的態度。
            (1)
            然後美方又問:「保安部隊有沒有臺籍人士?」、「中國政府為求臺籍人士跟政府雙方獲得利益,此項機會已發展至何種程度?臺籍人士在地方、省級及中央政府中之機會均等,享至何種程度?」這個老實說,當時臺灣人被這種威權體制壓迫,真的只有靠老美、靠美國人,才有辦法有一點點出頭天的空間。當然當時這個政府碰到老美這種態度,雖然心裡當然是很不爽,但是也不得不應付一下,至少也要做給老美看一下。這一點是美軍顧問團,或者是美援,對於臺灣人的待遇所做的具體的態度。
            (1)
            接下來我們又回答說:臺省籍的國民大會代表三十二人,立法委員七人,監察委員五人,這些都是臺灣人。所以有人說,臺灣不是中華民國的領土,可是這就是中華民國最強力的理由,就是說臺灣人就有選出臺灣的中央民意代表了,所以臺灣當然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1)
            美軍特使團又特別說:我們聽到中國政府或國民黨現在對於每一個官員或所有社團,都有指定秘書,對於中國政府與臺籍人士之間的關係,已產生嚴重之不良影響。就是國民黨管太多了,就算是臺籍人士,也要派執行秘書去監督,對政府跟臺灣人的關係已經有很多不良影響,而且已經促使失望情緒跟喪失信心的滋長。請問一下有沒有這回事?所以說老實話是問得非常細,而且是非常不客氣。我們當然就趕快解釋,解釋得也蠻長的。當然大家會說我們這樣的解釋,可能也是敷衍了事,要不然也是粉飾太平,但是美國人也不是傻瓜,他們看了這種解釋,這就是你們正式的公文跟承諾,將來他就會拿著這個解釋,拿著你們說要愛護臺灣人,他就會拿著這個來問:「你們有沒有愛護?」所以這其實也是一個武器,其實對後來的影響也是蠻大的。
            (1)
            接下來第八點「有關補給及設施問題」,前面講到蔡斯對蔣中正說:「你們連米都煮不好,食米的浪費非常嚴重。」這次特使團又問了:「你們有沒有辦法改善你們部隊裡面吃的飯?對於用以下這幾種方法改進,你們採取了什麼措施:第一個,減少碾米次數以減低食米之價格;第二個,減少食米之浪費及其『神秘之失蹤』;第三個,魚類跟菜蔬應更集中採購。」意思就是美軍顧問團對部隊吃飯的事情是特別的關切。我們就回覆說:軍中食勤人員,經兩年來在顧問團協助下不斷的訓練,在技術上已大有改進,煮飯所生之鍋皮均摻於米飯內完全食用,廢品亦減少至最少限度。」這個訓練不是操作什麼武器,而是訓練煮飯。我們講華人向來是以米為主食,現在居然還要美軍顧問團來教我們中華民國國軍要怎麼煮飯。這個就是教科書裡面,或者是臺灣的社會,不會去提的中華民國道道地地的現代史。
            (1)
            (1)
            再看第十點「有關軍事計劃問題」,這裡特別注意到:1953年6月跟12月,兩次中美協調會議簽訂的協議書上載明:「當臺灣、澎湖遭受攻擊時,美軍有協防之義務」,也就是說美國對臺灣、澎湖的協防是確定的,但是對其他的外島,相對來講,立場態度就比較模糊。



            (5)
            接下來再看另一段史料,這是1955年1月15日,距離現在67年前,蔣中正跟美國陸軍副參謀總長鮑爾德的談話紀錄;美國陸軍副參謀總長就是美國陸軍的副司令,蔣中正就跟他提出大陳島的問題。
            (5)
            蔣中正很希望美軍參加協防,他說得很直率:「從去年(1954)以來,大陳每次被中共攻擊的時候,第七艦隊的飛機跟軍艦都會到達大陳附近作示威的舉動。但是為什麼從今年開始,美國就不派人過來?現在如果有美國海空軍在大陳上空跟近海,那對大陳軍民將有極大的鼓勵。所以如果美軍偶然被擊落,也不會掉在敵區。」所以這充分證明美國協防外島,而且意思就是說,仗要美國來幫我們打。如果美國飛機被擊落,那一定是被共方擊落;飛機會被共方擊落,代表美國跟共方已經開幹了,那當然仗就給他們打。老實講,這個就是傳統我們己願他力的態度。跟今天類不類似?

            (5)
            美國就說,這只是試探美國的動向,蔣中正就說,如果美國不再有所表示,那共方就會繼續進攻,所以希望美國趕快出來。
            (5)
            但是美方的回答避重就輕。蔣中正知道美方不想談這個問題,就說希望美國對我們的軍事跟其他情況做一個坦白的批評。這一點來講,還是要幫蔣中正說一個公道話,蔣中正還是盡可能的想要人家,尤其是美方,還有其他國家,告訴他中華民國的問題在哪裡,這一點我認為他比蔣經國好太多了。從蔣經國總統的文件裡面,我真的還沒有看到過他希望人家告訴他中華民國有什麼問題,但是蔣中正是經常這麼做的;蔣經國是連聽都不想聽,也不想問。
            (5)
            美國陸軍副總司令的看法是這樣的:「第一,中華民國的軍隊進步很多了,但是部隊中士兵、軍官跟高級將領的見解,跟總統的高矚遠見深謀遠慮還有一段距離。」蔣中正的深謀遠慮是什麼?就是反攻大陸。但是美方就很委婉地說:老實講,你的士兵、軍官跟高級將領根本就不想反攻大陸,根本就沒有任何反攻大陸的意願跟士氣。
            (5)
            美方再次提出,其實也是今天我們可以作為借鏡的:「如國家的政策搖曳不定,缺乏決心,則其軍隊對政府以及國家必乏信心,因之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絕不能有所成就。這一點,67年前從美國來的訪客這樣講,今天還是一樣適用。

            蔣中正看到下面的人編列的預算被美國人批評,其實後來是不斷地有改善,中華民國因為美援的關係,對整個政府的財政預算、會計制度、審計系統,都做了很大的調整跟改革,這是美援對臺灣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



            文件來源:
            文件一:〈對美國外交 (十三)〉,《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35-004

            文件二:〈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代表談話紀錄(十七)〉,《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79-014

            文件三:〈對美國外交 (十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34-006

            文件四:〈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軍事將領談話紀錄(一)〉,《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108-015

            文件五:〈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代表談話紀錄(十八)〉,《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80-001
            • 艾森豪
            • 符立德
            • 蔣中正
            • 杜魯門
            • 艾奇遜
            • 韓戰
            • 美援
            • 美軍協防台灣
            • 美軍顧問團
            • 神諭計畫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尼克森
            • 麥克尼
            • 蔡斯
            • 鍾華德
            • 周至柔
            • 葉公超
            • 藍欽
            • 大陳島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國城講堂14 論裴洛西訪台灣及韓國、中國軍事演習造成的影響及台灣的因應 20220810

            • 2024 Oct 05

            歷史講堂 02 國家滅亡史——南越

            • 2024 Oct 05

            奧運名稱「中華台北」的由來

            • 2024 Oct 11

            國城講堂04 論台灣經濟、產業與房價 20220121

            • 2024 Oct 04

            國城講堂02 論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 20220108

            • 2024 Oct 04

            歷史講堂 01 中華民國建國史

            • 2024 Oct 05

            • 使用說明
            • 部落格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版權為張國城老師所有,引用圖片影音版權為原單位所有